CN215205242U - 连体双月池作业系统 - Google Patents

连体双月池作业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05242U
CN215205242U CN202120879690.8U CN202120879690U CN215205242U CN 215205242 U CN215205242 U CN 215205242U CN 202120879690 U CN202120879690 U CN 202120879690U CN 215205242 U CN215205242 U CN 2152052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on pool
blowout preventer
crane
integrated
lun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87969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建亭
田雪
张海彬
曾湛
何进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708th Research Institute of CSIC
Original Assignee
708th Research Institute of CSI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708th Research Institute of CSIC filed Critical 708th Research Institute of CSIC
Priority to CN20212087969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2052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052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052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体双月池作业系统,设置于船体中部,包括防喷器组吊机、防喷器组台车、台车转换器、连体双月池,连体双月池由一个小月池和一个大月池组合在一起,连体双月池两侧均纵向设置台车轨道,防喷器组台车置于台车轨道,并可沿所述的台车轨道纵向移动,连体双月池尾部横向设置吊机轨道,防喷器组吊机置于吊机轨道,并可沿所述吊机轨道横向移动。本实用新型能够同时满足无隔水管泥浆闭式循环钻井作业和传统隔水管钻井作业要求,实现两种钻井作业模式下水下设备的布放回收以及泥浆返回管线的悬持,连体双月池的设置对水线开口需求小,提高船体稳性,利于主甲板总体布置。整套系统设备简单,兼容性强,降低了投资成本。

Description

连体双月池作业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深水钻井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月池作业系统。
背景技术
无隔水管泥浆闭式循环钻井是双梯度钻井技术的一种,即从海面到海底泥线之前为海水,从泥线到井底之间为泥浆。其特点是井眼钻进时不使用隔水管,钻杆直接暴露在海水中,使用小直径管线代替大直径海洋隔水管连接海底井口和钻井船,作为泥浆返回海面钻井船的通道,实现泥浆闭式循环。与传统隔水管钻井相比,成本较低,并可以解决复杂海底条件和浅层风险等难题,但由于其井控能力差,目前更多的是用于表层井眼钻探。
结合无隔水管泥浆闭式循环钻井和常规隔水管钻井的优缺点,目前,在深水钻井工程中开始将两种钻井技术组合,无隔水管泥浆闭式循环钻井技术完成顶部井眼钻探后与传统海底防喷器组合隔水管系统组合钻探剩余井眼段,能够以更低成本、更快、更安全的作业方式以及更低的环境影响程度钻探深井。
钻井船要兼具常规隔水管钻井和无隔水管泥浆闭式循环钻井两种作业模式,通常需要再单独设置一个小月池,并配置独立的泥浆返回管线接管系统和悬挂系统。开设两个独立的月池对船体性能影响较大,并且不利于主甲板布置,配置额外的系统大大增加了投资成本。因此,需要一种连体双月池作业系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钻井船开设两个独立的月池不利于船体稳性和主甲板布置以及大大增加投资成本等问题,提供一种连体双月池作业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连体双月池作业系统,设置于船体中部,包括防喷器组吊机、防喷器组台车、台车转换器、连体双月池,所述连体双月池由一个小月池和一个大月池组合在一起,所述连体双月池两侧均纵向设置台车轨道,所述防喷器组台车置于台车轨道,并可沿所述的台车轨道纵向移动,所述连体双月池尾部横向设置吊机轨道,所述防喷器组吊机置于吊机轨道,并可沿所述吊机轨道横向移动。
进一步,所述连体双月池尾部设置的吊机轨道有两条,其中一条吊机轨道设置在主甲板上,另一条吊机轨道设置在钻台上。
进一步,所述吊机轨道的长度与防喷器吊机移动到下部隔水管总成的存储位置和防喷器的存储位置的距离相适配。
进一步,所述小月池中设有悬持结构,用于无隔水管泥浆闭式循环作业时泥浆返回管线的悬持。
进一步,所述大月池中设有布放回收装置,用于钻井作业及海底防喷器组及其他水下设备的布放回收。
进一步,所述小月池为阶梯型月池,所述小月池的上甲板面开口尺寸与台阶高度与防喷器组移运的垂向空间所需尺寸相适配。
进一步,所述大月池为矩形月池,所述大月池开口宽度与主甲板面开口宽度相等,所述主甲板面开口尺寸与台阶高度与防喷器组移运的垂向空间所需尺寸相适配。
进一步,所述小月池中心与大月池中心之间的距离与无隔水管泥浆闭式循环钻井作业所需的距离相适配。
进一步,所述台车转换器通过销轴安装在所述防喷器台车上。
进一步,所述台车转换器设置相应的锁紧装置,用于支撑和平移无隔水管泥浆返回管柱。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积极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传统隔水管钻井作业和无隔水管泥浆闭式循环钻井作业,设置连体双月池对水线的开口需求小,提高船体稳定性;
(2)本实用新型设置连体双月池,利于主甲板总体布置,提高甲板利用率;
(3)本实用新型无需设置单独的泥浆返回管线接管系统和悬挂系统,系统组成简单,设备兼容性强,降低投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连体双月池作业系统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连体双月池作业系统的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连体双月池作业系统的连体双月池上甲板开口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连体双月池作业系统的连体双月池侧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连体双月池作业系统的小月池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连体双月池作业系统的大月池剖面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连体双月池作业系统的泥浆返回管柱悬挂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连体双月池作业系统的海底防喷器组下放示意图;
附图中:1、防喷器吊机;11、吊机轨道;2、防喷器台车;21、台车轨道;22、台车转换器;3、海底防喷器组;31、下部隔水管总成;32、防喷器;4、连体双月池;5、小月池;51、小月池中心;6、大月池;61、大月池中心;7、钻台;8、泥浆返回管线;9、泥浆处理模块;10、隔水管柱;41、船体;销轴42;A、主甲板;B、上甲板;C、基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请参见图1至图8所示,示出了一种较佳实施例的连体双月池作业系统,设置于船体41中央,包括有:防喷器吊机1,防喷器台车2,台车转换器22,连体双月池4。
此外,作为较佳的实施例中,小月池5和大月池6组合在一起形成连体双月池4,连体双月池4两侧均纵向设有台车轨道21,台车轨道21的长度与连体双月池的4的长度相等,防喷器台车2置于台车轨道21上,并可以沿着台车轨道21移动。
另外,作为较佳的实施例中,连体双月池4尾部横向设有两条吊机轨道11,其中一条吊机轨道设置在主甲板上,另一条吊机轨道设置在钻台7上,防喷器吊机1置于吊机轨道11,并可以沿着吊机轨道11横向移动,吊机轨道11的长度满足防喷器吊机1移动到下部隔水管总成31的存储位置和防喷器32的存储位置。
进一步,作为较佳的实施例中,小月池5中设有悬持结构,用于无隔水管泥浆闭式循环作业时泥浆返回管线8的悬持,大月池6中设有布放回收装置,用于钻井作业及海底防喷器组3及其他水下设备的布放回收。
更进一步,作为较佳的实施例中,小月池5为阶梯形月池,主甲板A面开口宽度与大月池6开口宽度相等,小月池5的上甲板B面开口尺寸与台阶高度应满足防喷器组3移运的垂向空间需求,大月池6为矩形月池,小月池中心51与大月池中心61之间的距离满足无隔水管泥浆闭式循环钻井作业要求。
再进一步,作为较佳的实施例中,悬持泥浆返回管线8时,台车转换器22需通过销轴42安装到防喷器台车2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在上述基础上还具有如下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还包括连体双月池作业系统的一种使用方法:
S1:请参见图7所示,由钻机系统完成泥浆返回管线的组装,形成泥浆返回管柱8;
S2:请参见图5、图6、图7所示,防喷器台车2协同台车转换器22沿台车轨道21由所述小月池中心51移动至大月池中心61,锁紧泥浆返回管柱8;
S3:请参见图5、图6、图7所示,防喷器台车2携带泥浆返回管柱8沿台车轨道21由大月池中心61退车至小月池中心51;
S4:请参见图7所示,泥浆返回管柱8连接到泥浆处理模块9,形成泥浆闭式循环通道。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还包括连体双月池作业系统的另一种使用方法:
S1’:请参见图5、图6所示,防喷器吊机1吊起下部隔水管总成31沿吊机轨道11移至防喷器32的上方,完成海底防喷器组3的组装;
S2’:请参见图5、图6所示,防喷器吊机1吊起海底防喷器组3沿吊机轨道11移至防喷器台车2的上方,将海底防喷器组3放至防喷器台车2上;
S3’:请参见图5、图6所示,防喷器台车2携带海底防喷器组3沿台车轨道21由小月池中心51移动至大月池中心61;
S4’:请参见图8所示,海底防喷器组3由隔水管柱10下放入海底,防喷器台车2退至小月池中心51。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连体双月池作业系统,设置于船体中部,包括防喷器组吊机、防喷器组台车、台车转换器、连体双月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连体双月池由一个小月池和一个大月池组合在一起,所述连体双月池两侧均纵向设置台车轨道,所述防喷器组台车置于台车轨道,并可沿所述的台车轨道纵向移动,所述连体双月池尾部横向设置吊机轨道,所述防喷器组吊机置于吊机轨道,并可沿所述吊机轨道横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体双月池作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体双月池尾部设置的吊机轨道有两条,其中一条吊机轨道设置在主甲板上,另一条吊机轨道设置在钻台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体双月池作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机轨道的长度与防喷器吊机移动到下部隔水管总成的存储位置和防喷器的存储位置的距离相适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体双月池作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小月池中设有悬持结构,用于无隔水管泥浆闭式循环作业时泥浆返回管线的悬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体双月池作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月池中设有布放回收装置,用于钻井作业及海底防喷器组及其他水下设备的布放回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体双月池作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小月池为阶梯型月池,所述小月池的上甲板面开口尺寸与台阶高度与防喷器组移运的垂向空间所需尺寸相适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体双月池作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月池为矩形月池,所述大月池开口宽度与主甲板面开口宽度相等,所述主甲板面开口尺寸与台阶高度与防喷器组移运的垂向空间所需尺寸相适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体双月池作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小月池与大月池之间的中心距离与无隔水管泥浆闭式循环钻井作业所需的距离相适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体双月池作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台车转换器通过销轴安装在所述防喷器组台车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体双月池作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台车转换器设置相应的锁紧装置,用于支撑和平移无隔水管泥浆返回管柱。
CN202120879690.8U 2021-04-27 2021-04-27 连体双月池作业系统 Active CN2152052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79690.8U CN215205242U (zh) 2021-04-27 2021-04-27 连体双月池作业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79690.8U CN215205242U (zh) 2021-04-27 2021-04-27 连体双月池作业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05242U true CN215205242U (zh) 2021-12-17

Family

ID=794509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879690.8U Active CN215205242U (zh) 2021-04-27 2021-04-27 连体双月池作业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20524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77538B (zh) 海上钻探系统、船及方法
US9714546B2 (en) Offshore drilling rig and a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US6766860B2 (en) Multi-activity offshore drilling facility having a support for tubular string
US7021402B2 (en) Method for using a multipurpose unit with multipurpose tower and a surface blow out preventer
US9567041B2 (en) Docking and drilling stations for running self-standing risers and conducting drilling, production and storage operations
EP1925549A2 (en) Drillship or semi-submersible and multi-activity drilling assembly
CN101109269B (zh) 一种基于近水面脱离的深水钻井装置
AU2010326576A1 (en)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subsea well drilling and intervention
US4470721A (en) Crane assembly for floatable oil/gas production platforms
CN109057729B (zh) 一种水下设备月池处理系统
US20130075102A1 (en) Mobile offshore drilling unit
CN110984860A (zh) 一种半潜式钻井平台双主井口钻井系统
US10202808B2 (en) Offshore drilling rig and a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CN215205242U (zh) 连体双月池作业系统
US11560683B2 (en) Offshore drilling unit
CN107939311B (zh) 一种适合搭载于fpso的模块化小型修井系统
CN113002694A (zh) 连体双月池作业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KR200484424Y1 (ko) 드릴쉽용 라이저 크래들의 라이저 파킹 구조 및 그 라이저 파킹 구조를 갖는 라이저 크래들
CN207538796U (zh) 一种适合搭载于fpso的模块化小型修井系统
KR20110094895A (ko) 데릭 승강 구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시추선
KR20180077562A (ko) 드릴쉽
KR102148044B1 (ko) 해양구조물에 구비되는 잠수정 핸들링 시스템
KR101403615B1 (ko) 복수개의 비오피 운용이 가능한 문풀을 가지는 해양 구조물
GB2085051A (en) Crane assembly for floatable oil/gas production platforms
KR20160115537A (ko) Bop 크레인 설치구조 및 그 bop 크레인 설치구조를 구비하는 드릴쉽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