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186708U - 一种无线发射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线发射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186708U
CN215186708U CN202121188039.2U CN202121188039U CN215186708U CN 215186708 U CN215186708 U CN 215186708U CN 202121188039 U CN202121188039 U CN 202121188039U CN 215186708 U CN215186708 U CN 2151867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unit
switch
wireless transmitter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18803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莹
刘允臻
肖海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Linp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Linp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Linp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Linp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18803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1867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1867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1867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Transmit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开关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发射器,包括壳体、电路板、电池以及按键,其中,电路板设置在壳体内,电路板上设有开关件以及用于放置电池的电池放置部;壳体在与电池放置部相对应处设有电池限位结构以及电池防呆结构,壳体在与开关件对应处设有弹性部件;按键设置在壳体上,且按键被按下时能够直接或间接推动弹性部件自第一位置状态变化为第二位置状态,在弹性部件为第二位置状态时,开关件被触发。本实用新型的电池限位结构可对电池进行限位以防止其受撞击而脱落,电池防呆结构则可保证电池的正反极正确安装而不会接反。

Description

一种无线发射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开关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发射器。
背景技术
传统墙壁开关的安装需要埋线布线,耗时耗力、耗费线材和人力成本,而且在用于如浴室、露天等潮湿环境时的风险较高,不利于多环境的使用。随着技术的发展,市面上逐渐出现了使用电池的无线开关产品,该类产品能替代传统墙壁开关的使用并解决以上问题,然而现有的电池版的无线开关产品采用的电池由于没有采用限位装置,在开关受到撞击或者掉落时,内部安装的电池容易脱落,不利于使用者的使用;另外,现有的电池版无线开关产品大多没有采用电池正反防呆结构,用户很容易将电池极性接反,造成电池损坏或者电路板烧毁等事故。
鉴于此,克服该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是本技术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电池版的无线开关产品电池容易脱落以及电池极性容易接反的问题,提出一种无线发射器,该发射开关的壳体在电池安装槽处设置有电池限位结构和电池防呆结构,电池限位结构可对电池进行限位以防止其受撞击而脱落,电池防呆结构则可保证电池的正反极正确安装而不会接反。另外,通过对电路进行重新设计,使电路进行针对性的工作,耗电量小,利于长久使用。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线发射器,包括壳体、电路板、电池以及至少一个作动件,所述作动件盖设在所述壳体上而形成一个容置空间;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中,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电池电性连接;具体的:
所述壳体或者电路板在与所述电池对应处设置有电池限位结构;
所述电路板上与所述作动件对应的位置设有开关件,所述开关件对应处设有弹性部件;
且任一所述作动件被按下时能够直接或间接推动所述弹性部件自第一位置状态变化为第二位置状态,在所述弹性部件为第二位置状态时,所述开关件被触发。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部件能够提供使自身从第二位置状态复位至第一位置状态的复位作用力,所述作动件能够随所述弹性部件一同发生位置状态的变化。
进一步的,所述电路板上还设有电池放置部;所述电池安装于所述电池放置部中,以给所述电路板供电;所述壳体在与所述电池放置部相对应处设有所述电池限位结构以及电池防呆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电池限位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电路板上的限位弹性臂,所述限位弹性臂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放置部两侧,所述限位弹性臂远离所述电池放置部的一端为可压缩的自由端;所述电池安装在所述电池放置部内后,所述限位弹性臂处于压缩状态并将电池挤压固定在所述电池放置部内。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包括底座以及中壳,所述中壳盖合在所述底座上以形成容置腔,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容置腔中。
进一步的,所述中壳在与所述电池放置部相对应处设有电池安装部,所述电池安装部包括电池安装槽、电池盖板以及电池拆卸槽,所述电池放置部位于所述电池安装槽与所述电池拆卸槽之间且被所述电池盖板盖住。
进一步的,所述电池限位结构包括弹性臂限位结构;所述弹性臂限位结构的远离所述电池放置部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安装槽中,靠近所述电池放置部的一端为可压缩的自由端;所述弹性臂限位结构在自由端未被压缩的状态下,能够阻挡所述电池放置部中的电池向所述电池安装槽中移动,以对所述电池进行限位。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臂限位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电池安装槽两内侧壁的第一弹性臂,两第一弹性臂的远离所述电池放置部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安装槽的两侧内壁上,另一端作为可压缩的自由端相互靠拢。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第一弹性臂的自由端在压缩状态下的间距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电池的最大直径,在自然状态下的间距小于所述电池的最大直径,且所述第一弹性臂的自由端在自然状态下将所述电池卡在所述电池放置部内进行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臂限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电池安装槽内底面的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二弹性臂的远离所述电池放置部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安装槽的内底面,另一端向所述电池放置部方向沿伸且向电池一侧上翘而形成自由端,所述第二弹性臂的自由端在压缩状态下离所述电池盖板最下端的间距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电池的最大厚度,在自然状态下离所述电池盖板最下端的间距小于所述电池的最大厚度,且所述第二弹性臂的自由端在自然状态下将所述电池卡在所述电池放置部内进行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电池为纽扣电池,所述电池正确安装时的正极朝向所述电池盖板,所述电池的正极直径大于其负极直径,所述电池安装槽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电池的正极直径,所述电池拆卸槽的宽度小于所述电池的正极直径。
进一步的,所述电池防呆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电池安装槽底部的台阶部以及沿所述电池盖板边缘向下延伸的阻挡部,所述阻挡部下端距离所述台阶部上表面的距离小于所述电池的厚度,所述阻挡部下端距离所述电池安装槽底面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电池的厚度,所述台阶部两侧的宽度小于所述电池的正极直径,所述台阶部两侧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电池的负极直径。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部件包括设于所述中壳上的弹片;所述中壳上与所述弹片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贯穿所述中壳的贯穿槽;所述弹片部分与所述贯穿槽固定连接而形成固定端,另外一部分悬浮于所述贯穿槽中而形成活动端;所述活动端设置于所述作动件与所述开关件之间;其中与所述贯穿槽连接部分的面积小于所述弹片的整体表面积,使得所述弹片未与所述贯穿槽连接的部分悬浮于所述贯穿槽中而具备弹性。
进一步的,所述贯穿槽的形状与所述弹片的形状相适应;所述弹片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以及相互平行的上边和下边;其中,第一侧边、上边、第二侧边和下边首尾顺次连接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弹片;所述第一侧边为直线形状,所述第二侧边为圆弧形状;所述弹片的所述第一侧边对应的一端作为固定端连接在所述贯穿槽的一端;所述弹片的所述第二侧边对应的一端作为活动端向所述贯穿槽的另一端延伸,并悬浮于所述贯穿槽的另一端而使所述弹片具备弹性;
所述弹片的活动端能够在所述作动件的按压下带动所述弹片自第一位置状态变化为第二位置状态,在所述弹片为第二位置状态时,所述开关件被触发;所述弹片能够提供使自身从第二位置状态复位至第一位置状态的复位作用力,所述弹片的活动端随所述弹片复位并带动所述作动件一同发生位置状态的变化。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部件还包括设于所述弹片与所述作动件之间的传动柱;所述传动柱设置在所述作动件和/或所述弹片上;所述传动柱能够在所述作动件的按压下带动所述弹片自第一位置状态变化为第二位置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上设有定位柱,所述电路板上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柱与所述定位孔配合以确定所述电路板相对于所述底座的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中壳朝向所述电路板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电路板形状相适应的压紧结构;当中壳与底座完成安装后,压紧结构刚好向下压紧电路板。
进一步的,所述中壳上设有第一卡扣连接部,所述底座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扣连接部配合连接的第二卡扣连接部,所述中壳通过所述第一卡扣连接部扣合至所述底座的第二卡扣连接部。
进一步的,所述中壳一端设有第一轴孔连接部,另一端设有第一卡扣限位部,所述作动件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轴孔连接部相配合的第二轴孔连接部,另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扣限位部相配合的第二卡扣限位部;中壳与作动件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轴孔连接部和所述中壳的所述第一轴孔连接部进行轴孔配合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卡扣限位部与所述中壳的所述第一卡扣限位部通过卡扣限位连接,以将所述作动件可活动的安装在所述中壳上。
进一步的,所述中壳上设有用于安装导光件的导光安装孔,所述作动件上设有与所述导光安装孔位置相对应的透光孔,所述导光件与所述透光孔过盈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电路板具体包括能量缓存单元、开关单元、无线发射单元和控制单元;所述电池通过所述能量缓存单元和所述开关单元连接至所述无线发射单元与所述控制单元,所述开关单元用于控制所述控制单元和所述无线发射单元的供电状态;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无线发射单元电性连接,以控制所述无线发射单元发射无线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能量缓存单元包括能量缓存元件;所述能量缓存元件用于为所述无线发射单元提供发送数据所需要的脉冲电流,在所述无线发射单元数据发送完成之后,所述电池为所述能量缓存元件充电。
进一步的,所述能量缓存元件采用钽电容。
进一步的,所述开关单元包括:
至少一个所述开关件,及
至少一与所述开关件对应的供电管理单元,所述开关件的输入端接通电源,输出端通过所述供电管理单元电性连接至所述控制单元和所述无线发射单元的供电端口;所述供电管理单元正向导通,反向截止;
作动件所述开关件用于控制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无线发射单元的供电状态,当所述开关件被触发时,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无线发射单元被供电。
进一步的,所述开关件的数量与所述作动件的数量相匹配,每一所述开关件对应设置有一个所述供电管理单元,当某一开关件被触发时,对应的供电管理单元被导通,而其他未被触发的开关件对应的供电管理单元被截止而阻隔电流通过。
进一步的,所述供电管理单元包括一个二极管,所述二极管正极电性连接至所述开关件的输出端,负极电性连接至控制单元和无线发射单元的供电端口。
进一步的,所述供电管理单元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一上拉电阻和第一下拉电阻;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上拉电阻的一端电性连接后再电性连接至所述开关件的输出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电性连接至所述开关单元和所述无线发射单元的供电端口,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分别电性连接至所述第一上拉电阻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下拉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一下拉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进一步的,所述开关单元还包括至少一与所述开关件对应的电平转换单元;所述开关件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电平转换单元电性连接至所述控制单元的一信号检测端口;
所述电平转换单元用于切换电平状态;当所述开关件被触发时,对应的所述电平转换单元将所述控制单元的对应信号检测端口的电平状态进行转换,所述控制单元检测根据输入电平被切换的信号检测端口判定被触发的开关件。
进一步的,所述电平转换单元包括第二下拉电阻和第一限流电阻;所述第一限流电阻一端电性连接至所述开关件的输出端,另一端电性连接至所述控制单元的一信号检测端口,该信号检测端口还通过所述第二下拉电阻接地;所述开关件未被触发时,与其对应的控制单元的信号检测端口为低电平而不被误检测,所述开关件被触发时,对应的控制单元的信号检测端口的输入电平由低电平切换为高电平而被检测。
进一步的,所述电平转换单元包括第二三极管、第二上拉电阻和第二限流电阻;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通过所述第二限流电阻连接至所述开关件的输出端,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所述第二上拉电阻连接至所述开关件的输入端而接通电源,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还电性连接至所述控制单元的一信号检测端口,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
所述开关件未被触发时,与其对应的控制单元的信号检测端口为高电平而不被误检测,所述开关件被触发时,对应的控制单元的信号检测端口的输入电平由高电平切换为底电平而被检测。
进一步的,所述无线发射单元采用射频通信,包括无线通信芯片和天线;天线电性连接无线通信芯片,无线通信芯片电性连接控制单元。
进一步的,所述电路板还包括显示单元;所述显示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用于指示所述开关件的工作状态,当所述发光二极管发光时,表示对应的开关件被触发。
进一步的,所述开关件为自带硅胶按压部的硅胶微动开关。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无线发射器,包括:
至少一作动件,所述作动件被设置为能够响应一外部动作地产生一位移;
至少一开关件,所述开关件被设置为能够响应所述作动件的所述位移地切换通断状态;
一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包括通信单元和至少一供电管理单元;所述供电管理单元与所述开关件一一对应;所述开关件电性连接于电源与所述供电管理单元之间,所述供电管理单元电性连接于所述作动开关与所述通信单元之间;
所述供电管理单元被设置为能够于所述触发开关为接通状态时维持导通状态,能够于所述开关件为断开状态时维持截止状态,并在导通状态时为所述通信单元提供电能输出,以使得所述通信单元在所述供电管理单元为导通状态时被供能;所述通信单元被设置为被供能时处于信号发射或者接收状态;
任一所述开关件被触发而处于接通状态时,与其对应的所述供电管理单元被导通而维持导通状态,而其他未被触发而处于断开状态的所述开关件对应的供电管理单元未被导通而维持截止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供电管理单元被设置为正向导通,反向截止;从而在任一所述开关件为接通状态时,与其对应的所述供电管理单元被导通而处于正向导通状态,而其他未被触发而处于断开状态的所述开关件对应的供电管理单元处于反向截止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供电管理单元包括一个二极管,所述二极管正极电性连接至所述开关件的输出端,负极电性连接至所述通信单元的供电端口。
进一步的,所述供电管理单元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一上拉电阻和第一下拉电阻;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上拉电阻的一端电性连接后再电性连接至所述开关件的输出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电性连接至所述通信单元的供电端口,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分别电性连接至所述第一上拉电阻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下拉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一下拉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进一步的,所述通信单元包括控制单元和无线发射单元;所述供电管理单元分别与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无线发射单元电性连接;所述开关件与所述控制单元通信连接,所述开关件被触发而维持接通状态时,所述控制单元检测到对应的电平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电路板还包括:
至少一电平转换单元,所述电平转换单元连接于所述开关件与所述控制单元之间;所述电平转换单元被设置为当所述开关件为接通状态时转换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入电平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电平转换单元与所述开关件一一对应,所述控制单元具备多个信号检测端口,各所述开关件通过对应的所述电平转换单元连接至各所述信号检测端口;任一所述开关件为接通状态时,与其对应的所述电平转换单元将所述控制单元的对应信号检测端口的输入电平信号转换而使得所述控制单元检测到对应的电平信号,而其他处于断开状态的所述开关件对应的信号检测端口的电平信号保持不变。
进一步的,所述电平转换单元包括第二下拉电阻和第一限流电阻;所述第一限流电阻一端电性连接至所述开关件的输出端,另一端电性连接至所述控制单元的一信号检测端口,该信号检测端口还通过所述第二下拉电阻接地;所述开关件未被触发时,与其对应的控制单元的信号检测端口为低电平,所述开关件被触发时,对应的控制单元的信号检测端口的输入电平由低电平转换为高电平而被检测。
进一步的,所述电平转换单元包括第二三极管、第二上拉电阻和第二限流电阻;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通过所述第二限流电阻连接至所述开关件的输出端,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所述第二上拉电阻连接至所述开关件的输入端而接通电源,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还电性连接至所述控制单元的一信号检测端口,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
所述开关件未被触发时,与其对应的控制单元的信号检测端口为高电平,所述开关件被触发时,对应的控制单元的信号检测端口的输入电平由高电平转换为底电平而被检测。
进一步的,所述无线发射器还包括供电单元;所述供电单元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为所述电路板提供电能。
进一步的,所述电路板还包括能量缓存单元;所述供电单元通过所述能量缓存单元输出电源,以为所述通信单元供电。
进一步的,所述能量缓存单元包括能量缓存元件;所述能量缓存元件与所述供电单元并联连接,用于为所述通信单元提供发送数据所需要的脉冲电流,在所述通信单元数据发送完成之后,所述供电单元为所述能量缓存元件充电。
进一步的,所述能量缓存单元还包括滤波元件;所述滤波元件与所述能量缓存元件并联,用于将所述能量缓存元件输出的电能进行滤波后为所述通信单元提供可用的电能输出。
进一步的,所述供电单元被设置为一纽扣电池。
进一步的,所述滤波元件被设置为一电容,以被供能地输出具有适应于所述通信单元工作的电压的电能。
进一步的,所述能量缓存元件被设置为一个或者多个电容。
进一步的,所述电容被设置为钽电容。
进一步的,所述无线发射单元采用射频通信,包括无线通信芯片和天线;天线电性连接无线通信芯片,无线通信芯片电性连接控制单元。
进一步的,所述电路板还包括显示单元;所述显示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用于指示所述开关件的工作状态,当所述发光二极管发光时,表示对应的开关件被触发。
进一步的,所述无线发射器还包括壳体,所述作动件盖设在所述壳体上而形成一个容置空间;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中;所述作动件响应一外部动作时能够直接或间接触发所述开关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电池安装槽处设置有电池限位结构,实现了对电池的限位作用,可以防止电池松动、受到撞击而脱落等情况发生;通过在电池安装槽处设置有电池防呆结构,保证了电池正反极的正确安装,确保其不会因为装反而造成电池损坏或者电路板烧毁等事故;通过使用自带硅胶按压部的硅胶微动开关,替代了以往需在按键上设置对应的硅胶缓冲部的设计,达到了简化结构、节省成本的有益效果。另外,电路板的电路设计相较于传统设计增加了能量缓存单元、供电管理单元、电平转换单元,使电路在闲置状态下不供电,且针对性的给对应开关件供电,可以消除静态功耗,延长电池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发射器的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路板与底座安装后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壳与底座固定后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壳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安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限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防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弹性部件结构示意图;
图9a~图9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弹片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壳与按键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按键卡扣限位部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导光安装孔与透光孔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发射器在按压按键前的剖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发射器在按压按键后的剖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弹性臂与电池在压缩状态下的简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弹性臂与电池在自然状态下的简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池限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路结构框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能量缓存单元电路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开关单元电气连接框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开关单元第一具体电路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开关单元第二具体电路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开关单元第三具体电路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开关单元第四具体电路示意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单元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内”、“外”、“纵向”、“横向”、“上”、“下”、“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要求本发明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一种无线发射器,包括壳体、电路板5、电池3以及至少一个按键1,具体的,所述电路板5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电路板5上设有开关件501以及用于放置所述电池3的电池放置部502;所述壳体在与所述电池放置部502相对应处设有电池限位结构以及电池防呆结构,所述壳体在与所述开关件501对应处设有弹性部件;所述按键1设置在所述壳体上,且所述按键1被按下时能够直接或间接推动所述弹性部件自第一位置状态变化为第二位置状态,在所述弹性部件为第二位置状态时,所述开关件501被触发;所述弹性部件能够提供使自身从第二位置状态复位至第一位置状态的复位作用力,所述按键1能够随所述弹性部件一同发生位置状态的变化。其中,所述第一位置状态为所述弹性部件自然状态下的状态或者被轻微按压时的状态,所述第二位置状态为所述弹性部件被大幅度按压时的状态,在被大幅度按压时,所述弹性部件必然能够将所述开关件501触发。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底座6以及中壳4,所述电路板5设置在所述底座6与中壳4形成的容置腔中,具体的,电路板5固定在底座6上,所述中壳4盖在所述电路板5上且与所述底座6固定。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将壳体分为底座6以及中壳4只是一个优选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壳体也可以为一个整体,相应的只需将电路板5设置在壳体内即可。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电路板5为PCB电路板5,所述开关件501为自带硅胶按压部的硅胶微动开关,通过使用自带硅胶按压部的硅胶微动开关,替代了以往需在按键上设置对应的硅胶缓冲部的设计,达到了简化结构、节省成本的技术效果。
结合图1与图2所示,在本优选实施例中,电路板5上设有定位孔503,且定位孔503设有两个,分别在电路板5的两个对角上,同时,底座6上在与定位孔503对应处设有两个定位柱601,在装配时,将定位柱601与定位孔503对准,即可确定电路板5相对于底座6的位置,且装配后能保证电路板5在底座6 平面内不会产生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定位孔503与定位柱601的数量及位置并不限定为两个及对角,在其他优选实施例中,其也可以是三个或更多个,只需保证能达到平面内的固定效果即可。
结合图1与图3所示,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中壳4上设有七个第一卡扣连接部410,其中三个设置在中壳4的上部,两个设置在中壳4的中部,两个设置在中壳4的下部,所述底座6上设有与所述七个第一卡扣连接部410配合连接的七个第二卡扣连接部602;在装配时,将第一卡扣连接部410与第二卡扣连接部602对准进行卡扣连接,即可将中壳4与底座6固定。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卡扣连接部的个数及位置并不限定,在其他优选实施例中,其也可以是更多个或较少几个,只需保证能将中壳4固定在底座6上即可。还需说明的是,中壳4与底座6的卡扣连接仅为本优选实施例中的方式,其还可以为螺钉连接等其他固定方式。
如图4所示,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中壳4的背面即朝向所述电路板5 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电路板5形状相适应的压紧结构409,当中壳4与底座6完成安装后,压紧结构409刚好向下压紧电路板5,以限制电路板5,使其不能进行上下移动。
结合图1与图5所示,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中壳4在与所述电池放置部502相对应处设有电池安装部,所述电池安装部包括电池安装槽401、电池盖板402以及电池拆卸槽403,中壳4在与电池放置部502对应的位置设有大小相适应的安装孔,当电路板5、中壳4相对安装好后,电路板5上的电池放置部 502穿过安装孔置于中壳4中,且电池放置部502位于所述电池安装槽401与所述电池拆卸槽403之间且被所述电池盖板402盖住。本实施例中的电池安装槽 401的尺寸与电池3的尺寸相适应,用于放置电池3以便将电池3滑入电池放置部502,完成电池3的安装;而电池拆卸槽403的宽度则小于电池3的直径,该拆卸槽用于拆卸电池3,且因为直径比电池3小而不会使电池3从该侧滑出。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电池3为纽扣电池,所述电池3在正确安装时的正极朝向所述电池盖板402,所述电池3的正极直径大于其负极直径,所述电池安装槽401的宽度大于等于所述电池3的正极直径,所述电池拆卸槽403的宽度小于所述电池3的正极直径。
结合图1与图6所示,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电池限位结构包括弹性臂限位结构404;所述弹性臂限位结构404的远离所述电池放置部502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安装槽401中,靠近所述电池放置部502的一端为可压缩的自由端;所述弹性臂限位结构404在自由端未被压缩的状态下,能够阻挡所述电池放置部502中的电池3向所述电池安装槽401中移动,以对所述电池3进行限位。
使用时,电池3放在电池安装槽401中,沿着电池安装槽401向电池放置部502一侧推动,使其通过弹性臂限位结构404卡入电池放置部502中,当电池3经过弹性臂限位结构404时,弹性臂限位结构404向侧壁挤压,使电池3 通过,当电池3完全进入电池放置部502后,弹性臂限位结构404恢复形变,将电池3卡在电池放置部502中,防止其脱落。当需要拆卸电池3时,只需要从电池拆卸槽403一侧推动电池3,即可将电池3从电池安装槽401中推出。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弹性臂限位结构404包括设于所述电池安装槽401 两内侧壁的第一弹性臂4041,两第一弹性臂4041的远离所述电池放置部502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安装槽401的两侧内壁上,另一端作为可压缩的自由端相互靠拢。
如图15所示,为第一弹性臂4041与电池3在压缩状态下的简图,可见,两个所述第一弹性臂4041的自由端右端在压缩状态下的间距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电池3的最大直径,电池可从左到右从两个第一弹性臂4041穿过从而安装到电池放置部502内;例如图中电池3直径为一厘米,两个自由端在压缩状态下的间距也达到了一厘米,刚好可供电池3通过。
如图16所示,为第一弹性臂4041与电池3在自然状态下的简图,在自然状态下第一弹性臂4041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电池3的最大直径,且所述第一弹性臂4041的自由端将电池3卡柱不让其向左移动,从而在自然状态下将所述电池3卡在所述电池放置部502内进行固定。例如图中电池3直径为一厘米,两个自由端在自然状态下的间距小于一厘米,只有七毫米,所以不允许电池3向左滑动。
需要说明的是,电池限位结构不限于本优选实施例中的弹性臂限位结构,只要是能实现对电池限位作用的弹性限位结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例如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所述弹性臂限位结构404包括设置于所述电池安装槽401内底面的第二弹性臂4042,所述第二弹性臂4042的远离所述电池放置部502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安装槽401的内底面,另一端向所述电池放置部502方向沿伸且向上翘而形成自由端,所述第二弹性臂4042的自由端在压缩状态下离所述电池盖板402最下端的间距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电池3 的最大厚度,在自然状态下离所述电池盖板402最下端的的间距小于所述电池3 的最大厚度,且所述第二弹性臂4042的自由端在自然状态下将所述电池3卡在所述电池放置部502内进行固定。安装电池3的时候电池3将上翘的自由端向下压缩后进入电池放置部502,电池3完全进入电池放置部502后自由端解除压缩状态而翘起,回到自然状态,从而阻止电池3滑向电池安装槽502。具体该实施例中的自然状态与压缩状态与前述实施例中雷同,只不过一个是水平方向的压缩,一个是竖直方向的压缩,在此就不赘述了。
再例如又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电池限位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电路板5上的限位弹性臂504,所述限位弹性臂504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放置部502两侧,所述限位弹性臂504远离所述电池放置部502的一端为可压缩的自由端;所述电池3安装在所述电池放置部502内后,所述限位弹性臂504处于压缩状态并将电池3挤压固定在所述电池放置部502内。
结合图1与图7所示,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电池防呆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电池安装槽401底部的台阶部405以及沿所述电池盖板402边缘向下延伸的阻挡部406,台阶部405在电池安装槽401底部设有一圈,所述阻挡部406下端距离所述台阶部405上表面的距离小于所述电池3的厚度,所述阻挡部406下端距离所述电池安装槽401底面的距离大于等于所述电池3的厚度,所述台阶部405两侧的宽度小于所述电池3的正极直径,所述台阶部405两侧的宽度大于等于所述电池3的负极直径。在使用时,若电池3正确安装即正极朝上,负极朝下,则负极嵌入两侧台阶部405之间,正极则被卡在台阶部405上方,沿着电池安装槽401推动电池3,则作为电池3正极的上端刚好可以从电池盖板 402的阻挡部406下端通过,进而安装电池3;若电池3错误安装即正极朝下,负极朝上,则整个电池3都被卡在台阶部405上方,此时若电池安装槽401推动电池3,则电池3会被电池盖板402的阻挡部406挡住而无法通过,进而阻止电池3进入电池放置部502。
结合图1与图8所示,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件包括设于所述中壳4上的弹片407;所述中壳4上与所述弹片407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贯穿所述中壳4的贯穿槽;所述弹片407部分与所述贯穿槽固定连接而形成固定端,另外一部分悬浮于所述贯穿槽中而形成活动端;其中与所述贯穿槽连接部分的面积小于所述弹片407的整体面积,使得所述弹片407未与所述贯穿槽连接的部分悬浮于所述贯穿槽中而具备弹性。
所述贯穿槽的形状与所述弹片407的形状相适应,具体实施时,可以将所述弹片407的体积设置为略小于所述贯穿槽的体积,以防止弹片407在活动过程中与所述贯穿槽的侧壁发生摩擦而造成不好的用户体验;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弹片407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4071和第二侧边4072,以及相互平行的上边4073和下边4074;其中,第一侧边4071和第二侧边4072设置在上边4073 和下边4074之间,第一侧边4071、上边4073、第二侧边4072和下边4074首尾顺次连接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弹片407;所述第一侧边4071和所述第二侧边4072可以为圆弧形状或者直线形状,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边4071为直线形状,所述第二侧边4072为圆弧形状,如图9a所示。在其他实施例中,适应于具体的使用环境,也可以调整所述第一侧边4071和所述第二侧边4072 的形状而使得所述弹片407呈现出其他形状,例如,如图9b所示,所述第一侧边4071和所述第二侧边4072均为圆弧形状,即上边与下边之间弧形过渡连接;如图9c所示,所述第一侧边4071和所述第二侧边4072均为直线形状,此时所述弹片407为长方形;
当所述弹片407被实施为如图9a所示的形状时,所述弹片407的第一侧边 4071对应的一端作为固定端连接在所述贯穿槽的一端;所述弹片407的第二侧边4072对应的一端作为活动端向所述贯穿槽的另一端延伸,并悬浮于所述贯穿槽的另一端而使所述弹片407具备弹性,以将所述弹片407活动连接在所述贯穿槽中;所述弹片407的活动端设置于所述按键1与所述开关件501之间;所述弹片407的活动端能够在所述按键1的按压下带动所述弹片407自第一位置状态变化为第二位置状态,在所述弹片407为第二位置状态时,所述开关件501 被触发;所述弹片407能够提供使自身从第二位置状态复位至第一位置状态的复位作用力,所述弹片407的活动端随所述弹片407复位并带动所述按键1一同发生位置状态的变化。
在另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件还包括设于所述弹片407与所述按键1 之间的传动柱408;所述传动柱408设置在所述按键1和/或所述弹片407上;所述传动柱408能够在所述按键1的按压下带动所述弹片407自第一位置状态变化为第二位置状态。值得注意的是,所述传动柱408可以一端与所述按键1 的内底侧固定连接而另一端做为抵接端接触所述弹片407,还可以一端固定在所述弹片407上而另一端作为抵接端接触所述按键1的内底侧,还可以两端分别固定在按键1的内底侧和弹片407上而中间相互抵接;且所述传动柱408与所述弹片407的连接位置或者抵接位置可以位于能够使所述按键1对所述弹片407 的所述活动端进行按压的任意位置,在本优选实施例中,为了使按键1的按压力度尽量的小,将所述传动柱408固定设置在所述弹片407的所述活动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的实施方式,当所述弹片407处于所述第一位置状态时,所述按键1处于初始状态未被按压状态,此时,所述弹片407的所述活动端悬浮于所述贯穿槽中,且与所述活动端连接的传动柱408刚好抵接所述按键1的内底侧,以支撑所述按键1处于悬浮状态。
工作时,响应于外部的按压力,所述按键1产生向所述弹片407一侧的运动趋势,当所述外部的按压力大于所述弹片407的弹力时,所述按键1向所述弹片407运动,进而通过所述传动柱408推动所述弹片407向所述开关件501 一侧发生弹性形变而使所述弹片407产生反向回弹力,并触发所述开关件501,此时所述弹片407处于所述第二位置状态;当所述弹片407的所述反向回弹力大于所述外部的按压力时,所述弹片407恢复至原状,即所述第一位置状态。所述弹片407在恢复至原状的过程中通过所述传动柱408驱使所述按键1恢复至初始状态,即未被按压的状态。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弹片407也可以实施为圆形、椭圆形、菱形等其它不同形状的弹性结构,对应地,所述贯穿槽的形状也跟随所述弹片407 地具体形状而改变。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并不对弹片407及其对应地贯穿槽的形状进行具体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所述弹片407的结构形状及其与中壳的连接形式进行任意合理的变形;当然,以上弹片407及传动柱408的设计也仅为本优选实施例的一个选择而非限定,弹性部件还可以设计为塑胶弹性臂、硅胶件等各种弹性结构。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弹性部件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结合图10与图11所示,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中壳4一端设有第一轴孔连接部411,另一端设有第一卡扣限位部412,所述按键1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轴孔连接部411相配合的第二轴孔连接部101,另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扣限位部412相配合的第二卡扣限位部102;安装时,中壳4与按键1首端进行轴孔配合连接,尾部通过卡扣限位。需要说明的是,中壳4与按键1首端除了进行轴孔配合连接,还能采用卡扣连接等连接方式,这些连接方式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过多说明。
结合图1与图12所示,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中壳4上设有用于安装导光件2的导光安装孔413,所述按键1上设有与所述导光安装孔413位置相对应的透光孔103,所述导光件2与所述透光孔103过盈配合。本实施例中可以根据按键1的个数来设置导光件2和导光安装孔413的个数,本实施例中的中壳4 上的导光安装孔413共有5个,适用于两键和三键两种开关,当采用两键开关时,采用中间的两个导光安装孔413即第二和第四个来安装导光件2,当采用三键开关时,采用第一、第三和第五个导光安装孔413来安装导光件2。
如图13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发射器在按压按键前的剖视图,如图14 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发射器在按压按键后的剖视图,当按压按键1时,按键1向下给传动柱408及弹片407作用力,弹片407形变触发开关件501,接通电路,电池3为电路板5供电,发射信号。
本实施例中电池的拆装方式:电池的拆装只需揭去按键,侧向推出、推进即可实现。
本实施例中无线发射器的安装方式:既可以直接采用双面胶贴在墙面或者其他地方,也可以通过附带螺钉安装,还可以手持使用。
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结构的详细描述,下面对本实用新型中电路板5的构成也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5具体包括能量缓存单元51、开关单元52、无线发射单元53和控制单元54;所述电池3通过所述能量缓存单元51和所述开关件501连接至所述无线发射单元53与所述控制单元54,以为所述无线发射单元53和所述控制单元54供电;所述控制单元54与所述无线发射单元53电性连接,以控制所述无线发射单元53发射无线信号。
如图18所示,电池的输出连接至能量缓存单元51,能量缓存单元51的输出连接至开关单元52,开关单元52的输出连接至无线发射单元53和控制单元 54(MCU),文中出现的MCU均表示控制单元54,且无线发射单元53和控制单元54互相连接。
通过上述设计,控制单元54和无线发射单元53在闲置状态下是不供电的,从而使整个开关装置在供电闲置的情况下不耗电。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能量缓存单元51包括能量缓存元件;所述能量缓存元件用于为所述无线发射单元53提供发送数据所需要的脉冲电流,在所述无线发射单元53数据发送完成之后,所述电池为所述能量缓存元件充电,给下一次发送数据做准备。
如图19所示,能量缓存单元51包括作为能量缓存元件的第十二电容C12 以及作为滤波电容的第三电容C3,C12和C3均为有向电容,且C12以及C3并联连接在电池3上,C12以及C3的正极与电池3正极相连,C12以及C3的负极与电池3负极相连。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能量缓存单元51中的第十二电容C12采用钽电容。而 RF模块进入发射模式的时候会消耗较大电流,RF模块退出发射模式之后,小号电流变小,所以RF模块需要电源提供相对较大的脉冲电流,以433M射频芯片为例,峰值电流约30mA。电池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随着电量的降低,电池可输出峰值电流变小。当电池可输出峰值电流低于30mA的时候,如果电路中没有能量缓存元件,RF模块将无法发送数据;如果电路中加入能量缓存元件,RF发送数据所需要的脉冲电流可以从能量缓存元件中汲取,数据发送完成之后,电池会继续给能量缓存元件充电,给下一次发送数据做准备。
如图20所示,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开关单元52包括至少一个所述开关件501及与所述开关件501对应的电平转换单元521和供电管理单元522;每个所述开关件501对应设置有一个电平转换单元521和一个供电管理单元522;所述开关件501通过所述电平转换单元521电性连接至所述控制单元54的信号检测端口,所述开关件501还通过所述反向截止单元电性连接至所述控制单元 54和所述无线发射单元53的供电端口;
所述开关件501的数量与所述按键1的数量相匹配;所述开关件501用于控制所述控制单元54与所述无线发射单元53的供电状态,当所述开关件501 被触发时,所述控制单元54与所述无线发射单元53被供电。具体地:
所述供电管理单元522具备正向导通,反向截止的功能;所述供电管理单元522的输入端通过所述开关件501连接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单元54和无线发射单元53;当某一所述开关件501被触发时,对应的所述供电管理单元 522的输入端接通电源而正向导通,使得所述控制单元54和所述无线发射单元 53上电,同时,所述控制单元54对应的信号检测端口检测到高电平,而其他未被触发的所述开关件501反向截止。具体地:
所述开关件501一端接通电源,另一端分别连接至所述供电管理单元522 的输入端和所述控制单元54的一个信号检测端口;所述供电管理单元522具备正向导通、反向截止的功能,所述供电管理单元522的输出端分别连接至所述控制单元54与所述无线发射单元53(RF)的供电端口,当任一所述开关件501 被触发时,该开关件501对应的供电管理单元522导通,电池3通过该触发的开关件501与对应的供电管理单元522给MCU和RF供电;同时,与该触发的开关键501电性连接的信号检测端口检测到高电平,控制单元54根据检测到高电平的信号检测端口判断被触发的开关件501,进而执行预设的操作。值得注意的是,其它未被触发的开关件501与MCU和RF的供电端口之间由于连接有供电管理单元522,所以即使某一个开关件501被触发而使MCU和RF接通电源,电流也无法流向其它未被触发的开关件501,从而避免了一个开关件501被触发后其他开关件501连接的MCU的信号检测端口检测到高电平。
另外,由于MCU的信号检测端口的输入电压范围较低,且当MCU的某一信号检测端口接通电源时,其他连接有开关件501的信号检测端口处于浮空输入而电压不稳定容易造成误检测,所以在每一所述开关件501与MCU之间还连接有限流电阻和下拉电阻;其中,限流电阻的一端电性连接在所述开关件501与所述供电管理单元522之间,另一端分别连接MCU的信号检测端口和下拉电阻的一端,下拉电阻的另一端接地,以保证所述开关件501未被触发时,其连接的MCU的信号检测端口为低电平而不被MCU误检测。
所述供电管理单元522可以为任意具备正向导通、反向截止功能的电子元器件或者电路模块;当所述供电管理单元522被实施为一个二极管时,所述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开关件501,负极连接MCU和RF的供电端口。当某一开关件501被触发时,与其对应的二极管被正向导通而使MCU和RF上电,其他未被触发的开关件501对应的二极管为反向截止状态,从而阻隔电流反向流向未被触发的开关件501。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供电管理单元522也可以被实施为三极管或者MOS管等可实现类似功能的电子元器件。
如图21所示,在本优选实施例中,开关单元52包括三个开关件501,分别为S1、S2和S3;其中,S1对应的供电管理单元522为二极管D1、下拉电阻为 R19、限流电阻为R4;D1一端通过S1连接至电源VIN,另一端电性连接至MCU、 RF的供电端口,R4一端电性连接至S1的连接D1的一端,另一端K1电性连接至MCU的某一信号检测端口MCU通过检测所述信号检测端口的电平来判断是否有有效信号输入;R19的一端连接至K1,另一端接地;S2对应的供电管理单元 522为二极管D2、限流电阻为第五电阻R5、下拉电阻为第十八电阻R18;其中, S2一端连接电源VIN,另一端分别连接至R5和R7的一端,R5的另一端K2分别连接至R18的一端和MCU的一信号检测端口,R18的另一端接地;S3对应的供电管理单元522为二极管D4、限流电阻为R6、下拉电阻为R17;D4的一端通过 S3连接至电源VIN,另一端电性连接至MCU、RF的供电端口,R6一端电性连接至S3的连接D4的一端,另一端K3电性连接至MCU的某一信号检测端口和R17 的一端,R17的另一端接地。
当S1被触发时,电池3通过VIN端口、S1、D1为MCU和RF供电,同时, K1输出高电平,MCU通电之后检测到K1对应的信号检测端口的高电平而判断被触发的开关件501为S1,进而根据预设的指令控制RF发射指定的无线信号。而由于D2和D4和对应下拉电阻的存在,电流无法反向流入K2和K3,从而避免了 MCU误检测。当S2或者S3被触发时,原理与S1类似,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施例中对S1的工作原理的描述可以毫无疑义的确认S2和S3被触发时的工作原理,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为仅设置一个三个开关件501:S1、S2和S3的电路说明,当开关件501 的数量设置为其它时例如四个开关件501或者五个开关件501等,则将对应的开关件501与S1、S2、S3并联即可,并增设对应的限流电阻和下拉电阻,且其电路与上述描述的S1、S2、S3的电路基本一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不同数量的开关件501。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开关单元52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无线发射单元53采用射频通信RF模块,包括:无线通信芯片U2和天线E1;E1电性连接U2,U2电性连接控制单元54MCU。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控制单元54采用单片机U3,k1-k3分别连接至U3的三个不同的IO口。另外,U3还包括必要的程序烧录电路。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还包括显示单元,所述显示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用于指示所述开关件501的工作状态,当所述发光二极管发光时,表征对应的开关件501被触发。
如图25所示,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显示单元包括:R2、R8和发光二极管 LED2,其中,LED2的正极分别通过R2和R8接通MCU和DVCC,负极接地,具体为连接至U3的一个IO口,当开关件501被按下时,MCU控制LED2点亮,以给予用户状态反馈。当设置有三个开关件501时,上述LED并联设置有三组,分别对应显示三个开关件501的工作状态。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1通过在电池安装槽处设置有电池限位结构,实现了对电池的限位作用,可以防止电池松动、受到撞击而脱落等情况发生;通过在电池安装槽处设置有电池防呆结构,保证了电池正反极的正确安装,确保其不会因为装反而造成电池损坏或者电路板烧毁等事故;通过使用自带硅胶按压部的硅胶微动开关,替代了以往需在按键上设置对应的硅胶缓冲部的设计,达到了简化结构、节省成本的有益效果。另外,本实用新型电路板的电路设计相较于传统设计增加了能量缓存单元、供电管理单元、电平转换单元,使电路在闲置状态下不供电,且针对性的给对应开关件供电,可以消除静态功耗,延长电池使用寿命。
实施例2
现有的多键无线发射器,电路设计并不合理,按下一个按键,整个电路板的工作元件都处于工作状态,耗电量大,不利于长久使用,且各按键之间对应的电路由于没有有效的相互隔离,导致信号检测的干扰或者误检测,造成不好的用户体验。
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还提出一种无线发射器,该无线发射器相较于传统的无线发射器,增加了供电管理单元作为各按键对应电路之间的隔离作用,增加了电平转换单元转换按键被触发时检测信号的电平以提高检测精准度,降低误检测率。请参考图1、图18-图21,该无线发射器包括:
至少一作动件1,所述作动件1被设置为能够响应一外部动作地产生一位移;
至少一开关件501,所述开关件501被设置为能够响应所述作动件1的所述位移地切换通断状态;当所述作动件1被实施为一按压按键的时候,响应于外部的按压动作,所述按压按键会产生一个朝向所述开关件501的位移,而响应于该位移,所述开关件501会被触发(由断开状态切换为导通状态,或者,由导通状态切换为断开状态);当所述作动键1被实施为一旋钮开关的时候,响应于外部的旋转动作,所述旋钮开关会产生一旋转位移或者一轴向位移而触发所述开关件501。
一电路板5,所述电路板5包括通信单元和至少一供电管理单元522;所述供电管理单元522与所述开关件501一一对应;所述开关件501电性连接于电源与所述供电管理单元522之间,所述供电管理单元522电性连接于所述作动开关与所述通信单元之间;
所述供电管理单元522被设置为能够于所述触发开关为接通状态时维持导通状态,能够于所述开关件501为断开状态时维持截止状态,并在导通状态时为所述通信单元提供电能输出,以使得所述通信单元在所述供电管理单元522 为导通状态时被供能;所述通信单元被设置为被供能时处于信号发射或者接收状态;
任一所述开关件501被触发而处于接通状态时,与其对应的所述供电管理单元522被导通而维持导通状态,而其他未被触发而处于断开状态的所述开关件501对应的供电管理单元522未被导通而维持截止状态。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供电管理单元522被设置为正向导通,反向截止;从而在任一所述开关件501为接通状态时,与其对应的所述供电管理单元522 被导通而处于正向导通状态,而其他未被触发而处于断开状态的所述开关件501 对应的供电管理单元522处于反向截止状态。
所述供电管理单元522可以为任意具备正向导通、反向截止功能的电子元器件或者电路模块;当所述供电管理单元522被实施为一个二极管时,所述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开关件501,负极连接MCU和RF的供电端口。当某一开关件501被触发时,与其对应的二极管被正向导通而使MCU和RF上电,其他未被触发的开关件501对应的二极管为反向截止状态,从而阻隔电流反向流向未被触发的开关件501。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供电管理单元522也可以被实施为三极管或者MOS 管等可实现类似功能的电子元器件。
如图22所示,当供电管理单元522设置为三极管时,所述供电管理单元522 包括第一三极管Q1、第一上拉电阻R20和第一下拉电阻R21;所述第一三极管 Q1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上拉电阻R20的一端电性连接后再电性连接至所述开关件501(S1)的输出端,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电性连接至所述通信单元的供电端口,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分别电性连接至所述第一上拉电阻R20 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下拉电阻R21的一端,所述第一下拉电阻R21的另一端接地。上述为与开关件S1对应的供电管理单元522设置,当开关件有三个,即S1、 S2、S3时,S2与S3的设置与S1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通信单元包括控制单元54和无线发射单元53;所述供电管理单元522分别与所述控制单元54与所述无线发射单元53电性连接;所述开关件501与所述控制单元54通信连接,所述开关件501被触发而维持接通状态时,所述控制单元54检测到对应的电平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电路板5还包括:
至少一电平转换单元521,所述电平转换单元521连接于所述开关件501与所述控制单元54之间;所述电平转换单元521被设置为当所述开关件501为接通状态时转换所述控制单元54的输入电平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电平转换单元521与所述开关件501一一对应,所述控制单元54具备多个信号检测端口,各所述开关件501通过对应的所述电平转换单元521连接至各所述信号检测端口;任一所述开关件501为接通状态时,与其对应的所述电平转换单元521将所述控制单元54的对应信号检测端口的输入电平信号转换而使得所述控制单元54检测到对应的电平信号,而其他处于断开状态的所述开关件501对应的信号检测端口的电平信号保持不变。
如图22所示,所述电平转换单元521包括第二下拉电阻R19和第一限流电阻R4;所述第一限流电阻R4一端电性连接至所述开关件501(S1)的输出端,另一端电性连接至所述控制单元54的一信号检测端口K1,该信号检测端口还通过所述第二下拉电阻R19接地;所述开关件501未被触发时,与其对应的控制单元54的信号检测端口为低电平,所述开关件501被触发时,对应的控制单元 54的信号检测端口的输入电平由低电平转换为高电平而被检测。上述为与开关件S1对应的电平转换单元521设置,当开关件有三个,即S1、S2、S3时,S2与S3的设置与S1相同。如图21所示,以三个开关件501(S1、S2和S3)为例进行具体说明:二极管D1、D2和D4分别为S1、S2和S3对应的供电管理单元,初始状态下,S1-S3均为断开状态,K1-K3也为低电平;若S1由断开被触发为导通,而S2和S3维持断开状态,则D1被导通,同时K1被转换为高电平,此时电源通过S1、D1为通信单元供电,而由于S2和S3依然为断开状态,且有R17 和R18的存在,使得K2和K3依然保持低电平状态而不会被误检测,提高检测精度;另外,D2和D4的阳极端为低电平,但是阴极端由于D1的导通而变为了高电平,此时由于二极管正向导通反向截止的功能,使得电流不会从通信单元流向S2或S3,也保证了K2和K3不会由于S1的触发而转换电平状态。因此, D2和D4在这里起到了隔离电流的作用,防止了被触发的S1的导通电路的电流干扰未被触发的S2和S3所在的电路,提高了电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当然,若S2或者S3被触发,电路原理类似于S1被触发,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23所示,在另一优选实施例中,该电路在供电管理单元522设置为二极管的基础上,所述电平转换单元521包括第二三极管Q4、第二上拉电阻R26 和第二限流电阻R4;所述第二三极管Q4的基极通过所述第二限流电阻R4连接至所述开关件501的输出端,所述第二三极管Q4的集电极通过所述第二上拉电阻R26连接至所述开关件501的输入端而接通电源,所述第二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还电性连接至所述控制单元54的一信号检测端口K1,所述第二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所述开关件501未被触发时,与其对应的控制单元54的信号检测端口为高电平,所述开关件501被触发时,对应的控制单元54的信号检测端口的输入电平由高电平转换为底电平而被检测。上述为与开关件S1对应的电平转换单元521设置,当开关件有三个,即S1、S2、S3时,S2与S3的设置与S1相同。如图23所示,二极管D1、D2和D4分别为S1、S2和S3对应的供电管理单元,初始状态下,S1-S3均为断开状态,K1-K3均为高电平;若S1由断开被触发为导通,而S2和S3维持断开状态,则D1被导通,同时Q4的基极输入高电平,此时Q4的集电极和发射极间导通使得K1被转换为底电平而被检测到,此时电源通过S1、D1为通信单元供电,而由于S2和S3依然为断开状态,且由于 Q5和Q6由于未被导通,而使得K2和K3依然保持高电平状态而不会被误检测,以提高检测精度;另外,D2和D4的阳极端为低电平,但是阴极端由于D1的导通而变为了高电平,此时由于二极管正向导通反向截止的功能,使得电流不会从通信单元流向S2或S3,也保证了K2和K3不会由于S1的触发而转换电平状态。
如图24所示,在又一优选实施例中,该电路在供电管理单元522设置为三极管的基础上,所述电平转换单元521包括第二三极管Q4、第二上拉电阻R26 和第二限流电阻R4;所述第二三极管Q4的基极通过所述第二限流电阻R4连接至所述开关件501的输出端,所述第二三极管Q4的集电极通过所述第二上拉电阻R26连接至所述开关件501的输入端而接通电源,所述第二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还电性连接至所述控制单元54的一信号检测端口K1,所述第二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所述开关件501未被触发时,与其对应的控制单元54的信号检测端口为高电平,所述开关件501被触发时,对应的控制单元54的信号检测端口的输入电平由高电平转换为底电平而被检测。上述为与开关件S1对应的电平转换单元521设置,当开关件有三个,即S1、S2、S3时,S2与S3的设置与S1相同。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无线发射器还包括供电单元,所述供电单元被实施为一纽扣电池,当然所述供电单元也可以被实施为其他能够实现类似功能的电源,本实施例不对此进行限制;所述供电单元与所述电路板5电性连接,为所述电路板5提供电能。所述电路板5还包括能量缓存单元51;所述供电单元通过所述能量缓存单元51输出电源,以为所述通信单元供电。
如图19所示,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能量缓存单元51包括能量缓存元件;所述能量缓存元件与所述供电单元并联连接,用于为所述通信单元提供发送数据所需要的脉冲电流,在所述通信单元数据发送完成之后,所述供电单元为所述能量缓存元件充电。所述能量缓存单元51还包括滤波元件;所述滤波元件与所述能量缓存元件并联,用于将所述能量缓存元件输出的电能进行滤波后为所述通信单元提供可用的电能输出。所述滤波元件被设置为一电容,以被供能地输出具有适应于所述通信单元工作的电压的电能。所述能量缓存元件被设置为一个或者多个电容。所述电容被设置为钽电容。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无线发射单元53采用射频通信,包括无线通信芯片和天线;天线电性连接无线通信芯片,无线通信芯片电性连接控制单元54。
如图25所示,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5还包括显示单元;所述显示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用于指示所述开关件501的工作状态,当所述发光二极管发光时,表示对应的开关件501被触发。其具体工作原理在实施例1已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所述无线发射器还包括壳体,所述作动件1盖设在所述壳体上而形成一个容置空间;所述电路板5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中;所述作动件1响应一外部动作时能够直接或间接触发所述开关件501。具体设置方式在实施例1 已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技术方案通过优化电路板的电路设计,相较于传统设计增加了供电管理单元作为各按键对应电路之间的隔离作用,增加了电平转换单元转换按键被触发时检测信号的电平以提高检测精准度,降低误检测率,提高了发射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避免电量的浪费,延长电池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3)

1.一种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电路板(5)、电池(3)以及至少一个作动件(1),所述作动件(1)盖设在所述壳体上而形成一个容置空间;所述电路板(5)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中,所述电路板(5)与所述电池(3)电性连接;具体的:
所述壳体或者电路板(5)在与所述电池(3)对应处设置有电池限位结构;
所述电路板(5)上与所述作动件(1)对应的位置设有开关件(501),所述开关件(501)对应处设有弹性部件;
且任一所述作动件(1)被按下时能够直接或间接推动所述弹性部件自第一位置状态变化为第二位置状态,在所述弹性部件为第二位置状态时,所述开关件(501)被触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能够提供使自身从第二位置状态复位至第一位置状态的复位作用力,所述作动件(1)能够随所述弹性部件一同发生位置状态的变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5)上还设有电池放置部(502);所述电池(3)安装于所述电池放置部(502)中,以给所述电路板(5)供电;所述壳体在与所述电池放置部(502)相对应处设有所述电池限位结构以及电池防呆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限位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电路板(5)上的限位弹性臂(504),所述限位弹性臂(504)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放置部(502)两侧,所述限位弹性臂(504)远离所述电池放置部(502)的一端为可压缩的自由端;所述电池(3)安装在所述电池放置部(502)内后,所述限位弹性臂(504)处于压缩状态并将电池(3)挤压固定在所述电池放置部(502)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底座(6)以及中壳(4),所述中壳(4)盖合在所述底座(6)上以形成容置腔,所述电路板(5)设置在所述容置腔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壳(4)在与所述电池放置部(502)相对应处设有电池安装部,所述电池安装部包括电池安装槽(401)、电池盖板(402)以及电池拆卸槽(403),所述电池放置部(502)位于所述电池安装槽(401)与所述电池拆卸槽(403)之间且被所述电池盖板(402)盖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限位结构包括弹性臂限位结构(404);所述弹性臂限位结构(404)的远离所述电池放置部(502)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安装槽(401)中,靠近所述电池放置部(502)的一端为可压缩的自由端;所述弹性臂限位结构(404)在自由端未被压缩的状态下,能够阻挡所述电池放置部(502)中的电池(3)向所述电池安装槽(401)中移动,以对所述电池(3)进行限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臂限位结构(404)包括设于所述电池安装槽(401)两内侧壁的第一弹性臂(4041),两第一弹性臂(4041)的远离所述电池放置部(502)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安装槽(401)的两侧内壁上,另一端作为可压缩的自由端相互靠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弹性臂(4041)的自由端在压缩状态下的间距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电池(3)的最大直径,在自然状态下的间距小于所述电池(3)的最大直径,且所述第一弹性臂(4041)的自由端在自然状态下将所述电池(3)卡在所述电池放置部(502)内进行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臂限位结构(404)包括设置于所述电池安装槽(401)内底面的第二弹性臂(4042),所述第二弹性臂(4042)的远离所述电池放置部(502)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安装槽(401)的内底面,另一端向所述电池放置部(502)方向沿伸且向电池(3)一侧上翘而形成自由端,所述第二弹性臂(4042)的自由端在压缩状态下离所述电池盖板(402)最下端的间距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电池(3)的最大厚度,在自然状态下离所述电池盖板(402)最下端的间距小于所述电池(3)的最大厚度,且所述第二弹性臂(4042)的自由端在自然状态下将所述电池(3)卡在所述电池放置部(502)内进行固定。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3)为纽扣电池,所述电池(3)正确安装时的正极朝向所述电池盖板(402),所述电池(3)的正极直径大于其负极直径,所述电池安装槽(401)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电池(3)的正极直径,所述电池拆卸槽(403)的宽度小于所述电池(3)的正极直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防呆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电池安装槽(401)底部的台阶部(405)以及沿所述电池盖板(402)边缘向下延伸的阻挡部(406),所述阻挡部(406)下端距离所述台阶部(405)上表面的距离小于所述电池(3)的厚度,所述阻挡部(406)下端距离所述电池安装槽(401)底面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电池(3)的厚度,所述台阶部(405)两侧的宽度小于所述电池(3)的正极直径,所述台阶部(405)两侧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电池(3)的负极直径。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包括设于所述中壳(4)上的弹片(407);所述中壳(4)上与所述弹片(407)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贯穿所述中壳(4)的贯穿槽;所述弹片(407)部分与所述贯穿槽固定连接而形成固定端,另外一部分悬浮于所述贯穿槽中而形成活动端;所述活动端设置于所述作动件(1)与所述开关件(501)之间;其中与所述贯穿槽连接部分的面积小于所述弹片(407)的整体表面积,使得所述弹片(407)未与所述贯穿槽连接的部分悬浮于所述贯穿槽中而具备弹性。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贯穿槽的形状与所述弹片(407)的形状相适应;所述弹片(407)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4071)和第二侧边(4072),以及相互平行的上边(4073)和下边(4074);其中,第一侧边(4071)、上边(4073)、第二侧边(4072)和下边(4074)首尾顺次连接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弹片(407);所述第一侧边(4071)为直线形状,所述第二侧边(4072)为圆弧形状;所述弹片(407)的所述第一侧边(4071)对应的一端作为固定端连接在所述贯穿槽的一端;所述弹片(407)的所述第二侧边(4072)对应的一端作为活动端向所述贯穿槽的另一端延伸,并悬浮于所述贯穿槽的另一端而使所述弹片(407)具备弹性;
所述弹片(407)的活动端能够在所述作动件(1)的按压下带动所述弹片(407)自第一位置状态变化为第二位置状态,在所述弹片(407)为第二位置状态时,所述开关件(501)被触发;所述弹片(407)能够提供使自身从第二位置状态复位至第一位置状态的复位作用力,所述弹片(407)的活动端随所述弹片(407)复位并带动所述作动件(1)一同发生位置状态的变化。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还包括设于所述弹片(407)与所述作动件(1)之间的传动柱(408);所述传动柱(408)设置在所述作动件(1)和/或所述弹片(407)上;所述传动柱(408)能够在所述作动件(1)的按压下带动所述弹片(407)自第一位置状态变化为第二位置状态。
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6)上设有定位柱(601),所述电路板(5)上设有定位孔(503),所述定位柱(601)与所述定位孔(503)配合以确定所述电路板(5)相对于所述底座(6)的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壳(4)朝向所述电路板(5)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电路板(5)形状相适应的压紧结构(409);当中壳(4)与底座(6)完成安装后,压紧结构(409)刚好向下压紧电路板(5)。
1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壳(4)上设有第一卡扣连接部(410),所述底座(6)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扣连接部(410)配合连接的第二卡扣连接部(602),所述中壳(4)通过所述第一卡扣连接部(410)扣合至所述底座(6)的第二卡扣连接部(602)。
1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壳(4)一端设有第一轴孔连接部(411),另一端设有第一卡扣限位部(412),所述作动件(1)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轴孔连接部(411)相配合的第二轴孔连接部(101),另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扣限位部(412)相配合的第二卡扣限位部(102);中壳(4)与作动件(1)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轴孔连接部(101)和所述中壳(4)的所述第一轴孔连接部(411)进行轴孔配合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卡扣限位部(102)与所述中壳(4)的所述第一卡扣限位部(412)通过卡扣限位连接,以将所述作动件(1)可活动的安装在所述中壳(4)上。
2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壳(4)上设有用于安装导光件(2)的导光安装孔(413),所述作动件(1)上设有与所述导光安装孔(413)位置相对应的透光孔(103),所述导光件(2)与所述透光孔(103)过盈配合。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5)具体包括能量缓存单元(51)、开关单元(52)、无线发射单元(53)和控制单元(54);所述电池(3)通过所述能量缓存单元(51)和所述开关单元(52)连接至所述无线发射单元(53)与所述控制单元(54),所述开关单元(52)用于控制所述控制单元(54)和所述无线发射单元(53)的供电状态;所述控制单元(54)与所述无线发射单元(53)电性连接,以控制所述无线发射单元(53)发射无线信号。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缓存单元(51)包括能量缓存元件;所述能量缓存元件用于为所述无线发射单元(53)提供发送数据所需要的脉冲电流,在所述无线发射单元(53)数据发送完成之后,所述电池为所述能量缓存元件充电。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缓存元件采用钽电容。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单元(52)包括:
至少一个所述开关件(501);及
至少一与所述开关件(501)对应的供电管理单元(522),所述开关件(501)的输入端接通电源,输出端通过所述供电管理单元(522)电性连接至所述控制单元(54)和所述无线发射单元(53)的供电端口;所述供电管理单元(522)正向导通,反向截止;
所述开关件(501)用于控制所述控制单元(54)与所述无线发射单元(53)的供电状态,当所述开关件(501)被触发时,所述控制单元(54)与所述无线发射单元(53)被供电。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件(501)的数量与所述作动件(1)的数量相匹配,每一所述开关件(501)对应设置有一个所述供电管理单元(522),当某一开关件(501)被触发时,对应的供电管理单元(522)被导通,而其他未被触发的开关件(501)对应的供电管理单元(522)被截止。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管理单元(522)包括一个二极管,所述二极管正极电性连接至所述开关件(501)的输出端,负极电性连接至控制单元(54)和无线发射单元(53)的供电端口。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管理单元(522)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一上拉电阻和第一下拉电阻;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上拉电阻的一端电性连接后再电性连接至所述开关件(501)的输出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电性连接至所述开关单元(52)和所述无线发射单元(53)的供电端口,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分别电性连接至所述第一上拉电阻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下拉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一下拉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28.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单元(52)还包括至少一与所述开关件(501)对应的电平转换单元(521);所述开关件(501)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电平转换单元(521)电性连接至所述控制单元(54)的一信号检测端口;
所述电平转换单元(521)用于切换电平状态;当所述开关件(501)被触发时,对应的所述电平转换单元(521)将所述控制单元(54)的对应信号检测端口的电平状态进行转换,所述控制单元(54)检测根据输入电平被切换的信号检测端口判定被触发的开关件(501)。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平转换单元(521)包括第二下拉电阻和第一限流电阻;所述第一限流电阻一端电性连接至所述开关件(501)的输出端,另一端电性连接至所述控制单元(54)的一信号检测端口,该信号检测端口还通过所述第二下拉电阻接地;所述开关件(501)未被触发时,与其对应的控制单元(54)的信号检测端口为低电平而不被误检测,所述开关件(501)被触发时,对应的控制单元(54)的信号检测端口的输入电平由低电平切换为高电平而被检测。
3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平转换单元(521)包括第二三极管、第二上拉电阻和第二限流电阻;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通过所述第二限流电阻连接至所述开关件(501)的输出端,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所述第二上拉电阻连接至所述开关件(501)的输入端而接通电源,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还电性连接至所述控制单元(54)的一信号检测端口,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
所述开关件(501)未被触发时,与其对应的控制单元(54)的信号检测端口为高电平而不被误检测,所述开关件(501)被触发时,对应的控制单元(54)的信号检测端口的输入电平由高电平切换为底电平而被检测。
31.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发射单元(53)采用射频通信,包括无线通信芯片和天线;天线电性连接无线通信芯片,无线通信芯片电性连接控制单元(54)。
3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5)还包括显示单元;所述显示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用于指示所述开关件(501)的工作状态,当所述发光二极管发光时,表示对应的开关件(501)被触发。
33.根据权利要求1-32任一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件(501)为自带硅胶按压部的硅胶微动开关。
34.一种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作动件(1),所述作动件(1)被设置为能够响应一外部动作地产生一位移;
至少一开关件(501),所述开关件(501)被设置为能够响应所述作动件(1)的所述位移地切换通断状态;
一电路板(5),所述电路板(5)包括通信单元和至少一供电管理单元(522);所述供电管理单元(522)与所述开关件(501)一一对应;所述开关件(501)电性连接于电源与所述供电管理单元(522)之间,所述供电管理单元(522)电性连接于所述作动开关与所述通信单元之间;
所述供电管理单元(522)被设置为能够于所述触发开关为接通状态时维持导通状态,能够于所述开关件(501)为断开状态时维持截止状态,并在导通状态时为所述通信单元提供电能输出,以使得所述通信单元在所述供电管理单元(522)为导通状态时被供能;所述通信单元被设置为被供能时处于信号发射或者接收状态;
任一所述开关件(501)被触发而处于接通状态时,与其对应的所述供电管理单元(522)被导通而维持导通状态,而其他未被触发而处于断开状态的所述开关件(501)对应的供电管理单元(522)未被导通而维持截止状态。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管理单元(522)被设置为正向导通反向截止,从而在任一所述开关件(501)为接通状态时,与其对应的所述供电管理单元(522)被导通而处于正向导通状态,而其他未被触发而处于断开状态的所述开关件(501)对应的供电管理单元(522) 处于反向截止状态。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管理单元(522)包括一个二极管,所述二极管正极电性连接至所述开关件(501)的输出端,负极电性连接至所述通信单元的供电端口。
37.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管理单元(522)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一上拉电阻和第一下拉电阻;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上拉电阻的一端电性连接后再电性连接至所述开关件(501)的输出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电性连接至所述通信单元的供电端口,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分别电性连接至所述第一上拉电阻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下拉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一下拉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38.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单元包括控制单元(54)和无线发射单元(53);所述供电管理单元(522)分别与所述控制单元(54)与所述无线发射单元(53)电性连接;所述开关件(501)与所述控制单元(54)通信连接,所述开关件(501)被触发而维持接通状态时,所述控制单元(54)检测到对应的电平信号。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5)还包括:
至少一电平转换单元(521),所述电平转换单元(521)连接于所述开关件(501)与所述控制单元(54)之间;所述电平转换单元(521)被设置为当所述开关件(501)为接通状态时转换所述控制单元(54)的输入电平信号。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平转换单元(521)与所述开关件(501)一一对应,所述控制单元(54)具备多个信号检测端口,各所述开关件(501)通过对应的所述电平转换单元(521)连接至各所述信号检测端口;任一所述开关件(501)为接通状态时,与其对应的所述电平转换单元(521)将所述控制单元(54)的对应信号检测端口的输入电平信号转换而使得所述控制单元(54)检测到对应的电平信号,而其他处于断开状态的所述开关件(501)对应的信号检测端口的电平信号保持不变。
41.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平转换单元(521)包括第二下拉电阻和第一限流电阻;所述第一限流电阻一端电性连接至所述开关件(501)的输出端,另一端电性连接至所述控制单元(54)的一信号检测端口,该信号检测端口还通过所述第二下拉电阻接地;所述开关件(501)未被触发时,与其对应的控制单元(54)的信号检测端口为低电平,所述开关件(501)被触发时,对应的控制单元(54)的信号检测端口的输入电平由低电平转换为高电平而被检测。
42.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平转换单元(521)包括第二三极管、第二上拉电阻和第二限流电阻;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通过所述第二限流电阻连接至所述开关件(501)的输出端,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所述第二上拉电阻连接至所述开关件(501)的输入端而接通电源,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还电性连接至所述控制单元(54)的一信号检测端口,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
所述开关件(501)未被触发时,与其对应的控制单元(54)的信号检测端口为高电平,所述开关件(501)被触发时,对应的控制单元(54)的信号检测端口的输入电平由高电平转换为底电平而被检测。
43.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发射器还包括供电单元;所述供电单元与所述电路板(5)电性连接,为所述电路板(5)提供电能。
44.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5)还包括能量缓存单元(51);所述供电单元通过所述能量缓存单元(51)输出电源,以为所述通信单元供电。
45.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缓存单元(51)包括能量缓存元件;所述能量缓存元件与所述供电单元并联连接,用于为所述通信单元提供发送数据所需要的脉冲电流,在所述通信单元数据发送完成之后,所述供电单元为所述能量缓存元件充电。
46.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缓存单元(51)还包括滤波元件;所述滤波元件与所述能量缓存元件并联,用于将所述能量缓存元件输出的电能进行滤波后为所述通信单元提供可用的电能输出。
47.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元件被设置为一电容,以被供能地输出具有适应于所述通信单元工作的电压的电能。
48.根据权利要求43-47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单元被设置为一纽扣电池。
49.根据权利要求44-47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缓存元件被设置为一个或者多个电容。
50.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被设置为钽电容。
51.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发射单元(53)采用射频通信,包括无线通信芯片和天线;天线电性连接无线通信芯片,无线通信芯片电性连接控制单元(54)。
52.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5)还包括显示单元;所述显示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用于指示所述开关件(501)的工作状态,当所述发光二极管发光时,表示对应的开关件(501)被触发。
53.根据权利要求34-47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发射器还包括壳体,所述作动件(1)盖设在所述壳体上而形成一个容置空间;所述电路板(5)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中;所述作动件(1)响应一外部动作时能够直接或间接触发所述开关件(501)。
CN202121188039.2U 2021-05-31 2021-05-31 一种无线发射器 Active CN2151867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88039.2U CN215186708U (zh) 2021-05-31 2021-05-31 一种无线发射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88039.2U CN215186708U (zh) 2021-05-31 2021-05-31 一种无线发射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186708U true CN215186708U (zh) 2021-12-14

Family

ID=793736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188039.2U Active CN215186708U (zh) 2021-05-31 2021-05-31 一种无线发射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18670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63341B (zh) 微型开关和电池架
CN215186708U (zh) 一种无线发射器
KR20080079057A (ko) 휴대용 단말기 보호케이스
CN218351331U (zh) 一种遥控器
CN216597373U (zh) 一种双触发式静音开关
CN211554902U (zh) 一种触控笔及一种具有触控笔的电子设备
US8378971B2 (en) Wireless mouse
CN114364169B (zh) 一种具备弹性抗震结构的便携式电子设备
CN213988684U (zh) 电子装置及其按键
CN217280521U (zh) 一种无线控制装置
CN112735885A (zh) 一种防水隔离磁力按键
CN220858089U (zh) 一种无线开关
CN220189505U (zh) 一种遥控装置
CN216528543U (zh) 一种开关保护装置
JP2005158569A (ja) スイッチ構造
EP4231529A1 (en) Wireless switch
CN218513344U (zh) 按键结构
CN221263856U (zh) 一种电子产品的保护壳
CN221040876U (zh) 开关及电子设备
CN215516224U (zh) 按钮及电梯
CN210662388U (zh) 一种具有防水功能的手电筒用旋钮按压开关
CN217404664U (zh) 感光控制的眼镜
CN213905211U (zh) 一种发光式薄膜开关
CN218123265U (zh) 具有发光按键的手柄
CN217847757U (zh) 一种可拆卸按键式磁吸防水开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