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135985U - 磁导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磁导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135985U
CN215135985U CN202120083570.7U CN202120083570U CN215135985U CN 215135985 U CN215135985 U CN 215135985U CN 202120083570 U CN202120083570 U CN 202120083570U CN 215135985 U CN215135985 U CN 2151359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outer cladding
steering device
probe
axial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08357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俪川
吕愉芳
江千里
欧阳德方
林嘉茵
鄞冰
陈启燕
张佳富
陈全凤
龚意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Minglie Membrane Mate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Minglie Membrane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Minglie Membrane Mate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Minglie Membrane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08357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1359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1359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1359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gnetic Treatment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磁导向装置,包括外包层、多个磁性体和探头。外包层呈内部中空的筒状;外包层的材质为无菌生物材料,且外包层具有柔性,能够沿其轴向弯折;多个磁性体沿外包层的轴向依次排布于外包层内;各磁性体均具有磁性,且磁性体沿外包层的轴向两端的极性不同,任意相邻两磁性体之间相邻近的端部的极性不同且相吸;探头与磁性体通过磁性相吸引而位于外包层轴向的其中一端,并能够吸附磁标记细胞、生物大分子或其它具有顺磁性或永磁性的物质。该磁导向装置的磁感线沿其轴向不断叠加,使磁场强度沿轴向均能够保持较强且稳定,除轴向的其余方向的磁场强度明显衰弱,即该磁导向装置通过多个磁性体实现了长距离靶向传递磁场且无明显衰减。

Description

磁导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磁导向装置。
背景技术
“磁”在用于疾病治疗以及维护人体健康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磁疗是利用磁场的物理性能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种方法。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已能够通过磁场富集和分离磁标记细胞和生物大分子(例如蛋白、核酸等)。
然而,磁场具有磁衰减的先天性缺陷:空间的磁场离磁极越近,磁感应强度和其梯度越大,远离磁极位置,磁场强度和梯度急速下降。因此,运用上述技术将磁标记细胞和生物大分子等引入到机体或其他物体内部并发挥作用,面临一个难题:如何将磁场精确地导入机体或物体内部特定部位?现有技术中不乏引入磁场并富集细胞的方案,但经专利和文献检索,目前还无法使磁场远距离的传递且无明显衰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磁导向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磁导向装置,包括:
外包层,呈内部中空的筒状;所述外包层的材质为无菌生物材料,且所述外包层具有柔性,能够沿其自身轴向弯折;
多个磁性体,沿所述外包层的轴向依次排布于所述外包层内;各所述磁性体均具有磁性,且所述磁性体沿所述外包层的轴向的两端的极性不同,任意相邻两所述磁性体之间相邻近的端部的极性不同且相吸;
探头,其与所述磁性体通过磁性相吸引而位于所述外包层轴向的其中一端,并能够吸附磁标记细胞、生物大分子或其它具有顺磁性或永磁性的物质。
其中一实施方式中,各所述磁性体均呈球状。
其中一实施方式中,各所述磁性体均呈圆柱状,且各所述磁性体的轴向与所述外包层的轴向平行。
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包层的材质为聚丙烯或聚乙烯。
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包层具有导磁性。
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包层由无菌生物材料直接成型为筒状或将无菌生物材料敷设于多个所述磁性体外周而成型。
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磁导向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包层相对于所述探头另一端的电磁铁或永磁铁。
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探头的外周设有外包覆层;所述外包覆层的材质为无菌生物材料。
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包层沿其径向的壁厚为0.1μm~2cm。
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探头的材质为磁铁、铁、钴或镍。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中的磁导向装置包括外包层、多个磁性体和探头。多个磁性体沿外包层的轴向依次布置,且相邻磁性体之间异性相吸连接而呈链状,使穿过磁导向装置纵切面的磁感线不断叠加,因此,磁感线沿磁导向装置的轴向不断叠加,进而磁场强度沿轴向均能够保持较强且稳定,除轴向的其余方向的磁场强度明显衰弱,进而使得该磁导向装置的磁场具有方向性。即该磁导向装置通过多个磁性体实现了长距离靶向传递磁场且无明显衰减。
进一步地,该磁导向装置还能够通过调节外磁场的强度和方向进而调节探头处磁场的强度和方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磁导向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磁力线模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磁性体的磁力线模式图。
图4为图1中弯曲后的磁导向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磁导向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图5的磁力线模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磁性体的磁力线模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磁导向装置;11、外包层;12、磁性体;13、探头;
2、磁导向装置;21、外包层;22、磁性体;23、探头。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结构,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在描述方位时,以磁导向装置的操作者为参照物,靠近操作者的一端为尾端,相反的一端则为首端。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磁导向装置,适用于磁疗。该磁导向装置能够实现长距离地靶向传导磁场且保持较强的磁场强度,从而可以在机体内部的特定位置富集磁标记细胞、生物大分子或其它具有顺磁性或永磁性的物质,实现治疗的目的。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详细介绍该磁导向装置。
磁导向装置1第一实施例
参阅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的磁导向装置1包括外包层11、多个磁性体12和探头13。
外包层11呈内部中空的筒状。且外包层11具有柔性,而能够沿其自身轴向弯折。
具体地,外包层11的材质为生物无菌材料,保证了磁导向装置1外表面无菌且具有生物相容性。本实施例中,外包层11的材质为聚乙烯或聚丙烯。其他实施例中,外包层11还可以为其他无菌的生物高分子材料。
进一步地,外包层11还可以具有导磁性。例如,通过将导磁材料与外包层11的材质生物无菌材料混合,然后再成型从而得到具有磁性的外包层11。
外包层11沿其径向的壁厚为0.1μm~2cm。
多个磁性体12沿外包层11的轴向依次设置于外包层11内。各磁性体12均具有磁性,且磁性体12具有两极性,分别为N极和S极,N极和S极分列于磁性体12的两端。具体地,磁性体12在位于外包层11内时,磁性体12的N极和S极分列于磁性体12沿外包层11的轴向的两端。
多个磁性体12在布置时,任意相邻两磁性体12之间,其中一磁性体12的N极与另一磁性体12的S极通过磁性相吸引。即相邻的两磁性体12的相邻近的端部的极性不同且相吸,而实现多个磁性体12的连接。
磁性体12与磁性体12之间均通过磁性相吸,即磁性体12与磁性体12为可拆卸连接,因此,可以通过调整磁性体12的个数而调节磁场传递的长度,并借助自然或人造通道,将磁导向装置1伸入机体内部具体的部位,吸引富集磁标记细胞、生物大分子或其它具有顺磁性或永磁性的物质前来发挥作用,以适应不同人不同身体条件的需求。
多个磁性体12依次相吸并位于外包层11内时,使多个磁性体12整体呈现出一端为N极,一端为S极。本实施例中,磁导向装置1的尾端为N极,首尾为S极。
参阅图3,磁性体12的形状为球形。其N极和S极位于磁性体12其中一直径的两端。且在本实施例中,N极和S极所在的直径沿外包层11的轴向延伸。
多个磁性体12之间由于通过磁性相吸,且外包层11沿其自身轴向可弯曲,因此,参阅图4,本实施例中的磁导向装置1具有良好的弯曲性,进而能够适应机体内较弯曲的管道,以满足不同的治疗目的。
探头13位于外包层11其中的一端,并通过与磁性体12相吸而实现连接。本实施例中,探头13设置于外包层11的首端。
具体地,探头13的材质为磁铁、铁、钴或镍。在探头13为磁铁时,其与磁性体12相连处的极性呈异极,进而能够磁性相吸。在探头13为铁、钴或镍时,其被磁性体12吸附进而实现探头13与磁性体12的连接。其他实施例中,探头13还可以是其他具有磁性的材质,例如,铁的合金、钴的合金、镍的合金或者是能够被磁化的材质,进而实现与磁性体12的磁性相吸。
其中,探头13由于与磁性体12通过磁性相吸,即可拆卸连接,因此,该磁导向装置1可以通过更换不同的探头13以调节该磁导向装置1的磁场的影响范围和强度等,进而强化磁导向装置1吸附磁标记细胞、生物大分子或其它具有顺磁性或永磁性的物质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的磁导向装置1的组装如下:
S1、先将外包层11成型为筒状。
S2、将磁性体12消毒后,依次放入外包层11内。具体地,在放置时,使磁性体12的N极和S极所在的直径沿外包层11的轴向延伸。且相邻两磁性体12之间通过N极和S极相吸,进而实现磁性体12之间的连接。
S3、将探头13放置于外包层11的一端,且探头13通过磁性与位于外包层11端部的磁性体12相吸而实现连接,完成该磁导向装置1的组装。
其他实施例中,磁导向装置1还可以采用如下的组装方式:
S1、将多个磁性体12消毒后,依次排布。具体地,在排布时,使各磁性体12的N极和S极均沿同一方向延伸,并。且相邻两磁性体12之间通过N极和S极相吸,进而实现磁性体12之间的连接。
S2、将外包层11的材料调配为敷料,然后敷设于多个磁性体12的外周,再成型为筒状,进而得到外包层11。
S3、将探头13放置于外包层11的一端,且探头13通过磁性与位于外包层11端部的磁性体12相吸而实现连接,完成该磁导向装置1的组装。
即,外包层11可以先成型为筒状,然后再将磁性体12放置于筒内。也可以是将外包层11的材料生物无菌材料敷设于多个磁性体12外周后再成型。
本实施例中磁导向装置1的多个磁性体12沿轴向排布,且相邻磁性体12之间异性相吸连接而呈链状,使穿过磁导向装置1纵切面的磁感线不断叠加。其中,纵切面指垂直于轴向的平面。因此,使得磁感线沿磁导向装置1的轴向不断叠加,进而磁场强度沿该轴向能够保持较强且稳定。其余方向的磁场强度明显衰弱,进而使得该磁导向装置1的磁场具有方向性。
位于磁性体12外周的外包层11避免了靶细胞、生物大分子以及生物器械与磁性体12的直接接触。且还可以通过调节外包层11的壁厚,调整外包层11外侧壁处的磁场强度。例如,增加壁厚,降低外包层11外侧壁处的磁场强度,尽可能地减少靶细胞、生物大分子被吸附在外包层11的外侧壁。
进一步地,在外包层11具有导磁性时,外包层11使得磁力线无法外溢而达到磁屏蔽效益,进而使磁导向装置1的磁场方向性更为突出。
该磁导向装置1还包括外磁场。外磁场设置于外包层11相对于探头13的另一端,即尾端。磁导向装置1可以通过调节外磁场的强度或方向,进而调整首端的磁场强度或磁场方向。
具体地,外磁场通过磁力相吸与磁性体12实现连接,即外磁场的S极与位于尾端端部的磁性体12的N极相吸。
外磁场为永磁铁或电磁铁。在外磁场为永磁铁时,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磁场强度的永磁铁或永磁铁的位置来调节磁场强度。在外磁场为电磁铁时,电磁铁在通过后产生电磁场,并可以通过改变电流方向或电流大小达到控制首端磁场方向及强度的目的。
进一步地,探头13的外周还包覆外包覆层,外包覆层的材质为无菌生物材料,具体如聚乙烯或聚丙烯。外包覆层的使用以及外磁场的调节作用个,可以使探头13的磁力发生改变,从而达到特定的诊疗目的,比如可使得磁标记细胞从生物高分子材料表面脱落,用于后续的检测或发挥细胞的生物活性作用。
本实施例中的磁导向装置1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如下:
该磁导向装置1能够将磁场导入人体内,进而起到刺激穴位、经络的目的,与传统的针灸以及电刺激相比,磁场刺激无痛、无创,同时还能够有效调节磁场作用力的大小,具有一定的医疗价值。
该磁导向装置1还能够用于触发体内医疗设备的磁控开关。某些植入体内的医疗器械需要触发开关才能使用,通常情况下,植入体内的医疗器械要想实现自主控制开关是十分困难的,将磁导向装置1引入相关位置,在磁力的作用下导磁性能良好的机关闭合从而触发设备运作,达到治疗目的。
该磁导向装置1能够用于吸附肿瘤细胞进而方便对肿瘤细胞进行活检。具体地,通过手术切口导入磁导向装置1到达具体病变部位,首先通过多种已知方式磁化肿瘤细胞,再通过磁场吸附磁化肿瘤细胞,一段时间后将磁导向装置1取出,并撤去磁场,吸附在外包层11外侧壁的肿瘤细胞可被释放下来,用于进一步检测。
该磁导向装置1能够用于富集免疫细胞杀伤肿瘤。具体地,免疫细胞磁化后输入人体,经过自然或人造管道将本实用新型的磁导向装置1导入肿瘤病变部位,磁化的免疫细胞即可被吸引至局部,对肿瘤细胞进行杀伤,死亡的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碎片因为携带磁性,仍可被磁场吸附而被后续清除,从而减少炎症反应和毒副作用。
该磁导向装置1能够用于富集机体组织修复细胞以促进组织再生。例如在人骨折后使用克氏钉或者钢板固定时,可以运用本实用新型的磁导向装置1富集磁化的成骨细胞或干细胞到达骨折部位,促进骨的生长,加快患者骨愈合,减轻患者的痛苦。
该磁导向装置1能够用于吸附不慎吞入体内的某些金属物。例如小孩子不慎吞入小铁球或铁钉等异物后,常规手术可能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损伤;本实用新型的磁导向装置1可以通过长距离传递磁场吸附和清除上述异物。
该磁导向装置1能够用于吸附体内有害或多余的生物大分子。如胰腺炎导致胰蛋白酶等流入腹腔引起脏器自我消化形成大量有害物质时,可用本实用新型的磁导向装置1对这些有害的生物成分采用先磁化后吸附清除的方法,达到治疗的目的。
该磁导向装置1能够用于将各种药物或微生物导入机体内。如,将益生菌磁化后,通过该磁导向装置1导入人体特定管道或空腔(肠道、阴道或气道等)发挥作用。
磁导向装置第二实施例
参阅图5和图6,本实施例中的磁导向装置2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磁性体22呈圆柱状。
各磁性体22的轴向平行于外包层21的轴向。本实施例中,各磁性体22的轴线均与外包层21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
参阅图7,各磁性体22沿其轴向两端分别为N极和S极。
多个磁性体22按照图6所示的视图方向,N极朝上S极朝下的顺序依次叠放。
本实施例中的磁性体22呈圆柱状,且磁性体22纵切面的磁场强度远远大于磁性体22侧面的磁场强度,因此,该磁导向装置2的磁场方向性较好,适合于比较直的管道。
本实施例中磁导向装置2的探头23等其他特征均可参照第一实施例,不再详述。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中的磁导向装置包括外包层、多个磁性体和探头。多个磁性体沿外包层的轴向依次布置,且相邻磁性体之间异性相吸连接而呈链状,使穿过磁导向装置纵切面的磁感线不断叠加,因此,磁感线沿磁导向装置的轴向不断叠加,进而磁场强度沿轴向均能够保持较强且稳定,除轴向的其余方向的磁场强度明显衰弱,进而使得该磁导向装置的磁场具有方向性。即该磁导向装置通过多个磁性体实现了长距离靶向传递且无明显衰减。
进一步地,该磁导向装置还能够通过调节调节外磁场的强度和方向进而调节探头处磁场的强度和方向。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可行实施例,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出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磁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包层,呈内部中空的筒状;所述外包层的材质为无菌生物材料,且所述外包层具有柔性,能够沿其自身轴向弯折;
多个磁性体,沿所述外包层的轴向依次排布于所述外包层内;各所述磁性体均具有磁性,且所述磁性体沿所述外包层的轴向的两端的极性不同,任意相邻两所述磁性体之间相邻近的端部的极性不同且相吸;
探头,其与所述磁性体通过磁性相吸引而位于所述外包层轴向的其中一端,并能够吸附磁标记细胞、生物大分子或其它具有顺磁性或永磁性的物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磁性体均呈球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磁性体均呈圆柱状,且各所述磁性体的轴向与所述外包层的轴向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包层的材质为聚丙烯或聚乙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包层具有导磁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包层由无菌生物材料直接成型为筒状或将无菌生物材料敷设于多个所述磁性体外周而成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导向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包层相对于所述探头另一端的电磁铁或永磁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磁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探头的外周设有外包覆层;所述外包覆层的材质为无菌生物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包层沿其径向的壁厚为0.1μm~2c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探头的材质为磁铁、铁、钴或镍。
CN202120083570.7U 2021-01-13 2021-01-13 磁导向装置 Active CN2151359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083570.7U CN215135985U (zh) 2021-01-13 2021-01-13 磁导向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083570.7U CN215135985U (zh) 2021-01-13 2021-01-13 磁导向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135985U true CN215135985U (zh) 2021-12-14

Family

ID=794031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083570.7U Active CN215135985U (zh) 2021-01-13 2021-01-13 磁导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1359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in et al. In vitro feasibility study of the use of a magnetic electrospun chitosan nanofiber composite for hyperthermia treatment of tumor cells
US6589159B2 (en) Magnetic therapy devices and methods
US20020151760A1 (en) Magnetic therapy devices and methods
JP2017510050A (ja) 指向性の誘電体バリア放電エネルギシステムを用いたプラズマ治療のためのシステム
KR20080025750A (ko) 조직 재생 촉진용 전자기력
CN1708260A (zh) 用于微创外科中组织热疗的、具有侧向效应的组织间隙微波天线
US20080019917A1 (en) Compositions Comprising Cells and Magnetic Materials for Targeted Delivery
US20190313812A1 (en) System for preventing bacterial infections in needle trajectories
CN215135985U (zh) 磁导向装置
WO2014093581A1 (en) Magnetic retention of regenerative cells for wound repair
CN114762753A (zh) 磁导向装置
US8380298B2 (en) Magnetic acupuncture needle
Häfeli The history of magnetism in medicine
KR101441792B1 (ko) 자성을 이용한 광 및 초음파 역학 치료용 캡슐 내시경
US20150313699A1 (en) Muscle conditioning device
CN212234533U (zh) 一种用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磁锚定装置
CN107921252A (zh) 电刺激装置
US20210251679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generator, concentrator and router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s for cellular regeneration
Dobretsov et al. MODEL OF TARGETED DRUG DELIVERY IN THE ENT TISSUES
CN220530509U (zh) 一种用于产生复合磁场的组件
Vaena et al. Magnetic transcutaneous fixation: an experimental study in pigs
KR200377690Y1 (ko) 수경 자기봉
Ramanujan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agnetic nanomaterials
ES2319195T3 (es) Dispositivo medico tecnico.
RU127636U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магнитофорез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