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107654U - 一种节能减耗的绿色建筑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节能减耗的绿色建筑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107654U
CN215107654U CN202121709518.4U CN202121709518U CN215107654U CN 215107654 U CN215107654 U CN 215107654U CN 202121709518 U CN202121709518 U CN 202121709518U CN 215107654 U CN215107654 U CN 2151076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
building body
storage
rain collecting
top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70951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斌
田茂林
张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Lianchuang Architect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Lianchuang Architect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Lianchuang Architect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Lianchuang Architect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70951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1076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1076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1076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108Rainwater harvest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10Photovoltaic [PV]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20Solar therm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40Solar thermal energy, e.g. solar towers
    • Y02E10/47Mountings or track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70/00Other energy conversion or management systems reducing GHG emissions
    • Y02E70/30Systems combining energy storage with energy generation of non-fossil origin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领域建筑结构,具体公开了一种节能减耗的绿色建筑结构,包括建筑本体、太阳能发电机构、蓄电池、集雨机构、储存机构以及地暖,蓄电池和太阳能发电机构固定在建筑本体顶面上,集雨机构包括斜板、固定板、集雨槽以及过滤网,集雨槽固定在建筑本体顶面上,固定板固定在集雨槽的内侧面上,固定板上开设若干过滤孔,过滤网固定在过滤孔内表面上,建筑本体的墙壁包括沿长度方向设置的防护层、隔热层、水箱层以及支撑层,建筑本体顶面上开设若干集雨孔,集雨槽通过集雨孔与水箱层连通,水箱层与储存机构连通,地暖固定在建筑本体底面上,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现有建筑结构没有更好的利用自然资源,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节能减耗的绿色建筑结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领域建筑结构,具体公开了一种节能减耗的绿色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绿色建筑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物,绿色建筑技术注重低耗、高效、经济、环保、集成与优化,是人与自然、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利益共享,是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手段,节能减耗的绿色建筑结构是以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为目的,然而现有建筑结构通常采用发电厂生产的电来供暖和降温,没有更好的利用建筑周围的自然资源来供暖和降温,造成资源浪费,不符合节能减排的环保理念。
发明人有鉴于此,提供了一种节能减耗的绿色建筑结构,以便解决上述现有建筑结构没有更好的利用自然资源,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减耗的绿色建筑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现有建筑结构没有更好的利用自然资源,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基础方案提供一种节能减耗的绿色建筑结构:包括建筑本体、用于太阳能发电的太阳能发电机构、蓄电池、用于收集雨水的集雨机构、用于储存雨水的储存机构以及地暖,蓄电池和太阳能发电机构固定在建筑本体顶面上,太阳发电机构与蓄电池电性连接,集雨机构包括斜板、固定板、集雨槽以及过滤网,集雨槽固定在建筑本体顶面上,固定板固定在集雨槽的内侧面上,固定板上开设若干过滤孔,过滤网固定在过滤孔内表面上,太阳能发电机构一端放在集雨槽一端上,斜板固定在集雨槽另一端上,建筑本体的墙壁包括沿长度方向设置的防护层、隔热层、水箱层以及支撑层,各墙壁的水箱层连通,建筑本体顶面上开设若干集雨孔,集雨槽通过集雨孔与水箱层连通,水箱层与储存机构连通,地暖固定在建筑本体底面上,且与蓄电池电性连接。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效果:雨天时,雨水落到斜板、太阳能发电机构以及固定板上,然后斜板和太阳能机构上的雨水落入固定板上,固定板上的雨水通过过滤孔内的过滤网,进入集雨槽内,集雨槽内的雨水在重力的作用下,通过集雨孔进入水箱层内,雨水较多时,水箱层内的雨水会流入储存机构内,在晴天时,太阳能发电机构会产生电流,并把电流储存在蓄电池内,建筑本体内部需要升温时,启动地暖给建筑本体内部提升温度,本实用新型这种节能减耗的绿色建筑结构结构简单,采用斜板,可以使更多的雨水通过斜板进入集雨槽,增加集雨槽内雨水的体积,从而增加对雨水的利用率;采用水箱和隔热层,可以使建筑本体内的温度不容易受到建筑本体外的环境温度影响,实现对建筑本体温度变化幅度的减小;采用太阳能发电机构和蓄电池,可以通过太阳能产生电流,并用蓄电池储存电流,通过蓄电池还可以给建筑本体内的电器提供电源,很好地利用了太阳能,减少了对于发电厂生产的电流的消耗,增加了对于自然资源的使用,节约了资源。
进一步,太阳发电机构包括两块太阳能发电板、∧形安装板、两块防水板以及支撑架,支撑架固定在建筑本体顶面上,∧形安装板固定在支撑架上,两块太阳能发电板分别固定在∧形安装板顶面的两侧上,防水板固定连接∧形安装板与建筑本体,且两块防水板沿支撑架中心线对称布置。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效果:两块太阳能电池板能够增加对于太阳光的吸收量,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采用∧形安装板和支撑架能够更好的固定和支撑两块太阳能电池板,而两块防水板能够很好的防止雨水从安装板的两侧落到安装板下面的建筑本体顶面上,造成雨水的聚集,对支撑架和建筑本体顶面产生侵蚀效果。
进一步,集雨槽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贴在∧形安装板的两侧上。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效果:若是集雨槽的数量只有一个,则∧形安装板另一侧的雨水不能被收集,造成了对雨水资源的浪费,而多于两个集雨槽,则可能需要开设更多集雨孔,则可能会对建筑本体顶面造成更大破坏,所以集雨槽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贴在∧形安装板的两侧上,更加符合对于资源的利用。
进一步,蓄电池的数量为两个,且在∧形安装板下方和两块防水板之间。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效果:蓄电池的数量为两个,可以增加对于太阳能发电机构产生的电流的储存,提高了太阳能的利用率,而蓄电池在∧形安装板下方和两块防水板之间,则可以避免雨水对蓄电池造成的短路情况。
进一步,储存机构包括储存箱、储存管以及储存控制器,储存控制器固定在储存箱侧面上,储存管一端固定连接水箱层,另一端固定连接储存控制器。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储存箱可以在雨水较多的时候储存更多的雨水,提高对于雨水资源的利用率,储存控制器可以保证在雨水较少和完成雨水储存后,储存箱与水箱不会连通,使雨水不能在储存控制器关闭时从储存箱流入水箱。
进一步,储存箱为U形,且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一个储存控制器。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储存箱为U形可以增加在建筑本体周围的更多空间,提高雨水的储存量,而储存箱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一个储存控制器,可以增加雨水从水箱进入储存箱的单位时间的总量,缩短雨水排水水箱的时间。
进一步,还包括水泵、进水管、出水管以及补水管,储存箱一端固定连接水泵,另一端固定连接进水管和出水管,补水管一端在建筑本体顶面上,另一端固定连接水泵,进水管固定在储存箱顶面上,出水管固定在储存箱侧面上。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效果:进水管固定在储存箱顶面上,可以让储存箱在缺水的时候补充水,而出水管固定在储存箱侧面上,方便在储存箱内有大量水的时候,使用储存箱内的水进行洗衣和浇灌植物等等,水泵和补水管可以在集雨槽内的水全部蒸发后,给集雨槽补充水,保证水箱对于建筑本体内的保温效果。
进一步,还包括用于减少建筑本体内温度的变化量的保温层,保温层包括第一保温板和第二保温板,第一保温板固定在建筑本体内部的顶面上,第二保温板固定连接第一保温板。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效果:若是不对建筑本体的顶面进行保温处理,则建筑本体可能会通过建筑本体顶面把外界的热量吸收或者向外界释放热量,造成建筑本体内的保温效果下降,而把保温层固定在建筑本体外部的顶面上,可以保温层还会受到雨水的威胁,所以把保温层固定在建筑本体内部的顶面上,可以更好地保温,而第一保温板和第二保温板能够通过双重保温,大大的降低建筑本体内的热量向外界扩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节能减耗的绿色建筑结构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剖视图;
图3为图1的侧视图;
图4为图1的俯视图;
图5为图1中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建筑本体墙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水泵1,储存箱2,补水管3,蓄电池4,固定板5,支撑层6,水箱层7,隔热层8,防护层9,建筑本体10,防水板11,储存管12,储存控制器13,出水管14,进水管15,太阳能发电板16,斜板17,支撑架18。
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过程:一种节能减耗的绿色建筑结构,如图1、图2以及图6所示,包括建筑本体10、用于太阳能发电的太阳能发电机构、蓄电池4、用于收集雨水的集雨机构、用于储存雨水的储存机构以及地暖,蓄电池4和太阳能发电机构固定在建筑本体10顶面上,太阳发电机构与蓄电池4电性连接,集雨机构包括斜板17、固定板5、集雨槽以及过滤网,集雨槽固定在建筑本体10顶面上,固定板5固定在集雨槽的内侧面上,固定板5上开设若干过滤孔,过滤网固定在过滤孔内表面上,太阳能发电机构一端放在集雨槽一端上,斜板17固定在集雨槽另一端上,建筑本体10的墙壁包括沿长度方向设置的防护层9、隔热层8、水箱层7以及支撑层6,各墙壁的水箱层7连通,建筑本体10顶面上开设若干集雨孔,集雨槽通过集雨孔与水箱层7连通,水箱层7与储存机构连通,地暖固定在建筑本体10底面上,且与蓄电池4电性连接。
如图1、图2以及图5所示,太阳发电机构包括两块太阳能发电板16、∧形安装板、两块防水板11以及支撑架18,支撑架18固定在建筑本体10顶面上,∧形安装板固定在支撑架18上,两块太阳能发电板16分别固定在∧形安装板顶面的两侧上,防水板11固定连接∧形安装板与建筑本体10,且两块防水板11沿支撑架18中心线对称布置。
如图4所示,集雨槽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贴在∧形安装板的两侧上。
如图2所示,蓄电池4的数量为两个,且在∧形安装板下方和两块防水板11之间。
储如图1和图2所示,储存机构包括储存箱2、储存管12以及储存控制器13,储存控制器13固定在储存箱2侧面上,储存管12一端固定连接水箱层7,另一端固定连接储存控制器13。
如图4所示,储存箱2为U形,且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一个储存控制器13。
如图1、图2以及图3所示,还包括水泵1、进水管15、出水管14以及补水管3,储存箱2一端固定连接水泵1,另一端固定连接进水管15和出水管14,补水管3一端在建筑本体10顶面上,另一端固定连接水泵1,进水管15固定在储存箱2顶面上,出水管14固定在储存箱2侧面上。
如图图2所示,还包括用于减少建筑本体10内温度的变化量的保温层,保温层包括第一保温板和第二保温板,第一保温板固定在建筑本体10内部的顶面上,第二保温板固定连接第一保温板。
雨天时,雨水落到斜板17、太阳能发电机构以及固定板5上,然后斜板17和太阳能机构上的雨水落入固定板5上,固定板5上的雨水通过过滤孔内的过滤网,进入集雨槽内,集雨槽内的雨水在重力的作用下,通过集雨孔进入水箱层7内,雨水较多时,水箱层7内的雨水会流入储存机构内,在晴天时,太阳能发电机构会产生电流,并把电流储存在蓄电池4内,建筑本体10内部需要升温时,启动地暖给建筑本体10内部提升温度,水箱层7由不锈钢制作而成,隔热层8由真空隔热板制作而成,防护层9由铝扣板制作而成,支撑层6由于支撑墙体结构和建筑本体10顶部。
太阳能发电板16是一种利用太阳光直接发电的光电半导体薄片,由若干个太阳能电池片按一定方式组装在一块板上的组装件,是太阳能发电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太阳能发电板16包括单晶硅太阳能发电板、多晶硅太阳能发电板、非晶硅太阳能发电板以及多元化合物太阳能发电板,因为多晶硅太阳能发电板比单晶硅太阳能发电板要便宜一些,材料制造简便,节约电耗,总的生产成本较低,所以本实用新型这种节能减耗的绿色建筑结构采用的太阳能发电板16为多晶硅太阳能发电板。
若是集雨槽的数量只有一个,则∧形安装板另一侧的雨水不能被收集,造成了对雨水资源的浪费,而多于两个集雨槽,则可能需要开设更多集雨孔,则可能会对建筑本体10顶面造成更大破坏,所以集雨槽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贴在∧形安装板的两侧上,更加符合对于资源的利用,集雨槽由不锈钢制作而成。
蓄电池4泛指所有在电量用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被再次充电、反复使用的化学能电池的总称,蓄电池4包括普通蓄电池、干荷蓄电池以及免维护蓄电池,普通蓄电池主要优点是电压稳定、价格便宜,干荷蓄电池的全称是干式荷电铅酸蓄电池,它的主要特点是负极板有较高的储电能力,在完全干燥状态下,能在两年内保存所得到的电量,使用时,只需加入电解液,等过20—30分钟就可使用,免维护蓄电池由于自身结构上的优势,电解液的消耗量非常小,在使用寿命内基本不需要补充蒸馏水。它还具有耐震、耐高温、体积小、自放电小的特点,使用寿命一般为普通蓄电池的两倍,所以本实用新型这种节能减耗的绿色建筑结构采用的蓄电池4为免维护蓄电池。
储存箱2可以在雨水较多的时候储存更多的雨水,提高对于雨水资源的利用率,储存控制器13可以保证在雨水较少和完成雨水储存后,储存箱2与水箱不会连通,使雨水不能在储存控制器13关闭时从储存箱2流入水箱,储存箱2由不锈钢制作而成。
储存箱2为U形可以增加在建筑本体10周围的更多空间,提高雨水的储存量,而储存箱2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一个储存控制器13,可以增加雨水从水箱进入储存箱2的单位时间的总量,缩短雨水排水水箱的时间。
进水管15固定在储存箱2顶面上,可以让储存箱2在缺水的时候补充水,而出水管14固定在储存箱2侧面上,方便在储存箱2内有大量水的时候,使用储存箱2内的水进行洗衣和浇灌植物等等,水泵1和补水管3可以在集雨槽内的水全部蒸发后,给集雨槽补充水,保证水箱对于建筑本体10内的保温效果。
第一保温板和第二保温板皆由XPS保温板制作而成,XPS保温板具有高热阻、低线性、膨胀比低的特点,其结构的闭孔率达到了99%以上,形成真空层,避免空气流动散热,确保其保温性能的持久和稳定,而且由于XPS板的特殊结构,其抗压强度极高、抗冲击性极强,XPS保温板还具有憎水防潮、质地轻使用方便、稳定性防腐性好以及产品环保的特点。
一种节能减耗的绿色建筑结构工作时,在雨天,雨水落到斜板17、太阳能发电机构以及固定板5上,然后斜板17和太阳能机构上的雨水落入固定板5上,固定板5上的雨水通过过滤孔内的过滤网,进入集雨槽内,集雨槽内的雨水在重力的作用下,通过集雨孔进入水箱层7内,雨水较多时,水箱层7内的雨水会流入储存机构内,在晴天时,太阳能发电机构会产生电流,并把电流储存在蓄电池4内,建筑本体10内部需要升温时,启动地暖给建筑本体10内部提升温度,水箱层7由不锈钢制作而成,隔热层8由真空隔热板制作而成,防护层9由铝扣板制作而成,支撑层6由于支撑墙体结构和建筑本体10顶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驱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8)

1.一种节能减耗的绿色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建筑本体、用于太阳能发电的太阳能发电机构、蓄电池、用于收集雨水的集雨机构、用于储存雨水的储存机构以及地暖,蓄电池和太阳能发电机构固定在建筑本体顶面上,太阳发电机构与蓄电池电性连接,集雨机构包括斜板、固定板、集雨槽以及过滤网,集雨槽固定在建筑本体顶面上,固定板固定在集雨槽的内侧面上,固定板上开设若干过滤孔,过滤网固定在过滤孔内表面上,太阳能发电机构一端放在集雨槽一端上,斜板固定在集雨槽另一端上;
建筑本体的墙壁包括沿长度方向设置的防护层、隔热层、水箱层以及支撑层,各墙壁的水箱层连通,建筑本体顶面上开设若干集雨孔,集雨槽通过集雨孔与水箱层连通,水箱层与储存机构连通,地暖固定在建筑本体底面上,且与蓄电池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减耗的绿色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太阳发电机构包括两块太阳能发电板、∧形安装板、两块防水板以及支撑架,支撑架固定在建筑本体顶面上,∧形安装板固定在支撑架上,两块太阳能发电板分别固定在∧形安装板顶面的两侧上,防水板固定连接∧形安装板与建筑本体,且两块防水板沿支撑架中心线对称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节能减耗的绿色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集雨槽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贴在∧形安装板的两侧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节能减耗的绿色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蓄电池的数量为两个,且在∧形安装板下方和两块防水板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减耗的绿色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储存机构包括储存箱、储存管以及储存控制器,储存控制器固定在储存箱侧面上,储存管一端固定连接水箱层,另一端固定连接储存控制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节能减耗的绿色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储存箱为U形,且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一个储存控制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节能减耗的绿色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水泵、进水管、出水管以及补水管,储存箱一端固定连接水泵,另一端固定连接进水管和出水管,补水管一端在建筑本体顶面上,另一端固定连接水泵,进水管固定在储存箱顶面上,出水管固定在储存箱侧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减耗的绿色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减少建筑本体内温度的变化量的保温层,保温层包括第一保温板和第二保温板,第一保温板固定在建筑本体内部的顶面上,第二保温板固定连接第一保温板。
CN202121709518.4U 2021-07-27 2021-07-27 一种节能减耗的绿色建筑结构 Active CN2151076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09518.4U CN215107654U (zh) 2021-07-27 2021-07-27 一种节能减耗的绿色建筑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09518.4U CN215107654U (zh) 2021-07-27 2021-07-27 一种节能减耗的绿色建筑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107654U true CN215107654U (zh) 2021-12-10

Family

ID=793187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709518.4U Active CN215107654U (zh) 2021-07-27 2021-07-27 一种节能减耗的绿色建筑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10765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07000112A1 (fr) Procede de production d'eau chaude utilisant des ressources thermiques combinees d'energie solaire et de pompe thermique, permettant de chauffer l'eau a plusieurs etapes et d'accumuler l'energie, et dispositif specifique a la mise en oeuvre du procede
CN206737127U (zh) 一种节能环保建筑物
CN207196964U (zh) 太阳能热电联产装置
CN206611188U (zh) 高速公路区域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
Cao et al. Research on PV/T–air source heat pump integrated heating system in severe cold region
CN111721010A (zh) 一种新型高效的太阳能光伏/光热集热/蒸发器
CN205134429U (zh) 风光互补式针状露水收集器
CN110966779A (zh) 一种使用建材化pv/t板及蓄能型建材的太阳能热泵系统
CN215107654U (zh) 一种节能减耗的绿色建筑结构
CN212716986U (zh) 利用太阳能风能模块化节能建筑综合体及雨水自循环系统
CN203554382U (zh) 一种新型家用太阳能发电系统
CN212200735U (zh) 一种节能环保型建筑结构
CN205776935U (zh) 一种建筑一体化提水储能综合利用系统
CN205320019U (zh) 光伏瓦清洗系统
KR101544558B1 (ko) 녹색성장을 위한 태양광 융합형 저풍속 고효율 풍력발전 타워
CN108444236B (zh) 一种基于新能源控制的烘干设备
CN216276549U (zh) 一种建筑节能的钢结构房屋
CN103066678A (zh) 模块化自然能供电系统
Karthick et al. Modelling and Analysis of Solar Photovoltaic Thermal Collector
CN214696033U (zh) 一种绿色恒温建筑物结构
CN115700317A (zh) 一种屋顶式光伏光热储能系统及方法
CN205619182U (zh) 一种太阳能led路灯
CN112367007B (zh) 一种楼宇温差发电系统
CN207812871U (zh) 一种节能环保建筑物
CN211714282U (zh) 一种节能型幕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