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073550U - 一种冷却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冷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073550U
CN215073550U CN202120135382.4U CN202120135382U CN215073550U CN 215073550 U CN215073550 U CN 215073550U CN 202120135382 U CN202120135382 U CN 202120135382U CN 215073550 U CN215073550 U CN 2150735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ooling
regulating valve
main pipe
flow regul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13538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智
李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co Atlas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co Atlas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co Atlas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Eco Atlas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13538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0735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0735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0735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的散热领域,公开了一种冷却系统。该冷却系统中,冷却装置与供液总管、回液总管连通;每个液冷机柜的进液口通过供液支管与供液总管连通,每个液冷机柜的出液口通过回液支管与回液总管连通;供液支管上设置有第一流量调节阀,供液总管上设有压力检测装置,回液总管上设置有循环泵;控制装置用于当至少一个液冷机柜的进液量发生变化时,根据供液总管内的压力变化调节循环泵的转速。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压力检测装置感知由于第一流量调节阀的开度变化引起的系统管路阻力的变化,再通过压力信号对循环泵的转速进行调节,实现了循环泵提供的流量与所有液冷机柜所需的总流量的适配,达到了节能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冷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的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在冷却系统中,为了整体的成本考虑,多液冷机柜并联的方式往往成为首要之选。但是,各液冷机柜之间冷却液的流量分配往往会出现一定的不均匀,且当系统机柜数量越多时,差异化会更加明显,随着流量差异的出现会进一步的影响系统的整体换热效率。
目前对于冷却系统的多机柜流量控制的处理,一方面是加大冷却系统的设计余量,保证流量最小的机柜仍能满足散热需求,但是会造成了一定的冷量浪费;另一方面,则是针对每个机柜的冷却需求独立调节流量,而由于各机柜并联在一个系统中,其中任何一个机柜的流量调节都会对系统内其它机柜的流量产生影响,这使得系统流量控制变得非常复杂和不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却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针对多机柜并联的冷却系统,系统流量控制较复杂且不稳定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系统,该冷却系统包括冷却装置、控制装置、供液总管、回液总管、多个液冷机柜,其中:
所述冷却装置与所述供液总管、所述回液总管连通;
所述多个液冷机柜并联设置,每个液冷机柜的进液口通过供液支管与所述供液总管连通,每个液冷机柜的出液口通过回液支管与所述回液总管连通;
所述供液支管上设置有第一流量调节阀;
所述供液总管上设有压力检测装置,所述压力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供液总管内的压力;
所述回液总管上设置有循环泵;
所述控制装置用于当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一流量调节阀的开度发生变化时,根据所述供液总管内的压力变化调节所述循环泵的转速。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压力检测装置感知由于第一流量调节阀的开度变化引起的系统管路阻力的变化,再通过压力信号对循环泵的转速进行调节,实现了循环泵提供的流量与所有液冷机柜所需的总流量的适配,达到了节能的效果。
可选的,针对每一个液冷机柜,所述控制装置还用于根据冷却液与所述液冷机柜内部的电子设备发生热交换前和发生热交换后的温差调节对应的第一流量调节阀的开度。
上述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根据与机柜内部的电子设备发生热交换的冷却液的温差调节对应的第一流量调节阀的开度,使得电子设备的发热量与冷却液携带的冷量达到平衡。
可选的,所述回液支管上设置有第二流量调节阀,所述第二流量调节阀介于所述液冷机柜与所述循环泵之间;
所述控制装置还用于根据所述液冷机柜内冷却液的液位变化调节对应的第二流量调节阀的开度;
或者,所述第二流量调节阀的开度能够根据所述液冷机柜内冷却液的液位变化进行机械调节。
可选的,所述每个液冷机柜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对应的液冷机柜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储液区与溢流区,所述储液区用于容纳冷却液以及待冷却的电子设备,所述溢流区用于容纳从所述储液区溢出的冷却液,其中:
所述储液区与所述供液支管连通,所述溢流区与所述回液支管连通;
所述控制装置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溢流区的液位变化调节所述第二流量调节阀的开度;
或者,所述第二流量调节阀的开度能够根据所述溢流区的液位变化进行机械调节。
上述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液冷机柜的内部通过隔板形成溢流区,溢流区由于横截面积较小,冷却液的液位变化比较明显,使得第二流量调节阀能够比较灵敏的响应第一流量调节阀的开度变化。
可选的,所述供液支管上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储液区的液面与电子设备的出液端之间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
所述控制装置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温差调节所述第一流量调节阀的开度。
上述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将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供液支路上,以检测冷却液在未与电子设备发生热交换之前的温度,将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储液区的液面与电子设备的出液端之间,以检测冷却液与电子设备发生热交换后的温度,前后所测量的温度比较准确,且第一温度传感器与第二温度传感器也比较容易安装、维护。
可选的,所述压力检测装置包括多个压力传感器,所述控制装置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多个压力传感器测量的平均压力值调节所述循环泵的转速。
上述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取多个压力传感器所测得的压力值的平均值,该平均值可以更加准确的反映出供液总管内的液体压力,进而根据该平均值的大小变化来调节循环泵的转速。
可选的,所述供液总管上还设置有流量分配装置,所述多个压力传感器设于所述流量分配装置内。
可选的,当所述第二流量调节阀的开度能够根据所述溢流区的液位变化进行机械调节时,所述第二流量调节阀为浮球式排水阀,且:
当所述溢流区的液位大于第一设定值时,所述浮球式排水阀的阀门自动打开;
当所述溢流区的液位小于第二设定值时,所述浮球式排水阀的阀门自动关闭。
上述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浮球式排水阀可以根据液位自动控制阀门的开闭,可靠性高、成本低。
可选的,当所述控制装置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溢流区的液位变化调节所述第二流量调节阀的开度时,所述第二流量调节阀为电动调节阀,且所述溢流区内设置有液位传感器;
所述控制装置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液位传感器检测的液位高度调节所述电动调节阀的开度。
可选的,所述溢流区内设有上限报警点和下限报警点,所述上限报警点和所述下限报警点均设置有报警装置。
可选的,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第一控制器、第二控制器,其中:
所述第一控制器具体用于根据冷却液与所述液冷机柜内部的电子设备发生热交换前和发生热交换后的温差调节对应的第一流量调节阀的开度;或者,所述第一控制器具体用于根据冷却液与所述液冷机柜内部的电子设备发生热交换前和发生热交换后的温差调节对应的第一流量调节阀的开度,且还用于根据所述液冷机柜内部冷却液的液位变化调节对应的第二流量调节阀的开度;
所述第二控制器具体用于根据所述供液总管内冷却液的压力变化调节所述循环泵的转速。
上述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将机柜的流量控制和循环泵的流量控制拆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控制逻辑,并通过不同的控制器进行控制,使得单个控制器结构简单、逻辑清楚,也有利于模块化成产和灵活的部署。
附图说明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可参考在下面的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在附图中的部件未必是按比例的,并且相关的元件可能省略,以便强调和清楚地说明本公开的技术特征。另外,相关要素或部件可以有如本领域中已知的不同的设置。此外,在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在各个附图中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却系统的循环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冷机柜的循环系统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液冷机柜的循环系统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冷却装置
20-液冷机柜 21-隔板
201-储液区 202-溢流区
30a-供液总管 30b-回液总管
40a-供液支管 40b-回液支管
50-循环泵 60-压力检测装置
70a-第一温度传感器 70b-第二温度传感器
80-第一流量调节阀 90-第二流量调节阀
90a-浮球式排水阀 90b-电动调节阀
100-电子设备 110-液位传感器
120-流量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却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针对多机柜并联的冷却系统,系统流量控制较复杂且不稳定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系统,如图1所示,该冷却系统包括冷却装置10、控制装置(未示出)、供液总管30a、回液总管30b、多个液冷机柜20,其中:
冷却装置10与供液总管30a、回液总管30b连通;
多个液冷机柜20并联设置,每个液冷机柜20的进液口通过供液支管40a与供液总管30a连通,每个液冷机柜20的出液口通过回液支管40b与回液总管30b连通;
供液支管40a上设置有第一流量调节阀80;
供液总管30a上设有压力检测装置60,压力检测装置60用于检测供液总管30a内的压力;
回液总管30b上设置有循环泵50;
控制装置用于当一个或多个第一流量调节阀80的开度发生变化时,根据供液总管30a内的压力变化调节循环泵50的转速。
该冷却系统中,从各个液冷机柜20中流出的温度较高的冷却液沿回液支管40b汇入回液总管30b内,温度较高的冷却液沿回液总管30b继续流动并进入冷却装置10中,通过冷却装置10进行降温,冷却装置10可以为冷却塔等制冷终端,也可以为换热器等中间换热元件,冷却液温度降低后沿供液总管30a流出,并经各个供液支管40a回到对应的液冷机柜20中。
供液总管30a上设置有压力检测装置60,该压力检测装置60用于检测供液总管30a内的压力,当一个或多个第一流量调节阀80的开度发生变化时,冷却液受到的阻力也将发生变化,供液总管30a内的压力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并通过压力检测装置60测得的压力值反映出来,控制装置则根据压力检测装置60测得的供液总管30a内的压力值调节循环泵50的转速,改变系统内冷却液的循环量,使得供液总管30a内的压力维持在设定的范围内。
第一流量调节阀80的开度与电子设备100的发热量有关,当电子设备100的发热量增加时,则可以增大第一流量调节阀80的开度,使更多的冷却液进入液冷机柜20中,此时,由于系统管路阻力减小,供液总管30a内的压力将降低,当压力检测装置60检测到的压力值低于下限值时,控制装置则调高循环泵50的转速,增大系统内冷却液的循环量,使供液总管30a内的压力升高,并维持在设定的范围内;同时,通过调高循环泵50的转速满足了液冷机柜20对冷却液的需求量增加的需求。
反之,当电子设备100的发热量减少时,则可以减小第一流量调节阀80的开度,使进入液冷机柜20的冷却液的流量减小,此时,由于系统管路阻力增加,供液总管30a内的压力将升高,当压力检测装置60检测到的压力值高于上限值时,控制装置则调低循环泵50的转速,减小系统内冷却液的循环量,缓解供液总管30a内部的高压,使其维持在设定的范围内;同时,通过调低循环泵50的转速满足了液冷机柜20对冷却液的需求量下降的需求。
该冷却系统中,通过第一流量调节阀80的开度变化调节单个液冷机柜20内的冷却液流量,使得单个液冷机柜的发热量与冷却液的流量相匹配;同时,通过压力检测装置60感知由于第一流量调节阀80的开度变化引起的系统管路阻力的变化,再通过压力信号对循环泵50的转速进行调节,实现了循环泵50提供的流量与所有液冷机柜20所需的总流量相匹配,达到了节能的效果。
值得说明的是,该冷却系统中,循环泵50设置在回液总管30b上,介于液冷机柜20与冷却装置10之间,循环泵50离液冷机柜20的出液口较近,当改变循环泵50的转速后,可以较好的调节从液冷机柜20中流出的冷却液的总流量,以与液冷机柜20所需的总流量相匹配。
可选的,压力检测装置60包括多个压力传感器,控制装置具体用于根据多个压力传感器测量的平均压力值调节循环泵50的转速。
该冷却系统中,取多个压力传感器所测得的压力值的平均值,该平均值可以更加准确的反映出供液总管30a内的液体压力,进而根据该平均值的大小变化来调节循环泵50的转速。
进一步的,供液总管30a上还设置有流量分配装置(未示出),多个压力传感器设于流量分配装置内。
具体的,流量分配装置可以为分液器、供液歧管等,通过将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流量分配装置上,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出供液主管内的压力变化。
该冷却系统中,控制装置还用于根据与液冷机柜20内部的电子设备100发生热交换的冷却液的温差调节对应的第一流量调节阀80的开度。
具体而言,冷却液和电子设备100发生热交换之前的温度与冷却液从电子设备100中穿过并发生热交换之后的温度的差值能够反映电子设备100的发热量,当两者的差值增大时,则说明电子设备100的发热量增多,当两者的差值减小时,则说明电子设备100的发热量降低,因此,可以根据冷却液与电子设备100发生热交换前后的温差来调节第一流量调节阀80的开度,以满足电子设备100的散热需求。
具体的,若温差增大,则使第一流量调节阀80的开度增大,进而使冷却液的进液量增多;若温差减小,则使第一流量调节阀80的开度减小,进液使冷却液的进液量减少。
进一步的,当第一流量调节阀80的开度增大时,冷却液的进液量增多,液冷机柜20内的液面也将相应的升高,为了使液冷机柜20内的液面维持在设定范围内,还需要相应的提高冷却液的出液量;反之,当第一流量调节阀80的开度减小时,冷却液的进液量减少,液冷机柜20内的液面也将相应的降低,为了使液冷机柜20内的液面维持在设定范围内,保证冷却液没过电子设备100,还需要相应的降低冷却液的出液量。
具体的,如图1~图3所示,每个回液支管40b上均设置有第二流量调节阀90,第二流量调节阀90介于液冷机柜20与循环泵50之间;
控制装置还用于根据液冷机柜20内冷却液的液位变化调节对应的第二流量调节阀90的开度;
或者,第二流量调节阀90的开度能够根据液冷机柜20内冷却液的液位变化进行机械调节。
该冷却系统中,通过调节第二流量调节阀90的开度来改变液冷机柜20的出液量,以与液冷机柜20的进液量相匹配,使得液冷机柜20内的液面保持在设定范围内;第二流量调节阀90的开度具体可以通过控制装置进行电动调节,也可以通过自身结构进行机械调节。
进一步的,每个液冷机柜20内设有隔板21,隔板21将对应的液冷机柜20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储液区201与溢流区202,储液区201用于容纳冷却液以及待冷却的电子设备100,溢流区202用于容纳从储液区201溢出的冷却液,其中:
储液区201与供液支管40a连通,溢流区202与回液支管40b连通;
控制装置具体用于根据溢流区202的液位变化调节第二流量调节阀90的开度;或者,第二流量调节阀90的开度能够根据溢流区202的液位变化进行机械调节。
如图2、图3所示,该冷却系统中,液冷机柜20内的隔板21将其内部空间分隔为储液区201与溢流区202,隔板21的高度大于电子设备100的高度,且小于液冷机柜20的侧壁高度。
具体的,供液支管40a的进液口位于储液区201的侧壁底部,温度较低的冷却液进入储液区201后,由电子设备100的进液端进入电子设备100内部,冷却液与电子设备100内部的发热元件进行热交换,吸热后温度升高,并从电子设备100的出液端流出,由于温度较高的冷却液的密度较小,因此,这部分冷却液汇集在电子设备100的出液端上方,当储液区201的液面超过隔板21时,这部分冷却液溢出到溢流区202内,暂时存储在溢流区202内。
液冷机柜20为开放式容器,其内部液面与大气环境连通,即,液冷机柜20内的液面为自由液面,流出液冷机柜20的流量仅取决于自由液面的高度和液冷机柜20到循环泵50之间的管路阻力。
相对于整个液冷机柜20而言,溢流区202的横截面积较小,溢流区202内的冷却液的液位变化比较明显,第二流量调节阀90的开度可以根据溢流区202内的液面变化进行调节,使得第二流量调节阀90能够比较灵敏的响应第一流量调节阀80的开度变化。其中,第二流量调节阀90的开度可以通过控制装置进行电动调节,也可以通过结构设计进行机械调节。
可选的,当第二流量调节阀90的开度能够根据溢流区202的液位变化进行机械调节时,第二流量调节阀90为浮球式排水阀90a,且:
当溢流区202的液位大于第一设定值时,浮球式排水阀90a的阀门自动打开;
当溢流区202的液位小于第二设定值时,浮球式排水阀90a的阀门自动关闭。
如图2所示,该液冷机柜20的回液支管40b上设置的第二流量调节阀90采用浮球式排水阀90a,浮球式排水阀90a的通径按电子信息设备最大发热量所需的流量选型。当溢流区202内存有一定量的液体,且液位大于第一设定值时,浮球式排水阀90a自动开启,溢流区202内的冷却液在大气压力和循环泵50的吸力的作用下,流出液冷机柜20;当进入液冷机柜20的流量小于流出液冷机柜20的流量时,溢流区202内存有的液体会逐渐减少,当溢流区202内的液位小于第二设定值时,浮球式排水阀90a会自动关闭,防止循环泵50吸入空气。随着后续冷却液继续进入溢流区202,当溢流区202内的液位大于第一设定值时,浮球式排水阀90a会重新开启。
浮球式排水阀90a为机械式自动控制,具有可靠性高、成本低的特点。
可选的,当控制装置具体用于根据溢流区202的液位变化调节第二流量调节阀90的开度时,第二流量调节阀90为电动调节阀90b,且溢流区202内设置有液位传感器110;
控制装置具体用于根据液位传感器110检测的液位高度调节电动调节阀90b的开度。
如图3所示,该液冷机柜20的回液支管40b上设置的第二流量调节阀90采用电动调节阀90b,阀门的开度为电动调节形式,当溢流区202内液位高于上限值时,控制装置控制电动调节阀90b的阀门开启;当溢流区202内液位低于下限值时,控制装置控制电动调节阀90b的阀门关闭。
该冷却系统中,供液支管40a上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70a,储液区201的液面与电子设备100的出液端之间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70b;
控制装置具体用于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70a与第二温度传感器70b的温差调节第一流量调节阀80的开度。
具体的,如图2、图3所示,该冷却系统中,通过将第一温度传感器70a设置在供液支管40a上,以检测冷却液在未与电子设备100发生热交换之前的温度,通过将第二温度传感器70b设置在储液区201的液面与电子设备100的出液端之间,以检测冷却液与电子设备100发生热交换后的温度,如此,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70a与第二温度传感器70b所测得的温度的差值可以准确的反映出电子设备100的发热量;且第一温度传感器70a与第二温度传感器70b也比较容易安装、维护。
另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的设置方式,例如,将第一温度传感器70a设置在液冷机柜20内部、且电子设备100的进液端。
可选的,供液支管40a上还可以设置流量计120,流量计120用于监控流入液冷机柜20的冷却液的流量。
该冷却系统中,在每个液冷机柜20内,溢流区202内设有上限报警点和下限报警点,上限报警点和下限报警点均设置有报警装置。
如此,当溢流区202内液面较高或较低时,报警装置可以发出警报,起到警示的作用。具体,通过警示溢流区202的液面已达到下限值,提醒工作人员采取措施防止管路中进入空气,提高循环泵50运行的稳定性。
该冷却系统中,控制装置具体包括第一控制器、第二控制器,其中:
第一控制器具体用于根据冷却液与液冷机柜20内部的电子设备100发生热交换前和发生热交换后的温差调节对应的第一流量调节阀80的开度,而第二流量调节阀90的开度根据溢流区202的液位变化进行机械调节,例如,第一流量调节阀80采用电动调节阀,第二流量调节阀90采用浮球式排水阀90a;
或者,第一控制器具体用于根据冷却液与液冷机柜20内部的电子设备100发生热交换前和发生热交换后的温差调节对应的第一流量调节阀80的开度,且还用于根据液冷机柜20内部冷却液的液位变化调节对应的第二流量调节阀90的开度,例如,第一流量调节阀80与第二流量调节阀90均采用电动调节阀;
第二控制器具体用于根据供液总管30a内冷却液的压力变化调节循环泵50的转速。
如此,将机柜的流量控制和循环泵的流量控制拆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控制逻辑,并通过不同的控制器进行控制,使得单个控制器结构简单、逻辑清楚,也有利于模块化成产和灵活的部署。
通过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压力检测装置感知由于第一流量调节阀的开度变化引起的系统管路阻力的变化,再通过压力信号对循环泵的转速进行调节,实现了循环泵提供的流量与所有液冷机柜所需的总流量的适配,达到了节能的效果;同时,根据电子设备的发热量调节第一流量调节阀的开度,使得电子设备的发热量与进入液冷机柜的流量相匹配,并且,在第一流量调节阀的开度发生变化后,根据液冷机柜内的液面变化调节第二流量调节阀的开度,使得第二流量调节阀的开度与第一流量调节阀的开度相适配。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1)

1.一种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装置、控制装置、供液总管、回液总管、多个液冷机柜,其中:
所述冷却装置与所述供液总管、所述回液总管连通;
所述多个液冷机柜并联设置,每个液冷机柜的进液口通过供液支管与所述供液总管连通,每个液冷机柜的出液口通过回液支管与所述回液总管连通;
所述供液支管上设置有第一流量调节阀;
所述供液总管上设有压力检测装置,所述压力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供液总管内的压力;
所述回液总管上设置有循环泵;
所述控制装置用于当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一流量调节阀的开度发生变化时,根据所述供液总管内的压力变化调节所述循环泵的转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针对每一个液冷机柜,所述控制装置还用于根据冷却液与所述液冷机柜内部的电子设备发生热交换前和发生热交换后的温差调节对应的第一流量调节阀的开度。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回液支管上设置有第二流量调节阀,所述第二流量调节阀介于所述液冷机柜与所述循环泵之间;
所述控制装置还用于根据所述液冷机柜内冷却液的液位变化调节对应的第二流量调节阀的开度;
或者,所述第二流量调节阀的开度能够根据所述液冷机柜内冷却液的液位变化进行机械调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液冷机柜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对应的液冷机柜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储液区与溢流区,所述储液区用于容纳冷却液以及待冷却的电子设备,所述溢流区用于容纳从所述储液区溢出的冷却液,其中:
所述储液区与所述供液支管连通,所述溢流区与所述回液支管连通;
所述控制装置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溢流区的液位变化调节所述第二流量调节阀的开度;
或者,所述第二流量调节阀的开度能够根据所述溢流区的液位变化进行机械调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液支管上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储液区的液面与电子设备的出液端之间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
所述控制装置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温差调节所述第一流量调节阀的开度。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检测装置包括多个压力传感器,所述控制装置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多个压力传感器测量的平均压力值调节所述循环泵的转速。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液总管上还设置有流量分配装置,多个所述压力传感器设于所述流量分配装置内。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流量调节阀的开度能够根据所述溢流区的液位变化进行机械调节时,所述第二流量调节阀为浮球式排水阀,且:
当所述溢流区的液位大于第一设定值时,所述浮球式排水阀的阀门自动打开;
当所述溢流区的液位小于第二设定值时,所述浮球式排水阀的阀门自动关闭。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控制装置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溢流区的液位变化调节所述第二流量调节阀的开度时,所述第二流量调节阀为电动调节阀,且所述溢流区内设置有液位传感器;
所述控制装置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液位传感器检测的液位高度调节所述电动调节阀的开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区内设有上限报警点和下限报警点,所述上限报警点和所述下限报警点均设置有报警装置。
11.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第一控制器、第二控制器,其中:
所述第一控制器具体用于根据冷却液与所述液冷机柜内部的电子设备发生热交换前和发生热交换后的温差调节对应的第一流量调节阀的开度;或者,所述第一控制器具体用于根据冷却液与所述液冷机柜内部的电子设备发生热交换前和发生热交换后的温差调节对应的第一流量调节阀的开度,且还用于根据所述液冷机柜内部冷却液的液位变化调节对应的第二流量调节阀的开度;
所述第二控制器具体用于根据所述供液总管内冷却液的压力变化调节所述循环泵的转速。
CN202120135382.4U 2021-01-19 2021-01-19 一种冷却系统 Active CN2150735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35382.4U CN215073550U (zh) 2021-01-19 2021-01-19 一种冷却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35382.4U CN215073550U (zh) 2021-01-19 2021-01-19 一种冷却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073550U true CN215073550U (zh) 2021-12-07

Family

ID=792510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135382.4U Active CN215073550U (zh) 2021-01-19 2021-01-19 一种冷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07355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23264A (zh) * 2022-03-31 2022-04-29 深圳比特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单相浸没式液冷系统及液冷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23264A (zh) * 2022-03-31 2022-04-29 深圳比特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单相浸没式液冷系统及液冷方法
CN114423264B (zh) * 2022-03-31 2022-07-15 深圳比特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单相浸没式液冷系统及液冷方法
WO2023185384A1 (zh) * 2022-03-31 2023-10-05 深圳比特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单相浸没式液冷系统、液冷方法及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96420A (zh) 一种用于空调系统的冷媒检测方法、装置及空调系统
US20120118554A1 (en) Thermal Energy Storage System Comprising Optimal Thermocline Management
CN215073550U (zh) 一种冷却系统
CN106574812A (zh) 室外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09945528B (zh) 一种智能通信控制的太阳能系统
CN207836045U (zh) 一种单通道气冷、液冷串联的服务器机柜
CN107120764A (zh) 冰蓄冷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的优化方法
CN210808032U (zh) 一种制冷装置
CN104749215A (zh) 温度调节装置及采暖散热器热工性能检测系统
CN107238164A (zh) 一种水池或水罐防倒罐系统
CN207113106U (zh) 一种水池或水罐防倒罐系统
CN207531708U (zh) 一种制冷水系统
CN207319169U (zh) 一种高性能分控服务器闭式液冷系统柜
CN210663446U (zh) 一种制冷及热量回收装置
CN211400405U (zh) 回油系统、冷水机组及空调器
CN110173906B (zh) 根据温度通信控制循环泵的太阳能系统
CN208059610U (zh) 降温桶
CN110285592B (zh) 智能控制阀门开度的太阳能系统
CN110398076B (zh) 根据集热器出水温度智能控制阀门开度的太阳能系统
CN205481594U (zh) 水冷柜机
CN110440411A (zh) 提高机组可靠性的冷媒流向控制方法、装置及机组
CN214155218U (zh) 液体补充装置和液体冷却系统
CN105020578B (zh) 一种循环式低温液体气化装置
CN206094719U (zh) 低温供液变温自控节能制冷系统
CN108741791A (zh) 温湿度智能调节酒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