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070541U - 分线器及取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分线器及取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070541U
CN215070541U CN202120554127.3U CN202120554127U CN215070541U CN 215070541 U CN215070541 U CN 215070541U CN 202120554127 U CN202120554127 U CN 202120554127U CN 215070541 U CN215070541 U CN 2150705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ocking
main cable
cable
taking device
power ta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55412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富贵
张启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Gam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gic Ligh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gic Ligh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gic Ligh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55412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0705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0705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0705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连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分线器及取电装置,分线器包括固定主电缆的底座;壳体,设于底座上且与底座之间形成一空腔,主电缆穿设于空腔内,壳体上设有插接孔,插接孔与部分主电缆相对应且用于连接分电缆;阻挡件,可移动地连接于壳体且与主电缆部分重叠设置;其中,阻挡件可遮蔽插接孔;并且,阻挡件可受力移动并远离插接孔,使插接孔暴露部分主电缆;取电装置包括分线器及连接机构,连接机构通过插接孔连接于主电缆,分电缆设于连接机构上且电连接于主电缆。上述分线器及取电装置通过设置阻挡件有效改善了目前安装分线器时易触电的技术问题;上述取电装置装配步骤简单,无需借助其他工具,可提高取电装置的装配效率。

Description

分线器及取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线器及取电装置。
背景技术
照明灯具的内部通常设有轨道线槽,设于轨道线槽内的主电缆可通过分线器的取电窗口电连接于取电装置,然后通过分电缆给灯具供电。
目前,现有分线器取电窗口的主电缆金属导体裸露且无绝缘部件遮挡,安装人员在安装时容易触碰到带电的金属导体,触电风险大,无法保障安装人员的人身安全;另外,现有的取电装置上未设防止安装错误的结构,易装反且导致短路,此外,现有的取电装置内部的分电缆容易脱出,造成灯具不亮,导致装配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线器及取电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安装分线器时易触电、取电装置装配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分线器,所述分线器包括:
底座,用于固定主电缆;
壳体,设于所述底座上且与所述底座之间形成一空腔,所述主电缆穿设于所述空腔内,所述壳体上设有插接孔,所述插接孔与部分所述主电缆相对应且用于连接分电缆;
阻挡件,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壳体且与所述主电缆部分重叠设置;
其中,所述阻挡件可遮蔽所述插接孔;并且,所述阻挡件可受力移动并远离所述插接孔,使所述插接孔暴露部分所述主电缆。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分线器,可通过插接孔实现主电缆与分电缆的连接,由于阻挡件可移动地连接于壳体且与主电缆部分重叠,阻挡件遮蔽插接孔时可为安装人员提供安全保障,减少触电风险,进而提升了分线器的安全性,有效改善了目前安装分线器时易触电的技术问题。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阻挡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阻挡部,每个所述阻挡部包括一个挡盖,两个所述挡盖分别用于遮蔽不同的所述主电缆。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阻挡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阻挡部,每个所述阻挡部包括多个挡盖,每个所述阻挡部中的任意两个所述挡盖间隔设置或连接为一体。如此,每个阻挡部的挡盖的连接形式多样化,可根据实际使用情景需求选择可单独移动或联合移动的挡盖。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挡盖包括一推顶斜面,所述推顶斜面可遮蔽所述插接孔,且所述推顶斜面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挡盖的运动方向倾斜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顶壁和连接于所述顶壁的侧壁,所述侧壁远离所述顶壁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底座;
所述分线器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抵持于所述阻挡件,另一端抵持于所述壳体的侧壁。如此,当阻挡件受力移动时,弹性件发生压缩形变;当撤去作用在推动件上的外力时,弹性件可在形变恢复力的作用下恢复形变,并使阻挡件恢复初始位置,使分线器在无外力作用下时阻挡件可遮蔽插接孔,减少触电风险。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分线器还包括与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设于所述主电缆与所述阻挡件之间,且所述固定件上设有贯穿孔,所述贯穿孔与所述插接孔相对应。由于固定件设于主电缆与阻挡件之间,且与壳体可拆卸连接,则可使阻挡件在其上相对移动而不偏离预设路线,提升了分线器的实用性。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出一种取电装置,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分线器;及,
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通过所述插接孔连接于所述主电缆,所述分电缆设于所述连接机构上且电连接于所述主电缆。
上述实施例的取电装置能够通过连接机构使分电缆电连接于主电缆,连接稳固,稳定性强,且装配步骤简单,无需借助其他工具,可提高取电装置的装配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机构包括:
连接座;
至少一个连接支架,每个所述连接支架设于所述连接座上且能够穿设于所述空腔内,每个所述连接支架内设有容纳腔;
导电端子,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导电端子的一端连接所述主电缆,另一端连接所述分电缆。如此,可根据实际使用情景,设置所需数量的连接支架,并根据不同的场合需求,将连接支架设于连接座的不同位置,提升取电装置的实用性;且由于导电端子设于容纳腔内,没有裸露在连接机构外的部分,可消除安装人员进行装配作业时的触电隐患,提升安全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依次连接的取电端、连接端和输出端,所述取电端为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金属片,两个所述第一金属片用于夹持所述主电缆;
所述输出端为第二金属片且开设有通孔和V型缺口,所述V型缺口与所述通孔相对应且均用于卡接所述分电缆。由于取电端包括两个用于夹持主电缆的第一金属片,则取电端不会破坏主电缆的结构且不易发生变形,可实现多次插接使用;且分电缆通过V型缺口和通孔插接取电端时,V型缺口可卡持于分电缆的两端,加强分电缆与输出端的连接稳定性,使分电缆不易脱出,可提高装配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地线金属端子、火线金属端子和零线金属端子,所述地线金属端子还包括延长端,所述延长端设于所述输出端的一侧,且穿设于所述连接座并朝外延伸。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取电装置还包括第一限位组件和/或第二限位组件,以使所述分线器与所述连接机构以预设方向相连接;
所述第一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柱和第一限位凹槽,所述第一限位柱设于所述连接支架和所述插接孔中的一者上,所述第一限位凹槽设于所述连接支架和所述插接孔中的另一者上;
所述第二限位组件包括第二限位柱和第二限位凹槽,所述第二限位柱设于所述连接座和所述壳体中的一者上,所述第二限位凹槽设于所述连接座和所述壳体中的另一者上。如此,能够使连接支架以预设方向正确安装,避免短路等电路问题的产生,减少更换安装时的调试次数,提升装配效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分线器及取电装置,通过插接孔实现主电缆与分电缆的连接,由于阻挡件可移动地连接于壳体且与主电缆部分重叠,阻挡件遮蔽插接孔时可为安装人员提供安全保障,减少触电风险,进而提升了分线器的安全性,有效改善了目前安装分线器时易触电的技术问题;并且,上述取电装置能够通过连接机构使分电缆电连接于主电缆,连接稳固,稳定性强,且装配步骤简单,无需借助其他工具,可提高取电装置的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分线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分线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分线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取电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取电装置中连接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连接机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的连接机构中金属端子的立体示意图。
图中标记的含义为:
100、分线器;
10、底座;11、安装槽;
20、壳体;21、插接孔;22、顶壁;23、侧壁;
30、阻挡件;31、挡盖;311、推顶斜面;
40、主电缆;41、金属导体;
50、分电缆;
60、弹性件;
70、固定件;71、贯穿孔;72、第一凸起部;73、第二凸起部;
200、取电装置;
80、连接机构;81、连接座;82、连接支架;821、容纳腔;822、顶盖;83、导电端子;831、取电端;832、连接端;833、输出端;834、通孔;835、V型缺口;
91、第一限位柱;92、第二限位柱;93、第二限位凹槽;94、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专利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及实施例来进行说明。
第一方面,请参照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分线器100,用于灯具、风扇等电器的连接。分线器100包括底座10、壳体20和阻挡件30。底座10用于固定主电缆40;壳体20设于底座10上且与底座10之间形成一空腔,主电缆40穿设于空腔内,壳体20上设有插接孔21,插接孔21与部分主电缆40相对应且用于连接分电缆50;阻挡件30,可移动地连接于壳体20且与主电缆40部分重叠设置。
其中,阻挡件30可遮蔽插接孔21;并且,阻挡件30可受力移动并远离插接孔21,使插接孔21暴露部分主电缆40。
在本实施例中,设于底座10上的部分主电缆40剥掉外皮露出金属导体41,插接孔21与露出的金属导体41相对应且通过金属导体41与分电缆50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底座10上间隔设有八个安装槽11,八根主电缆40各穿设一个安装槽11,避免露出的金属导体41之间相接触。可以理解,底座10上也可设置其他形状的分离隔间,在此不做限制。
上述分线器100的使用过程如下:首先,在主电缆40上剥掉预设长度的外皮,露出金属导体41,将主电缆40间隔放置在底座10上;阻挡件30连接壳体20,调整阻挡件30的安装位置直至阻挡件30可遮蔽插接孔21,然后将壳体20与底座10相连接,且阻挡件30与金属导体41重叠设置;移动阻挡件30,分电缆50可通过插接孔21电连接主电缆40,实现分线功能;移除分电缆50并反向移动阻挡件30,直至阻挡件30重新遮蔽插接孔21。
因此,上述分线器100可通过插接孔21实现主电缆40与分电缆50的连接,由于阻挡件30可移动地连接于壳体20且与主电缆40部分重叠,阻挡件30遮蔽插接孔21时可为安装人员提供安全保障,减少触电风险,进而提升了分线器100的安全性,有效改善了目前安装分线器100时易触电的技术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阻挡件30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阻挡部,每个阻挡部包括一个挡盖31,两个挡盖31分别用于遮蔽不同的主电缆40。
可以理解,每个阻挡部的挡盖31足以遮蔽该阻挡部所对应的全部插接孔2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阻挡件30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阻挡部,每个阻挡部包括多个挡盖31,每个阻挡部中的任意两个挡盖31间隔设置或连接为一体。如此,每个阻挡部的挡盖31的连接形式多样化,可根据实际使用情景需求选择可单独移动或联合移动的挡盖31。
请参照图2,在本实施例中,每个阻挡部包括四个挡盖31,四个挡盖31为一体成型,则四个挡盖31联合移动。可以理解,请参照图3,在另一实施例中,四个挡盖31间隔设置,则四个挡盖31可单独移动。在再一实施例中,四个挡盖31可依次两两连接或三个挡盖31相连接,在此不做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阻挡部设于插接孔21与主电缆40之间,即设于空腔内部。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阻挡部也可设于壳体20上,在此不做限制。
请参照图1至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挡盖31包括一推顶斜面311,推顶斜面311可遮蔽插接孔21,且推顶斜面311的延伸方向与挡盖31的运动方向倾斜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阻挡部为相向运动,则两个阻挡部的挡盖31上的推顶斜面311沿壳体20的纵向中心线相对称(阻挡部的运动方向平行于底座10的表面)。可以理解,同一阻挡部的挡盖31的运动方向相同,且同一阻挡部的挡盖31上的推顶斜面311的延伸方向相同。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两个阻挡部也可为同向运动,则两个阻挡部的挡盖31上的推顶斜面311的延伸方向相同,在此不做限制。
请参考图1至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壳体20包括顶壁22和连接于顶壁22的侧壁23,侧壁23远离顶壁22的一端连接于底座10。分线器100还包括弹性件60,弹性件60的一端抵持于阻挡件30,另一端抵持于壳体20的侧壁23。如此,当阻挡件30受力移动时,弹性件60发生压缩形变;当撤去作用在推动件上的外力时,弹性件60可在形变恢复力的作用下恢复形变,并使阻挡件30恢复初始位置,使分线器100在无外力作用下时阻挡件30可遮蔽插接孔21,减少触电风险。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60为螺旋弹簧。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件60也可为橡胶等其他具有形变恢复力的材质。
在本实施例中,阻挡件30朝向壳体20侧壁23的一侧设有圆柱状凸部,弹性件60的一端套设于圆柱状凸部。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件60也可通过胶粘的方式连接,在此不做限制。
请参照图2,在本实施例中,阻挡件30包括两个阻挡部,每个阻挡部包括四个挡盖31且为一体成型,每个阻挡部上连接的弹性件60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连接于两个相邻挡盖31之间的连接壁上。每个阻挡部朝向顶壁22的一侧设有固定槽,固定槽与设于顶壁22上的凸柱滑动连接,以使阻挡件30沿预设路径移动。
请参照图3,在另一实施例中,阻挡件30包括两个阻挡部,每个阻挡部包括四个挡盖31且四个挡盖31间隔设置,则四个挡盖31可单独移动,每个阻挡部上连接的弹性件60的数目为四个。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件60的数量也可为其他,在此不做限制。
请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分线器100还包括与壳体20可拆卸连接的固定件70,固定件70设于主电缆40与阻挡件30之间,且固定件70上设有贯穿孔71,贯穿孔71与插接孔21相对应。由于固定件70设于主电缆40与阻挡件30之间,且与壳体20可拆卸连接,则可使阻挡件30在其上相对移动而不偏离预设路线,提升了分线器100的实用性。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件70的四周设有第一凸起部72,壳体20上设有固定孔,固定件70通过第一凸起部72卡持于相应的固定孔;固定件70的中心位置设有第二凸起部73,壳体20的顶部设有限位部,固定件70通过第二凸起部73卡持于相应的限位部。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件70与壳体20之间也可通过设置滑槽及与滑槽相匹配的固定柱来实现两者之间的可拆卸连接。
第二方面,请参照图4至图7,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出一种取电装置200,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分线器100及连接机构80,连接机构80通过插接孔21连接于主电缆40,分电缆50设于连接机构80上且电连接于主电缆40。上述实施例的取电装置200能够通过连接机构80使分电缆50电连接于主电缆40,连接稳固,稳定性强,且装配步骤简单,无需借助其他工具,可提高取电装置200的装配效率。
请参照图4至图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连接机构80包括连接座81、至少一个连接支架82及导电端子83。每个连接支架82设于连接座81上且能够穿设于空腔内,每个连接支架82内设有容纳腔821。导电端子83设于容纳腔821内,导电端子83的一端连接主电缆40,另一端连接分电缆50。如此,可根据实际使用情景,设置所需数量的连接支架82,并根据不同的场合需求,将连接支架82设于连接座81的不同位置,提升取电装置200的实用性;且由于导电端子83设于容纳腔821内,没有裸露在连接机构80外的部分,可消除安装人员进行装配作业时的触电隐患,提升安全性。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支架82的数量为八个,每个连接支架82朝向连接座81的有一段设有顶盖822,每个连接支架82的一端滑动连接于连接座81,且每个连接支架82远离连接座81的一端为U型,便于连接主电缆40。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支架82的数量可根据实际连接需求进行调整,在此不做限制。
请参照图5至图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导电端子83包括依次连接的取电端831、连接端832和输出端833,取电端831为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金属片,两个第一金属片用于夹持主电缆40。输出端833为第二金属片且开设有通孔834和V型缺口835,V型缺口835与通孔834相对应且均用于卡接分电缆50。由于取电端831包括两个用于夹持主电缆40的第一金属片,则取电端831不会破坏主电缆40的结构且不易发生变形,可实现多次插接使用;且分电缆50通过V型缺口835和通孔834插接取电端831时,V型缺口835可卡持于分电缆50的两端,加强分电缆50与输出端833的连接稳定性,使分电缆50不易脱出,可提高装配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金属片之间的距离沿着朝向输出端833的方向逐渐变小,方便取电端831与主电缆40之间的连接。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取电端831的也可为其他形状的金属件。
在本实施例中,输出端833上设有两个通孔834和两个V型缺口835,则同一连接支架82上可连接两条分电缆50。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通孔834及V型缺口835的数量也可为其他。
请参照图5和图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导电端子83包括地线金属端子、火线金属端子和零线金属端子,地线金属端子还包括延长端,延长端设于输出端833的一侧,且穿设于连接座81并朝外延伸。
请参照图1至图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取电装置200还包括第一限位组件和/或第二限位组件,以使分线器100与连接机构80以预设方向相连接。第一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柱91和第一限位凹槽,第一限位柱91设于连接支架82和插接孔21中的一者上,第一限位凹槽设于连接支架82和插接孔21中的另一者上。第二限位组件包括第二限位柱92和第二限位凹槽93,第二限位柱92设于连接座81和壳体20中的一者上,第二限位凹槽93设于连接座81和壳体20中的另一者上。如此,能够使连接支架82以预设方向正确安装,避免短路等电路问题的产生,减少更换安装时的调试次数,提升装配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取电装置200包括第一限位组件和第二限位组件。第一限位组件的第一限位柱91设于连接支架82上,第一限位组件的第一限位凹槽设于插接孔21中并与插接孔21连为一体;第二限位组件的第二限位柱92设于连接座81上,第二限位凹槽93设于壳体20上,且壳体20上与第二限位凹槽93相对应的另一侧上设有凸台94,防止连接机构80的错误安装。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限位组件和第二限位组件也可只设置其中一种。
请参照图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主电缆40的数量为八根,其中包括三根火线、一根地线、一根零线及三根信号线,相应地,壳体20上设有八个插接孔21。为了方便识别且减少安全隐患,在壳体20上的八个插接孔21旁边分别做出对应的标识。其中,火线的标识分别为L1、L2、L3,零线的标识为N,信号线的标识为4、5、6,地线的标识为接地符号(〨)。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主电缆40的数量及插接孔21数量相等,可为3到12,但不限于此。
上述分线器100及取电装置200通过可移动地连接于壳体20且与主电缆40部分重叠的阻挡件30遮蔽插接孔21,为安装人员提供安全保障,减少触电风险,进而提升了分线器100的安全性,有效改善了目前安装分线器100时易触电的技术问题;并且,上述取电装置200能够通过连接机构80使分电缆50电连接于主电缆40,连接稳固,稳定性强,且装配步骤简单,无需借助其他工具,可提高取电装置200的装配效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分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线器包括:
底座,用于固定主电缆;
壳体,设于所述底座上且与所述底座之间形成一空腔,所述主电缆穿设于所述空腔内,所述壳体上设有插接孔,所述插接孔与部分所述主电缆相对应且用于连接分电缆;
阻挡件,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壳体且与所述主电缆部分重叠设置;
其中,所述阻挡件可遮蔽所述插接孔;并且,所述阻挡件可受力移动并远离所述插接孔,使所述插接孔暴露部分所述主电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阻挡部,每个所述阻挡部包括一个挡盖,两个所述挡盖分别用于遮蔽不同的所述主电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阻挡部,每个所述阻挡部包括多个挡盖,每个所述阻挡部中的任意两个所述挡盖间隔设置或连接为一体。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分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盖包括一推顶斜面,所述推顶斜面可遮蔽所述插接孔,且所述推顶斜面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挡盖的运动方向倾斜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顶壁和连接于所述顶壁的侧壁,所述侧壁远离所述顶壁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底座;
所述分线器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抵持于所述阻挡件,另一端抵持于所述壳体的侧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线器还包括与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设于所述主电缆与所述阻挡件之间,且所述固定件上设有贯穿孔,所述贯穿孔与所述插接孔相对应。
7.一种取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分线器;及,
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通过所述插接孔连接于所述主电缆,所述分电缆设于所述连接机构上且电连接于所述主电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取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包括:
连接座;
至少一个连接支架,每个所述连接支架设于所述连接座上且能够穿设于所述空腔内,每个所述连接支架内设有容纳腔;
导电端子,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导电端子的一端连接所述主电缆,另一端连接所述分电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取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依次连接的取电端、连接端和输出端,所述取电端为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金属片,两个所述第一金属片用于夹持所述主电缆;
所述输出端为第二金属片且开设有通孔和V型缺口,所述V型缺口与所述通孔相对应且均用于卡接所述分电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取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地线金属端子、火线金属端子和零线金属端子,所述地线金属端子还包括延长端,所述延长端设于所述输出端的一侧,且穿设于所述连接座并朝外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取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取电装置还包括第一限位组件和/或第二限位组件,以使所述分线器与所述连接机构以预设方向相连接;
所述第一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柱和第一限位凹槽,所述第一限位柱设于所述连接支架和所述插接孔中的一者上,所述第一限位凹槽设于所述连接支架和所述插接孔中的另一者上;
所述第二限位组件包括第二限位柱和第二限位凹槽,所述第二限位柱设于所述连接座和所述壳体中的一者上,所述第二限位凹槽设于所述连接座和所述壳体中的另一者上。
CN202120554127.3U 2021-03-17 2021-03-17 分线器及取电装置 Active CN2150705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54127.3U CN215070541U (zh) 2021-03-17 2021-03-17 分线器及取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54127.3U CN215070541U (zh) 2021-03-17 2021-03-17 分线器及取电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070541U true CN215070541U (zh) 2021-12-07

Family

ID=791539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554127.3U Active CN215070541U (zh) 2021-03-17 2021-03-17 分线器及取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0705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383799A (en) Multi-purpose plug-in electrical outlet adaptor
US4767181A (en) Electrical/lightwave connection arrangement
US9065205B2 (en) Connector insert having a cable crimp portion with protrusions and a receptacle having label in the front
CN109103673B (zh) 插座连接器
KR100282629B1 (ko) 전기접지시라우드
US7037118B2 (en) Access module
EP1367678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shorting member
US11336066B2 (en) Serially-connectable device for electrical cable
CN112787148B (zh) 用于工作表面的电力单元
US9692195B2 (en) No-touch busway plug in units
KR20050047080A (ko) 교차-연결 모듈의 디지털 스위칭
US7632133B2 (en) Cross connect terminal block
JP2016031931A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10355423B2 (en) Hybrid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integrated overvoltage protection
WO1988002560A1 (en) Shielded and grounded connector system for coaxial cables
EP0623976A2 (en) Module for telephone line conductor pair having single protector unit
CN215070541U (zh) 分线器及取电装置
CN113054468A (zh) 分线器及取电装置
EP0142970A2 (en) Electrical/lightwave connection arrangement
PL202360B1 (pl) Szyna zbiorcza uziomowa i wtyk ochronny dla łączówki złącznej lub rozłącznej w technologii telekomunikacyjnej i przesyłania danych
EP2448071A1 (en) Telecommunication connecting device
WO2022193176A1 (zh) 分线器及取电装置
CN215377728U (zh) 分线器及灯具
CN111342256B (zh) 接线端子及具有该接线端子的马达定子
US20240128670A1 (en) A power outlet module, a power outlet connector bank and a two-part electrical coupling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718

Address after: 528400 floors 4-6, plant 1, No. 4, Zhike Road,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equipment Industrial Park, Banfu Town, Zhong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Gam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Room 101, building 3, Nangang No.1 Industrial Park, 1029 Songbai Road, sunshine community, Xil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Magic Light Technology (Shenzhen)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