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013791U - 一种平面口罩 - Google Patents

一种平面口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013791U
CN215013791U CN202120367992.7U CN202120367992U CN215013791U CN 215013791 U CN215013791 U CN 215013791U CN 202120367992 U CN202120367992 U CN 202120367992U CN 215013791 U CN215013791 U CN 2150137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se clip
mask body
length
layer
e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36799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建民
张晓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Sonacare Med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Sonacare Med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Sonacare Med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Sonacare Med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36799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0137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0137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0137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平面口罩,包括覆盖口鼻的口罩本体,所述口罩本体包括:分别位于该口罩本体横向两侧的左竖边和右竖边,分别位于该口罩本体竖向两侧的上横边和下横边,埋于所述上横边内部、且沿着所述上横边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鼻夹;所述鼻夹的长度不小于所述上横边长度的65%。本申请的平面口罩密封性高。

Description

一种平面口罩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口罩,尤其是一种平面口罩。
背景技术
平面口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一样必不可少的防护措施。目前平面口罩一般是由口罩本体和连接口罩本体的耳带组成。为了将口罩本体的顶部压靠在穿戴鼻梁位置,通常在口罩本体的内部埋设具有塑性变形能力的鼻夹。
然而,传统的平面口罩在佩戴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如图1和图2所示,传统口罩处于穿戴状态时,鼻夹105的固定范围只能延伸至穿戴者颧骨内侧。颧骨往外至后颊位置固定的不够牢固,容易产生缝隙。当穿戴者呼气(和吸气)时会出现图1和图2所示的从上方漏气。对于佩戴眼镜的人,呼出的气体从缝隙向上溢出碰到冷的镜片会产雾,影响视线。而且,空气可以通过上方的缝隙直接进入,减弱了口罩的阻隔性。
发明内容
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具有高密封性的平面口罩。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平面口罩,包括覆盖口鼻的口罩本体,所述口罩本体包括:
分别位于该口罩本体横向两侧的左竖边和右竖边,
分别位于该口罩本体竖向两侧的上横边和下横边,
埋于所述上横边内部、且沿着所述上横边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鼻夹;
所述鼻夹的长度不小于所述上横边长度的65%。
本申请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包括以下优选方案中的一个或多个:
所述鼻夹的长度不小于所述上横边长度的80%。
所述鼻夹的长度不小于所述上横边长度的90%。
一条耳带的两端与所述左竖边热压固接,并在所述左竖边处形成有竖向隔开的第一上熔接点和第一下熔接点;另一条耳带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右竖边热压固接,并在所述右竖边处形成有竖向隔开的第二上熔接点和第二下熔接点,所述第一上熔接点和所述第二上熔接点分别布置于所述鼻夹的长度两侧。
所述口罩本体包括:
内层无纺布,
外层无纺布,以及
位于所述外层无纺布和所述内层无纺布之间的过滤层;
所述第一上熔接点、所述第一下熔接点、所述第二上熔接点和所述第二下熔接点均同时熔入所述内层无纺布)、所述外层无纺布和所述过滤层。
所述鼻夹埋于所述外层无纺布和所述过滤层之间。
所述口罩本体还包括包覆并固接于所述上横边外的包边层,所述鼻夹设于所述外层无纺布的外侧、且埋于所述外层无纺布与所述包边层之间。
所述包边层包括:
贴靠于所述内层无纺布内侧的内折边,
贴靠于所述外层无纺布外侧的外折边,以及
连接于所述内折边和所述外折边的连接边;
所述鼻夹埋于所述外折边和所述外层无纺布之间,并且所述第一上熔接点和所述第二上熔接点均同时熔入所述内折边和所述外折边。
所述上横边处设有同时熔入所述外折边、所述外层无纺布、所述过滤层和所述内层无纺布的若干个熔接点,至少其中三个所述熔接点设于所述鼻夹的上侧、且沿着所述鼻夹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至少其中三个所述熔接点设于所述鼻夹的下侧、且沿着所述鼻夹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
所述口罩本体还包括压靠在所述内折边内侧的海绵条,所述熔接点熔入所述海绵条。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
1、本申请将鼻夹的长度加大至口罩上横边长度的65%以上,使得该口罩在穿戴状态下,鼻夹不仅能够将口罩本体的顶部密封压靠在穿戴者的鼻梁处,而且在颧骨凸出部至面部后颊位置同样密封贴合,进而增强了口罩的阻隔性能。
2、相比于传统的平面口罩,本申请中加长鼻夹的两端部更加靠近与耳带和口罩本体的热压熔接点的横向距离减小。借助这一特性,本申请将耳带与口罩本体的两个热压熔接点分别布置于鼻夹的长度两侧,从而使得这两个热压熔接点在固定连接耳带和口罩本体的同时,还限制了鼻夹的横向位置,防止鼻夹大尺寸横向移动。可谓一举两得。
3、本申请在口罩本体的上横边单独设置了包边层,并将鼻夹从口罩本体内部移出至口罩本体的外部,固定于包边层和口罩本体之间,使鼻夹与口罩本体内部的过滤层隔开不接触,进而减小了鼻夹破坏(如划伤)口罩本体尤其是口罩本体内部过滤层的可能性。
4、口罩本体和包边层采用成熟的热压工艺固定连接,并通过巧妙设置各热压熔接点的位置将鼻夹限制在很小的活动空间,防止在口罩在穿戴时鼻夹乱移甚至跑出。
5、在口罩本体内侧设置的海绵条吸湿性较强,能够吸收呼出的热气,以避免热气流向眼部尤其是眼镜而影响视线。鼻夹和海绵条的配合使用,在穿戴过程中调节鼻夹以对口罩顶部定型时,海绵条在鼻夹的作用下能够很好的贴合人脸,减小口罩顶部与穿戴者面部的缝隙。此外,穿戴者面部受到的压迫感减小,且能够防滑。同时,柔软的海绵条折叠了包边层的内折边的“凸起”,提升口罩的穿戴舒适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制。
图1是传统口罩在穿戴状态下的正视图。
图2是传统口罩在穿戴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口罩,从内侧观察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口罩,从外侧观察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A-A向剖面图。
图6是图4的B-B向剖面图。
图7是图4的C-C向剖面图。
图8是图4的D-D向剖面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口罩在穿戴状态下的正视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口罩在穿戴状态下的侧视图。
其中:
1-口罩本体,2-耳带;
10a-熔接点,12a-第一上熔接点,12b-第一下熔接点,12c-第二上熔接点, 12d-第二下熔接点;
1a-左竖边,1b-右竖边,1c-上横边,1d-下横边;
101-内层无纺布,102-外层无纺布,103-过滤层,104-包边层,105-鼻夹, 106-海绵条;
104a-内折边,104b-外折边,104c-连接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申请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
本申请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且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申请所说“多个”表示不少于两个。
现在,参照附图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
图3至图10图示出了本申请这种平面口罩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其包括口罩本体1以及与口罩本体固定连接的两条耳带2。使用时,穿戴者将耳带1挂于耳部,柔软的口罩本体1则覆盖在穿戴者的口部和鼻部以过滤气体。
口罩本体1的外轮廓大致呈矩形,其包括传统平面口罩同样具有的:贴靠穿戴者面部的内表面,背离穿戴者面部(朝向环境)的外表面,分别位于该口罩本体横向两侧的左竖边1a和右竖边1b,分别位于该口罩本体竖向两侧的上横边1c和下横边1d,埋于上横边内部的鼻夹105。鼻夹105是一根细长的铝条,沿着上横边1c的长度方向(也即横向方向)延伸设置。具有塑性的鼻夹105用于将口罩本体1的上部压向穿戴者鼻梁位置,提升阻隔效果。口罩本体1上还设有多个褶皱,以使得该口罩能够在穿戴者面部形成一个相对外界独立存在的呼吸腔。
本实施例的关键改进在于:加长了上述鼻夹105的长度,从而使得该鼻夹 105的长度大约为上横边1c长度的70%。
加长鼻夹105是有利的:如图9和图10所示,这使得该口罩在穿戴状态下,鼻夹105不仅能够将口罩本体1的顶部密封压靠在穿戴者的鼻梁处,而且在颧骨凸出部至面部后颊位置同样密封贴合,进而增强了口罩的阻隔性能。为了达成前述效果,最好保证鼻夹105的长度不小于上横边1c长度的65%。优选地,不小于上横边1c长度的80%,进一步优选为不小于上横边1c长度的90%。
虽然增大鼻夹105的长度会带来口罩成本上的增加,但口罩的使用性能有显著提高,这是值得的。
本实施例中,上述两条耳带2与口罩本体1采用热压方式固定连接。具体地,第一条耳带2的两端与左竖边1a热压固接,并在左竖边1a处形成有竖向隔开的第一上熔接点12a和第一下熔接点12b。热压形成的前述第一上熔接点12a 连接前述第一条耳带2的上端和口罩本体1,第一下熔接点12b连接第一条耳带 2的下端和口罩本体1。第二条耳带2的两端与右竖边1b热压固接,并在右竖边1b处形成有竖向隔开的第二上熔接点12c和第二下熔接点12d。第二上熔接点12c连接前述第二条耳带2的上端和口罩本体1,第二下熔接点12d连接第二条耳带2的下端和口罩本体1。
加长的鼻夹105,其两端部与第一上熔接点12a和第二下熔接点12d的横向距离必然会减小。借助这一特性,本实施例将第一上熔接点12a和第二上熔接点12c分别布置于鼻夹105的长度两侧,从而使得第一上熔接点12a和第二上熔接点12c在固定连接耳带2和口罩本体1的同时,还限制了鼻夹105的横向位置,防止鼻夹105大尺寸横向移动。
与传统口罩相同的是,本实施例的口罩本体1也主要由内层无纺布101,外层无纺布102,位于外层无纺布和内层无纺布之间的过滤层103组成。其中过滤层103为熔喷布,作为过滤层103的熔喷布可以是一层,也可以是多层。
上述第一上熔接点12a、第一下熔接点12b、第二上熔接点12c和第二下熔接点12d均同时熔入内层无纺布101、外层无纺布102和过滤层103。如此,第一上熔接点12a、第一下熔接点12b、第二上熔接点12c和第二下熔接点12d不仅将耳带2与口罩本体1固定连接,而且还将口罩本体1的各个结构层——内层无纺布101、外层无纺布102和过滤层103固定连接在一起。
本实施例并没有采用传统方式将鼻夹105埋于外层无纺布102和过滤层103 之间,而是将该鼻夹105布置在了外层无纺布102的外侧。为了将外层无纺布 102的外侧的鼻夹105与口罩本体固定,还配置了包覆并固接于口罩本体上横边 1c外的包边层104,鼻夹105埋在夹在该包边层104和外层无纺布102之间。
上述包边层104包括:贴靠于内层无纺布101内侧的内折边104a,贴靠于外层无纺布102外侧的外折边104b,一体连接前述内折边和前述外折边的连接边104c。鼻夹2具体埋在外折边104c和外层无纺布102之间。
并且,前述第一上熔接点12a同时熔入内折边104a和外折边104b,前述第二上熔接点12c也同时熔入内折边104a和所述外折边104b,以将耳带2、内折边104a、外折边104b、内层无纺布101、外层无纺布102和过滤层103统统固定连接。以将耳带2、内折边104a、外折边104b、内层无纺布101、外层无纺布102和过滤层103统统固定连接。
虽然上述第一上熔接点12a和第二上熔接点12c具有一定的熔接面积,但是单单依靠有限的第一上熔接点12a和第二上熔接点12c,显然难以保证口罩本体 1各结构层间的连接强度。鉴于此,本实施例在口罩本体1的上横边1c处额外设置了热压形成的许多个熔接点10a,并且每个熔接点10a均同时熔入外折边 104b、外层无纺布102、过滤层103和内层无纺布101。
进一步地,一部分熔接点10a设于鼻夹105的上侧,而且沿着鼻夹105的长度方向等距排布。另一部分熔接点10a设于鼻夹105的下侧,也沿着鼻夹105 的长度方向等距排布。前述这些布置在鼻夹105的上、下两侧的熔接点10a很好地限定了鼻夹105在竖向方向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提升该口罩的使用感受。
上述包边层104采用亲肤无纺布材质,以尽可能减小包边层105对穿戴者皮肤的伤害。考虑到包边层104的内折边104a会在口罩本体1的内侧形成向内的“凸起”,如果不对这些凸起做特别处理,如柔化,将存在划伤穿戴者皮肤的可能性。鉴于此因,本实施例在口罩本体1配置了压靠在内折边301内侧的海绵条106。并且,上述熔接点10a熔入海绵条106,已将海绵条106固接在口罩本体1上。
海绵条106的吸湿性较强,能够吸收穿戴者呼出的向上的热气,以避免热气流向眼部影响视线。鼻夹105与海绵条106的配合使用,在穿戴过程中调节鼻夹105以对口罩本体顶部定型时,海绵条106在鼻夹105的作用下能够很好的贴合人脸,减小口罩顶部与穿戴者面部的缝隙。此外,穿戴者面部受到的压迫感也会减小,且能够防滑。
如图5和图6所示,即便本实施例中口罩本体1的内层无纺布101、外层无纺布102和过滤层103的顶部侧边平齐布置,因为有包边层104的保护,故不用担心内层无纺布101、外层无纺布102或过滤层103的顶部侧边起线。
再参照图5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在口罩本体1的下横边1d也设有包边层 3。
以上仅是本申请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本申请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Claims (10)

1.一种平面口罩,包括覆盖口鼻的口罩本体(1),所述口罩本体(1)包括:
分别位于该口罩本体横向两侧的左竖边(1a)和右竖边(1b),
分别位于该口罩本体竖向两侧的上横边(1c)和下横边(1d),
埋于所述上横边内部、且沿着所述上横边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鼻夹(105);
其特征在于,所述鼻夹(105)的长度不小于所述上横边(1c)长度的6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鼻夹(105)的长度不小于所述上横边(1c)长度的8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面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鼻夹(105)的长度不小于所述上横边(1c)长度的9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口罩,其特征在于,一条耳带(2)的两端与所述左竖边(1a)热压固接,并在所述左竖边(1a)处形成有竖向隔开的第一上熔接点(12a)和第一下熔接点(12b);另一条耳带(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右竖边(1b)热压固接,并在所述右竖边(1b)处形成有竖向隔开的第二上熔接点(12c)和第二下熔接点(12d),所述第一上熔接点(12a)和所述第二上熔接点(12c)分别布置于所述鼻夹(105)的长度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平面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口罩本体包括:
内层无纺布(101),
外层无纺布(102),以及
位于所述外层无纺布和所述内层无纺布之间的过滤层(103);
所述第一上熔接点(12a)、所述第一下熔接点(12b)、所述第二上熔接点(12c)和所述第二下熔接点(12d)均同时熔入所述内层无纺布(101)、所述外层无纺布(102)和所述过滤层(10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平面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鼻夹(105)埋于所述外层无纺布(102)和所述过滤层(103)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平面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口罩本体还包括包覆并固接于所述上横边(1c)外的包边层(104),所述鼻夹(105)设于所述外层无纺布(102)的外侧、且埋于所述外层无纺布(102)与所述包边层(104)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平面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边层(104)包括:
贴靠于所述内层无纺布(101)内侧的内折边(104a),
贴靠于所述外层无纺布(102)外侧的外折边(104b),以及
连接于所述内折边和所述外折边的连接边(104c);
所述鼻夹(105)埋于所述外折边(104b)和所述外层无纺布(102)之间,并且所述第一上熔接点(12a)和所述第二上熔接点(12c)均同时熔入所述内折边(104a)和所述外折边(104b)。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平面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边(1c)处设有同时熔入所述外折边(104b)、所述外层无纺布(102)、所述过滤层(103)和所述内层无纺布(101)的若干个熔接点(10a),至少其中三个所述熔接点(10a)设于所述鼻夹(105)的上侧、且沿着所述鼻夹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至少其中三个所述熔接点(10a)设于所述鼻夹(105)的下侧、且沿着所述鼻夹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平面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口罩本体(1)还包括压靠在所述内折边(104a)内侧的海绵条(106),所述熔接点(10a)熔入所述海绵条(106)。
CN202120367992.7U 2021-02-09 2021-02-09 一种平面口罩 Active CN2150137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67992.7U CN215013791U (zh) 2021-02-09 2021-02-09 一种平面口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67992.7U CN215013791U (zh) 2021-02-09 2021-02-09 一种平面口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013791U true CN215013791U (zh) 2021-12-07

Family

ID=792562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367992.7U Active CN215013791U (zh) 2021-02-09 2021-02-09 一种平面口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0137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56898B (zh) 口罩
EP2695641B1 (en) Mask
EP1529453B1 (en) Facemask structure improvement
US20220134138A1 (en) Multifunctional protective mask with sucking and whistling
KR102594720B1 (ko) 마스크
KR102568995B1 (ko) 마스크
TW201318665A (zh) 摺疊式之立體口罩
CN215013791U (zh) 一种平面口罩
CN112806642B (zh) 口罩
JPH1015091A (ja) マスク
CN111213936A (zh) 一种立体口罩
CN214962772U (zh) 平面口罩
KR200433854Y1 (ko) 일회용 방진 마스크
US20210267292A1 (en) Cutting structure and sewing process for back wearing protective clothing
CN111743244A (zh) 一种强化与脸部贴合性的口罩
CN214802547U (zh) 一种口罩
CN214710589U (zh) 一种快速排气的口罩
CN212212795U (zh) 一种耳带长度可调的口罩
AU2015261574B2 (en) Mask
CN214710565U (zh) 一种无鼻梁夹的口罩面框及口罩
CN212036130U (zh) 气囊密封防护口罩
KR102346995B1 (ko) 2차 용융 접합점을 갖는 마스크
CN214677697U (zh) 一种无骨造型口罩
CN212911793U (zh) 一种立体口罩
CN214283422U (zh) 一种防眼镜起雾口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