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956601U - 操作机构及开关 - Google Patents

操作机构及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956601U
CN214956601U CN202120678205.0U CN202120678205U CN214956601U CN 214956601 U CN214956601 U CN 214956601U CN 202120678205 U CN202120678205 U CN 202120678205U CN 214956601 U CN214956601 U CN 2149566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rating
cam
shaft
rotating cam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67820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大胜
雷鸿健
秦治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67820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9566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9566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9566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riving Mechanisms And Operating Circuits Of Arc-Extinguishing High-Tensi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操作机构,其操作轴、转动凸轮和传动轴依次驱动配合;操作轴转动以驱动操作机构在合闸位置和分闸位置之间切换;转动凸轮转动设置且与操作轴之间设有第一自由行程,使转动凸轮能相对于操作轴转动;传动轴转动设置且与转动凸轮之间设有第二自由行程,使转动凸轮能相对于传动轴转动;储能弹簧与转动凸轮配合,操作机构位于合闸位置或分闸位置时储能弹簧位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储能弹簧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时,经过第一死点位置;操作轴与转动凸轮的转动轴线平行间隔设置;所述操作机构能有效减少操作力。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所述操作机构的开关,其分断性能好且操作简便。

Description

操作机构及开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操作机构,还涉及一种包括所述操作机构的开关。
背景技术
低压配电系统中,常通过隔离开关实现电路的接通和断开;在隔离开关中,操作机构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操作者通过手动或电动方式驱动操作机构动作,以带动触头系统的动触头机构动作,以进行接通与断开电路;而现有操作机构存在操作力较大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操作机构,能有效的减少操作力;还提供一种开关,其包括所述操作机构,其分断性能好且操作简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操作机构,其包括底座以及设置在底座上的储能弹簧、操作轴、转动凸轮和传动轴,操作轴、转动凸轮和传动轴依次驱动配合;所述操作轴转动以驱动操作机构在合闸位置和分闸位置之间切换;所述转动凸轮转动设置且与操作轴之间设有第一自由行程,使转动凸轮能相对于操作轴转动;所述传动轴转动设置且与转动凸轮之间设有第二自由行程,使转动凸轮能相对于传动轴转动;所述储能弹簧与转动凸轮配合,操作机构位于合闸位置或分闸位置时储能弹簧位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储能弹簧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时,经过第一死点位置;所述操作轴与转动凸轮的转动轴线平行间隔设置。
优选的,所述操作轴包括操作轴驱动部,转动凸轮包括第一凸轮侧面和第二凸轮侧面;所述操作轴转动带动操作轴驱动部摆动,操作轴驱动部通过第二凸轮侧面或第一凸轮侧面驱动转动凸轮转动。
优选的,所述转动凸轮包括凸轮受动槽,第一凸轮侧面和第二凸轮侧面为凸轮受动槽的相对设置的一对侧面,所述操作轴驱动部沿操作轴的径向凸出设置且伸到凸轮受动槽内。
优选的,所述第一凸轮侧面和第二凸轮侧面分别沿转动凸轮的径向延伸。
优选的,所述操作轴驱动部包括驱动轮,操作轴驱动部通过驱动轮分别与第一凸轮侧面和第二凸轮侧面驱动配合。
优选的,所述操作轴包括操作轴体、驱动轮和驱动轮轴;所述操作轴体转动设置,其包括轴体主体和设置在轴体主体径向一侧的驱动轮支撑,驱动轮通过驱动轮轴转动设置在驱动轮支撑上,驱动轮与操作轴的转动轴线平行间隔设置。
优选的,所述转动凸轮包括第三凸轮侧面和第四凸轮侧面,传动轴包括置于第三凸轮侧面和第四凸轮侧面之间的传动轴凸台,转动凸轮通过第三凸轮侧面或第四凸轮侧面驱动传动轴凸台摆动,使传动轴转动。
优选的,所述转动凸轮和传动轴的转动轴线重合,转动凸轮两端分别与操作轴和传动轴配合。
优选的,所述操作轴转动并驱动转动凸轮转动,使储能弹簧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到达第一死点位置且储能,同时转动凸轮相对于传动轴转过第二自由行程,操作轴继续驱动转动凸轮转动使储能弹簧走过第一死点位置后,储能弹簧释能驱动转动凸轮相对于操作轴转过第一自由行程,且驱动传动轴转动。
优选的,所述操作机构还包括用于指示操作机构的合分闸状态的指示结构,指示结构包括与转动凸轮驱动配合的传动支架;所述操作机构切换至合闸位置时,转动凸轮驱动传动支架移动至第一指示位置,操作机构切换至分闸位置时,传动支架复位至第二指示位置。
优选的,所述指示结构还包括支架复位弹簧,操作机构切换至分闸位置时,支架复位弹簧驱动传动支架复位至第二指示位置。
优选的,所述指示结构还包括微动开关,传动支架移动至第一指示位置和/或第一指示位置时触发微动开关。
优选的,所述底座包括底座滑槽,传动支架滑动设置在底座滑槽内。
优选的,所述底座滑槽一端设有支架限位侧壁,传动支架位于第二指示位置时,指示结构的支架复位弹簧使传动支架与支架限位侧壁限位配合。
优选的,所述底座包括并排间隔设置的第一底座横梁和第二底座横梁,底座滑槽分为两段,一段设置在第一底座横梁上,另一段设置在第二底座横梁上;所述转动凸轮、传动轴和储能弹簧位于第一底座横梁和第二底座横梁一侧,传动支架设置在第一底座横梁和第二底座横梁的另一侧。
优选的,所述底座设有用于限定操作轴的转动行程的第一行程限定结构,第一行程限定结构包括分别与操作轴驱动部限位配合的第一定位侧面和第二定位侧面。
优选的,所述第一行程限定结构为设置在底座的第一底座横梁上的操作轴装配槽,操作轴一端转动设置在操作轴装配槽的底壁上,第一定位侧面和第二定位侧面为操作轴装配槽的相对设置的一对侧面。
优选的,所述操作机构还包括与底座相对配合的壳体,壳体设有与操作轴同轴线设置的操作轴套,操作轴套中部设有供操作轴穿过的操作轴套孔。
优选的,所述底座为一侧开口的方盒型结构,包括第一底座横梁和第二底座横梁,第一底座横梁和第二底座横梁并排间隔设置在底座的开口一侧上且与底座的底壁相对设置,传动轴转动设置在底座的底壁上,转动凸轮与传动轴同轴线设置且转动凸轮转动设置在传动轴上,操作轴一端枢转设置在第一底座横梁上,两个储能弹簧对称分布在转动凸轮两侧,一个储能弹簧位于第一底座横梁和底座的底壁之间,另一个储能弹簧位于第二底座横梁和底座的底壁之间,传动支架滑动设置在第一底座横梁和第二底座横梁一侧,传动支架和储能弹簧分别位于第一底座横梁的两侧。
一种开关,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所述的操作机构;所述开关还包括触头系统,触头系统包括配合使用的动触头机构和静触头,操作机构通过传动轴与动触头机构驱动相连。
本实用新型操作机构,能实现快速分闸或合闸操作,操作轴的转动轴线与转动凸轮的转动轴线平行不重合,可以增加操作轴的力臂和增大操作轴的有效转动角度有利于降低操作力。
此外,所述驱动轮与第一凸轮侧面或第二凸轮侧面配合过程中发生转动,从而降低了驱动轮与第一凸轮侧面或第二凸轮侧面之间的摩擦力,有利于保证操作机构稳定顺畅的工作。
本实用新型开关,包括所述操作机构,能实现快速分闸和合闸操作,有利于提高开关的分断能力和降低了操作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操作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其位于分闸位置;
图2是本实用新型操作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其储能弹簧位于第一死点位置;
图3是本实用新型操作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其操作轴驱动转动凸轮转动,使储能弹簧转过第一死点位置后,储能弹簧驱动转动凸轮相对于操作轴转过第一自由行程;
图4是本实用新型操作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其位于合闸位置;
图5是本实用新型操作机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传动轴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其与转动凸轮配合的一侧的结构;
图8是本实用新型传动轴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其另一侧的结构;
图9是本实用新型转动凸轮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其与操作轴配合的一侧的结构;
图10是本实用新型转动凸轮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其与传动轴配合的一侧的结构;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操作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储能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传动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微动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15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机构及开关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机构及开关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操作机构,其包括底座1以及设置在底座1上的储能弹簧5、操作轴4、转动凸轮3和传动轴2,操作轴4、转动凸轮3和传动轴2依次驱动配合,传动轴2用于驱动触头系统的动触头机构;所述操作轴4转动以驱动操作机构在合闸位置和分闸位置之间切换;所述转动凸轮3转动设置且与操作轴4之间设有第一自由行程,使转动凸轮3能相对于操作轴4转动;所述传动轴2转动设置且与转动凸轮3之间设有第二自由行程,使转动凸轮3能相对于传动轴2转动;所述储能弹簧5与转动凸轮3配合,在操作机构的合闸位置或分闸位置,储能弹簧5位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储能弹簧5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时,经过第一死点位置,用于驱动转动凸轮3加速转动;所述操作轴4的转动轴线与转动凸轮3的转动轴线平行间隔设置。
本实用新型操作机构,能实现快速分闸或合闸操作,操作轴4的转动轴线与转动凸轮3的转动轴线平行不重合,可以增加操作轴4的力臂和增大操作轴4的有效转动角度(操作轴的有效转动角度指的是操作轴驱动转动凸轮使储能弹簧转动的角度),有利于降低操作力。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开关,包括所述操作机构和触头系统,触头系统包括配合使用的动触头机构和静触头,操作机构通过传动轴2与动触头机构驱动相连,驱动动触头机构转动使其与静触头闭合或断开。
本实用新型开关,包括所述操作机构,能实现快速分闸和合闸操作,有利于提高开关的分断能力和降低了操作力。
以下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操作机构以及开关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1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操作机构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本实施例的操作机构优选为一种隔离开关的操作机构。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的操作机构,其包括底座1以及设置在底座1上的储能弹簧5、操作轴4、转动凸轮3和传动轴2,操作轴4、转动凸轮3和传动轴2依次驱动配合,传动轴2用于驱动触头系统的动触头机构;所述操作轴4转动以驱动操作机构在合闸位置和分闸位置之间切换;所述转动凸轮3转动设置且与操作轴4之间设有第一自由行程,使转动凸轮3能相对于操作轴4转动;所述传动轴2转动设置且与转动凸轮3之间设有第二自由行程,使转动凸轮3能相对于传动轴2转动;所述储能弹簧5与转动凸轮3配合,操作机构位于合闸位置或分闸位置时储能弹簧5位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储能弹簧5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时,经过第一死点位置,在经过第一死点位置前被压缩储能,第一死点位置即为压缩储能最大的位置,在经过第一死点位置后释能,用于驱动转动凸轮3加速转动。
优选的,如图1-5所示,所述操作轴4和传动轴2分别转动设置在底座1上,转动凸轮3转动设置在传动轴2上,储能弹簧5两端分别与转动凸轮3和底座1配合。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所述底座1设有传动轴装配孔11,传动轴2转动设置在传动轴装配孔11内。当然,转动凸轮3也可以转动设置在底座1上。
优选的,如图1-4所示,所述操作轴4转动(例如,所述操作轴4受操作者手动操作或者受电动机构的操作而转动)并驱动转动凸轮3转动,使储能弹簧5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到达第一死点位置且储能,同时转动凸轮3相对于传动轴2转过第二自由行程,第二自由行程即指该行程中转动凸轮3与传动轴2不限位,转动凸轮3的转动不会带动传动轴2转动,操作轴4继续驱动转动凸轮3转动使储能弹簧5走过第一死点位置后,储能弹簧5释能,储能弹簧5驱动转动凸轮3相对于操作轴4转过第一自由行程,同时驱动传动轴2加速转动,以带动动触头机构实现快速的合闸和分闸,第二自由行程是指一段空行程,在该空行程中,转动凸轮3与操作轴4不限位,转动凸轮3的转动不会带动操作轴4转动。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所述储能弹簧5位于第一死点位置时,其两端和转动凸轮3的转动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进一步的,如图1-5和12所示,所述储能弹簧5为直线形压簧,其位于第一死点位置时,储能弹簧5的轴线与转动凸轮3的转动中心重合。当然,所述储能弹簧5也可以是扭簧,其与转动凸轮3的连接关系和布置方式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展开描述。
优选的,如图1-5所示,所述操作机构包括布置在转动凸轮3两侧的两根储能弹簧5,两根储能弹簧5一端分别与转动凸轮3的径向两端配合,另一端分别与底座1配合。进一步的,如图1-5和9所示,所述储能弹簧5一端限位在转动凸轮3的凸轮弹簧卡槽35内,另一端限位在底座1的底座弹簧卡槽12内。
具体的,如图1所示方向,本实施例的操作机构位于分闸位置且储能弹簧5位于第二位置,操作轴4顺时针转动以驱动转动凸轮3逆时针转动,转动凸轮3驱动储能弹簧5顺时针转动至第一死点位置(如图2所示),使储能弹簧5储能,在上述过程的同时,转动凸轮3相对于传动轴2转过第二自由行程(此过程传动轴2不转动),如图3所示,操作轴4继续顺时针转动驱动转动凸轮3继续逆时针转动,转动凸轮3驱动储能弹簧5走过(也即是转过或摆过)第一死点位置后,储能弹簧5释能并驱动转动凸轮3相对于操作轴4转过第一自由行程,在转动凸轮3转过第一自由行程的同时,转动凸轮3驱动传动轴2快速转动,以实现快速合闸,此过程操作轴4不转动;如图4所示,操作机构切换至合闸状态且储能弹簧5到达第一位置。本实施例操作机构从合闸状态切换至分闸状态的过程则上述过程相反,如图4所示,所述操作机构位于合闸位置且储能弹簧5位于第一位置,操作轴4沿逆时针方向转动以驱动转动凸轮3沿顺时针方向转动,转动凸轮3驱动储能弹簧5逆时针转动至第一死点位置,使储能弹簧5储能,在上述过程的同时,转动凸轮3相对于传动轴2转过第二自由行程,此过程传动轴2不转动,操作轴4继续逆时针转动驱动转动凸轮3继续顺时针转动,转动凸轮3带动储能弹簧5走过(也即是转过或摆过)第一死点位置后,储能弹簧5释能并驱动转动凸轮3相对于操作轴4快速转过第一自由行程,在转动凸轮3转过第一自由行程的同时,转动凸轮3驱动传动轴2快速转动,以实现快速分闸,此过程操作轴4不转动;如图1所示,所述操作机构切换至分闸状态且储能弹簧5到达第二位置。所述第一自由行程避免由于操作者的速度影响操作机构的合闸速度,第二自由行程则避免开关的触头系统在储能弹簧到达储能最大值之前,受到转动凸轮的影响,保证了触头机构断开的速率,有利于提高开关的分断性能。
优选的,如图1-5、12所示,为所述储能弹簧5的一个实施例:本实施例的储能弹簧5为直线压簧,包括依次相连的弹簧受动端52、弹簧体53和弹簧限位端51,弹簧受动端52与转动凸轮3的凸轮弹簧卡槽35配合,弹簧限位端51与底座1的底座弹簧卡槽12限位配合。进一步的,如图12所示,所述弹簧受动端52包括弹簧受动杆,弹簧受动杆的延伸方向与转动凸轮3的轴线方向平行;所述弹簧限位端51包括弹簧限位杆,弹簧限位杆的延伸方向与转动凸轮3的轴线方向平行,弹簧限位杆转动设置在底座弹簧卡槽12内。
优选的,如图1-5、9所示,所述操作轴4与转动凸轮3的转动轴线平行间隔设置(二者不重合)。进一步的,如图1-5和9所示,所述操作轴4包括操作轴驱动部,操作轴4设置在转动凸轮3的一侧,通过操作轴驱动部推动转动凸轮3转动,所述转动凸轮3包括第一凸轮侧面31和第二凸轮侧面32;所述操作轴4转动带动操作轴驱动部摆动,操作轴驱动部沿操作轴4的径向凸出设置,操作轴驱动部的凸起方向垂直于操作轴4的转动轴线,操作轴驱动部通过第二凸轮侧面32或第一凸轮侧面31驱动转动凸轮3转动,使储能弹簧5向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动作。
优选的,如图5和9所示,所述转动凸轮3包括凸轮受动槽31-32,第一凸轮侧面31和第二凸轮侧面32为凸轮受动槽31-32的相对设置的一对侧面,操作轴4的操作轴驱动部伸到凸轮受动槽31-32内分别与第一凸轮侧面31和第二凸轮侧面32配合。进一步的,如图5和9所示,所述凸轮受动槽31-32为V型槽,V型槽的尖端靠近转动凸轮3的轴线设置,开口端朝向转动轮3的外缘;所述第一凸轮侧面31和第二凸轮侧面32分别沿转动凸轮3的径向延伸。
优选的,如图5和11所示,所述操作轴驱动部包括驱动轮42,操作轴驱动部通过驱动轮42分别与第一凸轮侧面31和第二凸轮侧面32驱动配合。进一步的,如图5和11所示,所述操作轴4包括操作轴体41、驱动轮42和驱动轮轴43,操作轴体41包括轴体主体411和设置在轴体主体411径向一侧的驱动轮支撑412,驱动轮42通过驱动轮轴43转动设置在驱动轮支撑412上,驱动轮42与操作轴4的转动轴线平行间隔设置;所述操作轴驱动部包括驱动轮支撑412和驱动轮42,驱动轮42分别与第一凸轮侧面31和第二凸轮侧面32驱动配合。进一步的,如图11所示,所述驱动轮支撑412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驱动轮支撑板4120和第二驱动轮支撑板4121,第一驱动轮支撑板4120和第二驱动轮支撑板4121一端分别与轴体主体41相连,二者之间设有驱动轮装配间隙413,驱动轮42转动设置在驱动轮装配间隙413内,驱动轮42通过驱动轮轴43分别与第一驱动轮支撑板4120和第二驱动轮支撑板4121转动相连。所述驱动轮42与第一凸轮侧面31或第二凸轮侧面32配合过程中发生转动,从而降低了驱动轮42与第一凸轮侧面31或第二凸轮侧面32之间的摩擦力,有利于保证操作机构稳定顺畅的工作。
作为另一种实施例,所述操作轴驱动部也可以仅由驱动轮支撑412构成,也可以对驱动轮支撑412的形状和大小做适应性的调整,然后由驱动轮支撑412分别与第一凸轮侧面31和第二凸轮侧面32滑动配合,驱动转动凸轮3转动。
优选的,如图1-4和6所示,所述底座1设有用于限定操作轴4的转动行程的第一行程限定结构13-14,第一行程限定结构13-14包括第一定位侧面13和第二定位侧面14,第一定位侧面13和第二定位侧面14分别与操作轴4的操作轴驱动部限位配合,以限定操作轴4的转动行程。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所述操作机构处于分闸位置时,操作轴驱动部与第二定位侧面14限位配合;如图4所示,所述操作机构处于合闸位置时,操作轴驱动部与第一定位侧面13限位配合,从而限定了操作轴驱动部的摆动行程;也即是,在所述操作轴驱动部的摆动行程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定位侧面13和第二定位侧面14限位配合。
优选的,如图1-4和6所示,所述第一行程限定结构13-14为操作轴装配槽,操作轴4一端转动设置在操作轴装配槽的底壁上,第一定位侧面13和第二定位侧面14为操作轴装配槽的相对设置的一对侧面。进一步的,如图1-4和6所示,所述操作轴装配槽为漏斗型槽,操作轴4转动设置在漏斗型槽的底壁上,操作轴驱动部与漏斗型槽的大径端配合。进一步的,如图1-6所示,所述底座1还包括第一底座横梁10,操作轴4转动设置在第一底座横梁10上,第一行程限定结构13-14设置在第一底座横梁10上。
优选的,如图5和14所示,本实施例操作机构还包括与底座1相对配合的壳体8,壳体8设有与操作轴4同轴线设置的操作轴套81,操作轴套81中部设有供操作轴4穿过的操作轴套孔810。所述壳体8和底座1分别对操作轴4的两端进行限位,保证了操作轴4可靠稳定的工作,有利于延长操作机构的使用寿命。需要指出的,如图1-5所示,所述操作轴4自由端设有操作轴插孔,操作轴插孔为多边形结构,操作者可使用摇把插入操作轴插孔,驱动操作轴4转动;或者,所述操作轴插孔也可以与电动机构的输出轴配合,以驱动操作轴4转动。
具体的,如图1-5、14所示,所述操作轴4的操作轴体41一端转动设置得第一底座横梁10上的操作轴装配槽内,另一端插置在操作轴套81的操作轴套孔810内。
优选的,如图10所示,所述转动凸轮3还包括第三凸轮侧面33和第四凸轮侧面34;如图7所示,所述传动轴2包括置与第三凸轮侧面33和第四凸轮侧面34之间的传动轴凸台24;所述转动凸轮3转过第二自由行程后,通过第三凸轮侧面33或第四凸轮侧面34驱动传动轴凸台24摆动,使传动轴2转动。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所述转动凸轮3和传动轴2的转动轴线重合,转动凸轮3两端分别与操作轴4和传动轴2配合。
优选的,如图10所示,所述转动凸轮3还包括与其同轴线的第一环形台39和第二环形台38,第二环形台38套设在第一环形台39外部,第一环形台39中部设有与其同轴线的第一凸台轴孔390,第一环形台38设有第一缺口(第一缺口使第一环形台38成为C型结构),第一缺口的相对设置的两侧面分别为第三凸轮侧面33和第四凸轮侧面34;如图7所示,所述传动轴2包括与其同轴线设置的第三环形台23和传动轴主轴24,传动轴主轴24设置在第三环形台23中部,第三环形台23外缘处设有传动轴凸台24;所述第二环形台38、第三环形台23、第一环形台39由外而内依次套设,传动轴主轴24插置在第一凸台轴孔390内,使得所述转动凸轮3和传动轴2的转动轴线重合。本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使得操作机构整体结构简单紧凑,当然,作为另一种实施例,所述传动轴2的转动轴线也可以与转动凸轮3的转动轴线平行,位于转动凸轮3的转动轴线一侧,传动轴主轴24延传动轴2的径向凸起延伸到第一缺口内。
具体的,如图5、7-10所示,所述第一凸轮侧面31和第二凸轮侧面32均设置在转动凸轮3一端(与操作轴4配合的一端),第三凸轮侧面33、第四凸轮侧面34、第一环形台39、第二环形台38均设置在转动凸轮3另一端(与传动轴2配合的另一端)。
优选的,参考图5所示,所述传动轴2一端转动设置在底座1的传动轴装配孔11内。进一步的,如图7和8所示,所述传动轴2包括传动轴输出部21和传动轴环形挡台22,传动轴输出部21转动设置在传动轴装配孔11内向外输出分合闸动力,传动轴环形挡台22与传动轴装配孔11的外侧限位配合,阻止传动轴2从传动轴装配孔11中脱出。
如图7和8所示,为所述传动轴2的一个实施例:本实施例的传动轴2为柱形结构,其轴向一端为第三环形台23,轴向另一端为传动轴输出部21,中部设有传动轴环形挡台22,第三环形台23、传动轴输出部21、传动轴环形挡台22与传动轴2同轴线设置,传动轴环形挡台22的外径大于传动轴输出部21的外径;如图7所示,所述第三环形台23中部设有与其同轴线的传动轴主轴24,外缘处设有传动轴凸台24。如图8所示,所述传动轴2的轴向另一端设有传动轴孔25,以向外输出分合闸动力。进一步的,如图8所示,所述传动轴孔25为十字形孔。
优选的,如图1-5、13所示,本实施例操作机构还包括用于指示操作机构的合分闸状态的指示结构,指示结构包括与转动凸轮3驱动配合的传动支架6;如图4所示,所述操作机构切换至合闸位置时,转动凸轮3驱动传动支架6移动至第一指示位置;如图1所示,所述操作机构切换至分闸位置时,传动支架6复位至第二指示位置。进一步的,如图9所示,所述转动凸轮3还包括第五凸轮侧面37;如图13所示,所述传动支架6包括传动支架挡杆62;如图4所示,所述操作机构切换至合闸位置时,转动凸轮3转动,使第五凸轮侧面37通过传动支架挡杆62驱动传动支架6移动至第一指示位置。
如图9和10所示,为所述转动凸轮3的一个是实施例:本实施例的转动凸轮3为柱形结构;如图9所示,所述转动凸轮3的轴向一侧设有凸轮受动槽31-32、第一凸轮侧面31、第二凸轮侧面32和第五凸轮侧面37,凸轮受动槽31-32的相对设置的一对侧面分别为第一凸轮侧面31和第二凸轮侧面32,第五凸轮侧面37、第一凸轮侧面31和第二凸轮侧面32沿转动凸轮3的周向依次设置,第五凸轮侧面37和第一凸轮侧面31分别位于凸轮受动槽31-32的一侧壁的两侧;如图9和10所示,所述转动凸轮3的径向两端各设有一个凸轮弹簧卡槽35;如图10所示,所述转动凸轮3的轴向另一侧设有第一环形台39、第二环形台38、第三凸轮侧面33、第四凸轮侧面34和第一凸台轴孔390,第一环形台39、第二环形台38和转动凸轮3同轴线设置,第二环形台38套设在第一环形台39外部,第一环形台39中部设有第一凸台轴孔390,第一环形台38设有第一缺口,第一缺口的相对设置的两侧面分别为第三凸轮侧面33和第四凸轮侧面34。
优选的,如图1-4所示,所述指示结构还包括支架复位弹簧7,操作机构切换至分闸位置时,支架复位弹簧7驱动传动支架6复位至第二指示位置。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所述操作机构合闸时,转动凸轮3驱动传动支架6移动至第一指示位置,支架复位弹簧7被压缩储能;如图1所示,所述操作机构分闸时,转动凸轮3释放传动支架6,支架复位弹簧7舒张释能并驱动传动支架6复位至第二指示位置。具体的,如图4所示方向,所述操作机构切换至合闸位置时,转动凸轮3逆时针转动驱动传动支架6向下移动至第一指示位置,使支架复位弹簧7被压缩储能;如图1所示方向,所述操作机构切换至分闸位置时,转动凸轮3顺时针转动释放传动支架6,支架复位弹簧7舒张释能驱动传动支架6上移至第二指示位置。当然,所述支架复位弹簧7也可以是拉簧或扭簧,操作机构切换至合闸位置时,转动凸轮3通过第五凸轮侧面37和传动支架挡杆62配合,驱动传动支架6移动至第一指示位置,同时支架复位弹簧7储能,操作机构切换至分闸位置时,支架复位弹簧7释能并驱动传动支架6复位至第二指示位置。
优选的,如图1-5所示,所述传动支架6滑动设置在基座1上。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所述底座1包括底座滑槽15,传动支架6滑动设置在底座滑槽15内。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所述底座滑槽15一端设有支架限位侧壁17;如图13所示,所述传动支架6包括支架限位足64;如图1所示,所述传动支架6位于第二指示位置时,支架复位弹簧7使支架限位足64与支架限位侧壁17限位配合。
优选的,如图1-6所示,所述底座1还包括第二底座横梁19,第二底座横梁19和第一底座横梁10并排间隔设置,底座滑槽15分为两段,分别设置在第一底座横梁10和第二底座横梁19上,支架限位侧壁17设置在底座滑槽15远离第一底座横梁10的一端,支架复位弹簧7两端分别与传动支架6的传动支架挡杆62、第二底座横梁19限位配合。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底座横梁19上设有横梁弹簧限位柱16;如图13所示,所述传动支架挡杆62上设有支架弹簧限位柱63;所述支架复位弹簧7一端套设在横梁弹簧限位柱16上,另一端套设在支架弹簧限位柱63上。
优选的,如图15所示,所述指示结构还包括微动开关9,传动支架6移动至第一指示位置和/或第一指示位置时触发微动开关9。进一步的,如图15所示,所述微动开关9包括顶杆93,传动支架6包括支架驱动部65-66,支架驱动部65-66与顶杆93驱动配合。
所述传动支架6与微动开关9的第一种配合方式是:如图4所示,所述操作机构切换至合闸位置时,传动支架6位于第一指示位置,支架驱动部65-66释放顶杆93,微动开关9不输出电信号;如图2所示,操作机构切换至分闸位置时,传动支架6位于第二指示位置,支架驱动部65-66抵压顶杆93,微动开关9输出电信号,从而在操作机构在合闸位置和分闸位置之间切换时,改变微动开关9的状态(例如闭合和断开两种状态),以改变微动开关9输出的信号,以指示操作机构的分合闸状态。
所述传动支架6与微动开关9的第二种配合方式是:所述微动开关6位于第一指示位置时触发微动开关9,使微动开关9输出第一电信号;所述微动开关6位于第二指示位置时触发微动开关9,使微动开关9输出第二电信号,同样改变了微动开关9的输出信号,以指示操作机构的分合闸状态。
优选的,如图13所示,所述支架驱动部65-66包括依次设置的驱动部斜面65和驱动部平面66,操作机构由分闸位置切换至合闸位置时,驱动部斜面65先于驱动部平面66与顶杆93接触。进一步的,所述操作机构由分闸位置切换至合闸位置的过程中,驱动部斜面65和驱动部平面66依次与顶杆93滑动接触。进一步的,所述操作机构位于分闸位置时,驱动部斜面65与顶杆93相对,未触发微动开关9;所述操作机构位于合闸位置时,驱动平面66抵压顶杆93,触发微动开关9。
优选的,如图5和14所示,所述壳体8包括微动开关装配结构,微动开关装配结构包括设置在其中部的用于容纳和固定微动开关9的微动开关装配槽82。进一步的,如图5和14所示,所述微动开关装配结构和传动支架6分别位于壳体8的底壁两侧,壳体8的底壁上设有与顶杆93配合的顶杆避让孔83,顶杆93穿过顶杆避让孔83后与支架驱动部65-66配合。进一步的,如图14和15所示,所述微动开关装配结构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一对侧壁和相对间隔设置的一对卡臂,微动开关9包括微动开关主体90,外动开关主体90两端分别与微动开关装配结构的一对卡臂限位配合。
具体的,如图5、13和14所示,本实施例的操作机构包括两个微控开关9,壳体8设有两个微动开关装配结构和两个顶杆避让孔83,传动支架6设有两个支架驱动部65-66。
如图6所示,为所述底座1的一个实施例:本实施例的底座1为一侧开口的方盒状结构,包括第一底座横梁10、第二底座横梁19、底座弹簧卡槽12、传动轴装配孔11、第一行程限定结构13-14、底座滑槽15、支架限位侧壁17和支架弹簧限位柱63,第一底座横梁10和第二底座横梁19并排间隔设置且二者与底座1的底壁相对间隔设置,传动轴装配孔11设置在底座1的底壁中部,两个底座弹簧卡槽12对称分布在传动轴装配孔11两侧且位于底座1的两端,第一底座横梁10位于传动轴装配孔11和一个底座弹簧卡槽12之间且与二者之间的连线垂直,第二底座横梁19位于传动轴装配孔11和另一个底座弹簧卡槽12之间且与二者之间的连线垂直,第一底座横梁10中部设有第一行程限定结构13-14,底座滑槽15分为两段,一段设置在第一底座横梁10上,另一段设置在第二底座横梁19上,支架限位侧壁17设置在底座滑槽15一端且位于第二底座横梁19上,支架弹簧限位柱63设置在第二底座横梁19上且位于第一底座横梁10和第二底座横梁19之间。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行程限定结构13-14为操作轴装配槽,操作轴4转动设置在操作轴装配槽的底壁上,操作轴装配槽的相对间隔设置的一对侧面分别为第一定位侧面13和第二定位侧面14。
如图13所示,为所述传动支架6的一个实施例:本实施例的传动支架6包括支架主体61、传动支架挡杆62、支架弹簧限位柱63、支架限位足64和支架驱动部65-66,支架主体61滑动设置在底座滑槽15内,两个支架驱动部65-66并排间隔设置在支架主体61一侧,支架限位足64和传动支架挡杆62并排间隔设置在支架主61另一侧,支架弹簧限位柱63设置在传动支架挡杆62向支架限位柱64突出。进一步的,如图13所示,所述支架驱动部65-66包括依次设置的驱动部斜面65和驱动部平面66,驱动部平面66与支架主体61平行间隔设置,驱动部斜面65从支架主体61向驱动部平面66延伸。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的操作机构的布局如下:所述第一底座横梁10和第二底座横梁19并排间隔设置在底座1的开口一侧上且与底座1的底壁相对设置,传动轴2转动设置在底座1的底壁上,转动凸轮3与传动轴2同轴线设置且转动凸轮3转动设置在传动轴2上,操作轴4一端枢转设置在第一底座横梁10上,两个储能弹簧5对称分布在转动凸轮3两侧,一个储能弹簧5位于第一底座横梁10和底座1的底壁之间,另一个储能弹簧5位于第二底座横梁19和底座1的底壁之间,传动支架6滑动设置在第一底座横梁10和第二底座横梁19一侧,传动支架6和储能弹簧5分别位于第一底座横梁10的两侧。具体的,如图1-4所示方向,并参考图5和6所示,以图1-4的上、下、左、右侧为操作机构的上、下、左、右侧,以图1-4面向读者的一侧为前侧,背向读者的一侧为后侧;所述底座1前侧开口,第一底座横梁10和第二底座横梁19并排设置在底座1的前侧,第二底座横梁19位于第一底座横梁10下方,传动轴2转动设置在底座上,转动凸轮3和传动轴2同轴线设置且转动设置在传动轴2前侧,传动支架6滑动设置在第一底座横梁10和第二底座横梁19的前侧,操作轴4枢转设置在第一底座横梁10前侧,两个储能弹簧5对称分布在转动凸轮3上侧和下侧。
以下为本实用新型开关的一个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开关优选为一种隔离开关,包括所述操作机构和隔离室,每个隔离室内均设有触头系统,触头系统包括配合使用的动触头机构和静触头,操作机构的传动轴2与动触头机构驱动相连,驱动动触头机构转动;所述操作机构切换至合闸位置或分闸位置,使动触头机构与静触头闭合或断开,使隔离开关合闸或分闸。
优选的,所述动触头机构包括触头支持和设置在触头支持上的动触头,触头支持包括触头支持轴孔;本实施例的开关还包括联动件,联动件两端分别与传动轴2的传动轴孔25和触头支持轴孔配合,使传动轴2与动触头机构驱动相连。进一步的,本实施例的开关包括多个隔离室(例如,3个隔离室分别与三相电源的三相对应;或者2个隔离室,与两相电源的两相对应),多个隔离室并排设置,相邻隔离室的触头支持通过传动件联动,操作机构设置在开关的一端,与隔离室并排设置。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20)

1.一种操作机构,其包括底座(1)以及设置在底座(1)上的储能弹簧(5)、操作轴(4)、转动凸轮(3)和传动轴(2),操作轴(4)、转动凸轮(3)和传动轴(2)依次驱动配合;所述操作轴(4)转动以驱动操作机构在合闸位置和分闸位置之间切换;所述转动凸轮(3)转动设置且与操作轴(4)之间设有第一自由行程,使转动凸轮(3)能相对于操作轴(4)转动;所述传动轴(2)转动设置且与转动凸轮(3)之间设有第二自由行程,使转动凸轮(3)能相对于传动轴(2)转动;所述储能弹簧(5)与转动凸轮(3)配合,操作机构位于合闸位置或分闸位置时储能弹簧(5)位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储能弹簧(5)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时,经过第一死点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轴(4)与转动凸轮(3)的转动轴线平行间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轴(4)包括操作轴驱动部,转动凸轮(3)包括第一凸轮侧面(31)和第二凸轮侧面(32);所述操作轴(4)转动带动操作轴驱动部摆动,操作轴驱动部通过第二凸轮侧面(32)或第一凸轮侧面(31)驱动转动凸轮(3)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凸轮(3)包括凸轮受动槽(31-32),第一凸轮侧面(31)和第二凸轮侧面(32)为凸轮受动槽(31-32)的相对设置的一对侧面,所述操作轴驱动部沿操作轴(4)的径向凸出设置且伸到凸轮受动槽(31-32)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轮侧面(31)和第二凸轮侧面(32)分别沿转动凸轮(3)的径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轴驱动部包括驱动轮(42),操作轴驱动部通过驱动轮(42)分别与第一凸轮侧面(31)和第二凸轮侧面(32)驱动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轴(4)包括操作轴体(41)、驱动轮(42)和驱动轮轴(43);所述操作轴体(41)转动设置,其包括轴体主体(411)和设置在轴体主体(411)径向一侧的驱动轮支撑(412),驱动轮(42)通过驱动轮轴(43)转动设置在驱动轮支撑(412)上,驱动轮(42)与操作轴(4)的转动轴线平行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凸轮(3)包括第三凸轮侧面(33)和第四凸轮侧面(34),传动轴(2)包括置于第三凸轮侧面(33)和第四凸轮侧面(34)之间的传动轴凸台(24),转动凸轮(3)通过第三凸轮侧面(33)或第四凸轮侧面(34)驱动传动轴凸台(24)摆动,使传动轴(2)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凸轮(3)和传动轴(2)的转动轴线重合,转动凸轮(3)两端分别与操作轴(4)和传动轴(2)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轴(4)转动并驱动转动凸轮(3)转动,使储能弹簧(5)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到达第一死点位置且储能,同时转动凸轮(3)相对于传动轴(2)转过第二自由行程,操作轴(4)继续驱动转动凸轮(3)转动使储能弹簧(5)走过第一死点位置后,储能弹簧(5)释能驱动转动凸轮(3)相对于操作轴(4)转过第一自由行程,且驱动传动轴(2)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机构还包括用于指示操作机构的合分闸状态的指示结构,指示结构包括与转动凸轮(3)驱动配合的传动支架(6);所述操作机构切换至合闸位置时,转动凸轮(3)驱动传动支架(6)移动至第一指示位置,操作机构切换至分闸位置时,传动支架(6)复位至第二指示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结构还包括支架复位弹簧(7),操作机构切换至分闸位置时,支架复位弹簧(7)驱动传动支架(6)复位至第二指示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结构还包括微动开关(9),传动支架(6)移动至第一指示位置和/或第一指示位置时触发微动开关(9)。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包括底座滑槽(15),传动支架(6)滑动设置在底座滑槽(15)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滑槽(15)一端设有支架限位侧壁(17),传动支架(6)位于第二指示位置时,指示结构的支架复位弹簧(7)使传动支架(6)与支架限位侧壁(17)限位配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包括并排间隔设置的第一底座横梁(10)和第二底座横梁(19),底座滑槽(15)分为两段,一段设置在第一底座横梁(10)上,另一段设置在第二底座横梁(19)上;所述转动凸轮(3)、传动轴(2)和储能弹簧(5)位于第一底座横梁(10)和第二底座横梁(19)一侧,传动支架(6)设置在第一底座横梁(10)和第二底座横梁(19)的另一侧。
1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设有用于限定操作轴(4)的转动行程的第一行程限定结构(13-14),第一行程限定结构(13-14)包括分别与操作轴驱动部限位配合的第一定位侧面(13)和第二定位侧面(14)。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程限定结构(13-14)为设置在底座(1)的第一底座横梁(10)上的操作轴装配槽,操作轴(4)一端转动设置在操作轴装配槽的底壁上,第一定位侧面(13)和第二定位侧面(14)为操作轴装配槽的相对设置的一对侧面。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机构还包括与底座(1)相对配合的壳体(8),壳体(8)设有与操作轴(4)同轴线设置的操作轴套(81),操作轴套(81)中部设有供操作轴(4)穿过的操作轴套孔(810)。
1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为一侧开口的方盒型结构,包括第一底座横梁(10)和第二底座横梁(19),第一底座横梁(10)和第二底座横梁(19)并排间隔设置在底座(1)的开口一侧上且与底座(1)的底壁相对设置,传动轴(2)转动设置在底座(1)的底壁上,转动凸轮(3)与传动轴(2)同轴线设置且转动凸轮(3)转动设置在传动轴(2)上,操作轴(4)一端枢转设置在第一底座横梁(10)上,两个储能弹簧(5)对称分布在转动凸轮(3)两侧,一个储能弹簧(5)位于第一底座横梁(10)和底座(1)的底壁之间,另一个储能弹簧(5)位于第二底座横梁(19)和底座(1)的底壁之间,传动支架(6)滑动设置在第一底座横梁(10)和第二底座横梁(19)一侧,传动支架(6)和储能弹簧(5)分别位于第一底座横梁(10)的两侧。
20.一种开关,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权利要求1-19任意一项所述的操作机构;所述开关还包括触头系统,触头系统包括配合使用的动触头机构和静触头,操作机构通过传动轴与动触头机构驱动相连。
CN202120678205.0U 2021-04-01 2021-04-01 操作机构及开关 Active CN2149566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78205.0U CN214956601U (zh) 2021-04-01 2021-04-01 操作机构及开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78205.0U CN214956601U (zh) 2021-04-01 2021-04-01 操作机构及开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956601U true CN214956601U (zh) 2021-11-30

Family

ID=790461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678205.0U Active CN214956601U (zh) 2021-04-01 2021-04-01 操作机构及开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95660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71840A1 (zh) * 2021-11-01 2023-05-04 上海正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开关装置的操作机构及开关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71840A1 (zh) * 2021-11-01 2023-05-04 上海正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开关装置的操作机构及开关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956601U (zh) 操作机构及开关
CN115188623A (zh) 操作机构及开关
CN109243878B (zh) 一种转换开关的三位置分合闸操作机构
CN202656147U (zh) 剪刀式真空断路器弹簧拆装工具
CN109361166B (zh) 断路器的抽屉柜联锁操作机构
CN215869103U (zh) 操作机构
CN104701039A (zh) 一种弹簧操动机构
CN216849825U (zh) 一种用于旁路开关的脱扣复位结构
CN109326468B (zh) 自动电源转换开关
CN214956574U (zh) 操作机构及旋转开关
CN109036984B (zh) 一种断路器自动与手动两用安全操纵装置
CN101814385B (zh) 一种用于双电源转换开关中的传动机构
CN201663073U (zh) 一种用于双电源转换开关中的传动机构
CN111899995A (zh) 马达驱动的开关自动分合闸装置
CN205863030U (zh) 断路器的储能操作机构
CN112185755A (zh) 一种电动手动通用带双互锁的三工位双孔操作机构
CN115083829B (zh) 一种智能分合开关在线电流监测装置
CN114496603B (zh) 一种封闭式户外隔离开关
CN220821449U (zh) 一种快速储能释能机构
CN111370257A (zh) 一种负荷开关/隔离开关防误型操作手柄及其使用方法
CN210692467U (zh) 新型12kVSF6充气柜单压簧操作机构
CN219832501U (zh) 一种支持多侧操作的隔离开关
CN218215122U (zh) 开关机构及开关柜
CN110544608A (zh) 一种断路器的辅助机构
CN218996593U (zh) 一种新型电力负荷开关机构的闭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