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949387U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949387U
CN214949387U CN202121213167.8U CN202121213167U CN214949387U CN 214949387 U CN214949387 U CN 214949387U CN 202121213167 U CN202121213167 U CN 202121213167U CN 214949387 U CN214949387 U CN 2149493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onditioner
decoration
indoor unit
outer shell
g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21316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冠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21316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9493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9493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9493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机壳形成空调室内机的主体外观;机壳包括外壳体,外壳体上设置有出风口和前盖板;前盖板设置于外壳体的前端面上,且前盖板沿外壳体的长度方向横跨整个外壳体的前端面;连接件设置于前盖板的外周;装饰件位于外壳体的两侧且与连接件相连接;其中,装饰件与连接件之间形成形成有拼接缝隙,拼接缝隙包括位于出风口下方的第一拼接缝隙、位于外壳体侧面的第二拼接缝隙、以及位于外壳体后面的第三拼接缝隙。从而避免了外壳体的前端面上出现明显的拼接缝隙,进而减小了正面外观的缝隙和面差,提高了空调室内机的美观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空调机壳的正面外观缝隙和面差较大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家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空调作为日常生活及工作中使用频率较高的电器,其舒适性和美观性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尤其是用户对于空调产品外观缝隙的要求越来越高,由此在进行设计时需要对整体外观的分件位置进行优化和改善。
目前现有技术中,为了实现空调机壳的正面具有较小的外观缝隙和面差,通常在空调的装饰板与外壳之间的装配处设计较多个装配卡勾,以此来实现较小的缝隙和面差。
然而,但是由于装配卡勾较多,导致了安装时需要较多的时间,从而影响了生产效率,增加人工成本;另外,由于装配卡勾较多,导致了拆卸困难,甚至有些产品的装饰板无法拆卸下来,进而大大影响了后期的拆卸和维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空调机壳的正面外观缝隙和面差较大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所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机壳,形成所述空调室内机的主体外观;所述机壳包括:
外壳体,所述外壳体上设置有,
出风口;
前盖板,设置于所述外壳体的前端面上,且所述前盖板沿所述外壳体的长度方向横跨整个所述外壳体的前端面;
连接件,设置于所述前盖板的外周;
装饰件,其位于所述外壳体的两侧且与所述连接件相连接;
其中,所述装饰件与所述连接件之间形成形成有拼接缝隙,所述拼接缝隙包括位于所述出风口下方的第一拼接缝隙、位于所述外壳体侧面的第二拼接缝隙、以及位于所述外壳体后面的第三拼接缝隙。
本技术方案中,由于前盖板横跨整个外壳体,且连接件设置于前盖板的外周,由此装饰件与连接件之间的第一拼接缝隙位于出风口的下方,由此缩短了前端面上第一拼接缝隙的长度,从而能够有效的避免外壳体的前端面上出现明显的拼接缝隙,即避免了空调室内机的正面产生两个明显拼接线,进而减小了正面外观的缝隙和面差,提高了空调室内机的美观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空调机壳的正面外观缝隙和面差较大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包括依次相接的前连接部、侧连接部和后连接部;
所述装饰件包括依次相接的前装饰部、侧装饰部和后装饰部;
其中,所述前连接部与所述前装饰部相连接,所述侧连接部与所述侧装饰部相连接,所述后连接部与所述后装饰部相连接。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朝向靠近所述前装饰部的方向延伸;
所述前装饰部上设置有第一止退件,所述第一止退件与所述第一延伸部相卡接。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前连接部之间形成第一凹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前装饰部之间形成第二凹部;
所述前装饰部上设置有第一卡接件和第二卡接件,所述第一卡接件卡于所述第一凹部内,所述第二卡接件卡于所述第二凹部内。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沿横向延伸至所述后连接部处;
所述侧装饰部上设置有第三卡接件,所述第三卡接件与所述第二延伸部相卡接。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三延伸部,所述后装饰部上设置有第二止退件,所述第二止退件与所述第三延伸部相卡接。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三凹部和第四凹部,所述后装饰部上设置有第五卡接件和第六卡接件,所述第五卡接件与所述第三凹部相卡接,所述第六卡接件与所述第四凹部相卡接。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侧装饰部上设置有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一凸出部卡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处,用于防止所述装饰件向上窜动。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侧装饰部上设置有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二凸出部卡于所述第二限位部处,用于防止所述装饰件向下窜动。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装饰部上设置有定位件,在所述侧装饰部与所述侧连接部相接时,所述第二延伸部落于所述定位件上。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机壳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机壳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装饰件的结构示意图1;
图4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装饰件的结构示意图2;
图5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外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外壳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1;
图7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外壳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2;
图8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外壳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3;
以上各图中:
1、外壳体;11、第一延伸部;111、第一卡接口;112、第一凹部;113、第二凹部;12、第二延伸部;121、第二卡接口;122、第一限位部;123、第二限位部;13、第三延伸部;131、第三卡接口;132、第三凹部;133、第四凹部;
2、装饰件;21、前装饰部;211、第一止退件;212、第一卡接件;213、第二卡接件;22、侧装饰部;221、第三卡接件;222、第一凸出部;223、第二凸出部;224、第四卡接件;225、支撑件;23、后装饰部;231、第二止退件;232、第五卡接件;233、第六卡接件;3、定位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
压缩机压缩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与空调室外机,空调室外机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的部分,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换热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空调室内机或空调室外机中。
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换热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需要说明的是,空调器是壁挂式空调,而“后”是指空调器挂设在墙壁上后靠近墙壁的一侧,“前”是指空调器挂设在墙壁上后远离墙壁的一侧。
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机壳,形成所述空调室内机的主体外观;所述机壳包括:
外壳体1,所述外壳体1上设置有,
出风口;
前盖板,设置于所述外壳体1的前端面上,且所述前盖板沿所述外壳体1的长度方向横跨整个所述外壳体的前端面;
连接件,设置于所述前盖板的外周;
装饰件2,其位于所述外壳体1的两侧且与所述连接件相连接;
其中,所述装饰件2与所述连接件之间形成形成有拼接缝隙,所述拼接缝隙包括位于所述出风口下方的第一拼接缝隙、位于所述外壳体1侧面的第二拼接缝隙、以及位于所述外壳体1后面的第三拼接缝隙。
参照图1至图8,外壳体1包括前端面、侧端面、后端面,前端面的上端部上设置有前盖板,此前盖板沿着外壳体1的长度方向横跨整个外壳体1的前端面,即前盖板沿着外壳体1的长度方向由外壳体1的一边缘端延伸至外壳体1的另一边缘端。由于前盖板横跨整个外壳体1,且连接件设置于前盖板的外周,由此装饰件2与连接件之间的形成的第一拼接缝隙位于出风口的下方,从而缩短了装饰件2与连接件在的前端面上拼接缝隙的长度,进而避免了外壳体1的前端面上出现明显的拼接缝隙,减小了正面外观的缝隙和面差,提高了空调室内机的美观性。换言之,本申请中的装饰件2的高度尺寸可以由现有技术中的高度H1减小至H2,从而可以大大减小装饰板的高度尺寸,从而装饰件2对应的模具尺寸也会减小,同时对应的装饰件2批量生产时使用的注塑机台设备吨位也会减小,由此可节省单个制件的生产成本(注塑机台设备的加工费用)。以本申请中的装饰件2为例,本申请中的装饰件2的注塑机台设备吨位可以由现有技术中的530T减小为450T,从而减小了装饰件2的注塑机台设备的加工费用,由此降低机器的生产成本。
具体地说,连接件包括依次的相接前连接部、侧连接部、后连接部,前连接部沿着外壳体1的长度方向由外壳体1的一端延伸至外壳体1的另一端,侧连接部上分别设置于外壳体1的两侧,后连接部的一端与其中一个侧连接部相接,其另一端与另一个侧连接部相接。装饰件2包括依次连接的前装饰部21、侧装饰部22、后装饰部23,前装饰部21与前连接部相接,侧装饰部22与侧连接部相接,后装饰部23与后连接部相接。同时,装饰件为两个且分别设置于连接件的两侧。同时,前连接部与前装饰部之间形成上述第一拼接缝隙,侧连接部与侧装饰部之间形成第二拼接缝隙,后连接部与后装饰部之间形成第三拼接缝隙。
更具体地说,前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一延伸部11,即前连接部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延伸部11,第一延伸部11朝向前装饰部21处延伸。第一延伸部11上设置有第一卡接口111,且第一卡接口111内并排设置有两个卡接槽;同时,第一延伸部11与前连接部之间设置有第一凹部112,第一延伸部11与前装饰部21之间设置有第二凹部113,且第一凹部112与第二凹部113分别位于第一卡接口111的两侧。前装饰部21上设置有第一止退件211,第一止退件211的结构与第一卡接口111的结构相配合,使得第一止退件211卡于第一卡接口111内,从而使得第一止退件211与第一延伸部11相卡接。本实施例中,第一止退件211包括两个卡爪,卡爪的结构与第一卡接口111处的卡接槽相配合,使得两个卡爪分别卡入相对应的卡接槽内,从而使得第一延伸部11与前装饰部21连接在一起,通过设置此第一止退件211与第一卡接口111相卡接,能够有效的减小前连接部与前装饰部21之间的缝隙,并且结构简单易操作。同时,前装饰部21上设置有第一卡接件212和第二卡接件213,第一卡接件212卡于第一凹部112处,第二卡接件213卡于第二凹部113处,且第一卡接件212与第二卡接件213均为卡勾结构。通过第一卡接件212和第二卡接件213与第一凹部112和第二凹部113之间的配合,减小了前连接部与前装饰部21之间的面差,由此通过采用以上结构,能够使得前连接部与前装饰部21之间保持较小的外观缝隙及面差。
侧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二延伸部12,第二延伸部12位于外壳体1的侧端面上,且第二延伸部12沿横向延伸至后连接部处。本实施例中,第二延伸部12为矩形板状结构,且设置于外壳体1的侧端面的中部位置处,第二延伸部12上设置有第二卡接口121,且第二卡接口121为两个且并排设置。同时第二延伸部12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122和第二限位部123,且第一限位部122和第二限位部123均设置于第二延伸部12的上边缘端。进一步,第一限位部122位于第二限位部123的上方,第二限位部123朝向外壳体1内部延伸的深度大于第一限位部122朝向外壳体1内部延伸的深度。侧装饰部22上设置有第三卡接件221,第三卡接件221与第二延伸部12相卡接,从而使得侧连接部与侧装饰部22固定相接;且本实施例中,第三卡接件221为两个且并排设置,每个第三卡接件221均卡入与其相对应的第二卡接口121内。进一步,第三卡接件221上设置有弹性部,当侧连接部与侧装饰部22相配合时,可以通过挤压此弹性部使得第三卡接件221卡入此第二卡接口121内,通过采用以上结构,使得侧连接部与侧装饰部22之间能够保持较小的外观缝隙及面差。进一步,侧装饰部22上设置有第一凸出部222和第二凸出部223,第一凸出部222卡于第一限位部122处,第二凸出部223卡于第二限位部123处。第一凸出部222和第二凸出部223均位于侧装饰部22的上边缘端。本实施例中,第一凸出部222和第二凸出部223均为筋条结构。由此,通过第一限位部122与第一凸出部222相卡接,防止了装饰件2向上窜动,从而对装饰件2起到了限位的作用;第二限位部123与第二凸出部223相卡接,防止了装饰件2向下窜动,进一步对装饰件2起到限位的作用,因此通过以上结构的相互配合,使得侧装饰部22与侧连接部之间能够稳定的连接,从而使得侧连接部与侧装饰部22之间能够保持较小的外观缝隙及面差。
同时,侧装饰部22上设置有定位件3,在侧装饰部22与侧连接部相连接时,第二延伸部12落于定位件3上,从而便于侧装饰部22与侧连接部之间的连接。本实施例中,定位件3为两个且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于侧装饰部22上。
进一步,前连接部与侧连接部之间设置有缺口,这是因为外壳体1侧面为弧形结构不便于出模,由此为了便于出模,将外壳此处设计为断开结构形成缺口,但是此缺口会导致外壳体1在此处的强度变差,从而导致其一旦受力较大,则其两侧就易出现向内变形的现象。这样在安装侧装饰部22时,会存在第三卡接件221较难卡入第二卡接口121内,从而导致侧装饰部22与侧连接部之间配合不到位的情况,从而会导致侧连接部与侧装饰部22之间外观缝隙及面差较大的现象。为了避免出现上述现象,本实施例在侧装饰部22上设置有支撑件225,且支撑件225正好卡于上述缺口处,支撑件225的一端与缺口的一端相接,其另一端与缺口的另一端相接,即支撑件225的一端与前连接部相接,其另一端与侧连接部相接,由此支撑件225卡入此缺口后,相当于对此处的缺口进行了强度补充,从而使得此处的外壳体1不易发生变形,确保了第三卡接件221能够顺利受力挤压变形后,进行装配。解决了上述缺口会导致外壳体1在此处的强度变差,从而导致其一旦受力较大,则其两侧就易出现向内变形的现象。
同时,支撑件225的上方还设置有第四卡接件224,即设置于侧装饰部22的内壁上,且第四卡接件224与前连接部相卡接,通过设置此结构能够进一步减小外壳体1侧面面差。
后连接部与前连接部相对设置,且后连接部沿着外壳体1的长度方向由外壳体1的一端延伸至外壳体1的另一端,且后连接部的一端与其中一个侧连接部相接,其另一端与另一个侧连接部相接。后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三延伸部13,第三延伸部13与第一延伸部11相对设置,且第三延伸部13上设置有第三卡接口131,第三卡接口13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三凹部132和第四凹部133。后装饰部23上设置有第二止退件231,第二止退件231的结构与第三卡接口131的结构相配合,使得第二止退件231卡于第三卡接口131内,从而使得第二止退件231与第三延伸部13相卡接。本实施例中,第二止退件231为卡爪结构,卡爪的结构与第三卡接口131相配合,使得卡爪卡入第三卡接口131内,从而使得第三延伸部13与后装饰部23连接在一起,通过设置此第二止退件231与第三卡接口131相卡接,能够有效的减小后连接部与后装饰部23之间的缝隙,并且结构简单易操作;同时,后装饰部23上设置有第五卡接件232和第六卡接件233,第五卡接件232卡于第三凹部132处,第六卡接件233卡于第四凹部133处,且第五卡接件232与第六卡接件233均为卡勾结构。通过第五卡接件232和第六卡接件233与第三凹部132和第四凹部133之间的配合,减小了后连接部与后装饰部23之间的面差,由此通过采用以上结构,能够控制后连接部与后装饰部23之间保持较小外观缝隙及面差。
综上所述,由于前盖板横跨整个外壳体1,且连接件设置于前盖板的外周,由此装饰件2与连接件之间的第一拼接缝隙位于出风口的下方,从而缩短了装饰件2与连接件在前端面上拼接缝隙的长度,进而避免了外壳体1的前端面上出现明显的拼接缝隙,减小了正面外观的缝隙和面差,提高了空调室内机的美观性。同时,通过在外壳体1上设置连接件,且连接件上的前连接部、侧连接部和后连接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延伸部11、第二延伸部12、第三连接部,装饰件2上的前装饰部21、侧装饰部22和后装饰部23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止退件211、第一卡接件212和第二卡接件213,第三卡接件221、第四卡接件224,第二止退件231、第五卡接件232和第六卡接件233,其中,只需将第一止退件211、第一卡接件212和第二卡接件213与第一延伸部11卡接在一起,即可完成前连接部与前装饰部21之间的连接,从而简单且有效的减小了机壳前端面上的缝隙及面差。且,只需将第三卡接件221与第二延伸部12卡接在一起,同时将第四卡接件224与前连接部相连接,就能够简单且有效的减少机壳侧端面上的缝隙及面差。同理,只需将第二止退件231、第五卡接件232和第六卡接件233与第三延伸部13卡接在一起,即可完成后连接部与后装饰部23之间的连接,从而简单且有效的减小了机壳后端面上的缝隙及面差。由此,通过采用以上结构不仅能够有效的减小机壳上的缝隙及面差,而且装饰件能够快速的安装到外壳上,同时能够快速便捷地将装饰件从外壳上拆卸下,由此实现了装饰件快速安装及拆卸。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空调机壳的正面外观缝隙和面差较大的技术问题。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形成所述空调室内机的主体外观;所述机壳包括:
外壳体,所述外壳体上设置有,
出风口;
前盖板,设置于所述外壳体的前端面上,且所述前盖板沿所述外壳体的长度方向横跨整个所述外壳体的前端面;
连接件,设置于所述前盖板的外周;
装饰件,其位于所述外壳体的两侧且与所述连接件相连接;
其中,所述装饰件与所述连接件之间形成形成有拼接缝隙,所述拼接缝隙包括位于所述出风口下方的第一拼接缝隙、位于所述外壳体侧面的第二拼接缝隙、以及位于所述外壳体后面的第三拼接缝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件包括依次相接的前连接部、侧连接部和后连接部;
所述装饰件包括依次相接的前装饰部、侧装饰部和后装饰部;
其中,所述前连接部与所述前装饰部相连接,所述侧连接部与所述侧装饰部相连接,所述后连接部与所述后装饰部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朝向靠近所述前装饰部的方向延伸;
所述前装饰部上设置有第一止退件,所述第一止退件与所述第一延伸部相卡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前连接部之间形成第一凹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前装饰部之间形成第二凹部;
所述前装饰部上设置有第一卡接件和第二卡接件,所述第一卡接件卡于所述第一凹部内,所述第二卡接件卡于所述第二凹部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沿横向延伸至所述后连接部处;
所述侧装饰部上设置有第三卡接件,所述第三卡接件与所述第二延伸部相卡接。
6.根据权利要求2~5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三延伸部,所述后装饰部上设置有第二止退件,所述第二止退件与所述第三延伸部相卡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三凹部和第四凹部,所述后装饰部上设置有第五卡接件和第六卡接件,所述第五卡接件与所述第三凹部相卡接,所述第六卡接件与所述第四凹部相卡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侧装饰部上设置有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一凸出部卡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处,用于防止所述装饰件向上窜动。
9.根据权利要求2或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侧装饰部上设置有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二凸出部卡于所述第二限位部处,用于防止所述装饰件向下窜动。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装饰部上设置有定位件,在所述侧装饰部与所述侧连接部相接时,所述第二延伸部落于所述定位件上。
CN202121213167.8U 2021-06-01 2021-06-01 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149493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213167.8U CN214949387U (zh) 2021-06-01 2021-06-01 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213167.8U CN214949387U (zh) 2021-06-01 2021-06-01 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949387U true CN214949387U (zh) 2021-11-30

Family

ID=790578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213167.8U Active CN214949387U (zh) 2021-06-01 2021-06-01 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9493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086382B1 (ko) 공기조화기
CN107076433B (zh) 室外机
CN214949387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2481474U (zh) 可拆洗的空调室内机
CN214891544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3395571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5490273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2805832U (zh) 可拆洗的空调室内机
CN220707572U (zh) 用于空调器的水力模块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3146752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5112907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3300268U (zh) 空调器及其室内机
CN221055121U (zh) 壁挂式空调器
CN212108728U (zh) 立式空调器
CN218065158U (zh) 空调室内机
CN220707573U (zh) 用于空调器的水力模块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KR100795606B1 (ko) 공조기기
CN215412184U (zh) 空调器
CN212644782U (zh)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
CN217357466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2108687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637535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3395573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787616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4370588U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