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941322U - 加劲墙结构 - Google Patents
加劲墙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941322U CN214941322U CN202120727208.9U CN202120727208U CN214941322U CN 214941322 U CN214941322 U CN 214941322U CN 202120727208 U CN202120727208 U CN 202120727208U CN 214941322 U CN214941322 U CN 21494132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rick
- structures
- brick structures
- column
- wall struc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veying And Assembling Of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墙结构,包括:第一柱、第二柱、梁、多个钢筋及多个第二砖结构。第二柱相对于第一柱以预定间距设置。梁衔接第一柱及第二柱的顶端,第一柱、第二柱及梁界定墙空间。钢筋间隔竖立在墙空间内的地面上,并延伸到梁的底部。每一多个第一砖结构包含至少一穿孔,多个钢筋穿设在多个第一砖结构的穿孔中,多个第一砖结构被堆叠到预定高度。每一多个第二砖结构在其侧表面包含至少一穿槽,多个第二砖结构从预定高度堆叠到梁的底部,其中每一多个第二砖结构的至少一穿槽套接到多个钢筋的对应一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墙结构,尤其是一种加劲墙结构。
背景技术
在现代隔间墙施工方式,主要被分为“轻隔间施工”与“土水施工”,而“轻隔间施工”主要有钢制轻隔间(干式、湿式)、白砖墙轻隔间、陶粒墙隔间与木作轻隔间,“土水施工”则分为红砖墙隔间与RC隔间。为追求更轻量化的空间,轻隔间施工已渐渐成为主流,其中白砖墙具有重量轻、施工快速、价格便宜、防火耐震等优点,成为业界常使用的隔间方式。
详细来说,白砖墙是为一种轻质气泡混凝土块(Autoclaved LightweightConcrete Blocks,简称ALC)。一般是以硅砂为原料的混凝土砖,与水泥、石灰及水混合,接着加入作为发泡剂的铝粉,通过氧化作用形成细微气泡均匀分布在水泥浆中,最后送入高压蒸汽锅(或称灭菌釜,Autoclave)以加热生成多个经切割的砖体。由于其表面色调为灰白色,故俗称白砖。除了作为隔间墙外,白砖还可运用于外墙、楼梯及围墙。
然而,白砖墙的承重力一般较弱。此外,传统搭建白砖墙的作法中,需要许多的平铁片或L型铁片来使白砖连接相邻的其它白砖或是柱体,造成施工较为繁复。鉴于此,提供一种白砖墙的结构,其具有较佳的承重力且施工程序简单是业界所企盼的。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涉及一种墙结构,包括第一柱、第二柱、梁、多个钢筋、多个第一砖结构及多个第二砖结构。第二柱相对于第一柱以预定间距设置。梁衔接第一柱及第二柱的顶端,第一柱、第二柱及梁界定墙空间。钢筋间隔竖立在墙空间内的地面上,并延伸到梁的底部。每一多个第一砖结构包含至少一穿孔,多个钢筋穿设在多个第一砖结构的穿孔中,多个第一砖结构被堆叠到预定高度。每一多个第二砖结构在其侧表面包含至少一穿槽,多个第二砖结构从预定高度堆叠到梁的底部,其中每一多个第二砖结构的至少一穿槽套接到多个钢筋的对应一者。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涉及一种墙结构,包括第一柱、第二柱、梁、多个钢筋、多个砖结构。第二柱相对于第一柱以预定间距设置。梁衔接第一柱及第二柱的顶端,第一柱、第二柱以及梁共同界定墙空间。多个钢筋间隔竖立在墙空间内的地面上,并延伸到梁的底部。每一多个砖结构在其侧表面包含至少一穿槽,多个第二砖结构从墙空间内的地面堆叠到梁的底部,其中每一多个第二砖结构的至少一穿槽套接到多个钢筋的对应一者。
附图说明
为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及其优点所能达成的功效,现再将本实用新型配合附图,并以实施例的表达形式详细说明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加劲墙结构的制作流程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加劲墙结构的制作流程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加劲墙结构的制作流程示意图三。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加劲墙结构的制作流程示意图四。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加劲墙结构的制作流程示意图五。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加劲墙结构的制作流程示意图六。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加劲墙结构的制作流程示意图七。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加劲墙结构的制作流程示意图八。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加劲墙结构的制作流程示意图九。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加劲墙结构的制作流程示意图十。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加劲墙结构的制作流程示意图十一。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加劲墙结构的制作流程示意图十二。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加劲墙结构的制作流程示意图十三。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加劲墙结构的制作流程示意图十四。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加劲墙结构的制作流程示意图一。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加劲墙结构的制作流程示意图二。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加劲墙结构的制作流程示意图三。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加劲墙结构的制作流程示意图四。
图1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加劲墙结构的制作流程示意图五。
图2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加劲墙结构的制作流程示意图六。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内容与优点及其所能达成的功效,现在将本实用新型配合附图,并以实施例的表达形式详细说明如下,而其中所使用的图式,其主旨仅为示意及辅助说明书之用,不应就所附的图式的比例与布置关系解读、局限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
第一实施例
请依序参阅图1到14,其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加劲墙结构1的制作流程图。
请参阅图1。首先,先提供第一柱11、第二柱12以及梁13。第二柱12相对于第一柱11以预定间距D设置。梁13衔接第一柱11及第二柱12的顶端。梁13、第一柱11及第二柱12共同形成倒U形状,并界定墙空间S。
如图2所示,接着,提供多个第一子钢筋21,依序以相同间隔分离而竖立在墙空间S内的地面上,而朝向梁13的底部延伸。其中,多个第一子钢筋21是以植筋的方式固定在地面上。此外,在墙空间内的地面上铺设连接层71。连接层可由一般的水泥砂浆所组成,其具有防水、隔热以及粘着的功能。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提供第一砖结构31以构筑本实用新型的加劲墙结构。第一砖结构31为长方体结构,其具有顶部311、底部312、第一侧表面313、第二侧表面314、第一邻接面315以及第二邻接面316。顶部311及底部312彼此相对,且第一砖结构31具有至少一穿孔317,如图3所示的两个穿孔317,其贯穿于顶部311及底部312。第一侧表面313及第二侧表面314彼此相对,第一邻接面315及第二邻接面316彼此相对。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砖结构31可以是其它形状,例如正方体、锥体、圆柱体、六角柱体、或其它不规则形状。
如图4所示,多个第一砖结构31分别并排设置在地面上,以形成第一层33的第一砖结构31,同时,多个第一子钢筋21分别穿设在对应的多个第一砖结构31的穿孔317中。接着,在第一层33的第一砖结构31的顶部311上设置连接层72,第一砖结构31之间可通过水泥砂浆而彼此接合。
如图5所示,提供另外的多个第一砖结构31(31a、31b),依序堆叠在第一层33的第一砖结构31上,且与第一层33的第一砖结构31彼此交错排列,以形成第二层34的第一砖结构31(31a、31b)。其中,多个第一子钢筋21还穿设在多个第一砖结构31(31a、31b)的对应穿孔317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层34的第一砖结构31a位于两侧,且宽度为其余第二层34的第一砖结构31b的各者约一半,且仅有一穿孔317,接着在第二层34的顶部上设置连接层72a。
接着,如图6所示,将多个续接器24分别设置在第一子钢筋21的顶端(自由端)。然后,提供第二子钢筋22,并利用续接器24将第一子钢筋21与第二子钢筋22彼此续接,以使第二子钢筋22向上延伸。
请参图7,多层第一砖结构31,依序排列堆叠在第二层34上,以形成彼此交错的第三层35、第四层36及第五层37的第一砖结构31。同时,第二子钢筋22穿设在对应的第三层35、第四层36及第五层37的第一砖结构31的穿孔317中。此时,第一层33、第三层35及第五层37的第一砖结构31彼此对齐,而第二层34与第四层36的第一砖结构31彼此对齐。另外,多个连接层73设置在第三层35、第四层36及第五层37之间。如此,第一砖结构31是以层状堆叠到预定高度H,其为基本上小于墙空间S高度的特定高度。
如图8所示,连接层74设置在第五层37的顶部上,多个第三子钢筋23的一端设置在梁13的底部内,另一端分别对应于第二子钢筋2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子钢筋23是以植筋的方式固定在梁13内。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子钢筋22与第三子钢筋23以绑扎的方式彼此固定连接。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子钢筋22与第三子钢筋23可通过续接器(未绘示)彼此固定连接。第一子钢筋21、第二子钢筋22与第三子钢筋23共同定义为钢筋2,其由地面延伸到梁13的底部。
请参阅图9所展示的第二砖结构32。第二砖结构32为长方体结构,其尺寸等同于第一砖结构31。第二砖结构32具有顶部321、顶底部322、第一侧表面323、第二侧表面324、第一邻接面325以及第二邻接面326。顶面321及底面322彼此相对,第一侧表面323及第二侧表面324彼此相对。第一邻接面325及第二邻接面326彼此相对。第二砖结构32在其第一侧表面323具有至少一穿槽327,例如两个穿槽327,其连通顶部321及底部322。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砖结构32可以是其它形状,例如正方体、锥体、圆柱体、六角柱体、或其它不规则形状。第二砖结构32的至少一穿槽327在每一者的顶部321与底部322设有通孔327a,其与穿槽327连通,用以配合多个钢筋2的外轮廓。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砖结构32的穿槽31可具有楔形形状,以使钢筋2可轻易经由通孔327a而置入在穿槽327中。
如图10及图11所示,多个第二砖结构32从预定高度H从垂直于其侧表面(如图9所示的第一侧表面323)的方向插入而堆叠设置在第五层37上,且每一第二砖结构32套接到多个钢筋2的第三子钢筋23的对应一者。由此,可形成第一层38的多个第二砖结构32。本实施例的多个第二砖结构32包含第一组第二砖结构328以及第二组第二砖结构329,分别位于墙结构1的前侧以及后侧。在第一层38中,第一组第二砖结构328的宽度及第二组第二砖结构329的宽度约略为多个第一砖结构31的宽度的一半,且第一组第二砖结构328以及第二组第二砖结构329是交错设置。第一组第二砖结构328的宽度及第二组第二砖结构329的穿槽327分别面向相对的方向。如图11所示,可在第一层38上设置连接层74a。
如图12及图13所示,多个第二砖结构32a从垂直于如图9所示的第一侧表面323的方向而从前后两侧插入并交错堆叠到第一层38的多个第二砖结构32上,且每一第二砖结构32a套接到多个钢筋2的第三子钢筋23的对应一者,并由此形成第二层39的多个第二砖结构32。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的墙结构1的完成示意图,其中第二砖结构32上的通孔327a及穿槽327的空隙经由补土填满,且面漆30、水泥砂浆粉刷或类似材质涂布在第一砖结构31及第二砖结构32的表面上并经静置后干燥。
综合上述,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墙结构1,其包括第一柱11、第二柱12、梁13、多个钢筋2、多个第一砖结构31及多个第二砖结构32。第二柱12相对于第一柱11以预定间距D设置。梁13衔接第一柱11及第二柱12的顶端,第一柱11、第二柱12及梁13界定墙空间S。钢筋2间隔竖立在墙空间S内的地面上,并延伸到梁13的底部。每一多个第一砖结构31包含至少一穿孔317,多个钢筋2穿设在多个第一砖结构31的穿孔317中,使得多个第一砖结构31被堆叠到预定高度H。每一多个第二砖结构32在其侧表面包含至少一穿槽327,多个第二砖结构32从预定高度H堆叠到梁13的底部。其中,每一多个第二砖结构32、32a的至少一穿槽327套接到多个钢筋2的对应一者。
第二实施例
请依序参阅图15到20,其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加劲墙结构1a的制作流程图。
请参阅图15。首先,先提供第一柱51、第二柱52以及梁53。第二柱52相对于第一柱51以预定间距D1设置。梁53衔接第一柱51及第二柱52的顶端。梁53、第一柱51及第二柱52共同形成倒U形,并界定墙空间S1。
接着,提供多个钢筋6依序以相同间隔分离而竖立在墙空间S1内的地面上,而朝向梁53的底部延伸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每一钢筋6包括第一子钢筋61、第二子钢筋62及第三子钢筋63(图式仅以钢筋标示为实例)。多个第一子钢筋61是以植筋的方式固定在地面上。每组的第一子钢筋61及第二子钢筋62通过续接器64续接。第三子钢筋63的一端固定在梁53的底部,且第三子钢筋63的底端对应于第二子钢筋62的底端。第二子钢筋62及第三子钢筋63可以绑扎的方式连接。
如图16所示,墙空间S1内的地面上铺设有连接层75,其可由一般的水泥砂浆所组成,其具有防水、隔热以及粘着的功能。
接着,提供多个砖结构8。其中,多个砖结构8包含第一组砖结构81以及第二组砖结构82,在操作上分别设置在墙结构1a的前侧以及后侧。每一多个砖结构8的第一组砖结构81及第二组砖结构82在其侧表面包含至少一穿槽83、84,多个第二砖结构82从墙空间内的地面堆叠到梁53的底部,其中每一多个第二砖结构82的至少一穿槽84套接到多个钢筋5的对应一者。第一组砖结构81以及第二组砖结构82是交错设置,以使第一组砖结构81的穿槽83与第二组砖结构82的穿槽84分别面向相异的两侧。第一组砖结构81以及第二组砖结构82的穿槽83、84还分别面向相对的两侧,并套设于对应的第一子钢筋61,形成如图17所示的第一层91的砖结构,其中每一第一组砖结构81的宽度以及每一第二组砖结构82的宽度可分别为墙结构1a总宽度结构的一半。
如图18所示,第一层91的顶部铺设有连接层76。另外的第一组砖结构81a及第二组砖结构81b以交错的方式堆叠在第一层91上的连接层76上形成第二层92,第二层92的顶部则铺设有连接层76。第二层92的第一组砖结构81a及第二组砖结构81b还分别交错于第一层91的第一组砖结构81及第二组砖结构82。
如图19所示,将第一组砖结构82a及第二组砖结构82b以交错的方式堆叠,以形成第三层93、第四层94、第五层95、第六层96及第七层97(每一层皆以第一组砖结构82a及第二组砖结构82b为实例)。此时,第七层97的顶部延伸到梁53之下。类似地,还可在第三层93到第七层97的各层之间设置连接层77。如图19所示,部分交错堆叠第一组砖结构81b及第二组砖结构82b的穿槽83可从第一层91到第七层97排列成连通成一直线的长槽85。
如图20所示本实施例完成后的墙结构1a,其中第一组砖结构81、81a、81b及第二组砖结构82、82a、82b上的通孔及穿槽83、84的空隙以及上述长槽85利用补土填满。面漆30a、水泥砂浆粉刷或类似材质则涂布在第一砖结构81、81a、81b及第二砖结构82、82a、82b的表面上并经静置后干燥。
本实施例是提供一种墙结构1a,包括第一柱51、第二柱52、梁53、多个钢筋6、多个砖结构8。第二柱52相对于第一柱51以预定间距D1设置。梁53衔接第一柱51及第二柱52的顶端,第一柱51、第二柱52以及梁53共同界定墙空间S1。多个钢筋6间隔竖立在墙空间S1内的地面上,并延伸到梁53的底部。每一多个砖结构8在其侧表面包含至少一穿槽83、84,多个砖结构8从墙空间内的地面堆叠到梁53的底部,其中每一多个砖结构8的至少一穿槽83、84套接到多个钢筋6的对应一者。
综合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墙结构,通过设置多个钢筋连接到地面以及梁,且钢筋插设在交错叠置的多个砖结构中,如此可提升墙结构的支撑力。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参考上述实施例理解本实用新型且为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其特定应用可个别地及/或以各种组合方式实施。而且,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对实施例在其应用的任一者中进行各种修改。此外,替代实施例可以不同组成材料、结构及/或空间关系来进行,且尽管如此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鉴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应仅限于由本实用新型或任何相关实用新型发布的可允许权利要求书的范围。
本文中的用语“一”或“一种”是用以叙述本实用新型的元件及成分。此术语仅为了叙述方便及给予本实用新型的基本观念。此叙述应被理解为包括一种或至少一种,且除非明显地另有所指,否则表示单数时也包括复数。在权利要求书中和“包含”一词一起使用时,所述用语“一”可意指一个或超过一个。此外,本文中的用语“或”其意同“及/或”。
除非另外规定,否则例如“上方”、“下方”、“向上”、“左边”、“右边”、“向下”、“顶”、“底”、“垂直”、“水平”、“侧”、“较高”、“下部”、“上部”、“上方”、“下面”等空间描述是关于图中所展示的方向加以指示。应理解,本文中所使用的空间描述仅出于说明的目的,且本文中所描述的结构的实际实施方案可以任何相对方向在空间上布置,此限制条件不会改变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的优点。举例来说,在一些实施例的描述中,提供“在”另一元件“上”的一元件可涵盖前一元件直接在后一元件上(例如,与后一元件物理接触)的状况以及一或多个介入元件位于前一元件与后一元件之间的状况。
如本文中所使用,术语“大致”、“基本上”、“基本的”及“约”用以描述及考虑微小的变化。当与事件或情形结合使用时,所述术语可意指事件或情形明确发生的情况以及事件或情形极近似于发生的情况。
符号说明
1,1a:墙结构
2,6:钢筋
8:砖结构
11,51:第一柱
12,52:第二柱
13,53:梁
21,61:第一子钢筋
22,62:第二子钢筋
23,63:第三子钢筋
24,64:续接器
30,30a:面漆
31,31a,31b:第一砖结构
32,32a:第二砖结构
33,38:第一层
34,39:第二层
35:第三层
36:第四层
37:第五层
71,72,72a,73,74,74a,75,76,77:连接层
81,81a,81b:第一组砖结构
82,82a,82b:第二组砖结构
83,84:穿槽
85:长槽
91:第一层
92:第二层
93:第三层
94:第四层
95:第五层
96:第六层
97:第七层
311,321:顶部
312,322:底部
313,323:第一侧表面
314,324:第二侧表面
315,325:第一邻接面
316,326:第二邻接面
317:穿孔
327:穿槽
328:通孔
328:第一组第二砖结构
329:第二组第二砖结构
D,D1:预定间距
H:预定高度
S,S1:墙空间。
Claims (8)
1.一种墙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柱;
第二柱,相对于所述第一柱以预定间距设置;
梁,衔接所述第一柱及所述第二柱的顶端,所述第一柱、所述第二柱以及所述梁界定墙空间;
多个钢筋间隔竖立在所述墙空间内的地面上,并延伸到所述梁的底部;
多个第一砖结构,每一所述多个第一砖结构包含至少一穿孔,所述多个钢筋穿设在所述多个第一砖结构的所述穿孔中,所述多个第一砖结构被堆叠到预定高度;以及
多个第二砖结构,每一所述多个第二砖结构在其侧表面包含至少一穿槽,所述多个第二砖结构从所述预定高度堆叠到所述梁的底部,其中每一所述多个第二砖结构的所述至少一穿槽套接到所述多个钢筋的对应一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二砖结构包含第一组第二砖结构以及第二组第二砖结构,分别位于所述墙结构的前侧以及后侧,每一所述第一组第二砖结构以及每一所述第二组第二砖结构的宽度为每一所述多个第一砖结构的一半,且所述第一组第二砖结构以及所述第二组第二砖结构是交错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多个第二砖结构的所述至少一穿槽每一者的顶部及底部设有通孔,与所述穿槽连通,用以配合所述多个钢筋的外轮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多个第二砖结构的所述至少一穿槽具有楔形形状。
5.一种墙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柱;
第二柱,相对于所述第一柱以预定间距设置;
梁,衔接所述第一柱及所述第二柱的顶端,所述第一柱、所述第二柱以及所述梁界定墙空间;
多个钢筋间隔竖立在所述墙空间内的地面上,并延伸到所述梁的底部;
多个砖结构,每一所述多个砖结构在其侧表面包含至少一穿槽,所述多个砖结构从所述墙空间内的所述地面堆叠到所述梁的底部,其中每一所述多个砖结构的所述至少一穿槽套接到所述多个钢筋的对应一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砖结构包含第一组砖结构以及第二组砖结构,分别位于所述墙结构的前侧以及后侧,每一所述第一组砖结构以及第二组砖结构的宽度为所述墙结构总宽度结构的一半,且所述第一组砖结构以及所述第二组砖结构是交错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多个砖结构的所述至少一穿槽每一者的底部设有通孔,与所述穿槽连通,用以配合所述多个钢筋的外轮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多个砖结构的所述至少一穿槽具有楔形形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727208.9U CN214941322U (zh) | 2021-04-09 | 2021-04-09 | 加劲墙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727208.9U CN214941322U (zh) | 2021-04-09 | 2021-04-09 | 加劲墙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941322U true CN214941322U (zh) | 2021-11-30 |
Family
ID=790448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727208.9U Active CN214941322U (zh) | 2021-04-09 | 2021-04-09 | 加劲墙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941322U (zh) |
-
2021
- 2021-04-09 CN CN202120727208.9U patent/CN21494132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AU713710B2 (en) | Modular precast wall system with mortar joints | |
US7415805B2 (en) | Wall system with masonry external surface and associated method | |
US5887401A (en) | Concrete form system | |
US6588168B2 (en) | Construction blocks and structures therefrom | |
US8601758B2 (en) | Interlocking construction blocks | |
US8291675B2 (en) | Modular construction system and components and method | |
EA012686B1 (ru) | Деревянный конструктивный элемент для создания стен зданий | |
US8443560B2 (en) | Concrete form block and form block structure | |
US9068351B1 (en) | Interlocking construction blocks | |
US20110258957A1 (en) | Masonry unit for constructing a multi-wythe wall | |
GB2062062A (en) | Building blocks wall structures made therefrom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 |
WO2008131288A2 (en) | Special and improved configurations for unitized post tension block system for masonry structures | |
WO2008151403A1 (en) | Building block system | |
US3562991A (en) | Building wall construction and module therefor | |
CA2256724A1 (en) | Lightweight structural panel configured to receive poured concrete and used in wall construction | |
US20060117699A1 (en) | Building block | |
US5992102A (en) | Cellular resin block and structural unit for an exterior structure using such block | |
CN214941322U (zh) | 加劲墙结构 | |
CN110453812A (zh) | 一种新型建筑装配结构 | |
WO2007084005A1 (en) | Wall element | |
WO2008052282A1 (en) | A building block | |
US6796094B1 (en) | Mortarless concrete wall system | |
TWM618068U (zh) | 加勁牆結構 | |
GB2140053A (en) | Building system | |
CH692211A5 (it) | Elementi in laterizio per la costruzione di pannelli modulari per l'edilizia.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