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900827U - 一种新型mos功率模块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mos功率模块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900827U CN214900827U CN202022629774.4U CN202022629774U CN214900827U CN 214900827 U CN214900827 U CN 214900827U CN 202022629774 U CN202022629774 U CN 202022629774U CN 214900827 U CN214900827 U CN 21490082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wer
- power mos
- mos tube
- pole
- tub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3071 parasi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3
- 238000005034 dec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50095530 CDS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5 oscil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MOS功率模块,包括四个功率MOS管和功率电容,四个功率MOS管分成两组,每组两个功率MOS管串联,每组和功率电容并联;本实用新型提供设计简单合理、提高整体效率、破坏内部谐振的一种新型MOS功率模块。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功率模块化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新型MOS功率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汽车行业的升起,大功率模块应用越来越多。因此功率模块的可靠性、效率、EMC也越来越重视。在目前行业中功率模块如图1,内部只是简单的把4个MOS管接集成在一个封装内。在集成中,不可避免产生会形成连接的寄生电感。电感Ls x是上桥对应的MOSX管的漏极寄生电感。电感Lg x是对应MOS X管的栅极寄生电感。电感L1,L2是电源端到MOS管的寄生电感。Cds是MOS管的D极、S极上寄生电容,而寄生电感越大,产生的EMC的能量也越大,也越难滤除。因此急需一种克服此问题的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设计简单合理、提高整体效率、破坏内部谐振的一种新型MOS功率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MOS功率模块,包括四个功率MOS管和电容,四个功率MOS管分成两组,每组两个功率MOS管串联,每组和功率电容并联。
进一步的,四个功率MOS管为第一功率MOS管、第二功率MOS管、第三功率MOS管、第四功率MOS管;第一功率MOS管和第三功率MOS管组成一组,第二功率MOS管和第四功率MOS管组成一组;
第一功率MOS管的D极与第二功率MOS管的D极、功率电容的一端电性连接,第一功率MOS管的G极与整个模块的第一对外引脚连接,第一功率MOS管的S极与第三功率MOS管的D极电性连接,第三功率MOS管的G极与整个模块的第三对外引脚连接,第三功率MOS管的S极与第四功率MOS管的S极、功率电容的另一端电性连接;第二功率MOS管的G极与整个模块的第二对外引脚连接,第二功率MOS管的S极与第四功率MOS管的D极电性连接,第四功率MOS管的G极与整个模块的第四对外引脚连接。
进一步的,功率电容的电容量大于功率MOS管的D极、S极生成的寄生电容的电容量。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常规的功率模块电路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设计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传统的功率模块电路。当MOS桥开关工作时,首先MOS管开关Q1至Q4全部截至着;t1时刻功率MOS管Q1,功率MOS管Q4导通电容C1,能量依次通过寄生电感L1、功率MOS管Q1、变压器、功率MOS管Q4、寄生电感L2,回到电容C1。t2时刻,功率MOS管Q1、功率MOS管Q4由导通转向截至。于是寄生电感L1、寄生电感L2、寄生电感Ls1、寄生电感Ls4和寄生电容Cds1、寄生电容Cds4,此时会产生LC谐振。电感上的能量=1/2(I^2),其中I是截至前的工作电流,L谐振的电流等于功率MOS管Q1、功率MOS管Q4截至前电流I*0.707,谐振的由此可知电感越大Q值越大,Q值越大EMC电压越高,也越难滤除。
如图中的信号源E1、信号源E4是外面MOS管驱动IC进行驱动,能量依次从信号源E1、寄生电感Lg1、功率MOS管Q1、寄生电感Ls1,回到信号源E1;能量依次从信号源E4、寄生电感Lg,4、功率MOS管Q4、寄生电感Ls4,回到信号源E4,寄生电感Lg1,寄生电感Lg4使得MOS管开关速度变慢,MOS管开关损耗就增大了。而且会有寄生电感Lg和寄生电容Cgs产生寄生振荡,从而产生栅极驱动EMC。其中Cgs是MOS管的G极、S极上的寄生电容,图上未标识。
因此本方案的具体设计如图2所示,一种新型MOS功率模块,包括四个功率MOS管和电容,四个MOS管分成两组,每组两个功率MOS管串联,每组和功率电容并联。
四个功率MOS管为第一功率MOS管、第二功率MOS管、第三功率MOS管、第四功率MOS管;第一功率MOS管和第三功率MOS管组成一组,第二功率MOS管和第四功率MOS管组成一组。其中的名称并不是对分组的限定,任何两个功率MOS管都可以组成一组。
第一功率MOS管的D极与第二功率MOS管的D极、功率电容的一端电性连接,第一功率MOS管的G极与整个模块的第一对外引脚连接,第一功率MOS管的S极与第三功率MOS管的D极电性连接,第三功率MOS管的G极与整个模块的第三对外引脚连接,第三功率MOS管的S极与第四功率MOS管的S极、功率电容的另一端电性连接;第二功率MOS管的G极与整个模块的第二对外引脚连接,第二功率MOS管的S极与第四功率MOS管的D极电性连接,第四功率MOS管的G极与整个模块的第四对外引脚连接。其中,电容的电容量远大于功率MOS管的D极、S极生成的寄生电容的电容量。
内部集成了功率电容C2,这时谐振的L=L3+L4还是原来的寄生电感值没变,电容C=C2+(Cds5//Cds8),R也未发生变化。本方案通过电容C增大N倍,使得Q值降低,完全破坏了原来的LC谐振,既不再产生寄生EMC谐振波形。整个模块化对外的引脚为P1~P4,作为驱动时序输入,传递形成信号源E1~E4,去除了寄生电感Lg的作用,开关速度也大大提升,降低了开关损耗,使得效率也升高,栅极驱动EMC也变小或者达到几乎去除。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
Claims (2)
1.一种新型 MOS 功率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四个功率 MOS 管和功率电容,四个功率MOS 管分成两组,每组两个功率 MOS 管串联,每组和功率电容并联;四个功率 MOS 管为第一功率 MOS 管、第二功率 MOS 管、第三功率 MOS 管、第四功率 MOS 管;第一功率 MOS 管和第三功率 MOS 管组成一组,第二功率 MOS 管和第四功率 MOS 管组成一组;第一功率MOS 管的 D 极与第二功率 MOS 管的 D 极、功率电容的一端电性连接,第一功率 MOS 管的 G 极与整个模块的第一对外引脚连接,第一功率 MOS 管的 S 极与第三功率 MOS 管的D 极电性连接,第三功率 MOS 管的 G 极与整个模块的第三对外引脚连接,第三功率 MOS管的 S 极与第四功率 MOS 管的 S 极、功率电容的另一端电性连接;第二功率 MOS 管的G 极与整个模块的第二对外引脚连接,第二功率 MOS 管的 S 极与第四功率 MOS 管的 D极电性连接,第四功率 MOS 管的 G 极与整个模块的第四对外引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新型 MOS 功率模块,其特征在于:功率电容的电容量大于功率 MOS 管的 D 极、S 极生成的寄生电容的电容量,具备退耦功能。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4312847 | 2020-07-20 | ||
CN202021431284 | 2020-07-20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900827U true CN214900827U (zh) | 2021-11-26 |
Family
ID=788859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629774.4U Active CN214900827U (zh) | 2020-07-20 | 2020-11-13 | 一种新型mos功率模块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900827U (zh) |
-
2020
- 2020-11-13 CN CN202022629774.4U patent/CN21490082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631552B (zh) | 电力转换装置 | |
WO2016012032A1 (en) |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 | |
CN101976940A (zh) | 开关电源转换器开关管驱动自举电路 | |
KR20180073474A (ko) | 반도체 장치 및 인버터 시스템 | |
CN103715870B (zh) | 电压调整器及其谐振栅驱动器 | |
CN113794469A (zh) | 一种倍频栅极驱动电路及其倍频控制方法 | |
CN102377330B (zh) | 功率模块 | |
CN214900827U (zh) | 一种新型mos功率模块 | |
CN113394955A (zh) | 半导体装置的布线电路及其控制方法、半导体装置、电力变换装置、铁路车辆用电气系统 | |
CN210379045U (zh) | 一种功率模组 | |
CN108831880B (zh) | 一种用于电力电子器件mos模块的dbc基板 | |
CN209964030U (zh) | 基于场效应晶体管的驱动电路及系统 | |
CN213547390U (zh) | 一种逆变驱动电路及变频装置 | |
CN109585436B (zh) | 一种穿插分支布局的功率模块 | |
CN104377175B (zh) | 封装的功率晶体管和功率封装 | |
KR102585000B1 (ko) | GaN 하이브리드 모듈 | |
CN116013909A (zh) | 一种高集成度多芯片并联氮化镓半桥功率模块 | |
WO2023024111A1 (zh) | 一种翻转变换电路及光伏发电系统 | |
CN111989851B (zh) | 一种电源电路及装置 | |
CN210379040U (zh) | 一种功率模块 | |
CN113314345A (zh) | 一种新型电极电容及功率模组 | |
CN210325786U (zh) | 一种新型功率mos模组的dbc板结构 | |
CN201146468Y (zh) | 一种有源箝位交错并联升压型变换器 | |
CN101242145B (zh) | 适用于返驰式电源转换器的主动箝位电路 | |
CN118507474B (zh) | 一种碳化硅功率模块及其集成电路、芯片和芯片封装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