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884866U - 一种支承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支承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884866U
CN214884866U CN202121194050.XU CN202121194050U CN214884866U CN 214884866 U CN214884866 U CN 214884866U CN 202121194050 U CN202121194050 U CN 202121194050U CN 214884866 U CN214884866 U CN 2148848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b
flange
assembly
flanges
ancho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19405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单银木
唐香君
刘晓光
徐韶锋
易建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xiao Steel Structure Zhejia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xiao Steel Structu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xiao Steel Structu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xiao Steel Structu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19405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8848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8848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8848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Joi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一种支承结构,包括依次间隔设置的第一立柱组件、第二立柱组件以及第三立柱组件,第一连接组件用于连接第一立柱组件和第二立柱组件,第二连接组件用于连接第二立柱组件和第三立柱组件,以形成整个支承结构的主体部分。三个立柱组件均包括腹板以及设置于腹板相对两侧的翼缘,以增加整个支承结构的主体部分与混凝土结构之间的握裹力,提高劲性混凝土结构的支承能力,该支承结构组成简单,降低了加工制作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支承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支承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大批新建和扩建的建筑造型新颖奇特,且多为地方标志性建筑,为建筑支承结构的设计及制作安装带来了新的挑战。劲性混凝土结构是指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加入型钢立柱所形成的复合结构,具有承载力高、稳定性好、节约混凝土、增加使用空间、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工程质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中。在超高层建筑中,型钢立柱作为整个建筑的支撑,对于结构安全尤为重要。
在设计过程中,为增加型钢立柱和混凝土之间的握裹力,满足承载要求,现有工程人员往往将立柱的结构设计得较为复杂,导致立柱加工制作困难,施工工序繁琐,严重拖延施工周期。
另外,由于立柱的体积和重量较大,运输和现场安装作业时极为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承结构,在满足承载能力要求的同时,能够简化其结构,便于后期加工制作及安装,能够解决支承结构由工厂至施工地点运输困难以及现场吊装难度大的问题,提高施工效率,保证安装精度和质量,简化施工工序。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支承结构,包括依次间隔设置的第一立柱组件、第二立柱组件以及第三立柱组件;
所述第一立柱组件包括第一腹板以及两个竖向设置的第一翼缘,两个所述第一翼缘分设于所述第一腹板相对的两端;
所述第二立柱组件包括第二腹板以及两个竖向设置的第二翼缘,两个所述第二翼缘分设于所述第二腹板相对的两端;
所述第三立柱组件包括第三腹板以及两个竖向设置的第三翼缘,两个所述第三翼缘分设于所述第三腹板相对的两端;
所述第一腹板与所述第二腹板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组件,所述第二腹板与所述第三腹板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组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承结构的优选方案,
所述第一腹板的两端分别垂直连接于相应的所述第一翼缘的中部;
所述第二腹板的两端分别垂直连接于相应的所述第二翼缘的中部;
所述第三腹板的两端分别垂直连接于相应的所述第三翼缘的中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承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立柱组件和所述第三立柱组件以所述第二立柱组件为中心对称分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承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翼缘的宽度分别大于所述第一翼缘的宽度和所述第三翼缘的宽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承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翼缘相对的两端、所述第二翼缘相对的两端、以及所述第三翼缘相对的两端均竖向设置有加强翼缘。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承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腹板和所述第二腹板;
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腹板远离所述第一腹板的一侧和所述第三腹板;
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位于同一平面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承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立柱组件、所述第二立柱组件、所述第三立柱组件、所述第一连接组件以及所述第二连接组件上均分布有锚固组件,所述锚固组件嵌入混凝土结构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承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锚固组件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有多列,每列中的多个所述锚固组件沿竖向间隔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承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锚固组件包括锚固杆以及同轴设置于所述锚固杆端部的锚固头,所述锚固头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锚固杆的径向尺寸,所述锚固杆的外壁设置有锚固钩刺。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承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翼缘焊接于所述第一腹板上,所述第二翼缘焊接于所述第二腹板上,所述第三翼缘焊接于所述第三腹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支承结构,包括依次间隔设置的第一立柱组件、第二立柱组件以及第三立柱组件,第一连接组件用于连接第一立柱组件和第二立柱组件,第二连接组件用于连接第二立柱组件和第三立柱组件,以形成整个支承结构的主体部分。三个立柱组件均包括腹板以及设置于腹板相对两侧的翼缘,通过设置翼缘能够有效增加整个支承结构的主体部分与混凝土结构之间的握裹力,提高劲性混凝土结构的支承能力,且该支承结构组成简单,降低了加工制作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经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承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承结构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承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中:
1-第一立柱组件;2-第二立柱组件;3-第三立柱组件;4-第一连接组件;5-第二连接组件;6-锚固组件;
11-第一腹板;12-第一翼缘;
21-第二腹板;22-第二翼缘;
31-第三腹板;32-第三翼缘;
41-第一连接板;51-第二连接板;
61-锚固杆;62-锚固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承结构,包括依次间隔设置的第一立柱组件1、第二立柱组件2以及第三立柱组件3,第一连接组件4用于连接第一立柱组件1和第二立柱组件2,第二连接组件5用于连接第二立柱组件2和第三立柱组件3,以形成整个支承结构的主体部分。
第一立柱组件1包括第一腹板11以及两个竖向设置的第一翼缘12,两个第一翼缘12分设于第一腹板11相对的两端。第二立柱组件2包括第二腹板21以及两个竖向设置的第二翼缘22,两个第二翼缘22分设于第二腹板21相对的两端。第三立柱组件3包括第三腹板31以及两个竖向设置的第三翼缘32,两个第三翼缘32分设于第三腹板31相对的两端。第一连接组件4连接于第一腹板11与第二腹板21之间。第二连接组件5连接于第二腹板21与第三腹板31之间。
本实施例中,三个立柱组件均包括腹板以及设置于腹板相对两侧的翼缘,通过设置翼缘能够有效增加整个支承结构的主体部分与混凝土结构之间的握裹力,提高劲性混凝土结构的支承能力,且该支承结构组成简单,降低了加工制作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经济成本。
优选地,参见图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腹板11的两端分别垂直连接于相应的第一翼缘12的中部。第二腹板21的两端分别垂直连接于相应的第二翼缘22的中部。第三腹板31的两端分别垂直连接于相应的第三翼缘32的中部。这种布置方式结构合理,便于加工制作,且能够使得整个支承结构的主体部分受力均匀。
进一步优选地,第一立柱组件1和第三立柱组件3以第二立柱组件2为中心对称分布,以使第一立柱组件1、第二立柱组件2以及第三立柱组件3形成中心对称结构,从而使第二立柱组件2两侧的承载能力一致,提高受力均匀性,避免其中一侧结构变形量较大。
可选地,第二翼缘22的宽度分别大于第一翼缘12的宽度和第三翼缘32的宽度,以提高第二立柱组件2的强度和支承能力,使其符合强度设计要求。具体地,第二翼缘22的宽度与第一翼缘12的宽度的差值、以及第二翼缘22的宽度与第三翼缘32的宽度的差值,可根据设计阶段的强度分析计算得出。
优选地,第一翼缘12相对的两端、第二翼缘22相对的两端、以及第三翼缘32相对的两端均竖向设置有加强翼缘,进一步提高整个支承结构与混凝土结构之间的握裹力,使得劲性混凝土结构具有强有力的支承内芯,提高承载能力,使其适用于高层建筑的支承作业中。
可以理解的是,若要更进一步地提高支承结构的承载能力,可以在多个加强翼缘相对的两侧继续设置竖向的第一附加翼缘,第一附加翼缘相对的两侧还可以设置竖向的第二附加翼缘,以此类推,可根据施工项目中建筑的承载要求具体选定。
参见图1和图3,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组件4包括第一连接板41,第一连接板4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腹板11和第二腹板21。第二连接组件5包括第二连接板51,第二连接板5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腹板21远离第一腹板11的一侧和第三腹板31。且第一连接板41和第二连接板51位于同一平面上。进一步地,第一连接板4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腹板11的中部和第二腹板21的中部,第二连接板5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腹板21的中部和第三腹板31的中部,以提高整个结构的受力均匀性,优化承载能力,避免其中某一部分由于受载过大而变形严重。
参见图1和图3,可选地,第一立柱组件1、第二立柱组件2、第三立柱组件3、第一连接组件4以及第二连接组件5上均分布有锚固组件6,锚固组件6嵌入混凝土结构中,以提高支承结构与混凝土结构之间的握裹力。
优选地,锚固组件6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有多列,每列中的多个锚固组件6沿竖向间隔设置。通过设置多列锚固组件6,浇筑混凝土后,混凝土结构能够包裹住各个锚固组件6,以使支承结构能够紧密牢靠地嵌设于混凝土结构中。
具体地,参见图3,第一腹板11、第二腹板21以及第三腹板31的两侧均布满锚固组件6,第一连接板41和第二连接板51的两侧均布满锚固组件6,第一翼缘12、第二翼缘22以及第三翼缘32仅外侧布满锚固组件6。
参见图2,本实施例中,锚固组件6包括锚固杆61以及同轴设置于锚固杆61端部的锚固头62,锚固头62的径向尺寸大于锚固杆61的径向尺寸,以使锚固头62能够卡固于混凝土结构中,支承结构与混凝土之间连接更稳固牢靠。
进一步地,锚固杆61的外壁设置有锚固钩刺,以增加其与混凝土结构的连接面积,提高锚固组件6与混凝土结构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锚固组件6脱离混凝土结构。
优选地,第一翼缘12焊接于第一腹板11上,第二翼缘22焊接于第二腹板21上,第三翼缘32焊接于第三腹板31上。焊接方式牢固稳定,不易变形,可靠性高。进一步地,第一连接板41的两端分别焊接于第一腹板11和第二腹板21上,第二连接板51的两端分别焊接于第二腹板21和第三腹板31上。
本实施例提供的支承结构,安装时的具体施工步骤如下:
S1:采用卧装方式,将第一连接组件4的两端分别焊接于第一立柱组件1和第二立柱组件2,以形成第一分部组合,并在第一连接组件4、第一立柱组件1和第二立柱组件2上焊接锚固组件6;
S2:校验水平度和垂直度,并进行校正;
S3:采用卧装方式,将第二连接组件5的端部焊接于第三立柱组件3上,以形成第二分部组合,并在第二连接组件5和第三立柱组件3上焊接锚固组件6;
S4:校验水平度和垂直度,并进行校正;
S5:将第一分部组合支立于预设位置,调整水平度和垂直度后焊接固定;
S6:将第二分部组合支立于预设位置,调整水平度和垂直度后焊接固定;
S7:将第二连接组件5远离第三立柱组件3的一端焊接于第二立柱组件2远离第一立柱组件1的一侧;
S8:校验水平度和垂直度,并进行校正。
图4给出了支承结构的分解示意图,安装第一分部组合和第二分部组合时,首先焊接第一分部组合、第二分部组合各自与下方基础的焊缝,然后分段焊接第二连接板51和第二腹板21之间的竖向焊缝。
本实施例中,将支承结构分为第一分部组合和第二分部组合(参见图4),分别在施工后方进行组装,并校核两部分的水平度和垂直度,随后运输到施工现场依次安装,从而解决现有支承结构由工厂至施工地点运输困难以及现场吊装难度大的问题,提高施工效率,保证安装精度和质量,简化施工工序。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间隔设置的第一立柱组件(1)、第二立柱组件(2)以及第三立柱组件(3);
所述第一立柱组件(1)包括第一腹板(11)以及两个竖向设置的第一翼缘(12),两个所述第一翼缘(12)分设于所述第一腹板(11)相对的两端;
所述第二立柱组件(2)包括第二腹板(21)以及两个竖向设置的第二翼缘(22),两个所述第二翼缘(22)分设于所述第二腹板(21)相对的两端;
所述第三立柱组件(3)包括第三腹板(31)以及两个竖向设置的第三翼缘(32),两个所述第三翼缘(32)分设于所述第三腹板(31)相对的两端;
所述第一腹板(11)与所述第二腹板(21)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组件(4),所述第二腹板(21)与所述第三腹板(31)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组件(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腹板(11)的两端分别垂直连接于相应的所述第一翼缘(12)的中部;
所述第二腹板(21)的两端分别垂直连接于相应的所述第二翼缘(22)的中部;
所述第三腹板(31)的两端分别垂直连接于相应的所述第三翼缘(32)的中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柱组件(1)和所述第三立柱组件(3)以所述第二立柱组件(2)为中心对称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翼缘(22)的宽度分别大于所述第一翼缘(12)的宽度和所述第三翼缘(32)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翼缘(12)相对的两端、所述第二翼缘(22)相对的两端、以及所述第三翼缘(32)相对的两端均竖向设置有加强翼缘。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组件(4)包括第一连接板(41),所述第一连接板(4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腹板(11)和所述第二腹板(21);
所述第二连接组件(5)包括第二连接板(51),所述第二连接板(5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腹板(21)远离所述第一腹板(11)的一侧和所述第三腹板(31);
所述第一连接板(41)和所述第二连接板(51)位于同一平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柱组件(1)、所述第二立柱组件(2)、所述第三立柱组件(3)、所述第一连接组件(4)以及所述第二连接组件(5)上均分布有锚固组件(6),所述锚固组件(6)嵌入混凝土结构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固组件(6)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有多列,每列中的多个所述锚固组件(6)沿竖向间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固组件(6)包括锚固杆(61)以及同轴设置于所述锚固杆(61)端部的锚固头(62),所述锚固头(62)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锚固杆(61)的径向尺寸,所述锚固杆(61)的外壁设置有锚固钩刺。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翼缘(12)焊接于所述第一腹板(11)上,所述第二翼缘(22)焊接于所述第二腹板(21)上,所述第三翼缘(32)焊接于所述第三腹板(31)上。
CN202121194050.XU 2021-05-31 2021-05-31 一种支承结构 Active CN2148848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94050.XU CN214884866U (zh) 2021-05-31 2021-05-31 一种支承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94050.XU CN214884866U (zh) 2021-05-31 2021-05-31 一种支承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884866U true CN214884866U (zh) 2021-11-26

Family

ID=789357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194050.XU Active CN214884866U (zh) 2021-05-31 2021-05-31 一种支承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8848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94307A (zh) 全装配式的标准化临时支撑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04213645B (zh) H型钢梁‑柱弱轴连接顶底角钢节点及制备方法
CN214884866U (zh) 一种支承结构
CN108204039A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桁架结构
CN217150648U (zh) 一种斜撑框架-核心筒建筑结构
CN113293858B (zh) 一种快速分梁器及装配插入式混凝土叠合梁柱结构
CN115613699A (zh) 一种钢铝组合式单层曲面网壳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3250375A (zh) 一种支承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3235755B (zh) Y形偏心支撑耗能结构、装配式支撑框架体系及施工方法
CN211973557U (zh) 一种外露式刚接柱脚节点
CN208950124U (zh) 一种大跨度钢结构桁架
CN211646957U (zh) 一种装配式房屋地面加强筋板结构
CN110939202A (zh) 新型楼面水平支撑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2392141A (zh) 一种用于平衡端压重不足的大悬挑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3445628A (zh) 一种斜撑框架-核心筒建筑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1690765U (zh) 新型楼面水平支撑结构
CN216713342U (zh) 一种用于装配式配电室的梁柱连接节点
CN110344531B (zh) 一种藏式金顶的相贯性空间钢管桁架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6075521U (zh) 装配式建筑的地基框架
CN214062063U (zh) 用于螺旋递升式幕墙支撑的竖向长悬挑桁架结构
CN220247723U (zh) 一种悬挑钢结构可拆卸式格构柱支撑胎架
CN219587275U (zh) 一种支撑工装
CN220353162U (zh) 一种内嵌钢板剪力墙与钢筋混凝土转换梁连接节点
CN213979019U (zh) 一种混凝土基础筏板支撑架及具有其的筏板
CN214194627U (zh) 二次灌浆嵌入式法兰模板装置及风机基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927

Address after: No. 305, Hongken Road, Hongken Farm, Xiaosh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Xiaoshan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1200

Patentee after: Hangxiao Steel Structure (Zhejiang) Co.,Ltd.

Address before: 311232 No.305, hongken Road, Xiaoshan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Xiaoshan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ANGXIAO STEEL STRUCTURE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