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883381U - 一种梯塘小微湿地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梯塘小微湿地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883381U
CN214883381U CN202120630464.6U CN202120630464U CN214883381U CN 214883381 U CN214883381 U CN 214883381U CN 202120630464 U CN202120630464 U CN 202120630464U CN 214883381 U CN214883381 U CN 2148833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nd
ladder
function
water storage
pond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63046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蒋启波
余先怀
游仁义
唐宏
邱玲
潘涛
高磊
张照亮
胡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ucao Chongq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echnology Co ltd
Chongqing Liangping District Wetland Protection Center Chongqing Liangping Shuanggui Lake National Wetland Park Center
Original Assignee
Pucao Chongq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echnology Co ltd
Chongqing Liangping District Wetland Protection Center Chongqing Liangping Shuanggui Lake National Wetland Park Center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ucao Chongq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echnology Co ltd, Chongqing Liangping District Wetland Protection Center Chongqing Liangping Shuanggui Lake National Wetland Park Center filed Critical Pucao Chongq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63046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8833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8833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8833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梯塘小微湿地结构,涉及小微湿地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沿山地地形自上而下设置的蓄水塘、梯塘和沟渠,蓄水塘开挖于梯塘上方,梯塘为蓄水塘以下沿等高线开挖的大小不同且形状不同的多个梯级塘;沟渠包括排洪渠和连通渠,排洪渠设置于梯塘的一侧或两侧;多个梯级塘的内部开挖有深塘。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丘区地理地貌、自然材料和天然降雨构建成梯塘小微湿地,可赋予场地更多的功能,包括科学研究功能、科普宣教功能、生态保育功能、生态产品产出功能、景观游赏功能等;同时,通过小微湿地的空间重构和功能重构,能够实现山地地区“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统一,便于促进生态修复的发展。

Description

一种梯塘小微湿地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小微湿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梯塘小微湿地结构。
背景技术
小微湿地是指全年或部分时间有水、面积在8公顷以下的近海和海岸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以及宽度在10m以下、长度5km以下的河流湿地。近几年来,对小微湿地的基础研究、设计以及施工方案等尚未有成熟的案例经验。因此,小微湿地的设计及实践探索便显得尤为重要。
西南地区地貌类型多种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降雨丰富,雨季时期,山体汇集的雨水沿地形顺势而下。传统的农耕习惯以梯田作为重要的蓄水及生产单元,不便实现山地地区“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统一,且不便丘区小微湿地的生态修复。
因此,本实用新型旨在设计一种梯塘小微湿地结构,以促进丘区小微湿地修复及建设,为小微湿地生态修复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梯塘小微湿地结构,本方案充分利用丘区地理地貌、自然材料和天然降雨构建成梯塘小微湿地,可赋予场地更多的功能,包括科学研究功能、科普宣教功能、生态保育功能、生态产品产出功能、景观游赏功能等;同时,本方案通过小微湿地的空间重构和功能重构,能够实现山地地区“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统一,便于促进生态修复的发展。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梯塘小微湿地结构,包括沿山地地形自上而下设置的蓄水塘、梯塘和沟渠,所述蓄水塘开挖于梯塘上方,所述梯塘为蓄水塘以下沿等高线开挖的大小不同且形状不同的多个梯级塘;所述沟渠包括排洪渠和连通渠,所述排洪渠设置于梯塘的一侧或两侧,所述连通渠用于蓄水塘、梯塘和排洪渠之间的连通;多个所述梯级塘的内部开挖有深塘。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山地地形,沿山地地形自上而下合理布局蓄水塘、梯塘和沟渠,构建成塘系统,使得自上而下形成一个集引、蓄、灌、排功能于一体的连贯完整的水生态系统;通过设置的蓄水塘,便于将其作为场地补充水源,从而使得该水生态系统能够应对干旱季节及极端天气缺水情况;通过排洪渠,便于在暴雨时期起到泄洪作用;通过连通渠,便于蓄水塘、梯塘、排洪渠之间进行相连,使得整个系统水系连通,构建成完整的水系统;通过多个梯级塘内部开挖的深塘,实现微地形塑造,便于提高梯级塘的空间异质性以及整个塘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同时,通过深塘,可以作为动物应急避难场所;本方案充分利用丘区地理地貌、自然材料和天然降雨构建成梯塘小微湿地,可赋予场地更多的功能,包括科学研究功能、科普宣教功能、生态保育功能、生态产品产出功能、景观游赏功能等;同时,本方案通过小微湿地的空间重构和功能重构,能够实现山地地区“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统一,便于促进生态修复的发展。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蓄水塘的深度为2-5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蓄水塘的深度设置为2-5m,便于确保蓄水塘的蓄水功能,从而确保其能够作为场地补充水源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多个所述梯级塘的水深为0.5-0.8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梯级塘的水深为0.5-0.8m,能够确保梯级塘既是一个蓄水结构,也是一个排水单元。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洪渠的深度为0.5-1.5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洪渠的深度为0.5-1.5m,便于确保其暴雨时期起到泄洪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深塘的宽度为0.3-2m,深度为0.3-1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深塘的宽度设置为0.3-2m,深度设置为0.3-1m,便于实现其提高空间异质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通渠采用自然沟渠或规格为DN50-100的PVC暗管,所述自然沟渠的宽度为0.3-0.5m,深度为0.2-0.4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自然沟渠或PVC暗管作为连通渠,方便连通蓄水塘、梯级塘和排洪渠。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多个所述梯级塘的四周设有塘梗,所述塘梗采用原土堆砌,且所述塘梗的宽度为0.3-0.5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原土堆砌的塘梗,便于起到梯级塘的固水作用,同时还可以供动物通行。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丘区地理地貌、自然材料和天然降雨构建成梯塘小微湿地,可赋予场地更多的功能,包括科学研究功能、科普宣教功能、生态保育功能、生态产品产出功能、景观游赏功能等;
2、本实用新型通过小微湿地的空间重构和功能重构,能够实现山地地区“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统一,便于促进生态修复的发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蓄水塘;2、梯级塘;3、排洪渠;4、连通渠;5、深塘;6、塘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种梯塘小微湿地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沿山地地形自上而下设置的蓄水塘1、梯塘和沟渠,蓄水塘1开挖于梯塘上方,梯塘为蓄水塘1以下沿等高线开挖的大小不同且形状不同的多个梯级塘2。沟渠包括排洪渠3和连通渠4,排洪渠3设置于梯塘的一侧或两侧,连通渠4用于蓄水塘1、梯塘和排洪渠3之间的连通。多个梯级塘2的内部开挖有深塘5。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方案通过利用山地地形,并沿山地地形自上而下合理布局蓄水塘1、梯塘和沟渠,构建成塘系统,使得自上而下形成一个集引、蓄、灌、排功能于一体的连贯完整的水生态系统。通过设置的蓄水塘1,便于将其作为场地补充水源,从而使得该水生态系统能够应对干旱季节及极端天气缺水情况。通过排洪渠3,便于在暴雨时期起到泄洪作用。通过连通渠4,便于蓄水塘1、梯塘、排洪渠3之间进行相连,使得整个系统水系连通,构建成完整的水系统。通过多个梯级塘2内部开挖的深塘5,实现微地形塑造,便于提高梯级塘2的空间异质性以及整个塘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同时,通过深塘5,可以作为动物应急避难场所。本方案充分利用丘区地理地貌、自然材料和天然降雨构建成梯塘小微湿地,可赋予场地更多的功能,包括科学研究功能、科普宣教功能、生态保育功能、生态产品产出功能、景观游赏功能等。同时,本方案通过小微湿地的空间重构和功能重构,能够实现山地地区“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统一,便于促进生态修复的发展。
其中,蓄水塘1的深度为2-5m。
在本实施例中,蓄水塘1的深度设置为2-5m,便于确保蓄水塘1的蓄水功能,从而确保其能够作为场地补充水源的作用。
其中,多个梯级塘2的水深为0.5-0.8m。
在本实施例中,梯级塘2的水深为0.5-0.8m,能够确保梯级塘2既是一个蓄水结构,也是一个排水单元。
其中,排洪渠3的深度为0.5-1.5m。
在本实施例中,排洪渠3的深度为0.5-1.5m,便于确保其暴雨时期起到泄洪作用。
其中,深塘5的宽度为0.3-2m,深度为0.3-1m。
在本实施例中,深塘5的宽度设置为0.3-2m,深度设置为0.3-1m,便于实现其提高空间异质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功能。
其中,连通渠4采用自然沟渠或规格为DN50-100的PVC暗管,自然沟渠的宽度为0.3-0.5m,深度为0.2-0.4m。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自然沟渠或PVC暗管作为连通渠4,方便连通蓄水塘1、梯级塘2和排洪渠3。
其中,多个梯级塘2的四周设有塘梗6,塘梗6采用原土堆砌,且塘梗6的宽度为0.3-0.5m。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原土堆砌的塘梗6,便于起到梯级塘2的固水作用,同时还可以供动物通行。
工作原理:本梯塘小微湿地结构通过利用山地地形,并沿山地地形自上而下合理布局蓄水塘1、梯塘和沟渠,构建成塘系统,使得自上而下形成一个集引、蓄、灌、排功能于一体的连贯完整的水生态系统。通过设置的蓄水塘1,便于将其作为场地补充水源,从而使得该水生态系统能够应对干旱季节及极端天气缺水情况。通过排洪渠3,便于在暴雨时期起到泄洪作用。通过连通渠4,便于蓄水塘1、梯塘、排洪渠3之间进行相连,使得整个系统水系连通,构建成完整的水系统。通过多个梯级塘2内部开挖的深塘5,实现微地形塑造,便于提高梯级塘2的空间异质性以及整个塘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同时,通过深塘5,可以作为动物应急避难场所。本方案充分利用丘区地理地貌、自然材料和天然降雨构建成梯塘小微湿地,可赋予场地更多的功能,包括科学研究功能、科普宣教功能、生态保育功能、生态产品产出功能、景观游赏功能等。同时,本方案通过小微湿地的空间重构和功能重构,能够实现山地地区“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统一,便于促进生态修复的发展。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7)

1.一种梯塘小微湿地结构,其特征是:包括沿山地地形自上而下设置的蓄水塘(1)、梯塘和沟渠,所述蓄水塘(1)开挖于梯塘上方,所述梯塘为蓄水塘(1)以下沿等高线开挖的大小不同且形状不同的多个梯级塘(2);所述沟渠包括排洪渠(3)和连通渠(4),所述排洪渠(3)设置于梯塘的一侧或两侧,所述连通渠(4)用于蓄水塘(1)、梯塘和排洪渠(3)之间的连通;多个所述梯级塘(2)的内部开挖有深塘(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梯塘小微湿地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蓄水塘(1)的深度为2-5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梯塘小微湿地结构,其特征是:多个所述梯级塘(2)的水深为0.5-0.8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梯塘小微湿地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排洪渠(3)的深度为0.5-1.5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梯塘小微湿地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深塘(5)的宽度为0.3-2m,深度为0.3-1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梯塘小微湿地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连通渠(4)采用自然沟渠或规格为DN50-100的PVC暗管,所述自然沟渠的宽度为0.3-0.5m,深度为0.2-0.4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梯塘小微湿地结构,其特征是:多个所述梯级塘(2)的四周设有塘梗(6),所述塘梗(6)采用原土堆砌,且所述塘梗(6)的宽度为0.3-0.5m。
CN202120630464.6U 2021-03-29 2021-03-29 一种梯塘小微湿地结构 Active CN2148833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30464.6U CN214883381U (zh) 2021-03-29 2021-03-29 一种梯塘小微湿地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30464.6U CN214883381U (zh) 2021-03-29 2021-03-29 一种梯塘小微湿地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883381U true CN214883381U (zh) 2021-11-26

Family

ID=788715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630464.6U Active CN214883381U (zh) 2021-03-29 2021-03-29 一种梯塘小微湿地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8833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14763B (zh) 一种退化高原湖泊湿地微改造植被恢复方法
CN102249416B (zh) 一种湖岸缓冲带生态重建的方法
CN201314039Y (zh) 河道滨岸带生态恢复型护岸结构型式
Gastescu The Danube Delta: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cological recovery
CN101962947A (zh) 一种迹地型退化湿地恢复方法
Meier Man and environment in the marsh area of Schleswig–Holstein from Roman until late Medieval times
CN106320253A (zh) 一种多塘生态补水系统构建方法
CN104787891A (zh) 一种基于微地形改造的藻类水华生态控制系统、控制藻类水华的生态方法及应用
CN110028164B (zh) 一种拦截净化面源污染的湖滨带及其构建方法
Moseley An empirical approach to prehistoric agrarian collapse: the case of the Moche Valley, Peru
CN112875870A (zh) 一种梯塘小微湿地的设计方法
CN206015604U (zh) 一种柱列式层叠排列生态护岸
Lawrence et al. Learning about landscape: Archaeology of water management in colonial Victoria
CN106517522A (zh) 一种坑塘人工湿地及其建造方法
CN214883381U (zh) 一种梯塘小微湿地结构
CN106192873B (zh) 海岛湿地生态保水方法
Flood Water management in Neopalatial Cret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diterranean climate
CN102487620A (zh) 围海吹填土生态综合治理技术
CN111877256A (zh) 一种采煤沉陷区生态屏障的构筑方法
Waterman et al. Interactions between water and land in The Netherlands
CN201367546Y (zh) 一种生态水沟
CN213306664U (zh) 一种园林植被修复系统
CN110182954A (zh) 一种治理蓝藻的方法
Jain et al. Indus Basin
CN209162751U (zh) 斜坡式生态护岸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