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82954A - 一种治理蓝藻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治理蓝藻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82954A
CN110182954A CN201810170604.9A CN201810170604A CN110182954A CN 110182954 A CN110182954 A CN 110182954A CN 201810170604 A CN201810170604 A CN 201810170604A CN 110182954 A CN110182954 A CN 1101829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anobacteria
band
ecosystem
restoration
lak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7060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82954B (zh
Inventor
沈蕾
沈飞
沈国勤
钱沈霞
欧国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JI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JI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JI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JI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17060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182954B/zh
Publication of CN1101829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829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829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829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7/00Cultivation of hops, vines, fruit trees, or like trees
    • A01G17/005Cultivation metho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2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15/00Cleaning or keeping clear the surface of open water; Apparatus therefor
    • E02B15/04Devices for cleaning or keeping clear the surface of open water from oil or like floating materials by separating or removing these materials
    • E02B15/06Barriers therefor construed for applying processing agents or for collecting pollutants, e.g. absorbent

Abstract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治理蓝藻的方法,属于环境工程技术领域,所述方法为在湖的大堤下游处筑设一条与大堤平行的生态修复带,该生态修复带每隔300‑500米设置一个蓝藻收集口,然后把湖里的淤泥注入生态修复带中,并在生态修复带中种植水生植物,从而形成沿湖湿地水生植物带;蓝藻在风力和波浪的带动下通过蓝藻收集口入港,便于蓝藻打捞,有效减少了蓝藻的收集面积和含水率,实现对蓝藻的综合治理。若干年后生态修复带内的水生植物长成,河道形成,野鸭、水鸟自由嬉戏,生态修复带将成为一条可供村民和游客的观光、旅游风景带,到时苇青、草盛时鸟语花香,水、苇、湖一体,真正的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escription

一种治理蓝藻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理蓝藻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水污染形势日趋严重,国家重点监控的一些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蓝藻藻华频发。蓝藻的爆发不仅导致湖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退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而且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威胁饮用水的安全,给旅游业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一、蓝藻性质
蓝藻即蓝藻门,又称蓝绿藻。是一门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其主要特征是:植物体简单,单细胞,各式群体和丝状体;细胞中无真核,但细胞中央含有核物质,通常呈颗粒状或网状,没有核膜和核仁,具有核的功能,故称其为原核。正因如此,近代大多数学者主张将蓝藻从植物界中分出来,和具原核的细菌等一起,单立为原核生物界。蓝藻不具叶绿体、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和液泡等细胞器,含叶绿素a,无叶绿素b,含数种叶黄素和胡萝卜素,还含有藻胆素(是藻红素、藻蓝素和别藻蓝素的总称)。一般说,凡含叶绿素a和藻蓝素量较大的,细胞大多呈蓝绿色。
蓝藻的细胞壁和细菌的细胞壁的化学组成类似,主要为粘肽,贮藏的光合产物主要为多聚糖体(又称蓝藻淀粉或糖原)和蓝藻颗粒体等,在蓝藻爆发期间,这些物质粘连一起,使得看上去如“绿油漆”一般。
二、黑臭水体中蓝藻的形成
黑臭水体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水体流动过慢或者不流动,造成水中溶解氧不足,好氧细菌无法生存,加上生活污水、工业、商业污水的排入,COD(化学需氧量)也就是有机物的不断升高,加上水源补充不足、整体循环不畅,水体非常容易出现富营养化、变浑变黑和发臭,使得大量的厌氧有害细菌滋生,厌氧菌的新陈代谢就会产生大量的沼气、硫化氢、氨氮,这是黑臭形成的主要原因。同时黑臭水中富集的养分,如氮、磷、钾,将为有害藻类提供大量的营养供给,一旦遇到合适的天气环境,进而大量滋生繁衍,如蓝藻、浮萍等,这些藻类繁殖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形成“遮天蔽日”的厌氧环境,影响水中有益藻类的光合作用和阻止空气中的氧气溶进水中,使本已发黑的水变得更加黑色,其中蓝藻类影响最大。
三、蓝藻危害
蓝藻危害性大,蓝藻的藻体具有特殊的色素,一般呈蓝色,是藻类中最原始的类群。细胞内没有真正的细胞核,仅有核质,不具核仁和核膜。蓝藻是广适性藻类,在85℃的温泉中,在高山的冰雪中,在海洋及淡水中均有生存。蓝藻可以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当蓝藻大量繁殖时,水中的溶解氧浓度也迅速降低,造成鱼虾、螺蛳等水生物的死亡,使水体遭受污染。尽管是死亡的蓝藻,它在被细菌分解的过程中还是会产生毒素。太湖和滇池都曾深受蓝藻污染之苦。
湖湖泊中,蓝藻含量过高是否会对人体有影响,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说法,但从实验结果来看,它对肝、脾都有一定的影响。而蓝藻爆发的周边地区,其癌症爆发比例要比其他没受蓝藻污染的地区大。
公园或园林水体中,往往由于水体流动性差,加上日益积累的鱼粪便、生活排污、观赏喂鱼饲料残渣等污染物质进去,水质严重被破坏,为蓝藻提供了优越的生长条件,遇到合适的繁殖温度,将大量繁殖,造成难以挽回的污染局面,随之而来,就出现了水体严重缺氧、死鱼、发臭、多蚊子等现象,严重破坏景观。
本发明申请人申请了专利(201510675016.7)一种复合超强防腐止渗墙材及其使用方法,该专利公开了一种复合超强防腐止渗墙材,该墙材结构简单,能够防腐止水,造价经济合理,能够构件防止渗墙,达到防腐、止水和抗折的目的。
近三十年多来,农业生产和化工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化工废水及大量的人、禽、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泊,导致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为蓝藻爆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蓝藻水华对于人类的危害是有害蓝藻细胞破壁后,也就是蓝藻由蓝变黑后,会向水体中释放有毒物质,产生严重恶臭而影响太湖西岸二至五公里以内的人民正常生产和生活。
近年来针对蓝藻的危害,宜兴市尤其是周铁镇吃了不少亏和苦,茫茫太湖三万六千倾,周边涉及二省多个地级市,由于宜兴沿湖是太湖西北岸,每年5-10月份东南风偏多,也是蓝藻自然生产爆发期,古往今来都是蓝藻的接受地,只是在以前人、禽、污水要用于农田施肥,化肥、农药用的少,农村生产队农闲时要到河道、太湖中去隔泥,港口人叫“喃河泥”,基本上在大河、小港和太湖中不存有淤泥现象;其二:当有蓝藻发生时,正值太湖沿岸芦苇生长茂盛期,每隔三、五百米,有条小河,蓝藻经风吹入小河尽头,便于村民打捞用于农田肥料,该小河还有第二条好处:农闲时,把经太湖大风浪推入的於泥打捞上岸,用与农田施肥,也作为下年度打捞蓝藻和再结存於泥肥料之用。
近年来,很多科研人员对蓝藻的治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摸索出了几种有效的方法,可始终是治标不治本。其实想要彻底清除蓝藻并不现实,太湖三万六千顷,这边清淤后,还有其它地方来,河道里水草与其它漂流物都下泻到太湖里腐烂,变成富营养。为此如何治疗蓝藻,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研究的热点。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所述的不足,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理蓝藻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在湖大堤的下游筑设生态修复带,生态修复带上设置有蓝藻收集口,通过在生态修复带内泵入淤泥,再在生态修复带中种植水生植物,通过蓝藻收集口收集蓝藻,便于打捞蓝藻,有效减少蓝藻收集面积和含水率,达到综合治理蓝藻的目的。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治理蓝藻的方法,所述方法为在湖的大堤下游处筑设一条与大堤平行的生态修复带,该生态修复带每隔300-500米设置一个蓝藻收集口,然后把湖里的淤泥注入生态修复带中,并立即进行该段淤泥土的除水、干化作业,冬季前完成淤泥的填埋工作,避免已完成填埋后种植的水生植物在夏、秋季经多次大风浪冲击,造成种植水生植物根部土固结不牢冲毁,并确保在春季前种植水生植物,若干年后,随着水生植物的生长,形成沿湖湿地水生植物带,河道形成,野鸭、水鸟自由嬉戏,太湖防洪大堤将成为一条可供村民和游客的观光、旅游风景带。同时蓝藻在风力和波浪的带动下通过蓝藻收集口入港,便于蓝藻打捞,有效减少了蓝藻的收集面积和含水率,实现对蓝藻的综合治理。
优选的,所述的生态修复带为由防腐止渗墙材和钢管桩组成的多个重复拱形结构,两两拱形结构之间的间隙即为蓝藻收集口;所述的拱形结构的开口方向与水流方向相同,拱形结构由多根钢管桩垂直湖面打入到湖底部形成,并在钢管桩形成的支撑结构的内侧面安装拱形防腐止渗墙材,拱形防腐止渗墙材为申请人自主研发,专利号为201510675016.7,该墙材结构简单,能够防腐止水,造价经济合理,能够构件防止渗墙,达到防腐、止水和抗折的目的。通过防腐止渗墙材和钢管桩形成整体拱形挡土墙结构对淤泥进行封堵,极大的降低了生产成本,加上其具备的优异性能,极大的增强了挡土墙的强度。
优选的,所述的蓝藻收集口为沿拱形防腐止渗墙材方向连续缩小的喇叭口,蓝藻收集口河面的进藻口宽度为40-60米,河面尾部宽度为2-4米。这样的设计,在风力和波浪的带动下,有利于夏季蓝藻通过蓝藻收集口入港,便于集中打捞蓝藻,有效的减少蓝藻的收集面积和含水率。
优选的,所述的钢管桩等间距设置,每两根钢管桩之间的间距为0.8-1.6米,申请人通过大量的施工经验得到该数值,若每两根钢管桩间隔过大,虽然施工成本降低,但是防腐止渗墙材和钢管桩形成整体拱形挡土墙结构对淤泥进行封堵的效果极大的降低,还可能出现漏泥的情况;若每两根钢管桩间隔过小,虽然形成整体拱形挡土墙结构对淤泥进行封堵的效果极大的提高,但是施工成本也会大幅度的提高,不经济。只有当每两根钢管桩之间的间距为0.8-1.6米时,施工成本不会太高,同时配合防腐止渗墙材对淤泥进行封堵的效果也较好。
优选的,在湖水深度为0-300米时防腐止渗墙材的厚度为6毫米,湖水深度为300-600米时防腐止渗墙材的厚度为8毫米,600-1000米防腐止渗墙材厚度为10毫米。
优选的,在生态修复带中种植植物为芦苇、水柳、茭白、莲藕或蒲草中的一种或多种,通过水生植物大量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有效净化水体。
本发明的优点是:本发明通过在湖大堤的下游筑设生态修复带,然后将淤泥泵入生态修复带中,再在这个生态修复带中种植水生植物,生态修复带每隔三至五百米设置有蓝藻收集口,蓝藻收集口设置为喇叭状结构,有利于夏季蓝藻入港,便于打捞蓝藻,确保有效减少蓝藻含水率,若干年后生态修复带内的芦苇,河道形成,野鸭、水鸟自由嬉戏,生态修复带将成为一条可供村民和游客的观光、旅游风景带。到苇青、草盛时鸟语花香,水、苇、湖一体,真正的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附图说明
图1为平行于湖面将生态修复带剖开后的结构简图;
图2为钢管桩与防腐止渗墙材连接部位的结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治理蓝藻的方法,为在湖的大堤下游处筑设一条与大堤平行的生态修复带,该生态修复带每隔300-500米左右设置一个蓝藻收集口11,通过吸泥船把湖里的淤泥泵入生态修复带中,并在该生态修复带中种植水生植物,从而形成沿湖湿地水生植物带,蓝藻在风力和波浪的带动下通过蓝藻收集口11入港。
如图1和图2所示,为了进一步提高生态修复带的稳定性,同时起到较好的固泥和收集蓝藻的效果,本发明所述的生态修复带为由防腐止渗墙材12和钢管桩13组成的多个重复拱形结构,两两拱形结构之间的间隙即为蓝藻收集口11;拱形结构的开口方向与水流方向相同,拱形结构由多根钢管桩13垂直湖面打入到湖底部形成,并在钢管桩13形成的支撑结构的内侧面安装拱形防腐止渗墙材12。所述的蓝藻收集口11为沿水流方向连续缩小的喇叭口河道,蓝藻收集口11湖面的进藻口宽度为50米左右,河面尾部宽度为3米左右,所述的钢管桩13等间距设置,每两根钢管桩之间的间距为1.2米左右。
为了进一步提高拱形结构的固泥效果,在控制成本的同时提高工程质量,在湖水深度为0-500米时防腐止渗墙材的厚度为6毫米,湖水深度为500-600米时防腐止渗墙材的厚度为8毫米,600-1000米防腐止渗墙材厚度为10毫米。
为了通过水生植物大量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有效净化水体,所述的生态修复带中种植植物为芦苇、水柳、茭白、莲藕或蒲草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通过在大堤下游设置生态修复带,虽然表面看似乎减少了湖的水面,但实际上湖的储水能力并没有降低,容积没有减少,若干年后生态修复带内的水生植物长成,河道形成,野鸭、水鸟自由嬉戏,将成为一条可供村民和游客的观光、旅游风景带,水、苇、湖一体,真正的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最后应说明的是: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6)

1.一种治理蓝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为在湖的大堤下游处筑设一条与大堤平行的生态修复带,该生态修复带每隔300-500米设置一个蓝藻收集口,然后把湖里的淤泥注入生态修复带中,并在生态修复带中种植水生植物,从而形成沿湖湿地水生植物带;蓝藻在风力和波浪的带动下通过蓝藻收集口入港,便于蓝藻打捞,有效减少蓝藻的收集面积和含水率,实现对蓝藻的综合治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理蓝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态修复带为由防腐止渗墙材和钢管桩组成的多个重复拱形结构,两两拱形结构之间的间隙即为蓝藻收集口;所述的拱形结构的开口方向与水流方向相同,拱形结构由多根钢管桩垂直湖面打入到湖底部形成,并在钢管桩形成的支撑结构的内侧面安装拱形防腐止渗墙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治理蓝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蓝藻收集口为沿拱形防腐止渗墙材方向连续缩小的喇叭口,蓝藻收集口河面的进藻口宽度为40-60米,河面尾部宽度为2-4米。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治理蓝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钢管桩等间距设置,每两根钢管桩之间的间距为0.8-1.6米。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治理蓝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湖水深度为0-300米时防腐止渗墙材的厚度为6毫米,湖水深度为300-600米时防腐止渗墙材的厚度为8毫米,600-1000米防腐止渗墙材的厚度为10毫米。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治理蓝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生态修复带中种植植物为芦苇、水柳、茭白、莲藕或蒲草中的一种或多种。
CN201810170604.9A 2018-03-01 2018-03-01 一种治理蓝藻的方法 Active CN1101829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70604.9A CN110182954B (zh) 2018-03-01 2018-03-01 一种治理蓝藻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70604.9A CN110182954B (zh) 2018-03-01 2018-03-01 一种治理蓝藻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82954A true CN110182954A (zh) 2019-08-30
CN110182954B CN110182954B (zh) 2021-12-28

Family

ID=677134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70604.9A Active CN110182954B (zh) 2018-03-01 2018-03-01 一种治理蓝藻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182954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30648A (zh) * 2021-01-21 2021-05-25 无锡德林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蓝藻烧制循环处理方法及造粒组件
CN113233608A (zh) * 2021-05-24 2021-08-10 刘丰平 一种利用蓝藻净水能力的河道污水处理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77922A1 (en) * 2008-12-17 2010-07-08 LiveFuel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ducing algal biomass
CN102432108A (zh) * 2011-10-27 2012-05-02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一种超富营养化湖泊水体的立体生态修复方法
CN103422480A (zh) * 2013-08-20 2013-12-04 复旦大学 一种大水域蓝藻导流富集的方法与装置
CN104314041A (zh) * 2014-09-28 2015-01-28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一种消浪且促进泥沙沉积的湖滨带生态改良技术
CN105239597A (zh) * 2015-10-19 2016-01-13 建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超强防腐止渗墙材及其使用方法
CN105692906A (zh) * 2016-02-25 2016-06-22 溧阳市金泉生态科技园有限公司 蓝藻的生物治理方法
CN106012953A (zh) * 2016-05-30 2016-10-12 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昆明高原湖泊国际研究中心) 一种治理富营养化湖泊蓝藻水华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77922A1 (en) * 2008-12-17 2010-07-08 LiveFuel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ducing algal biomass
CN102432108A (zh) * 2011-10-27 2012-05-02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一种超富营养化湖泊水体的立体生态修复方法
CN103422480A (zh) * 2013-08-20 2013-12-04 复旦大学 一种大水域蓝藻导流富集的方法与装置
CN104314041A (zh) * 2014-09-28 2015-01-28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一种消浪且促进泥沙沉积的湖滨带生态改良技术
CN105239597A (zh) * 2015-10-19 2016-01-13 建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超强防腐止渗墙材及其使用方法
CN105692906A (zh) * 2016-02-25 2016-06-22 溧阳市金泉生态科技园有限公司 蓝藻的生物治理方法
CN106012953A (zh) * 2016-05-30 2016-10-12 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昆明高原湖泊国际研究中心) 一种治理富营养化湖泊蓝藻水华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艳晴等: "太湖地区贡湖湾生态修复区围隔系统消浪挡藻技术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李敦海等: "蓝藻水华的拦截和陷阱捕获综合控藻技术研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30648A (zh) * 2021-01-21 2021-05-25 无锡德林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蓝藻烧制循环处理方法及造粒组件
CN113233608A (zh) * 2021-05-24 2021-08-10 刘丰平 一种利用蓝藻净水能力的河道污水处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82954B (zh) 2021-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92938B (zh) 一种用于农田退水污染防控的生态沟渠系统及构建方法
CN105347494B (zh) 城市富营养化河道生态修复方法
CN201406359Y (zh) 黑臭河道的治理装置
CN105330107B (zh) 一种城市河涌水质净化系统与净化方法
CN101021062A (zh) 城市河溪沟渠水体立体式原位生态修复方法
CN102926351A (zh) 一种基于生态袋的河湖边坡生态三段治理方法
CN104032706A (zh) 一种构建湿地型河道的方法
CN103276696A (zh) 一种基于生态袋的水下护坡及水体生态治理方法
CN106120679A (zh) 一种具有脱氮除磷功能的生态沟渠
CN102092857A (zh) 生物链构造技术修复河湖水系的方法
CN108455787A (zh) 一种基于生态沟渠塘农业湿地的污水处理方法
CN102139958A (zh) 一种利用粘性土实现浅水湖泊藻-草转换的方法
CN207845273U (zh) 河湖生态修复和水质保持系统
CN101595791A (zh) 一种利用污染河道河底淤泥重建水体生态群落的方法
CN102493388B (zh) 一种生态处理面源污染的交叉水系构建方法
CN108996703B (zh) 一种黑臭水水土水循环生态修复系统
CN112939220B (zh) 一种基于清流水网的面源污染控制系统
CN110182954A (zh) 一种治理蓝藻的方法
CN107651754B (zh) 一种修复富营养水体的复合生态系统构建方法及人工礁石
CN207175703U (zh) 一种自然驳岸净化水体结构
CN207726820U (zh) 一种利于鱼类保护的环保型组合式生态石笼装置
CN113565064A (zh) 一种用于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的河岸带构造及其修复方法
CN105174473A (zh) 一种曝气强化人工湿地深度处理沼液的方法
US20240010534A1 (en) Target Based Unit Form Tidal Flat Wetland Restoration Method
CN210825835U (zh) 一种无动力污水处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