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881402U - 微流控分选流道及微流控芯片 - Google Patents

微流控分选流道及微流控芯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881402U
CN214881402U CN202120261351.3U CN202120261351U CN214881402U CN 214881402 U CN214881402 U CN 214881402U CN 202120261351 U CN202120261351 U CN 202120261351U CN 214881402 U CN214881402 U CN 2148814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flow channel
straight
channel
microfluid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26135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蒙玄
杨家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Wondfo Bio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Wondfo Bio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Wondfo Bio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Wondfo Bio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26135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8814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8814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8814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流控分选流道及微流控芯片,微流控分选流道包括入口管道,所述入口管道包括相连接的导入段及连接段,所述导入段远离所述连接段的一端用于与样品入口连通,所述连接段远离所述导入段的一端用于与分选管道连通,所述导入段呈往复回折结构。导入的样品在往复回折结构的导入段中速度逐渐趋于平稳,且往复回折结构的导入段能形成多个拐弯,由于惯性升力、迪恩曳力等的受力影响,直径较小的粒子在导入段中混乱无序的流动,而直径较大的粒子在导入段中作用力的平衡下,会初步聚集成带,再流入连接段逐渐形成更细的聚集带,有利于粒子的惯性聚集,往复回折使整体流道布局更集中,能有效缩短流道长度。

Description

微流控分选流道及微流控芯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粒子分选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微流控分选流道及微流控芯片。
背景技术
惯性聚集微流控技术在生物医疗行业的细胞分选环节中逐步被应用,如从血液中分选出循环肿瘤细胞,分选过程将样品导入微流控芯片的分选流道内,利用物理原理对样品中的不同粒子进行分离。样品在微流控芯片内的流速是否平稳影响粒子聚集效果,对于分选结果影响较大。
传统技术采用螺旋通道进行惯性聚集,但螺旋通道制造难度大且导致微流控芯片尺寸较大;一般的线性弧形流道往往需要设置较长的管道才能使粒子惯性聚集,导致微流控芯片尺寸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的问题,提供一种微流控分选流道及微流控芯片,不仅有利于粒子的惯性聚集,而且能缩短流道长度。
一种微流控分选流道,包括入口管道,所述入口管道包括相连接的导入段及连接段,所述导入段远离所述连接段的一端用于与样品入口连通,所述连接段远离所述导入段的一端用于与分选管道连通,所述导入段呈往复回折结构。
上述微流控分选流道,将与样品入口连通的导入段设置为往复回折结构,起到缓冲样品的目的,使导入的样品在往复回折结构的导入段中速度逐渐趋于平稳,且往复回折结构的导入段能形成多个拐弯,由于惯性升力、迪恩曳力等的受力影响,直径较小的粒子如红细胞在导入段中混乱无序的流动,而直径较大的粒子如白细胞、循环肿瘤细胞在导入段中作用力的平衡下,会初步聚集成带,再流入连接段逐渐形成更细的聚集带,有利于粒子的惯性聚集,而且加工难度相较螺旋形管道或者传统的线性弧形流道也更容易,由于往复回折使整体流道布局更集中,能有效缩短流道长度。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导入段包括多个直管段及多个弯管段,两相邻直管段之间通过弯管段连接,最始端的直管段用于与样品入口连通,最末端的弯管段沿顺时针方向设置且与所述连接段连接。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位于最始端的直管段与最末端的弯管段之间的直管段包括交替设置的长直管与短直管,同一长直管的两端均通过沿顺时针方向设置的弯管段与两短直管连接;或者同一长直管的两端均通过沿逆时针方向设置的弯管段与两短直管连接。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长直管与短直管平行设置,沿样品流动方向,相邻两长直管与位于该两长直管之间的短直管沿直管段宽度方向间隔布置。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位于最始端直管段依次通过顺时针方向设置的弯管段与逆时针方向设置的弯管段与一长直管连接;位于最末端直管段依次通过逆时针方向设置的弯管段与顺时针方向设置的弯管段与所述连接段连接。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段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直管段、第一弧形段、第二直管段、第二弧形段及第三直管段,第一直管段与所述导入段远离样品入口的一端连接。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弧形段为沿顺时针方向设置的90°弧形段,所述第二弧形段为沿顺时针方向设置的90°弧形段。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直管段的延长线与第三直管段的延长线之间围设形成第一区域,所述导入段在所述第一区域的范围内往复回折。
一种微流控芯片,包括功能板,所述功能板上设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微流控分选流道。
上述微流控芯片,采用的微流控分选流道将与样品入口连通的导入段设置为往复回折结构,起到缓冲样品的目的,使导入的样品在往复回折结构的导入段中速度逐渐趋于平稳,且往复回折结构的导入段能形成多个拐弯,由于惯性升力、迪恩曳力等的受力影响,直径较小的粒子如红细胞在导入段中混乱无序的流动,而直径较大的粒子如白细胞、循环肿瘤细胞在导入段中作用力的平衡下,会初步聚集成带,再流入连接段逐渐形成更细的聚集带,有利于粒子的惯性聚集,而且加工难度相较螺旋形管道或者传统的线性弧形流道也更容易,由于往复回折使整体流道布局更集中,能有效缩短流道长度。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功能板上还设有用于对样品中的粒子进行深度分离的分选管道,以及分别与分选管道不同侧连接的回收管道与废液管道,所述回收管道及废液管道均呈往复回折结构。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入口管道的宽度为0.3mm-1.2mm;或者,所述入口管道的宽度为0.5mm-0.9mm;或者,所述入口管道的深度为0.06mm-0.3mm;或者,所述入口管道的深度为0.1mm-0.2mm。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微流控芯片的上盖板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中微流控芯片的功能板的第一侧面的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例中循微流控芯片的功能板的第二侧面的示意图;
图4为一实施例中微流控芯片的下盖板的示意图;
图5为血液样品中循环肿瘤细胞、白细胞、红细胞在入口管道中的运动状态示意图;
图6为血液样品中循环肿瘤细胞、白细胞、红细胞在分选管道中的运动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01、红细胞;02、白细胞;03、循环肿瘤细胞;1、功能板;10、入口管道;11、进样孔;110、导入段;112、直管段;114、弯管段,116、长直管;118、短直管,120、连接段;121、第一直管段;122、第一弧形段;123、第二直管段;124、第二弧形段;125、第三直管段;20、分选管道;210、衔接段;220、主管段;30、加深流道;40、第一转弯流道;50、去除流道;51、分流孔;52、阻挡件;60、第二转弯流道;70、回收管道;71、第一流出孔;80、废液管道;81、第二流出孔;90、缓冲流道;2、上盖板;21、样品入口;3、下盖板;31、回收孔;32、废液孔;33、排出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请参阅图1-4,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微流控芯片,包括功能板1,所述功能板1上设有微流控分选流道。进一步地,微流控芯片还包括上盖板2与下盖板3。所述上盖板2与所述功能板1的第一侧面叠置连接,所述下盖板3与所述功能板1的第二侧面叠置连接,所述上盖板2上开设有样品入口21。
请参阅图2、5,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微流控分选流道包括入口管道10,所述入口管道10包括相连接的导入段110及连接段120,所述导入段110远离所述连接段120的一端用于与样品入口21连通,所述连接段120远离所述导入段110的一端用于与分选管道20连通,所述导入段110呈往复回折结构。
将与样品入口21连通的导入段110设置为往复回折结构,起到缓冲液体样品的目的,使导入的样品在往复回折结构的导入段110中速度逐渐趋于平稳,且往复回折结构的导入段110能形成多个拐弯,由于惯性升力、迪恩曳力等的受力影响,直径较小的粒子如红细胞01在导入段110中混乱无序的流动,而直径较大的粒子如白细胞02、循环肿瘤细胞03在导入段110中作用力的平衡下,会初步聚集成带,再流入连接段120逐渐形成更细的聚集带,有利于粒子的惯性聚集,而且加工难度相较螺旋形管道或者传统的线性弧形流道也更容易,由于往复回折使整体流道布局更集中,能有效缩短流道长度。该微流控分选流道及微流控芯可用于分选富集血液样品中的循环肿瘤细胞,也可用于分选富集其他生物粒子。
参照图5,血液样品进入导入段110的入口端时,红细胞01、白细胞02和循环肿瘤细胞03均匀的分布在流道中。红细胞01直径约为6-8μm和白细胞02直径约为8-12μm,循环肿瘤细胞03直径约为20-30μm。当液体流过导入段110的几个拐弯处时,白细胞02和循环肿瘤细胞03慢慢聚集,而红细胞01还是均匀的分布。随着流过越长的连接段120,白细胞02和循环肿瘤细胞03聚集的带越细,当液体流入快进入分选管道20时,白细胞02和循环肿瘤细胞03聚集的带更加细,并且靠连接段120的内壁。将导入段110设置为往复回折结构,不仅能起到缓冲流入血液样品的作用,可以使得液体流动状态更加稳定,而且血液样品流过导入段110及连接段120,便于循环肿瘤细胞03和白细胞02会在此流道中聚集成带。
相比分选管道20,入口管道10为细长的流道。可选地,入口管道10的宽度为0.3mm-1.2mm。优选地,入口管道10的宽度为0.5mm-0.9mm。可选地,入口管道10的深度为0.06mm-0.3mm。优选地,入口管道10的深度为0.1mm-0.2mm。如此设置,使进入入口管道10的血液样品流速趋于平稳,同时使循环肿瘤细胞03和白细胞02能初步聚集成带,便于后续对循环肿瘤细胞03进行分选。
具体地,参照图5,一实施例中所述导入段110包括多个直管段112及多个弯管段114,两相邻直管段112之间通过弯管段114连接,最始端的直管段112通过进样孔11与样品入口21连通,最末端的弯管段114沿顺时针方向设置且与所述连接段120连接。如此设置使导入段110形成多个拐弯,使血液样品速度逐渐趋于平稳,起到缓冲效果,便于白细胞02和循环肿瘤细胞03初步聚集,加工难度相较螺旋形管道也更容易,芯片的整体尺寸可设计得更小。其中导入段110最末端的弯管段114沿顺时针方向设置与所述连接段120连接,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后续分选过程中大粒子的循环肿瘤细胞03能始终聚集于流道的内壁所在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位于最始端的直管段112与最末端的弯管段114之间的直管段112包括交替设置的长直管116与短直管118,同一长直管116(如位于下方的长直管116)的两端均通过沿顺时针方向设置的弯管段114与两短直管118连接。或者同一长直管116(如位于上方的长直管116)的两端均通过沿逆时针方向设置的弯管段114与两短直管118连接。其中顺时针、逆时针是沿样品流动方向判断的。通过交替设置长直管116与短直管118,使直管段112在垂直样品流动的方向上呈多排设置,合理布置流道位置,利于缩小芯片的长度与宽度。
进一步地,所述长直管116与短直管118平行设置,沿样品流动方向,相邻两长直管116与位于该两长直管116之间的短直管118沿直管段112宽度方向间隔布置。长直管116与短直管118之间通过180°的弯管段114连接,长直管116与短直管118平行设置,在沿直管段112宽度方向直管段112成三排布置。
具体地,参照图5,位于最始端(导入段110的入口端)直管段112依次通过顺时针方向设置的弯管段114与逆时针方向设置的弯管段114与一长直管116连接。位于最末端直管段112依次通过逆时针方向设置的弯管段114与顺时针方向设置的弯管段114与所述连接段120连接。样品流入连接段120时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便于循环肿瘤细胞03初步聚集成带于流道的内壁一侧。
参照图2、5,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段120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直管段121、第一弧形段122、第二直管段123、第二弧形段124及第三直管段125,第一直管段121与所述导入段110远离样品入口2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直管段125与分选管道20连接。具体地,所述导入段110的末端沿顺时针方向设置且与所述第一直管段121连接,使循环肿瘤细胞03始终聚集在流道的内壁。连接段120起到连接导入段110与分选管道20的作用,血液样品由导入段110末端沿顺时针方向依次流经第一直管段121、第一弧形段122、第二直管段123、第二弧形段124及第三直管段125,白细胞02和循环肿瘤细胞03聚集的带逐渐变细,当液体位于第三直管段125快进入分选管道20时,白细胞02和循环肿瘤细胞03聚集的带更加细,并且靠管道的内壁。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弧形段122为沿顺时针方向设置的90°弧形段,所述第二弧形段124为沿顺时针方向设置的90°弧形段。第一直管段121与第三直管段125上下间隔设置,且第三直管段125位于第一直管段121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直管段121的延长线与第三直管段125的延长线之间围设形成第一区域126,所述导入段110在所述第一区域的范围内往复回折。通过合理布置流道各段的位置,充分利用芯片的体积,便于使芯片整体尺寸小型化,也便于白细胞02和循环肿瘤细胞03初步聚集成带。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功能板1上还设有用于对样品中的粒子进行深度分离的分选管道20,以及分别与分选管道20不同侧连接的回收管道70与废液管道80,所述回收管道70及废液管道80均呈往复回折结构。经分选管道20分选出了循环肿瘤细胞03由回收管道70流出,其他液体由废液管道80流出,实现环肿瘤细胞03的回收,将回收管道70及废液管道80设置为往复回折结构,避免液体流出过程影响微流控分选流道内流速的变化,影响粒子的分选与富集。
参照图2、5、6,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分选管道20包括依次连通的衔接段210与主管段220,所述衔接段210与所述第三直管段125连接,所述衔接段210垂直其延伸方向上的宽度为a,所述主管段220垂直其延伸方向上的宽度为b,a<b,所述衔接段210、主管段220为宽度方向上不对称的波浪形通道。为避免血液样品从细长的入口管道10进入波浪形的分选管道20时,流道的宽度突然变大较多,扰乱原来循环肿瘤细胞03的运动轨迹,避免破坏循环肿瘤细胞03原来靠内壁运动的轨迹,通过设置宽度小于主管段220的衔接段210过渡到主管段220,起到缓冲作用,避免需要流过更多的波浪形的主管段220后才能使得循环肿瘤细胞03贴近流道内壁聚集成细带,也能缩短主管段220的长度。根据细胞直径、流道高度和宽度、液体流速等因素,综合惯性升力、迪恩曳力等的受力分析,循环肿瘤细胞03靠近主管段220内壁底部,白细胞02也逐渐靠近主管段220内壁底部,形成非对称惯性聚集,使环肿瘤细胞在流道横截面中稳定位置(流道的内壁底部)聚焦形成一个带,形成聚焦流动,流向下游。可选地,b比a大0.4mm-1.2mm。优选地,b比a大0.7mm-0.9mm。
进一步地,参照图2,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分选管道20还包括第一转弯流道40与去除流道50。所述第一转弯流道40的一端与主管段220连接,另一端与去除流道50连通,所述去除流道50中开设有贯穿所述去除流道50壁面的分流孔51。血液在去除流道50中流动,流经分流孔51,循环肿瘤细胞03继续贴着去除流道50内壁底部运动,由于白细胞02和红细胞01在管道中分布较为均匀,部分白细胞02和红细胞01则从分流孔51流出,便于后续循环肿瘤细胞03的回收。由于随着液体从分流孔51流出,流道中液体的流速相对会变低,循环肿瘤细胞03运动轨迹会发生微小的变化,容易向着远离流道内壁的方向运动,循环肿瘤细胞03易靠近分流孔51,而通过在去除流道50之前衔接一个曲率半径大的第一转弯流道40,使循环肿瘤细胞03流过大弯的第一转弯流道40后,紧贴着流道内壁底部流动,避免循环肿瘤细胞03流入分流孔51,提高循环肿瘤细胞03的回收率。
参照图2、3,进一步地,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功能板1的第二侧面上设有呈往复回折结构的缓冲流道90,所述缓冲流道90与所述分流孔51连通。将缓冲流道90设计为往复回折结构,使流出去除流道50的液体状态稳定,避免去除流道50中剩余液体流动受到抖动干扰,影响后续循环肿瘤细胞03的回收。
参照图2,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去除流道50中对应所述分流孔51入口处设有阻挡件52。所述阻挡件52沿所述去除流道50的延伸方向的宽度大于所述分流孔51的直径。通过阻挡件52保护循环肿瘤细胞03不被流入分流孔51,由于白细胞02和红细胞01在流道中分布较为均匀,白细胞02和红细胞01则从分流孔51流出,垂直流入功能板1的第二侧面,流入缓冲流道90。
进一步地,参照图2,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分选管道20还包括与去除流道50连接的第二转弯流道60。所述第二转弯流道60的曲率半径大于所述去除流道50的曲率半径。血液流过分流孔51后,白细胞02和红细胞01含量逐渐减少,同时流速也逐渐减小。通过衔接曲率半径大于所述去除流道50的曲率半径的第二转弯流道60,能起到稳定循环肿瘤细胞03的运动轨迹的作用,便于后续对循环肿瘤细胞03的回收。
参照图2,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转弯流道60远离所述去除流道50的一端设有相互独立的回收管道70与废液管道80,所述回收管道70与所述第二转弯流道60中靠近循环肿瘤细胞03聚集的一侧连通,所述废液管道80与所述第二转弯流道60另一侧连通。循环肿瘤细胞03紧贴第二转弯流道60内壁流入回收管道70,白细胞02和红细胞01流入废液管道80。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废液管道80与所述回收管道70呈往复回折结构,起到稳定液体流动状态,防止液体后续从废液孔32、回收孔31跌落的过程中,影响了第二转弯流道60末端循环肿瘤细胞03的运动轨迹。
参照图1-4,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上盖板2与所述功能板1的第一侧面粘接,所述下盖板3与所述功能板1的第二侧面粘接,使功能板1的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的各流道形成密封的通道。所述上盖板2上开设与功能板1的第一侧面的入口管道10连通的样品入口21,便于血液样品从样品入口21导入微流控芯片内。下盖板3上开设有回收孔31、废液孔32及排出孔33,所述分流孔51与所述排出孔33连通,部分白细胞02和红细胞01在去除流道50由分流孔51流向功能板1的第二侧面,并从下盖板3的排出孔33流出微流控芯片,所述回收管道70通过贯穿功能板1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的第一流出孔71与所述回收孔31连通,分选出的循环肿瘤细胞03由下盖板3的回收孔31流出微流控芯片,所述废液管道80通过贯穿功能板1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的第二流出孔81与所述废液孔32连通,剩余的其他液体由下盖板3的废液孔32流出微流控芯片。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分选管道20为正弦型弧形流道。流体在弧形通道中流动时,呈抛物线流动的流体在通道中间速度最大。在经过通道转弯处时,微通道中间的流体因其流速最大而受到的离心力最大,从而流向弧形通道的外侧壁。靠近通道壁的流体流速最小,所受离心力也最小,从而受到中间高流速流体的挤压。为了保持流体中各处质量守恒,在垂直于流体流动的方向上,形成一对反向旋转且对称的涡流,分别位于通道横截面的上部和下部,由此产生迪恩涡流的二次流。迪恩涡流会对流体中的颗粒产生曳力作用,被称为迪恩曳力。在弧形通道中,流动的粒子会同时受到惯性升力和迪恩曳力的作用,这两种力的相对大小决定粒子在弯弧形通道中流动的聚焦流动情况。本实施例中,分选管道20中由于惯性升力和迪恩曳力的作用,循环肿瘤细胞03在流道的内壁聚焦成一带。
进一步地,分选管道20中一侧设有加深流道30。具体地,加深流道30由主管段220延伸至第二转弯流道60。由于惯性升力、迪恩曳力等的受力影响,参照图2、5、6,样品中的红细胞01的直径较小,在入口管道10中混乱无序的流动,而白细胞02和循环肿瘤细胞03的直径较大,在入口管道10中作用力的平衡下,会初步聚集成带再流入分选管道20内,参照图6,此时循环肿瘤细胞03刚聚体成细带,并靠近主管段220内壁底部,而白细胞02还未聚集于流道内壁底部,但白细胞02和循环肿瘤细胞03聚集的带靠得很近,通过在分选管道20中远离循环肿瘤细胞03聚集的一侧挖设有加深流道30,加深流道30沿所述分选管道20延伸方向设置且所述加深流道30的深度大于所述分选管道20的深度,打乱了分选管道20外壁附近的液体流动状态,使得惯性升力与迪恩曳力改变,破坏原有的平衡,从而使得白细胞02能产生无序的运动状态,进而使得白细胞02在分选管道20中分布更加均匀,避免白细胞02聚体的带和循环肿瘤细胞03重叠,同理红细胞01也分布得更加均匀,既保证了不干扰循环肿瘤细胞03的聚体,也防止了白细胞02聚集于分选管道20内壁底部,便于后续把循环肿瘤细胞03与白细胞02分离开,利于循环肿瘤细胞03的回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微流控分选流道,其特征在于,包括入口管道,所述入口管道包括相连接的导入段及连接段,所述导入段远离所述连接段的一端用于与样品入口连通,所述连接段远离所述导入段的一端用于与分选管道连通,所述导入段呈往复回折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分选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入段包括多个直管段及多个弯管段,两相邻直管段之间通过弯管段连接,最始端的直管段用于与样品入口连通,最末端的弯管段沿顺时针方向设置且与所述连接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流控分选流道,其特征在于,位于最始端的直管段与最末端的弯管段之间的直管段包括交替设置的长直管与短直管,同一长直管的两端均通过沿顺时针方向设置的弯管段与两短直管连接;或者同一长直管的两端均通过沿逆时针方向设置的弯管段与两短直管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流控分选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长直管与短直管平行设置,沿样品流动方向,相邻两长直管与位于该两长直管之间的短直管沿直管段宽度方向间隔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流控分选流道,其特征在于,位于最始端直管段依次通过顺时针方向设置的弯管段与逆时针方向设置的弯管段与一长直管连接;位于最末端直管段依次通过逆时针方向设置的弯管段与顺时针方向设置的弯管段与所述连接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微流控分选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段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直管段、第一弧形段、第二直管段、第二弧形段及第三直管段,第一直管段与所述导入段远离样品入口的一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流控分选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段为沿顺时针方向设置的90°弧形段,所述第二弧形段为沿顺时针方向设置的90°弧形段。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流控分选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管段的延长线与第三直管段的延长线之间围设形成第一区域,所述导入段在所述第一区域的范围内往复回折。
9.一种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功能板,所述功能板上设有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微流控分选流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板上还设有用于对样品中的粒子进行深度分离的分选管道,以及分别与分选管道不同侧连接的回收管道与废液管道,所述回收管道及废液管道均呈往复回折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管道的宽度为0.3mm-1.2mm;或者,所述入口管道的宽度为0.5mm-0.9mm;或者,所述入口管道的深度为0.06mm-0.3mm;或者,所述入口管道的深度为0.1mm-0.2mm。
CN202120261351.3U 2021-01-29 2021-01-29 微流控分选流道及微流控芯片 Active CN2148814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261351.3U CN214881402U (zh) 2021-01-29 2021-01-29 微流控分选流道及微流控芯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261351.3U CN214881402U (zh) 2021-01-29 2021-01-29 微流控分选流道及微流控芯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881402U true CN214881402U (zh) 2021-11-26

Family

ID=788602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261351.3U Active CN214881402U (zh) 2021-01-29 2021-01-29 微流控分选流道及微流控芯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881402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60037A (zh) * 2021-12-27 2022-04-01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3d堆叠式多级惯性微流控分选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WO2022161372A1 (zh) * 2021-01-29 2022-08-04 广州万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微流控芯片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61372A1 (zh) * 2021-01-29 2022-08-04 广州万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微流控芯片
CN114260037A (zh) * 2021-12-27 2022-04-01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3d堆叠式多级惯性微流控分选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14260037B (zh) * 2021-12-27 2023-02-03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3d堆叠式多级惯性微流控分选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881401U (zh) 微流控流道及微流控芯片
US11634286B2 (en) Multilayer hydrodynamic sheath flow structure
CN109580323B (zh) 一种螺旋形微通道及其使用方法与串、并联安装结构
CN214881402U (zh) 微流控分选流道及微流控芯片
US8276760B2 (en) Serpentine structures for continuous flow particle separations
US20210101151A1 (en) Multi-stage target cell enrichment using a microfluidic device
KR101662808B1 (ko) 나선형 분지채널을 이용한 미세유체칩 여과 장치 및 방법
JP2020091301A (ja) 慣性液滴生成および粒子封入
US9433880B2 (en) Particle separation and concentration system
JP2018501083A5 (zh)
CN112354573B (zh) 阶跃式惯性聚焦微流控芯片
CN107377024B (zh) 微流控注射器滤头及其使用方法
CN108485910A (zh) 一种双螺旋形微流控芯片
CN114798014A (zh) 生物粒子分选流道及微流控芯片
KR101929924B1 (ko) 수력학을 이용한 마이크로 입자 분리용 미세유로 바이오칩
KR20220049348A (ko) 미세유체칩 유동에 의한 세포입자의 크기별 분리 장치와 방법
WO2022161371A1 (zh) 体外分析诊断仪、循环肿瘤细胞分选富集的微流控芯片及方法
CN114260037B (zh) 一种3d堆叠式多级惯性微流控分选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CN209906795U (zh) 细胞分离用微流控芯片
WO2022161372A1 (zh) 微流控芯片
CN211814371U (zh) 细胞分离用微流控芯片
CN114806800A (zh) 循环肿瘤细胞分选微流控芯片
CN116713046A (zh) 一种高通量细胞分选微流控芯片及其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