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880628U - 滤芯总成以及净水器 - Google Patents

滤芯总成以及净水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880628U
CN214880628U CN202120518238.9U CN202120518238U CN214880628U CN 214880628 U CN214880628 U CN 214880628U CN 202120518238 U CN202120518238 U CN 202120518238U CN 214880628 U CN214880628 U CN 2148806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pipeline
port
filter element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51823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忠杰
皮小春
罗勇浩
禤开华
潘景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reudenberg Apollo Filtration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Apollo Air Clean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Apollo Air Clean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Apollo Air Clean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51823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8806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8806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8806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ater Treatment By Sor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滤芯总成和净水器,滤芯总成包括:第一外壳,第一外壳设置有第一水口、第二水口、第三水口和第四水口;第一滤芯,第一滤芯设置有第一水道和第二水道;第二外壳;第二滤芯,第二滤芯的外周和内周分别设置有第三水道和第四水道;第一管路,第一管路连接于第三水口和第五水口之间且设置于第二水道内;以及第二管路,第二管路连接于第四水口和第六水口之间且在第二水道内与第一管路间隔设置。由此,通过将第一管路与第二管路并排间隔设置在第二水道内,不仅可以使第一管路与第二管路的自身结构以及安装设置更加简单,可以提升滤芯总成的装配效率,而且还可以使滤芯总成的结构更加紧凑,可以提升滤芯总成的空间利用率。

Description

滤芯总成以及净水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滤芯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滤芯总成以及净水器。
背景技术
随着环保节能意识和健康意识的逐渐加强,净水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家居中的重要净水用具。为了提高净水器的净水效果和保证净水器的体积不过于庞大,净水器一般会采用复合滤芯。
相关技术中,大部分复合滤芯的进出水管路都是采用大管套小管的方式,即小管内部形成一个水路,大管和小管之间形成另一个水路,这样虽然能够满足复合滤芯的进出水需求,但是会进一步地导致复合滤芯的生产模具结构复杂,装配物料多,生产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滤芯总成,该滤芯总成的进出水管路采用并排间隔设置的方式,不仅结构简单,可以提升生产效率,而且还可以使滤芯总成的结构更加紧凑。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净水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滤芯总成,包括:第一外壳,所述第一外壳设置有第一水口、第二水口、第三水口和第四水口,所述第三水口和所述第四水口间隔分布;第一滤芯,所述第一滤芯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内,且外周和内周分别设置有第一水道和第二水道,所述第一水道与所述第一水口相连通且所述第二水道与所述第二水口相连通;第二外壳,所述第二外壳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内,且设置于所述第一滤芯远离所述第三水口和所述第四水口的一端,所述第二外壳设置有间隔分布的第五水口和第六水口;第二滤芯,所述第二滤芯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壳内,且外周和内周分别设置有第三水道和第四水道,所述第三水道与所述第五水口相连通且所述第四水道与所述第六水口相连通,第一滤芯和第二滤芯中的一个为前置滤芯,另一个为后置滤芯;第一管路,所述第一管路连接于所述第三水口和所述第五水口之间,且设置于所述第二水道内;以及第二管路,所述第二管路连接于所述第四水口和所述第六水口之间,且在所述第二水道内与所述第一管路间隔设置。
由此,通过将第一管路与第二管路并排间隔设置在第二水道内,不仅可以使第一管路与第二管路的自身结构以及安装设置更加简单,可以提升滤芯总成的装配效率,而且还可以使滤芯总成的结构更加紧凑,可以提升滤芯总成的空间利用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管路的轴线和所述第二管路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为L1,所述第三水口的轴线和所述第四水口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为L2,L1和L2满足关系式:L1<L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管路的轴线与所述第三水口的轴线为非共线关系,相较于所述第三水口的轴线,所述第一管路的轴线邻近所述第二管路的轴线;和/或所述第二管路的轴线与所述第四水口的轴线为非共线关系,相较于所述第四水口的轴线,所述第二管路的轴线邻近所述第一管路的轴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外壳在对应所述第三水口的位置设置有第一接口且在对应所述第四水口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接口,所述第一管路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接口内且所述第二管路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二接口内,所述第一接口的轴线和所述第二接口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为L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外壳在对应所述第五水口的位置设置有第三接口且在对应所述第六水口的位置设置有第四接口,所述第一管路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三接口内且所述第二管路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第四接口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滤芯总成还包括:第一端盖,所述第一端盖设置于所述第一滤芯邻近所述第一水口和所述第二水口的一端,所述第一端盖在对应所述第二水道的位置设置有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所述第一管路穿设过所述第一过孔且所述第二管路穿设过所述第二过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外壳朝向所述第一滤芯的一端外周设置有凸出的限位边,所述第一滤芯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外壳的端面固定连接且外周配合在所述限位边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结构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之间连接有连接筋,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二管路和所述连接筋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水口、所述第二水口、所述第三水口和所述第四水口在所述第一外壳的轴向一端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水口和所述第二水口的间隔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第三水口和所述第四水口的间隔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之间具有夹角。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夹角为9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管路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套设在所述第一管路的端部上且与所述第一管路的端部过盈配合;和/或所述第二管路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套设在所述第二管路的端部上且与所述第二管路的端部过盈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二密封圈均包括:套设部和密封部,所述套设部套设在所述第一管路或所述第二管路的端部,所述密封部设置于所述套设部的外周且在轴向间隔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二密封圈均包括:翻边,所述翻边设置于所述套设部的端部且与所述第一管路或所述第二管路的端面抵接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净水器,包括:净水主机;以上所述的滤芯总成,所述滤芯总成设置于所述净水主机。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净水机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滤芯总成的第一方向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滤芯总成的第二方向剖视图,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滤芯总成的仰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滤芯总成的爆炸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滤芯总成的第一滤芯和第二外壳的第一立体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滤芯总成的第一滤芯和第二外壳的第二立体图;
图8是第一外壳的剖视图;
图9是第一外壳的俯视图;
图10是第一端盖的立体图;
图11是第一端盖的仰视图;
图12是第一密封圈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净水器1000;
滤芯总成100;
第一外壳10;第一水口11;第二水口12;第三水口13;第四水口14;第一接口15;第二接口16;把手盖17;把手垫18;
第一滤芯20;第一水道21;第二水道22;
第二外壳30;第五水口31;第六水口32;第三接口33;第四接口34;限位边35;
第二滤芯40;第三水道41;第四水道42;第二端盖43;第三端盖44;
第一管路50;第二管路60;
第一端盖70;第一过孔71;第二过孔72;内管73;
第一密封圈80;套设部81;密封部82;翻边83;
第二密封圈90;
净水主机2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1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滤芯总成100,该滤芯总成100可以应用于净水器1000中,在净水器1000中起到过滤水的作用,从而可以提升水质和口感,净水器1000可以为家用净水器,例如,该净水器1000可以用于家庭的厨房中,其可以作为厨下净水器的一种。
结合图2-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滤芯总成100可以包括:第一外壳10、第一滤芯20、第二外壳30、第二滤芯40、第一管路50和第二管路60,第一外壳10为滤芯总成100的整体外壳,其他元件均设置于第一外壳10内,第一外壳10可以起到保护和整体装配在净水主机200上的作用。
具体地,第一滤芯20、第二外壳30和第二滤芯40均设置于第一外壳10内,而且第二滤芯40设置于第二外壳30内,第二外壳30可以起到隔离第一滤芯20和第二滤芯40的作用,这样可以避免第一滤芯20和第二滤芯40的净水水道相互连通,影响净水效果,此种滤芯总成100可以集成有多个滤芯,而且通过共用一个第一外壳10,可以成为一个整体,从而一方面可以方便装配,另一方面可以减小体积,保证净水效果。
另外,第一外壳10位于其他元件的外侧,可以选择在第一外壳10上开设第一滤芯20和第二滤芯40所对应的水口,例如,第一外壳10设置有第一水口11、第二水口12、第三水口13和第四水口14,第一水口11和第二水口12间隔分布,第三水口13和第四水口14间隔分布。净水器1000可以包括:水路板,水路板内分布有水路,四个水口可以分别与对应的水路进行连接,从而可以形成净水的循环路径。通过将四个水口间隔设置,可以方便与水路板上的各个水路对应连接,可以避免相关水路过于集中,影响水路板的设计。
其中,四个水口可以设置于第一外壳10的同一端部,例如,第一外壳10的顶部设置有把手盖17,把手盖17上可以对应设置有把手垫18,第一外壳10的底部可以设置有上述的四个水口,如此设置的四个水口可以有利于与相关水路对应连接。其中,把手盖17通过旋熔的方式与第一外壳10连接固定。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滤芯20的外周和内周分别设置有第一水道21和第二水道22,第一水道21与第一水口11相连通,而且第二水道22与第二水口12相连通。也就是说,第一滤芯20的外内两侧分别形成有水道,而且水道分别与第一水口11和第二水口12相连通,第一水口11和第二水口12中的一个为第一滤芯20的进水口,第一水口11和第二水口12中的另一个为第一滤芯20的出水口,这样可以保证使用时持续有水通过水道,即第一滤芯20可以持续过滤水。其中,第一水口11可以为进水口,第一水道21可以为进水水道,第二水口12可以为出水口,第二水道22可以为出水水道。
第一滤芯20可以为单滤材滤芯,例如,第一滤芯20可以为碳棒滤芯,第一滤芯20可以为PP滤芯,第一滤芯20也可以为多滤材滤芯,例如,第一滤芯20可以为PP绕设在碳棒外周的组合,两层滤材可以外内套设布置,这样可以有效过滤掉水中的杂质,也可以有效过滤水中的有机物、微粒、铁锈、余氯、异味等。第一滤芯20可以为前置滤芯,第二滤芯40可以为后置滤芯,即净水器1000内的水先经过第一滤芯20的过滤,最后再经过第二滤芯40的过滤。
第二外壳30设置于第一滤芯20远离第三水口13和第四水口14的一端,第二滤芯40设置于第二外壳30内,也就是说,第一滤芯20和第二滤芯40在第一外壳10的长度方向上分布,第一外壳10和第二外壳30可以大体呈圆柱状。通过合理设置第二外壳30和第二滤芯40的位置,可以使得第一滤芯20更靠近第一水口11和第二水口12,可以无需设置管路。
如图3所示,第二外壳30设置有间隔分布的第五水口31和第六水口32,第二滤芯40的外周和内周分别设置有第三水道41和第四水道42,第三水道41与第五水口31相连通,并且第四水道42与第六水口32相连通,第一管路50连接于第三水口13和第五水口31之间,并且设置于第二水道22内,第二管路60连接于第四水口14和第六水口32之间,并且在第二水道22内与第一管路50间隔设置。
具体地,第一管路50可以为进水管路,第二管路60可以为出水管路,通过将第一管路50连接在第三水口13与第五水口31之间,可以使水流从第三水口13进入第一管路50,再通过第一管路50流到第五水口31,由于第三水道41与第五水口31相连通,水流可以通过第一管路50进入第二外壳30中的第三水道41,又由于第三水道41和第四水道42分别设置于第二滤芯40的外周与内周,所以第三水道41可以将水流导向第二滤芯40,水流经过第二滤芯40的过滤处理后进入第四水道42。
进一步地,由于第六水口32与第四水道42相连通,第二管路60连接于第四水口14和第六水口32之间,所以第四水道42中的水流可以从第六水口32进入第二管路60,再通过第二管路60流到第四水口14,然后经过第四水口14流至外界,供用户使用,如此设置,不仅水流流过的通道结构简单直接,可以防止水流流过的通道结构较为复杂,导致水流在通道内的流速较慢,造成停滞,而且水流还不易回流,可以提升滤芯总成100的可靠性。
另外,第二滤芯40可以为碳棒滤芯,第二滤芯40也可以为PP滤芯,第二滤芯40也可以为多滤材滤芯,例如,第二滤芯40可以为PP绕设在碳棒外周的组合,两层滤材可以外内套设布置,这样可以有效过滤掉水中的杂质,也可以有效过滤水中的有机物、微粒、铁锈、余氯、异味等。进一步地,第一滤芯20与第二滤芯40可以根据用户对水质的需求选择性地设置,第一滤芯20与第二滤芯40对水的过滤效果可以为递增的关系,即第一滤芯20对水的过滤可以为粗过滤,第二滤芯40对水的过滤可以为精过滤,当用户在进行一些对水质的要求不高的活动,例如:洗衣、洗澡等时,净水器1000可以将被第一滤芯20过滤过的水流直接提供给用户使用,相对应地,当用户在进行一些对水质的要求较高的活动,例如:饮水,做饭等时,净水器1000可以将先被第一滤芯20粗过滤处理,再被第二滤芯40精过滤处理的水流提供给用户使用,这样不仅可以保证用户的用水健康,而且还可以避免第二滤芯40不必要的浪费,这样可以延长第二滤芯40的使用寿命。
另外,在第一滤芯20将水流过滤,并且被过滤后的水流从第二水口12流出后,水流可以进入净水器1000中的增压泵,增压泵可以增加水流的压力,从而可以提升水流的流速,进而可以防止水流在被第二滤芯40过滤处理时,流速较小,导致水流回流,或者水流在滤芯总成100中停滞,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滤芯总成100的可靠性。进一步地,在水流经过增加泵的增加处理后,可以先通过RO反渗透过滤膜的过滤处理后,再进入第二滤芯40,被第二滤芯40过滤处理,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净水器1000的净水效果。RO反渗透过滤膜也可以为其他过滤膜,例如纳膜和超滤膜等。
进一步地,结合图3和图5所示,将第一管路50与第二管路60在第二水道22中间隔并排分布,相较于传统净水器中采用大管套小管,上下错开密封,并且需要多次超声波固定的安装方式,这样不仅可以在保证第二水道22中水流通畅的前提下,提升滤芯总成100的空间利用率,而且第一管路50与第二管路60在第二水道22中可以通过打胶来粘接设置,可以使第一管路50与第二管路60的安装设置简单直接,并且无需其他部件辅助安装,不仅结构较为简单,装配物料少,而且还可以提升净水器1000的生产效率。
由此,通过将第一管路50与第二管路60并排间隔设置在第二水道22内,这样不仅可以使第一管路50与第二管路60的结构以及安装设置简单方便,可以提升滤芯总成100的装配效率,而且还可以使滤芯总成100的结构更加紧凑,可以提升滤芯总成100空间利用率。
结合图8所示,第一管路50的轴线和第二管路60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为L1,第三水口13的轴线和第四水口14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为L2,L1和L2满足关系式:L1<L2。具体地,由于第一管路50设置于第三水口13与第五水口31之间,第二管路60设置于第四水口14与第六水口32之间,所以将第一管路50和第二管路60的轴线之间的距离设置地小于第三水口13的轴线和第四水口14的轴线之间的距离,可以在第一管路50的一端与第三水口13相连通,第二管路60的一端与第四水口14相连通的前提下,使第一管路50与第二管路60相对第三水口13和第四水口14偏心设置,缩短第一管路50与第二管路60的间隔距离,从而可以使第一管路50与第二管路60在第二水道22中的安装设置更加紧凑,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滤芯总成100的空间利用率。另外,这样可以使设置第一滤芯20的空间更大,从而可以增加第一滤芯20的体积,进而可以提升第一滤芯20的过滤效果。
结合图8所示,第一管路50的轴线与第三水口13的轴线为非共线关系,相较于第三水口13的轴线,第一管路50的轴线邻近第二管路60的轴线,和/或,第二管路60的轴线与第四水口14的轴线为非共线关系,相较于第四水口14的轴线,第二管路60的轴线邻近第一管路50的轴线。具体地,将第一管路50的轴线设置在第三水口13的轴线领近第二管路60轴线一侧,并且将第二管路60的轴线设置在第四水口14的轴线邻近第一管路50的一侧。
相较于第一管路50与第二管路60中只有一个向另一个靠近,使第一管路50与第二管路60相互靠近,可以在第一管路50与第二管路60的间隔距离更小,第一管路50与第二管路60相对更加紧凑的情况下,减小第一管路50和第二管路60的轴线分别相对于第三水口13与第四水口14的轴线的偏离程度,这样可以提升第一管路50和第二管路60分别与第三水口13和第四水口14连通的可靠性,从而可以保证水流在从第三水口13进入第一管路50,以及从第二管路60进入第四水口14时的通畅性,进而可以保证水流的压力以及流速,可以进一步地提升滤芯总成100的可靠性。
结合图8所示,第一外壳10在对应第三水口13的位置设置有第一接口15,并且在对应第四水口14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接口16,第一管路50的一端设置于第一接口15内,并且第二管路60的一端设置于第二接口16内,这样可以使第一管路50与第二管路60的一端在第一外壳10上的安装设置更加稳定牢固,可以防止第一管路50与第二管路60发生移动,不仅导致第一管路50与第二管路60的一端分别与第三水口13和第四水口14无法相连通,而且还会造成滤芯总成100的结构不稳定,这样可以保证水流在滤芯总成100中流动的通畅性,可以进一步地提升滤芯总成100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结合图8和图9所示,第一接口15的轴线和第二接口16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为L1,如此设置,第一接口15与第一管路50的轴线共线,第二接口16与第二管路60轴线共线,如此,在第一管路50与第二管路60在分别安装设置于第一接口15和第二接口16后,便可以直接实现第一管路50和第二管路60的定位,无需使第一管路50和第二管路60的一端在第一接口15和第二接口16中再进行位置的调整,以实现定位,这样可以使第一管路50与第二管路60一端的安装设置具有一定的防呆效果,可以方便第一管路50和第二管路60的安装设置。
结合图3所示,第二外壳30在对应第五水口31的位置设置有第三接口33,并且在对应第六水口32的位置设置有第四接口34,第一管路50的另一端设置于第三接口33内,并且第二管路60的另一端设置于第四接口34内。具体地,由于第三接口33与第五水口31的位置相对应,第四接口34与第六水口32的位置相对应,所以将第一管路50与第二管路60的另一端安装设置在第三接口33和第四接口34上,不仅可以保证第一管路50与第二管路60安装设置的稳定性与可靠性,而且可以提升第一管路50和第二管路60分别与第五水口31和第六水口32连通的可靠性,从而可以保证水流的通畅。
结合图2、图3、图5、图6和图11所示,滤芯总成100还可以主要包括:第一端盖70,第一端盖70设置于第一滤芯20邻近第一水口11和第二水口12的一端,第一端盖70在对应第二水道22的位置设置有第一过孔71和第二过孔72,第一管路50穿设过第一过孔71,并且第二管路60穿设过第二过孔72。具体地,由于第一管路50与第二管路60具有一定的长度,所以通过在第一端盖70对应第一管路50和第二管路60一端的位置开设第一过孔71和第二过孔72,使第一管路50和第二管路60的一端分别穿设第一过孔71与第二过孔72后,再分别与第一接口15和第二接口16连接固定,第一过孔71与第二过孔72不仅可以起到定位的作用,可以方便第一管路50与第二管路60的安装设置,而且还可以起到限位的作用,可以使第一管路50与第二管路60一端安装设置更加稳定,可以保证第一管路50和第二管路60的一端在安装设置后整体保持平行,防止因第一管路50和第二管路60具有一定高度,导致侧歪,这样不仅可以方便后续的装配,而且可以提升滤芯总成100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结合图7和图10所示,第一端盖70上还设置有第一定位标识,第一外壳10上设置有与第一定位部位置相对应的第二定位标识,在第一端盖70安装设置在第一外壳10上时,只需将第一定位标识与第二定位标识设置在同一侧,并且相互对应,便可以保证第一端盖70的设置位置正确,从而可以防止第一端盖70装反,导致第一端盖70上的第一过孔71与第二过孔72分别与第一接口15和第二接口16对应错误,例如:第一过孔71与第二接口16相对应,第二过孔72与第一接口15相对应,从而导致与第一端盖70粘接固定的第一滤芯20的位置错误,进而造成水流无法正常通过第一接口15进入第一滤芯20被过滤处理,以及无法正常从第二接口16流出,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滤芯总成100的可靠性。
另外,结合图10所示,第一端盖70上还安装设置有内管73,内管73的内部中空,并且第一管路50与第二管路60安装设置于内管73的内部,内管73可以将第一管路50、第二管路60与第一滤芯20隔开,从而不仅可以进一步地提升第一管路50与第二管路60的可靠性,而且还可以保证第一管路50和第二管路60与第一滤芯20以及第二水道22的相对独立性。而且,内管73还可以有效引导第一滤芯20过滤后的水,可以有利于该部分过滤水从内管73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流动。
结合图6所示,第二外壳30朝向第一滤芯20的一端外周设置有凸出的限位边35,第一滤芯20的端部与第二外壳30的端面固定连接,并且外周配合在限位边35内。具体地,通过将第一滤芯20的端部外周与第二外壳30的限位边35限位配合,可以防止第一滤芯20的端部在第二外壳30的端面上进行径向的移动,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第一滤芯20在滤芯总成100中安装设置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进一步地,第一滤芯20的端部与第二外壳30的端面的连接固定可以使用打胶来进行粘接固定,相较于传统的滤芯总成中在滤芯的两端设置端盖安装固定,如此设置,可以省去在第二外壳30朝向第一滤芯20的一端设置端盖,这样可以在保证第一滤芯20在滤芯总成100中稳定牢固地安装设置的前提下,不仅进一步地方便第一滤芯20的安装固定,而且还可以降低滤芯总成100的生产成本。另外,第一滤芯20远离第二外壳30的一端与第一端盖70也可以通过打胶安装固定,这样可以进一步地保证第一滤芯20的两端安装设置的稳定性与牢固性。
进一步地,结合图5所示,第二外壳30中还设置有第二端盖43和第三端盖44,第二端盖43和第三端盖44分别设置于第二滤芯40的两端,并且第二滤芯40的两端可以分别与第二端盖43和第三端盖44通过打胶粘接固定,这样可以保证第二滤芯40在第二外壳30中安装设置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另外,第三端盖44上设置有第三定位部,第二外壳30上设置有第四定位部,第三定位部和第四定位部中的一个为定位凸起,另一个为定位凹槽,通过将定位凸起与定位凹槽进行定位配合,可以使第三端盖44的设置位置准确,第三端盖44上设置有与第三接口33和第四接口34相对应的过孔,这样可以防止将第三端盖44装反,导致与第三端盖44粘接固定的第二滤芯40位置错误,造成水流无法通过第三接口33进入第二滤芯40进行过滤,并且从第四接口34中正常排出,这样可以具有一定的防呆作用,可以使第三端盖44的安装设置更加方便,可以提升滤芯总成100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第三端盖44外周设置有密封件,由于材质与安装工艺的限制,第三端盖44与第二外壳30之间会存在间隙,密封件可以将第三端盖44与第二外壳30之间的间隙密封,从而可以防止第二外壳30中的水通过第三端盖44与第二外壳30之间的间隙泄漏,这样可以进一步地保证滤芯总成100的可靠性。
结合图5所示,第一管路50与第二管路60结构相同,这样第一管路50与第二管路60可以实现通用,无需将第一管路50与第二管路60分开生产,不仅可以方便第一管路50与第二管路60的制造,而且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地,在第一管路50与第二管路60安装设置的过程中,无需将两者进行区分,可以进一步地提升滤芯总成100的生产效率,进一步地,第一管路50与第二管路60可以为注塑件、也可以为挤压件等,这样可以使第一管路50和第二管路60的生产制造简单方便。另外,第一管路50与第二管路60可以为多组,这样可以提升滤芯总成100的过滤效率。
当然,第一管路50和第二管路60之间还可以连接有连接筋,第一管路50、第二管路60和连接筋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件,连接筋连接设置在第一管路50与第二管路60之间的间隔空间中,连接筋可以防止第一管路50与第二管路60发生相对的位移,可以保持第一管路50与第二管路60之间的相对平行,从而可以提升滤芯总成100的可靠性。另外,将第一管路50、第二管路60和连接筋设置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件,不仅可以方便第一管路50、第二管路60和连接筋的生产制造,可以简化生产流程,而且无需在实现第一管路50与第二管路60的安装设置后,再进行连接筋的安装,不仅可以降低滤芯总成100的装配难度,而且可以提升第一管路50、第二管路60和连接筋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结合图4所示,第一水口11、第二水口12、第三水口13和第四水口14在第一外壳10的轴向一端间隔设置,第一水口11和第二水口12的间隔方向为第一方向,第三水口13和第四水口14的间隔方向为第二方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之间具有夹角。具体地,由于滤芯总成100整体呈圆柱形,所以将第一水口11与第二水口12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将第三水口13和第四水口14在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并且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具有夹角,这样可以使滤芯总成100的结构更加紧凑,可以防止第一水口11、第二水口12、第三水口13和第四水口14在某一方向上共线,导致滤芯总成100在这一方向上的尺寸过大,而且导致其他方向上的空间闲置,造成滤芯总成100的直径增加的同时,还会造成滤芯总成100其他方向上的空间的浪费,由此,这样不仅可以使滤芯总成100的结构更加紧凑,而且可以使滤芯总成100的结构布局更加合理,可以优化滤芯总成100的结构设计。
结合图4所示,夹角可以为90°,将夹角设置成90°,可以使第三水口13与第四水口14相对第一水口11和第二水口12之间的间隔设置更加均匀合理,例如:可以防止第三水口13与第一水口11的间隔距离较长,与第二水口12的间隔较短,导致与第三水口13相对应的水道,由于第三水口13相距第一水口11的距离较长的缘故,尺寸不能过大,从而造成水流流量的减小,并且造成第三水口13由于第二水口12之间较大的间隔空间的浪费,这样可以进一步地使滤芯总成100的结构更加紧凑,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地使滤芯总成100的结构布局更加合理,可以优化滤芯总成100的结构设计。
结合图3和图6所示,第一管路5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密封圈80,第一密封圈80套设在第一管路50的端部上,并且与第一管路50的端部过盈配合,以及第二管路6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密封圈90,第二密封圈90套设在第二管路60的端部上,并且与第二管路60的端部过盈配合。具体地,由于在第一管路5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接口15和第三接口33连接固定,以及第二管路60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接口16和第四接口34连接固定后,第一管路50和第二管路6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接口15、第三接口33、第二接口16和第四接口34之间,由于材质以及安装工艺的限制,并不能完全相互贴合紧密,并不能形成完全的密封,这样会造成水从第一管路50和第二管路60流进或流出时,水发生泄露。
所以,通过在第一管路50的两端设置第一密封圈80,并且在第二管路60的两端设置第二密封圈90,可以将第一管路50和第二管路6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接口15、第三接口33、第二接口16和第四接口34之间密封,从而可以防止水的泄露,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滤芯总成100的结构可靠性。
另外,第一密封圈80和第二密封圈90通过过盈配合分别与第一管路50和第二管路60的两端连接固定后,再将第一管路50和第二管路6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接口15、第三接口33、第二接口16和第四接口34过盈配合连接固定,相较于传统的净水器中进出水管的安装固定方式,这样可以在保证第一管路50和第二管路60的安装设置稳定牢固的前提下,使第一管路50与第二管路60的安装设置简单方便,不仅可以简化安装设置的流程,而且无需其他零部件来辅助安装,可以使结构简单,使滤芯总成100更加轻量化。
结合图12所示,第一密封圈80和第二密封圈90均包括:套设部81和密封部82,套设部81套设在第一管路50或第二管路60的端部,密封部82设置于套设部81的外周,并且在轴向间隔设置。具体地,套设部81套设在第一管路50或第二管路60的端部,可以保证套设部81与第一管路50和第二管路60的端部的连接稳定性,将密封部82设置于套设部81的外周,可以使密封部82与接口的周壁紧密抵接,从而可以阻断水在第一管路50和第二管路60的两端与接口之间的泄漏流通,这样可以保证第一密封圈80和第二密封圈90的密封性能,从而可以保证第一密封圈80和第二密封圈90的可靠性。
另外,第一密封圈80和第二密封圈90可以为弹性密封圈,并且第一密封圈80和第二密封圈90的内周径小于第一管路50和第二管路60两端的直径,这样可以使第一密封圈80和第二密封圈90分别与第一管路50和第二管路60的连接固定稳定牢固,第一密封圈80和第二密封圈90的外周径大于接口的直径,这样可以使第一密封圈80与第二密封圈90与接口的抵接配合紧密,可以进一步地提升第一密封圈80和第二密封圈90的密封性能。其中,第一密封圈80和第二密封圈90可以为乳胶密封圈、硅胶密封圈和橡胶密封圈中的一种。
结合图12所示,第一密封圈80和第二密封圈90均可以包括:翻边83,翻边83设置于套设部81的端部,并且与第一管路50或第二管路60的端面抵接配合。具体地,密封部82与接口的径向的紧密抵接可以使密封部82将第一管路50与第二管路60与接口之间密封,但是第一管路50和第二管路60的两端与各个相对应的水口之间也会存在间隙,也会导致水流的泄露,通过设置翻边83,使翻边83与第一管路50或第二管路60的端面抵接配合,可以使第一管路50和第二管路60的两端与各个相对应的水口的周向被密封,可以保证水从管路全部流向相对应的水口,或从水口流向对应的管路,可以防止水从管路与水口之间的间隙中泄漏,可以进一步地保证滤芯总成100的结构可靠性。
结合图1所示,结合图2-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净水器1000可以主要包括:净水主机200和上述滤芯总成100,滤芯总成100设置于净水主机200,被第一滤芯20过滤过的水可以直接从净水主机200中流出,供用户使用,也可以经过净水主机200中的增压泵的增加处理以及RO反渗透膜的过滤处理再进入第二滤芯40进行过滤,然后再从净水主机200中流出供用户使用,这样不仅可以使净水器1000提供给用户不同水质的水,以满足用户进行对水质要求不同的活动时的需求,而且还可以避免第二滤芯40寿命的浪费。另外,净水主机200可以对滤芯总成100起到保护作用,可以防止外力冲击或外界异物损坏到滤芯总成100,可以延长滤芯总成100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5)

1.一种滤芯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外壳,所述第一外壳设置有第一水口、第二水口、第三水口和第四水口,所述第三水口和所述第四水口间隔分布;
第一滤芯,所述第一滤芯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内,且外周和内周分别设置有第一水道和第二水道,所述第一水道与所述第一水口相连通且所述第二水道与所述第二水口相连通;
第二外壳,所述第二外壳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内,且设置于所述第一滤芯远离所述第三水口和所述第四水口的一端,所述第二外壳设置有间隔分布的第五水口和第六水口;
第二滤芯,所述第二滤芯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壳内,且外周和内周分别设置有第三水道和第四水道,所述第三水道与所述第五水口相连通且所述第四水道与所述第六水口相连通,第一滤芯和第二滤芯中的一个为前置滤芯,另一个为后置滤芯;
第一管路,所述第一管路连接于所述第三水口和所述第五水口之间,且设置于所述第二水道内;以及
第二管路,所述第二管路连接于所述第四水口和所述第六水口之间,且在所述第二水道内与所述第一管路间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芯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的轴线和所述第二管路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为L1,所述第三水口的轴线和所述第四水口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为L2,L1和L2满足关系式:L1<L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滤芯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的轴线与所述第三水口的轴线为非共线关系,相较于所述第三水口的轴线,所述第一管路的轴线邻近所述第二管路的轴线;和/或
所述第二管路的轴线与所述第四水口的轴线为非共线关系,相较于所述第四水口的轴线,所述第二管路的轴线邻近所述第一管路的轴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滤芯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壳在对应所述第三水口的位置设置有第一接口且在对应所述第四水口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接口,所述第一管路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接口内且所述第二管路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二接口内,所述第一接口的轴线和所述第二接口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为L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芯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壳在对应所述第五水口的位置设置有第三接口且在对应所述第六水口的位置设置有第四接口,所述第一管路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三接口内且所述第二管路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第四接口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芯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端盖,所述第一端盖设置于所述第一滤芯邻近所述第一水口和所述第二水口的一端,所述第一端盖在对应所述第二水道的位置设置有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所述第一管路穿设过所述第一过孔且所述第二管路穿设过所述第二过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滤芯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壳朝向所述第一滤芯的一端外周设置有凸出的限位边,所述第一滤芯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外壳的端面固定连接且外周配合在所述限位边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芯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结构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芯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之间连接有连接筋,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二管路和所述连接筋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芯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口、所述第二水口、所述第三水口和所述第四水口在所述第一外壳的轴向一端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水口和所述第二水口的间隔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第三水口和所述第四水口的间隔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之间具有夹角。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滤芯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为90°。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芯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套设在所述第一管路的端部上且与所述第一管路的端部过盈配合;和/或
所述第二管路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套设在所述第二管路的端部上且与所述第二管路的端部过盈配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滤芯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二密封圈均包括:套设部和密封部,所述套设部套设在所述第一管路或所述第二管路的端部,所述密封部设置于所述套设部的外周且在轴向间隔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滤芯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二密封圈均包括:翻边,所述翻边设置于所述套设部的端部且与所述第一管路或所述第二管路的端面抵接配合。
15.一种净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净水主机;
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滤芯总成,所述滤芯总成设置于所述净水主机。
CN202120518238.9U 2021-03-11 2021-03-11 滤芯总成以及净水器 Active CN2148806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18238.9U CN214880628U (zh) 2021-03-11 2021-03-11 滤芯总成以及净水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18238.9U CN214880628U (zh) 2021-03-11 2021-03-11 滤芯总成以及净水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880628U true CN214880628U (zh) 2021-11-26

Family

ID=790366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518238.9U Active CN214880628U (zh) 2021-03-11 2021-03-11 滤芯总成以及净水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88062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75901A (zh) * 2021-03-11 2021-06-01 佛山市顺德区阿波罗环保器材有限公司 滤芯总成以及净水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75901A (zh) * 2021-03-11 2021-06-01 佛山市顺德区阿波罗环保器材有限公司 滤芯总成以及净水器
WO2022188731A1 (zh) * 2021-03-11 2022-09-15 佛山市顺德区阿波罗环保器材有限公司 滤芯总成以及净水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86393A (zh) 滤芯及反渗透净水器
CN104338439B (zh) Ro膜滤芯结构
CN214880628U (zh) 滤芯总成以及净水器
US20230416114A1 (en) Filter element assembly and water purifier
CN111115869A (zh) 复合滤芯组件
US20170259211A1 (en) Reverse osmosis filtration system without pressure tanks
CN215195693U (zh) 滤芯组件以及净水系统
CN107899280B (zh) 复合滤芯和净水设备
CN211339044U (zh) 一种新型大通量四合一滤芯结构
CN206156805U (zh) 滤芯及反渗透净水器
CN215195647U (zh) 滤芯总成以及净水器
CN215208772U (zh) 滤芯总成和净水器
CN100368052C (zh) 滤水器
CN111115883A (zh) 复合滤芯和具有其的水处理装置
CN212669369U (zh) 一种滤芯组件
CN215195654U (zh) 复合滤芯和净水机
CN110723833A (zh) 一种新型大通量四合一滤芯结构
CN215946914U (zh) 滤芯及净水系统
CN203400633U (zh) Ro膜滤芯结构
CN209762325U (zh) 一种使用超滤炭纤维复合滤芯的水龙头
WO2020088560A1 (zh) Ro滤芯组件和具有其的复合滤芯、水处理装置
CN109045809B (zh) 滤芯流道结构、复合滤芯以及净水器
CN209385717U (zh) 废水阀和净水器
CN207713462U (zh) 带冲洗功能的滤芯
CN213433228U (zh) 一种复合滤芯结构和净水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