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880541U - 处理污水的ao生化池 - Google Patents
处理污水的ao生化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880541U CN214880541U CN202121291565.1U CN202121291565U CN214880541U CN 214880541 U CN214880541 U CN 214880541U CN 202121291565 U CN202121291565 U CN 202121291565U CN 214880541 U CN214880541 U CN 21488054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ud
- pool
- pond
- row
- wa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eatment Of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处理污水的AO生化池,其包括相邻设置的缺氧池和好氧池,缺氧池和好氧池之间设有隔墙,隔墙上设置有连通缺氧池和好氧池的水流通道,缺氧池内设置有用于吸附缺氧微生物的第一填料层和潜水搅拌机;好氧池内设置有用于吸附好氧微生物的第二填料层、曝气装置和回流装置;缺氧池上设置有用于清理沉泥的排泥装置,排泥装置包括设置于缺氧池底部的排泥支管、一端与排泥支管连通且另一端延伸到缺氧池外部的排泥主管和排泥泵,排泥支管上开设有排泥孔。本申请通过在缺氧池底部设置排泥装置,能够在不清理池体内填料的状态下初步排出池底的沉泥,减少沉泥堆积,使得工作人员可以间隔较长时间再进行彻底清理,降低清理频次和劳动强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污水处理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处理污水的AO生化池。
背景技术
处理污水的AO生化池是指采用AO工艺法对污水进行处理的池体,AO工艺法又称为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是一种污水生物处理工艺,A是缺氧段,用于脱氮,O是好氧段,用于去除水中的有机物,缺氧好氧共同作用除磷,净化污水。
目前处理污水的AO生化池一般包括缺氧池以及好氧池,且缺氧池在前端、好氧池在后端,缺氧池从下部进水,在前的缺氧池以原污水中的有机物为碳源进行反硝化反应,在后的好氧池进一步去除反硝化残留物,缺氧池与好氧池上部通过管道连通,缺氧处理后的污水流入好氧池,进一步的,缺氧池内设置潜水搅拌机对污水进行搅拌使活性污泥悬浮,同时也悬挂弹性填料;在好氧池内悬挂填料、底部设置曝气盘以及曝气管道,以使污水进行充分的混合,进一步去除有机物,此外,在好氧池内还增设有回流泵,以使好氧混合液保持回流到前端的缺氧池,让好氧池内已发生硝化作用形成的硝态氮及时回到缺氧池,利用缺氧的反硝化作用让硝态氮形成氮气从而去除废水中的氮,并对缺氧池内的活性污泥量进行补充,在缺氧池及好氧池池底侧面安装便于检修的事故排空门。其中,AO生化池中的活性污泥是指生化池中的厌氧、好氧微生物群,缺氧池和好氧池中活性污泥大多吸附在悬挂的填料上,不易发生沉积。
在AO生化池投入运行后,从缺氧池底部进入AO生化池的污水中携带有一定的泥沙,泥沙难以被活性污泥降解,随着时间增长,这些泥沙易在缺氧池底部沉积形成沉泥,沉泥在缺氧池底部不断堆积,易使池体有效容积逐渐减少,水力停留时间变短,处理效果变差,严重时堵塞缺氧池的进水管道,影响池体正常运行,因此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人工对池底沉泥进行清理,工作人员在清理沉泥时需要先将池体内的填料清理出来,然后对池底沉泥进行清理。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发现在清理沉泥时工作人员需要先将池体内填料清理出来才能对池底沉泥进行清理,并在沉泥清理后重新悬挂新填料以及对系统活性污泥进行培养,生产运行成本和人员劳动强度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改善AO生化池中缺氧池池底的沉泥清理,本申请提供一种处理污水的AO生化池。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处理污水的AO生化池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处理污水的AO生化池,包括相邻设置的缺氧池和好氧池,所述缺氧池和所述好氧池之间设有隔墙,所述隔墙上设置有水流通道,所述水流通道连通所述缺氧池和好氧池,所述缺氧池下部设置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上方设置有用于吸附缺氧微生物的第一填料层以及潜水搅拌机;所述好氧池内设置有用于吸附好氧微生物的第二填料层、曝气装置以及用于向所述缺氧池回流好氧混合液的回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缺氧池上设置有用于清理沉泥的排泥装置,所述排泥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缺氧池底部的排泥支管、一端与所述排泥支管连通且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缺氧池外部的排泥主管以及设置于所述排泥主管上的排泥泵,所述排泥支管上开设有排泥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缺氧池底设置排泥装置,能够在不清理池体内填料以及不破坏系统活性污泥的状态的情况下,初步将位于底部的沉泥排出,降低缺氧池底部堆积的沉泥,这样工作人员就可以间隔较长时间后再进行彻底清理,降低了清理频次和劳动强度,节约生产成本。
优选的,所述排泥装置在所述缺氧池中均匀设置有多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均匀设置的多组排泥装置能够均匀分区对缺氧池池底进行处理,处理效率更高。
优选的,所述排泥装置有四组,四组所述排泥装置中的排泥支管两两相对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缺氧池常见的为方形,四组排泥装置能更好的与方形缺氧池适配,排泥效率更高。
优选的,所述排泥装置设置有用于汇总沉泥的排泥总管,多组排泥装置中的排泥主管与所述排泥总管连通,所述排泥总管出口设置有污泥池,所述排泥总管与所述污泥池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泥总管能够较为方便的将沉泥汇总并排入污泥池中,便于工作人员后续对沉泥进行清理。
优选的,所述排泥孔的开口朝上布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泥孔开口朝上能够使得污泥在吸力和重力作用下更容易进入排泥孔,排泥更高效。
优选的,所述排泥孔上设置有顶盖,所述顶盖在竖向方向上位于所述排泥孔上方、在横向方向上与所述排泥孔间留有供泥沙进入所述排泥孔的间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顶盖在竖向方向上能够对排泥孔进行隔挡,阻止碎石等杂物掉入排泥孔中。
优选的,所述顶盖包括支座与锥形盖体,所述盖体锥面朝上,所述支座固接于所述排泥支管上,所述盖体固接于所述支座上,所述盖体位于所述排泥孔正上方且所述盖体下边沿与所述排泥孔之间留有供泥沙进入的间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盖体的锥面能够更好引导碎石离开排泥孔的范围。
优选的,所述排泥装置上连接有用于冲水稀释沉泥的稀释组件,所述稀释组件包括水泵、水管、阻水阀以及阻泥阀,所述水泵进水口连通水源、出水口连通水管,所述水管出水口与所述排泥主管连通,所述阻水阀设置于所述排泥主管上且位于所述水管与所述排泥主管连接点下游,所述阻泥阀设置于所述水管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稀释组件能够稀释排泥支管附近的沉泥,使得沉泥能够更为流畅的进入排泥孔。
优选的,所述稀释组件中水泵的数量为一个。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少了管路布置,同时引入水源更为方便。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在缺氧池底设置排泥装置,能够在不清理池体内填料以及不破坏系统活性污泥的状态的情况下,初步将位于底部的沉泥排出,降低缺氧池底部堆积的沉泥,这样工作人员就可以间隔较长时间后再进行彻底清理,降低了清理频次和劳动强度,节约生产成本;
2.通过排泥总管能够较为方便的将沉泥汇总并排入污泥池中,便于工作人员后续对沉泥进行清理。
3.通过在排泥装置上设置稀释组件,能够排泥支管附近的沉泥进行稀释,使得沉泥能够更为流畅的进入排泥孔。
附图说明
图1是AO生化池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缺氧池内排泥装置和稀释组件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缺氧池;11、进水口;12、第一填料层;121、第一支架;13、潜水搅拌机;131、搅拌机支架;14、排泥装置;141、排泥支管;1411、排泥孔;142、排泥主管;143、排泥泵;144、排泥总管;145、顶盖;1451、支座;1452、盖体;15、稀释组件;151、水泵;152、水管;1521、水管支管;153、阻水阀;154、阻泥阀;
2、好氧池;21、第二填料层;211、第二支架;22、曝气装置;221、曝气管;222、曝气盘;223、风机;23、回流装置;231、回流泵;232、回流管;233、回流阀;
3、隔墙;
4、水流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2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处理污水的AO生化池。参照图1,包括相邻设置的缺氧池1和好氧池2,缺氧池1和好氧池2之间设有隔墙3,隔墙3上设置有水流通道4,水流通道4连通缺氧池1和好氧池2;缺氧池1下部设置有进水口11,进水口11上方设置有用于吸附缺氧微生物的第一填料层12和潜水搅拌机13,水流通道4位于第一填料层12和潜水搅拌机13上方,缺氧池1上还设置有用于清理沉泥的排泥装置14,排泥装置14位于进水口11下方;好氧池2内设置有用于吸附好氧微生物的第二填料层21、曝气装置22以及用于向缺氧池1内回流好氧混合液的回流装置23。
污水从进水口11流入AO生化池后,能够在缺氧池1内与缺氧微生物进行反硝化作用,而后流入好氧池2内与好氧微生物进行硝化作用,以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以及磷、氮;在AO生化池运行的过程中,缺氧池1底部易产生泥沙堆积形成沉泥,通过排泥装置14,工作人员能够在不清理第一填料层12的情况下,初步将缺氧池1底部的沉泥排出,降低缺氧池1底部堆积的沉泥,这样工作人员就可以间隔较长时间后再进行彻底清理,降低了清理频次和劳动强度。
参照图1,缺氧池1内设置有用于悬挂第一填料层12的第一支架121,第一支架121设置于缺氧池1中部且位于进水口11与水流通道4之间,第一填料层12悬挂在第一支架121下部且较为紧密、均匀的填满缺氧池1中部,以对缺氧微生物进行更好的吸附,使缺氧微生物留在缺氧池1内,使得缺氧微生物更充分的与污水进行反硝化作用。
缺氧池1内还设置有用于安装潜水搅拌机13的搅拌机支架131,搅拌机支架131位于第一支架121与水流通道4之间,潜水搅拌机13固接于搅拌机支架131下方,启动潜水搅拌机13能够对污水进行搅拌,使污水与第一填料层121上的缺氧微生物接触的更加充分,更好的实现缺氧微生物的反硝化作用。
污水在缺氧池1内经反硝化处理后沿着水流通道4流入好氧池2中,好氧池2内设置有用于悬挂第二填料层21的第二支架211,第二支架211固接于好氧池2内壁上,第二填料层21位于第二支架211下部且较为紧密、均匀的填满好氧池2中部,且第二支架211位于好氧池2的出水口下方,好氧池2的出水口位于水流通道4下方,流入好氧池2内的污水能够在第二填料层21内与好氧微生物进行硝化作用,以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
曝气装置22位于第二填料层21下部,曝气装置22包括设置于好氧池2底部的曝气管221、设置于曝气管221上的曝气盘222以及用于向曝气管221不断供空气的风机223,曝气盘222进气口与曝气管221连通,曝气管221进气端延伸至好氧池2外且端部与风机223连接,风机223能够控制空气进入曝气管221内并通过曝气管221上的曝气盘222对第二填料层21进行曝气增氧,为第二填料层21上的好氧微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
回流装置23包括设置于好氧池2底部的回流泵231以及连接于回流泵231出口端的回流管232,回流管232出口端从好氧池2内伸出并深入缺氧池1内,回流管232出口端与缺氧池1连通,从而更好地实现好氧混合液回流,回流的好氧混合液是指好氧池2中含有大量硝态氮的硝化液,能够用以缺氧池1脱氮。
污水在AO生化池中经过缺氧池1中的反硝化作用与好氧池2中的硝化作用处理后从好氧池2的出水口流出。
参照图1和图2,当AO生化池投入运行一段时间后,缺氧池1底部易堆积泥沙形成沉泥,工作人员能够通过排泥装置14初步将缺氧池1池底的沉泥排出,从而降低缺氧池底部堆积的沉泥,排泥装置14包括设置于所述缺氧池1底部的排泥支管141、一端与排泥支管141连通且另一端延伸到缺氧池1外部的排泥主管142以及设置于排泥主管142上的排泥泵143。
缺氧池1为方形,排泥装置14有四组,四组排泥装置14中的排泥支管141两两相对设置于缺氧池1底部,排泥支管141上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排泥孔1411,排泥孔1411开口朝上布置,排泥支管141上还设置有顶盖145,顶盖145在竖向方向上位于排泥孔1411上方,在横向方向上与排泥孔1411之间留有供泥沙进入排泥孔1411的间隙,顶盖145能够对排泥孔1411起到保护作用,阻止碎石等杂物掉入排泥孔1411中;进一步的,顶盖145包括支座1451与锥形盖体1452,盖体1452锥面朝上,支座1451固接于排泥支管141上,盖体1452固接于支座1451上,盖体1452位于排泥孔1411正上方且与排泥孔1411之间留有供泥沙进入的间隙,盖体1452的锥面能够更好地引导碎石离开排泥孔1411的范围。
排泥主管142和排泥泵143的数量与排泥装置14的数量相对应,即排泥主管142有四根、排泥泵143有四个,且四个排泥泵143分别位于四根排泥主管142上。
为方便对排泥主管142内的沉泥进行汇总,排泥装置14上还设置有排泥总管144,排泥总管144数量为一根,四根排泥主管142出口端连通于一根排泥总管144上,排泥总管144出口处设置有污泥池且排泥总管144与污泥池连通。
开启排泥泵143,能够使缺氧池1底部的沉泥因吸力和重力双重作用从排泥孔1411进入排泥支管141中,进而从排泥支管141分别流入排泥主管142中,再从排泥主管142汇集流入排泥总管144实现沉泥的汇总并排入污泥池中,方便工作人员对沉泥进行清理。
参照图2,排泥装置14上还设置有一组用于冲水稀释沉泥的稀释组件15,稀释组件15包括水泵151、水管152、阻水阀153以及阻泥阀154,水泵151设置为一个且水泵151进水口连通水源、出水口连通水管152,水管152出水端与排泥主管142连通进而稀释排泥支管141附近的沉泥,。
水管152出水端设置有四根水管支管1521,四根水管支管1521进水口均连通于水管152出水口,且四根水管支管1521出水口分别与四根排泥主管142连通,开启水泵151,自来水便可通过水管152流入水管支管1521,进而流入排泥主管142中。
阻水阀153设置于排泥主管142上且位于水管支管1521与排泥主管142连接点下游,以调节流入排泥主管142中的自来水流向,阻水阀153数量与排泥主管142数量相对应,即阻水阀153设置有四个,四个阻水阀153分别设置于四根排泥主管142上,关闭阻水阀153即可使排泥主管142中的自来水流入排泥支管141中,以稀释排泥支管141附近的沉泥,使其能够更为流畅的进入排泥孔1411。
阻泥阀154设置于水管支管1521上,以阻止排泥支管141中的沉泥在稀释组件15停止工作时涌入水管152,阻泥阀154数量与水管支管1521数量对应,即阻泥阀154设置为四个,四个阻泥阀154分别位于四根水管支管1521上,关闭水管支管1521上的阻泥阀154,排泥支管141中的沉泥会流入排泥主管142中,不会堵塞水管152,进而实现稀释组件15的再利用。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处理污水的AO生化池的实施原理为:污水从缺氧池1下方的进水口11流入AO生化池,在缺氧池1内的第一填料层12上与缺氧微生物进行反硝化作用,而后从水流通道4流入好氧池2内与第二填料层21上的好氧微生物进行硝化作用,进而实现除磷、除氮以及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的效果;同时,在AO生化池运行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能够通过排泥装置14在不清理缺氧池1内第一填料层12的情况下初步排出缺氧池1底部的沉泥,降低缺氧池1底部堆积的沉泥,这样工作人员就可以间隔较长时间后再进行彻底清理,降低了清理频次和劳动强度,节约生产成本。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处理污水的AO生化池,包括相邻设置的缺氧池(1)和好氧池(2),所述缺氧池(1)和所述好氧池(2)之间设有隔墙(3),所述隔墙(3)上设置有水流通道(4),所述水流通道(4)连通所述缺氧池(1)和好氧池(2),所述缺氧池(1)下部设置有进水口(11),所述进水口(11)上方设置有用于吸附缺氧微生物的第一填料层(12)以及潜水搅拌机(13);所述好氧池(2)内设置有用于吸附好氧微生物的第二填料层(21)、曝气装置(22)以及用于向所述缺氧池(1)回流好氧混合液的回流装置(23),其特征在于:所述缺氧池(1)上设置有用于清理沉泥的排泥装置(14),所述排泥装置(14)包括设置于所述缺氧池(1)底部的排泥支管(141)、一端与所述排泥支管(141)连通且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缺氧池(1)外部的排泥主管(142)以及设置于所述排泥主管(142)上的排泥泵(143),所述排泥支管(141)上开设有排泥孔(14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污水的AO生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装置(14)在所述缺氧池(1)中均匀设置有多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污水的AO生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装置(14)有四组,四组所述排泥装置(14)中的排泥支管(141)两两相对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处理污水的AO生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装置(14)设置有用于汇总沉泥的排泥总管(144),多组排泥装置(14)中的排泥主管(142)与所述排泥总管(144)连通,所述排泥总管(144)出口设置有污泥池,所述排泥总管(144)与所述污泥池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污水的AO生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孔(1411)的开口朝上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处理污水的AO生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孔(1411)上设置有顶盖(145),所述顶盖(145)在竖向方向上位于所述排泥孔(1411)上方、在横向方向上与所述排泥孔(1411)间留有供泥沙进入所述排泥孔(1411)的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处理污水的AO生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145)包括支座(1451)与锥形盖体(1452),所述盖体(1452)锥面朝上,所述支座(1451)固接于所述排泥支管(141)上,所述盖体(1452)固接于所述支座(1451)上,所述盖体(1452)位于所述排泥孔(1411)正上方且所述盖体(1452)下边沿与所述排泥孔(1411)之间留有供泥沙进入的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污水的AO生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装置(14)上连接有用于冲水稀释沉泥的稀释组件(15),所述稀释组件(15)包括水泵(151)、水管(152)、阻水阀(153)以及阻泥阀(154),所述水泵(151)进水口连通水源、出水口连通水管(152),所述水管(152)出水口与所述排泥主管(142)连通,所述阻水阀(153)设置于所述排泥主管(142)上且位于所述水管(152)与所述排泥主管(142)连接点下游,所述阻泥阀(154)设置于所述水管(152)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处理污水的AO生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稀释组件(15)中水泵(151)的数量为一个。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291565.1U CN214880541U (zh) | 2021-06-09 | 2021-06-09 | 处理污水的ao生化池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291565.1U CN214880541U (zh) | 2021-06-09 | 2021-06-09 | 处理污水的ao生化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880541U true CN214880541U (zh) | 2021-11-26 |
Family
ID=789328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291565.1U Active CN214880541U (zh) | 2021-06-09 | 2021-06-09 | 处理污水的ao生化池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880541U (zh) |
-
2021
- 2021-06-09 CN CN202121291565.1U patent/CN21488054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548757B (zh) | 一种养殖池塘底质处理系统 | |
CN208732876U (zh) | 校区生活用水循环利用系统 | |
CN114014492A (zh) | 一种低碳氮比污水处理系统 | |
CN108585187A (zh) | 农村户用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 |
CN220334936U (zh) | 一种生活污水处理用沸石曝气生物滤池 | |
CN110713310B (zh) | 一种基于微生物活化海绵铁填料的污水深度处理装置及方法 | |
CN214880541U (zh) | 处理污水的ao生化池 | |
CN107986566A (zh) | 水利水电环境工程用污水净化处理设备 | |
CN217676987U (zh) | 地埋式sbr污水处理装置 | |
CN208648877U (zh) | 一种改良型a/o-mbr一体化装置 | |
CN216764644U (zh) | 一种环形流转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 |
CN216005352U (zh) | 一种节能mbr污水处理系统 | |
CN215480427U (zh) | 一种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设备 | |
CN213596107U (zh) | 生态节能型农村污水处理设备及处理系统 | |
CN213895539U (zh) | 一种黑臭水体处理系统 | |
CN210635851U (zh) | 兼氧型mbr污水处理池和设备 | |
CN213295093U (zh) | 污水高效净化生化池 | |
CN211813672U (zh) | 一种高效节能污水处理系统 | |
CN210012708U (zh) | 带有二级分解池的污水mbr一体化处理设备 | |
CN208617474U (zh) | 农村户用污水处理装置 | |
CN111977779A (zh) | 一种便于清理污泥的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 |
CN112093993A (zh) | 生态节能型农村污水处理设备及处理系统 | |
CN221822040U (zh) | 一种水产养殖污水生态治理和循环利用系统 | |
CN108394995A (zh) | 一种改良型a/o-mbr一体化装置及其污水处理方法 | |
CN109896711A (zh) | 一种太阳能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