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85187A - 农村户用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农村户用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585187A CN108585187A CN201810762375.XA CN201810762375A CN108585187A CN 108585187 A CN108585187 A CN 108585187A CN 201810762375 A CN201810762375 A CN 201810762375A CN 108585187 A CN108585187 A CN 10858518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wage
- circular wall
- area
- outer fissure
- multiplication reg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10865 sewage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4
- 230000003647 oxid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0
- 238000007254 oxi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0
- 238000005276 aerator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5
- 239000010802 sludg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4
- 239000000945 fill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11081 inoc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6228 supernat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3344 environmental pollut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1100000719 pollutant Toxicit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XKMRRTOUMJRJIA-UHFFFAOYSA-N ammonia nh3 Chemical compound N.N XKMRRTOUMJRJIA-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079 diges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5000011389 fruit/vegetable juice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344 surfac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5416 organic matt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44000005700 microbiom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273 a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746 pu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737241 Coco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3162 Cocos nucifer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3399 edible fruit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062 hydrolysi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460 hydrolysis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45 las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20477 pH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9087 diges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95 infil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64 in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806 kitchen was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992 reflux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439 repair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1 waste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65 wastewater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02—Aerobic processes
- C02F3/12—Activated sludge processes
- C02F3/1205—Particular type of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es
- C02F3/121—Multistep treatment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02—Aerobic process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02—Aerobic processes
- C02F3/12—Activated sludge processes
- C02F3/1205—Particular type of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es
- C02F3/1215—Combinations of activated sludge treatment with precipitation, flocculation, coagulation and separation of phosphat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0—Aerobic and anaerobic process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2001/007—Processes including a sedimentation step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农村户用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第一圆形壁与第二圆形壁之间形成环形的外沟生物倍增区,第二圆形壁和第三圆形壁之间形成环形的内沟生物氧化区,第三圆形壁内形成沉淀区;第一圆形壁的上部设有进水管,第二圆形壁上设有上部开口,第三圆形壁的底部设有下部开口;进水管与外沟生物倍增区之间的连通口与上部开口交错设置,上部开口与下部开口之间交错设置;沉淀区的底部设有集泥区,集泥区的底部设有排泥管;沉淀区的上部设有排水管,排水管的进水口位于沉淀区内;外沟生物倍增区和内沟生物氧化区内设有推流曝气装置;外沟生物倍增区与内沟生物氧化区内还设有可拆卸地模块化轻质填料。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农村用户污水处理方法。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具体的为一种农村户用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农村地区人口密度低,分布分散,生活生产污水排放不达标,易污染各类水源。农村生活生产污水通常来源于厨房污水、洗涤污水、畜牧污水等,具有污水时变化数大,水质、水量波动大等特点。目前,农村污水处理较简易,污水收集不集中,污水处理设备几乎没有,通常是修化粪池处理,污染物出水浓度较高。
农村地区人群分散,难以有效的集中收集污水,管网建设难度大,且管网投资巨大;农村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无充足资金建设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设施,加剧了农村散排现象。目前,农村污水处理技术主要包括:1)引进一些污水处理设施,但操作复杂,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2)农村生物膜反应器、脉冲多层复合滤料生物滤池和高负荷地下渗滤系统等污水处理工艺,运行能耗高,管理相对复杂。这些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水体水质恶化,但并未彻底改善农村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状况,并且上述技术存在工程量大、投资高、运维成本高等不足。归根结底,现有技术均是从统一收集农村生活污水,通过污水管网输送至污水处理设施集中处理的思路出发,没有充分考虑农户居住分散,生活污水收集困难等特点,缺乏建设运营成本低,管网投资少的水处理设施,从而,无法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有效处理。
公开号为CN108083558A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用新型净化槽,包括槽体和与槽体相配合的盖板,所述槽体被隔板分隔成四个分槽体,所述四个分槽体分别为相连通的水解酸化好氧池、水解酸化厌氧池、水质水量调节池和新型生物滤池,所述水质水量调节池与新型生物滤池之间的隔板上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处设有浮球阀,所述新型生物滤池内与浮球阀相对应的位置设有布水管,所述布水管的四周均匀开设有出水孔,布水管的下方设有滤料层,所述滤料层内竖直设有贯穿整个滤料层的通气管,滤料层的表面铺设有一层生物膜,所述新型生物滤池内部位于滤料层的上方设有用于放置特制生态填料的置物槽。
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用新型净化槽虽然采用无动力运行方式,但是仍为一种集中收集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污水处理装置,即采用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用新型净化槽仍需要铺设管网,存在投资成本高的问题,且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用新型净化槽采用4个分槽体的方式,占地面积大,不适于单个农村用户或有限个农村用户使用。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农村户用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能够适用于单个农村用户或有限个农村用户使用,并具有占地面积小、投资成本低和运营成本低的优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首先提出了一种农村户用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第一圆形壁、第二圆形壁和第三圆形壁,所述第一圆形壁、第二圆形壁和第三圆形壁同轴设置且轴线位于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一圆形壁与所述第二圆形壁之间形成环形的外沟生物倍增区,所述第二圆形壁和第三圆形壁之间形成环形的内沟生物氧化区,所述第三圆形壁内形成沉淀区;
所述第一圆形壁的上部设有与所述外沟生物倍增区相连通的进水管,所述第二圆形壁上设有用于连通所述外沟生物倍增区和内沟生物氧化区的上部开口,所述第三圆形壁的底部设有用于连通所述内沟生物氧化区与沉淀区的下部开口;在竖直向下的视图方向上,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外沟生物倍增区之间的连通口与所述上部开口交错设置,所述上部开口与下部开口之间交错设置;
所述沉淀区的底部设有集泥区,所述集泥区的底部设有排泥管;所述沉淀区的上部设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进水口位于所述沉淀区内,所述排水管的出水口延伸伸出所述第一圆形壁以外;
所述外沟生物倍增区和内沟生物氧化区内设有推流曝气装置;所述外沟生物倍增区与内沟生物氧化区内还设有可拆卸地模块化轻质填料。
进一步,所述集泥区内设有集泥斗,所述集泥斗的内径沿着从上至下的方向逐渐减小,且所述排泥管设置在所述集泥斗的底部;所述集泥斗的锥顶角为90-120°,且所述集泥斗的最大内径等于所述沉淀区的内径。
进一步,所述第二圆形壁的上部设有用于消化液内回流的过水孔;在竖直向下的视图方向上,所述连通口的中心和所述第一圆形壁的中心的连线与所述上部开口的中心和所述第一圆形壁的中心的连线之间沿着液体环流方向上的夹角大于等于90°,所述上部开口的中心和所述第一圆形壁的中心的连线与所述下部开口的中心和所述第一圆形壁的中心的连线之间沿着液体环流方向上的夹角大于等于90°,所述连通口的中心和所述第一圆形壁中心的连线和所述过水孔的中心与所述第一圆形壁中心的连线之间沿着液体环流方向上的夹角大于等于240°。
进一步,所述排水管的进水口的最低高度高于或等于所述上部开口的最低高度,所述过水孔的最低高度低于所述上部开口的最低高度;所述进水管内设有格栅过滤区,或所述进水管与所述第一圆形壁之间设有格栅过滤区,所述格栅过滤区通过所述连通口与所述外沟生物倍增区相连通。
进一步,所述外沟生物倍增区和内沟生物氧化区内分别设有两个所述推流曝气装置,且设置在所述外沟生物倍增区内的两个所述推流曝气装置环形均布设置,设置在所述内沟生物氧化区内的两个所述推流曝气装置环形均布设置。
进一步,在竖直向下的视图方向上,所有的所述推流曝气装置的轴线共轴,且所有的所述推流曝气装置的轴线均位于同时过所述第一圆形壁的轴线与所述连通口的中心的平面上。
进一步,所述第一圆形壁、第二圆形壁和第三圆形壁的中心圆的直径之比为4:3:3。
进一步,所述第一圆形壁、第二圆形壁和第三圆形壁的厚度相等,且所述第一圆形壁的径向厚度与所述外沟生物倍增区的径向宽度之比为3:197,所述外沟生物倍增区与内沟生物氧化区的径向宽度之比为197:147。
进一步,在竖直向下的视图方向上,设置在所述外沟生物倍增区内的所述模块化轻质填料占所述外沟生物倍增区环形区域面积的60-70%,设置在所述内沟生物氧化区内的所述模块化轻质填料占所述内沟生物氧化区环形区域面积的60-70%。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采用如上所述农村户用污水处理装置的农村用户污水处理方法,包括如下两种处理模式:
第一种模式:活性污泥和生物膜双作用共同处理
在所述外沟生物倍增区和内沟生物氧化区内接种活性污泥,将模块化轻质填料放置于外沟生物倍增区和内沟生物氧化区内的设定位置处;
污水经进水管进入外沟生物倍增区,利用推流曝气装置驱动污水在外沟生物倍增区内进行循环并增加污水中溶解氧;在模块化轻质填料的吸附拦截作用下,富集有机物并实现生物富集倍增,在模块化轻质填料内形成生物链较长的污水生态系统,并形成靠近推流曝气装置好氧远离推流曝气装置厌氧的生物膜;在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生物的同化异化作用,分解消除有机污染物;
外沟生物倍增区内的污水经所述上部开口溢流至所述内沟生物氧化区,在推流曝气装置的作用下,污水在内沟生物氧化区内循环,并在模块化轻质填料表层形成靠近推流曝气装置好氧远离推流曝气装置厌氧的生物膜,在生物膜与活性污泥共同的生化作用,分解有机无机污染物;
内沟生物氧化区内的污水通过所述下部开口进入到所述沉淀区,污水在重力作用下实现泥水分离,上清液通过出水管的进水口溢流排出,污泥沉降进入集泥区,集泥区内的污泥通过排泥管底部排出。
第二种模式:活性污泥单作用处理
在所述外沟生物倍增区和内沟生物氧化区内接种活性污泥;
污水经进水管进入外沟生物倍增区,利用推流曝气装置驱动污水在外沟生物倍增区内进行循环并增加污水中溶解氧;在靠近推流曝气装置的区域形成好氧区并在远离推流曝气装置的区域形成厌氧区,在活性污泥的作用下,实现对污水的处理,特别适合对含氨氮较多的污水的处理;
同理,外沟生物倍增区内的污水经所述上部开口溢流至所述内沟生物氧化区,在推流曝气装置的作用下,污水在内沟生物氧化区内循环,在靠近推流曝气装置的区域形成好氧区并在远离推流曝气装置的区域形成厌氧区,在活性污泥的作用下,实现对污水的处理;
内沟生物氧化区内的污水通过所述下部开口进入到所述沉淀区,污水在重力作用下实现泥水分离,上清液通过出水管的进水口溢流排出,污泥沉降进入集泥区,集泥区内的污泥通过排泥管底部排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的农村户用污水处理装置,污水经进水管进入到外沟生物倍增区后,在推流曝气装置的作用下绕环形区域循环流动,若外沟生物倍增区内的液面高于上部开口的最低高度,则污水溢流至内沟生物氧化区,在推流曝气装置的作用下,在内沟生物氧化区内循环流动;内沟生物氧化区通过下部开口与沉淀区之间形成连通器结构,污水通过下部开口进入到沉淀区实现泥水分离;如此,当进水管内有污水通入外沟生物倍增区,超过上部开口则溢流至内沟生物氧化区,若进水管内没有污水通入,则污水在外沟生物倍增区和内沟生物氧化区内循环,实现对污水的持续处理;由此可知,本发明的农村户用污水处理装置可适用于农村用户污水时变化数大,水质、水量波动大等特点,能够适用于单个农村用户或有限个农村用户使用,并具有占地面积小、投资成本低和运营成本低的优点。
本发明的农村户用污水处理装置,还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采用第一圆形壁、第二圆形壁和第三圆形壁之间围成的外沟生物倍增区、内沟生物氧化区和沉淀区,可方便地利用推流曝气装置实现污水在外沟生物倍增区和内沟生物氧化区内实现循环流动,在占地面积小的基础上,使污水处理的流线延长,外沟生物倍增区和内沟生物氧化区内具有不同的溶解氧浓度,模块化轻质填料实现了生物倍增的技术效果,提高了单位面积的污水处理效率,能够有效提高对污水的处理效果;
2)构建模块化轻质填料时,可以利用经济实用的丝瓜瓤、椰棕瓤等轻质填料,节省运营费用;
3)微生物附着在模块化轻质填料上能增大有机物负荷,提高污水的处理效率,利用生物膜处理,活性污泥处理,可形成良好的污水生物链,有利于污泥的减量;
4)模块化轻质填料可拆卸设置,即模块化轻质填料可根据处理污水的性质、种类而选择,实现微生物的长期稳定生长,并保证污水的高效处理效能;
5)本发明的农村户用污水处理装置具有投资成本低、运营管理简单和适合散户居民污水处理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发明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
图1为本发明农村户用污水处理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1的B-B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进水管,2-格栅过滤区,3-外沟生物倍增区,4-内沟生物氧化区,5-沉淀区,6-集泥区,7-出水管,8-排泥管,9-集泥斗,10-推流曝气装置,11-模块化轻质填料;12-第一圆形壁;13-第二圆形壁;14-第三圆形壁;15-上部开口;16-下部开口;17-过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发明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农村户用污水处理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农村户用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第一圆形壁12、第二圆形壁13和第三圆形壁14,第一圆形壁12、第二圆形壁13和第三圆形壁14同轴设置且轴线位于竖直方向上;第一圆形壁12与第二圆形壁13之间形成环形的外沟生物倍增区3,第二圆形壁13和第三圆形壁14之间形成环形的内沟生物氧化区4,第三圆形壁14内形成沉淀区5。
本实施例的第一圆形壁12的上部设有与外沟生物倍增区3相连通的进水管1,第二圆形壁13上设有用于连通外沟生物倍增区3和内沟生物氧化区4的上部开口15,第三圆形壁14的底部设有用于连通内沟生物氧化区4与沉淀区5的下部开口16;在竖直向下的视图方向上,进水管1与外沟生物倍增区3之间的连通口与上部开口15交错设置,上部开口15与下部开口16之间交错设置。进水管1内设有格栅过滤区2,或进水管1与第一圆形壁12之间设有格栅过滤区2,格栅过滤区2通过连通口与外沟生物倍增区3相连通。本实施例的进水管1与第一圆形壁12之间设有格栅过滤区2,格栅过滤区2通过连通口与外沟生物倍增区3相连通,格栅过滤区2用于过滤污水中较大颗粒的杂质。
本实施例的第二圆形壁13的上部设有用于消化液内回流的过水孔17,以实现消化液内回流,强化脱氮效果。在竖直向下的视图方向上,连通口的中心和第一圆形壁12的中心的连线与上部开口15的中心和第一圆形壁12的中心的连线之间沿着液体环流方向上的夹角大于等于90°,上部开口15的中心和第一圆形壁12的中心的连线与下部开口16的中心和第一圆形壁12的中心的连线之间沿着液体环流方向上的夹角大于等于90°,连通口的中心和第一圆形壁12中心的连线和过水孔17的中心与第一圆形壁12中心的连线之间沿着液体环流方向上的夹角大于等于240°。具体的,在竖直向下的视图方向上,连通口的中心和第一圆形壁12的中心的连线与上部开口15的中心和第一圆形壁12的中心的连线之间沿着液体环流方向上的夹角等于90°,上部开口15的中心和第一圆形壁12的中心的连线与下部开口16的中心和第一圆形壁12的中心的连线之间沿着液体环流方向上的夹角等于270°,连通口的中心和第一圆形壁12中心的连线和过水孔17的中心与第一圆形壁12中心的连线之间沿着液体环流方向上的夹角大于等于270°。
本实施例的沉淀区5的底部设有集泥区6,集泥区6的底部设有排泥管8;沉淀区5的上部设有排水管7,排水管7的进水口位于沉淀区5内,排水管7的出水口延伸伸出第一圆形壁12以外。本实施例的集泥区内设有集泥斗9,集泥斗9的内径沿着从上至下的方向逐渐减小,且排泥管8设置在集泥斗9的底部;集泥斗9的锥顶角为90-120°,且集泥斗9的最大内径等于沉淀区5的内径,本实施例的集泥斗9的锥顶角为100°。排水管7的进水口的最低高度高于或等于上部开口15的最低高度,排水管7的进水口的最低高度高于上部开口15的最低高度,过水孔17的最低高度低于上部开口15的最低高度,即外沟生物倍增区3、内沟生物氧化区4和沉淀区5内的液面不会超过排水管7的进水口的最低高度。
外沟生物倍增区3和内沟生物氧化区4内设有推流曝气装置10;外沟生物倍增区3与内沟生物氧化区4内还设有可拆卸地模块化轻质填料11。本实施例的外沟生物倍增区3和内沟生物氧化区4内分别设有两个推流曝气装置10,且设置在外沟生物倍增区3内的两个推流曝气装置10环形均布设置,设置在内沟生物氧化区4内的两个推流曝气装置10环形均布设置。且在竖直向下的视图方向上,所有的推流曝气装置10的轴线共轴,且所有的推流曝气装置10的轴线均位于同时过第一圆形壁12的轴线与连通口的中心的平面上。模块化轻质填料11设置在两个推流曝气装置10之间,与推流曝气装置10不干涉。推流曝气装置10由倾斜的转轴及桨叶组成,一部分位于液面以下,一部分位于液面以上,通过电机和传动带带动转轴旋转,旋转中吸入空气,实现推流、曝气的效果。
进一步,本实施例的第一圆形壁12、第二圆形壁13和第三圆形壁14的中心圆的直径之比为4:3:3。本实施例的第一圆形壁12、第二圆形壁13和第三圆形壁14的厚度相等,且第一圆形壁12的径向厚度与外沟生物倍增区3的径向宽度之比为3:197,外沟生物倍增区3与内沟生物氧化区4的径向宽度之比为197:147。本文所述的中心圆指距离圆环内圆和外圆的径向距离相等的辅助圆,例如第一圆形壁12的中心圆,即为距离第一圆形壁12外壁和内壁的径向距离相等的辅助圆。
进一步,在竖直向下的视图方向上,设置在外沟生物倍增区3内的模块化轻质填料11占外沟生物倍增区3环形区域面积的60-70%,设置在内沟生物氧化区4内的模块化轻质填料11占内沟生物氧化区4环形区域面积的60-70%。模块化轻质填料11均匀分布在对应的外沟生物倍增区3和内沟生物氧化区4的两个推流曝气装置10之间,即以过推流曝气装置10的轴线以及第一圆形壁12的截面将外沟生物倍增区3截得的两部分中,每一部分中的模块化轻质填料11占外沟生物倍增区3环形区域面积的30-35%,以过推流曝气装置10的轴线以及第一圆形壁12的截面将内沟生物氧化区4截得的两部分中,每一部分中的模块化轻质填料11占内沟生物氧化区4环形区域面积的30-35%。本实施例设置在外沟生物倍增区3内的模块化轻质填料11占外沟生物倍增区3环形区域面积的64%,设置在内沟生物氧化区4内的模块化轻质填料11占内沟生物氧化区4环形区域面积的64%,在顺着环形水流的方向,靠近推流曝气装置10的区域形成好氧区,远离推流曝气装置10的区域形成厌氧区,如此,即可提高污水处理效果。
采用本实施例农村户用污水处理装置的农村用户污水处理方法,包括如下两种处理模式:
第一种模式:活性污泥和生物膜双作用共同处理
在外沟生物倍增区3和内沟生物氧化区4内接种活性污泥,将模块化轻质填料11放置于外沟生物倍增区3和内沟生物氧化区4内的设定位置处;
污水经进水管1进入外沟生物倍增区3,利用推流曝气装置10驱动污水在外沟生物倍增区3内进行循环并增加污水中溶解氧;在模块化轻质填料11的吸附拦截作用下,富集有机物并实现生物富集倍增,在模块化轻质填料11内形成生物链较长的污水生态系统,并形成靠近推流曝气装置10好氧远离推流曝气装置10厌氧的生物膜;在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生物的同化异化作用,分解消除有机污染物;
外沟生物倍增区3内的污水经上部开口15溢流至内沟生物氧化区4,在推流曝气装置的作用下,污水在内沟生物氧化区4内循环,并在模块化轻质填料11表层形成靠近推流曝气装置10好氧远离推流曝气装置10厌氧的生物膜,在生物膜与活性污泥共同的生化作用,分解有机无机污染物;
内沟生物氧化区4内的污水通过下部开口16进入到沉淀区5,污水在重力作用下实现泥水分离,上清液通过出水管的进水口溢流排出,污泥沉降进入集泥区6,集泥区6内的污泥通过排泥管8底部排出。
第二种模式:活性污泥单作用处理
在外沟生物倍增区3和内沟生物氧化区4内接种活性污泥;
污水经进水管1进入外沟生物倍增区3,利用推流曝气装置10驱动污水在外沟生物倍增区3内进行循环并增加污水中溶解氧;在靠近推流曝气装置10的区域形成好氧区并在远离推流曝气装置10的区域形成厌氧区,在活性污泥的作用下,实现对污水的处理,特别适合对含氨氮较多的污水的处理;
同理,外沟生物倍增区3内的污水经上部开口15溢流至内沟生物氧化区4,在推流曝气装置的作用下,污水在内沟生物氧化区4内循环,在靠近推流曝气装置10的区域形成好氧区并在远离推流曝气装置10的区域形成厌氧区,在活性污泥的作用下,实现对污水的处理;
内沟生物氧化区4内的污水通过下部开口16进入到沉淀区5,污水在重力作用下实现泥水分离,上清液通过出水管的进水口溢流排出,污泥沉降进入集泥区6,集泥区6内的污泥通过排泥管8底部排出。
本实施例的农村户用污水处理装置,污水经进水管进入到外沟生物倍增区后,在推流曝气装置的作用下绕环形区域循环流动,若外沟生物倍增区内的液面高于上部开口的最低高度,则污水溢流至内沟生物氧化区,在推流曝气装置的作用下,在内沟生物氧化区内循环流动;内沟生物氧化区通过下部开口与沉淀区之间形成连通器结构,污水通过下部开口进入到沉淀区实现泥水分离;如此,当进水管内有污水通入外沟生物倍增区,超过上部开口则溢流至内沟生物氧化区,若进水管内没有污水通入,则污水在外沟生物倍增区和内沟生物氧化区内循环,实现对污水的持续处理;由此可知,本发明的农村户用污水处理装置可适用于农村用户污水时变化数大,水质、水量波动大等特点,能够适用于单个农村用户或有限个农村用户使用,并具有占地面积小、投资成本低和运营成本低的优点。
本实施例的农村户用污水处理装置,还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采用第一圆形壁、第二圆形壁和第三圆形壁之间围成的外沟生物倍增区、内沟生物氧化区和沉淀区,可方便地利用推流曝气装置实现污水在外沟生物倍增区和内沟生物氧化区内实现循环流动,在占地面积小的基础上,使污水处理的流线延长,外沟生物倍增区和内沟生物氧化区内具有不同的溶解氧浓度,模块化轻质填料实现了生物倍增的技术效果,提高了单位面积的污水处理效率,能够有效提高对污水的处理效果;
2)构建模块化轻质填料时,可以利用经济实用的丝瓜瓤、椰棕瓤等轻质填料,节省运营费用;
3)微生物附着在模块化轻质填料上能增大有机物负荷,提高污水的处理效率,利用生物膜处理,活性污泥处理,可形成良好的污水生物链,有利于污泥的减量;
4)模块化轻质填料可拆卸设置,即模块化轻质填料可根据处理污水的性质、种类而选择,实现微生物的长期稳定生长,并保证污水的高效处理效能;
5)本实施例的农村户用污水处理装置具有投资成本低、运营管理简单和适合散户居民污水处理的优点。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发明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农村户用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第一圆形壁(12)、第二圆形壁(13)和第三圆形壁(14),所述第一圆形壁(12)、第二圆形壁(13)和第三圆形壁(14)同轴设置且轴线位于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一圆形壁(12)与所述第二圆形壁(13)之间形成环形的外沟生物倍增区(3),所述第二圆形壁(13)和第三圆形壁(14)之间形成环形的内沟生物氧化区(4),所述第三圆形壁(14)内形成沉淀区(5);
所述第一圆形壁(12)的上部设有与所述外沟生物倍增区(3)相连通的进水管(1),所述第二圆形壁(13)上设有用于连通所述外沟生物倍增区(3)和内沟生物氧化区(4)的上部开口(15),所述第三圆形壁(14)的底部设有用于连通所述内沟生物氧化区(4)与沉淀区(5)的下部开口(16);在竖直向下的视图方向上,所述进水管(1)与所述外沟生物倍增区(3)之间的连通口与所述上部开口(15)交错设置,所述上部开口(15)与下部开口(16)之间交错设置;
所述沉淀区(5)的底部设有集泥区(6),所述集泥区(6)的底部设有排泥管(8);所述沉淀区(5)的上部设有排水管(7),所述排水管(7)的进水口位于所述沉淀区(5)内,所述排水管(7)的出水口延伸伸出所述第一圆形壁(12)以外;
所述外沟生物倍增区(3)和内沟生物氧化区(4)内设有推流曝气装置(10);所述外沟生物倍增区(3)与内沟生物氧化区(4)内还设有可拆卸地模块化轻质填料(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村户用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泥区内设有集泥斗(9),所述集泥斗(9)的内径沿着从上至下的方向逐渐减小,且所述排泥管(8)设置在所述集泥斗(9)的底部;所述集泥斗(9)的锥顶角为90-120°,且所述集泥斗(9)的最大内径等于所述沉淀区(5)的内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村户用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圆形壁(13)的上部设有用于消化液内回流的过水孔(17);在竖直向下的视图方向上,所述连通口的中心和所述第一圆形壁(12)的中心的连线与所述上部开口(15)的中心和所述第一圆形壁(12)的中心的连线之间沿着液体环流方向上的夹角大于等于90°,所述上部开口(15)的中心和所述第一圆形壁(12)的中心的连线与所述下部开口(16)的中心和所述第一圆形壁(12)的中心的连线之间沿着液体环流方向上的夹角大于等于90°,所述连通口的中心和所述第一圆形壁(12)中心的连线和所述过水孔(17)的中心与所述第一圆形壁(12)中心的连线之间沿着液体环流方向上的夹角大于等于24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村户用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7)的进水口的最低高度高于或等于所述上部开口(15)的最低高度,所述过水孔(17)的最低高度低于所述上部开口(15)的最低高度;所述进水管(1)内设有格栅过滤区(2),或所述进水管(1)与所述第一圆形壁(12)之间设有格栅过滤区(2),所述格栅过滤区(2)通过所述连通口与所述外沟生物倍增区(3)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村户用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沟生物倍增区(3)和内沟生物氧化区(4)内分别设有两个所述推流曝气装置(10),且设置在所述外沟生物倍增区(3)内的两个所述推流曝气装置(10)环形均布设置,设置在所述内沟生物氧化区(4)内的两个所述推流曝气装置(10)环形均布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农村户用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竖直向下的视图方向上,所有的所述推流曝气装置(10)的轴线共轴,且所有的所述推流曝气装置(10)的轴线均位于同时过所述第一圆形壁(12)的轴线与所述连通口的中心的平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农村户用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形壁(12)、第二圆形壁(13)和第三圆形壁(14)的中心圆的直径之比为4:3: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农村户用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形壁(12)、第二圆形壁(13)和第三圆形壁(14)的厚度相等,且所述第一圆形壁(12)的径向厚度与所述外沟生物倍增区(3)的径向宽度之比为3:197,所述外沟生物倍增区(3)与内沟生物氧化区(4)的径向宽度之比为197:147。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农村户用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竖直向下的视图方向上,设置在所述外沟生物倍增区(3)内的所述模块化轻质填料(11)占所述外沟生物倍增区(3)环形区域面积的60-70%,设置在所述内沟生物氧化区(4)内的所述模块化轻质填料(11)占所述内沟生物氧化区(4)环形区域面积的60-70%。
10.一种采用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农村户用污水处理装置的农村用户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两种处理模式:
第一种模式:活性污泥和生物膜双作用共同处理
在所述外沟生物倍增区(3)和内沟生物氧化区(4)内接种活性污泥,将模块化轻质填料(11)放置于外沟生物倍增区(3)和内沟生物氧化区(4)内的设定位置处;
污水经进水管(1)进入外沟生物倍增区(3),利用推流曝气装置(10)驱动污水在外沟生物倍增区(3)内进行循环并增加污水中溶解氧;在模块化轻质填料(11)的吸附拦截作用下,富集有机物并实现生物富集倍增,在模块化轻质填料(11)内形成生物链较长的污水生态系统,并形成靠近推流曝气装置(10)好氧远离推流曝气装置(10)厌氧的生物膜;在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生物的同化异化作用,分解消除有机污染物;
外沟生物倍增区(3)内的污水经所述上部开口(15)溢流至所述内沟生物氧化区(4),在推流曝气装置的作用下,污水在内沟生物氧化区(4)内循环,并在模块化轻质填料(11)表层形成靠近推流曝气装置(10)好氧远离推流曝气装置(10)厌氧的生物膜,在生物膜与活性污泥共同的生化作用,分解有机无机污染物;
内沟生物氧化区(4)内的污水通过所述下部开口(16)进入到所述沉淀区(5),污水在重力作用下实现泥水分离,上清液通过出水管的进水口溢流排出,污泥沉降进入集泥区(6),集泥区(6)内的污泥通过排泥管(8)底部排出。
第二种模式:活性污泥单作用处理
在所述外沟生物倍增区(3)和内沟生物氧化区(4)内接种活性污泥;
污水经进水管(1)进入外沟生物倍增区(3),利用推流曝气装置(10)驱动污水在外沟生物倍增区(3)内进行循环并增加污水中溶解氧;在靠近推流曝气装置(10)的区域形成好氧区并在远离推流曝气装置(10)的区域形成厌氧区,在活性污泥的作用下,实现对污水的处理,特别适合对含氨氮较多的污水的处理;
同理,外沟生物倍增区(3)内的污水经所述上部开口(15)溢流至所述内沟生物氧化区(4),在推流曝气装置的作用下,污水在内沟生物氧化区(4)内循环,在靠近推流曝气装置(10)的区域形成好氧区并在远离推流曝气装置(10)的区域形成厌氧区,在活性污泥的作用下,实现对污水的处理;
内沟生物氧化区(4)内的污水通过所述下部开口(16)进入到所述沉淀区(5),污水在重力作用下实现泥水分离,上清液通过出水管的进水口溢流排出,污泥沉降进入集泥区(6),集泥区(6)内的污泥通过排泥管(8)底部排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762375.XA CN108585187A (zh) | 2018-07-12 | 2018-07-12 | 农村户用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762375.XA CN108585187A (zh) | 2018-07-12 | 2018-07-12 | 农村户用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585187A true CN108585187A (zh) | 2018-09-28 |
Family
ID=636154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762375.XA Pending CN108585187A (zh) | 2018-07-12 | 2018-07-12 | 农村户用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585187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650667A (zh) * | 2019-01-25 | 2019-04-19 | 杨菊平 | 一种圆形一体化水处理装置 |
CN111233137A (zh) * | 2020-02-12 | 2020-06-05 | 陈福军 | 一种用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微动力一体化设备 |
CN114180720A (zh) * | 2021-12-21 | 2022-03-15 | 重庆大学 | 低碳氮比废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748742A1 (fr) * | 1996-05-15 | 1997-11-21 | Gtb Bouyer Duchemin | Station d'epuration de liquides pollues et plus particulierement bassin d'aeration/anoxie d'une telle station |
JP2004321908A (ja) * | 2003-04-23 | 2004-11-18 | Ataka Construction & Engineering Co Ltd | 汚水処理装置および汚水処理方法 |
JP2007326030A (ja) * | 2006-06-07 | 2007-12-20 | Maezawa Ind Inc | オキシデーションディッチの運転方法 |
CN201777962U (zh) * | 2010-08-19 | 2011-03-30 | 北京金源百特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 | 用于污水处理的氧化沟系统 |
CN201890805U (zh) * | 2010-12-02 | 2011-07-06 | 福州城建设计研究院 | 一体化高效氧化沟 |
CN103130382A (zh) * | 2013-03-15 | 2013-06-05 | 重庆大学 | 一种曝气生物滤池与人工湿地组合污水低碳处理反应器 |
CN107857362A (zh) * | 2016-09-22 | 2018-03-30 | 常熟市国科爱维乡村排水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户用型乡村生活污水处理的一体化装置与方法 |
CN208617474U (zh) * | 2018-07-12 | 2019-03-19 | 重庆交通大学 | 农村户用污水处理装置 |
-
2018
- 2018-07-12 CN CN201810762375.XA patent/CN108585187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748742A1 (fr) * | 1996-05-15 | 1997-11-21 | Gtb Bouyer Duchemin | Station d'epuration de liquides pollues et plus particulierement bassin d'aeration/anoxie d'une telle station |
JP2004321908A (ja) * | 2003-04-23 | 2004-11-18 | Ataka Construction & Engineering Co Ltd | 汚水処理装置および汚水処理方法 |
JP2007326030A (ja) * | 2006-06-07 | 2007-12-20 | Maezawa Ind Inc | オキシデーションディッチの運転方法 |
CN201777962U (zh) * | 2010-08-19 | 2011-03-30 | 北京金源百特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 | 用于污水处理的氧化沟系统 |
CN201890805U (zh) * | 2010-12-02 | 2011-07-06 | 福州城建设计研究院 | 一体化高效氧化沟 |
CN103130382A (zh) * | 2013-03-15 | 2013-06-05 | 重庆大学 | 一种曝气生物滤池与人工湿地组合污水低碳处理反应器 |
US20140262999A1 (en) * | 2013-03-15 | 2014-09-18 | Chongqing University | Reactor for sewage treatment |
CN107857362A (zh) * | 2016-09-22 | 2018-03-30 | 常熟市国科爱维乡村排水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户用型乡村生活污水处理的一体化装置与方法 |
CN208617474U (zh) * | 2018-07-12 | 2019-03-19 | 重庆交通大学 | 农村户用污水处理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陈春光等: "废水生物处理原理和方法",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pages: 264 - 265 *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650667A (zh) * | 2019-01-25 | 2019-04-19 | 杨菊平 | 一种圆形一体化水处理装置 |
CN111233137A (zh) * | 2020-02-12 | 2020-06-05 | 陈福军 | 一种用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微动力一体化设备 |
CN114180720A (zh) * | 2021-12-21 | 2022-03-15 | 重庆大学 | 低碳氮比废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381961A (zh) | 一种分散式污水的处理系统及利用该处理系统的处理方法 | |
CN101445297B (zh) | 一种造纸污水深度处理的方法 | |
CN209778575U (zh) | 处理高浓度有机生活污水的一体化设备 | |
CN104528931A (zh) | 一种以大麦秸秆为基质的曝气生物滤池及其应用 | |
CN108585187A (zh) | 农村户用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 |
CN108503136A (zh) | 河道治理系统 | |
CN108218150A (zh) |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池以及处理方法 | |
CN101691267B (zh) | 气升回流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 |
CN208218613U (zh) | 一种一体化多功能湿地处理系统 | |
CN109502751A (zh) | 一种绿顶分区型多级ao一体化污水处理工艺 | |
CN110668640B (zh) | 一种景观式组合污水处理设备及其方法 | |
CN107986566A (zh) | 水利水电环境工程用污水净化处理设备 | |
CN208617474U (zh) | 农村户用污水处理装置 | |
CN108975633A (zh) | 一种节能高效生物膜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 | |
CN110713310B (zh) | 一种基于微生物活化海绵铁填料的污水深度处理装置及方法 | |
CN210030322U (zh) | 一种针对富营养化污水的多系统复合耦合处理装置 | |
CN210764843U (zh) | 一种农村污水处理装置 | |
CN209853937U (zh) | 一种高负荷脱氮除磷人工湿地污水净化系统 | |
CN201999835U (zh) | 一种厌氧水解酸化和ao-sbr一体化污水处理反应池 | |
CN208933187U (zh) | 一种一体化分散式高效污水处理系统 | |
CN201517061U (zh) |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 | |
CN101104534A (zh) | 小区封闭中水景观水系生物气浮boaf处理方法及装置 | |
CN216073516U (zh) | 一种城市污泥高效处理装置 | |
CN113371927B (zh) | 一种适应于小型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系统 | |
CN202080988U (zh) |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自然增氧渗滤式土地处理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928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