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849251U - 电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849251U
CN214849251U CN202022805022.9U CN202022805022U CN214849251U CN 214849251 U CN214849251 U CN 214849251U CN 202022805022 U CN202022805022 U CN 202022805022U CN 214849251 U CN214849251 U CN 2148492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fixing hole
top surface
insulating body
fix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80502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文昌
周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t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80502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8492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8492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8492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组件与对接件相对接,包括:绝缘本体,多个端子,固持于绝缘本体,绝缘本体和端子收容于金属壳,金属壳具有顶壁位于绝缘本体的上方,顶壁具有相对设置的上顶面及下顶面,且沿上下方向上顶面与绝缘本体之间具有第一间隙,自上顶面凹设有固持孔;散热板具有散热部和固定部,固定部贯穿设有固定孔;锁紧件固设于上顶面,沿上下方向锁紧件的上表面与绝缘本体之间具有第二间隙,第二间隙大于第一间隙,锁紧件具有通孔与固持孔及固定孔三者相互对齐,固定孔分别与通孔及固持孔相连通;插入件具有抵压部和插入部,插入部穿过固定孔并伸入通孔内以与锁紧件相锁固,增加了金属壳适配通用性延长了绝缘本体寿命。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尤其是指一种具有散热板的电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的上表面设有一凹槽,一金属壳遮蔽所述绝缘本体,所述金属壳的顶壁上设有一固定孔,一散热板设有一定位孔,一螺钉穿过所述固定孔与所述定位孔后进入所述凹槽内与螺母配合,进而将所述金属壳与所述散热板相固定。
但是,由于所述螺母是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凹槽内,故上述金属壳仅能与所述绝缘本体上固定有螺母这一类型的绝缘本体相配合使用。如此使得所述金属壳而无法通用,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由于螺母固定在绝缘本体的的凹槽中,故所述金属壳的顶壁与所述绝缘本体的之间必须要留足够的空间收容所述螺母,如果在所述绝缘本体的上表面设置有所述凹槽,则必然会使得所述绝缘本体的整体厚度加厚,这样会增加所述绝缘本体的高度,从而会导致所述电连接器的整体高度增加,不利于电连接器超薄化发展,而且所述螺钉需要伸入到所述绝缘本体的凹槽内与所述螺母相配合固定,但是在组装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所述螺钉的位置产生偏移而刮坏所述绝缘本体甚至会因与螺母配合不当而导致所述凹槽的壁面产生破裂,从而影响所述绝缘本体的使用寿命。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电连接器组件,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一锁紧件固设于所述顶面,且该金属壳与一散热板通过所述锁紧件和一插入件配合,从而节省了电连接器收容所述锁紧件的空间,增加了所述金属壳适配通用性而且还能稳定固定所述散热板的电连接器组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连接器组件,用以与一对接件相对接,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一插槽,所述对接件插入所述插槽;多个端子,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每一所述端子具有一接触部显露于所述插槽内与所述对接件相对接;一金属壳,所述绝缘本体和所述端子收容于所述金属壳,所述金属壳具有一顶壁位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上方,所述顶壁具有相对设置的一顶面及一底面,沿上下方向上所述顶面较所述底面远离所述绝缘本体,自所述顶面凹设有一固持孔;一散热板,所述散热板具有一散热部用以对所述对接件进行散热,自所述散热部延伸一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贯穿设有一固定孔;一锁紧件固设于所述顶面,所述锁紧件具有一通孔,沿上下方向上,所述通孔、所述固持孔及所述固定孔三者相互对齐,且所述固定孔分别与所述通孔及所述固持孔相连通;一插入件,所述插入件具有一抵压部和自所述抵压部向下延伸的一插入部,当所述散热板对所述对接件进行散热时,所述插入部穿过所述固定孔并伸入所述通孔内以与所述锁紧件相锁固,所述抵压部向下抵压所述固定部。
进一步,所述固持孔未贯穿所述底面,所述锁紧件焊接于所述顶面,所述固持孔的尺寸大于所述通孔的尺寸。
进一步,所述固持孔沿上下方向贯穿所述顶面和所述底面,所述锁紧件的外周凸设有一第一限位部及一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下方,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具有一凹槽,所述顶壁部分伸入所述凹槽内,所述底面挡止所述第一限位部向上移动,所述顶面挡止所述第二限位部向下移动。
进一步,所述第二限位部靠近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一端设有一挡止面,所述挡止面沿自上而下的方向靠近所述通孔的中心线倾斜延伸,所述挡止面与所述顶面相抵持。
进一步,所述锁紧件为环形,所述锁紧件的外周设有一防转平面,所述固持孔对应于所述防转平面设有一止动平面,所述止动平面与所述防转平面相贴合用以限制所述锁紧件在所述固持孔内转动。
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的上表面与所述底面之间形成一空腔,所述插入部收容于所述空腔内,所述顶壁的前表面向下弯折延伸有一止挡壁,所述止挡壁与所述顶壁的连接处设有至少一开孔,所述止挡壁位于所述空腔的前方,用以挡止所述散热板误插入所述空腔。
进一步,所述顶壁的左右两侧分别连接两个侧壁,所述顶壁的后端连接一后壁,每一所述侧壁向后延伸并弯折有一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后壁的后方,且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后壁焊接固定。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用以与一对接件相对接,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一插槽,所述对接件插入所述插槽;多个端子,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每一所述端子具有一接触部显露于所述插槽内与所述对接件相对接;一金属壳,所述绝缘本体和所述端子收容于所述金属壳,所述金属壳具有一顶壁位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上方,所述顶壁具有相对设置的一顶面及一底面,沿上下方向上所述顶面较所述底面远离所述绝缘本体,且所述顶面与所述绝缘本体之间具有一第一间隙,自所述顶面凹设有一固持孔;一散热板,所述散热板具有一散热部用以对所述对接件进行散热,自所述散热部延伸一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贯穿设有一固定孔;一锁紧件固设于所述顶面,沿上下方向上所述锁紧件的上表面与所述绝缘本体之间具有一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大于所述第一间隙,所述锁紧件具有一通孔,沿上下方向上,所述通孔、所述固持孔及所述固定孔三者相互对齐,且所述固定孔分别与所述通孔及所述固持孔相连通;一插入件,所述插入件具有一抵压部和自所述抵压部向下延伸的一插入部,所述插入部穿过所述固定孔并伸入所述通孔内以与所述锁紧件相锁固,所述抵压部向下抵压所述固定部。
进一步,所述固持孔未贯穿所述底面,所述锁紧件焊接于所述顶面,所述固持孔的尺寸大于所述通孔的尺寸。
进一步,所述固持孔沿上下方向贯穿所述顶面和所述底面,所述锁紧件的外周凸设有一第一限位部及一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下方,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具有一凹槽,所述顶壁伸入所述凹槽内,所述底面挡止所述第一限位部向上移动,所述顶面挡止所述第二限位部向下移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设计的电连接器组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锁紧件固设于所述顶面,使得所述金属壳可以与不同类型的绝缘本体配合使用,提高了金属壳的适配通用性,节约了制造成本,且由于锁紧件固设于所述顶面,故所述锁紧件不会额外占据所述绝缘本体与所述顶壁之间的空间,有利于电连接器组件的超薄化发展。且第二间隙大于第一间隙,使得所述锁紧件位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上方且所述锁紧件与所述绝缘本体未接触,故当所述插入部穿过所述固定孔并伸入所述通孔内以与所述锁紧件相锁固时,所述插入部与所述锁紧件之间的锁紧力不会延及到所述绝缘本体,从而避免所述绝缘本体由于受到所述锁紧力的作用而受到损坏,而且所述抵压部向下抵压所述固定部。如此所述散热板能稳定的固定在所述电连接器上,使得所述散热板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而且所述插入部不需要伸到所述绝缘本体的凹槽内与所述锁紧件相配合,这样就可以避免所述插入部因为位置产生偏移而刮伤所述绝缘本体或所述锁紧件的锁紧力传至所述绝缘本体,从而延长所述绝缘本体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第一实施例在一视角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第一实施例在另一视角的局部立体组合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第一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金属壳和锁紧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图3在A的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第二实施例在一视角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第二实施例在另一视角的局部立体组合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第二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金属壳和锁紧件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DEST_PATH_GSB0000195326620000051
Figure DEST_PATH_GSB0000195326620000061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现结合具体实施方案和图示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100定义有一前后方向(电连接器与对接件200的插接方向)以及垂直于所述前后方向的一左右方向(端子2排列方向)与一上下方向。方便对附图的理解,前后方向中向前的方向为X轴的正方向,左右方向中向右的方向为Y轴的正方向,上下方向中向上的方向为Z轴的正方向。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100用以与电性连接一对接件200和一电路板300。所述电连接器组件100包括:一绝缘本体1,所述绝缘本体1设有一插槽13,多个端子2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每一所述端子2具有一接触部21显露于所述插槽13内与所述对接件200相对接。一金属壳3,所述绝缘本体1和所述端子2 收容于所述金属壳3内。所述电连接器组件100还具有一散热板4,所述散热板4位于所述对接件200的上方用以对所述对接件200进行散热。一锁紧件5,固定于所述金属壳3上方,一插入件6穿过所述散热板4进入到所述锁紧件5内与所述锁紧件5锁固配合,进而将所述散热板4与所述金属壳3相固定。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沿左右方向上所述绝缘本体1为纵长设置,且在前后方向上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相对设置的一第一安装面11和及一第二安装面12,所述第二安装面12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面11后方。自所述第一安装面11向后凹设有所述插槽13,多个所述端子2分两排设置,其中一排所述端子2自所述第一安装面11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1,且该排所述端子2的所述接触部21向上显露于所述插槽13,另一排所述端子2自所述第二安装面12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1,且该排所述端子2的所述接触部21 向下显露于所述插槽13。所述对接件200插入所述插槽13内,且所述对接件200的上表面与一排所述端子2的所述接触部21相接触,所述对接件200的下表面与另一排所述端子2的所述接触部21相对接。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所述金属壳3具有一顶壁31,自所述顶壁31的后端向下弯折延伸形成一后壁33,自所述顶壁31的左右两端分别向下弯折延伸形成一侧壁32。所述顶壁31、所述后壁33及两个所述侧壁32共同围成了一容纳腔34,所述绝缘本体 1和所述端子2收容于所述容纳腔34内,且所述金属壳3未设有任何干涉结构与所述绝缘本体1干涉。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所述顶壁31具有相对设置的一顶面311及一底面312,且沿上下方向上所述顶面311较所述底面312远离所述绝缘本体1,且所述顶面311与所述绝缘本体1之间具有一第一间隙d1。自所述顶面311向下凹设有一固持孔313,所述固持孔313沿上下方向贯穿所述顶面311和所述底面312。所述固持孔313 设有一止动平面3131,所述止动平面3131位于所述顶壁31靠近所述后壁33的一侧,所述止动平面3131,用以与所述锁紧件5相配合从而将所述锁紧件5固定于所述顶壁 31上。沿上下方向上,所述底面312与所述绝缘本体1的上表面之间具有一空腔314,所述插入件6部分收容于所述空腔314内。所述顶壁31的前表面还向下弯折延伸有一止挡壁35,沿左右方向上所述止挡壁35的两侧与所述侧壁32为间隔设置,即所述止挡壁35的左右两端与两个所述侧壁32不连接。所述止挡壁35具有一弯折部351及止挡部352,所述弯折部351一端与所述止挡部352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顶壁31相连接,所述弯折部351设置有两个开孔3511(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开孔3511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三个等)。所述止挡部352位于所述空腔314的前方和所述绝缘本体1前方,且所述止挡部352位于所述插槽13的上方。换句话说所述止挡部352向前遮盖所述空腔314与所述绝缘本体1,所述止挡部352以挡止所述散热板4误插入所述空腔314。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两个所述侧壁32为竖直的板状,每一所述侧壁 32的下端均具有两个焊脚321(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焊脚321的个数可以是一个、三个等),且沿前后方向上两个所述焊脚321分别位于所述侧壁32的前端及所述侧壁32的后端。每一所述焊脚321自所述侧壁32的下端向下延伸形成,且所述焊脚321 会插入到所述电路板300内与所述电路板300电性连接。每一所述侧壁32的下端还设有两个第一支撑部322,两个所述第一支撑部322均位于两个所述焊脚321之间。所述第一支撑部322位于所述电路板300的上方且与所述电路板300的上表面相抵持,所述第一支撑部322可以防止所述金属壳3过度向下位移。每一所述侧壁32向后延伸并弯折有一连接部323,所述连接部323位于所述后壁33的后方,且所述连接部323与所述后壁33焊接固定。每一所述连接部323的下端还向下延伸有一第二支撑部3231,所述第二支撑部3231位于所述电路板300的上方且与所述电路板300的上表面相抵持,所述第二支撑部3231可以防止所述金属壳3过度向下位移。所述焊脚321与所述电路板300相焊接,且所述第一支撑部322与所述第二支撑部3231抵持于所述电路板300 的上表面,如此所述金属壳3不需要设置任何干涉结构与所述绝缘本体1进行干涉配合就能使得所述金属壳3稳定的固定在所述电路板300上。换句话说,所述金属壳3仅通过所述焊脚321和所述第一支撑部322和所述第二支撑部3231三者与所述电路板300 的配合就能使得所述金属壳3稳定的固定在所述电路板300上。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所述后壁33位于所述空腔314的后方,且所述后壁33 与所述第二安装面12之间具有隔离空间331。所述隔离空间331与所述空腔314相连通,所述后壁33的底端位于所述电路板300的上方,且所述后壁33的底端与所述电路板300未接触。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沿前后方向上所述散热板4为纵长设置,所述散热板4 具有一散热部41,所述散热部41的下表面与所述对接件200的上表相互贴合(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在所述散热板4与所述对接件200之间设置导热片或导热胶,使得所述对接件200与所述散热板4通过导热片或导热胶进行热导通),使得所述散热板4与所述对接件200热导通用,从而使得所述散热板4能够对所述对接件200进行散热。所述散热板4靠近所述绝缘本体1的一侧延伸一固定部42,所述固定部42设有一固定孔421,所述固定孔421上下贯穿所述固定部42。
如图1、图3、图5和图6所示,所述锁紧件5为环形构件,具体为螺母(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锁紧件5也可以是固定垫圈等)。所述锁紧件5通过反压铆合固设于所述顶面311上(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锁紧件5可以通过粘贴等方式固定于所述顶面311上),且沿上下方向上所述锁紧件5的上表面与所述绝缘本体1之间具有一第二间隙d2,所述第二间隙d2大于所述第一间隙d1。所述锁紧件5具有一通孔51,所述通孔51的尺寸小于所述固持孔313的尺寸,且所述通孔51的内壁面上设有内螺纹。所述锁紧件5的外周凸设有一第一限位部52及一第二限位部53,所述第一限位部52位于所述第二限位部53的下方,且所述第一限位部52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限位部53的尺寸。所述第一限位部52与所述第二限位部53之间具有一凹槽54,所述顶壁31部分伸入所述凹槽54内。所述第一限位部52位于所述锁紧件5的下端(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部52也可以设置在所述锁紧件5的中间位置等),且所述第一限位部52 呈圆柱状。所述第一限位部52位于所述空腔314内,且所述第一限位部52的上表面与所述顶面311相抵持。所述锁紧件5的外周对应于所述止动平面3131还设有一防转平面55,所述防转平面55位于第一限位部52的上方,且所述防转平面55自所述锁紧件5的上端向下延伸形成,所述防转平面55的下端与所述第一限位部52相连接。当所述锁紧件5固定于所述顶壁31时,所述防转平面55与所述止动平面3131相互贴合,用以限制所述锁紧件5在所述固持孔313内转动。
如图1、图3、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二限位部53设有一导引面531、一挡止面 533及连接所述导引面531和所述挡止面533的一竖直面532。所述导引面531位于所述挡止面533的上方,且所述导引面531沿自上而下的方向远离所述通孔51的中心线倾斜延伸,所述导引面531用以导引所述第二限位部53自下而上穿过所述固持孔313。所述挡止面533沿自上而下的方向靠近所述通孔51的中心线倾斜延伸,且所述挡止面 533与所述顶面311相互抵持用以挡止所述第二限位部53向下移动。由于所述挡止面 533为倾斜设置,故所述挡止面533可以沿垂直于上下方向的水平方向上限位所述锁紧件5晃动,如此使得所述锁紧件5能够稳定的固定于所述金属壳3的顶壁31上。
如图1、图3、图5和图6所示,所述插入件6为一螺钉(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插入件6也可以是螺栓等),所述插入件6具有一抵压部61和自所述抵压部向下延伸的一插入部62。所述抵压部的尺寸大于所述固持孔313的尺寸,所述插入部62小于所述固持孔313的尺寸。所述插入部62的外表面还设有外螺纹,所述外螺纹用以与所述通孔51的内螺纹相配合。所述插入部62的下端伸入所述空腔314内,且所述插入部 62的下端与所述绝缘本体1的上表面之间具有间隙,即所述插入部62与所述绝缘本体 1未接触。
所述电连接器组件100的组装过程,首先,先将所述锁紧件5自下而上穿过所述固持孔313,而且通过所述导引面531将所述第二限位部53进入所述固持孔313内,然后再通过反压铆合的方式将所述第二限位部53反压穿过所述固持孔313,使得部分所述顶壁31进入所述凹槽54内,所述第一限位部52固持于所述顶壁31的下方,从而使得所述锁紧件5能够稳定的固定在所述顶壁31上。然后,将固持有多个所述端子2 的所述绝缘本体1固定于所述电路板300上,之后再将所述金属壳3通过所述焊脚321、所述第一支撑部322和所述第二支撑部3231固定在所述电路板300上。接着再将所述对接件200插入所述插槽13内,使得所述对接件200与所述端子2的所述接触部21 相接触。在此之后,再将所述散热板4固定于所述对接件200的上方,使得所述散热部 41与所述对接件200的上表面热导通。沿上下方向上,所述通孔51、所述固持孔313 及所述固定孔421三者相互对齐,且所述固定孔421分别与所述通孔51及所述固持孔 313相连通。最后,将所述插入部62穿过所述固定孔421并伸入所述通孔51内使得所述插入部62的外螺纹与所述通孔51的内螺纹相配合,从而使得所述插入部62与所述锁紧件5相锁固,此时所述插入部62的底端伸入所述空腔314内。而且此时所述抵压部会向下抵压所述固定部42,从而使所述散热板4能够稳定的固定于所述金属壳3上,使得所述散热板4能够稳定对所述对接件200进行散热。
图6至图9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与之前的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固持孔 313未贯穿所述底面312,即所述固持孔313为一盲孔,且所述固持孔313未设有止动平面3131。所述锁紧件5的外周也未凸设有所述第一限位部52及所述第二限位部53,即所述锁紧件5的外周为一光滑面。沿上下方向上,所述通孔51位于所述固持孔313 的上方,且所述通孔51的尺寸小于所述固持孔313的尺寸。在组装的过程中,先将所述锁紧件5放置于所述顶面311上,所述通孔51与所述固持孔313上下对齐且相互连通,之后再通过焊接技术将所述锁紧件5焊接固定于所述顶面311上。然后,将固持有多个所述端子2的所述绝缘本体1固定于所述电路板300上,之后再将所述金属壳3 固定在所述电路板300上。接着再将所述对接件200插入所述插槽13内,使得所述对接件200与所述端子2的所述接触部21相接触。在此之后,再将所述散热板4固定于所述对接件200的上方,使得所述散热部41与所述对接件200的上表面热导通。此时沿上下方向上,所述通孔51、所述固持孔313及所述固定孔421三者相互对齐且三者相互连通。最后再将所述插入部62从上自下依次穿过所述固定孔421和所述通孔51,使得所述插入部62的外螺纹与所述通孔51的内螺纹配合,且所述插入部62的底端伸入到所述固持孔313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100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所述锁紧件5固设于所述顶面311,使得所述金属壳3可以与不同类型的绝缘本体1配合使用,提高了金属壳3的适配通用性,节约了制造成本,且由于锁紧件5固设于所述顶面311,故所述锁紧件5不会额外占据所述绝缘本体1与所述顶壁31之间的空间,有利于电连接器组件100的超薄化发展。且所述第二间隙d2大于所述第一间隙d1,使得所述锁紧件5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上方且所述锁紧件5与所述绝缘本体1 未接触,故当所述插入部62穿过所述固定孔421并伸入所述通孔51内以与所述锁紧件 5相锁固时,所述插入部62与所述锁紧件5之间的锁紧力不会延及到所述绝缘本体1,从而避免所述绝缘本体1由于受到所述锁紧力的作用而受到损坏,而且所述抵压部向下抵压所述固定部42。如此所述散热板4能稳定的固定在所述电连接器上,使得所述散热板4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而且所述插入部62不需要伸到所述绝缘本体1的所述凹槽 54内与所述锁紧件5相配合,这样就可以避免所述插入部62因为位置产生偏移而刮伤所述绝缘本体1或所述锁紧件5的锁紧力传至绝缘本体1,从而延长所述绝缘本体1的使用寿命。
(2)所述固持孔313的尺寸大于所述通孔51的尺寸,如此使得当所述锁紧件5焊接于所述顶面311时,即使所述锁紧件5焊接的位置稍微有些偏移也能够保证所述通孔 51与所述固持孔313在上下方向相连通,从而使得所述固持孔313能为所述插入部62 提供让位,防止所述插入部62直接挤压使得挤压力过大而导致所述顶壁31变形。
(3)所述锁紧件5为环形,所述锁紧件5的外周设有一防转平面55,所述固持孔 313对应于所述防转平面55设有一止动平面3131,所述止动平面3131与所述防转平面 55相贴合,使得所述防转平面55可以防止所述锁紧件5在所述固持孔313内产生转动,而且当所述锁紧件5固定于所述金属壳3时,所述防转平面55可以实现定位和防呆的作用。
(4)所述挡止面533沿自上而下的方向靠近所述通孔51的中心线倾斜延伸,且所述挡止面533与所述顶面311相抵持,如此可以防止所述锁紧件5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水平方向产生移动,进而防止所述锁紧件5产生晃动。
(5)所述止挡壁35的所述弯折部351设有两个所述开孔3511,所述开孔3511可以减小弯折所述止挡壁35时的弯折力,且所述止挡壁35的所述止挡部352位于所述空腔314的前方及部分所述绝缘本体1的前方,如此不仅可以防止所述散热板4安装于所述金属壳3时,防止所述散热板4误插进入所述空腔314内,而且也可以防止所述顶壁 31产生弯折。
(6)所述连接部323与所述后壁33焊接固定,可以使得两侧的所述侧壁32均能够与所述后壁33稳定的固定。
(7)所述第一限位部52位于所述第二限位部53的下方,所述第一限位部52与所述第二限位部53之间具有所述凹槽54,所述顶壁31部分伸入所述凹槽54内,所述底面312挡止所述第一限位部52向上移动,所述顶面311挡止所述第二限位部53向下移动,如此可以防止所述锁紧件5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组件,用以与一对接件相对接,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一插槽,所述对接件插入所述插槽;
多个端子,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每一所述端子具有一接触部显露于所述插槽内与所述对接件相对接;
一金属壳,所述绝缘本体和所述端子收容于所述金属壳,所述金属壳具有一顶壁位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上方,所述顶壁具有相对设置的一顶面及一底面,沿上下方向上所述顶面较所述底面远离所述绝缘本体,自所述顶面凹设有一固持孔;
一散热板,所述散热板具有一散热部用以对所述对接件进行散热,自所述散热部延伸一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贯穿设有一固定孔;
一锁紧件固设于所述顶面,所述锁紧件具有一通孔,沿上下方向上,所述通孔、所述固持孔及所述固定孔三者相互对齐,且所述固定孔分别与所述通孔及所述固持孔相连通;
一插入件,所述插入件具有一抵压部和自所述抵压部向下延伸的一插入部,
当所述散热板对所述对接件进行散热时,所述插入部穿过所述固定孔并伸入所述通孔内以与所述锁紧件相锁固,所述抵压部向下抵压所述固定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持孔未贯穿所述底面,所述锁紧件焊接于所述顶面,所述固持孔的尺寸大于所述通孔的尺寸。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持孔沿上下方向贯穿所述顶面和所述底面,所述锁紧件的外周凸设有一第一限位部及一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下方,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具有一凹槽,所述顶壁部分伸入所述凹槽内,所述底面挡止所述第一限位部向上移动,所述顶面挡止所述第二限位部向下移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部靠近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一端设有一挡止面,所述挡止面沿自上而下的方向靠近所述通孔的中心线倾斜延伸,所述挡止面与所述顶面相抵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件为环形,所述锁紧件的外周设有一防转平面,所述固持孔对应于所述防转平面设有一止动平面,所述止动平面与所述防转平面相贴合用以限制所述锁紧件在所述固持孔内转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上表面与所述底面之间形成一空腔,所述插入部收容于所述空腔内,所述顶壁的前表面向下弯折延伸有一止挡壁,所述止挡壁与所述顶壁的连接处设有至少一开孔,所述止挡壁位于所述空腔的前方,用以挡止所述散热板误插入所述空腔。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的左右两侧分别连接两个侧壁,所述顶壁的后端连接一后壁,每一所述侧壁向后延伸并弯折有一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后壁的后方,且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后壁焊接固定。
8.一种电连接器组件,用以与一对接件相对接,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一插槽,所述对接件插入所述插槽;
多个端子,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每一所述端子具有一接触部显露于所述插槽内与所述对接件相对接;
一金属壳,所述绝缘本体和所述端子收容于所述金属壳,所述金属壳具有一顶壁位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上方,所述顶壁具有相对设置的一顶面及一底面,沿上下方向上所述顶面较所述底面远离所述绝缘本体,且所述顶面与所述绝缘本体之间具有一第一间隙,自所述顶面凹设有一固持孔;
一散热板,所述散热板具有一散热部用以对所述对接件进行散热,自所述散热部延伸一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贯穿设有一固定孔;
一锁紧件固设于所述顶面,沿上下方向上所述锁紧件的上表面与所述绝缘本体之间具有一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大于所述第一间隙,所述锁紧件具有一通孔,沿上下方向上,所述通孔、所述固持孔及所述固定孔三者相互对齐,且所述固定孔分别与所述通孔及所述固持孔相连通;
一插入件,所述插入件具有一抵压部和自所述抵压部向下延伸的一插入部,所述插入部穿过所述固定孔并伸入所述通孔内以与所述锁紧件相锁固,所述抵压部向下抵压所述固定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持孔未贯穿所述底面,所述锁紧件焊接于所述顶面,所述固持孔的尺寸大于所述通孔的尺寸。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持孔沿上下方向贯穿所述顶面和所述底面,所述锁紧件的外周凸设有一第一限位部及一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下方,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具有一凹槽,所述顶壁伸入所述凹槽内,所述底面挡止所述第一限位部向上移动,所述顶面挡止所述第二限位部向下移动。
CN202022805022.9U 2020-11-25 2020-11-25 电连接器组件 Active CN2148492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05022.9U CN214849251U (zh) 2020-11-25 2020-11-25 电连接器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05022.9U CN214849251U (zh) 2020-11-25 2020-11-25 电连接器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849251U true CN214849251U (zh) 2021-11-23

Family

ID=787577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805022.9U Active CN214849251U (zh) 2020-11-25 2020-11-25 电连接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8492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00210124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grounding terminal having tail portion interconnected to metallic shell surrounding the connector
US7828598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clips for connecting an outer shell and an inner shell
US7726979B2 (en) Low profile board-to-board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terminal tails arranged in middle of side wall
US682761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7892006B2 (en) Connector having an improved fastener
US7597583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LED device thereon
US20210344142A1 (en) Plug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the same
CN114498200B (zh) 电连接器
JP5315912B2 (ja) 多連装電気コネクタ
US8221138B2 (en) Audio jack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soldering tail
US6371811B1 (en) Vertical-type universal serial bus connector having a low profile on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US798508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uxiliary hold-down arrangement
US8282400B2 (en) Electronic connector with grounding metal plate
CN214849251U (zh) 电连接器组件
US7309254B2 (en) Connector which can be increased in holding strength with respect to a substrate
US20230387615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improved reliability
US7866989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seated in printed circuit board
US6210177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1118996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the same
CN213520419U (zh) 电连接器组件
US6719567B2 (en) Contact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10718797A (zh) 电连接器
CN113690659B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21102469U (zh) 一种电连接器
TWI399001B (zh) 電連接器及其組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