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848710U - 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848710U
CN214848710U CN202121477286.4U CN202121477286U CN214848710U CN 214848710 U CN214848710 U CN 214848710U CN 202121477286 U CN202121477286 U CN 202121477286U CN 214848710 U CN214848710 U CN 2148487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uel cell
refrigerant
heat exchanger
management system
flow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7728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俊龙
杨奕
杨泽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shi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shi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shi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shi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47728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8487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8487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8487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40Application of hydrogen technology to transportation, e.g. using fuel cells

Landscapes

  • Fuel Cel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以及车辆,包括:燃料电池;换热回路,换热回路包括热交换器、第一冷媒流路和第二冷媒流路,热交换器具有热交换器入口和热交换器出口,第一冷媒流路连通热交换器入口和燃料电池,第二冷媒流路连通热交换器出口和燃料电池,热交换器适于与通入燃料电池内的燃料换热。由此,通过设置热交换器,可以利用从燃料电池流出的冷媒对即将通入燃料电池的燃料进行加热,可以减小燃料电池内的燃料和通入燃料电池的燃料之间的温差,可以避免燃料电池内的燃料和通入燃料电池的燃料汇合时产生液态水,可以避免出现燃料电池水淹的情况,从而可以避免出现燃料电池电压不稳的情况,可以避免用电设备和/或燃料电池损坏。

Description

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以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料电池系统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以及具有该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通过向燃料电池通入燃料可以使燃料电池能够持续为用电设备提供电量,然而,由于燃料电池内的燃料和通入燃料电池的燃料具有一定的温差,当燃料电池内的燃料和通入燃料电池的燃料汇合时会产生液态水,会导致燃料电池的电压不稳,从而容易造成用电设备损坏,并且,容易导致燃料电池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该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可以避免燃料电池内的燃料和通入燃料电池的燃料汇合时产生液态水,可以避免出现燃料电池电压不稳的情况。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燃料电池;换热回路,所述换热回路包括热交换器、第一冷媒流路和第二冷媒流路,所述热交换器具有热交换器入口和热交换器出口,所述第一冷媒流路连通所述热交换器入口和所述燃料电池,所述第二冷媒流路连通所述热交换器出口和所述燃料电池,所述热交换器适于与通入所述燃料电池内的燃料换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冷媒流路设有去离子器,冷媒流过所述去离子器时所述去离子器适于降低冷媒的电导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还包括:加热回路,所述加热回路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二冷媒流路连通,所述加热回路设有加热件,所述加热件适于加热所述加热回路内的冷媒。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第一三通阀,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一接口与所述燃料电池连通,所述加热回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加热件为泄压电阻或加热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还包括:散热回路,所述散热回路与所述换热回路并联设置,所述散热回路设有散热器,所述散热器适于与所述散热回路内的冷媒换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散热回路设有第二三通阀,所述散热器具有散热器入口和散热器出口,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四接口与所述燃料电池连通,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五接口与所述散热器入口连通,所述散热器出口与所述燃料电池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六接口与所述燃料电池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还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设于所述第二冷媒流路,所述驱动件适于驱动所述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内的冷媒流动。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具有以下优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通过设置热交换器,可以利用从燃料电池流出的冷媒对即将通入燃料电池的燃料进行加热,可以减小燃料电池内的燃料和通入燃料电池的燃料之间的温差,可以避免燃料电池内的燃料和通入燃料电池的燃料汇合时产生液态水,可以避免出现燃料电池水淹的情况,从而可以避免出现燃料电池电压不稳的情况,可以避免用电设备和/或燃料电池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
所述车辆与上述的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100;
燃料电池10;溢水罐11;
换热回路20;热交换器21;热交换器入口22;热交换器出口23;第一冷媒流路24;第二冷媒流路25;去离子器26;驱动件27;
加热回路30;加热件31;
第一三通阀40;第一接口41;第二接口42;第三接口43;
散热回路50;散热器51;散热器入口52;散热器出口53;第三冷媒流路54;
第二三通阀60;第四接口61;第五接口62;第六接口63。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100包括:燃料电池10和换热回路20。
换热回路20包括热交换器21、第一冷媒流路24和第二冷媒流路25,热交换器21具有热交换器入口22和热交换器出口23,第一冷媒流路24连通热交换器入口22和燃料电池10,第二冷媒流路25连通热交换器出口23和燃料电池10,热交换器21适于与通入燃料电池10内的燃料换热。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冷媒流路24的一端与燃料电池10连通设置,第一冷媒流路24的另一端与热交换器入口22连通设置,第二冷媒流路25的一端与燃料电池10连通设置,第二冷媒流路25的另一端与热交换器出口23连通设置,从燃料电池10内流出的冷媒可以通过第一冷媒流路24流至热交换器21以与热交换器21换热,热交换器21能够与即将进入燃料电池10内的燃料换热,以使即将进入燃料电池10内的燃料升温。
其中,燃料可以为氢,即燃料电池10可以为氢燃料电池10,但燃料不限于氢,燃料也可以为其他燃料,例如甲烷,下面以燃料电池10为氢燃料电池10为例进行描述。
可选地,燃料电池10内可以持续通过冷媒,冷媒可以调节和控制燃料电池10的工作温度,以保证燃料电池10在全功率范围内工作在适宜的温度,以确保燃料电池10系统具有良好的输出特性。
可选地,氢气可以储存在储氢设备(例如储氢罐)中,储氢设备内的氢气可以通过管路等结构通入燃料电池10,在氢气通入燃料电池10的过程中,即氢气离开储氢设备并且未进入燃料电池10的过程中,热交换器21(或者流过热交换器21的冷媒)能够与氢气进行热交换以使氢气升温,具体地,可以使氢气升温至接近从燃料电池10内流出的冷媒的温度,或者,可以使氢气升温至从燃料电池10内流出的冷媒的温度。
现有技术中,由于燃料电池内的氢气和将要通入燃料电池内的氢气具有一定的温差,当燃料电池内的氢气和将要通入燃料电池的氢气汇合时会产生液态水,会出现电池水淹问题,会导致燃料电池的电压不稳,从而容易造成用电设备损坏,并且,容易导致燃料电池损坏。
而在本申请中,通过设置热交换器21,可以利用从燃料电池10流出的温度较高的冷媒对离开储氢设备并且未进入燃料电池10的氢气进行加热,以使即将进入燃料电池10的氢气升温,以减小燃料电池10内的氢气和将要通入燃料电池10内的氢气之间的温差,以使燃料电池10内的氢气和将要通入燃料电池10内的氢气汇合时不会产生液态水,从而可以避免产生液态水,可以避免出现燃料电池10水淹情况,可以避免因产生液态水而导致燃料电池10的电压不稳,进而可以避免由于燃料电池10的电压不稳而导致用电设备和/或燃料电池10损坏。
由此,通过设置热交换器21,可以利用从燃料电池10流出的冷媒对即将通入燃料电池10的燃料进行加热,可以减小燃料电池10内的燃料和通入燃料电池10的燃料之间的温差,可以避免燃料电池10内的燃料和通入燃料电池10的燃料汇合时产生液态水,可以避免出现燃料电池10水淹的情况,从而可以避免出现燃料电池10电压不稳的情况,可以避免用电设备和/或燃料电池10损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冷媒流路25上可以设置有去离子器26,冷媒流过去离子器26时去离子器26适于降低冷媒的电导率。需要解释的是,去离子器26的一端可以与热交换器21连通设置,去离子器26的另一端可以与燃料电池10连通设置,从热交换器出口23流出的冷媒可以流过去离子器26,流过去离子器26的冷媒可以流入燃料电池10,当冷媒流过去离子器26时,去离子器26能够降低冷媒的电导率。
可以理解的是,当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100在较长时间内不工作后,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100内的冷媒会析出离子,析出离子后的冷媒的电导率会升高,电导率高的冷媒若进入正在工作的燃料电池10则会对燃料电池10产生损害,会降低燃料电池10的使用寿命。而通过设置去离子器26,可以在燃料电池10工作前将电导率高的冷媒内的离子吸收过滤,可以快速降低冷媒的电导率,可以避免电导率高的冷媒进入正在工作的燃料电池10。从而可以避免对燃料电池10产生损害,可以提高燃料电池10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100还可以包括:加热回路30,加热回路30可以选择性地与第二冷媒流路25连通,加热回路30上可以设置有加热件31,加热件31适于加热加热回路30内的冷媒。
可以理解的是,当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100低温冷启动时,燃料电池10的温度较低,此时需要温度较高的冷媒对燃料电池10进行加热以使燃料电池10快速升温。现有技术中,加热件一般是直接串联在整个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的回路中,当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低温冷启动时,加热件需要对大量的冷媒进行加热,从而需要设置功率较大的加热件,会增加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的成本,并且,会增加加热件的能耗,此外,由于加热件需要对大量的冷媒进行加热,会导致加热件加热冷媒的速度较低,从而无法快速使燃料电池快速升温。
而在本申请中,通过设置可以选择性地与第二冷媒流路25连通的加热回路30,当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100低温冷启动时,加热件31可以只加热加热回路30内的冷媒,不需要设置功率较大的加热件31,可以降低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100的成本。并且,可以降低加热件31的能耗,此外,由于加热件31只加热加热回路30内的冷媒,加热件31所需要加热的冷媒数量较少,从而可以使加热回路30内的冷媒快速升温,当加热回路30内的冷媒升高至一定温度后(例如10摄氏度-20摄氏度之间的任意温度),加热回路30内的冷媒可以流入燃料电池10以使燃料电池10快速升温。
由此,通过设置加热回路30,可以快速对冷媒进行加热,从而可以使燃料电池10快速升温,可以使燃料电池10能够迅速达到适宜的工作温度,可以使燃料电池10系统具有良好的输出特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100还可以包括:第一三通阀40,第一三通阀40的第一接口41可以与燃料电池10连通,加热回路30的两端可以分别与第一三通阀40的第二接口42和第三接口43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冷媒流路25与第三接口43连通,加热回路30的一端与第二接口42连通,加热回路30的另一端与第三接口43连通,当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100低温冷启动时,第一三通阀40的第一接口41可以关闭,第一三通阀40的第二接口42和第三接口43均可以开启,此时,第二冷媒流路25内的冷媒可以从第二接口42流入加热回路30内,冷媒可以在加热回路30内循环流通,加热件31可以对在加热回路30内循环流通的冷媒进行加热以使冷媒快速升温。
当冷媒升高至一定温度后(例如10摄氏度-20摄氏度之间的任意温度),第一三通阀40的第一接口41可以开启(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接口41可以全部开启,当然,第一接口41也可以部分开启,例如,第一接口41开启的开度可以为50%),第一三通阀40的第二接口42可以关闭,此时,加热回路30内的冷媒可以通过第一三通阀40的第三接口43和第一接口41流入燃料电池10,以使燃料电池10快速升温,可选地,加热回路30可以靠近燃料电池10设置。
这样设置可以通过控制第一三通阀40的第一接口41和第二接口42来选择性的控制加热回路30与第二冷媒流路25的连通与断开,从而可以选择性的控制加热回路30与燃料电池10的连通与断开,可以保证加热回路30内的高温冷媒快速流入燃料电池10,以使燃料电池10快速升温,以缩短燃料电池10冷启动时间。并且,可以降低加热回路30内的高温冷媒流入燃料电池10时所需要流过的流路长度,可以避免由于流路长度过长而导致高温冷媒的热量散失,从而可以保证高温冷媒进入燃料电池10时具有较高的热量以使燃料电池10快速升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加热件31可以为泄压电阻或者加热器。需要解释的是,通过将加热件31构造为泄压电阻或者加热器,可以降低加热件31的成本,可以保证加热件31能够可靠的对加热回路30内的冷媒进行加热。并且,通过将加热件31构造为泄压电阻,当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100急停时,泄压电阻能够泄掉燃料电池10的高电压,从而可以保证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100的使用安全性,可以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100还可以包括:散热回路50,散热回路50可以与换热回路20并联设置,散热回路50可以设置有散热器51,散热器51适于与散热回路50内的冷媒换热。
需要说明的是,散热回路50的两端可以分别与第一冷媒流路24和第二冷媒流路25连通设置,散热器51可以设置于散热回路50,从燃料电池10流出的冷媒可以通过第一冷媒流路24流入散热回路50,流入散热回路50的冷媒可以流过散热器51,冷媒流过散热器51时散热器51可以与冷媒换热以使冷媒降温,降温后的冷媒可以从散热回路50流入第二冷媒流路25,并且,流入第二冷媒流路25的冷媒可以流入燃料电池10以调节燃料电池10的工作温度,以使燃料电池10在适宜的工作温度进行工作。
可选地,散热器51表面可以设置有多个散热翅片,通过在散热器51表面设置多个散热翅片,可以增大散热器51与外界接触的面积,从而可以提高散热器51与流过散热器51的冷媒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散热器51周围还可以设置有风扇,风扇可以朝向散热器51工作以增大散热器51周围的空气流动的速率,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散热器51与流过散热器51的冷媒的换热效率。如此设置可以使散热器51能够快速与散热回路50内的冷媒换热,从而可以使温度较高的冷媒快速降温,有利于调节燃料电池10的工作温度,以确保燃料电池10系统具有良好的输出特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散热回路50可以设置有第二三通阀60,散热器51可以具有散热器入口52和散热器出口53,第二三通阀60的第四接口61可以与燃料电池10连通,第二三通阀60的第五接口62可以与散热器入口52连通,散热器出口53可以与燃料电池10连通。
需要解释的是,第二三通阀60可以设置在散热回路50上,并且,第二三通阀60的第四接口61可以与燃料电池10连通,具体地,第二三通阀60的第四接口61可以与第一冷媒流路24连通设置,第二三通阀60的第五接口62可以与散热器入口52连通设置,散热器出口53可以与燃料电池10连通设置,具体地,散热器出口53可以与第二冷媒流路25连通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三通阀60的第四接口61和第五接口62均可以选择性的开闭,例如,当需要快速降低冷媒的电导率时,可以控制第二三通阀60的第四接口61关闭,此时,流入第一冷媒流路24的冷媒不会进入散热回路50,流入第一冷媒流路24的冷媒会直接通过热交换器21和去离子器26,冷媒流过去离子器26时去离子器26能够降低冷媒的电导率,然后,低电导率的冷媒可以从第二冷媒流路25流入燃料电池10。
或者,第二三通阀60的第四接口61和第五接口62均可以打开一定比例,例如,第二三通阀60的第四接口61和第五接口62均可以打开至50%开度,此时,流入第一冷媒流路24的部分冷媒会进入散热回路50,流入第一冷媒流路24的另一部分冷媒会通过热交换器21和去离子器26,由此,既可以对部分冷媒进行降温,又可以降低部分冷媒的电导率,并且,还可以利用部分冷媒的热量对离开储氢设备并且未进入燃料电池10的氢气进行加热。
或者,第二三通阀60的第四接口61和第五接口62均可以全部打开或者均可以接近全部打开,可以理解的是,去离子器26的压损较大,也可以理解为,去离子器26的阻力较大,并且,热交换器21所需的冷媒流量较小,由此,当第二三通阀60的第四接口61和第五接口62均全部打开或者均接近全部打开时,例如,第二三通阀60的第四接口61和第五接口62均打开至100%开度或者接近100%开度时,第一冷媒流路24内的大量冷媒会进入散热回路50,第一冷媒流路24内的少量冷媒会通过热交换器21和去离子器26。
由此可以保证有大量的冷媒流过散热器51,从而可以对大量冷媒进行降温,有利于使燃料电池10保持在适宜的工作温度,并且,可以兼顾热交换器21所需冷媒流量较小的特点,可以避免燃料电池10内的燃料和通入燃料电池10的燃料汇合时产生液态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三通阀60的第六接口63可以与燃料电池10连通。需要解释的是,第二三通阀60的第六接口63可以通过第三冷媒流路54与燃料电池10连通,可选地,第三冷媒流路54的一端可以与第二三通阀60的第六接口63连通设置,第三冷媒流路54的另一端可以与第二冷媒流路25连通设置。并且,第三冷媒流路54可以与换热回路20并联设置,散热器51可以与第三冷媒流路54并联设置,即换热回路20、第三冷媒流路54和散热器51均并联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三通阀60的第四接口61、第五接口62和第六接口63均可以选择性的开闭,通过对第二三通阀60的第四接口61、第五接口62和第六接口63进行控制,可以控制冷媒的流动方向。
例如,若不需要对冷媒进行降温,也不需要对即将通入燃料电池10的燃料进行加热,也不需要降低冷媒的电导率时,可以关闭第二三通阀60的第五接口62,且完全打开第二三通阀60的第四接口61和第六接口63,由于去离子器26的阻力较大,此时,第一冷媒流路24内的冷媒会全部通过第二三通阀60的第四接口61和第六接口63以进入第三冷媒流路54,进入第三冷媒流路54的冷媒会通过第二冷媒流路25流入燃料电池10。即从第一冷媒流路24流出的冷媒不经过热交换器21和去离子器26,也不经过散热器51,从而可以保证冷媒的流速,也可以使冷媒的温度适宜,进而可以使燃料电池10的工作温度适宜。
当然,也可以关闭第二三通阀60的第五接口62,且将第二三通阀60的第四接口61和第六接口63打开至一定开度(例如打开至50%开度),此时,流入第一冷媒流路24的部分冷媒会进入第三冷媒流路54,流入第一冷媒流路24的另一部分冷媒会通过热交换器21和去离子器26。
需要理解的是,通过控制第二三通阀60的第四接口61、第五接口62和第六接口63开启和闭合,以及控制第二三通阀60的第四接口61、第五接口62和第六接口63的开度,可以控制第一冷媒流路24的冷媒的流向,例如,可以控制第一冷媒流路24的冷媒部分流过热交换器21和去离子器26、部分流过第三冷媒流路54、部分流过散热器51,或者可以控制第一冷媒流路24的冷媒只流过热交换器21和去离子器26,或者可以控制第一冷媒流路24的冷媒只流过第三冷媒流路54。
当然,也可以控制第一冷媒流路24的冷媒部分流过热交换器21和去离子器26、部分流过第三冷媒流路54,或者也可以控制第一冷媒流路24的冷媒部分流过热交换器21和去离子器26、部分流过散热器51。
可选地,可以根据冷媒的温度、冷媒的电导率以及燃料电池10内的氢气和通入燃料电池10内的氢气之间的温差对第二三通阀60进行控制,如此可以合理控制冷媒的流向,从而可以保证燃料电池10的使用安全性,并且,可以使燃料电池10始终处于适宜的工作温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100还可以包括:驱动件27,驱动件27可以设置于第二冷媒流路25,驱动件27适于驱动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100内的冷媒流动。
需要说明的是,驱动件27可以构造为水泵,驱动件27可以设置在第二冷媒流路25上,当第一三通阀40的第一接口41与燃料电池10断开时,驱动件27可以驱动加热回路30内的冷媒流动,当第一三通阀40的第一接口41与燃料电池10连通时,驱动件27可以驱动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100内的冷媒流动,例如,驱动件27可以驱动第一冷媒流路24内的冷媒、第二冷媒流路25内的冷媒和/或散热回路50内的冷媒流动,这样设置可以保证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100内的冷媒能够顺畅的流动,从而可以保证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100的工作可靠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所示,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100还可以包括:溢水罐11,可选地,溢水罐11可以与散热回路50连通设置,或者,溢水罐11也可以与第二冷媒流路25或者第一冷媒流路24连通设置,溢水罐11内可以存储有冷媒,当回路内的冷媒量不足时,溢水罐11可以向回路内补充冷媒,以保证回路内始终有足够的冷媒工作。
进一步地,散热器51还可以设置有出气孔,溢水罐11可以与出气孔连通设置,可以理解的是,回路内的冷媒在工作时有可能产生气泡,冷媒通过散热器51后,冷媒内的气泡可以通过出气孔进入溢水罐11,这样设置可以去除冷媒内的气泡,从而可以避免回路内的冷媒发生气阻,可以保证冷媒能够顺畅的在回路内流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100还可以包括:第三三通阀,第三三通阀可以设置在换热回路20上,第三三通阀可以包括第七接口、第八接口和第九接口,第三三通阀的第七接口可以与燃料电池10连通,第三三通阀的第八接口可以与热交换器入口22连通,第三三通阀的第九接口可以与第二三通阀60的第四接口61连通,通过控制第三三通阀的各个接口的开闭,以及通过控制第三三通阀的各个接口的开度,可以控制流入热交换器21以及流过第二三通阀60的冷媒的流量。这样设置可以更加合理的控制冷媒的流向,从而可以进一步保证燃料电池10的使用安全性,并且,可以使燃料电池10始终处于适宜的工作温度。
可选地,还可以在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100的其他位置设置阀体结构(例如三通阀),以控制冷媒的流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100,通过设置热交换器21,可以利用从燃料电池10流出的冷媒对即将通入燃料电池10的燃料进行加热,可以减小燃料电池10内的燃料和通入燃料电池10的燃料之间的温差,可以避免燃料电池10内的燃料和通入燃料电池10的燃料汇合时产生液态水,可以避免出现燃料电池10水淹的情况,从而可以避免出现燃料电池10电压不稳的情况,可以避免用电设备和燃料电池10损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燃料电池(10);
换热回路(20),所述换热回路(20)包括热交换器(21)、第一冷媒流路(24)和第二冷媒流路(25),所述热交换器(21)具有热交换器入口(22)和热交换器出口(23),所述第一冷媒流路(24)连通所述热交换器入口(22)和所述燃料电池(10),所述第二冷媒流路(25)连通所述热交换器出口(23)和所述燃料电池(10),所述热交换器(21)适于与通入所述燃料电池(10)内的燃料换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媒流路(25)设有去离子器(26),冷媒流过所述去离子器(26)时所述去离子器(26)适于降低冷媒的电导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热回路(30),所述加热回路(30)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二冷媒流路(25)连通,所述加热回路(30)设有加热件(31),所述加热件(31)适于加热所述加热回路(30)内的冷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三通阀(40),所述第一三通阀(40)的第一接口(41)与所述燃料电池(10)连通,所述加热回路(3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三通阀(40)的第二接口(42)和第三接口(43)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件(31)为泄压电阻或加热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散热回路(50),所述散热回路(50)与所述换热回路(20)并联设置,所述散热回路(50)设有散热器(51),所述散热器(51)适于与所述散热回路(50)内的冷媒换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回路(50)设有第二三通阀(60),所述散热器(51)具有散热器入口(52)和散热器出口(53),所述第二三通阀(60)的第四接口(61)与所述燃料电池(10)连通,所述第二三通阀(60)的第五接口(62)与所述散热器入口(52)连通,所述散热器出口(53)与所述燃料电池(10)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三通阀(60)的第六接口(63)与所述燃料电池(10)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件(27),所述驱动件(27)设于所述第二冷媒流路(25),所述驱动件(27)适于驱动所述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100)内的冷媒流动。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100)。
CN202121477286.4U 2021-06-30 2021-06-30 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以及车辆 Active CN2148487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77286.4U CN214848710U (zh) 2021-06-30 2021-06-30 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以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77286.4U CN214848710U (zh) 2021-06-30 2021-06-30 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以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848710U true CN214848710U (zh) 2021-11-23

Family

ID=788117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77286.4U Active CN214848710U (zh) 2021-06-30 2021-06-30 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以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8487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42081B (zh) 燃料电池的余热管理系统
KR102373420B1 (ko) 전기자동차 공조 시스템
CA2943300C (en)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and electric vehicle using same
JP2002100383A (ja) 燃料電池用冷却装置
CN114023993B (zh) 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
CN111231619A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106848350A (zh) 混合动力车辆的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和混合动力车辆
CN113054220A (zh) 一种乘用车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及方法
CN111403848B (zh) 一种基于极耳液冷方式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KR102299301B1 (ko) 차량의 통합 열관리 회로
CN107394072A (zh) 一种动力电池的热管理系统以及混合动力汽车
CN113793947B (zh) 燃料电池余热利用系统及能源系统
CN112820895B (zh) 一种燃料电池发动机的热管理系统
CN211808932U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2195005U (zh) 燃料电池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和燃料电池汽车
CN214848710U (zh) 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以及车辆
KR101848614B1 (ko) 차량용 열관리계 시스템
CN211808933U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JP7377136B2 (ja) バッテリの温度管理システム
CN113258096A (zh) 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20290846U (zh) 一种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16928639U (zh) 一种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19303718U (zh) 一种质子交换膜氢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20923758U (zh) 一种燃料电池的余热利用系统及车辆
CN117080485B (zh) 一种用于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冷却液加热装置及加热回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