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91990U - 单级、复叠循环自由转换的多联式变温冷库制冷系统 - Google Patents

单级、复叠循环自由转换的多联式变温冷库制冷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791990U
CN214791990U CN202023281413.1U CN202023281413U CN214791990U CN 214791990 U CN214791990 U CN 214791990U CN 202023281413 U CN202023281413 U CN 202023281413U CN 214791990 U CN214791990 U CN 2147919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ge
pipe
heat exchanger
reversing valve
way rever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28141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文星
赵东华
肖寒松
曹东明
李无言
倪荣妹
杨子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Jiuding Fine Machinery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Tsinghua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Jiuding Fine Machinery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Jiuding Fine Machinery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Tsinghua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anjing Jiuding Fine Machinery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28141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7919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7919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7919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frost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单级、复叠循环自由转换的多联式变温冷库制冷系统,包括第一单级循环系统、第二单级循环系统以及中间换热器系统,所述第一单级循环系统,包括第一压缩冷凝机组模块和至少一个第一冷风机模块;所述第二单级循环系统包括第二压缩冷凝机组模块和至少一个第二冷风机模块;所述第一单级循环系统以及第二单级循环系统均与所述中间换热器系统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单级循环系统、所述第二单级循环系统既可单独运行,又可连通所述中间换热器系统组合成复叠循环系统,且在所述复叠循环系统中,所述第一单级循环系统或者所述第二单级循环系统均可作为低温级一侧。该系统可以适应高低温库温变化,保证机组在不同库温下高效运行。

Description

单级、复叠循环自由转换的多联式变温冷库制冷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单级、复叠循环自由转换的多联式变温冷库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装配式冷库通常采用制冷剂系统,如多联式制冷系统,相较于载冷剂系统,由于制冷剂与空气直接相变传热,且单位质量制冷剂携带的能量较高,制冷剂系统具有传热环节少、减少输配能耗的优点。但是,当装配式冷库存储所需库温较低,如金枪鱼冷藏间库温-40~-60℃,冰淇淋制品库温-30℃,或室外温度较高时,采用普通单级压缩循环系统往往难以适应大压比;而采用多级压缩系统,则将受到如制冷剂本身性能、机组承压能力等方面的限制。
复叠式制冷循环是将较大的总温差分割成两段或若干段,根据每段的温区选择适宜的制冷剂循环,然后将它们叠加起来,通常采用采用中温制冷剂和低温制冷剂两套或多套独立制冷循环嵌套而成。因而,可以采用复叠式制冷循环作为冷库制冷系统循环,可以改善制冷循环的经济性能,同时也改善其低温性能,获取更低的温度。
由于装配式冷库存储的货物常常发生变化,其库存温度要求也有不同的要求,而单独采用单级压缩系统和复叠式系统均不能同时满足变温冷库的要求。此外,冷库中制冷系统的除霜问题一直是低温与冷藏领域的热门话题,除霜温度波动对冷库内贮藏货物的安全性有重要影响。因此,亟需研发一种,能适应高低温库温变化的变温冷库制冷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单级、复叠循环自由转换的多联式变温冷库制冷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制冷系统无法适应高低温库温变化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单级、复叠循环自由转换的多联式变温冷库制冷系统,包括:
第一单级循环系统,包括第一压缩冷凝机组模块和至少一个第一冷风机模块;
第二单级循环系统,包括第二压缩冷凝机组模块和至少一个第二冷风机模块;
中间换热器系统,所述第一单级循环系统以及第二单级循环系统均与所述中间换热器系统相连接;其中,
所述第一单级循环系统、所述第二单级循环系统既可单独运行,又可连通所述中间换热器系统组合成复叠循环系统,且在所述复叠循环系统中,所述第一单级循环系统或者所述第二单级循环系统均可作为低温级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单级、复叠循环自由转换的多联式变温冷库制冷系统,
所述中间换热器系统包括蒸发冷凝器、与所述蒸发冷凝器相连接有第一管体、第二管体、第三管体以及第四管体;
所述第一冷风机模块和所述第一压缩冷凝机组模块的相对两侧均与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三管体相连接;
所述第二冷风机模块和所述第二压缩冷凝机组模块的相对两侧均与所述第二管体和所述第四管体相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单级、复叠循环自由转换的多联式变温冷库制冷系统,
所述第一冷风机模块包括第一蒸发器、设于所述第一蒸发器一侧的第一风机以及与所述第三管体和所述第一蒸发器相连通的第一节流装置;
所述第二冷风机模块包括第二蒸发器、设于所述第二蒸发器一侧的第二风机以及与所述第四管体和所述第二蒸发器相连通的第二节流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单级、复叠循环自由转换的多联式变温冷库制冷系统,
所述第一压缩冷凝模块包括第一气液分离器、第一压缩机、第一四通换向阀、第一室外换热器以及第三节流装置;
所述第二压缩冷凝模块包括第二气液分离器、第二压缩机、第二四通换向阀、第二室外换热器以及第四节流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单级、复叠循环自由转换的多联式变温冷库制冷系统,
所述第一管体包括第一流通管、第二流通管和第三流通管,所述第一流通管的气体由所述第一冷风机模块流至所述中间换热器系统,所述第二流通管的气体依次流经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所述第一压缩机流至所述中间换热器系统,所述第三流通管与所述第二流通管相连通,所述第三流通管依次流经所述第一四通换向阀、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以及所述第一节流装置至所述第三管体进而流向所述中间换热器系统;
所述第二管体包括第四流通管、第五流通管以及第六流通管,所述第四流通管的气体由所述第二冷风机模块流至所述中间换热器系统,所述第五流通管的气体依次流经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第二压缩机流至所述中间换热器系统,所述第六流通管与所述第五流通管相连通,所述第六流通管依次流经所述第二四通换向阀、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以及所述第二节流装置至所述第四管体进而流向所述中间换热器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单级、复叠循环自由转换的多联式变温冷库制冷系统,
所述中间换热器系统还包括第五节流装置、第六节流装置、第三四通换向阀以及第四四通换向阀;
所述第五节流装置设于所述第三管体,所述第三四通换向阀分别与所述第一流通管和所述第二流通管相连接;
所述第六节流装置设于所述第四管体,所述第四四通换向阀分别与所述第四流通管和所述第五流通管相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单级、复叠循环自由转换的多联式变温冷库制冷系统,
所述第一单级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一除霜通道,所述第一除霜通道分别连接所述第二流通管中所述第一压缩机的出口侧以及所述第一冷风机模块;
所述第二单级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二除霜通道,所述第二除霜通道分别连接所述第五流通管中所述第二压缩机的出口侧以及所述第二冷风机模组。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单级、复叠循环自由转换的多联式变温冷库制冷系统,
所述第一单级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五四通换向阀,所述第五四通换向阀分别与所述第一除霜通道、所述第一冷风机模块以及所述第一流通管相连接;
所述第二单级循环系统还包括第六四通换向阀,所述第六四通换向阀分别与所述第二除霜通道、所述第二冷风机模块以及所述第四流通管相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单级、复叠循环自由转换的多联式变温冷库制冷系统,所述复叠循环系统中,所述低温级一侧用于维持低于所述第一单级循环系统或者所述第二单级循环系统单独运行时达到的蒸发温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单级、复叠循环自由转换的多联式变温冷库制冷系统,所述复叠循环系统中,所述蒸发冷凝器包括蒸发侧和冷凝侧,所述蒸发侧或者所述冷凝侧分别对应所述第一单级循环系统或者所述第二单级循环系统中的蒸发端和冷凝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单级、复叠循环自由转换的多联式变温冷库制冷系统,包括第一单级循环系统、第二单级循环系统以及中间换热器系统,且第一单级循环系统、第二单级循环系统以及中间换热器系统可以组合形成复叠循环系统,进而使得第一单级循环系统或者第二单级循环系统中的压缩冷凝机组模块可以产生低于单级循环系统中压缩冷凝机组模块的温度,且第一单级循环系统以及第二单级循环系统均可以独自工作或者共同与中间换热器系统形成复叠循环系统以提供更低温,如此该系统可以适应高低温库温的变化。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单级、复叠循环自由转换的多联式变温冷库制冷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单级、复叠循环自由转换的多联式变温冷库制冷系统另一实施例的结构视图;
附图标记:
10:第一单级循环系 110:第一压缩冷凝机 1110:第一气液分离
统; 组模块; 器;
1130:第一四通换向 1140:第一室外换热
1120:第一压缩机; 阀; 器;
1150:第三节流装 120:第一冷风机模
置; 块; 1210:第一蒸发器;
1220:第一风机; 1230:第一节流装置; 130:第一除霜通道;
140:第五四通换向 20:第二单级循环系 210:第二压缩冷凝
阀; 统; 机组模块;
2110:第二气液分离 2130:第二四通换向
器; 2120:第二压缩机; 阀;
2140:第二室外换热 220:第二冷风机模
器; 2150:第四节流装置; 块;
2230:第二节流装
2210:第二蒸发器; 2220:第二风机; 置;
240:第六四通换向 30:中间换热器系
230:第二除霜通道; 阀; 统;
310:蒸发冷凝器; 320:第一管体; 3210:第一流通管;
3220:第二流通管; 3230:第三流通管; 3240:蒸发侧;
3250:冷凝侧; 330:第二管体; 3310:第四流通管;
3320:第五流通管; 3330:第六流通管; 340:第三管体;
350:第四管体; 360:第五节流装置; 370:第六节流装置;
380:第三四通换向 390:第四四通换向
阀; 阀; 40:节流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照图1和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单级、复叠循环自由转换的多联式变温冷库制冷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单级、复叠循环自由转换的多联式变温冷库制冷系统另一实施例的结构视图。
以下请先参照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单级、复叠循环自由转换的多联式变温冷库制冷系统,包括第一单级循环系统10、第二单级循环系统20以及中间换热器系统30,第一单级循环系统10,包括第一压缩冷凝机组模块110和至少一个第一冷风机模块120;第二单级循环系统20,包括第二压缩冷凝机组模块210和至少一个第二冷风机模块220;中间换热器系统30,第一单级循环系统10以及第二单级循环系统20均与中间换热器系统30相连接;其中,第一单级循环系统10、第二单级循环系统20即可单独运行,又可连通中间换热器系统30组合成复叠循环系统,且在复叠循环系统中,第一单级循环系统10或者第二单级循环系统20均可作为低温级一侧。也即在复叠循环系统中第一单级循环系统10中的第一冷风机模块120或者第二单级循环系统20中的第二冷风机模块220维持的库温低于第一单级循环系统10或者第二单级循环系统20单独运行时第一冷风机模块 120或者第二冷风机模块220维持的库温。由此不论是第一单级循环系统10一侧或者是第二单级循环系统20一侧均可作为低温侧,进而使得第一单级循环系统10和第二单级循环系统20可以适应高低温冷库的变化,保证机组在不同库温下高效运行。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单级循环系统10和第二单级循环系统20均可以单独工作,而第一单级循环系统10、第二单级循环系统20以及中间换热器系统30共同工作形成复叠循环系统。且在复叠循环系统中,第一单级循环系统10 或者第二单级循环系统20均可以作为低温侧,另一侧相对作为高温侧。例如当第一单级循环系统10作为低温侧时,第一单级循环系统 10中第一冷风机模块120能够产生低于第一单级循环系统10单独工作时第一冷风机模块120维持的库温,或者第二单级循环系统20单独工作时第二冷风机模块220维持的库温,由此该系统可以适应高低温变化的冷库。
第一单级循环系统10以及第二单级循环系统20的具体结构如下:
第一单级循环系统10中,中间换热器系统30包括蒸发冷凝器 310、与蒸发冷凝器310相连接有第一管体320、第二管体330、第三管体340以及第四管体350;第一冷风机模块120和第一压缩冷凝机组模块110的相对两侧均与第一管体320和第三管体340相连接;第一冷风机模块120包括第一蒸发器1210、设于第一蒸发器1210一侧的第一风机1220以及与第三管体340和第一蒸发器1210相连通的第一节流装置1230;第一压缩冷凝模块包括第一气液分离器1110、第一压缩机1120、第一四通换向阀1130、第一室外换热器1140以及第三节流装置1150。第一管体320包括第一流通管3210、第二流通管 3220和第三流通管3230,第一流通管3210的气体由第一冷风机模块 120流至中间换热器系统30,第二流通管3220的气体依次流经第一气液分离器1110、第一压缩机1120流至中间换热器系统30,第三流通管3230与第二流通管3220相连通,第三流通管3230依次流经第一四通换向阀1130、第一室外换热器1140以及第一节流装置1230 至第三管体340路进而流向中间换热器系统30。第一单级循环系统 10还包括第一除霜通道130,第一除霜通道130分别连接第二流通管 3220中第一压缩机1120的出口侧以及第一冷风机模块120。
第二单级循环系统20中:第二冷风机模块220和第二压缩冷凝机组模块210的相对两侧均与第二管体330和第四管体350相连接;第二冷风机模块220包括第二蒸发器2210、设于第二蒸发器2210一侧的第二风机2220以及与第四管体350和第二蒸发器2210相连通的第二节流装置2230;第二压缩冷凝模块包括第二气液分离器2110、第二压缩机2120、第二四通换向阀2130、第二室外换热器2140以及第四节流装置2150;第二管体330包括第四流通管3310、第五流通管3320以及第六流通管3330,第四流通管3310的气体由第二冷风机模块220流至中间换热器系统30,第五流通管3320的气体依次流经第二气液分离器2110、第二压缩机2120流至中间换热器系统30,第六流通管3330与第五流通管3320相连通,第六流通管3330依次流经第二四通换向阀2130、第二室外换热器2140以及第二节流装置 2230至第四管体350路进而流向中间换热器系统30。第二单级循环系统20还包括第二除霜通道230,第二除霜通道230分别连接第五流通管3320中第二压缩机2120的出口侧以及第二冷风机模块220。
中间换热器系统30中:中间换热器系统30还包括第五节流装置360、第六节流装置370、第三四通换向阀380以及第四四通换向阀 390;第五节流装置360设于第三管体340,第三四通换向阀380分别与第一流通管3210和第二流通管3220相连接;第六节流装置370 设于第四管体350路,第四四通换向阀390分别与第四流通管3310 和第五流通管3320相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单级循环系统10还包括第五四通换向阀140,第五四通换向阀140分别与第一除霜通道130、第一冷风机模块120 以及第一流通管3210相连接;第二单级循环系统20还包括第六四通换向阀240,第六四通换向阀240分别与第二除霜通道230、第二冷风机模块220以及第四流通管3310相连接。
请参照图2,第一四通换向阀1130的第一出口侧也即第一四通换向阀1130E侧封闭,第一四通换向阀1130的第二出口侧也即第一四通换向阀1130D侧与第一压缩机1120相连接,第一四通换向阀 1130的第三出口侧也即第一四通换向阀1130S侧与第一流通管3210相连接,第一四通换向阀1130的第四出口侧也即第一四通换向阀1130C侧与第一室外换热器1140相连接。
第二四通换向阀2130的第一出口侧也即第二四通换向阀2130E 侧封闭,第二四通换向阀2130的第二出口侧也即第二四通换向阀 2130D侧与第二压缩机2120相连接,第二四通换向阀2130的第三出口侧也即第二四通换向阀2130S侧与第四流通管3310相连接,第二四通换向阀2130的第四出口侧也即第二四通换向阀2130C侧与第二室外换热器2140相连接。
第三四通换向阀380的第一出口侧也即第三四通换向阀380E侧与蒸发冷凝器310相连接,第三四通换向阀380的第二出口侧也即第三四通换向阀380D侧与第二流通管3220相连接,第三四通换向阀 380的第三出口侧也即第三四通换向阀380S侧与第一流通管3210相连接,第二四通换向阀2130的第四出口侧也即第三四通换向阀380C 侧封闭。
第四四通换向阀390的第一出口侧也即第四四通换向阀390E侧与蒸发冷凝器310相连接,第四四通换向阀390的第二出口侧也即第四四通换向阀390D侧与第五流通管3320相连接,第四四通换向阀 390的第三出口侧也即第四四通换向阀390S侧与第四流通管3310相连接,第四四通换向阀390的第四出口侧也即第四四通换向阀390C 侧封闭。
第五四通换向阀140的第一出口侧也即第五四通换向阀140E侧与第一蒸发器1210相连接,第五四通换向阀140的第二出口侧也即第五四通换向阀140D侧与第一除霜通道130相连接,第五四通换向阀140的第三出口也即第五四通换向阀140S侧与第一流通管3210相连接,第五四通换向阀140的第四出口也即C侧封闭。
当第一单级循环系统10单独工作时,第五四通换向阀140E侧与第五四通换向阀140S侧相连通,第五四通换向阀140C侧与第五四通换向阀140D侧相连通;第一四通换向阀1130D侧与第一四通换向阀1130C侧相连通,第一四通换向阀1130E侧与第一四通换向阀1130S侧相连通,第三节流装置1150全开,开启第一风机1220处于运行状态。此时中间换热器系统30中第三四通换向阀380C侧与第三四通换向阀380D侧相连通,第三四通换向阀380E侧与第三四通换向阀380S相连通;第四四通换向阀390C侧与第四四通换向阀390D 侧相连通,第四四通换向阀390E侧与第四四通换向阀390S侧相连通。第五节流装置360和第六节流装置370关闭。制冷机经第一压缩机 1120、第一四通换向阀1130、第一室外换热器1140、第三节流装置 1150、第一节流装置1230、第一蒸发器1210、第五四通换向阀140、第一气液分离器1110完成第一单级循环系统10。在第一单级循环系统10中,第一冷风机模块120向所放置的冷间提供冷量,以满足对应冷间的库温要求。可以理解的是,制冷机经过第一压缩机1120后会变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过第一室外换热器1140时,制冷机发生相变放热,此时的第一室外换热器1140等同于冷凝器,进而经过第一室外换热器1140后的制冷机变成纯液态的制冷剂,纯液态的制冷剂通过第三管体340流向第一冷风机模块120,第一蒸发器1210对冷库外进行吸热以使得冷库保持低温,同时液态的制冷剂会变成气态流向第一气液分离器1110,第一气液分离器1110分离出的气体再流向第一压缩机1120进而形成循环利用。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蒸发器1210未利用完的液体可以流向其他的第一蒸发器1210,以形成多个第一冷风机模块120之间的内循环。此外,第一单级循环系统10的蒸发冷凝侧3250温差一般为30摄氏度至40摄氏度,例如,当第一室外换热器1140作为冷凝器时对应的温度为20摄氏度时,那么第一蒸发器1210侧能够产生零下10度至20度的低温。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单级循环系统20与第一单级循环系统10原理一致,在此不做过多阐述。
当复叠循环系统运行时,第一单级循环系统10或者第二单级循环系统20均可以作为低温侧,此处以第一单级循环系统10为低温侧进行说明。对于第一单级循环系统10中,第五四通换向阀140D侧与第五四通换向阀140的E侧相连通,第五四通换向阀140的C侧与第五四通换向阀140S侧相连通,第三节流装置1150关闭,第一四通换向阀1130C侧与第三四通换向阀380D侧相连通,第一四通换向阀1130E侧与第三四通换向阀380S侧相连通,第一风机1220处于开启状态。中间换热器系统30中,第三四通换向阀380D侧与第三四通换向阀380E侧相连通,第三四通换向阀380S侧与第三四通换向阀 380C侧相连通。第四四通换向阀390D侧与第四四通换向阀390C相连通,第四四通换向阀390E侧与第四换向阀S侧相连通。第二单级循环系统20中,第二四通换向阀2130D侧与第二四通换向阀2130C 侧相连通,第二四通换向阀2130E侧与第二四通换向阀2130S侧相连通,第四节流装置2150全开,第二单级循环系统20中第二冷风机模块220全关闭,第六四通换向阀240D侧与第六四通换向阀240C侧相连通,第六四通换向阀240E侧与第六四通换向阀240S侧相连通。在复叠循环系统中,第一冷风机模块120从低温冷库中吸热,以维持低温冷库内的温度,蒸发冷凝器310作为第一单级循环系统10中的冷凝器。此时,第二单级循环系统20处于高温级运行,蒸发冷凝器 310作为第二单级循环系统20中的蒸发器,第二室外换热器2140作为第二单级循环系统20中的冷凝器。进而在第二单级循环系统20中,由第二压缩机2120流出的高温高压制冷机经过第二室外换热器2140 后变成中温低压液态制冷剂,进而蒸发冷凝器310在第二单级循环系统20作为蒸发器以吸热第一单级循环系统10中蒸发冷凝器310作为冷凝器所放出的热,产出的低压低温气体流向第二气液分离器2110 以及第二压缩机2120以循环利用。而在第一单级循环系统10中,蒸发冷凝器310产生的低温液体流向第一冷风机模块120以进行循环制冷。相比于单独运行第一单级循环系统10或者第二单级循环系统20,复叠循环系统可以获得更低的温度。在复叠循环系统中,蒸发冷凝器 310包括蒸发侧3240和冷凝侧3250。也即,请参照图2,当第一单级循环系统10为低温侧时,蒸发冷凝器310靠近第一单级循环系统 10的一侧为冷凝侧3250,也对应蒸发冷凝器310在第一单级循环系统10中为冷凝器,在第二单级循环系统20中作为蒸发器。所以蒸发冷凝器310在靠近第二单级循环系统20一侧为蒸发侧3240。需要说明的是,同理,当第二单级循环系统20为低温侧时,蒸发侧3240和冷凝侧3250与第一单级循环系统10为低温侧时位置相反设置,在此不做赘述。
请继续参照图2,此外,在图2的实施例中,复叠循环系统还可以实现热回收旁通除霜功能以及逆循环除霜功能。以下以第一单级循环系统10为例:其中,对于热回收旁通除霜功能:需要除霜的第一冷风机模块120中,第一风机1220停转,第一节流装置1230全开,第五四通换向阀140E侧与第五四通换向阀140D侧相连接,第五四通换向阀140C侧与第五四通换向阀140S侧相连接。此时,第一压缩机1120中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机经过第一除霜通道130进入需要除霜的第一冷风机模块120中,冷凝放热后的液态制冷剂经过第一节流装置1230进入第三管体340中。如此设置,可以对多个第一冷风机模块120中需要除霜的一个或者两个进行对应除霜。
而对于多个第一冷风机模块120中多个或者全部需要除霜的,可以采用逆循环除霜功能。如下:以第一单级循环系统10为例,每个第一冷风机模块120中的第一风机1220均停转,且第一四通换向阀 1130E侧与第一四通换向阀1130D侧相连接,第一四通换向阀1130C 侧与第一四通换向阀1130S侧相连接。第一节流装置1230全开。第五四通换向阀140E侧与第五四通换向阀140D侧相连接,第五四通换向阀140C侧与第五四通换向阀140S侧相连接,中间换热器系统 30中第三四通换向阀380C侧与第三四通换向阀380D侧相连接,第三四通换向阀380E侧与第三四通换向阀380S侧相连接。第四四通换向阀390C侧与第四四通换向阀390D侧相连接,第四四通换向阀390E 侧与第四四通换向阀390S侧相连接,第五节流装置360和第六节流装置370关闭。此时,第一压缩机1120出口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全部经第一除霜通道130进入各个第一冷风机模块120中的第一蒸发器1210进行冷凝,而后经过第一节流装置1230,在第三节流装置1150 处节流,后进入第一室外换热器1140吸收热量,然后经过第一四通换向阀1130回到第一气液分离器1110、第一压缩机1120。
需要说明的是,图1为本实用新型单级、复叠循环自由转换的多联式变温冷库制冷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单级、复叠循环自由转换的多联式变温冷库制冷系统另一实施例的结构视图。图2为图1的基础上的改进,也即图2在图1的基础上增设了多个四通换向阀,且增加了热回收旁通除霜功能以及逆循环除霜功能,以使得图2中复叠循环系统可以适应不同高低温变化的冷库,保证机组在不同库温下高效运行,且同时可以实现两种除霜模式。而在图1 的实施例中,在不需要逆循环除霜时,也可以将第一四通换向阀1130 改为一个节流阀即可,进而在图1的实施例中便可以实现第一单级循环系统10、第二单级循环系统20的单独运行。或者第一单级循环系统10和第二单级循环系统20与中间换热器系统30共同形成复叠循环系统。也即对于不需要除霜的,则可以参照图1所示的实施例即可,而需要定期除霜时,可以参照图2所示的实施例进行对应除霜运行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单级、复叠循环自由转换的多联式变温冷库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单级循环系统,包括第一压缩冷凝机组模块和至少一个第一冷风机模块;
第二单级循环系统,包括第二压缩冷凝机组模块和至少一个第二冷风机模块;
中间换热器系统,所述第一单级循环系统以及第二单级循环系统均与所述中间换热器系统相连接;其中,
所述第一单级循环系统、所述第二单级循环系统既可单独运行,又可连通所述中间换热器系统组合成复叠循环系统,且在所述复叠循环系统中,所述第一单级循环系统或者所述第二单级循环系统均可作为低温级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级、复叠循环自由转换的多联式变温冷库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换热器系统包括蒸发冷凝器、与所述蒸发冷凝器相连接有第一管体、第二管体、第三管体以及第四管体;
所述第一冷风机模块和所述第一压缩冷凝机组模块的相对两侧均与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三管体相连接;
所述第二冷风机模块和所述第二压缩冷凝机组模块的相对两侧均与所述第二管体和所述第四管体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级、复叠循环自由转换的多联式变温冷库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风机模块包括第一蒸发器、设于所述第一蒸发器一侧的第一风机以及与所述第三管体和所述第一蒸发器相连通的第一节流装置;
所述第二冷风机模块包括第二蒸发器、设于所述第二蒸发器一侧的第二风机以及与所述第四管体和所述第二蒸发器相连通的第二节流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级、复叠循环自由转换的多联式变温冷库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缩冷凝模块包括第一气液分离器、第一压缩机、第一四通换向阀、第一室外换热器以及第三节流装置;
所述第二压缩冷凝模块包括第二气液分离器、第二压缩机、第二四通换向阀、第二室外换热器以及第四节流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单级、复叠循环自由转换的多联式变温冷库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包括第一流通管、第二流通管和第三流通管,所述第一流通管的气体由所述第一冷风机模块流至所述中间换热器系统,所述第二流通管的气体依次流经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所述第一压缩机流至所述中间换热器系统,所述第三流通管与所述第二流通管相连通,所述第三流通管依次流经所述第一四通换向阀、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以及所述第一节流装置至所述第三管体进而流向所述中间换热器系统;
所述第二管体包括第四流通管、第五流通管以及第六流通管,所述第四流通管的气体由所述第二冷风机模块流至所述中间换热器系统,所述第五流通管的气体依次流经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第二压缩机流至所述中间换热器系统,所述第六流通管与所述第五流通管相连通,所述第六流通管依次流经所述第二四通换向阀、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以及所述第二节流装置至所述第四管体进而流向所述中间换热器系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单级、复叠循环自由转换的多联式变温冷库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换热器系统还包括第五节流装置、第六节流装置、第三四通换向阀以及第四四通换向阀;
所述第五节流装置设于所述第三管体,所述第三四通换向阀分别与所述第一流通管和所述第二流通管相连接;
所述第六节流装置设于所述第四管体,所述第四四通换向阀分别与所述第四流通管和所述第五流通管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单级、复叠循环自由转换的多联式变温冷库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级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一除霜通道,所述第一除霜通道分别连接所述第二流通管中所述第一压缩机的出口侧以及所述第一冷风机模块;
所述第二单级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二除霜通道,所述第二除霜通道分别连接所述第五流通管中所述第二压缩机的出口侧以及所述第二冷风机模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单级、复叠循环自由转换的多联式变温冷库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级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五四通换向阀,所述第五四通换向阀分别与所述第一除霜通道、所述第一冷风机模块以及所述第一流通管相连接;
所述第二单级循环系统还包括第六四通换向阀,所述第六四通换向阀分别与所述第二除霜通道、所述第二冷风机模块以及所述第四流通管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级、复叠循环自由转换的多联式变温冷库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叠循环系统中,所述低温级一侧用于维持低于所述第一单级循环系统或者所述第二单级循环系统单独运行时达到的蒸发温度。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级、复叠循环自由转换的多联式变温冷库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叠循环系统中,所述蒸发冷凝器包括蒸发侧和冷凝侧,所述蒸发侧或者所述冷凝侧分别对应所述第一单级循环系统或者所述第二单级循环系统中的蒸发端和冷凝端。
CN202023281413.1U 2020-12-29 2020-12-29 单级、复叠循环自由转换的多联式变温冷库制冷系统 Active CN2147919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81413.1U CN214791990U (zh) 2020-12-29 2020-12-29 单级、复叠循环自由转换的多联式变温冷库制冷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81413.1U CN214791990U (zh) 2020-12-29 2020-12-29 单级、复叠循环自由转换的多联式变温冷库制冷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791990U true CN214791990U (zh) 2021-11-19

Family

ID=787426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281413.1U Active CN214791990U (zh) 2020-12-29 2020-12-29 单级、复叠循环自由转换的多联式变温冷库制冷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7919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13745B (zh) 一种具有排气除霜功能的中低温集成式冷藏/冷冻系统
CN108759138B (zh) 二次节流中间不完全冷却制冷系统的运行方法及系统
CN105180489B (zh) 一种适应变工况运行的混合工质节流制冷机及其制冷方法
CN101852503A (zh) 一种多温冰箱
CN112629054A (zh) 单级、复叠循环自由转换的多联式变温冷库制冷系统
CN111174455B (zh) 跨临界二氧化碳双级压缩制冷和除霜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111928512A (zh) 一种冷热联用多级压缩循环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0779080B (zh) 连续制热热回收空调室外系统、热回收空调及其使用方法
CN108759139B (zh) 具有中温蒸发器的一次节流中间不完全冷却的制冷系统
CN214791990U (zh) 单级、复叠循环自由转换的多联式变温冷库制冷系统
CN111412687A (zh) 一种制冷制热一体化换热系统
CN109520163B (zh) 一种具有快速脉冲融霜功能的宽温区小型冷冻冷藏机组
CN108088008B (zh) 一种多联机热回收系统及空气调节装置
CN213873292U (zh) 一种适用于双冷源机组的新型节流转换装置
JP2007100987A (ja) 冷凍システム
JP4660334B2 (ja) 冷凍システム
CN109974322B (zh) 一种带膨胀机的双温区单级制冷系统
CN112880244A (zh) 一种带自由冷却两相流空调系统
CN214307714U (zh) 多温区集成式制冷系统
CN214581896U (zh) 单级、复叠循环自由转换的热泵系统
CN215176144U (zh) 制冷设备
CN214620154U (zh) 一种带自由冷却两相流空调系统
CN217274926U (zh) 制冷系统及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CN217686005U (zh) 制冷系统和制冷设备
CN212409116U (zh) 冷热联用多级压缩循环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