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86483U - 一种膜建筑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膜建筑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786483U
CN214786483U CN202121081848.3U CN202121081848U CN214786483U CN 214786483 U CN214786483 U CN 214786483U CN 202121081848 U CN202121081848 U CN 202121081848U CN 214786483 U CN214786483 U CN 2147864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mbrane
membrane material
chamber
film
bui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08184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邵德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Qixun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邵德瑞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邵德瑞 filed Critical 邵德瑞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7864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7864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15/00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15/00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15/20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inflatable, e.g. shaped, strengthened or supported by fluid pressur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15/00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15/20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inflatable, e.g. shaped, strengthened or supported by fluid pressure
    • E04H15/22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inflatable, e.g. shaped, strengthened or supported by fluid pressure supported by air pressure inside the tent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15/00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15/32Parts, components, construction details, accessories, interior equip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ents, e.g. guy-line equipment, skirts, thresholds
    • E04H15/54Covers of tents or canopi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3/00Buildings or groups of buildings for public or similar purposes; Institutions, e.g. infirmaries or prisons
    • E04H3/08Hospitals, infirmaries, or the like; Schools; Pris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15/00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15/20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inflatable, e.g. shaped, strengthened or supported by fluid pressure
    • E04H2015/202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inflatable, e.g. shaped, strengthened or supported by fluid pressure with inflatable panels, without inflatable tubular framework
    • E04H2015/204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inflatable, e.g. shaped, strengthened or supported by fluid pressure with inflatable panels, without inflatable tubular framework made from contiguous inflatable tub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15/00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15/20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inflatable, e.g. shaped, strengthened or supported by fluid pressure
    • E04H2015/206Details of inflation devices, e.g. valves, connections to fluid pressure sour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Tents Or Canop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膜建筑结构,膜建筑结构包括第一膜材、第二膜材和中间支撑件;所述第一膜材和第二膜材之间间隔设置,中间设置有夹层;所述中间支撑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膜材和第二膜材之间,用于避免第一膜材和第二膜材彼此贴合;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在两个两个膜材之间设置有负压夹层,夹层的空气较为稀薄,从而大大降低了由于空气热导作用导致的膜建筑内外的之间的热量传输,在夏季,可以有效减少外部热量大量输入膜建筑内部,在冬季,则可以有效减少建筑内部的热量向外传导。从而降低了能源消耗,更加经济和环保。

Description

一种膜建筑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膜材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膜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在我国以及世界范围内,每年自然灾害频发,以及时常爆发区域性或全球性的传染性疾病,当灾害或疾病在局部突然爆发时,当地的公共资源常常无法快速满足救援需要。其中尤为突出的是,由于无法快速地构建满足基本医疗和防护需要的方舱医院,很多灾民或病人无法及时得到救治。在传染性疾病爆发时,由于病人无法得到及时收治,又会导致疾病的快速传播,使得疫情更加严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膜建筑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至少一个上述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膜建筑结构,包括:第一膜材、第二膜材和中间支撑件;
所述第一膜材和第二膜材之间间隔设置,中间设置有夹层;
所述中间支撑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膜材和第二膜材之间,用于避免第一膜材和第二膜材彼此贴合(即维持两者的间隔设置、两者之间的夹层腔)。
其中优选地,所述夹层的气压值小于膜建筑外部的大气压值。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在两个两个膜材之间设置有负压夹层,夹层的空气较为稀薄,从而大大降低了由于空气热导作用导致的膜建筑内外的之间的热量传输,在夏季,可以有效减少外部热量大量输入膜建筑内部,在冬季,则可以有效减少建筑内部的热量向外传导。从而降低了能源消耗,更加经济和环保。
其中,中间支撑件可以采用刚性支撑件,只需要保证第一膜材和第二膜材在负压状态不贴合即可。而更优选地,所述中间支撑件为由膜材制成的可充放气件。
中间支撑件采用充放气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支撑件重量,同时相对刚性支撑件更便于实施,效率高,成本也更低。放气后不占用太多空间,便于运输。
进一步地,所述可充放气件为长条形,可充放气件至少一端设置有用于充气和/或放气的充气口。
更为优选地,所述可充放气件包括多个支撑单元,多个支撑单元之间通过管路串联设置,所述管路的外径小于所述支撑单元的支撑高度(及夹层的宽度,两个膜材的间隔距离),以及所述可充放气件至少包括一个用于支撑单元充气和/或放气的充气嘴。
优选地,所述支撑单元在充足气后为球形或柱状体。
长条形结构的可充放气件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便于铺设等优点,但缺点在于,多个可充放气件间隔布设时,长条形结构容易将夹层空间分割为多个相对独立的腔室,不利于空气分子在整个夹层空间内流通,由此需要设置多个真空泵/气泵工作维持整个夹层的负压状态。
相对于长条形等形式的可充放气件,由多个支撑单元构成的可充放气件,由于通常管路外径小于支撑单元的支撑高度,由此,相邻的两个支撑单元之间会保留一个空气可自由流通的缺口/通道,从而便于空气分子可以在整个夹层空间内自由流动,由此,只需要在夹层的一端或一侧设置抽气口,既可以维持整个夹层的负压状态。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所述支撑单元呈串设置,或者呈网格方式布设。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中间支撑件并排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夹层内的负压值为10-1-10-6MPa。
其中,夹层内的负压值可根据第一膜材、第二膜材以及中间支撑件的承载能力、以及实际应用中隔热需要而设定,如第一膜材、第二膜材以及中间支撑件的承载能力较强、以及需要提高隔热性能时,可提高负压值(绝对值),使得夹层内接近真空状态;而当第一膜材、第二膜材以及中间支撑件的承载能力较弱,或者隔热需要不高,甚至有目的需要提高夹层的热传导效应时,可以降低夹层的负压值(绝对值),夹层内空气相对稠密,热导效应增加。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膜材和第二膜材对应布设在膜建筑的墙体和/或屋顶部位。从而在膜建筑外部形成一个简单而高效的保温层。
进一步地,所述可充放气件与建筑的基础或配重物连接。
可充放气件作为中间支撑件与膜建筑的基础或配重物连接,防止中间支撑件在风力等外力作用下被吹走或严重变形。可充放气件充气后可以形成一个可支撑所述第一膜材和/或第二膜材的支撑结构,用于抵抗第一膜材和/或第二膜材在室内或室外空气压力。
进一步地,所述可充放气件(作为抗拉力件的一种形式)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膜材和第二膜材连接。由此,所述可充放气件即可承受第一膜材和第二膜材之间的压力,又可以承受第一膜材和第二膜材之间的拉力。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膜材和第二膜材的一部分由透明材料制成,从而形成天窗结构,可有效增加膜建筑内的亮度,同时,天窗结构允许阳光直接照入建筑内部,在冬季有助于提升室内温度,减少用于取暖的其他能源消耗。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膜建筑结构,结构简单,通过在两个两个膜材之间设置有负压夹层,降低夹层内的空气密度,从而大大降低了由于空气热导作用导致的膜建筑内外的之间的热量传输,有效降低整个膜建筑的能源消耗,更加经济和环保。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膜建筑结构,包括:第三膜材、第四膜材和抗拉力件(例如绳索、带子等);
所述第三膜材和第四膜材之间间隔设置,中间设置有中空层;
抗拉力件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膜材和第四膜材连接,可用于避免第三膜材和第四膜材在中空层内的空气压力作用下脱离,维持两个膜材的间隔距离不变。
当中空层内的空气压力大于中空层两个外侧的气压值时,中空层内的空气压力会迫使第三膜材或第四膜材脱离开,无法维持膜建筑的设定形态,第三膜材或第四膜材中的至少一个发生变形甚至垮塌,而通过设置抗拉力件,可以保证两个膜材始终连接在一起,只需要两个膜材中的一个在支撑框架或者自身腔室的正压作用下保持设定形态,另一个膜材则通过抗拉力件保持设定形态。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膜建筑,其包括本体;
所述本体包括墙体、屋顶和底板;所述墙体、屋顶和底板合围出一个可密封的室内空间;所述墙体和/或所述屋顶包括上述膜建筑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带有上述膜建筑结构的膜建筑,其包括:由膜材构建的可密封的内部腔室和外部腔室;
所述内部腔室设置在所述外部腔室内;
构建所述内部腔室墙体和/或屋顶部位的膜材包括所述第一膜材;构建所述外部腔室墙体和/或屋顶部位的膜材包括所述第二膜材。
进一步地,所述内部腔室和所述外部腔室内空气压力值正负相反。即内部腔室内为正压时,外部腔室内则为负压,其中外部腔室内空气压力值小于外部的大气压,从而可以有效避免内部腔室和外部腔室内的病毒泄漏,污染外部,或导致疫情扩散。而外部腔室内为正压时,内部腔室内则为负压;此时,外部腔室内空气压力值大于外部的大气压值,在外部环境被污染时,可以有效避免外部病毒进入室内。
其中,所述内部腔室和所述外部腔室中至少一个为正压腔室,从而该正压腔室可以作为膜建筑的主要承载结构,实现整个膜建筑的耸立不垮塌。而负压腔室的膜材通过中间支承件或抗拉力件依附在正压腔室的膜材上,从而实现负压腔室的构建而不垮塌。
在本申请中,所谓“正压”是指气压值大于建筑外的大气压强;负压则是指气压值小于建筑外的大气压强。
进一步地,包括第一空气循环系统和第二空气循环系统;
所述第一空气循环系统用于所述内部腔室内的空气过滤循环,以及维持内部腔室内的设定气压值;
所述第二空气循环系统用于所述外部腔室内的空气过滤循环,以及维持外部腔室内的设定气压值。
空气循环系统一般包括新风系统和排风系统,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构建所述内部腔室的膜材包括第一墙体膜材、第一屋顶膜材和第一底板膜材;构建所述外部腔室的膜材包括第二墙体膜材、第二屋顶膜材和第二底板膜材。其中墙体膜材和屋顶膜材可以是一体制成,墙体膜材还可以进一步地分为:与屋顶膜材一体、大体呈拱形设置的侧墙体膜材,以及设置在膜建筑左右两端的端面墙体膜材;通常膜建筑的进出门设置在端面墙体上。
而第一墙体膜材和/或第一屋顶膜材的部分或全部作为上述的第一膜材,第二墙体膜材和/或第二屋顶膜材的部分或全部作为上述的第二膜材,存在上述的膜建筑结构,在不存在其他支撑结构情况下,为避免第一墙体膜材和第二墙体膜材之间间隔设置,两者之间设置有中间支撑件。
进一步地,构建所述内部腔室的膜材由多个膜材单元密封拼接而成;构建所述外部腔室的膜材由多个膜材单元密封拼接而成;由此,内部腔室和外部腔室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自由设定。
进一步地,所述内部腔室的进入口处设置有第一气压过渡舱;和/或,所述外部腔室的进入口处设置有第二气压过渡舱。
其中,第一气压过渡舱包括与内部腔室的出入口密封连接的第一舱室,第一舱室的两侧分别设置一个闸门;两个闸门交替开启,可实现人员进出内部腔室。第二气压过渡舱结构与之类似,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所述内部腔室内空气压力值大于建筑外部的大气压值;外部腔室内空气压力值小于建筑外部的大气压值;构建所述外部腔室墙体和屋顶的全部或部分膜材通过多个所述中间支撑件的支撑设置在所述内部腔室的外部。
进一步地,所述内部腔室内还设置有由膜材构建的单元腔室。单元腔室为在内部腔室内设置的较小空间单元,可以作为较为独立的功能区使用。
进一步地,所述单元腔室为负压单元腔室;构建所述负压单元腔室墙体和屋顶的部分膜材通过多个抗拉力件与构建所述内部腔室墙体和屋顶的部分膜材连接;负压单元腔室内的气压值小于所述内部腔室内的气压值。
负压单元腔室可用于手术室、治疗间或卫生间等,负压单元腔室的相对负压,可以保证负压单元腔室内的较高密度病毒流入内部腔室,降低病人之间的交叉感染几率。
优选地,所述压单元腔室内的气压值小于建筑外部的大气压值,即为绝对负压状态。从而有效控制负压单元腔室内的病毒向外泄露。
以及,负压单元腔室的进出口处同样设置有气压过渡舱。
进一步地,所述单元腔室为正压单元腔室;构建所述正压单元腔室墙体和屋顶的部分膜材通过多个中间支撑件与构建所述内部腔室墙体和屋顶的部分膜材连接;正压单元腔室内的气压值大于所述内部腔室内的气压值。
正压单元腔室可以作为医生或救助人员的休息区、病毒缓冲区或者用于药品和医疗器械准备的操作间等,由于内部气压为正压状态,从而可以有效避免内部腔室内的病菌侵入。
正压单元腔室包括进出所述内部腔室的室内进出口;室内进出口处设置有气压过渡舱。
更为优选地,正压单元腔室还包括直接连通建筑内外的室外进出口,室外进出口处设置有气压过渡舱。
进一步地,在膜建筑的四周外侧贴墙间隔设置有多个地桩,地桩顶部埋设有连接螺栓,多个支撑柱体可选择地通过连接螺栓连接在膜建筑的迎风面一侧的地桩上;支撑柱体通过缆绳与膜建筑的墙体和屋顶连接。
优选地,支撑柱体的高度不低于膜建筑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结构相对简单,具有便于运输,在容积上可大可小,具有非常大灵活性,且制作成本低,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快速制作、运输和搭建。同时,可根据灾害的具体情况,改变内外腔室的正负压值,有效实现疫情防控和救治的功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膜建筑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长条形可充放气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球状可充放气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柱状可充放气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网状可充放气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膜建筑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由多个膜材单元拼接而成的膜建筑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一个外部腔室内设置两个内部腔室的膜建筑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设置有抗拉力件的膜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可充放气件兼具抗拉力功能时的膜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提供的膜建筑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的剖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提供的膜建筑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的C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膜建筑结构,包括:第一膜材10、第二膜材20和中间支撑件30;
所述第一膜材10和第二膜材20之间间隔设置,中间设置有负压夹层21,通过设置真空泵与夹层21连接,将不断地将夹层内的空气排出,维持夹层21内的气压值小于膜建筑外部的大气压值。
中间支撑件30设置在所述第一膜材10和第二膜材20之间,用于避免第一膜材10和第二膜材20彼此贴合,从而维持第一膜材10和第二膜材20始终保持设定间隔,维持两者之间的夹层腔。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在两个两个膜材之间设置有负压夹层21,夹层21的空气较为稀薄,从而大大降低了由于空气热导作用导致的膜建筑内外的之间的热量传输,在夏季,可以有效减少外部热量大量输入膜建筑内部,在冬季,则可以有效减少建筑内部的热量向外传导。从而降低了能源消耗,更加经济和环保。
其中,中间支撑件30可以采用刚性支撑件,只需要保证第一膜材10和第二膜材20在负压状态不贴合即可。而更优选地,所述中间支撑件30为由膜材制成的可充放气件。
中间支撑件30采用充放气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支撑件重量,同时相对刚性支撑件更便于实施,效率高,成本也更低。放气后不占用太多空间,便于运输。
如图3所示,作为中间支撑件的可充放气件31为长条形,长条形的可充放气件31如同缆绳一样从膜建筑的一侧经第一膜材的外侧延伸到膜建筑的相对的另一侧。可充放气件31至少一端设置有用于充气和/或放气的充气口。
如图4所示,所述可充放气件31更为优选地包括:多个支撑单元31a,多个支撑单元31a之间通过管路31b串联设置,管路31b的外径小于支撑单元31a的支撑高度,即夹层21的宽度、两个膜材的间隔距离,所述可充放气件31至少还包括一个用于支撑单元31a充气和/或放气的充气嘴。
如图4所示,所述支撑单元31a在充足气后为球形,或者,如图5所示,所述支撑单元31a为柱状体。多个所述所述支撑单元31a依次首尾串联,呈串设置;布设时,多个所述中间支撑件30呈排或成列地间隔设置。或者,如图6所示,多个支撑单元31a呈网格方式布设。
长条形结构的可充放气件31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便于铺设等优点,但缺点在于,多个可充放气件31间隔布设时,长条形结构容易将夹层21空间分割为多个相对独立的腔室,不利于空气分子在整个夹层21空间内流通,由此需要设置多个真空泵/气泵工作维持整个夹层21的负压状态。
相对于长条形等形式的可充放气件31,由多个支撑单元31a构成的可充放气件31,由于通常管路31b外径小于支撑单元31a的支撑高度,由此,相邻的两个支撑单元31a之间会保留一个空气可自由流通的缺口/通道,从而便于空气分子可以在整个夹层21空间内自由流动,由此,只需要在夹层21的一端或一侧设置抽气口,既可以维持整个夹层21的负压状态。
其中,夹层21内的负压值可根据第一膜材10、第二膜材20以及中间支撑件30的承载能力、以及实际应用中隔热需要而设定,如第一膜材10、第二膜材20以及中间支撑件30的承载能力较强、以及需要提高隔热性能时,可提高负压值(绝对值),使得夹层21内接近真空状态;而当第一膜材10、第二膜材20以及中间支撑件30的承载能力较弱,或者隔热需要不高,甚至有目的需要提高夹层21的热传导效应时,可以降低夹层21的负压值(绝对值),夹层21内空气相对稠密,热导效应增加。
本实用新型上述的膜建筑结构优选地布设在建筑墙体和屋顶部位。从而在膜建筑外部形成一个简单而高效的保温层。
所述可充放气件31优选地与建筑的基础或配重物连接。可充放气件31作为中间支撑件30与膜建筑的基础或配重物连接,防止中间支撑件30在风力等外力作用下被吹走或严重变形。可充放气件31充气后可以形成一个可支撑所述第一膜材10和/或第二膜材20的支撑结构,用于抵抗第一膜材10和/或第二膜材20在室内或室外空气压力。
以及,所述第一膜材10和第二膜材20的一部分由透明材料制成,从而形成天窗结构,可有效增加膜建筑内的亮度,同时,天窗结构允许阳光直接照入建筑内部,在冬季有助于提升室内温度,减少用于取暖的其他能源消耗。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膜建筑结构,结构简单,通过在两个两个膜材之间设置有负压夹层21,降低夹层21内的空气密度,从而大大降低了由于空气热导作用导致的膜建筑内外的之间的热量传输,有效降低整个膜建筑的能源消耗,更加经济和环保。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膜建筑,如图7所示,该建筑由两套膜材制成,其中内部膜材构建出一个内部腔室100,外部膜材构建出一个外部腔室200。所述内部腔室100设置在所述外部腔室200内。
构建所述内部腔室100墙体和屋顶部位的膜材作为第一膜材10;构建所述外部腔室200墙体和/或屋顶部位的膜材作为第二膜材20,两个腔室的膜材之间设置有可充放气件31,可充放气件31充气后作为中间支撑件,在外部腔室为负压状态时,可以有效避免外部腔室的膜材完全贴靠在内部腔室的膜材上。通过气泵不断地向内部腔室100内吹入空气从而保持一种正压状态,空气正压力将膜材鼓起,形成一个内部活动空间。
其中外部腔室200内空气压力值小于外部的大气压,从而可以有效避免内部腔室100和外部腔室200内的病毒泄漏,污染外部,或导致疫情扩散。
其中,还包括第一空气循环系统和第二空气循环系统;所述第一空气循环系统用于所述内部腔室100内的空气过滤循环,以及维持内部腔室100内的设定气压值;所述第二空气循环系统用于所述外部腔室200内的空气过滤循环,以及维持外部腔室200内的设定气压值。
空气循环系统一般包括新风系统和排风系统,新风系统一般包括气体输送机构(例如风扇、气泵等)和新风管路,排风系统则一般包括气体输送机构和排风管路;新风管路和/或排风管路上优选地设置有灭菌过滤装置,在腔室内空气循环的同时实现病毒的消杀。
其中,内部腔室100的进入口处设置有第一气压过渡舱110;所述外部腔室200的进入口处设置有第二气压过渡舱210。
其中,第一气压过渡舱110包括与内部腔室100的出入口密封连接的第一舱室,第一舱室的两侧分别设置一个闸门;两个闸门交替开启,可实现人员进出内部腔室100。第二气压过渡舱结构与之类似,不再赘述。
其中,如图8所示,构建所述内部腔室100和外部腔室200的膜材由多个膜材单元120密封拼接而成;可以根据病人或灾民的数量、或者实际场地的大小灵活调整内部腔室100和外部腔室200的大小。
一般情况下,构建内部腔室100或外部腔室200的膜材包括墙体膜材、屋顶膜材和底板膜材;其中墙体膜材和屋顶膜材可以是一体制成,墙体膜材还可以进一步地分为:与屋顶膜材连接、大体呈拱形设置的侧墙体膜材,以及设置在膜建筑左右两端的端面墙体膜材;通常膜建筑的进出门设置在端面墙体上。
如图9所示,外部腔室200内可以设置若干个内部腔室100;内部腔室100可相对独立,也通过密封通道连接。
本实用新型结构相对简单,具有便于运输,在容积上可大可小,具有非常大灵活性,且制作成本低,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快速制作、运输和搭建形成一个或多个方舱医院。同时,可根据灾害的具体情况,改变内外腔室的正负压值,有效实现疫情防控和救治的功能。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如图10所示,第一膜材10和第二膜材20之间还是设置有抗拉力件40,例如绳索、带子等,抗拉力件40两端分别与第一膜材10和第二膜材20连接,可用于避免在夹层21内空气压力变为正压时第一膜材10和第二膜材20分离开。
更为优选地,作为抗拉力件的一种形式,如图11所示,可充放气件的支撑单元31a两端分别通过绳索与所述第一膜材10和第二膜材20连接。由此,可充放气件即可承受第一膜材10和第二膜材20之间的压力,又可以承受第一膜材10和第二膜材20之间的拉力。
当外部环境受到污染时,外部腔室200内气压需要调节为正压,大于外部的大气压,内部腔室100内压力值可正可负,由此可以有效避免外部病毒进入室内。
其中,所述内部腔室100和所述外部腔室200中一般情况下至少一个为正压腔室,从而该正压腔室可以作为膜建筑的主要承载结构,实现整个膜建筑的耸立不垮塌。而负压腔室的膜材通过中间支承件或抗拉力件依附在正压腔室的膜材上,从而实现负压腔室的构建而不垮塌。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如图12-13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个膜建筑式的方舱医院,其内部腔室100内空气压力值大于建筑外部的大气压值,即内部为正压状态;外部腔室200内空气压力值小于建筑外部的大气压值,即内部为负压状态;内部腔室设置在外部腔室内部,外部腔室的负压状态可以有效防止内部腔室内的传染性病毒向外传播。
构建所述外部腔室200墙体和屋顶的全部或部分膜材通过多个可充放气的中间支撑件30的支撑设置在所述内部腔室100的外部。即外部腔室的膜材主要通过内部腔室的膜材支撑。必要时,可以在外部腔室外侧或内侧设置辅助支撑,在外部腔室的膜材无法通过中间支撑件贴靠在内部腔室的膜材上时,利用支架类的辅助支撑实现支撑。外部腔室的膜材与内部腔室的膜材之间形成夹层,负压甚至真空状态的夹层可以有效减少热量的传输。
内部腔室100内还设置有由膜材构建的单元腔室。单元腔室为在内部腔室100内设置的较小空间单元,可以作为较为独立的功能区使用。
具体而言,单元腔室为负压单元腔室310;构建所述负压单元腔室墙体和屋顶的部分膜材通过多个抗拉力件40与构建所述内部腔室100墙体和屋顶的部分膜材连接;负压单元腔室40内的气压值小于所述内部腔室100内的气压值。抗拉力件40将负压单元腔室310悬吊在内部腔室内,简单而有效。必要时,也可在无法连接内部腔室膜材的一侧设置辅助支撑,来支撑住负压单元腔室40的膜材。
负压单元腔室可用于手术室、治疗间或卫生间等,负压单元腔室的相对负压,可以保证负压单元腔室内的较高密度病毒流入内部腔室100,降低病人之间的交叉感染几率。
以及,所述压单元腔室内的气压值优选地小于建筑外部的大气压值,即为绝对负压状态。从而有效控制负压单元腔室内的病毒向外泄露。负压单元腔室的进出口处同样设置有第四气压过渡舱311。
还包括正压单元腔室320;构建正压单元腔室墙体和屋顶的部分膜材通过多个中间支撑件40与构建所述内部腔室100墙体和屋顶的部分膜材连接;正压单元腔室320内的气压值大于所述内部腔室100内的气压值。正压单元腔室320的正压状态可以辅助支撑内部腔室的膜材。更为简单的方式,则是直接将正压单元腔室320放置在内部腔室内,两者之间不设置支撑或拉伸件。
正压单元腔室可以作为医生或救助人员的休息区、病毒缓冲区或者用于药品和医疗器械准备的操作间等,由于内部气压为正压状态,从而可以有效避免内部腔室100内的病菌侵入。
正压单元腔室包括进出所述内部腔室100的室内进出口;室内进出口处设置有第三气压过渡舱321。正压单元腔室还包括直接连通建筑内外的室外进出口,室外进出口处设置有第五气压过渡舱322。
本申请中的“腔室”优选为可封闭的膜材建筑单元,一般包括墙体膜材、屋顶膜材和底板膜材。墙体膜材上开设进出口。
本实用新型结构相对简单,具有便于运输,在容积上可大可小,具有非常大灵活性,且制作成本低,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快速制作、运输和搭建。同时,可根据灾害的具体情况,改变内外腔室的正负压值,有效实现疫情防控和救治的功能。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如图14所示,在膜建筑的四周外侧贴墙设置有多个地桩400,地桩400顶部埋设有连接螺栓410,多个支撑柱体450可选择地通过连接螺栓410连接在膜建筑的迎风面一侧的地桩400上。如图15所示,优选地,支撑柱体450的高度不低于膜建筑的高度。通过缆绳将膜建筑的墙体和屋顶与支撑柱体450连接,可以有效提高膜建筑在大风等极端天气中的抵抗能力,避免膜建筑被吹走或者严重变形,无法正常使用。
其中,在膜建筑建成之后,地桩可采用水泥和钢筋在膜建筑四周浇筑而成,在大风来临前,将支撑柱体竖立在膜建筑的迎风一侧,利用钢缆与膜建筑连接,提高膜建筑的抗风能力。支撑柱体450优选采用钢柱或铝合金等金属制成,具有较强的强度和刚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膜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膜材、第二膜材和中间支撑件;所述第一膜材和第二膜材之间间隔设置,中间设置有夹层;所述中间支撑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膜材和第二膜材之间,用于避免第一膜材和第二膜材彼此贴合;
和/或,膜建筑结构包括:第三膜材、第四膜材和抗拉力件;所述第三膜材和第四膜材之间间隔设置,中间设置有中空层;抗拉力件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膜材和第四膜材连接,可用于避免第三膜材和第四膜材在中空层内的空气压力作用下脱离,维持两个膜材的间隔距离不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层的气压值小于膜建筑外部的大气压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支撑件为由膜材制成的可充放气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膜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充放气件为长条形,可充放气件至少一端设置有用于充气和/或放气的充气口。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膜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充放气件包括多个支撑单元,多个支撑单元之间通过管路串联设置,所述管路的外径小于所述支撑单元的支撑高度,以及所述可充放气件至少包括一个用于支撑单元充气和/或放气的充气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膜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单元在充足气后为球形或柱状体。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膜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支撑单元呈串设置,或者呈网格方式布设。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层内的负压值为10-1-10- 6MPa。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膜材和第二膜材对应布设在膜建筑的墙体和/或屋顶部位。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膜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充放气件与建筑的基础或配重物连接。
CN202121081848.3U 2020-07-21 2021-05-19 一种膜建筑结构 Active CN21478648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482443 2020-07-21
CN202021448244 2020-07-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786483U true CN214786483U (zh) 2021-11-19

Family

ID=7869624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44629.2A Pending CN113958190A (zh) 2020-07-21 2021-05-19 一种膜建筑结构
CN202121081848.3U Active CN214786483U (zh) 2020-07-21 2021-05-19 一种膜建筑结构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44629.2A Pending CN113958190A (zh) 2020-07-21 2021-05-19 一种膜建筑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3958190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58190A (zh) 2022-0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598613B2 (en) Pneumatic wall structure and a method of making and erecting same
CN106149884B (zh) 一种双层压差气承式膜结构
CN201424857Y (zh) 充气柱式支撑膜结构建筑
WO1997014862A1 (en) Pneumatically convertible roof
CN214786483U (zh) 一种膜建筑结构
CN108166625A (zh) 移动医院系统
CN111188514A (zh) 一种突发传染性疾病快速组装负压隔离病房
CN207230837U (zh) 气膜建筑全方位换气结构
CN204060122U (zh) 一种气膜建筑以及具有该气膜建筑的建筑物
CN211499949U (zh) 气膜采样亭
CN103938917A (zh) 一种气膜建筑以及具有该气膜建筑的建筑物
JP6126795B2 (ja) 大型鋼管を用いた緊急避難施設
CN209099831U (zh) 一种无刚性承重支撑结构
CN210659427U (zh) 一种便携式负压病房
CN206110339U (zh) 一种双层压差气承式膜结构
JP3704671B2 (ja) 半二重空気膜構造物
CN100400788C (zh) 两栖抗灾房
CN206600047U (zh) 一种便捷式户外充气膜帐篷
CN218148911U (zh) 一种多式联运方舱的箱体结构
CN207226756U (zh) 一种节能电梯
CN215520294U (zh) 一种隔温保温充气帐篷
CN117947873A (zh) 多式联运方舱的箱体结构
CN218843921U (zh) 充气帐篷
CN217735059U (zh) 手术车充气式手术准备帐篷
CN212898579U (zh) 一种战时通风洞口防堵塞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310

Address after: Room 556, block a, No. 3, Tengfei Road, Junliangcheng Industrial Park, Dongli District, Tianjin 300302

Patentee after: Tianjin Qixu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00162 room 603, gate 1, building 2, zhan'anli, Qixia Road, Wanxin street, Dongli District, Tianjin

Patentee before: Shao Der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