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58071U - 一种植物种植抗旱保水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植物种植抗旱保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758071U
CN214758071U CN202120270101.6U CN202120270101U CN214758071U CN 214758071 U CN214758071 U CN 214758071U CN 202120270101 U CN202120270101 U CN 202120270101U CN 214758071 U CN214758071 U CN 2147580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drought
retaining device
layer
retai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27010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慧�
铁英
刘洋
邰海欧
陈光磊
尚海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ner Mongolia Hesheng Ecologic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Beijing Mengshu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ner Mongolia Hesheng Ecologic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Beijing Mengshu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ner Mongolia Hesheng Ecologic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Beijing Mengshu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Inner Mongolia Hesheng Ecologic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27010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7580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7580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7580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108Rainwater harvesting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植物种植抗旱保水装置,涉及农业种植技术领域,解决了植物种植保水效果一般的技术问题。该植物种植抗旱保水装置,包括具有容纳腔以种植植物的保水袋主体、垂直设置在保水袋主体顶沿的固定圈体、垂直设置在固定圈体顶沿的集水片和覆盖在保水袋主体内腔顶部的覆膜盖。本实用新型在土层相对较薄的石质山地栽植时,在更换客土前在种植坑下使用本抗旱保水装置,防止水分下渗;并在树种苗木后,利用覆膜盖,并填埋压砂层保墒,提高保水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植物种植抗旱保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种植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植物种植抗旱保水装置。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CN2010642528.X公开了一种干旱植物种植保水袋,包括开口、侧面和底面,所述底面和侧面连接,所述开口和侧面连接处设有4个提耳,所述提耳包括提手部和缝合部,所述提手部和缝合部通过拉链连接,所述侧面内侧连接有防水层,所述防水层材料为交联树脂,所述底面包括隔水部和防水软质部,所述防水软质部连接于侧面。提耳中的拉链打开时,方便人工种植或者移动种植袋,闭合时将提耳靠外侧斜放时,4个提耳有助于种植袋的集水,交联树脂的防水层不但能吸水、吸完之后还能保持住,内部交联结构可以防止水分流失,挤压也不能把水分挤出来,底面的隔水部主要用来隔水防流失,而防水软质部一方面可以防水,另一方面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可将根部穿过软质部伸展到土壤中;保水剂袋和肥料袋可以方便的在土壤中添加保水剂和肥料袋,骨架可以防止在干旱环境中受到土壤挤压使种植袋变形进而导致的成活率不高,连接柱可将种植袋更加牢固的固定于土壤中,防止风沙侵袭。
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这种干旱植物种植保水袋是直接套用到植物上,不适宜种植在蒸发量较大的客土更换修复区的植物,且开口不易于保水,保水效果一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植物种植抗旱保水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植物种植保水效果一般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植物种植抗旱保水装置,包括具有容纳腔以种植植物的保水袋主体、垂直设置在所述保水袋主体顶沿的固定圈体、垂直设置在所述固定圈体顶沿的集水片和覆盖在所述保水袋主体内腔顶部的覆膜盖。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集水片内径等于所述固定圈体外径,所述固定圈体内径等于所述保水袋主体外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保水袋主体为碗状结构,包括采用防水材料制成的袋外层、采用可降解无纺布制成的袋内层;所述袋内层和所述袋外层之间填充有土壤;且所述袋内层和所述袋外层之间纵横缝合连接在一起。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圈体包括采用防水材料制成的圈外层、采用可降解无纺布材料制成的圈内层,所述圈外层和所述圈内层之间填充碎石头或土壤;所述圈内层和所述圈外层之间纵横缝合连接在一起。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集水片采用防水材料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当所述抗旱保水装置种植于平地时,所述集水片各部分高度相等均为8-12cm;当所述抗旱保水装置种植于坡地时,所述集水片各部分高度不同,位于高端的高度为8-12cm,位于低端的高度大于8-12c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覆膜盖为圆环形结构,外径小于或等于所述固定圈体内径,所述覆膜盖通过多个连接片与所述集水片连接;所述覆膜盖上沿径向贯穿设置有接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覆膜盖底部对应于每个所述连接片位置设置有固定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覆膜盖中心镂空圆形直径等于种植植物地径的2-3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填充在所述覆膜盖中心镂空圆处采用小石头堆砌成的压砂层,所述压砂层高度小于所述集水片高度2cm。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植物种植抗旱保水装置,在土层相对较薄的石质山地栽植时,在更换客土前在种植坑下使用本抗旱保水装置,防止水分下渗;并在树种苗木后,利用覆膜盖,并填埋压砂层保墒,提高保水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植物种植抗旱保水装置的主视剖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植物种植抗旱保水装置的俯视图。
图中1、集水片;2、固定圈体;21、圈内层;22、圈外层;3、保水袋主体;4、覆膜盖;5、接口;6、连接片;7、固定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植物种植抗旱保水装置,包括具有容纳腔以种植植物的保水袋主体3、垂直设置在保水袋主体3顶沿的固定圈体2、垂直设置在固定圈体2顶沿的集水片1和覆盖在保水袋主体3内腔顶部的覆膜盖4。
使用时,将保水袋主体3放入种植坑内,固定圈体2可沿着种植穴边界实现外翻,圈外层22接触地面,圈内层21朝上,集水片1竖直,在保水袋主体3顶部形成圆环形挡水结构,用于收集雨水和聚拢浇灌水;通过覆膜盖4在保水袋主体3顶部进行覆膜遮挡,减少水分散失,提高保水效果,以保证在蒸发量大的区域种植植物的存活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植物种植抗旱保水装置,在土层相对较薄的石质山地栽植时,在更换客土前在种植坑下使用本抗旱保水装置,防止水分下渗;并在树种苗木后,利用覆膜盖,并填埋压砂层保墒,提高保水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集水片1内径等于固定圈体2外径,固定圈体2内径等于保水袋主体3外径。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保水袋主体3为碗状结构,包括采用防水材料制成的袋外层、采用可降解无纺布制成的袋内层;袋内层和袋外层之间填充有土壤;且袋内层和袋外层之间纵横缝合连接在一起。进一步的,填充在袋内层和袋外层之间的土壤为混有保水剂、肥料的土壤。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固定圈体2包括采用防水材料制成的圈外层22、采用可降解无纺布材料制成的圈内层21,圈外层22和圈内层21之间填充碎石头或土壤;圈内层21和圈外层22之间纵横缝合连接在一起。
具体的,固定圈体2和保水袋主体3为一体成型结构,填充在圈内层21和圈外层22之前的土壤可以为普通土壤,由于圈内层21和袋内层均采用无纺布制成,所以当雨水或浇灌水经固定圈体2的圈内层21进入到其内部时,该部分水分由于圈外层22的防水效果不会伸入到种植坑外部,而会流入到保水袋主体3内以进一步保证保水袋主体3内植物的水分,防止水分流失,提高保水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集水片1采用防水材料制成。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集水片4采用的材料需要具有一定强度,能够自行竖直不会因柔软而弯曲塌落。如,集水片1可采用PVC塑料板制成,或者集水片1采用外部包覆防水材料内部采用硬质材料制成。
当抗旱保水装置种植于平地时,集水片1各部分高度相等均为8-12cm,固定圈体2厚度为3-4cm;当抗旱保水装置种植于坡地时,集水片1各部分高度不同,位于高端的集水片1高度为8-12cm,位于低端的集水片1高度大于8-12cm。至于低端的集水片1高度要大于高端集水片1的高度范围以实际坡度大小决定,只要能够保证集水片1能够在坡地时能聚集雨水或浇灌水即可,置于聚集量多少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使用,当然聚集量依赖于低端集水片1与高端集水片1在水平面内的落差。
如图2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覆膜盖4为圆环形结构,外径小于或等于固定圈体2内径,覆膜盖4通过多个连接片6与集水片1连接,由此在覆膜盖4与固定圈体2之间形成间隙,供水流入保水袋3主体内;覆膜盖4上沿径向贯穿设置有接口5。苗木种植后可从接口5处直接套置即可,覆膜盖4下端装有3根固定杆7,直接踩至固定圈体2内的土层中,实现覆膜盖4及集水片1安装。
11.具体的,如图2所示,连接片6数量为三片,呈120度夹角设置,覆膜盖4和集水片1为防水材质,通过三处连接片6,连接片6长度略大于固定圈体2宽度。
进一步的,覆膜盖4底部对应于每个连接片6位置设置有固定杆7。
进一步的,覆膜盖4中心镂空圆形直径等于种植植物地径的2-3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还包括填充在覆膜盖4中心镂空圆处采用小石头堆砌成的压砂层,压砂层高度小于集水片高度2cm。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压砂层采用的小石头可就地取材使用,压砂层的设置相当于覆盖一层既渗水又透气的永久性薄膜。它不仅起到保温保湿,便于浇水下渗,减小地表蒸发,蓄水保墒的作用,而且就地取材,经济耐用。
这里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向内”是朝向容置空间中央的方向,“向外”是远离容置空间中央的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1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植物种植抗旱保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容纳腔以种植植物的保水袋主体、垂直设置在所述保水袋主体顶沿的固定圈体、垂直设置在所述固定圈体顶沿的集水片和覆盖在所述保水袋主体内腔顶部的覆膜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种植抗旱保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片内径等于所述固定圈体外径,所述固定圈体内径等于所述保水袋主体外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种植抗旱保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水袋主体为碗状结构,包括采用防水材料制成的袋外层、采用可降解无纺布制成的袋内层;所述袋内层和所述袋外层之间填充有土壤;且所述袋内层和所述袋外层之间纵横缝合连接在一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种植抗旱保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圈体包括采用防水材料制成的圈外层、采用可降解无纺布材料制成的圈内层,所述圈外层和所述圈内层之间填充碎石头或土壤;所述圈内层和所述圈外层之间纵横缝合连接在一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种植抗旱保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片采用防水材料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种植抗旱保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抗旱保水装置种植于平地时,所述集水片各部分高度相等均为8-12cm;当所述抗旱保水装置种植于坡地时,所述集水片各部分高度不同,位于高端的高度为8-12cm,位于低端的高度大于8-12cm。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植物种植抗旱保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覆膜盖为圆环形结构,外径小于或等于所述固定圈体内径,所述覆膜盖通过多个连接片与所述集水片连接;所述覆膜盖上沿径向贯穿设置有接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植物种植抗旱保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覆膜盖底部对应于每个所述连接片位置设置有固定杆。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植物种植抗旱保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覆膜盖中心镂空圆直径等于种植植物地径的2-3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植物种植抗旱保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填充在所述覆膜盖中心镂空圆处采用小石头堆砌成的压砂层,所述压砂层高度小于所述集水片高度2cm。
CN202120270101.6U 2021-01-29 2021-01-29 一种植物种植抗旱保水装置 Active CN2147580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270101.6U CN214758071U (zh) 2021-01-29 2021-01-29 一种植物种植抗旱保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270101.6U CN214758071U (zh) 2021-01-29 2021-01-29 一种植物种植抗旱保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758071U true CN214758071U (zh) 2021-11-19

Family

ID=787511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270101.6U Active CN214758071U (zh) 2021-01-29 2021-01-29 一种植物种植抗旱保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75807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88508A (zh) * 2022-06-22 2022-09-23 临沂大学 一种含有可降解的植物保水袋植树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88508A (zh) * 2022-06-22 2022-09-23 临沂大学 一种含有可降解的植物保水袋植树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47086A (zh) 果园地下穴灌方法
CN1689397A (zh) 集雨减蒸储水渗灌法及装置
CN206728695U (zh) 一种两栖式园林景观植物种植箱
CN102860245B (zh) 植物蓄水底灌系统的施工方法
CN109121829B (zh) 一种兼具观赏与环境绿化的海绵城市生态景观墙体
CN107246004A (zh) 一种用于边坡防护的竹筒桩结构及其固坡方法
CN214758071U (zh) 一种植物种植抗旱保水装置
CN206790906U (zh) 沙漠地区土地防治体系
CN206034395U (zh) 有犁底层稻田分层地下排水氮磷渗滤拦截系统
CN104846773B (zh) 水库及包括该水库的沙漠生态种植系统
CN207836267U (zh) 一种多功能双围堰树池
CN206887937U (zh) 一种用于边坡防护的竹筒桩结构
CN106930228A (zh) 水库结构及包括该水库结构的沙漠生态种植系统
CN204157348U (zh) 城市园林绿化集雨储水节水箱及集雨储水花坛
CN108894180A (zh) 山丘区坡面拦蓄保水装置
CN218736183U (zh) 一种用于山地植物的抗旱保水装置
CN210124162U (zh) 一种用于干旱地区的植树装置
CN101601366B (zh) 集、保、蓄水多功能槽垅式节水渗灌栽培设施
CN206909253U (zh) 小型太阳能膜棚
CN206736653U (zh) 一种自蓄水生态砖
CN206227125U (zh) 一种盐碱地乔木预制种植装置
CN213897309U (zh) 一种瘠旱山地栗园微型集水贮肥窖
CN201119336Y (zh) 一种节水、节肥植物栽培器
CN205454843U (zh) 一种人造生态盆
CN209897772U (zh) 一种荒漠戈壁蓄水种植育苗套盆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