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55377U - 一种组合式明装线槽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组合式明装线槽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755377U CN214755377U CN202121165008.5U CN202121165008U CN214755377U CN 214755377 U CN214755377 U CN 214755377U CN 202121165008 U CN202121165008 U CN 202121165008U CN 214755377 U CN214755377 U CN 21475537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nel
- taking
- insulating
- conductive
- contac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0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3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3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34 dec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10000004722 stifl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381 potential energ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389 magnet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电器系统领域,一种组合式明装线槽系统,包括壳体,以及穿设于所述壳体内的导电组件;所述壳体包括绝缘基座,以及连接在绝缘基座前端面上的绝缘盒盖;所述绝缘盒盖包括取电面板和绝缘面板中的一种或两种;所述绝缘基座沿导电组件的导电方向延伸,绝缘盒盖至少包括取电面板和绝缘面板,取电面板和绝缘面板均能沿所述绝缘基座的长度方向滑动;该组合式明装线槽系统可随时更换取电面板和绝缘面板的位置和数量,从而调整该线槽系统的取电位置达到就近取电的目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电器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组合式明装线槽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电气布线时,墙壁或地面上的插座位置固定,线路走线隐藏在墙壁内部或者地板下方,称之为暗装布置;上述暗装布置的布线系统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之处:
1,暗装布线系统的插座位置固定设置,但实际使用时经常遇到家用电器使用位置调整或装修时考虑不全面的情况,此时固定设置的插座位置将大大限制电器的摆放位置的调整;
2,暗装布线系统的走线设置于墙壁内部或者地板下方,基本无法对内部线缆进行增减,也就无法对于布线系统的走向、功能和功率进行调整。
在此基础上,公告号为“CN104901099B”的中国专利涉及一种家居电力连接系统,包括电力连接导轨,电力连接导轨由绝缘底盒、导电铜线、用于支撑导电铜线的绝缘支撑板和绝缘盒盖构成;所述的绝缘底盒内安置三组导电铜线,所述的导电铜线分别与电源的火线、地线、零线连接;所述的绝缘盒盖活动盖合在所述的绝缘底盒上;所述的绝缘盒盖包括第一种绝缘盒盖和第二种绝缘盒盖,第一种绝缘盒盖为封闭盖,第二种绝缘盒盖开有插孔,所述的电力连接导轨可与家用电器插头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专利涉及的家居电力连接系统基于第一种绝缘盒盖和第二种绝缘盒盖的替换和滑动,具备在绝缘底盒上更换取电位置达到就近取电的目的。
从其方案记载及其附图可以看出,绝缘底盒内部仅具有设置三组导电铜线的绝缘支撑板,且相邻绝缘支撑板之间形成可供家用电器插头插入的通道,各通道至少一个侧面设有导电铜线安装槽;使用时,家用电器插头穿过插孔后,插头的插脚分别插入对应的通道,与导电铜线连接取电。
上述在先专利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该方案中的家用电器插头是直接插接在第一种绝缘盒盖上与其内部的导电铜线连接取电,从其附图可以看出导电铜线嵌装在绝缘支撑板,而相邻绝缘支撑板之间形成可供家用电器插头插入的通道;可想而知,当家用电器插头插入通道内,仅少部分与导电铜线接触,其接触稳定性无法予以保证,且由于其接触面积较小,该处更容易发热。
2,上述方案不具备布置线缆的作用的功能,如信号线、强电缆线等。
3,在先专利方案中的第二种绝缘盒盖在提供取电的基础功能上,并没有提供安全防护措施;即任何导电物体插入插孔即能取电,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
4,目前常见的家用插头一般为三相插头或二相插头,尤其是三相插头的几个插脚多是不平行的,与上述专利中记载的相邻绝缘支撑板之间形成的通道形状并不适配,即上述方案其实并不能适配目前现有的家用电器插头。
5,上述方案在将第一种绝缘盒盖和第二种绝缘盒盖进行拆卸更换时会将其内部的导电铜线暴露在外,及其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上述方案即便提供了方便更换取电位的想法,但在操作中仍然需要专业人员操作,普通用户操作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基于上述在先专利技术存在较多结构上的不足之处,本案在其方案基础上进行改良,逐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式明装线槽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组合式明装线槽系统,包括壳体,以及穿设于所述壳体内的导电组件;所述壳体包括绝缘基座,以及连接在绝缘基座前端面上的绝缘盒盖;所述绝缘盒盖包括取电面板和绝缘面板中的一种或两种;所述绝缘基座沿导电组件的导电方向延伸,绝缘盒盖至少包括取电面板和绝缘面板,取电面板和绝缘面板均能沿所述绝缘基座的长度方向滑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组件包括平行定位在绝缘基座内并分别连接零线、火线和地线的三条导电铜排,取电面板上设有三个取电孔分别与三条导电铜排相对应,取电面板上连接有取电插座,取电插座的后端面设有三个取电触点,三个取电触点分别穿过取电面板上的三个取电孔与三条导电铜排相抵接触。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涉及一种组合式明装线槽系统,该线槽系统包括壳体及其内部的导电组件,其中的壳体包括绝缘基座,以及连接在绝缘基座上的绝缘盒盖;绝缘盒盖一方面可以是取电面板和绝缘面板中的一种或两种,另一方面又可沿绝缘基座的长度方向滑动。如此使用时可根据需要随时更换取电面板和绝缘面板的位置和数量,从而调整该线槽系统的取电位置达到就近取电的目的。
在此基础上,该方案中的导电组件包括平行定位在绝缘基座内的三条导电铜排,即此方案中采用导电铜排代替现有技术中的导电铜线,在此方案中不仅仅为导电介质材料的替换,更为关键的是导电铜排的结构牢固、稳定,能够保证导电铜排上用于导通接触的位置在长度方向上始终一致;并且导电铜排具有接触即导通的特性,能够适用于此方案中的取电面板在移动、更换时导通要求;避免了导通不便,容易接触不良的问题。
并进一步地,该方案中取电面板上还连接有取电插座,取电插座上的三个取电触点能够分别穿过取电面板上的三个取电孔与三条导电铜排相抵接触,从而分别接通零线、火线和地线,家用电器的插头可插接在插座本体前端面的取电插孔上取电。此处的取电面板类似于上述背景技术中记载的第二种绝缘盒盖,取电插座的功能类似转换插座。此方案借助于取电插座的转换,适用于目前的各种家用电器。
作为优选,所述绝缘基座上一体连接有或者是可拆卸连接有三个定位支撑架,三条导电铜排分别定为在三个定位支撑架上。此方案中提供了两种实施方式,其一是三个定位支撑架属于绝缘基座的一部分,即为一体注塑成型。其二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绝缘基座的槽底中部设置有两条定位条,两条定位条之间形成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内可拆卸连接有绝缘定位座,三个定位支撑架一体成型在绝缘定位座上。此方案中的绝缘基座和绝缘定位座分为两个部件,三个定位支撑架属于绝缘定位座的一部分,绝缘定位座与绝缘基座采用滑动卡接的方式连接,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任一项现有的可拆卸连接方式。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定位支撑架的上端形成有卡槽,导电铜排嵌装在所述卡槽内;所述定位支撑架至少包括两个支撑臂,两个支撑臂的相对侧壁上至少有一侧设有向内延伸的底托部,底托部及其上方两侧的支撑臂之间形成所述卡槽,且所述支撑臂的顶端向内弯折呈收口状。在此方案中,定位支撑架的两个支撑臂上形成的底托部用于托住装入卡槽内的导电铜排,而卡槽两侧的支撑臂能够在水平方向上将导电铜排限定在卡槽内,支撑臂的顶端向内弯折呈收口状则可避免导电铜排从卡槽开口处脱出。
作为优选,相邻两个定位支撑架之间或者是处于边缘的定位支撑架与绝缘基座的内壁之间构成用于安装线缆的走线腔;所述绝缘盒盖连接在绝缘基座上时,封闭所述走线腔的上端开口;处于边缘的定位支撑架向外侧延伸设置有定位板,定位板与绝缘基座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所述定位板下方的走线腔形成有线缆定位区。上述方案采用导电铜排代替现有技术中的导电铜线,导电铜排具有接触即导通的特性,因此无需如背景技术方案中需要设置供插头插入的通道,仅需保证插头或插座的取电触点与导电铜排接触即可。在其节省了插接通道基础上,该方案中的相邻两个定位支撑架之间或者是处于边缘的定位支撑架与绝缘基座的内壁之间构成走线腔,该走线腔用于安装线缆。
即上述方案中,采用定位支撑架安装导电铜排【强电】,相邻两个定位支撑架之间或者定位支撑架与绝缘基座内壁之间用于安装线缆【弱电】,以此满足家用或办公所需的线路布置,节省布线空间要求。并且,在绝缘盒盖连接在绝缘基座上时,封闭所述走线腔的上端开口,从而达到隐藏式走线的目的。
并进一步地,相邻两个定位支撑架之间的区域较为紧凑,故易于安装定位线缆,但是边缘的定位支撑架与绝缘基座的内壁之间空间较大,简单将线缆放入该区域内容易导致线缆凌乱、松散,故此方案中将定位支撑架向外侧延伸设置有定位板,通过定位板来压装定位该区域内的线缆,其中定位板与绝缘基座的内壁之间留有的间隙是用于将线缆卡入线缆定位区,进一步地可将定位板外端部做成向下折弯,如此可防止线缆脱出。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还包括连接在绝缘基座和绝缘盒盖前端部的母端闷盖,以及连接在绝缘基座和绝缘盒盖后端部的公端闷盖或装饰闷盖;所述母端闷盖和公端闷盖均与三条导电铜排相连接,且母端闷盖能够与公端闷盖或进电插头相插接实现电性相连。该技术方案中,壳体及其前后两端的母端闷盖和公端闷盖构成排插单元,多个排插单元能够相互拼接串联,从而延伸至合适的位置布置取电位,由于采用公端闷盖和母端闷盖相插接的方式,拆装非常方便,且避免产生凌乱布置的电线。更为关键的是,该排插系统可嵌装或固定在墙面、地板或桌板中,从而形成一个较长的隐藏式走线的线槽系统,满足任意位置的取电需求。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与母端闷盖之间设有导通机构,母端闷盖通过导通机构与所述导电组件相连接;该方案还在母端闷盖与壳体之间增设导通机构,该导通机构导通或断开母端闷盖与导电组件的连接。在需要调整取电位置,拆卸或更换取电面板和绝缘面板时,仅需操作导通机构断开母端闷盖与导电组件的连接,即可使内部的导电组件处于断电状态,从而保证整个拆装过程处于安全环境下。基于此,普通用户也可对于上述线槽系统调整取电位置。
基于上述方案可采用如下两种结构:
第一种结构,所述导通机构包括覆盖在母端闷盖与绝缘盒盖之间的绝缘基座上的盖板,以及移动设置于所述定位板和绝缘基座之间的导电座,以及能够驱动所述导电座移动的导通控制组件。
第二种结构是导通机构包括处于母端闷盖与壳体之间的座体,以及移动设置于所述座体内的导电座,以及能够驱动所述导电座移动的导通控制组件;导通状态下,导电座的两端部能够分别与母端闷盖、导电组件相连接;断开状态下,导电座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一端与母端闷盖、导电组件相脱开。
上述两种方案均使用导通控制组件控制导电座移动,从而使导电座能够接通/断开母端闷盖和导电组件。两者的区别仅在于导电座所移动设置的载体是与绝缘基座一体的还是可分离的。在第一种方案中,导电座所移动设置的载体是绝缘基座的一部分,盖板是设置在绝缘基座上;在第二种方案中,导电座所移动设置的载体是座体,该座体可连接于壳体一侧,其包括底部和顶部。
作为优选,所述导通控制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盖板上端面或者是座体上端面的控制部件,控制部件的内端部连接所述导电座。控制部件必须是设置于盖板上端面或者是座体上端面上,供用户操作使用。
在上述基础上其中一种实施方案是,所述控制部件移动设置于所述盖板上端面或者是座体上端面,控制部件的内端部直接连接导电座。即此方案中的控制部件是嵌装在盖板上端面或者是座体上端面的移动件,其移动过程能够推动内部的导电座运动;此方案中的盖板上端面或者是座体上端面一般会设置滑槽或滑孔。
在上述基础上另一种实施方案是,所述导通控制组件还包括嵌装在定位板与绝缘基座之间或是在座体内部的楔形块,楔形块与导电座斜面楔形相抵;所述控制部件按压设置于所述盖板上端面或者是座体上端面,且其内端部与所述楔形块相抵。此方案中的,控制部件采用按压设置于所述盖板上端面或者是座体上端面,在按压过程中借助于内部的楔形块,推动导电座移动。
作为优选,所述导电座的另一端与其临近的取电面板或绝缘面板斜面楔形相抵,当所述导电座在控制部件作用下,向远离母端闷盖一侧移动时能够将其临近的取电面板或绝缘面板顶起;当其临近的取电面板或绝缘面板装入绝缘基座上时,推动所述导电座向母端闷盖一侧移动,并最终使导电座两端部分别与母端闷盖、导电组件相连接。上述方案中记载的导通机构断开母端闷盖与导电组件的连接,使内部的导电组件处于断电状态,目的是为了拆卸或更换取电面板和绝缘面板时从而调整取电位置。而此方案中的控制部件不仅能够控制母端闷盖与导电组件之间的通断,而且当将母端闷盖与导电组件之间断开时,其一并将临近的取电面板或绝缘面板顶起,用户仅需将该顶起的取电面板或绝缘面板取下即可,无需重新拆卸;从而简化操作。更为重要的是,用户可凭借临近的取电面板或绝缘面板是否被顶起,来判断导通机构是否真的处于断开状态。
作为优选,所述取电面板包括内壳体,以及连接固定在内壳体外侧的外面罩,以及能够打开或关闭取电孔的内端部的安全门组件;所述内壳体上与所述取电孔对应位置设置有避让口,安全门组件至少包括活动设置于内壳体避让口内的两块触点窗,以及驱动两块触点窗相对贴合并封闭所述取电孔的弹性部件,以及能够驱动两块触点窗相对远离的触发部件;所述取电插座包括插座本体,插座本体的后端面设有触点开关,触点开关用于伸入取电面板内部打开安全门组件。此方案中的安全门组件包括两块触点窗,两块触点窗能够相对远离运动打开取电孔,或者相对贴合并封闭所述取电孔。对应地,在插座本体的后端面设有触点开关,用于伸入取电面板内部作用触发部件,并借助触发部件使两块触点窗能够相对远离运动打开取电孔;如此插座本体上的三个取电触点能够穿过取电面板上的三个取电孔与三条导电铜排相抵接触。
作为优选,所述取电面板上还设有通孔,触发部件嵌装在所述通孔内且触发部件能够相对所述通孔纵向运动,触发部件的下端部对准两块触点窗的贴合位置,且触发部件与两块触点窗斜楔配合相抵;两块触点窗的贴合位置拼接构成有触点孔,触点孔周边的触点窗上设有第一斜面;所述外面罩的内壁在所述触点孔内设置有开关座,触发部件安装于开关座内,触发部件的侧壁上设有斜面部,斜面部上设有与第一斜面相配合的第二斜面。上述方案中,触发部件嵌装在取电面板的通孔内,且触发部件下端与两块触点窗斜楔配合相抵;当触发部件在外力作用下相对所述通孔纵向下压时,通过第二斜面与第一斜面的相互挤压将两个触点窗撑开,从而打开安全门组件。当外力撤去后,在上述弹性部件的作用下即可关闭安全门组件。
作为优选,所述触点开关转动设置于插座本体上,插座本体的侧壁上设有与所述触点开关相连接的拨杆;所述触点开关通过通孔伸入取电面板内部后通过旋转锁定在取电面板内;所述插座本体的内部活动设有触点支架,三个取电触点设置在触点支架上,触点支架活动带动所述取电触点伸出或退入所述插座本体;所述触点支架的前端部伸入于所述插座本体构成控制所述取电触点运动的安全锁。在此方案中,当取电插座连接在取电面板上时,触点开关打开安全门组件;此时取电插座的取电触点并未伸入取电孔内或者是虽然伸入取电孔内但并未与导电铜排相接触。仅当外力作用于安全锁,驱动触点支架及其上的三个取电触点运动时,三个取电触点能够伸出插座本体并与导电铜排相接触实现电连接。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安全锁处于插座本体前端面的取电插孔中部;如此当家用电器的插座插接在取电插孔内时,通过挤压安全锁,借助上述原理实现插座本体与取电面板的电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创造涉及的线槽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线槽系统中的导电组件所采用的第一种对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线槽系统中的导电组件所采用的第二种对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定位支撑架的第一种设置结构剖视图。
图5为定位支撑架的第二种设置结构剖视图。
图6为图5所示的线槽系统结构爆炸图。
图7为线槽系统的导通机构处于导通状态示意图。
图8为线槽系统的导通机构处于断开状态示意图。
图9为线槽系统的导通机构结构爆炸图。
图10为线槽系统的导通机构处于导通状态剖视图。
图11为线槽系统的导通机构处于断开状态剖视图。
图12为取电面板的第一种结构爆炸图。
图13为取电面板的第二种结构爆炸图。
图14为取电面板的背部示意图。
图15为取电插座的前侧示意图。
图16为取电插座的背部示意图。
图17为按压钥匙从缺口中取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如图1~17所示,本实施例涉及一种组合式明装线槽系统,该线槽系统包括壳体1,以及穿设于所述壳体1内的导电组件。所述壳体1包括绝缘基座11,以及连接在绝缘基座11前端面上的绝缘盒盖。其中的所述导电组件包括平行定位在绝缘基座11内的三条导电铜排2,三条导电铜排2延伸至壳体1端部分别连接零线、火线和地线。此方案中采用导电铜排2代替现有技术中的导电铜线,在此方案中不仅仅为导电介质材料的替换,更为关键的是导电铜排2的结构牢固、稳定,能够保证导电铜排2上用于导通接触的位置在长度方向上始终一致。并且导电铜排2具有接触即导通的特性,能够适用于此方案中的取电面板在移动、更换时导通要求;避免了导通不便,容易接触不良的问题。如图2所示,相邻两个壳体1内的导电组件之间可以通过插销21相对接,如果两个壳体1所呈一定夹角,还可将所述插销21的中部折弯,即此处采用可折弯的插销21连接;此方案相对成本较低但连接较为麻烦且难以保证连接位置接触良好。
因此,如图3所示的另外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壳体1还包括连接在绝缘基座11和绝缘盒盖前端部的母端闷盖12,以及连接在绝缘基座11和绝缘盒盖后端部的公端闷盖13或装饰闷盖14。此处的壳体1后端部连接公端闷盖13或装饰闷盖14取决于该后端部是否作为线槽系统的末端,如果处于末端,则该处设置装饰闷盖14;如果未处于末端,则该处设置公端闷盖13,用于与其下游的母端闷盖12相对接。此方案中的,所述母端闷盖12和公端闷盖13均与三条导电铜排2相连接,且母端闷盖12能够与公端闷盖13或进电插头相插接实现电性相连;此方案中采用公端闷盖13和母端闷盖12相插接的方式,拆装非常方便,且避免产生凌乱布置的电线。
如图3所示,将此方案中的壳体1,及其内部的导电组件,及其前后两端的母端闷盖12和公端闷盖13构想成一个整体,该整体可作为线槽单元10;多个线槽单元10能够相互拼接串联能够构成线槽系统,从而延伸至合适的位置布置取电位;更为关键的是,该线槽系统可嵌装或固定在墙面、地板或桌板中,从而形成一个较长的线槽系统,满足任意位置的取电需求。
如图1和3所示,所述绝缘盒盖包括取电面板15、绝缘面板16和装饰面板17中的一种或多种,当然其中一种可选方案中可仅包括取电面板15、绝缘面板16中的一种或两种。上述绝缘基座11沿导电组件的导电方向延伸,即沿导电方向延伸的长条形状。取电面板15、绝缘面板16和装饰面板17连接在绝缘基座11上,且均能沿所述绝缘基座11的长度方向滑动。具体如图4和5所示,绝缘基座11的两侧壁上设有第二滑槽111,取电面板15/绝缘面板16/装饰面板17的侧壁下端设有卡钩161。所述取电面板15/绝缘面板16/装饰面板17通过卡钩161卡入在第二滑槽111上连接在绝缘基座11上,并能够沿所述绝缘基座11的长度方向滑动。此方案中的取电面板15和绝缘面板16可根据使用需要相互替换,取电面板15上设有取电孔150与导电组件相对应。即在该线槽系统采用一个取电面板15就是增设一取电位置,而取消一个取电面板15就是取消一取电位置,也基于取电面板15和绝缘面板16能够相互替换,使绝缘底盒上能更换取电位置达到就近取电的目的。而此方案中的装饰面板17主要用于线槽系统的外部装饰,通过贴图、打印或喷彩的方式装饰,当然取电面板15和绝缘面板16的前端面也可进行上述外部装饰。装饰面板17与绝缘面板16的主要区别在于两者的长度存在较大差异,取电面板15和绝缘面板16需要可以替换,故其长度需保持一致,而装饰面板17较长,一般不作为取电面板15的替换位。实际安装时,在一条线槽系统中可布置取电面板15、绝缘面板16和装饰面板17中的一个或多个,取电面板15的数量可根据当前需要设置,绝缘面板16和取电面板15的总数量可根据使用习惯推算日后当前环境中最多所需的取电位数量,其余部分可选用装饰面板17。另外,即便当前线槽系统总长度不是取电面板15长度的整数倍,由于装饰面板17的长度可切割,故可对装饰面板17进行切割从而满足安装要求。
上述所指的导电铜排2定位安装于绝缘基座11内,具体方案是所述绝缘基座11上一体连接有或者是可拆卸连接有三个定位支撑架112,三条导电铜排2分别定为在三个定位支撑架112上。此方案中提供了两种实施方式,其一是如图4所示,三个定位支撑架112属于绝缘基座11的一部分,即为一体注塑成型。其二是如图5和6所示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绝缘基座11的槽底中部设置有两条定位条113,两条定位条113之间形成有第一滑槽114。所述第一滑槽114内可拆卸连接有绝缘定位座115,三个定位支撑架112一体成型在绝缘定位座115上。此方案中的绝缘基座11和绝缘定位座115分为两个部件,三个定位支撑架112属于绝缘定位座115的一部分,绝缘定位座115与绝缘基座11采用滑动卡接的方式连接,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任一项现有的可拆卸连接方式。
上述两种方案中,定位支撑架112的上端形成有卡槽18,导电铜排2嵌装在所述卡槽18内。在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如图4和5所述,所述定位支撑架112至少包括两个支撑臂116,两个支撑臂116的相对侧壁上至少有一侧设有向内延伸的底托部117,底托部117及其上方两侧的支撑臂116之间形成所述卡槽18,且所述支撑臂116的顶端向内弯折呈收口状。此处,定位支撑架112的两个支撑臂116上形成的底托部117用于托住装入卡槽18内的导电铜排2,而卡槽18两侧的支撑臂116能够在水平方向上将导电铜排2限定在卡槽18内,支撑臂116的顶端向内弯折呈收口状则可避免导电铜排2从卡槽18开口处脱出。
如图4所示,导电铜排2定位在卡槽18内,导电铜排2上形成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平面,取电面板15上的取电孔150朝向所述导电铜排2的平面。图中所述的平面处于导电铜排2的上方。如上述方案所述,导电铜排2能够保证导电铜排2上用于导通接触的位置在长度方向上始终一致,具体来说该处所指的用于导通接触位置即此方案中的平面。由于取电面板15上连接的插座或插头,其取电触点伸入取电孔150的深入保持一致且其深度需要保证取电触点能够与导电铜排2相接触,考虑到上述方案中还提到取电面板15能沿绝缘基座11的长度方向滑动,即导电铜排2的任一位置均有可能被用于取电。如此该方案中将取电孔150朝向所述导电铜排2的平面,从而保证无论取电面板15调整至任何位置均能够用于取电。
进一步地,图中所示的取电面板15、绝缘面板16和装饰面板17的下端面上均设有多条分隔条162,分隔条162的下端与所述定位支撑架112相抵接触。相邻两条分隔条162及其上方的取电面板15/绝缘面板16/装饰面板17用于封闭卡槽18的上端开口。上述方案中,在取电面板15、绝缘面板16和装饰面板17的下端面上均设有多条分隔条162,并用于与支撑臂116相抵接触。如此一方面可增加取电面板15、绝缘面板16和装饰面板17的抗压强度,另一方面则封闭卡槽18的上端开口,则可保证不同卡槽18内的导电铜排2之间不会产生爬电短路。
在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中,相邻两个定位支撑架112之间或者是处于边缘的定位支撑架112与绝缘基座11的内壁之间构成用于安装线缆3的走线腔19。所述绝缘盒盖连接在绝缘基座11上时,封闭所述走线腔19的上端开口。处于边缘的定位支撑架112向外侧延伸设置有定位板118,定位板118与绝缘基座11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所述定位板118下方的走线腔19形成有线缆定位区119。上述方案采用导电铜排2代替现有技术中的导电铜线,导电铜排2具有接触即导通的特性,因此无需如背景技术方案中需要设置供插头插入的通道,仅需保证插头或插座的取电触点与导电铜排2接触即可。在其节省了插接通道基础上,该方案中的相邻两个定位支撑架112之间或者是处于边缘的定位支撑架112与绝缘基座11的内壁之间构成走线腔19,该走线腔19用于安装线缆3。
即上述方案中,采用定位支撑架112安装导电铜排2【强电】,相邻两个定位支撑架112之间或者定位支撑架112与绝缘基座11内壁之间用于安装线缆3【弱电】,以此满足家用或办公所需的线路布置,节省布线空间要求。并且,在绝缘盒盖连接在绝缘基座11上时,封闭所述走线腔19的上端开口,从而达到隐藏式走线的目的。
并进一步地,相邻两个定位支撑架112之间的区域较为紧凑,故易于安装定位线缆3,但是边缘的定位支撑架112与绝缘基座11的内壁之间空间较大,简单将线缆3放入该区域内容易导致线缆3凌乱、松散,故此方案中将定位支撑架112向外侧延伸设置有定位板118,通过定位板118来压装定位该区域内的线缆3,其中定位板118与绝缘基座11的内壁之间留有的间隙是用于将线缆3卡入线缆定位区119,进一步地可将定位板118外端部做成向下折弯,如此可防止线缆3脱出。
基于上述结构中,所述公端闷盖13和母端闷盖12上设有与所述走线腔19相通的走线孔,以允许线缆3的引入和引出。
另外如图7-11所示,所述壳体1与母端闷盖12之间设有导通机构4,母端闷盖12通过导通机构4与所述导电组件相连接。该线槽系统中的母端闷盖12直接或间接连接进电端,如可直接连接进电插头,也可以是连接前一线槽系统中的公端闷盖13。该方案中在母端闷盖12与壳体1之间增设导通机构4,导通机构4导通或断开母端闷盖12与导电组件的连接。在需要调整取电位置,拆卸或更换取电面板15和绝缘面板16时,仅需操作导通机构4断开母端闷盖12与导电组件的连接,即可使内部的导电组件处于断电状态,从而保证整个拆装过程处于安全环境下。基于此,普通用户也可对于上述线槽系统调整取电位置。
基于上述方案可采用如下两种结构:
第一种结构如图9所示,所述导通机构4包括覆盖在母端闷盖12与绝缘盒盖之间的绝缘基座11上的盖板41,以及移动设置于所述盖板41和绝缘基座11之间的导电座43,以及能够驱动所述导电座43移动的导通控制组件。
第二种结构如图7和8所示,导通机构4包括处于母端闷盖12与壳体1之间的座体42,以及移动设置于所述座体42内的导电座43,以及能够驱动所述导电座43移动的导通控制组件。导通状态下,导电座43的两端部能够分别与母端闷盖12、导电组件相连接。断开状态下,导电座43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一端与母端闷盖12、导电组件相脱开。
上述两种方案均使用导通控制组件控制导电座43移动,从而使导电座43能够接通/断开母端闷盖12和导电组件。两者的区别仅在于导电座43所移动设置的载体是与绝缘基座11一体的还是可分离的。在第一种方案中,导电座43所移动设置的载体是绝缘基座11的一部分,盖板41是设置在绝缘基座11上。在第二种方案中,导电座43所移动设置的载体是座体42,该座体42可连接于壳体1一侧,其包括底部和顶部。
在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中,所述导通控制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盖板41上端面或者是座体42上端面的控制部件44,控制部件44的内端部连接所述导电座43。控制部件44必须是设置于盖板41上端面或者是座体42上端面上,供用户操作使用。
在上述基础上其中一种实施方案是【图略】,所述控制部件44移动设置于所述盖板41上端面或者是座体42上端面,控制部件44的内端部直接连接导电座43。即此方案中的控制部件44是嵌装在盖板41上端面或者是座体42上端面的移动件,其移动过程能够推动内部的导电座43运动。此方案中的盖板41上端面或者是座体42上端面一般会设置滑槽或滑孔。
在上述基础上另一种实施方案如图9-11所示,所述导通控制组件还包括嵌装在盖板41与绝缘基座11之间或是在座体42内部的楔形块45,楔形块45与导电座43斜面楔形相抵。所述控制部件44按压设置于所述盖板41上端面或者是座体42上端面,且其内端部与所述楔形块45相抵。此方案中的,控制部件44采用按压设置于所述盖板41上端面或者是座体42上端面,在按压过程中借助于内部的楔形块45,推动导电座43移动。
此方案中的控制部件44可以是连接设置在盖板41上端面或者是座体42上端面。但在另一种方案中,所述盖板41上端面或者是座体42上端面上设有插口46,控制部件44为可拆卸连接设置的按压钥匙。所述按压钥匙的下端能够穿过所述插口46与楔形块45相抵。此处方案中控制部件44选用可拆卸连接设置的按压钥匙,在需要断开通电时,需要通过按压钥匙装入插口46才能实现,避免了误操作的可能性。
此外,所述导电座43的另一端与其临近的取电面板15或绝缘面板16斜面楔形相抵,当所述导电座43在控制部件44作用下,向远离母端闷盖12一侧移动时能够将其临近的取电面板15或绝缘面板16顶起。当其临近的取电面板15或绝缘面板16装入绝缘基座11上时,推动所述导电座43向母端闷盖12一侧移动,并最终使导电座43两端部分别与母端闷盖12、导电组件相连接。上述方案中记载的导通机构4断开母端闷盖12与导电组件的连接,使内部的导电组件处于断电状态,目的是为了拆卸或更换取电面板15和绝缘面板16时从而调整取电位置。而此方案中的控制部件44不仅能够控制母端闷盖12与导电组件之间的通断,而且当将母端闷盖12与导电组件之间断开时,其一并将临近的取电面板15或绝缘面板16顶起,用户仅需将该顶起的取电面板15或绝缘面板16取下即可,无需重新拆卸,从而简化操作。更为重要的是,用户可凭借临近的取电面板15或绝缘面板16是否被顶起,来判断导通机构4是否真的处于断开状态。
上述方案中记载导电组件包括平行定位在绝缘基座11内并分别连接零线、火线和地线的三条导电铜排2,而此方案中的导电座43上至少设有两条导电片,用于导通或断开零线、火线与其对应的导电铜排2的连接。而对于地线,母端闷盖12与导电铜排2始终连接。当然也可以是在导电座43上设置三条导电片,用于导通或断开零线、火线和地线与其对应的导电铜排2的连接。
如图12-14所示,本方案所采用的取电面板15包括内壳体151,以及连接固定在内壳体151外侧的外面罩152,以及连接于所述内壳体151上的安全门组件。所述取电面板15上设有三个取电孔150分别与绝缘基座11内的三条导电铜排2相对应。所述内壳体151上与所述取电孔150对应位置设置有避让口153,安全门组件能够打开或关闭取电孔150的内端部。该技术方案涉及一种取电面板15,该取电面板15连接在绝缘基座11上,且其上设置三个取电孔150分别与绝缘基座11内的三条导电铜排2相对应,用于插座或插头插入取电孔150进行取电。在此基础上,该取电面板15的内壳体151上连接设有安全门组件,安全门组件用于打开或关闭取电孔150的内端部。当取电面板15处于未使用状态下,安全门组件处于关闭状态,避免其它物件插入导致触电发生。在通过取电面板15进行取电时,需打开安全门组件。基于上述技术方案,该取电面板15能够保证安全取电,保证用电安全。
此外,上述安全门组件可以采用插座中的安全门组件。
但在本案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安全门组件至少包括活动设置于内壳体151避让口153内的两块触点窗154,以及驱动两块触点窗154相对贴合并封闭所述取电孔150的弹性部件155,以及能够驱动两块触点窗154相对远离的触发部件156。
其中的弹性部件155设置方式可以是现有任何一种能够达到弹性复位的结构,本案采用如下两种方式:
第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所述弹性部件155为呈折弯状的弹簧片或弹簧钢丝,弹簧片或弹簧钢丝的两端部分别连接于两块触点窗154。此方案中的弹簧片或弹簧钢丝在正常状态下为U形形状,其端部分别连接于两块触点窗154。当触发部件156驱动两块触点窗154相对远离,弹簧片或弹簧钢丝的U形开口被撑开,产生形变势能。当触发部件156撤力后,弹簧片或弹簧钢丝的U形开口在弹性作用下收拢,将两块触点窗154相对贴合并封闭所述取电孔150。
第二种实施方式如图13所示,所述弹性部件155分别作用于两块触点窗154的两个弹簧,弹簧的一端连接在内壳体151上,另一端与所述触点窗154相抵。此方案中的弹簧为柱状或锥形弹簧,一端连接在内壳体151上,另一端与所述触点窗154相抵。当触发部件156驱动两块触点窗154相对远离,弹簧被压缩,产生形变势能。当触发部件156撤力后,弹簧释放势能,将两块触点窗154相对贴合并封闭所述取电孔150。
此外,两块触点窗154上分别设有沿其相对运动方向设置的轴杆157和轴孔158,轴杆157插接在轴孔158内。或者是所述外面罩152的内壁上设有沿两块触点窗154相对运动方向设置的滑轨或滑槽,两块触点窗154均滑动设置在滑轨或滑槽上。此方案中两种方式是为了保证两块触点窗154相对运动时能够保证不会向错位,以保证多次使用后仍然能够很好的贴合封闭取电孔150。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取电面板15上还设有通孔159,触发部件156嵌装在所述通孔159内且触发部件156能够相对所述通孔159纵向运动,触发部件156的下端部对准两块触点窗154的贴合位置,且触发部件156与两块触点窗154斜楔配合相抵。两块触点窗154的贴合位置拼接构成有触点孔,触点孔周边的触点窗154上设有第一斜面154a。所述外面罩152的内壁在所述触点孔内设置有开关座,触发部件156安装于开关座内,触发部件156的侧壁上设有斜面部156a,斜面部156a上设有与第一斜面154a相配合的第二斜面156b。上述方案中,触发部件156嵌装在取电面板15的通孔159内,且触发部件156下端与两块触点窗154斜楔配合相抵。当触发部件156在外力作用下相对所述通孔159纵向下压时,通过第二斜面156b与第一斜面154a的相互挤压将两个触点窗154撑开,从而打开安全门组件。当外力撤去后,在上述弹性部件155的作用下即可关闭安全门组件。
上述方案相比于现有插座上的安全门组件,其区别还在于:现有插座上的安全门组件的打开方式是在插头上的导电片插入取电孔150时即把安全门组件撑开。而此方案中在取电面板15上单独设置了通孔159和触发部件156,外力要按压触发部件156同时将插头或插座插入取电孔150内。此方案想要取电必须是同时操作,可以是两手或多人一并操作,也可以是与取电面板15相插接的物件具备同时插入取电孔150和按压触发部件156的功能。仅强制压入取电孔150也无法打开安全门组件,从而确保使用安全。
最后如图15-17所示,该线槽系统还包括取电电器,图中所示的为取电插座6,上述取电插座6使用时连接于取电面板15上,取电面板15类似于上述背景技术中记载的第二种绝缘盒盖,此处的取电插座6的功能类似转换插座。需要强调的是,上述线槽系统还包括取电电器,取电电器可以是任何一种通过插接取电面板即可使用的用电器。此类取电电器的结构可完全参考下文所述的取电插座6,与取电插座6的区别仅在于:取电插座6内置插座芯体,致其前端面设置的是取电插孔62;而此处所指的取电电器可以采用任意一种用电器代替上述插座芯体,如为取电灯具,取电灯具的前端设置有灯具,将取电灯具插接在取电面板上即可实现取电发光。
具体的方案中,取电插座6包括插座本体61,所述插座本体61的前端面上设有取电插孔62。所述插座本体61的后端面设有触点开关63和三个取电触点64;其中的所述触点开关63用于伸入取电面板15内部打开安全门组件;所述三个取电触点64用于分别穿过取电面板15上的三个取电孔150与三条导电铜排2相抵接触。该方案通过取电插座6上的三个取电触点64能够分别穿过取电面板15上的三个取电孔150与三条导电铜排2相抵接触,从而分别接通零线、火线和地线,家用电器的插头可插接在插座本体61前端面的取电插孔62上取电。即此方案借助于取电插座6的转换,适用于目前的各种家用电器。
在进一步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插座本体61和取电面板15上均设有磁吸部件65,插座本体61通过磁吸部件65吸附连接在取电面板15上。该技术方案中,插座本体61通过磁吸方式连接取电面板15上,可以实现快速定位对准的目的。并且磁吸方式为弱连接强度,在使用时如出现家用电器的线路被拉扯【如被绊了一下的情况】,插座本体61能够从取电面板15脱离,从而避免线路扯断损坏。
当然在一些不能临时断电的使用环境中,要求插座本体61连接固定在取电面板15上,不能因外力拉扯而脱开。此方案中,所述触点开关63能够与锁定在取电面板15内,以使所述插座本体61连接固定在取电面板15上。
在进一步的实施方案中,所述触点开关63转动设置于插座本体61上,插座本体61的侧壁上设有与所述触点开关63相连接的拨杆66。所述触点开关63伸入取电面板15内部后通过旋转锁定在取电面板15内。上述方案中,触点开关63能够伸入取电面板15内部打开安全门组件,具体是在插座本体61的后端面设有触点开关63,用于伸入取电面板15内部作用触发部件156,并借助触发部件156使两块触点窗154能够相对远离运动打开取电孔150。在此基础上,当触点开关63能够伸入取电面板15内部后,通过转动拨杆66,拨杆66带动触点开关63转动一定角度,从而达到与取电面板15相锁定的目的。
如图16和17所示,所述插座本体61的后端面上设有软质垫层67,软质垫层67至少在所述触点开关63和取电触点64处设有避让区。此方案中的软质垫层67能够填补插座本体61与取电面板15之间的间隙,避免插座本体61与取电面板15连接后存在间隙导致松动,同时软质垫层67也能保证灰尘和积水不会流入取电触点64和导电铜排2的连接位置。此外如图中所示,插座本体61背部设有缺口69,按压钥匙收藏在该缺口69内。
如图15和16所示,所述三个取电触点64活动设置于所述插座本体61上,取电触点64能够伸出或退入所述插座本体61。所述插座本体61上设有控制所述取电触点64运动的安全锁68。具体的方案中,所述插座本体61的内部活动设有触点支架,三个取电触点64设置在触点支架上,触点支架的前端部伸入于所述插座本体61构成安全锁68。在此方案中,当取电插座6连接在取电面板15上时,触点开关63打开安全门组件。此时取电插座6的取电触点64并未伸入取电孔150内或者是虽然伸入取电孔150内但并未与导电铜排2相接触。仅当外力作用于安全锁68,驱动触点支架及其上的三个取电触点64运动时,三个取电触点64能够伸出插座本体61并与导电铜排2相接触实现电连接。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安全锁68处于插座本体61前端面的取电插孔62中部。如此当家用电器的插座插接在取电插孔62内时,通过挤压安全锁68,借助上述原理实现插座本体61与取电面板15的电连接。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组合式明装线槽系统,包括壳体(1),以及穿设于所述壳体(1)内的导电组件;所述壳体(1)包括绝缘基座(11),以及连接在绝缘基座(11)前端面上的绝缘盒盖;所述绝缘盒盖包括取电面板(15)和绝缘面板(16)中的一种或两种;所述绝缘基座(11)沿导电组件的导电方向延伸,取电面板(15)和绝缘面板(16)均能沿所述绝缘基座(11)的长度方向滑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组件包括平行定位在绝缘基座(11)内并分别连接零线、火线和地线的三条导电铜排(2),取电面板(15)上设有三个取电孔(150)分别与三条导电铜排(2)相对应,取电面板(15)上连接有取电插座(6),取电插座(6)的后端面设有三个取电触点(64),三个取电触点(64)分别穿过取电面板(15)上的三个取电孔(150)与三条导电铜排(2)相抵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明装线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基座(11)上一体连接有或者是可拆卸连接有三个定位支撑架(112),定位支撑架(112)的上端形成有卡槽(18),导电铜排(2)嵌装在所述卡槽(18)内;所述定位支撑架(112)至少包括两个支撑臂(116),两个支撑臂(116)的相对侧壁上至少有一侧设有向内延伸的底托部(117),底托部(117)及其上方两侧的支撑臂(116)之间形成所述卡槽(18),且所述支撑臂(116)的顶端向内弯折呈收口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组合式明装线槽系统,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定位支撑架(112)之间或者是处于边缘的定位支撑架(112)与绝缘基座(11)的内壁之间构成用于安装线缆(3)的走线腔(19);所述绝缘盒盖连接在绝缘基座(11)上时,封闭所述走线腔(19)的上端开口;处于边缘的定位支撑架(112)向外侧延伸设置有定位板(118),定位板(118)与绝缘基座(11)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所述定位板(118)下方的走线腔(19)形成有线缆定位区(11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明装线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还包括连接在绝缘基座(11)和绝缘盒盖前端部的母端闷盖(12),以及连接在绝缘基座(11)和绝缘盒盖后端部的公端闷盖(13)或装饰闷盖(14);所述母端闷盖(12)和公端闷盖(13)均与三条导电铜排(2)相连接,且母端闷盖(12)能够与公端闷盖(13)或进电插头相插接实现电性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明装线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与母端闷盖(12)之间设有导通机构(4),母端闷盖(12)通过导通机构(4)与所述导电组件相连接;所述导通机构(4)包括覆盖在母端闷盖(12)与绝缘盒盖之间的绝缘基座(11)上的盖板(41),以及移动设置于所述盖板(41)和绝缘基座(11)之间的导电座(43),以及能够驱动所述导电座(43)移动的导通控制组件;或者是导通机构(4)包括处于母端闷盖(12)与壳体(1)之间的座体(42),以及移动设置于所述座体(42)内的导电座(43),以及能够驱动所述导电座(43)移动的导通控制组件;导通状态下,导电座(43)的两端部能够分别与母端闷盖(12)、导电组件相连接;断开状态下,导电座(43)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一端与母端闷盖(12)、导电组件相脱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组合式明装线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通控制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盖板(41)上端面或者是座体(42)上端面的控制部件(44),控制部件(44)移动设置于所述盖板(41)上端面或者是座体(42)上端面,控制部件(44)的内端部直接连接导电座(43);或者是导通控制组件还包括嵌装在盖板(41)与绝缘基座(11)之间或是在座体(42)内部的楔形块(45),楔形块(45)与导电座(43)斜面楔形相抵;所述控制部件(44)按压设置于所述盖板(41)上端面或者是座体(42)上端面,且其内端部与所述楔形块(45)相抵。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组合式明装线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座(43)的另一端与其临近的取电面板(15)或绝缘面板(16)斜面楔形相抵,当所述导电座(43)在控制部件(44)作用下,向远离母端闷盖(12)一侧移动时能够将其临近的取电面板(15)或绝缘面板(16)顶起;当其临近的取电面板(15)或绝缘面板(16)装入绝缘基座(11)上时,推动所述导电座(43)向母端闷盖(12)一侧移动,并最终使导电座(43)两端部分别与母端闷盖(12)、导电组件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明装线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取电面板(15)包括内壳体(151),以及连接固定在内壳体(151)外侧的外面罩(152),以及能够打开或关闭取电孔(150)的内端部的安全门组件;所述内壳体(151)上与所述取电孔(150)对应位置设置有避让口(153),安全门组件至少包括活动设置于内壳体(151)避让口(153)内的两块触点窗(154),以及驱动两块触点窗(154)相对贴合并封闭所述取电孔(150)的弹性部件(155),以及能够驱动两块触点窗(154)相对远离的触发部件(156);所述取电插座(6)包括插座本体(61),插座本体(61)的后端面设有触点开关(63),触点开关(63)用于伸入取电面板(15)内部打开安全门组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组合式明装线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取电面板(15)上还设有通孔(159),触发部件(156)嵌装在所述通孔(159)内且触发部件(156)能够相对所述通孔(159)纵向运动,触发部件(156)的下端部对准两块触点窗(154)的贴合位置,且触发部件(156)与两块触点窗(154)斜楔配合相抵;两块触点窗(154)的贴合位置拼接构成有触点孔,触点孔周边的触点窗(154)上设有第一斜面(154a);所述外面罩(152)的内壁在所述触点孔内设置有开关座,触发部件(156)安装于开关座内,触发部件(156)的侧壁上设有斜面部(156a),斜面部(156a)上设有与第一斜面(154a)相配合的第二斜面(156b)。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组合式明装线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触点开关(63)转动设置于插座本体(61)上,插座本体(61)的侧壁上设有与所述触点开关(63)相连接的拨杆(66);所述触点开关(63)通过通孔(159)伸入取电面板(15)内部后通过旋转锁定在取电面板(15)内;所述插座本体(61)的内部活动设有触点支架,三个取电触点(64)设置在触点支架上,触点支架活动带动所述取电触点(64)伸出或退入所述插座本体(61);所述触点支架的前端部伸入于所述插座本体(61)构成控制所述取电触点(64)运动的安全锁(68),安全锁(68)处于插座本体(61)前端面的取电插孔(62)中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165008.5U CN214755377U (zh) | 2021-05-27 | 2021-05-27 | 一种组合式明装线槽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165008.5U CN214755377U (zh) | 2021-05-27 | 2021-05-27 | 一种组合式明装线槽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755377U true CN214755377U (zh) | 2021-11-16 |
Family
ID=786243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165008.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4755377U (zh) | 2021-05-27 | 2021-05-27 | 一种组合式明装线槽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755377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346298A (zh) * | 2021-05-27 | 2021-09-03 | 杭州精卓楼宇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组合式明装线槽系统 |
-
2021
- 2021-05-27 CN CN202121165008.5U patent/CN214755377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346298A (zh) * | 2021-05-27 | 2021-09-03 | 杭州精卓楼宇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组合式明装线槽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328305B (zh) | 一种取电装置 | |
RU2516305C2 (ru) | Соедините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с подвижными контактами и штырьками, скользящими вдоль электрических направляющих, предназначенное для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я в домашней, офисной или промышленной электропроводке | |
CA2910800C (en) | Low voltage power receptacle | |
EP3059813B1 (en) | Smart home electric power connecting system | |
CN214755377U (zh) | 一种组合式明装线槽系统 | |
CN214754530U (zh) | 一种取电装置 | |
CN113346298B (zh) | 一种组合式明装线槽系统 | |
CN214754531U (zh) | 一种取电面板及具有该取电面板的线槽系统 | |
CN215579248U (zh) | 一种便于拼装的线槽单元 | |
CN214754529U (zh) | 一种安全更换取电位的明装线槽系统 | |
CN214755378U (zh) | 一种灵活取电的明装线槽系统 | |
CN212542885U (zh) | 一种便于安装插座的护墙板结构及插座 | |
CN214384746U (zh) | 一种用于万能式断路器的电接触装置 | |
CN215070749U (zh) | 一种结构紧凑的轨道插座 | |
CN112582954B (zh) | 一种电线分线盒 | |
CN115144632A (zh) | 一种不断电插拔组合式模块化电表箱 | |
KR101019978B1 (ko) | 조립 콘센트와 이를 이용한 배선기구 | |
CN111769413B (zh) | 适配器、轨道和轨道插座 | |
CN210074340U (zh) | 一种旋合式取电的外置轨道供电系统 | |
CN221614325U (zh) | 一种轨道插座 | |
CN220934483U (zh) | 便于多个并排安装的防水插座 | |
CN218827907U (zh) | 一种微型快插式接线端子盒 | |
CN213462458U (zh) | 一种线路板的布线结构和断路器 | |
CN217115062U (zh) | 一种带开关的墙壁插座 | |
CN216353929U (zh) | 一种熔断器式隔离开关用触刀座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1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