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53353U - 壳体结构及电流互感器 - Google Patents

壳体结构及电流互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753353U
CN214753353U CN202121183301.4U CN202121183301U CN214753353U CN 214753353 U CN214753353 U CN 214753353U CN 202121183301 U CN202121183301 U CN 202121183301U CN 214753353 U CN214753353 U CN 2147533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cavity
housing
accommodating cavity
auxili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18330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永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bei Zhongkai Mingtai Electric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bei Zhongkaimingtai Electric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bei Zhongkaimingtai Electric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bei Zhongkaimingtai Electric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18330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7533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7533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7533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formers For Measuring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壳体结构及电流互感器,所述壳体结构包括第一外壳、第二外壳以及锁紧件。其中,第一外壳设有第一容置腔、还设有第一辅助腔及设有第一铰接部。第二外壳设有第二容置腔、第二辅助腔及第二铰接部。第二铰接部与第一铰接部组合并形成连通第一辅助腔和第二辅助腔的走线通道。第一容置腔内的绕组线端依次穿过第一辅助腔和走线通道后进入第二辅助腔,并与由第二容置腔穿入第二辅助腔内的绕组线端一同在第二辅助腔内与外接主线电性连接。锁定件用于将对合的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锁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壳体结构能够使绕组线端与外接主线的连接点放置在第二外壳内部,能够保证其连接强度和防水效果,实用性强。

Description

壳体结构及电流互感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互感器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壳体结构及电流互感器。
背景技术
高压电缆在高压输变电网络中应用较为广泛,大多采用直埋、隧道或桥架的安装方式。为了全面了解电缆的实时状态,通常采用在线检测的方式,即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如环流监测装置、电缆感应取能装置等,而每种检测设备通常都配有电流互感器。电流互感器是依据电磁感应原理将一次侧大电流转换成二次侧小电流来测量的仪器。电流互感器是由闭合的铁芯和绕组组成,它的一次侧绕组匝数很少,串在需要测量的电流的线路中。为了便于电流互感器的安装,通常采用开合式结构,两个半形互感器壳体对合并锁紧后,内部的铁芯端面相互紧密对合,以使两个铁芯构成整圆,并形成一个完整的电流互感器。
现有技术中,需在铁芯的外壁面缠绕绕组,因为涉及到两个铁芯为分体式结构,同一个绕组无法同时缠绕两个铁芯,进而需要两个绕组分别缠绕在两个铁芯的外壁面上。但是,两个绕组就会产生两个接头,在两个半形互感器壳体转动式安装结构中,两个接头就需要两个走线通道。绕组延伸出走线通道的线端与外接主线的连接点位于互感器外壳的外部,因绕组较细,易发生损坏,而且连接点位于外部,不容易被密封,导致防水效果变差,实用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壳体结构及电流互感器,旨在能够解决现有的因互感器绕组因连接防水效果差而导致的实用性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壳体结构,包括:
第一外壳,具有第一外壳第一端及相对所述第一外壳第一端的第一外壳第二端;所述第一外壳设有用于供铁芯安置的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一外壳还设有第一辅助腔,所述第一容置腔与所述第一辅助腔相连通;所述第一外壳第一端设有第一铰接部;
第二外壳,具有第二外壳第一端及相对所述第二外壳第一端的第二外壳第二端;所述第二外壳第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铰接部适配铰接的第二铰接部,用于相对所述第一外壳转动,以使所述第二外壳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外壳第二端相抵接,并与所述第一外壳共同围合形成供电缆穿过的过孔;所述第二外壳设有用于供铁芯安置的第二容置腔,还设有第二辅助腔,所述第二容置腔与所述第二辅助腔相连通;所述第二铰接部与所述第一铰接部组合并形成连通所述第一辅助腔和所述第二辅助腔的走线通道;所述第一容置腔内的绕组线端依次穿过第一辅助腔和所述走线通道后进入所述第二辅助腔,并与由所述第二容置腔穿入所述第二辅助腔内的绕组线端一同在所述第二辅助腔内与外接主线电性连接;以及
锁定件,用于将对合的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锁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铰接部包括套筒,所述套筒的轴线与所述过孔的轴线平行设置;所述第二铰接部包括补偿底板及与所述套筒转动配合连接的转轴,所述补偿底板固设在所述第一外壳第一端,所述转轴的一端固设在所述补偿底板上,另一端沿着所述过孔的轴线方向伸出,并穿入所述套筒中;
所述套筒远离所述补偿底板的一端设有豁口,所述豁口沿着所述转轴的径向贯通所述套筒的侧壁;所述第二外壳上设有与所述豁口相连通的开口;所述豁口和所述开口共同组合形成所述走线通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转轴沿着所述过孔轴线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套筒的长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外壳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容置腔和所述第一辅助腔的第一过孔,用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的绕组线端穿过;
所述第二外壳设有连通所述第二容置腔和所述第二辅助腔的第二过孔,用于供所述第二容置腔内的绕组线端穿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外壳上设有与所述第二辅助腔连通的通孔,所述通孔用于供外接主线通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辅助腔沿着所述过孔的径向位于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外侧;所述第二辅助腔沿着所述过孔的径向位于所述第二容置腔的外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锁定件包括卡接部及锁紧部;所述卡接部固设在所述第二外壳第二端的外壁面上;所述锁紧部一端固设在所述第一外壳第二端外侧壁上,另一端相所述第一外壳第二端向延伸并与所述卡接部卡接配合。
本实现方式/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通过第一铰接部和第二铰接部进行铰接,并且通过锁定件锁紧的结构,能够简化电流互感器的安装。第一外壳设置的第一辅助腔能够便于第一安置腔内的绕组线端导出。第二外壳设置的第二辅助腔能够便于第二安置腔内的绕组线端导出。走线通道能够连通第一辅助腔和第二辅助腔,使第一容置腔内的绕组线端穿入第二辅助腔中,并且与第二容置腔穿入第二辅助腔的绕组线端共同与外接主线相连接。通过设置在第一外壳上设置的第一辅助腔和第二外壳上设置的第二辅助腔,能够使绕组线端与外接主线的连接点放置在第二外壳内部,增强防水效果。而且,通过走线通道连通第一辅助腔和第二辅助腔,能够保证三者仅需一个连接点即可实现连接,可便于对三者连接点的密封,能够保证其连接强度和防水效果,实用性强。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流互感器,所述电流互感器包括:
上述的壳体结构;
第一铁芯,固设在所述第一容置腔中,且两端分别穿过所述第一外壳第一端和第一外壳第二端;
第二铁芯,固设在所述第二容置腔中,且两端分别穿过所述第二外壳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外壳第二端,以在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二外壳对合时,与所述第一铁芯的两端分别对合,构成闭环结构;
第一绕组,呈螺旋型绕设在所述第一铁芯的外壁面,且线端依次穿过第一辅助腔和走线通道后进入第二辅助腔中;
第二绕组,呈螺旋型绕设在所述第二铁芯的外壁面,且线端穿入所述第二辅助腔中;以及
填充树脂,分别浇铸在所述第一容置腔和所述第二容置腔中,以对第一铁芯和第二铁芯进行密封固定;所述填充树脂还浇铸在所述第二辅助腔中,以用于将位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内的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的线端与外接主线的连接点进行密封固定。
本申请提供的电流互感器,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设置的壳体结构,能够使绕组线端与外接主线的连接点放置在第二外壳内部,并且通过填充树脂进行密封,可增强防水效果。另外,通过走线通道连通第一辅助腔和第二辅助腔,能够保证三者仅需一个连接点即可实现连接,可便于对三者连接点的密封,能够保证其连接强度和防水效果,使用效果好,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互感器用装配式壳体的结构示意图(隐藏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沿着过孔轴线方向一侧壁);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互感器用装配式壳体的第一壳体结构示意图(隐藏第一外壳沿着过孔轴线方向一侧壁);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互感器用装配式壳体的第二壳体结构示意图(隐藏第二外壳沿着过孔轴线方向一侧壁);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互感器用装配式壳体的锁紧后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第一外壳;11、第一容置腔;12、第一辅助腔;13、第一铰接部;131、套筒;132、豁口;14、走线通道;15、第一过孔;20、第二外壳;21、第二容置腔;22、第二辅助腔;23、第二铰接部;231、补偿底板;232、转轴;24、开口;25、第二过孔;26、通孔;30、锁定件;31、卡接部;32、锁紧部;40、第一铁芯;50、第二铁芯;60、第一绕组;70、第二绕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壳体结构进行说明。所述壳体结构,包括第一外壳10、第二外壳20以及锁紧件。其中,第一外壳10具有第一外壳10第一端及相对第一外壳10第一端的第一外壳10第二端。第一外壳10设有用于供铁芯安置的第一容置腔11,第一外壳10还设有第一辅助腔12,第一容置腔11与第一辅助腔12相连通;第一外壳10第一端设有第一铰接部 13。第二外壳20,具有第二外壳20第一端及相对第二外壳20第一端的第二外壳20第二端;第二外壳20第一端设有与第一铰接部13适配铰接的第二铰接部 23,用于相对第一外壳10转动,以使第二外壳20第二端与第一外壳10第二端相抵接,并与第一外壳10共同围合形成供电缆穿过的过孔。
第二外壳20设有用于供铁芯安置的第二容置腔21,还设有第二辅助腔22,第二容置腔21与第二辅助腔22相连通。第二铰接部23与第一铰接部13组合并形成连通第一辅助腔12和第二辅助腔22的走线通道14。第一容置腔11内的绕组线端依次穿过第一辅助腔12和走线通道14后进入第二辅助腔22,并与由第二容置腔21穿入第二辅助腔22内的绕组线端一同在第二辅助腔22内与外接主线电性连接。锁定件30用于将对合的第一外壳10和第二外壳20锁紧。
本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第一外壳10与第二外壳20 通过第一铰接部13和第二铰接部23进行铰接,并且通过锁定件30锁紧的结构,能够简化电流互感器的安装。第一外壳10设置的第一辅助腔12能够便于第一安置腔内的绕组线端导出。第二外壳20设置的第二辅助腔22能够便于第二安置腔内的绕组线端导出。走线通道14能够连通第一辅助腔12和第二辅助腔22,使第一容置腔11内的绕组线端穿入第二辅助腔22中,并且与第二容置腔21 穿入第二辅助腔22的绕组线端共同与外接主线相连接。通过设置在第一外壳 10上设置的第一辅助腔12和第二外壳20上设置的第二辅助腔22,能够使绕组线端与外接主线的连接点放置在第二外壳20内部,增强防水效果。而且,通过走线通道14连通第一辅助腔12和第二辅助腔22,能够保证三者仅需一个连接点即可实现连接,可便于对三者连接点的密封,能够保证其连接强度和防水效果,实用性强。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铰接部13和第二铰接部23可以采用如图1至图3所示结构。参见图1至图3,第一铰接部13包括套筒131,套筒131的轴线与过孔的轴线平行设置。第二铰接部23包括补偿底板231及与套筒131转动配合连接的转轴232,补偿底板231固设在第一外壳10第一端,转轴232的一端固设在补偿底板231上,另一端沿着过孔的轴线方向伸出,并穿入套筒131 中。套筒131远离补偿底板231的一端设有豁口132,豁口132沿着转轴232的径向贯通套筒131的侧壁。第二外壳20上设有与豁口132相连通的开口24。豁口132和开口24共同组合形成走线通道14。
转轴232与第二外壳20为间隔设置,其能够保证套筒131的套设。通过豁口132与开口24共同组合形成的走线通道14,可保证两个绕组线端与外接主线的共同连接,能够保证对三者连接点的密封固定,进而保证防水效果。
豁口132与开口24保持持续连通,因为第一外壳10和第二外壳20为转动式结构,套筒131相对第二外壳20转动,此时开口24沿着转轴232周向的长度较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铰接部13和第二铰接部23可以采用如图1至图3所示结构。参见图1至图3,转轴232沿着过孔轴线方向的长度小于套筒 131的长度,因为套筒131具有筒腔,豁口132是一部分筒腔及位于套筒131 侧壁上的两个孔共同组成的,转轴232的长度短于套筒131,能够防止将筒腔堵死,可保证豁口132对绕组线端通过的有效性,结构简单,便于制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外壳10和第二外壳20可以采用如图1至图3 所示结构。参见图1至图3,第一外壳10设有连通第一容置腔11和第一辅助腔12的第一过孔15,用于第一容置腔11内的绕组线端穿过。第二外壳20设有连通第二容置腔21和第二辅助腔22的第二过孔25,用于供第二容置腔21 内的绕组线端穿过。因为绕组的直径很小,仅为了绕组线端的通过,不需要太大的孔,第一过孔15和第二过孔25恰好能够满足绕组线端的穿过,并且便于开设。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二外壳20可以采用如图1至图3所示结构。参见图1至图3,第二外壳20上设有与第二辅助腔22连通的通孔26,通孔26用于供外接主线通过,该种结构可便于外接主线的连接端伸入至第二辅助腔22中,进而保证连接点的密封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外壳10和第二外壳20可以采用如图1至图3 所示结构。参见图1至图3,第一辅助腔12沿着过孔的径向位于第一容置腔11 的外侧;第二辅助腔22沿着过孔的径向位于第二容置腔21的外侧。该种结构可保证第一外壳10和第二外壳20稳定的安装在电缆上,而且便于加工制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锁紧部32可以采用如图1所示结构。参见图1,锁定件30包括卡接部31及锁紧部32;卡接部31固设在第二外壳20第二端的外壁面上。锁紧部32一端固设在第一外壳10第二端外侧壁上,另一端相第一外壳10第二端向延伸并与卡接部31卡接配合。通过卡接部31和锁紧部32的设置,能够简化第一外壳10和第二外壳20的锁紧步骤,进而能够便于对电流互感器的安装。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流互感器,包括上述的壳体结构、第一铁芯40、第二铁芯50、第一绕组60、第二绕组70以及填充树脂。其中,第一铁芯40 固设在第一容置腔11中,且两端分别穿过第一外壳10第一端和第一外壳10 第二端。第二铁芯50固设在第二容置腔21中,且两端分别穿过第二外壳20 第一端和第二外壳20第二端,以在第一外壳10与第二外壳20对合时,与第一铁芯40的两端分别对合,构成闭环结构。第一绕组60呈螺旋型绕设在第一铁芯40的外壁面,且线端依次穿过第一辅助腔12和走线通道14后进入第二辅助腔22中。第二绕组70呈螺旋型绕设在第二铁芯50的外壁面,且线端穿入第二辅助腔22中。填充树脂分别浇铸在第一容置腔11和第二容置腔21中,以对第一铁芯40和第二铁芯50进行密封固定;填充树脂还浇铸在第二辅助腔22中,以用于将位于第二容置腔21内的第一绕组60和第二绕组70的线端与外接主线连接点进行密封固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流互感器,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设置的壳体结构,能够使绕组线端与外接主线的连接点放置在第二外壳20内部,并且通过填充树脂进行密封,可增强防水效果。另外,通过走线通道14连通第一辅助腔12和第二辅助腔22,能够保证三者仅需一个连接点即可实现连接,可便于对三者连接点的密封,能够保证其连接强度和防水效果,使用效果好,实用性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外壳,具有第一外壳第一端及相对所述第一外壳第一端的第一外壳第二端;所述第一外壳设有用于供铁芯安置的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一外壳还设有第一辅助腔,所述第一容置腔与所述第一辅助腔相连通;所述第一外壳第一端设有第一铰接部;
第二外壳,具有第二外壳第一端及相对所述第二外壳第一端的第二外壳第二端;所述第二外壳第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铰接部适配铰接的第二铰接部,用于相对所述第一外壳转动,以使所述第二外壳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外壳第二端相抵接,并与所述第一外壳共同围合形成供电缆穿过的过孔;所述第二外壳设有用于供铁芯安置的第二容置腔,还设有第二辅助腔,所述第二容置腔与所述第二辅助腔相连通;所述第二铰接部与所述第一铰接部组合并形成连通所述第一辅助腔和所述第二辅助腔的走线通道;所述第一容置腔内的绕组线端依次穿过第一辅助腔和所述走线通道后进入所述第二辅助腔,并与由所述第二容置腔穿入所述第二辅助腔内的绕组线端一同在所述第二辅助腔内与外接主线电性连接;以及
锁定件,用于将对合的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锁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接部包括套筒,所述套筒的轴线与所述过孔的轴线平行设置;所述第二铰接部包括补偿底板及与所述套筒转动配合连接的转轴,所述补偿底板固设在所述第一外壳第一端,所述转轴的一端固设在所述补偿底板上,另一端沿着所述过孔的轴线方向伸出,并穿入所述套筒中;
所述套筒远离所述补偿底板的一端设有豁口,所述豁口沿着所述转轴的径向贯通所述套筒的侧壁;所述第二外壳上设有与所述豁口相连通的开口;所述豁口和所述开口共同组合形成所述走线通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沿着所述过孔轴线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套筒的长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壳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容置腔和所述第一辅助腔的第一过孔,用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的绕组线端穿过;
所述第二外壳设有连通所述第二容置腔和所述第二辅助腔的第二过孔,用于供所述第二容置腔内的绕组线端穿过。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壳上设有与所述第二辅助腔连通的通孔,所述通孔用于供外接主线通过。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助腔沿着所述过孔的径向位于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外侧;所述第二辅助腔沿着所述过孔的径向位于所述第二容置腔的外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件包括卡接部及锁紧部;所述卡接部固设在所述第二外壳第二端的外壁面上;所述锁紧部一端固设在所述第一外壳第二端外侧壁上,另一端相所述第一外壳第二端向延伸并与所述卡接部卡接配合。
8.电流互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结构;
第一铁芯,固设在所述第一容置腔中,且两端分别穿过所述第一外壳第一端和第一外壳第二端;
第二铁芯,固设在所述第二容置腔中,且两端分别穿过所述第二外壳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外壳第二端,以在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二外壳对合时,与所述第一铁芯的两端分别对合,构成闭环结构;
第一绕组,呈螺旋型绕设在所述第一铁芯的外壁面,且线端依次穿过第一辅助腔和走线通道后进入第二辅助腔中;
第二绕组,呈螺旋型绕设在所述第二铁芯的外壁面,且线端穿入所述第二辅助腔中;以及
填充树脂,分别浇铸在所述第一容置腔和所述第二容置腔中,以对第一铁芯和第二铁芯进行密封固定;所述填充树脂还浇铸在所述第二辅助腔中,以用于将位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内的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的线端与外接主线的连接点进行密封固定。
CN202121183301.4U 2021-05-28 2021-05-28 壳体结构及电流互感器 Active CN2147533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83301.4U CN214753353U (zh) 2021-05-28 2021-05-28 壳体结构及电流互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83301.4U CN214753353U (zh) 2021-05-28 2021-05-28 壳体结构及电流互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753353U true CN214753353U (zh) 2021-11-16

Family

ID=786262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183301.4U Active CN214753353U (zh) 2021-05-28 2021-05-28 壳体结构及电流互感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75335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814900A (en) Device for combined transmission of energy and electric signals
WO2012032932A1 (ja) 電力線通信システム、電力線通信装置及びコネクタ装置
CN202034227U (zh) 开启式高精度电流互感器
CN207910144U (zh) 一种一体式单芯屏蔽插头
CN214753353U (zh) 壳体结构及电流互感器
CN201465789U (zh) 开启式电流互感器
CN210984510U (zh) 一种防水式开合式电流互感器
CN203910507U (zh) 一种带有防水型外壳的互感器
CN112147395B (zh) 一种钳形电流表转接器及电流测量装置
CN201835825U (zh) 一种用于随钻测量仪器的有线测传马达
CN202189667U (zh) 互感器穿墙套管
CN214753226U (zh) 外壳定位结构及电流互感器
CN103996508A (zh) 一种带有防水型外壳的互感器
CN210984509U (zh) 一种开合式电流互感器
CN112489934A (zh) 外壳连接结构及电流互感器
CN214753228U (zh) 互感器用装配式壳体
CN214590528U (zh) 电缆中间接头以及接头组件
CN212341238U (zh) 发动机用高可靠环境适应性磁电转速传感器
CN212010659U (zh) 一种可靠便捷和快速安装的感应耦合传输通讯磁环
CN218333331U (zh) 防水电流互感器
CN213935918U (zh) 外壳连接结构及半开式电流互感器
CN213935825U (zh) 外壳连接结构及电流互感器
KR102465089B1 (ko) 복합전류측정 센서장치
CN214753227U (zh) 防水电流互感器
ES2233218B1 (es) Dispositivo de acoplamiento inductivo de un equipo de transmision de datos a una fase de una linea electrica de potencia, y procedimiento de fabricacion correspondient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071800 yagucheng village, Xiongzhou town, Xiong County, Baoding City, Hebe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ebei Zhongkai Mingtai Electric Power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071800 yagucheng village, Xiongzhou town, Xiong County, Baoding City, Hebe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EBEI ZHONGKAIMINGTAI ELECTRIC EQUIPMENT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