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50939U - 一种线缆适配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线缆适配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750939U
CN214750939U CN202022988217.1U CN202022988217U CN214750939U CN 214750939 U CN214750939 U CN 214750939U CN 202022988217 U CN202022988217 U CN 202022988217U CN 214750939 U CN214750939 U CN 2147509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wall
groove
shell
mounting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98821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刚
王国栋
刘晓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nan Circui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nan Circui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nan Circui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nan Circui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98821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7509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7509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7509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线缆适配器,该线缆适配器包括:第一适配器本体,第一适配器本体包括第一端以及与第一端连接的第二端,第一适配器本体具有贯通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一插接腔,第一插接腔用于插入第一线缆插头;第二适配器本体,第二适配器本体包括第三端以及与第三端连接的第四端,第二适配器本体具有贯通第三端和第四端的第二插接腔,第二插接腔用于插入第二线缆插头,实现与第一线缆插头的光耦合;其中,第二适配器本体与第一适配器本体可拆卸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缆适配器通过将第一适配器本体和第二适配器本体之间通过可拆卸或卡扣连接,使得线缆适配器的安装拆卸更加方便,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Description

一种线缆适配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线缆适配器。
背景技术
在线缆连接系统中,比如光通信系统中,MPO(Multi-fiber Push On)光纤连接器通常与相应的适配器插接实现光信号的传输。随着通信电子设备不断趋向小型化、高功率密度化方向发展,对产品的集成度、可靠性及可靠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用于和光纤连接器接头相配合的光纤适配器大多采用固定连接的方式,使得光纤适配器的安装和拆卸极为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线缆适配器,解决现有技术中线缆适配器安装拆卸不便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第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线缆适配器,该线缆适配器包括:第一适配器本体,第一适配器本体包括第一端以及与第一端连接的第二端,第一适配器本体具有贯通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一插接腔,第一插接腔用于插入第一线缆插头;第二适配器本体,第二适配器本体包括第三端以及与第三端连接的第四端,第二适配器本体具有贯通第三端和第四端的第二插接腔,第二插接腔用于插入第二线缆插头,实现与第一线缆插头的光耦合;其中,第二适配器本体与第一适配器本体可拆卸连接。
其中,第一适配器本体上设置有第六连接部,第二适配器本体上设置有第五连接部,第一适配器本体和第二适配器本体通过第五连接部和第六连接部可拆卸连接。
其中,第六连接部包括第一适配器本体上的卡位组件,第五连接部包括第二适配器本体上的卡槽组件,卡位组件的位置与卡槽组件的对应,第一适配器本体与第二适配器本体组装,卡位组件卡接于卡槽组件,第一适配器本体脱离第二适配器本体,卡位组件脱离卡槽组件;或第六连接部包括第一适配器本体上的卡槽组件,第五连接部包括第二适配器本体上的卡位组件,卡位组件的位置与卡槽组件的对应,第一适配器本体与第二适配器本体组装,卡位组件卡接于卡槽组件,第一适配器本体脱离第二适配器本体,卡位组件脱离卡槽组件。
其中,第一适配器本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二壳体内形成有第二安装腔,第二安装腔用于容纳第一壳体,第一壳体内形成第一插接腔,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可拆卸连接。
其中,第一壳体包括第一插入端以及与第一插入端连接的第一耦合端,第二壳体包括第一收容端以及与第一收容端连接的第一连接端,第一插入端和第一收容端对应于第一端,第一耦合端和第一连接端对应于第二端,第一连接端用于与第二适配器本体可拆卸连接。
其中,第一壳体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连接部,第二壳体的第二安装腔内壁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第二壳体和第一壳体通过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可拆卸连接。
其中,第一连接部包括凸出于第一壳体外壁的第一弹性件,第二连接部是第二安装腔内壁的第一卡槽,第一弹性件的位置和第一卡槽对应,在第一壳体进入第二壳体的第二安装腔过程中,第一弹性件先被第二壳体的第二安装腔内壁压迫变形,在到达行程末端时第一弹性件到达第一卡槽位置并弹性回复,进而至少部分进入第一卡槽;或第一连接部包括凹入第一壳体外壁的第一卡槽,第二连接部是第二安装腔内壁的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的位置和第一卡槽对应,在第一壳体进入第二壳体的第二安装腔过程中,第一弹性件先被第一壳体外壁压迫变形,在到达行程末端时第一弹性件到达第一卡槽位置并弹性回复,进而至少部分进入第一卡槽。
其中,第一弹性件对应的第一壳体的外壁/第二安装腔内壁具有第一避让槽,第一弹性件是自第一避让槽一端沿靠近第一端的方向或沿远离第一端向第二端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弹性臂,第一弹性臂在未被压迫时至少背离第一避让槽底面一侧部分凸出第一壳体的外壁/第二安装腔内壁,并与第一避让槽的槽底间隔设置,在被压迫时沉入第一避让槽。
其中,第一弹性臂背离第一避让槽底面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卡接块,第一卡接块用于与第一卡槽卡接。
其中,第一卡接块背离第一端的一侧表面为第一斜面,第一卡槽朝向第一端的一侧设有第二斜面,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滑动配合,以将第一卡接块引导至第一卡槽。
其中,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连接。
其中,第一壳体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导向部,第二壳体的第二安装腔内壁上设置有第二限位导向部,第一限位导向部和第二限位导向部用于对插入进行导向。
其中,第一限位导向部包括凸出于第一壳体外壁的第一条形凸块,第二限位导向部是第二安装腔内壁的第一导向槽,第一条形凸块的位置和第一导向槽对应,在第一壳体进入第二壳体的第二安装腔过程中,第一条形凸块在第一导向槽中滑动,在到达行程末端时第一条形凸块靠近第二端的端部与第一导向槽的内壁抵接;第一条形凸块与第一导向槽配合抵接以限制第一壳体插入第二壳体的第二安装腔的位置和深度;或第一限位导向部包括凹入第一壳体外壁的第一导向槽,第二限位导向部是凸出于第二安装腔内壁的第一条形凸块,第一条形凸块的位置和第一导向槽对应,在第一壳体进入第二壳体的第二安装腔过程中,第一条形凸块在第一导向槽中滑动,在到达行程末端时第一条形凸块靠近第一端的端部与第一导向槽的内壁抵接;第一条形凸块与第一导向槽配合抵接以限制第一壳体插入第二壳体的第二安装腔的位置和深度。
其中,第一壳体上设置有第一配合部,第一配合部设置于第一壳体靠近第一插入端的位置,第一配合部用于装配固定第一线缆插头。
其中,第一配合部为第一安装孔,第一安装孔为两个且相对设置于第一插接腔的两相对内壁上。
其中,第二适配器本体包括第四壳体和第五壳体,第四壳体内形成有第四安装腔,第四安装腔用于容纳第五壳体,第五壳体内形成第二插接腔,第四壳体与第五壳体之间可拆卸连接。
其中,第五壳体包括第二插入端以及与第二插入端连接的第二耦合端,第四壳体包括第二收容端以及与第二收容端连接的第二连接端,第二插入端和第二收容端对应于第三端,第二耦合端和第二连接端对应于第四端,第二连接端用于与第一适配器本体可拆卸连接。
其中,第五壳体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三连接部,第四壳体的第四安装腔内壁上设置有第四连接部,第四壳体和第五壳体通过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可拆卸连接。
其中,第三连接部包括凸出于第五壳体外壁的第二弹性件,第四连接部是凹入第四安装腔内壁的第二卡槽,第二弹性件的位置和第二卡槽对应,在第五壳体进入第四壳体的第四安装腔过程中,第二弹性件先被第四壳体的第四安装腔内壁压迫变形,在到达行程末端时第二弹性件到达第二卡槽位置并弹性回复,进而至少部分进入第二卡槽;或第三连接部包括凹入第五壳体外壁的第二卡槽,第四连接部是凸出于第四安装腔内壁的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的位置和第二卡槽对应,在第五壳体进入第四壳体的第四安装腔过程中,第二弹性件先被第五壳体外壁压迫变形,在到达行程末端时第二弹性件到达第二卡槽位置并弹性回复,进而至少部分进入第二卡槽。
其中,第二弹性件对应的第五壳体的外壁/第四安装腔内壁具有第二避让槽,第二弹性件是自第二避让槽一端沿靠近第三端的方向或背离第三端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弹性臂,第二弹性臂在未被压迫时至少背离第二避让槽底面一侧部分凸出第五壳体的外壁/第四安装腔内壁,并与第二避让槽的槽底间隔设置,在被压迫时沉入第二避让槽。
其中,第二弹性臂背离第二避让槽底面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二卡接块,第二卡接块用于与第二卡槽卡接。
其中,第二卡接块背离第三端的一侧表面为第三斜面,第二卡槽朝向第三端的一侧设有第四斜面,第三斜面和第四斜面滑动配合,以将第二卡接块引导至第二卡槽。
其中,第三连接部与第四连接部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连接。
其中,第五壳体与第一壳体的结构相同。
其中,第五壳体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三限位导向部,第四壳体的第四安装腔内壁上设置有第四限位导向部,第三限位导向部和第四限位导向部用于对插入进行导向。
其中,第三限位导向部包括凸出于第五壳体外壁的第二条形凸块,第四限位导向部是第四安装腔内壁的第二导向槽,第二条形凸块的位置和第二导向槽对应,在第五壳体进入第四壳体的第四安装腔过程中,第二条形凸块在第二导向槽中滑动,在到达行程末端时第二条形凸块背离第三端的端部与第二导向槽的内壁抵接;第二条形凸块与第二导向槽配合抵接以限制第五壳体插入第四壳体的第四安装腔的位置和深度;或第三限位导向部包括凹入第五壳体外壁的第二导向槽,第四限位导向部是凸出于第四安装腔内壁的第二条形凸块,第二条形凸块的位置和第二导向槽对应,在第五壳体进入第四壳体的第四安装腔过程中,第二条形凸块在第二导向槽中滑动,在到达行程末端时第二条形凸块朝向第三端的端部与第二导向槽的内壁抵接;第二条形凸块与第二导向槽配合抵接以限制第五壳体插入第四壳体的第二安装腔的位置和深度。
其中,第五壳体上设置有第二配合部,第二配合部设置于第五壳体靠近第二插入端的位置,第二配合部用于装配固定第二线缆插头。
其中,第二配合部为第二安装孔,第二安装孔为两个且相对设置于第二插接腔的两相对内壁上。
其中,第四壳体的第四安装腔内壁上设置有第五连接部,第二壳体的外壁上设置有第六连接部,第四壳体和第二壳体通过第五连接部和第六连接部可拆卸连接。
其中,第五连接部包括凸出于第四安装腔内壁的第三弹性件,第六连接部是凹入第二壳体外壁的第三卡槽,第三弹性件的位置和第三卡槽对应,在第二壳体进入第四壳体的第四安装腔过程中,第三弹性件先被第二壳体的外壁压迫变形,在到达行程末端时第三弹性件到达第三卡槽位置并弹性回复,进而至少部分进入第三卡槽;或第五连接部包括凹入第四安装腔内壁的第三卡槽,第六连接部是凸出于第二壳体外壁的第三弹性件,第三弹性件的位置和第三卡槽对应,在第二壳体进入第四壳体的第四安装腔过程中,第三弹性件先被第二壳体外壁压迫变形,在到达行程末端时第三弹性件到达第三卡槽位置并弹性回复,进而至少部分进入第三卡槽。
其中,第三弹性件对应的第二壳体的外壁/第四安装腔内壁具有第三避让槽,第三弹性件是自第三避让槽一端沿插入方向或背离插入方向延伸的第三弹性臂,第三弹性臂在未被压迫时至少背离第三避让槽底面一侧部分凸出第二壳体的外壁/第四安装腔内壁,并与第三避让槽的槽底间隔设置,在被压迫时沉入第三避让槽。
其中,第三弹性臂背离第三避让槽底面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三卡接块,第三卡接块用于与第三卡槽卡接。
其中,第三卡接块朝向第一端或第三端的一侧表面为第五斜面,第三卡槽背向第三端或第一端的一侧表面设有第六斜面,第五斜面和第六斜面滑动配合,在第二壳体进入第四壳体的第四安装腔过程中,以将第三卡接块引导至第三卡槽;或在第二壳体脱离第四壳体的第四安装腔过程中,以使第三卡接块脱离第三卡槽。
其中,第五连接部与第六连接部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连接。
其中,第二壳体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五限位导向部,第四壳体的第四安装腔内壁上设置有第六限位导向部,第五限位导向部和第六限位导向部用于对插入进行导向。
其中,第五限位导向部包括凸出于第二壳体外壁的第三条形凸块,第六限位导向部是凹入于第四安装腔内壁的第三导向槽,第三条形凸块的位置和第三导向槽对应,在第二壳体进入第四壳体的第四安装腔过程中,第三条形凸块在第三导向槽中滑动,在到达行程末端时第三条形凸块背离第三端的端部与第三导向槽的内壁抵接;第三条形凸块与第三导向槽配合抵接以限制第二壳体插入第四壳体的第四安装腔的位置和深度。
其中,第三避让槽的侧壁与相邻的第三弹性臂的侧壁之间形成有安装空间,安装空间作为第三导向槽。
其中,第五限位导向部包括凹入于第二壳体外壁的第三导向槽,第六限位导向部是凸出于第四安装腔内壁的第三条形凸块,第三条形凸块的位置和第三导向槽对应,在第二壳体进入第四壳体的第四安装腔过程中,第三条形凸块在第三导向槽中滑动,在到达行程末端时第三条形凸块背离插入方向的端部与第三导向槽的内壁抵接;第三条形凸块与第三导向槽配合抵接以限制第二壳体插入第四壳体的第四安装腔的位置和深度。
其中,第二壳体的第一连接端连接有遮挡组件,遮挡组件与第二壳体转动连接,并且遮挡组件至少能够选择性地处于遮蔽第二安装腔对应第一连接端开口的第一状态,以及处于敞开第二安装腔对应第一连接端开口的第二状态。
其中,遮挡组件包括遮挡板、扭簧以及转动轴,遮挡板通过转动轴与第二壳体的第一连接端端部转动连接,扭簧套设于转动轴,扭簧的一端抵压于遮挡板,另一端抵压在第二壳体,并在遮挡板未受到外力时使遮挡板处于第一状态。
其中,遮挡板邻近第一连接端端部的一侧设置有受力凸起,受力凸起在第一状态下凸出第二壳体的外壁,第二壳体插入第四壳体的第四安装腔过程中,第四壳体的第二连接端的端部推动受力凸起,受力凸起用于带动遮挡板沿转动轴转动,以使遮挡板处于敞开第二安装腔对应第一连接端开口的第二状态。
其中,第一适配器本体还包括第三壳体,第三壳体内形成有第三安装腔,第三安装腔用于容纳第二壳体,第三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可拆卸连接。
其中,第三壳体包括第三插入端以及与第三插入端连接的第三连接端,第三插入端对应第一端,第三连接端对应于第二端,第三连接端用于与第二适配器本体可拆卸连接。
其中,第二壳体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七连接部,第三壳体的第三安装腔内壁上设置有第八连接部,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通过第七连接部和第八连接部可拆卸连接。
其中,第七连接部包括凸出于第二壳体外壁的第四弹性件,第八连接部是凹入第三安装腔内壁的第四卡槽,第四弹性件的位置和第四卡槽对应,在第二壳体进入第三壳体的第三安装腔过程中,第四弹性件先被第三壳体的第三安装腔内壁压迫变形,在到达行程末端时第四弹性件到达第四卡槽位置并弹性回复,进而至少部分进入第四卡槽。
其中,第七连接部包括凹入第二壳体外壁的第四卡槽,第八连接部是凸出于第三安装腔内壁的第四弹性件,第四弹性件的位置和第四卡槽对应,在第二壳体进入第三壳体的第三安装腔过程中,第四弹性件先被第二壳体外壁压迫变形,在到达行程末端时第四弹性件到达第四卡槽位置并弹性回复,进而至少部分进入第四卡槽。
其中,第二壳体的侧壁上设置第一卡槽,第一卡槽为贯通第二壳体内壁面和第二壳体外壁面的贯通槽,贯通槽设置于第二壳体外壁面的部分用作第四卡槽。
其中,第四弹性件对应的第二壳体的外壁/第三安装腔内壁具有第四避让槽,第四弹性件是自第四避让槽一端沿靠近第一端的方向或背离第一端方向延伸的第四弹性臂,第四弹性臂在未被压迫时至少背离第四避让槽底面一侧部分凸出第二壳体的外壁/第三安装腔内壁,并与第四避让槽的槽底间隔设置,在被压迫时沉入第四避让槽。
其中,第四弹性臂背离第四避让槽底面的表面上设置有第四卡接块,第四卡接块用于与第四卡槽卡接。
其中,第四卡接块背离第一端的一侧表面为第七斜面,第一卡槽朝向第一端的一侧设有第八斜面,第七斜面和第八斜面滑动配合,以将第四卡接块引导至第四卡槽。
其中,第七连接件与第八连接部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连接。
其中,第二壳体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七限位导向部,第三壳体的第三安装腔内壁上设置有第八限位导向部,第七限位导向部和第八限位导向部对应插接。
其中,第七限位导向部包括凸出于第二壳体外壁的第四条形凸块,第八限位导向部是第三安装腔内壁的第四导向槽,第四条形凸块的位置和第四导向槽对应,在第二壳体进入第三壳体的第三安装腔过程中,第四条形凸块在第四导向槽中滑动,在到达行程末端时第四条形凸块靠近第一端的端部与第四导向槽的内壁抵接;第四条形凸块与第四导向槽配合抵接以限制第二壳体插入第三壳体的第三安装腔的位置和深度;或第七限位导向部包括凹入第二壳体外壁的第四导向槽,第二限位导向部是凸出于第三安装腔内壁的第四条形凸块,第四条形凸块的位置和第四导向槽对应,在第二壳体进入第三壳体的第三安装腔过程中,第四条形凸块在第四导向槽中滑动,在到达行程末端时第四条形凸块背离第一端的端部与第四导向槽的内壁抵接;第四条形凸块与第四导向槽配合抵接以限制第二壳体插入第三壳体的第二安装腔的位置和深度。
其中,第三壳体沿插入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二壳体的长度,第二壳体靠进第二端的部分裸露于第三壳体的外部,第二壳体插入第四安装腔,第二壳体的外壁低于第四壳体的外壁,且形成第二壳体外壁一侧的低洼区域,第二壳体的低洼区域安装于第三壳体内,第三壳体的外壁与第四壳体的外壁平齐。
其中,第一壳体的连接端的端面上设有定位组件,定位组件用于与第二适配器本体上设置的对位组件连接。
其中,定位组件包括定位柱,对位组件包括定位孔,定位柱插接于定位孔中;或定位组件包括定位孔,对位组件包括定位柱,定位柱插接于定位孔中;或定位组件包括第一定位孔和第一定位柱,对位组件包括第二定位柱和第二定位孔,第一定位柱插接于第二定位孔中,第二定位柱插接于第一定位孔中。
其中,第一插接腔和/或第二插接腔用于直接和第一线缆插头的电路板插接配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第二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线缆适配器,该线缆适配器包括:第一适配器本体,第一适配器本体包括第一端以及与第一端连接的第二端,第一适配器本体具有贯通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一插接腔,第一插接腔用于插入第一线缆插头;其中,第一适配器本体用于与插入第二线缆插头的第二适配器本体可拆卸连接。
其中,第一适配器本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二壳体内形成有第二安装腔,第二安装腔用于容纳第一壳体,第一壳体内形成第一插接腔,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可拆卸连接。
其中,第一壳体包括第一插入端以及与第一插入端连接的第一耦合端,第二壳体包括第一收容端以及与第一收容端连接的第一连接端,第一插入端和第一收容端对应于第一端,第一耦合端和第一连接端对应于第二端,第一连接端用于与第二适配器本体可拆卸连接。
其中,第一壳体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连接部,第二壳体的第二安装腔内壁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第二壳体和第一壳体通过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可拆卸连接。
其中,第一连接部包括凸出于第一壳体外壁的第一弹性件,第二连接部是第二安装腔内壁的第一卡槽,第一弹性件的位置和第一卡槽对应,在第一壳体进入第二壳体的第二安装腔过程中,第一弹性件先被第二壳体的第二安装腔内壁压迫变形,在到达行程末端时第一弹性件到达第一卡槽位置并弹性回复,进而至少部分进入第一卡槽;或第一连接部包括凹入第一壳体外壁的第一卡槽,第二连接部是第二安装腔内壁的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的位置和第一卡槽对应,在第一壳体进入第二壳体的第二安装腔过程中,第一弹性件先被第一壳体外壁压迫变形,在到达行程末端时第一弹性件到达第一卡槽位置并弹性回复,进而至少部分进入第一卡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第三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线缆适配器,该线缆适配器包括:第二适配器本体,第二适配器本体包括第三端以及与第一端连接的第四端,第二适配器本体具有贯通第三端和第四端的第二插接腔,第二插接腔用于插入第二线缆插头,实现与第一线缆插头的光耦合;其中,第二适配器本体用于与插入第一线缆插头的第一适配器本体可拆卸连接。
其中,第二适配器本体包括第四壳体和第五壳体,第四壳体内形成有第四安装腔,第四安装腔用于容纳第五壳体,第五壳体内形成第二插接腔,第四壳体与第五壳体之间可拆卸连接。
其中,第五壳体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三连接部,第四壳体的第四安装腔内壁上设置有第四连接部,第四壳体和第五壳体通过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可拆卸连接。
其中,第三连接部包括凸出于第五壳体外壁的第二弹性件,第四连接部是凹入第四安装腔内壁的第二卡槽,第二弹性件的位置和第二卡槽对应,在第五壳体进入第四壳体的第四安装腔过程中,第二弹性件先被第四壳体的第四安装腔内壁压迫变形,在到达行程末端时第二弹性件到达第二卡槽位置并弹性回复,进而至少部分进入第二卡槽;或第三连接部包括凹入第五壳体外壁的第二卡槽,第四连接部是凸出于第四安装腔内壁的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的位置和第二卡槽对应,在第五壳体进入第四壳体的第四安装腔过程中,第二弹性件先被第五壳体外壁压迫变形,在到达行程末端时第二弹性件到达第二卡槽位置并弹性回复,进而至少部分进入第二卡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提供的一种线缆适配器,该线缆适配器包括:第一适配器本体,第一适配器本体包括第一端以及与第一端连接的第二端,第一适配器本体具有贯通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一插接腔,第一插接腔用于插入第一线缆插头;第二适配器本体,第二适配器本体包括第三端以及与第三端连接的第四端,第二适配器本体具有贯通第三端和第四端的第二插接腔,第二插接腔用于插入第二线缆插头,实现与第一线缆插头的光耦合;其中,第二适配器本体与第一适配器本体可拆卸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缆适配器通过将第一适配器本体和第二适配器本体之间通过可拆卸或卡扣连接,使得线缆适配器的安装拆卸更加方便,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缆适配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缆适配器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缆适配器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适配器本体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适配器本体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壳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壳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三壳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五壳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四壳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为安装第五壳体的线缆适配器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遮挡板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5,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缆适配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缆适配器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缆适配器的剖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适配器本体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适配器本体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线缆适配器100,该线缆适配器100包括:第一适配器本体1和第二适配器本体2,第一适配器本体1与第二适配器本体2可拆卸或卡扣连接。其中,第一适配器本体1包括第一端11以及与第一端11连接的第二端12,第一适配器本体1具有贯通第一端11和第二端 12的第一插接腔13,第一插接腔13用于插入第一线缆插头;第二适配器本体2包括第三端21以及与第三端21连接的第四端22,第二适配器本体2具有贯通第三端21和第四端22的第二插接腔23,第二插接腔23用于插入第二线缆插头,实现与第一线缆插头的光耦合。
第一适配器本体1上设置有第六连接部52,第二适配器本体2上设置有第五连接部51,第一适配器本体1和第二适配器本体2通过第六连接部52和第五连接部51可拆卸或通过卡扣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六连接部52包括第一适配器本体1上的卡槽组件,第五连接部51包括第二适配器本体2上的卡位组件,卡位组件的位置与卡槽组件的对应,第一适配器本体1与第二适配器本体2组装,卡位组件卡接于卡槽组件,第一适配器本体1脱离第二适配器本体2,卡位组件脱离卡槽组件。
在另一可选实施例中,第六连接部52包括第一适配器本体1上的卡位组件,第五连接部51包括第二适配器本体2上的卡槽组件,卡位组件的位置与卡槽组件的对应,第一适配器本体1与第二适配器本体2组装,卡位组件卡接于卡槽组件,第一适配器本体1脱离第二适配器本体2,卡位组件脱离卡槽组件。
请参阅图3、图6和图7,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壳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壳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适配器本体1包括第一壳体15和第二壳体16,第二壳体16内形成有第二安装腔163,第二安装腔163用于容纳第一壳体15,第一壳体15内形成第一插接腔13,第一壳体15与第二壳体16之间可拆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5的横截面和第二壳体16的第二安装腔163的横截面均为矩形,且第一壳体15 的横截面的尺寸小于第二安装腔163的横截面的尺寸。其中,第一壳体15和第二壳体16的第二安装腔163的横截面的形状在此不限制,只要能使第一壳体15安装于第二壳体16的第二安装腔163内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5包括第一插入端151以及与第一插入端151连接的第一耦合端152,第二壳体16包括第一收容端161以及与第一收容端161连接的第一连接端162,第一插入端151和第一收容端161对应于第一端11,第一耦合端 152和第一连接端162对应于第二端12,第一连接端162用于与第二适配器本体2可拆卸连接。
第一壳体15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连接部31,第二壳体16的第二安装腔163内壁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32,第二壳体16 和第一壳体15通过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可拆卸连接。其中,第二壳体16和第一壳体15通过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实现可拆卸连接;或者第一壳体15和第二壳体16通过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通过卡扣实现连接。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31与第二连接部32通过锁扣连接的方式实现第一壳体15和第二壳体16的可拆卸连接。其中,第一连接部31至少为一个,第二连接部32的设置个数与第一连接部31的个数相同。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32 和第二连接部32的个数分别为四个。四个第一连接部31分别设置于第一壳体15的两相对设置的外壁上,四个第二连接部 32分别设置于第二安装腔163的两相对设置的内壁上。在一可选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31至少为两个时,第一壳体15 的外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31和至少一个第二连接部32,第二壳体16的内壁上设置有与上述第一连接部31匹配的第二连接部32和与上述第二连接部32匹配的第一连接部31。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31包括凸出于第一壳体15外壁的第一弹性件311,第二连接部32是第二安装腔163 内壁的第一卡槽321,第一弹性件311的位置和第一卡槽321对应,在第一壳体15进入第二壳体16的第二安装腔163过程中,第一弹性件311先被第二壳体16的第二安装腔163内壁压迫变形,在到达行程末端时第一弹性件311到达第一卡槽321 位置并弹性回复,进而至少部分进入第一卡槽321。
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31包括凹入第一壳体15外壁的第一卡槽321,第二连接部32是第二安装腔163内壁的第一弹性件311,第一弹性件311的位置和第一卡槽321对应,在第一壳体15进入第二壳体16的第二安装腔163过程中,第一弹性件311先被第一壳体15外壁压迫变形,在到达行程末端时第一弹性件311到达第一卡槽321位置并弹性回复,进而至少部分进入第一卡槽321。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弹性件311对应的第一壳体15的外壁或第二安装腔163内壁具有第一避让槽312,第一弹性件311 是自第一避让槽312一端沿靠近第一端11的方向或沿远离第一端11向第二端12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弹性臂313,第一弹性臂313在未被压迫时至少背离第一避让槽312底面一侧部分凸出第一壳体15的外壁/第二安装腔163内壁,并与第一避让槽 312的槽底间隔设置,在被压迫时沉入第一避让槽312。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第一弹性臂313背离第一避让槽312底面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卡接块314,第一卡接块314用于与第一卡槽321卡接。第一卡接块314背离第一端11的一侧表面为第一斜面315,第一卡槽321朝向第一端11的一侧设有第二斜面322,第一斜面315和第二斜面322能够靠近并贴合,且能够相对滑动配合,以将第一卡接块314引导至第一卡槽321。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第一卡接块314朝向第一端11的一侧表面也为斜面结构,在将第一壳体15与第二壳体16进行拆卸时,第一卡接块314朝向第一端11的一侧表面沿第一卡槽321靠近第一端11的一侧内壁面滑动,方便使第一卡接块314 从第一卡槽321脱出。在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卡接块314朝向第一端11的一侧表面的斜面与第一斜面315对称设置。
在另一可选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31与第二连接部32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实现第一壳体15和第二壳体16的可拆卸连接。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31包括设置于第一壳体15外壁上的第一弹性臂313,第一弹性臂313远离第一避让槽 312的表面高出设置第一避让槽312的第一壳体15外壁面,第二连接部32为第二安装腔163的内壁面,在第一壳体15进入第二壳体16的第二安装腔163,第一弹性臂313被第二安装腔163的内壁面压迫变形,第一弹性臂313在被压迫时至少部分沉入第一避让槽312中。当第一壳体15脱出第二壳体16的第四安装腔253,第一弹性臂313弹性回复。
在另一可选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32包括第一壳体15的外壁面;第二连接部32包括设置于第二安装腔163内壁上的第一弹性臂313,第一弹性臂313远离第一避让槽312的表面高出设置第一避让槽312的第二安装腔163的内壁面,第一壳体15进入第二壳体16的第二安装腔163,第一弹性臂313被第二安装腔163的内壁面压迫变形,第一弹性臂313在被压迫时至少部分沉入第一避让槽312中。当第一壳体15脱出第二壳体16的第四安装腔253,第一弹性臂313弹性回复。
第一壳体15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导向部33,第二壳体16的第二安装腔163内壁上设置有第二限位导向部34,第一限位导向部33和第二限位导向部34用于对插入进行导向。
其中,第一限位导向部33至少为一个,第二限位导向部34的设置个数与第一限位导向部33的个数相同。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限位导向部34和第二限位导向部34的个数分别为两个。两个第一限位导向部33分别设置于第一壳体15的两相对设置的外壁上,两个第二限位导向部34分别设置于第二安装腔163的两相对设置的内壁上。在一可选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5的外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限位导向部33和至少一个第二限位导向部34,第二壳体16的内壁上设置有与上述第一限位导向部33匹配的第二限位导向部34和与上述第二限位导向部34匹配的第一限位导向部33。
第一限位导向部33包括凸出于第一壳体15外壁的第一条形凸块(未图示),第二限位导向部34是第二安装腔163内壁的第一导向槽(未图示),第一条形凸块的位置和第一导向槽对应,在第一壳体15进入第二壳体16的第二安装腔163 过程中,第一条形凸块在第一导向槽中滑动,在到达行程末端时第一条形凸块靠近第二端12的端部与第一导向槽的内壁抵接;第一条形凸块与第一导向槽配合抵接以限制第一壳体15插入第二壳体16的第二安装腔163的位置和深度;或第一限位导向部33包括凹入第一壳体15外壁的第一导向槽,第二限位导向部34是凸出于第二安装腔163内壁的第一条形凸块,第一条形凸块的位置和第一导向槽对应,在第一壳体15进入第二壳体16的第二安装腔163过程中,第一条形凸块在第一导向槽中滑动,在到达行程末端时第一条形凸块靠近第一端11的端部与第一导向槽的内壁抵接;第一条形凸块与第一导向槽配合抵接以限制第一壳体15插入第二壳体16的第二安装腔163的位置和深度。具体地,第一条形凸起和第一导向槽用于限制第一壳体15插入安装至第二壳体16的第二安装腔163中的位置,同时限制第一壳体15插入至第二安装腔163内的深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条形凸块和第一导向槽匹配插接,使第一壳体15的中心轴与第二安装腔163的中心轴重合,也就是说第一壳体15的中心轴、第二安装腔163的中心轴与电缆适配器100的中心轴L重合。第一条形凸起和第一导向槽匹配抵接,使得第一壳体15的第一插入端151与第二壳体16的第一收容端161平齐。
第一壳体15上设置有第一配合部35,第一配合部35设置于第一壳体15靠近第一插入端151的位置,第一配合部35 用于装配固定第一线缆插头。在一可选实施例中,第一线缆插头与第一插接腔13配合连接,第一配合部35为第一插接腔 13的内壁,第一线缆插头的外壁与第一插接腔13的内壁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连接。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线缆插头的尺寸稍大于第一插接腔13的内壁尺寸。本实施例中,第一配合部35为第一安装孔,一个第一插接腔13对应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插接腔13的个数为六个且并列设置,第一安装孔为两个且分别设置于第一插接腔13的两相对设置的内壁上。在一优选实施例中,一个第一插接腔13对应的两个第一安装孔的连线与六个第一插接腔13的设置方向垂直设置。
可选的,第一壳体15第二壳体16还可以一体成型。
请参阅图5、图9和图10,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五壳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四壳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第二适配器本体2包括第四壳体25和第五壳体26,第四壳体25内形成有第四安装腔253,第四安装腔253用于容纳第五壳体26,第五壳体26内形成第二插接腔23,第四壳体25与第五壳体26之间可拆卸连接。
其中,第五壳体26包括第二插入端261以及与第二插入端261连接的第二耦合端262,第四壳体25包括第二收容端251 以及与第二收容端251连接的第二连接端252,第二插入端261和第二收容端251对应于第三端21,第二耦合端262和第二连接端252对应于第四端22,第二连接端252用于与第一适配器本体1可拆卸连接。
其中,第五壳体26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三连接部41,第四壳体25的第四安装腔253内壁上设置有第四连接部42,第四壳体25和第五壳体26通过第三连接部41和第四连接部42可拆卸连接。其中,第四壳体25和第五壳体26通过第三连接部 41和第四连接部42实现可拆卸连接;或者第五壳体26和第四壳体25通过第三连接部41和第四连接部42通过卡扣实现连接。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第三连接部41与第四连接部42通过锁扣连接的方式实现第五壳体26和第四壳体25的可拆卸连接。其中,第三连接部41至少为一个,第四连接部42的设置个数与第三连接部41的个数相同。在本实施例中,第四连接部42 和第四连接部42的个数分别为四个。四个第三连接部41分别设置于第五壳体26的两相对设置的外壁上,四个第四连接部 42分别设置于第四安装腔253的两相对设置的内壁上。在一可选具体实施例中,第五壳体26的外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连接部41和至少一个第四连接部42,第四壳体25的内壁上设置有与上述第三连接部41匹配的第四连接部42和与上述第四连接部42匹配的第三连接部41。
其中,第三连接部41包括凸出于第五壳体26外壁的第二弹性件411,第四连接部42是凹入第四安装腔253内壁的第二卡槽421,第二弹性件411的位置和第二卡槽421对应,在第五壳体26进入第四壳体25的第四安装腔253过程中,第二弹性件411先被第四壳体25的第四安装腔253内壁压迫变形,在到达行程末端时第二弹性件411到达第二卡槽421位置并弹性回复,进而至少部分进入第二卡槽421;或第三连接部41包括凹入第五壳体26外壁的第二卡槽421,第四连接部42 是凸出于第四安装腔253内壁的第二弹性件411,第二弹性件411的位置和第二卡槽421对应,在第五壳体26进入第四壳体25的第四安装腔253过程中,第二弹性件411先被第五壳体26外壁压迫变形,在到达行程末端时第二弹性件411到达第二卡槽421位置并弹性回复,进而至少部分进入第二卡槽421。
其中,第二弹性件411对应的第五壳体26的外壁/第四安装腔253内壁具有第二避让槽412,第二弹性件411是自第二避让槽412一端沿靠近第三端21的方向背离第三端21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弹性臂413,第二弹性臂413在未被压迫时至少背离第二避让槽412底面一侧部分凸出第五壳体26的外壁/第四安装腔253内壁,并与第二避让槽412的槽底间隔设置,在被压迫时沉入第二避让槽412。
其中,第二弹性臂413背离第二避让槽412底面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二卡接块414,第二卡接块414用于与第二卡槽421 卡接。
其中,第二卡接块414背离第三端21的一侧表面为第三斜面415,第二卡槽421朝向第三端21的一侧设有第四斜面422,第三斜面415和第四斜面422滑动配合,以将第二卡接块414引导至第二卡槽421。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第二卡接块414朝向第三端21的一侧表面也为斜面结构,在将第五壳体26与第四壳体25进行拆卸时,第二卡接块414朝向第三端21的一侧表面沿第二卡槽421靠近第三端21的一侧内壁面滑动,方便使第二卡接块414 从第二卡槽421脱出。在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二卡接块414朝向第三端21的一侧表面的斜面与第三斜面415对称设置。
在另一可选实施例中,第三连接部41与第四连接部42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实现第四壳体25和第五壳体26的可拆卸连接。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三连接部41包括设置于第五壳体26外壁上的第二弹性臂413,第二弹性臂413远离第二避让槽 412的表面高出设置第二避让槽412的第五壳体26外壁面,第四连接部42为第四安装腔253的内壁面,在第五壳体26进入第四壳体25的第四安装腔253,第二弹性臂413被第四安装腔253的内壁面压迫变形,第二弹性臂413在被压迫时至少部分沉入第二避让槽412中。当第五壳体26脱出第四壳体25的第四安装腔253,第二弹性臂413弹性回复。
在另一可选实施例中,第三连接部41包括第五壳体26的外壁面;第四连接部42包括设置于第四安装腔253内壁上的第二弹性臂413,第二弹性臂413远离第二避让槽412的表面高出设置第二避让槽412的第四安装腔253的内壁面,第五壳体26进入第四壳体25的第四安装腔253,第二弹性臂413被第四安装腔253的内壁面压迫变形,第二弹性臂413在被压迫时至少部分沉入第二避让槽412中。当第五壳体26脱出第四壳体25的第四安装腔253,第二弹性臂413弹性回复。
其中,第五壳体26与第一壳体15的结构和尺寸相同。
其中,第五壳体26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三限位导向部43,第四壳体25的第四安装腔253内壁上设置有第四限位导向部 44,第三限位导向部43和第四限位导向部44用于对插入进行导向。
其中,第三限位导向部43至少为一个,第四限位导向部44的设置个数与第三限位导向部43的个数相同。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限位导向部44和第三限位导向部43的个数分别为两个。两个第三限位导向部43分别设置于第五壳体26的两相对设置的外壁上,两个第四限位导向部44分别设置于第四安装腔253的两相对设置的内壁上。在一可选具体实施例中,第三限位导向部43至少为两个时,第五壳体26的外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限位导向部43和至少一个第四限位导向部44,第四壳体25的内壁上设置有与上述第三限位导向部43匹配的第四限位导向部44和与上述第四限位导向部44匹配的第三限位导向部43。
其中,第三限位导向部43包括凸出于第五壳体26外壁的第二条形凸块(未图示),第四限位导向部44是第四安装腔 253内壁的第二导向槽(未图示),第二条形凸块的位置和第二导向槽对应,在第五壳体26进入第四壳体25的第四安装腔 253过程中,第二条形凸块在第二导向槽中滑动,在到达行程末端时第二条形凸块背离第三端21的端部与第二导向槽的内壁抵接;第二条形凸块与第二导向槽配合抵接以限制第五壳体26插入第四壳体25的第四安装腔253的位置和深度;或第三限位导向部43包括凹入第五壳体26外壁的第二导向槽,第四限位导向部44是凸出于第四安装腔253内壁的第二条形凸块,第二条形凸块的位置和第二导向槽对应,在第五壳体26进入第四壳体25的第四安装腔253过程中,第二条形凸块在第二导向槽中滑动,在到达行程末端时第二条形凸块朝向第三端21的端部与第二导向槽的内壁抵接;第二条形凸块与第二导向槽配合抵接以限制第五壳体26插入第四壳体25的第二安装腔163的位置和深度。具体地,第二条形凸块和第二导向槽用于限制第五壳体26插入安装至第四壳体25内的位置,同时限制第五壳体26插入至第四安装腔253内的深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条形凸块和第二导向槽匹配插接,使第五壳体26的中心轴与第四安装腔253的中心轴重合。也就是说,第五壳体26 的中心轴、第四安装腔253的中心轴与电缆适配器100的中心轴L重合。第二条形凸块和第二导向槽匹配抵接,使得第五壳体26的第二插入端261与第四壳体25的第二收容端251平齐。
第五壳体26上设置有第二配合部45,第二配合部45设置于第五壳体26靠近第二插入端261的位置,第二配合部45 用于装配固定第二线缆插头。在一可选实施例中,第二线缆插头与第二插接腔23配合连接,第二配合部45为第二插接腔 23的内壁,第二线缆插头的外壁通过与第二插接腔23的内壁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二配合部45为第二安装孔,一个第二插接腔23对应至少一个第二安装孔。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插接腔23的个数为六个且并列设置,第二安装孔为两个且分别设置于第二插接腔23的两相对设置的内壁上。在一优选实施例中,一个第二插接腔23对应的两个第二安装孔的连线与六个第二插接腔23的设置方向垂直设置。
请参阅图5、图10和图11,图1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为安装第五壳体的线缆适配器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第四壳体 25的第四安装腔253内壁上设置有第五连接部51,第二壳体16的外壁上设置有第六连接部52,第四壳体25和第二壳体16 通过第五连接部51和第六连接部52可拆卸连接。其中,第四壳体25和第二壳体16通过第五连接部51和第六连接部52实现可拆卸连接;或者第四壳体25和第二壳体16通过第五连接部51和第六连接部52通过卡扣实现连接。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第五连接部51与第六连接部52通过锁扣连接的方式实现第二壳体16和第四壳体25的可拆卸连接。其中,第五连接部51至少为一个,第六连接部52的设置个数与第五连接部51的个数相同。在本实施例中,第五连接部51 和第六连接部52的个数分别为两个。两个第五连接部51分别设置于第四安装腔253的两相对设置的内壁上,两个第六连接部52分别设置于第二壳体16的两相对设置的外壁上。在一可选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壳体16的外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五连接部51和至少一个第六连接部52,第五壳体26的内壁上设置有与上述第五连接部51匹配的第六连接部52和与上述第六连接部52匹配的第五连接部51。
第五连接部51包括凸出于第四安装腔253内壁的第三弹性件511,第六连接部52是凹入第二壳体16外壁的第三卡槽 521,第三弹性件511的位置和第三卡槽521对应,在第二壳体16进入第四壳体25的第四安装腔253过程中,第三弹性件 511先被第二壳体16的外壁压迫变形,在到达行程末端时第三弹性件511到达第三卡槽521位置并弹性回复,进而至少部分进入第三卡槽521;或第五连接部51包括凹入第四安装腔253内壁的第三卡槽521,第六连接部52是凸出于第二壳体16 外壁的第三弹性件511,第三弹性件511的位置和第三卡槽521对应,在第二壳体16进入第四壳体25的第四安装腔253过程中,第三弹性件511先被第二壳体16外壁压迫变形,在到达行程末端时第三弹性件511到达第三卡槽521位置并弹性回复,进而至少部分进入第三卡槽521。
第三弹性件511对应的第二壳体16的外壁/第四安装腔253内壁具有第三避让槽512,第三弹性件511是自第三避让槽 512一端沿插入方向或背离插入方向延伸的第三弹性臂513,第三弹性臂513在未被压迫时至少背离第三避让槽512底面一侧部分凸出第二壳体16的外壁/第四安装腔253内壁,并与第三避让槽512的槽底间隔设置,在被压迫时沉入第三避让槽512。其中,第三插接臂远离连接第三安装槽的一端为斜面结构。
第三弹性臂513背离第三避让槽512底面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三卡接块514,第三卡接块514用于与第三卡槽521卡接。
第三卡接块514朝向第一端11或第三端21的一侧表面为第五斜面515,第三卡槽521背向第三端21或第一端11的一侧表面设有第六斜面522,第五斜面515和第六斜面522滑动配合,在第二壳体16进入第四壳体25的第四安装腔253过程中,以将第三卡接块514引导至第三卡槽521;或在第二壳体16脱离第四壳体25的第四安装腔253过程中,以使第三卡接块514脱离第三卡槽521。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第三卡接块514朝向第四端22的一侧表面也为斜面结构,在将第二壳体16与第四壳体25进行拆卸时,第三卡接块514朝向第四端22的一侧表面沿第三卡槽521靠近第二端12的一侧内壁面滑动,方便使第三卡接块514 从第三卡槽521脱出。在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三卡接块514朝向第四端22的一侧表面的斜面与第五斜面515对称设置。
在另一可选实施例中,第五连接部51与第六连接部52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实现第四壳体25和第二壳体16的可拆卸连接。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五连接部51包括设置于第四安装腔253内壁上的第三弹性臂513,第三弹性臂513远离第三避让槽512的表面高出设置第三避让槽512的第四安装腔253的内壁面,第六连接部52为第二壳体16的外壁面,第二壳体 16进入第四壳体25的第四安装腔253,第三弹性臂513被第二壳体16的外壁面压迫变形,第三弹性臂513在被压迫时至少部分沉入第三避让槽512中。当第二壳体16脱出第四壳体25的第四安装腔253,第三弹性臂513弹性回复。
在另一可选实施例中,第五连接部51包括第四安装腔253的内壁面;第六连接部52包括设置于第二壳体16外壁面上的第三弹性臂513,第三弹性臂513远离第三避让槽512的表面高出设置第三避让槽512的第二壳体16的外壁面,第二壳体16进入第四壳体25的第四安装腔253,第三弹性臂513被第四安装腔253的内壁面压迫变形,第三弹性臂513在被压迫时至少部分沉入第三避让槽512中。当第二壳体16脱出第四壳体25的第四安装腔253,第三弹性臂513弹性回复。
其中,第二壳体16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五限位导向部53,第四壳体25的第四安装腔253内壁上设置有第六限位导向部 54,第五限位导向部53和第六限位导向部54用于对插入进行导向。
其中,第五限位导向部53至少为一个,第六限位导向部54的设置个数与第三限位导向部43的个数相同。在本实施例中,第五限位导向部53和第六限位导向部54的个数分别为两个。两个第五限位导向部53分别设置于第二壳体16的两相对设置的外壁上,两个第六限位导向部54分别设置于第四安装腔253的两相对设置的内壁上。在一可选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壳体16的外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五限位导向部53和至少一个第六限位导向部54,第四壳体25的内壁上设置有与上述第五限位导向部53匹配的第六限位导向部54和与上述第六限位导向部54匹配的第五限位导向部53。
其中,第五限位导向部53包括凸出于第二壳体16外壁的第三条形凸块(未图示),第六限位导向部54是凹入于第四安装腔253内壁的第三导向槽(未图示),第三条形凸块的位置和第三导向槽对应,在第二壳体16进入第四壳体25的第四安装腔253过程中,第三条形凸块在第三导向槽中滑动,在到达行程末端时第三条形凸块背离第三端21的端部与第三导向槽的内壁抵接;第三条形凸块与第三导向槽配合抵接以限制第二壳体16插入第四壳体25的第四安装腔253的位置和深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避让槽512的侧壁与相邻的第三弹性臂513的侧壁之间形成有安装空间,安装空间作为第三导向槽。具体地,第三条形凸块和第三导向槽用于限制第二壳体16插入安装至第四壳体25内的位置,同时限制第二壳体16插入至第四安装腔253内的深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条形凸块和第三导向槽匹配插接,使第二壳体16的中心轴与第四安装腔253 的中心轴重合。也就是说,第二壳体16的中心轴、第四安装腔253的中心轴与电缆适配器100的中心轴L重合。第三条形凸块和第三导向槽匹配抵接,使得第二壳体16靠近第二连接端252的部分插入第四安装腔253内的长度固定。
其中,第五限位导向部53包括凹入于第二壳体16外壁的第三导向槽,第六限位导向部54是凸出于第四安装腔253内壁的第三条形凸块,第三条形凸块的位置和第三导向槽对应,在第二壳体16进入第四壳体25的第四安装腔253过程中,第三条形凸块在第三导向槽中滑动,在到达行程末端时第三条形凸块背离插入方向的端部与第三导向槽的内壁抵接;第三条形凸块与第三导向槽配合抵接以限制第二壳体16插入第四壳体25的第四安装腔253的位置和深度。
请参阅图11和图12,图1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遮挡板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第二壳体16的第一连接端162连接有遮挡组件55,遮挡组件55与第二壳体16转动连接,并且遮挡组件55至少能够选择性地处于遮蔽第二安装腔163对应第一连接端162开口的第一状态,以及处于敞开第二安装腔163对应第一连接端162开口的第二状态。
其中,遮挡组件55包括遮挡板551、扭簧552以及转动轴553,遮挡板551通过转动轴553与第二壳体16的第一连接端162端部转动连接,扭簧552套设于转动轴553,扭簧552的一端抵压于遮挡板551,另一端抵压在第二壳体16,并在遮挡板551未受到外力时使遮挡板551处于第一状态。第二壳体16的第二连接端252端面上设置有长槽164,长槽164用于容纳连接遮挡板551的扭簧552和转动轴553。
其中,遮挡板551邻近第一连接端162端部的一侧设置有受力凸起554,受力凸起554在第一状态下凸出第二壳体16 的外壁,第二壳体16插入第四壳体25的第四安装腔253过程中,第四壳体25的第二连接端252的端部推动受力凸起554,受力凸起554用于带动遮挡板551沿转动轴553转动,以使遮挡板551处于敞开第二安装腔163对应第一连接端162开口的第二状态。
在一具体实施例,遮挡板551为两个且相对闭合设置于第二连接端252的端部,两个遮挡板551远离彼此的一侧与第二壳体16转动连接。遮挡板55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连接块555和第二连接块556,扭簧552套设于转动轴553上且转动轴553 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块555和第二连接块556连接,第一连接块555上设置有第一连通孔557,第二连接孔设置有第二连通孔558,转动轴553的两端分别穿设于第一连通孔557和第二连通孔558中。受力凸起554设置于第一连接块555和/或第二连接块556的远离遮挡板551的一侧。当遮挡板551处于第二状态时,受力凸起554远离遮挡板551的一端收容于第四壳体25的第四安装腔253内壁上设置的第二容纳槽517。目前线缆适配器100在安装过程中存在第一插接腔13和第二插接腔 23对位不精准的问题,使得第一线缆插头与第二线缆插头之间的光耦合效率低,进而造成信号不稳定、不可靠的问题。在线缆连接器的一端连接接头时,存在高强度的光束从另一端口处射出误伤人眼的问题。
请参阅图6、图7和图9,第一适配器本体1还包括第三壳体17,第三壳体17内形成有第三安装腔173,第三安装腔 173用于容纳第二壳体16,第三壳体17与第二壳体16之间可拆卸连接。
第三壳体17包括第三插入端171以及与第三插入端171连接的第三连接端172,第三插入端171对应第一端11,第三连接端172对应于第二端12,第三连接端172用于与第二适配器本体2可拆卸连接。
第二壳体16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七连接部61,第三壳体17的第三安装腔173内壁上设置有第八连接部62,第二壳体16 和第三壳体17通过第七连接部61和第八连接部62可拆卸连接。第二壳体16和第三壳体17通过第七连接部61和第八连接部62实现可拆卸连接;或者第二壳体16和第三壳体17通过第七连接部61和第八连接部62通过卡扣实现连接。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第七连接部61和第八连接部62通过锁扣连接的方式实现第二壳体16和第三壳体17的可拆卸连接。其中,第七连接部61至少为一个,第八连接部62的设置个数与第八连接部62的个数相同。在本实施例中,第七连接部61 和第八连接部62的个数分别为两个。两个第七连接部61分别设置于第三安装腔173的两相对设置的内壁上,两个第七连接部61分别设置于第二壳体16的两相对设置的外壁上。在一可选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壳体16的外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七连接部61和至少一个第八连接部62,第三壳体17的内壁上设置有与上述第七连接部61匹配的第八连接部62和与上述第八连接部62匹配的第七连接部61。
其中,第七连接部61包括凸出于第二壳体16外壁的第四弹性件611,第八连接部62是凹入第三安装腔173内壁的第四卡槽621,第四弹性件611的位置和第四卡槽621对应,在第二壳体16进入第三壳体17的第三安装腔173过程中,第四弹性件611先被第三壳体17的第三安装腔173内壁压迫变形,在到达行程末端时第四弹性件611到达第四卡槽621位置并弹性回复,进而至少部分进入第四卡槽621。
其中,第七连接部61包括凹入第二壳体16外壁的第四卡槽621,第八连接部62是凸出于第三安装腔173内壁的第四弹性件611,第四弹性件611的位置和第四卡槽621对应,在第二壳体16进入第三壳体17的第三安装腔173过程中,第四弹性件611先被第二壳体16外壁压迫变形,在到达行程末端时第四弹性件611到达第四卡槽621位置并弹性回复,进而至少部分进入第四卡槽621。
可选的,第二壳体16的侧壁上设置第一卡槽321,第一卡槽321为贯通第二壳体16内壁面和第二壳体16外壁面的贯通槽,贯通槽设置于第二壳体16外壁面的部分用作第四卡槽621。
其中,第四弹性件611对应的第二壳体16的外壁/第三安装腔173内壁具有第四避让槽612,第四弹性件611是自第四避让槽612一端沿靠近第一端11的方向或背离第一端11方向延伸的第四弹性臂613,第四弹性臂613在未被压迫时至少背离第四避让槽612底面一侧部分凸出第二壳体16的外壁/第三安装腔173内壁,并与第四避让槽612的槽底间隔设置,在被压迫时沉入第四避让槽612。
其中,第四弹性臂613背离第四避让槽612底面的表面上设置有第四卡接块614,第四卡接块614用于与第四卡槽621 卡接。
其中,第四卡接块614背离第一端11的一侧表面为第七斜面615,第一卡槽321朝向第一端11的一侧设有第八斜面622,第七斜面615和第八斜面622滑动配合,以将第四卡接块614引导至第四卡槽621。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第四卡接块614朝向第一端11的一侧表面也为斜面结构,在将第二壳体16与第三壳体17进行拆卸时,第四卡接块614朝向第一端11的一侧表面沿第四卡槽621靠近第一端11的一侧内壁面滑动,方便使第四卡接块614 从第四卡槽621脱出。在一优选实施例中,第四卡接块614朝向第一端11的一侧表面的斜面与第七斜面615对称设置。
在另一可选实施例中,第七连接部61与第八连接部62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实现第三壳体17和第二壳体16的可拆卸连接。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七连接部61包括设置于第三安装腔173内壁上的第四弹性臂613,第四弹性臂613远离第四避让槽612的表面高出设置第四避让槽612的第三安装腔173的内壁面,第八连接部62为第二壳体16的外壁面,第二壳体 16进入第三壳体17的第三安装腔173,第四弹性臂613被第二壳体16的外壁面压迫变形,第四弹性臂613在被压迫时至少部分沉入第四避让槽612中。当第二壳体16脱出第三壳体17的第三安装腔173,第四弹性臂613弹性回复。
在另一可选实施例中,第七连接部61包括第三安装腔173的内壁面;第八连接部62包括设置于第二壳体16外壁面上的第四弹性臂613,第四弹性臂613远离第四避让槽612的表面高出设置第四避让槽612的第二壳体16的外壁面,第二壳体16进入第三壳体17的第三安装腔173,第四弹性臂613被第三安装腔173的内壁面压迫变形,第四弹性臂613在被压迫时至少部分沉入第四避让槽612中。当第二壳体16脱出第三壳体17的第三安装腔173,第四弹性臂613弹性回复。
其中,第二壳体16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七限位导向部63,第三壳体17的第三安装腔173内壁上设置有第八限位导向部 64,第七限位导向部63和第八限位导向部64用于对插入进行导向。
其中,第七限位导向部63至少为一个,第八限位导向部64的设置个数与第三限位导向部43的个数相同。在本实施例中,第七限位导向部63和第八限位导向部64的个数分别为两个。两个第七限位导向部63分别设置于第二壳体16的两相对设置的外壁上,两个第八限位导向部64分别设置于第三安装腔173的两相对设置的内壁上。在一可选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壳体16的外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七限位导向部63和至少一个第八限位导向部64,第四壳体25的内壁上设置有与上述第七限位导向部63匹配的第八限位导向部64和与上述第八限位导向部64匹配的第七限位导向部63。
其中,第七限位导向部63包括凸出于第二壳体16外壁的第四条形凸块(未图示),第八限位导向部64是第三安装腔 173内壁的第四导向槽(未图示),第四条形凸块的位置和第四导向槽对应,在第二壳体16进入第三壳体17的第三安装腔 173过程中,第四条形凸块在第四导向槽中滑动,在到达行程末端时第四条形凸块靠近第一端11的端部与第四导向槽的内壁抵接;第四条形凸块与第四导向槽配合抵接以限制第二壳体16插入第三壳体17的第三安装腔173的位置和深度;或第七限位导向部63包括凹入第二壳体16外壁的第四导向槽,第二限位导向部34是凸出于第三安装腔173内壁的第四条形凸块,第四条形凸块的位置和第四导向槽对应,在第二壳体16进入第三壳体17的第三安装腔173过程中,第四条形凸块在第四导向槽中滑动,在到达行程末端时第四条形凸块背离第一端11的端部与第四导向槽的内壁抵接;第四条形凸块与第四导向槽配合抵接以限制第二壳体16插入第三壳体17的第二安装腔163的位置和深度。具体地,第四条形凸块和第四导向槽用于限制第二壳体16插入安装至第三壳体17内的位置,同时限制第二壳体16插入至第三安装腔173内的深度。在本实施例中,第四条形凸块和第四导向槽匹配插接,使第二壳体16的中心轴与第三安装腔173的中心轴重合,也就是说,第二壳体16 的中心轴、第三安装腔173的中心轴与电缆适配器100的中心轴L重合。第四条形凸块和第四导向槽匹配抵接,使得第二壳体16的第一收容端161与第三壳体17的第三插入端171平齐。
第三壳体17沿插入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二壳体16沿插入方向的长度,第二壳体16靠进第二端12的部分裸露于第三壳体 17的外部,第二壳体16插入第四安装腔253,第二壳体16的外壁低于第四壳体25的外壁,且形成第二壳体16外壁一侧的低洼区域,第二壳体16的低洼区域安装于第三壳体17内,第三壳体17的外壁与第四壳体25的外壁平齐。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第三壳体17上设置有插接柱616,插接柱616与第四壳体25上设置的第一容纳槽516插接。
其中,第一壳体15的连接端的端面上设有定位组件71,定位组件71用于与第二适配器本体2上设置的对位组件72连接。
其中,定位组件71包括定位柱,对位组件72包括定位孔,定位柱插接于定位孔中;或定位组件71包括定位孔,对位组件72包括定位柱,定位柱插接于定位孔中;或定位组件71包括第一定位孔711和第一定位柱712,对位组件72包括第二定位柱722和第二定位孔721,第一定位柱712插接于第二定位孔721中,第二定位柱722插接于第一定位孔711中。
其中,第一插接腔13和/或第二插接腔23用于直接和第一线缆插头的电路板插接配合。也即,第一线缆插头没有设置外壳,第一线缆的一端固定于电路板,电路板外面没有与线缆适配器100固定的外壳,第一线缆插头直接通过电路板和线缆适配器100连接。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将第一壳体15插入到第二壳体16的第二安装腔163中,第一壳体15上的第一弹性臂313上的第一卡接块314的第一斜面315在第二斜面322上滑动,直至第一卡接块314被引导至第一卡槽321,第一卡接块314与第一卡槽321卡接以使第一壳体15安装于第二壳体16的第二安装腔163内;同时,第一壳体15上的第一条形凸块在第二安装腔163内壁上的第一导向槽中滑动,在到达行程末端时第一条形凸块靠近第二端12的端部与第一导向槽的内壁抵接,以使第一壳体15的第一插入端151与第二壳体16的第一收容端161平齐。
将上述安装有第一壳体15的第二壳体16插入到第三壳体17的第三安装腔173中,第三安装腔173内壁上的第四弹性臂613上的第四卡接块614的第七斜面615在第八斜面622上滑动,直至第四卡接块614被引导至第四卡槽621,第四卡接块614与第四卡槽621卡接以使第二壳体16安装于第三壳体17的第三安装腔173内;同时,第二壳体16上的第四条形凸块在第三安装腔173内壁上的第四导向槽中滑动,在到达行程末端时第四条形凸块靠近第一端11的端部与第四导向槽的内壁抵接,以使第三壳体17的第三插入端171与第二壳体16的第一收容端161平齐,进而得到第一适配器本体1。
将第五壳体26插入到第四壳体25的第四安装腔253中,第五壳体26上的第二弹性臂413上的第二卡接块414的第三斜面415在第四斜面422上滑动,直至第二卡接块414被引导至第二卡槽421,第二卡接块414与第二卡槽421卡接以使第五壳体26安装于第四壳体25的第四安装腔253内;同时,第五壳体26上的第二条形凸块在第四安装腔253内壁上的第二导向槽中滑动,在到达行程末端时第二条形凸块靠近第四端22的端部与第二导向槽的内壁抵接,以使第五壳体26的第二插入端261与第四壳体25的第二收容端251平齐,进而得到第二适配器本体2。
将第一适配器本体1的第二端12与第二适配器本体2的第四端22相对,将第一适配器本体1的第二端12插入第四壳体25的第四安装腔253远离第五壳体26的一端,第四壳体25远离第五壳体26的端面按压受力凸起554,受力凸起554向靠近第二壳体16的第一收容端161的方向转动,同时遮挡板551向远离第二壳体16的第一收容端161的方向转动,以使遮挡板551处于打开状态并收容于第四壳体25的第四安装腔253中,第四壳体25上的第三弹性臂513上的第三卡接块514 的第五斜面515在第六斜面522上滑动,直至第三卡接块514被引导至第三卡槽521,第三卡接块514与第三卡槽521卡接以使第二壳体16靠近第二端12的部分安装于第四壳体25的第四安装腔253内;同时,第二壳体16上的第三条形凸块在第四安装腔253内壁上的第三导向槽中滑动,在到达行程末端时第三条形凸块远离第一端11的端部与第三导向槽的内壁抵接,以使第三壳体17的第三连接端172的端面与第四壳体25远离第二收容端251的端面抵接,第三壳体17的外壁面与第四壳体25的外壁面平齐,进而实现第一适配器本体1与第二适配器本体2的卡扣得到线缆适配器100。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右手握线缆适配器100的第三壳体17的外壁,左手握线缆适配器100的第四壳体25的外壁,右手提供向右的拉力,使第四壳体25上的第三弹性臂513上的第三卡接块514的第五斜面515在第六斜面522上滑动,以使第三卡接块514脱离出第三卡槽521,第二适配器本体2上的第四壳体25与第一适配器本体1上的第二壳体16脱离,第四壳体25远离第五壳体26的端面对受力凸起554无压力,受力凸起554向远离第二壳体16的第一收容端161的方向转动,同时遮挡板551向靠近第二壳体16的第一收容端161的方向转动,以使遮挡板551处于闭合状态并遮挡第二壳体16的第一连接端162。同时,第二壳体16上的第三条形凸块在第四安装腔253内壁上的第三导向槽中滑动,直至第三条形凸块完全脱离第三导向槽,进而实现第一适配器本体1与第二适配器本体2的拆卸。
将第二壳体16从第三壳体17的第三安装腔173内拔出,第四卡接块614与第四卡槽621脱离,第四条形凸块脱离第四导向槽,完成第二壳体16与第三壳体17的拆卸。将第一壳体15从第二壳体16的第二安装腔163内拔出,第一卡接块314 与第一卡槽321脱离,第一条形凸块脱离第一导向槽,完成第二壳体16与第一壳体15的拆卸,进而完成第一适配器本体1的拆卸。
将第五壳体26从第四壳体25的第四安装腔253内拔出,第二卡接块414与第二卡槽421脱离,第二条形凸块脱离第二导向槽,完成第五壳体26与第一壳体15的拆卸,进而完成第二适配器本体2的拆卸。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线缆适配器,该线缆适配器包括:第一适配器本体,第一适配器本体包括第一端以及与第一端连接的第二端,第一适配器本体具有贯通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一插接腔,第一插接腔用于插入第一线缆插头;第二适配器本体,第二适配器本体包括第三端以及与第三端连接的第四端,第二适配器本体具有贯通第三端和第四端的第二插接腔,第二插接腔用于插入第二线缆插头,实现与第一线缆插头的光耦合;其中,第二适配器本体与第一适配器本体可拆卸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缆适配器通过将第一适配器本体和第二适配器本体之间通过可拆卸或卡扣连接,使得线缆适配器的安装拆卸更加方便,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66)

1.一种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适配器包括:
第一适配器本体,所述第一适配器本体包括第一端以及与所述第一端连接的第二端,所述第一适配器本体具有贯通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的第一插接腔,所述第一插接腔用于插入第一线缆插头;
第二适配器本体,所述第二适配器本体包括第三端以及与所述第三端连接的第四端,所述第二适配器本体具有贯通所述第三端和所述第四端的第二插接腔,所述第二插接腔用于插入第二线缆插头,实现与所述第一线缆插头的耦合;
其中,所述第二适配器本体与所述第一适配器本体可拆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适配器本体上设置有第六连接部,所述第二适配器本体上设置有第五连接部,所述第一适配器本体和所述第二适配器本体通过所述第五连接部和所述第六连接部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连接部包括所述第一适配器本体上的卡位组件,所述第五连接部包括所述第二适配器本体上的卡槽组件,所述卡位组件的位置与所述卡槽组件的对应,所述第一适配器本体与所述第二适配器本体组装,所述卡位组件卡接于所述卡槽组件,所述第一适配器本体脱离所述第二适配器本体,所述卡位组件脱离所述卡槽组件;或
所述第六连接部包括所述第一适配器本体上的卡槽组件,所述第五连接部包括所述第二适配器本体上的卡位组件,所述卡位组件的位置与所述卡槽组件的对应,所述第一适配器本体与所述第二适配器本体组装,所述卡位组件卡接于所述卡槽组件,所述第一适配器本体脱离所述第二适配器本体,所述卡位组件脱离所述卡槽组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适配器本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内形成有第二安装腔,所述第二安装腔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内形成所述第一插接腔,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可拆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插入端以及与所述第一插入端连接的第一耦合端,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一收容端以及与所述第一收容端连接的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一插入端和所述第一收容端对应于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一耦合端和所述第一连接端对应于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一连接端用于与所述第二适配器本体可拆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第二安装腔内壁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一壳体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可拆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凸出于所述第一壳体外壁的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二连接部是所述第二安装腔内壁的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位置和所述第一卡槽对应,在所述第一壳体进入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第二安装腔过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先被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第二安装腔内壁压迫变形,在到达行程末端时所述第一弹性件到达所述第一卡槽位置并弹性回复,进而至少部分进入所述第一卡槽;或
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凹入所述第一壳体外壁的第一卡槽,所述第二连接部是所述第二安装腔内壁的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位置和所述第一卡槽对应,在所述第一壳体进入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第二安装腔过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先被所述第一壳体外壁压迫变形,在到达行程末端时所述第一弹性件到达所述第一卡槽位置并弹性回复,进而至少部分进入所述第一卡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对应的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壁/所述第二安装腔内壁具有第一避让槽,所述第一弹性件是自所述第一避让槽一端沿靠近所述第一端的方向或沿远离所述第一端向所述第二端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弹性臂,所述第一弹性臂在未被压迫时至少背离所述第一避让槽底面一侧部分凸出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壁/所述第二安装腔内壁,并与所述第一避让槽的槽底间隔设置,在被压迫时沉入所述第一避让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臂背离所述第一避让槽底面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卡接块,所述第一卡接块用于与所述第一卡槽卡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块背离所述第一端的一侧表面为第一斜面,所述第一卡槽朝向所述第一端的一侧设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滑动配合,以将所述第一卡接块引导至所述第一卡槽。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导向部,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第二安装腔内壁上设置有第二限位导向部,所述第一限位导向部和所述第二限位导向部用于对所述插入进行导向。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导向部包括凸出于所述第一壳体外壁的第一条形凸块,所述第二限位导向部是所述第二安装腔内壁的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一条形凸块的位置和所述第一导向槽对应,在所述第一壳体进入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第二安装腔过程中,所述第一条形凸块在所述第一导向槽中滑动,在到达行程末端时所述第一条形凸块靠近所述第二端的端部与所述第一导向槽的内壁抵接;所述第一条形凸块与所述第一导向槽配合抵接以限制所述第一壳体插入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第二安装腔的位置和深度;或
所述第一限位导向部包括凹入所述第一壳体外壁的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二限位导向部是凸出于所述第二安装腔内壁的第一条形凸块,所述第一条形凸块的位置和所述第一导向槽对应,在所述第一壳体进入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第二安装腔过程中,所述第一条形凸块在所述第一导向槽中滑动,在到达行程末端时所述第一条形凸块靠近所述第一端的端部与所述第一导向槽的内壁抵接;所述第一条形凸块与所述第一导向槽配合抵接以限制所述第一壳体插入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第二安装腔的位置和深度。
1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靠近所述第一插入端的位置,所述第一配合部用于装配固定所述第一线缆插头。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部为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为两个且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一插接腔的两相对内壁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适配器本体包括第四壳体和第五壳体,所述第四壳体内形成有第四安装腔,所述第四安装腔用于容纳所述第五壳体,所述第五壳体内形成所述第二插接腔,所述第四壳体与所述第五壳体之间可拆卸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壳体包括第二插入端以及与所述第二插入端连接的第二耦合端,所述第四壳体包括第二收容端以及与所述第二收容端连接的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二插入端和所述第二收容端对应于所述第三端,所述第二耦合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对应于所述第四端,所述第二连接端用于与所述第一适配器本体可拆卸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壳体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三连接部,所述第四壳体的所述第四安装腔内壁上设置有第四连接部,所述第四壳体和所述第五壳体通过所述第三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可拆卸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部包括凸出于所述第五壳体外壁的第二弹性件,所述第四连接部是凹入所述第四安装腔内壁的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位置和所述第二卡槽对应,在所述第五壳体进入所述第四壳体的所述第四安装腔过程中,所述第二弹性件先被所述第四壳体的所述第四安装腔内壁压迫变形,在到达行程末端时所述第二弹性件到达所述第二卡槽位置并弹性回复,进而至少部分进入所述第二卡槽;或
所述第三连接部包括凹入所述第五壳体外壁的第二卡槽,所述第四连接部是凸出于所述第四安装腔内壁的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位置和所述第二卡槽对应,在所述第五壳体进入所述第四壳体的所述第四安装腔过程中,所述第二弹性件先被所述第五壳体外壁压迫变形,在到达行程末端时所述第二弹性件到达所述第二卡槽位置并弹性回复,进而至少部分进入所述第二卡槽。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件对应的所述第五壳体的外壁/所述第四安装腔内壁具有第二避让槽,所述第二弹性件是自所述第二避让槽一端沿靠近所述第三端的方向或背离所述第三端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二弹性臂在未被压迫时至少背离所述第二避让槽底面一侧部分凸出所述第五壳体的外壁/所述第四安装腔内壁,并与所述第二避让槽的槽底间隔设置,在被压迫时沉入所述第二避让槽。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臂背离所述第二避让槽底面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二卡接块,所述第二卡接块用于与所述第二卡槽卡接。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接块背离所述第三端的一侧表面为第三斜面,所述第二卡槽朝向所述第三端的一侧设有第四斜面,所述第三斜面和所述第四斜面滑动配合,以将所述第二卡接块引导至所述第二卡槽。
23.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四连接部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连接。
24.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的结构相同。
25.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壳体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三限位导向部,所述第四壳体的所述第四安装腔内壁上设置有第四限位导向部,所述第三限位导向部和所述第四限位导向部用于对所述插入进行导向。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限位导向部包括凸出于所述第五壳体外壁的第二条形凸块,所述第四限位导向部是所述第四安装腔内壁的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二条形凸块的位置和所述第二导向槽对应,在所述第五壳体进入所述第四壳体的所述第四安装腔过程中,所述第二条形凸块在所述第二导向槽中滑动,在到达行程末端时所述第二条形凸块背离所述第三端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导向槽的内壁抵接;所述第二条形凸块与所述第二导向槽配合抵接以限制所述第五壳体插入所述第四壳体的所述第四安装腔的位置和深度;或
所述第三限位导向部包括凹入所述第五壳体外壁的第二导向槽,所述第四限位导向部是凸出于所述第四安装腔内壁的第二条形凸块,所述第二条形凸块的位置和所述第二导向槽对应,在所述第五壳体进入所述第四壳体的所述第四安装腔过程中,所述第二条形凸块在所述第二导向槽中滑动,在到达行程末端时所述第二条形凸块朝向所述第三端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导向槽的内壁抵接;所述第二条形凸块与所述第二导向槽配合抵接以限制所述第五壳体插入所述第四壳体的所述第二安装腔的位置和深度。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壳体上设置有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二配合部设置于所述第五壳体靠近所述第二插入端的位置,所述第二配合部用于装配固定所述第二线缆插头。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配合部为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为两个且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二插接腔的两相对内壁上。
2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壳体的所述第四安装腔内壁上设置有第五连接部,所述第二壳体的外壁上设置有第六连接部,所述第四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通过所述第五连接部和所述第六连接部可拆卸连接。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连接部包括凸出于所述第四安装腔内壁的第三弹性件,所述第六连接部是凹入所述第二壳体外壁的第三卡槽,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位置和所述第三卡槽对应,在所述第二壳体进入所述第四壳体的所述第四安装腔过程中,所述第三弹性件先被所述第二壳体的外壁压迫变形,在到达行程末端时所述第三弹性件到达所述第三卡槽位置并弹性回复,进而至少部分进入所述第三卡槽;或
所述第五连接部包括凹入所述第四安装腔内壁的第三卡槽,所述第六连接部是凸出于所述第二壳体外壁的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位置和所述第三卡槽对应,在所述第二壳体进入所述第四壳体的所述第四安装腔过程中,所述第三弹性件先被所述第二壳体外壁压迫变形,在到达行程末端时所述第三弹性件到达所述第三卡槽位置并弹性回复,进而至少部分进入所述第三卡槽。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弹性件对应的所述第二壳体的外壁/所述第四安装腔内壁具有第三避让槽,所述第三弹性件是自所述第三避让槽一端沿所述插入方向或背离所述插入方向延伸的第三弹性臂,所述第三弹性臂在未被压迫时至少背离所述第三避让槽底面一侧部分凸出所述第二壳体的外壁/所述第四安装腔内壁,并与所述第三避让槽的槽底间隔设置,在被压迫时至少部分沉入所述第三避让槽。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弹性臂背离所述第三避让槽底面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三卡接块,所述第三卡接块用于与所述第三卡槽卡接。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卡接块朝向所述第一端或所述第三端的一侧表面为第五斜面,所述第三卡槽背向所述第三端或所述第一端的一侧表面设有第六斜面,所述第五斜面和所述第六斜面滑动配合,在所述第二壳体进入所述第四壳体的所述第四安装腔过程中,以将所述第三卡接块引导至所述第三卡槽;或在所述第二壳体脱离所述第四壳体的所述第四安装腔过程中,以使所述第三卡接块脱离所述第三卡槽。
34.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连接部与所述第六连接部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连接。
35.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五限位导向部,所述第四壳体的所述第四安装腔内壁上设置有第六限位导向部,所述第五限位导向部和所述第六限位导向用于对所述插入进行导向。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限位导向部包括凸出于所述第二壳体外壁的第三条形凸块,所述第六限位导向部是凹入于所述第四安装腔内壁的第三导向槽,所述第三条形凸块的位置和所述第三导向槽对应,在所述第二壳体进入所述第四壳体的所述第四安装腔过程中,所述第三条形凸块在所述第三导向槽中滑动,在到达行程末端时所述第三条形凸块背离第三端的端部与所述第三导向槽的内壁抵接;所述第三条形凸块与所述第三导向槽配合抵接以限制所述第二壳体插入所述第四壳体的所述第四安装腔的位置和深度。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避让槽的侧壁与相邻的所述第三弹性臂的侧壁之间形成有安装空间,所述安装空间作为所述第三导向槽。
38.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限位导向部包括凹入于所述第二壳体外壁的第三导向槽,所述第六限位导向部是凸出于所述第四安装腔内壁的第三条形凸块,所述第三条形凸块的位置和所述第三导向槽对应,在所述第二壳体进入所述第四壳体的所述第四安装腔过程中,所述第三条形凸块在所述第三导向槽中滑动,在到达行程末端时所述第三条形凸块背离插入方向的端部与所述第三导向槽的内壁抵接;所述第三条形凸块与所述第三导向槽配合抵接以限制所述第二壳体插入所述第四壳体的所述第四安装腔的位置和深度。
3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有遮挡组件,所述遮挡组件与所述第二壳体转动连接,并且所述遮挡组件至少能够选择性地处于遮蔽所述第二安装腔对应所述第一连接端开口的第一状态,以及处于敞开所述第二安装腔对应所述第一连接端开口的第二状态。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组件包括遮挡板、扭簧以及转动轴,所述遮挡板通过所述转动轴与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第一连接端端部转动连接,所述扭簧套设于所述转动轴,所述扭簧的一端抵压于所述遮挡板,另一端抵压在所述第二壳体,并在所述遮挡板未受到外力时使所述遮挡板处于所述第一状态。
41.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板邻近所述第一连接端端部的一侧设置有受力凸起,所述受力凸起在所述第一状态下凸出所述第二壳体的外壁,所述第二壳体插入所述第四壳体的所述第四安装腔过程中,所述第四壳体的所述第二连接端的端部推动所述受力凸起,所述受力凸起用于带动所述遮挡板沿所述转动轴转动,以使所述遮挡板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第四壳体和所述第五壳体之间形成避让空间,使得所述遮挡板从所述第一状态转变为所述第二状态过程中不受所述第五壳体干涉。
4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适配器本体还包括第三壳体,所述第三壳体内形成有第三安装腔,所述第三安装腔用于容纳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三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可拆卸连接。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壳体包括第三插入端以及与所述第三插入端连接的第三连接端,所述第三插入端对应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三连接端对应于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三连接端用于与所述第二适配器本体可拆卸连接。
44.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七连接部,所述第三壳体的所述第三安装腔内壁上设置有第八连接部,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通过所述第七连接部和所述第八连接部可拆卸连接。
45.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连接部包括凸出于所述第二壳体外壁的第四弹性件,所述第八连接部是凹入所述第三安装腔内壁的第四卡槽,所述第四弹性件的位置和所述第四卡槽对应,在所述第二壳体进入所述第三壳体的所述第三安装腔过程中,所述第四弹性件先被所述第三壳体的所述第三安装腔内壁压迫变形,在到达行程末端时所述第四弹性件到达所述第四卡槽位置并弹性回复,进而至少部分进入所述第四卡槽。
46.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连接部包括凹入所述第二壳体外壁的第四卡槽,所述第八连接部是凸出于所述第三安装腔内壁的第四弹性件,所述第四弹性件的位置和所述第四卡槽对应,在所述第二壳体进入所述第三壳体的所述第三安装腔过程中,所述第四弹性件先被所述第二壳体外壁压迫变形,在到达行程末端时所述第四弹性件到达所述第四卡槽位置并弹性回复,进而至少部分进入所述第四卡槽。
47.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的侧壁上设置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为贯通所述第二壳体内壁面和所述第二壳体外壁面的贯通槽,所述贯通槽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外壁面的部分用作第四卡槽。
48.根据权利要求45或46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弹性件对应的所述第二壳体的外壁/所述第三安装腔内壁具有第四避让槽,所述第四弹性件是自所述第四避让槽一端沿靠近所述第一端的方向或背离所述第一端方向延伸的第四弹性臂,所述第四弹性臂在未被压迫时至少背离所述第四避让槽底面一侧部分凸出所述第二壳体的外壁/所述第三安装腔内壁,并与所述第四避让槽的槽底间隔设置,在被压迫时沉入所述第四避让槽。
49.根据权利要求48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弹性臂背离所述第四避让槽底面的表面上设置有第四卡接块,所述第四卡接块用于与所述第四卡槽卡接。
50.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卡接块背离所述第一端的一侧表面为第七斜面,所述第一卡槽朝向所述第一端的一侧设有第八斜面,所述第七斜面和所述第八斜面滑动配合,以将所述第四卡接块引导至所述第四卡槽。
51.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连接件与所述第八连接部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连接。
52.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七限位导向部,所述第三壳体的所述第三安装腔内壁上设置有第八限位导向部,所述第七限位导向部和所述第八限位导向部对应插接。
53.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限位导向部包括凸出于所述第二壳体外壁的第四条形凸块,所述第八限位导向部是所述第三安装腔内壁的第四导向槽,所述第四条形凸块的位置和所述第四导向槽对应,在所述第二壳体进入所述第三壳体的所述第三安装腔过程中,所述第四条形凸块在所述第四导向槽中滑动,在到达行程末端时所述第四条形凸块靠近所述第一端的端部与所述第四导向槽的内壁抵接;所述第四条形凸块与所述第四导向槽配合抵接以限制所述第二壳体插入所述第三壳体的所述第三安装腔的位置和深度;或
所述第七限位导向部包括凹入所述第二壳体外壁的第四导向槽,所述第二限位导向部是凸出于所述第三安装腔内壁的第四条形凸块,所述第四条形凸块的位置和所述第四导向槽对应,在所述第二壳体进入所述第三壳体的所述第三安装腔过程中,所述第四条形凸块在所述第四导向槽中滑动,在到达行程末端时所述第四条形凸块背离所述第一端的端部与所述第四导向槽的内壁抵接;所述第四条形凸块与所述第四导向槽配合抵接以限制所述第二壳体插入所述第三壳体的所述第二安装腔的位置和深度。
54.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壳体沿所述插入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壳体的长度,所述第二壳体靠进所述第二端的部分裸露于所述第三壳体的外部,所述第二壳体插入所述第四安装腔,所述第二壳体的外壁低于所述第四壳体的外壁,且形成所述第二壳体外壁一侧的低洼区域,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低洼区域安装于所述第三壳体内,所述第三壳体的外壁与所述第四壳体的外壁平齐。
5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的连接端的端面上设有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用于与所述第二适配器本体上设置的对位组件连接。
56.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组件包括定位柱,所述对位组件包括定位孔,所述定位柱插接于所述定位孔中;或所述定位组件包括定位孔,所述对位组件包括定位柱,所述定位柱插接于所述定位孔中;或所述定位组件包括第一定位孔和第一定位柱,所述对位组件包括第二定位柱和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柱插接于所述第二定位孔中,所述第二定位柱插接于所述第一定位孔中。
5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插接腔和/或所述第二插接腔用于直接和所述第一线缆插头的电路板插接配合,所述第一线缆插头、所述第二线缆插头均是线缆插头。
58.一种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适配器包括:第一适配器本体,所述第一适配器本体包括第一端以及与所述第一端连接的第二端,所述第一适配器本体具有贯通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的第一插接腔,所述第一插接腔用于插入第一线缆插头;其中,所述第一适配器本体用于与插入第二线缆插头的第二适配器本体可拆卸连接。
59.根据权利要求58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适配器本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内形成有第二安装腔,所述第二安装腔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内形成所述第一插接腔,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可拆卸连接。
60.根据权利要求59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插入端以及与所述第一插入端连接的第一耦合端,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一收容端以及与所述第一收容端连接的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一插入端和所述第一收容端对应于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一耦合端和所述第一连接端对应于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一连接端用于与所述第二适配器本体可拆卸连接。
61.根据权利要求60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第二安装腔内壁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一壳体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可拆卸连接。
62.根据权利要求61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凸出于所述第一壳体外壁的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二连接部是所述第二安装腔内壁的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位置和所述第一卡槽对应,在所述第一壳体进入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第二安装腔过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先被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第二安装腔内壁压迫变形,在到达行程末端时所述第一弹性件到达所述第一卡槽位置并弹性回复,进而至少部分进入所述第一卡槽;或
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凹入所述第一壳体外壁的第一卡槽,所述第二连接部是所述第二安装腔内壁的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位置和所述第一卡槽对应,在所述第一壳体进入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第二安装腔过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先被所述第一壳体外壁压迫变形,在到达行程末端时所述第一弹性件到达所述第一卡槽位置并弹性回复,进而至少部分进入所述第一卡槽。
63.一种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适配器包括:第二适配器本体,所述第二适配器本体包括第三端以及与所述第一端连接的第四端,所述第二适配器本体具有贯通所述第三端和所述第四端的第二插接腔,所述第二插接腔用于插入第二线缆插头,实现与第一线缆插头的光耦合;
其中,所述第二适配器本体用于与插入所述第一线缆插头的第一适配器本体可拆卸连接。
64.根据权利要求63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适配器本体包括第四壳体和第五壳体,所述第四壳体内形成有第四安装腔,所述第四安装腔用于容纳所述第五壳体,所述第五壳体内形成所述第二插接腔,所述第四壳体与所述第五壳体之间可拆卸连接。
65.根据权利要求64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壳体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三连接部,所述第四壳体的所述第四安装腔内壁上设置有第四连接部,所述第四壳体和所述第五壳体通过所述第三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可拆卸连接。
66.根据权利要求65所述的线缆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部包括凸出于所述第五壳体外壁的第二弹性件,所述第四连接部是凹入所述第四安装腔内壁的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位置和所述第二卡槽对应,在所述第五壳体进入所述第四壳体的所述第四安装腔过程中,所述第二弹性件先被所述第四壳体的所述第四安装腔内壁压迫变形,在到达行程末端时所述第二弹性件到达所述第二卡槽位置并弹性回复,进而至少部分进入所述第二卡槽;或
所述第三连接部包括凹入所述第五壳体外壁的第二卡槽,所述第四连接部是凸出于所述第四安装腔内壁的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位置和所述第二卡槽对应,在所述第五壳体进入所述第四壳体的所述第四安装腔过程中,所述第二弹性件先被所述第五壳体外壁压迫变形,在到达行程末端时所述第二弹性件到达所述第二卡槽位置并弹性回复,进而至少部分进入所述第二卡槽。
CN202022988217.1U 2020-12-10 2020-12-10 一种线缆适配器 Active CN2147509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88217.1U CN214750939U (zh) 2020-12-10 2020-12-10 一种线缆适配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88217.1U CN214750939U (zh) 2020-12-10 2020-12-10 一种线缆适配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750939U true CN214750939U (zh) 2021-11-16

Family

ID=786318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988217.1U Active CN214750939U (zh) 2020-12-10 2020-12-10 一种线缆适配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7509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109453A (en) Optical fiber connector with latching beam mechanism
EP1014126B1 (en) Connector assembly
US5142597A (en) Interconnect assembly for wall outlet
EP0468671B1 (en) Fiber optic interconnect for wall outlet
US5073045A (en)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lip connector half
US5138679A (en) Optical fiber connector with centering and floating alignment feature
US20080166090A1 (en) Flexible optical interconnection system
US5073046A (en) Connector with floating alignment feature
KR20010062142A (ko) 정합 커넥터용 정렬 시스템
US20090279832A1 (en) Hermaphroditic Fibre Optical Connector System
KR20000029058A (ko) 광 섬유 커넥터 조립체
US5138680A (en) Optical fiber connector with elastomeric centering and floating alignment feature
US20130077921A1 (en) Optical-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resilient member for urging ferrule against lens member
CN112636083B (zh) 一种差分、射频、光复合板用集成化连接器及插座
CN214750939U (zh) 一种线缆适配器
WO2022120759A1 (zh) 一种线缆适配器
CN114624823A (zh) 一种线缆适配器
CN109212674B (zh) 适配器安装壳及使用该安装壳的适配器
CN110596826B (zh) 插座
CN113391405A (zh) 一种小型光纤连接器
CN110596820B (zh) 插座壳体组件及使用该插座壳体组件的插座
CN113467002A (zh) 一种光模块结构中的mt插芯的高容差固定结构
CN214427647U (zh) 连接组件、线缆插头及线缆组件
CN113189711B (zh) 一种小型mpo型光纤连接器
CN113189712B (zh) 一种防尘型配接光纤适配器及其使用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