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12001U - 锅具 - Google Patents

锅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712001U
CN214712001U CN202023082165.8U CN202023082165U CN214712001U CN 214712001 U CN214712001 U CN 214712001U CN 202023082165 U CN202023082165 U CN 202023082165U CN 214712001 U CN214712001 U CN 2147120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n
pot
heat dissipation
side wall
co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08216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伟
袁华庭
张明
瞿义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Supor Cook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Supor Cook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Supor Cook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Supor Cook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08216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7120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7120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7120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rying-Pans Or Fryers (AREA)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锅具,锅具包括:锅体,锅体具有锅底壁和锅侧壁;散热涂层,散热涂层附设于锅侧壁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其中,散热涂层的导热系数大于锅侧壁的导热系数。通过使散热涂层的导热系数大于锅侧壁的导热系数,也即借助散热涂层进行散热,可有效降低锅侧壁的温度,从而避免锅侧壁上的油温升过度而产生油烟。而且无需增加锅体的厚度,不会过度增加锅具的重量,有利于实现质量轻且无油烟的锅具。

Description

锅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厨房用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锅具。
背景技术
目前,无油烟锅具都是通过降低导热性能的方式实现炒菜过程中温度低,不产生油烟的目的。通常是通过选择低热导率材料和增加锅具厚度的方式来实现。相关技术中,铁锅、不锈钢锅具热导率较低,但密度大,超过1mm厚度就会导致锅具较重,影响端握;铝锅密度较低,但热导率高,需要做得很厚,如果厚度为3.5mm以上,这也会导致锅体很重。
因此,如何在不过度增加锅具重量的情况下,实现锅具的无油烟效果,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锅具,包括:锅体,所述锅体具有锅底壁和锅侧壁;散热涂层,所述散热涂层附设于所述锅侧壁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其中,所述散热涂层的导热系数大于所述锅侧壁的导热系数。通过使散热涂层的导热系数大于锅侧壁的导热系数,也即借助散热涂层进行散热,可有效降低锅侧壁的温度,从而避免锅侧壁在接触食用油时使食用油温升过度而产生油烟。而且无需增加锅体的厚度,不会过度增加锅具的重量,有利于实现质量轻且无油烟的锅具。
而且,本申请仅在锅侧壁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附设散热涂层,与在锅底壁和锅侧壁均附设散热涂层的技术方案相比,一方面节省散热涂层的用料,节约成本;另一方面避免了锅底壁和锅侧壁上附设连续分布的散热涂层,由于锅底壁一般对应于热源分布,温升较高,则散热涂层会将热量快速传递至锅侧壁,致使锅侧壁上的食用油极易被加热而产生油烟的情况发生。有利于实现质量较轻,且锅侧壁、锅底壁均无油烟的锅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锅侧壁包括侧壁本体和过渡部,所述侧壁本体通过所述过渡部连接所述锅底壁;所述散热涂层附设于所述侧壁本体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
在锅具的实际使用过程中,过渡部由于相较于侧壁本体更靠近锅底壁,过渡部能够接触部分食材,在这种情况下,过渡部的热量能够更好地向食材传递,从而过渡部处并不易产生油烟。因此,在这些实施例中,通过仅在侧壁本体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散热涂层,使食材与锅体接触频率较高的区域不做散热涂层,可在保证锅具无油烟的同时,减少散热涂层的用料,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可有效避免散热涂层因距离锅底壁下方的热源较近,而导致温升过度产生油烟。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锅体的高度方向上,所述散热涂层与所述锅底壁的间距大于等于40mm。
若散热涂层与锅底壁相邻分布,例如从散热涂层从锅侧壁靠近锅底壁的底端延伸至锅侧壁的顶端,散热涂层会很容易吸收明火等热源传递的热量,即便散热涂层靠近锅底壁的部分容易与食材接触,向食材内传递热量,但散热涂层远离锅底壁的部分依然会具有较高的温度,这会导致与散热涂层远离锅底壁的部分相接触的食用油极易裂解产生油烟。出于这样的考虑,使散热涂层与锅底壁在锅体的高度方向上具有间距,二者在锅体的高度方向上间隔分布,可选地,使散热涂层与锅底壁在锅体的高度方向上的间距H大于等于40mm,可以减缓热量快速传递至散热涂层,并且由于散热涂层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可以提升明火接触锅体以外区域和食材与锅体接触频率较低区域的辐射散热性,高效降低锅体总体温度,以达到无油烟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涂层附设于所述锅侧壁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由于散热涂层的导热系数大于锅体的导热系数,散热涂层能够起到相较于锅体更好地散热性能,从而有利于降低其所覆盖的部分锅体的温度,避免锅体局部温度达到食用油的裂解温度以上而产生油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涂层包括石墨烯涂层。有效降低其覆盖的锅体的一部分的温度,避免油烟产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石墨烯涂层由膨胀石墨、单层石墨烯和多层石墨烯中的至少一种构造而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涂层的厚度的取值范围为1μm至10μm。可在保证散热效果的同时,一方面避免散热涂层厚度较小,小于1μm而增加加工工艺的难度,避免加工工艺较难控制,另一方面避免散热涂层厚度较大,大于10μm而造成材料浪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锅侧壁与所述散热涂层相接触的表面为粗糙表面。有利于使散热涂层与锅侧壁更加服帖,提高散热涂层与锅侧壁的连接牢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锅体为铁锅体、不锈钢锅体、铝锅体、铝合金锅体、钛锅体、钛合金锅体、镁锅体和镁合金中的任一种。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锅具可以是一种炒锅。利用该炒锅炒菜时,由于炒锅的锅侧壁附设有散热涂层,可有效降低锅侧壁的温度,从而避免锅侧壁上的油温升过度而产生油烟。而且无需增加锅体的厚度,不会过度增加锅具的重量,有利于实现质量轻且无油烟的锅具,方便用户使用。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的描述,本申请的上述和其他目的和特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其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锅具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10锅底壁,120锅侧壁,121侧壁本体,122过渡部,130散热涂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图1描述本申请的优选技术构思。
然而,本申请可按照许多不同的形式例示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具体实施例。更确切地说,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申请将是彻底的和完整的,并且将要把本申请的范围充分地传达给本领域技术人员。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提出的锅具可以单独使用,例如单独放置在灶台上、电磁炉或电陶炉上等等,也可以作为烹饪设备的一部分进行使用。
图1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锅具的结构示意图。图1中,位于锅体的锅底壁110下方的,指向锅底壁110的箭头代表热源传递热量的方向,例如明火加热产生的热量向锅底壁110的传递。而位于锅体的锅侧壁120的上部,向锅体内侧和向锅体外侧指向的箭头,锅体向外散热传递热量的方向。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锅具还包括散热涂层130,图1所示的锅具中,散热涂层130设置于锅体的锅侧壁120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因此,散热涂层 130能够向锅内方向的空间环境和锅外方向的空间环境进行散热。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仅在锅体的锅侧壁120的内表面或外表面设置散热涂层 130。
如图1所示,本申请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锅具,包括:锅体,锅体具有锅底壁110和锅侧壁120;散热涂层130,散热涂层130附设于锅侧壁120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其中,散热涂层130的导热系数大于锅侧壁120 的导热系数。
通过使散热涂层130的导热系数大于锅侧壁120的导热系数,也即借助散热涂层130进行强化散热,可有效降低锅侧壁120的温度,从而避免锅侧壁120上的油温升过度而产生油烟。而且无需增加锅体的厚度,不会过度增加锅具的重量,有利于实现质量轻且无油烟的锅具。
而且,本申请仅在锅侧壁120的表面上附设散热涂层130,与在锅底壁 110和锅侧壁120上均附设散热涂层的方案相比,一方面节省散热涂层130 的用料,节约成本;另一方面避免了锅底壁110和锅侧壁120上附设连续分布的散热涂层130,由于锅底壁110一般对应于热源分布,温升较高,则散热涂层130会将热量快速传递至锅侧壁120,致使锅侧壁120上的食用油极易被加热而产生油烟的情况发生。因此,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利于实现质量较轻,且锅侧壁120、锅底壁110均无油烟的锅具。
具体地,若散热涂层130外的空间环境热量与散热涂层130表面热量对流,向散热涂层130辐射传热的速度小于散热涂层130发射散热速度,散热涂层130温度可低于外部空间环境温度,反之散热涂层130表面温度会大于自身以外的空间温度。因此在与热源所对应的区域,例如与明火接触的锅底壁110不覆盖散热涂层130,可降低锅具对热源热辐射的吸收;将锅具吸收热辐射后的热量通过热传导传至散热涂层130,利用散热涂层130将接收的热传导的热量快速发散于环境中。使导热性低的区域作为吸收明火热辐射和对食物中散热的区域,导热性高的区域对环境散热,利用环境与涂层间的散热原理,结合材料的导热对流,将锅具整体散热提升至最大化,锅具对食物以相对低温的形式进行加热,以达到无油烟的效果。
当然,由于散热涂层130的导热系数大于锅侧壁120的导热系数,锅侧壁120的表面所附设的散热涂层130,除了能够通过散热来降低锅侧壁120 的温度,使得位于锅侧壁120处的食用油不易达到裂解温度而生产油烟以外,在锅侧壁120的内表面附设有散热涂层130的情况下,以及在锅体内食材较多能够与散热涂层130相接触的情况下,散热涂层130还能够向锅体内部食材所在方向传递一部分热量,从而在散热涂层130高导热率的影响下,有利于加热食材的中上部,从而提高食材的受热均匀性,提高食材的烹饪效果。
在具体应用中,锅具的传热方式主要是热传导,金属基材内部热传导速度快,而金属基材向空气的热传导速度慢。在实际炒菜等烹饪过程中,食用油会沾染到整个锅体的内表面,锅具底部,也即锅底壁110所在区域由于食材、汤汁的存在,温度较容易降低至烟点以下,因此,锅底壁110所在区域并不易产生油烟。但相关技术中的锅侧壁120部分基材无食材覆盖,温度较高,少量的食用油容易被加热挥发,产生油烟。而本申请通过在锅侧壁120 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附设散热涂层130,将锅侧壁120多余的热量快速散热出去,可有效降低锅侧壁120表面温度,以实现烹饪过程中无油烟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家庭用无油烟锅具之所以具有一定的无油烟效果,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将锅底温度控制在220℃以内,因为普通食用油的裂解温度是 220℃~240℃,只要超过这个温度就一定会产生油烟。因此,本申请通过在锅侧壁120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附设散热涂层130,即可实现降低锅侧壁120 的温度,从而使食用油不会达到裂解温度,实现锅具的无油烟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锅侧壁120包括侧壁本体121和过渡部 122,侧壁本体121通过过渡部122连接锅底壁110;散热涂层130附设于侧壁本体121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
在这些实施例中,锅侧壁120包括侧壁本体121和过渡部122,使过渡部122的一端连接锅底部,另一端连接侧壁本体121。在锅具的实际使用过程中,过渡部122由于相较于侧壁本体121更靠近锅底壁110,过渡部122 能够接触部分食材,在这种情况下,过渡部122的热量能够更好地向食材传递而温度相对于较低,从而过渡部122处并不易产生油烟。因此,通过仅在侧壁本体121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散热涂层130,使食材与锅体接触频率较高的区域不覆设散热涂层130,可在保证锅具无油烟的同时,减少散热涂层130的用料,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可有效避免散热涂层130因距离锅底壁110下方的热源较近,而导致温升过度产生油烟。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锅体的高度方向上,散热涂层130与锅底壁110的间距H大于等于40mm。
在这些实施例中,使散热涂层130在锅体的高度方向上与锅底壁110的间距H大于等于40mm,可以使与食材接触频率较低的区域作为散热部分,利用散热涂层区域将接收的热传导的热量快速散发于环境中。由于散热涂层 130的导热系数较好,可有效避免散热涂层130与锅底壁110在锅体高度方向上的间距过小,而导致散热涂层130易吸收外界明火等热源的热量,从而导致锅具整体吸收大量热能,产生油烟。此外,由于锅侧壁120靠近锅底壁110的部分,例如锅侧壁120与锅底壁110在锅体的高度方向上间距40mm 以内的部分,更容易接触食材,该部分的热量容易向食材传递,并不容易产生油烟。因此,通过使散热涂层130与锅底壁110在锅体的高度方向上的间距H大于等于40mm,可以提升明火接触锅体以外区域和食材与锅体接触频率较低区域的辐射散热性能,高效降低锅体总体温度,以达到无油烟的效果。
在具体应用中,若散热涂层130喷于锅侧壁120的外表面,并与锅底壁 110在锅体的高度方向上的间距小于40mm时,易吸收加热明火热量,导致锅具整体吸收大量热能。若散热涂层130喷涂于锅侧壁120的内表面,并与锅底壁110在锅体的高度方向上的间距小于40mm时,散热涂层130容易与锅底部的食用油接触,容易使食用油加热过度而产生油烟。
在具体应用中,在锅体的高度方向上,散热涂层130与锅底壁110的间距H为40mm、45mm、50mm、60mm等等。另外,在锅体的高度方向上,散热涂层130可占据锅体高度的4/5、2/3、1/2等等,可依据锅体的高度、锅体的种类等进行设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涂层130附设于锅侧壁120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
在这些实施例中,散热涂层130可以仅设置在锅侧壁120的内表面,也可以仅设置在锅侧壁120的外表面,还可以既设置在锅侧壁120的内表面,也设置在锅侧壁120的外表面。由于散热涂层130的导热系数大于锅体的导热系数,散热涂层130能够起到相较于锅体更好地散热性能,从而有利于降低其所覆盖的部分锅体的温度,避免锅体局部温度达到食用油的裂解温度以上而产生油烟。
当然,如图1所示,在散热涂层130附设于锅侧壁120的内表面和外表面的情况下,由于锅体的内外均附设了散热涂层130,散热效果更好,无油烟效果更好。
在具体应用中,散热涂层130可以附设于全部锅侧壁120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也可以仅附设于侧壁本体121的内表面和外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散热涂层130附设于锅侧壁120的内表面和锅侧壁120的外表面,并不意味着必须全部覆盖锅侧壁120的内表面和锅侧壁 120的外表面,而是覆盖锅侧壁120的表面的一部分或全部均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涂层130围绕锅体的中轴线周向分布。有利于保证锅体在周向上散热均匀,使得食用油四周溅射贴附于锅侧壁120的任意位置处也不易产生油烟。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涂层130包括石墨烯涂层。
在这些实施例中,石墨烯材料是一种具有柔韧性以及高效的散热性、导热性材料,导热系数在水平方向高达1500W/M-K,其散热包含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可将点热源转换为面热源的快速热传导。由于锅体基材的材质和石墨烯涂层内部结构的作用,石墨烯涂层表面的热辐射发射率可达 90%左右,能把石墨烯涂层吸热蓄积的热能以辐射的方式发射出去。散热效果极好。因此,通过使散热涂层130包括石墨烯涂层,可有效降低其覆盖的锅体的一部分的温度,避免油烟产生。
在具体应用中,可先制备石墨烯粉末,然后通过热喷涂的方法将石墨烯粉末材料喷涂于锅侧壁120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形成散热涂层130。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散热涂层130也可以不包括石墨烯涂层,或者除了石墨烯涂层以外,还包括其他涂层。只要导热系数高于锅体的导热系数,能够降低其覆盖的锅体的一部分的温度,实现降低油烟产生的效果均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石墨烯涂层由膨胀石墨、单层石墨烯和多层石墨烯中的至少一种构造而成。
在具体应用中,石墨烯可采用氧化石墨还原法制得,为膨胀石墨、单层石墨烯、多层石墨烯或其混合物,石墨烯粉末的粒径的取值范围为0.5μm至 30μm,进一步地,石墨烯粉末的粒径的取值范围为0.8μm至1.2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涂层130的厚度的取值范围为1μm至10μm。
在这些实施例中,通过使散热涂层130的厚度在1μm至10μm之间,可在保证散热效果的同时,一方面避免散热涂层130厚度较小,小于1μm 而增加加工工艺的难度,避免加工工艺较难控制,另一方面避免散热涂层130 厚度较大,大于10μm而造成材料浪费。
在具体应用中,散热涂层130的厚度为1.5μm、3μm、5μm、7μm、9 μm或9.5μm等。既保证散热效果,又方便生产加工,节约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锅侧壁120与散热涂层130相接触的表面为粗糙表面。
在这些实施例中,通过使锅侧壁120与散热涂层130相接触的表面为粗糙表面,也即在散热涂层130喷涂于锅侧壁120之间,通过对锅侧壁120或者整个锅体的表面进行喷砂糙化处理,有利于使散热涂层130与锅侧壁120 更加服帖,提高散热涂层130与锅侧壁120的连接牢固度。
在具体应用中,可以使锅侧壁120的表面粗糙度Ra的取值范围为3μm 至5μm。例如3.5μm、4μm、4.5μm等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锅体为铁锅体、不锈钢锅体、铝锅体、铝合金锅体、钛锅体、钛合金锅体、镁锅体和镁合金中的任一种。
以下,详细介绍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锅具及其制备方法。
步骤一:一种炒锅(锅具的一种),选取材料为铁、不锈钢、铝、铝合金、钛、钛合金、镁合镁合金中的任一种的锅体;
步骤二:喷涂前进行锅体表面喷砂糙化,粗糙度Ra3μm至5μm;
步骤三:采用氧化石墨还原法制得石墨烯,为膨胀石墨、单层石墨烯、多层石墨烯或其混合物,石墨烯粉末的粒径为0.5μm~30μm,优选石墨烯粉末的粒径为0.8μm~1.2μm;
步骤四:制备石墨烯溶液,石墨烯溶液的制备方法如下:
将石墨烯加入水或有机溶剂中,采用高能超声法将石墨烯粉碎,制备成浓度为0.3mg/ml~0.6mg/ml的石墨烯溶液;
其中,有机溶剂为甲醇、乙醇、异丙醇、丙酮、乙酸乙酯、氯仿、四氯化碳、四氢呋喃、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苯、甲苯、二甲苯、氯苯、而氯苯或三氯苯等。高能超声粉碎处理的频率为21kHz~23kHz,输出功率为 350W~550W,处理时间为10h~18h。
步骤五:将石墨烯溶液采用静电喷涂的方法喷涂于锅体,形成石墨烯涂层。具体地,静电喷涂的方法如下:
将锅体预热至120℃~130℃;
将石墨烯溶液注入静电喷涂设备的喷嘴,调节喷嘴与锅体基材表面的距离3cm~5cm,电极电压为7kv~8kv,喷涂时间为2.5min~3min;
将喷涂完后的锅具进行380℃~400℃烧结,烧结时间为8min~10min,从而得到具有石墨烯涂层的炒锅。
具体地,可以使石墨烯涂层的的厚度在1μm~10μm;膜厚<1μm,工艺较难控制;膜厚>10μm,浪费成本;
石墨烯涂层分布为锅侧壁120内、外表层距锅底壁110垂直高度的40mm 至口部,作用为锅体上部散热。因石墨烯涂层具有导热效果,若石墨烯涂层喷于锅侧壁120外表面距锅底壁110垂直高度40mm内时,易吸收外界明火热量,导致锅具整体吸收大量热能;若石墨烯涂层喷于锅侧壁120内表面距锅底壁110垂直高度40mm内时,石墨烯涂层散热时放出的热量被食物吸收,不能散发到空气中。因此,石墨烯涂层分布为锅侧壁120内、外表层距锅底壁110垂直高度的40mm至口部,也即至锅口部,能够提升明火接触锅体以外区域和食材与锅体接触频率较低区域的辐射散热性,高效降低锅体总体温度,以达到无油烟的效果。
在具体应用中,根据本发明的锅具可以是炒锅,可以是利用外界明火进行加热的炒锅,也可以为电炒锅等等。在所述锅具为电炒锅的情况下,该锅具还包括加热装置(图中未示出),如加热线圈或热电阻或红外加热装置等等,通过加热装置对锅具进行加热,从而实现对锅具内的食材进行煎炒等烹饪。
上面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描述,虽然已表示和描述了一些实施例,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其范围的本申请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修改和完善(例如,可以对不同实施例中描述的不同特征进行组合),这些修改和完善也应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锅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锅体,所述锅体具有锅底壁(110)和锅侧壁(120);
散热涂层(130),所述散热涂层(130)附设于所述锅侧壁(120)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其中,所述散热涂层(130)的导热系数大于所述锅侧壁(120)的导热系数;
在所述锅体的高度方向上,所述散热涂层(130)与所述锅底壁(110)的间距大于等于40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侧壁(120)包括侧壁本体(121)和过渡部(122),所述侧壁本体(121)通过所述过渡部(122)连接所述锅底壁(110);
所述散热涂层(130)附设于所述侧壁本体(121)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涂层(130)附设于所述锅侧壁(120)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涂层(130)为石墨烯涂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烯涂层由膨胀石墨、单层石墨烯和多层石墨烯中的任一种构造而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涂层(130)的厚度的取值范围为1μm至10μm。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侧壁(120)与所述散热涂层(130)相接触的表面为粗糙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体为铁锅体、不锈钢锅体、铝锅体、铝合金锅体、钛锅体、钛合金锅体、镁锅体和镁合金中的任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具为炒锅。
CN202023082165.8U 2020-12-18 2020-12-18 锅具 Active CN2147120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82165.8U CN214712001U (zh) 2020-12-18 2020-12-18 锅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82165.8U CN214712001U (zh) 2020-12-18 2020-12-18 锅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712001U true CN214712001U (zh) 2021-11-16

Family

ID=786326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082165.8U Active CN214712001U (zh) 2020-12-18 2020-12-18 锅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7120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44953A (zh) 电饭煲
CN1931064A (zh) 加热容器
CN1812673A (zh) 电磁发热器及带有电磁发热器的电磁炉
JP2006052932A (ja) 高周波加熱機器用調理器具
CN204561863U (zh) 烹饪容器和烹饪器具
CN101639233B (zh) 一种分子共振炉
CN1737431A (zh) 多功能微波加热锅灶
CN214712001U (zh) 锅具
CN202723634U (zh) 电烤炉
CN201740106U (zh) 一种采用抛物线镜面反射板的远红外线取暖器
CN101849764B (zh) 多功能真空焖炒锅
EA200400651A1 (ru) Кухонная посуда
CN201870433U (zh) 高能效电压力煲
CN102042623A (zh) 脉冲蓄放加热炉
JP2009240447A (ja) 電気炊飯器
CN1699829A (zh) 微波炉烤箱
CN206018735U (zh) 一种炉具
CN208349362U (zh) 一种远红外电炉
CN207729670U (zh) 一种大功率电磁炉面板
CN201836942U (zh) 脉冲蓄放加热炉
CN207461924U (zh) 烹饪器具
JP7505729B2 (ja) Ih/直火両用の調理容器
JP2004179082A (ja) 電磁調理器用伝熱補助具
CN215226912U (zh) 一种烤鱼器具
TWI834997B (zh) 電磁加熱體、電磁加熱爐及電磁加熱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