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00678U - 一种燃气灶分火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燃气灶分火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700678U
CN214700678U CN202120597586.XU CN202120597586U CN214700678U CN 214700678 U CN214700678 U CN 214700678U CN 202120597586 U CN202120597586 U CN 202120597586U CN 214700678 U CN214700678 U CN 2147006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ffle
base
gas
air
f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59758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红梅
萧展锋
李庸
黄雷
张璐
潘叶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att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att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atti Co Ltd filed Critical Vatt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59758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7006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7006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7006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燃气灶分火器,包括上底座、下底座、外火盖和内火盖,内火气道由下至上依次穿过所述下底座和所述上底座,所述上底座的底部一体成型或固定有挡气板,所述挡气板沿所述上底座的径向向内延伸,所述挡气板的内端与所述内火气道的外周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所述外火盖、所述上底座与所述挡气板围设形成有上混合腔,所述挡气板与所述下底座围设形成有下混合腔,所述上混合腔和所述下混合腔通过所述第一间隙连通,所述下底座的底部前侧设置有由上至下贯穿的进气通道。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燃气灶分火器结构简单、解决燃气和空气流出后压力分布不均匀、燃烧性能稳定和解决分火器产生离焰现象。

Description

一种燃气灶分火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气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燃气灶分火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分火器是在分火器的出气通道上加一个圆形的挡片,挡片的位置正好在出气通道上方,挡片的直径与出气通道的孔径一致,并且在圆形的挡片上增加若干个孔。此种结构的分火器未能安全解决燃气与空气混合物压力不均匀问题,且火焰有离焰现象。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解决燃气和空气流出后压力分布不均匀、燃烧性能稳定和解决分火器产生离焰现象的燃气灶分火器。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燃气灶分火器,包括上底座、下底座、外火盖和内火盖,所述上底座和所述下底座可拆卸式固定且两者的水平截面均为环形结构,燃烧器包括内火气道和外火气道,所述内火气道由下至上依次穿过所述下底座和所述上底座,所述内火盖可拆卸式固定于所述内火气道的顶部,所述外火盖可拆卸式固定于所述上底座的顶部与所述内火气道之间对应位置处,所述上底座的底部一体成型或固定有挡气板,所述挡气板沿所述上底座的径向向内延伸,所述挡气板的内端与所述内火气道的外周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所述外火盖、所述上底座与所述挡气板围设形成有上混合腔,所述挡气板与所述下底座围设形成有下混合腔,所述上混合腔和所述下混合腔通过所述第一间隙连通,所述下底座的底部前侧设置有由上至下贯穿的进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的顶部与所述下混合腔连通,所述进气通道的底部与所述外火气道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燃气灶分火器还可以是:
所述进气通道为圆形管道或四边形管道,所述挡气板的最小宽度为所述进气通道沿所述下底座径向的宽度的三分之二。
所述挡气板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的外端与所述上底座的顶部外周一体成型或固定,所述第一挡板的内端和所述第二挡板的外端一体成型式固定且呈倒置的“V”字形结构,所述第一间隙设置于所述第二挡板的内端与所述内火气道之间对应位置处,所述第一挡板、所述第二挡板和所述上底座围设形成所述上混合腔,所述第一挡板、所述第二挡板和所述下底座围设形成所述下混合腔。
所述进气通道为圆形管道或四边形管道,所述第二挡板内端至所述第一挡板外端的最小距离为所述进气通道宽度的三分之二。
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的夹角设置为120-150°。
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的夹角设置为120°。
所述上底座的外周设置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由所述挡气板的顶部中间斜向下延伸至所述挡气板的外周顶部。
所述第一斜面与水平面夹角设置为10-15°。
所述挡气板的顶部中间向上延伸设置有第一台阶,所述第一台阶的底部与所述挡气板一体成型或固定,所述第一台阶的内侧壁与所述外火盖的外侧壁可解除式相抵。
所述下底座的底部外周设置有倒角。
所述倒角的宽度为10-20mm。
所述下混合腔的体积为所述上混合腔体积的1-2倍。
所述下混合腔分别由所述进气通道对应位置处的左右两侧至所述下底座的后侧呈横截面积逐渐减小的渐缩式结构。
所述渐缩式结构的延伸角度为由所述进气通道的中心沿所述下底座的径向顺时针和/或逆时针旋转120°。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燃气灶分火器,包括上底座、下底座、外火盖和内火盖,所述上底座和所述下底座可拆卸式固定且两者的水平截面均为环形结构,燃烧器包括内火气道和外火气道,所述内火气道由下至上依次穿过所述下底座和所述上底座,所述内火盖可拆卸式固定于所述内火气道的顶部,所述外火盖可拆卸式固定于所述上底座的顶部与所述内火气道之间对应位置处,所述上底座的底部一体成型或固定有挡气板,所述挡气板沿所述上底座的径向向内延伸,所述挡气板的内端与所述内火气道的外周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所述外火盖、所述上底座与所述挡气板围设形成有上混合腔,所述挡气板与所述下底座围设形成有下混合腔,所述上混合腔和所述下混合腔通过所述第一间隙连通,所述下底座的底部前侧设置有由上至下贯穿的进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的顶部与所述下混合腔连通,所述进气通道的底部与所述外火气道连通。这样,所述燃烧器包括所述内火气道和所述外火气道,以水平面剖开所述上底座或所述下底座,也可以是俯视所述上底座或所述下底座,所述上底座和所述下底座均呈中空的环形结构,所述内火气道由下至上依次穿过所述下底座和所述上底座,所述内火盖固定在所述内火气道的顶部,所述内火盖对应位置处的内火所需的气体由所述内火气道内进入,所述下底座的前侧设置有由下至上贯穿的进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的顶部与所述下混合腔连通,所述进气通道的底部与所述外火气道连通,所述挡气板与所述下底座围设形成所述下混合腔,所述下混合腔与所述外火气道通过所述进气通道连通,进而外火所需要的气体由所述外火气道流入所述下混合腔与空气混合,所述挡气板沿所述上底座的径向向内延伸,所述挡气板的内边缘与所述内火气道的外周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使得所述挡气板将所述上底座和所述下底座围设形成的空腔分为了所述上混合腔和所述下混合腔,所述上混合腔和所述下混合腔通过所述第一间隙连通,所述挡气板沿所述上底座的径向由所述上底座的底部边缘向内延伸,所述上底座和所述下底座可拆卸式固定,同时所述进气通道设置于所述下底座的底部前侧,因此所述挡气板设置在所述进气通道的上方对应位置处,使得外火所需气体在进入所述进气通道后不会直接进入所述上混合腔,减小了直接流至所述外火盖的气体流量,避免了火焰不稳定而出现离焰现象,外火所需气体沿所述挡气板由前至后流动,在所述下混合腔内先与空气进行第一次混合后,由所述第一间隙进入所述上混合腔进行第二次混合,进而混合后的气体在进入所述外火盖后在所述外火盖对应位置处的压力分布均匀,火焰燃烧稳定。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燃气灶分火器,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优点是:结构简单、解决燃气和空气流出后压力分布不均匀、燃烧性能稳定和解决分火器产生离焰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一种燃气灶分火器与燃烧器爆炸图。
图2本实用新型一种燃气灶分火器与燃烧器整体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一种燃气灶分火器沿图2B-B剖面图。
图4本实用新型一种燃气灶分火器结构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一种燃气灶分火器俯视图。
图6本实用新型一种燃气灶分火器沿图5D-D剖视图。
图7本实用新型一种燃气灶分火器仰视图。
图8本实用新型一种燃气灶分火器上底座和下底座搭接示意图。
图9本实用新型一种燃气灶分火器上底座和下底座搭接仰视图。
图10本实用新型一种燃气灶分火器沿图9A-A剖视图。
图11本实用新型一种燃气灶分火器图10C处放大示意图。
图12本实用新型一种燃气灶分火器右视图。
图号说明
1…上底座 2…下底座 3…内火盖
4…外火盖 5…内火气道 6…外火气道
7…挡气板 8…第一间隙 9…上混合腔
10…下混合腔 11…进气通道 12…第一挡板
13…第二挡板 14…第一斜面 15…第一台阶
16…倒角 17…燃烧器 18…渐缩式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垂直”、“水平”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燃气灶分火器,是以所述进气通道11在前侧,远离所述进气通道11为后侧,所述上底座1在上侧,所述下底座2在下侧,所述第一挡板12在外侧,所述第二挡板13在内侧,并以此确定“前”、“后”、“上”、“下”、“内”、“外”的方向。
下面结合附图的图1至图12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燃气灶分火器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燃气灶分火器,请参考图1至图12中相关各图,包括上底座1、下底座2、外火盖4和内火盖3,所述上底座1和所述下底座2可拆卸式固定且两者的水平截面均为环形结构,燃烧器17包括内火气道5和外火气道6,所述内火气道5由下至上依次穿过所述下底座2和所述上底座1,所述内火盖3可拆卸式固定于所述内火气道5的顶部,所述外火盖4可拆卸式固定于所述上底座1的顶部与所述内火气道5之间对应位置处,所述上底座1的底部一体成型或固定有挡气板7,所述挡气板7沿所述上底座1的径向向内延伸,所述挡气板7的内端与所述内火气道5的外周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8,所述外火盖4、所述上底座1与所述挡气板7围设形成有上混合腔9,所述挡气板7与所述下底座2围设形成有下混合腔10,所述上混合腔9和所述下混合腔10通过所述第一间隙8连通,所述下底座2的底部前侧设置有由上至下贯穿的进气通道11,所述进气通道11的顶部与所述下混合腔10连通,所述进气通道11的底部与所述外火气道6连通。这样,所述燃烧器17包括所述内火气道5和所述外火气道6,以水平面剖开所述上底座1或所述下底座2,也可以是俯视所述上底座1或所述下底座2,所述上底座1和所述下底座2均呈中空的环形结构,所述内火气道5由下至上依次穿过所述下底座2和所述上底座1,所述内火盖3固定在所述内火气道5的顶部,所述内火盖3对应位置处的内火所需的气体由所述内火气道5内进入,所述下底座2的前侧设置有由下至上贯穿的进气通道11,所述进气通道11的顶部与所述下混合腔10连通,所述进气通道11的底部与所述外火气道6连通,所述挡气板7与所述下底座2围设形成所述下混合腔10,所述下混合腔10与所述外火气道6通过所述进气通道11连通,进而外火所需要的气体由所述外火气道6流入所述下混合腔10与空气混合,所述挡气板7沿所述上底座1的径向向内延伸,所述挡气板7的内边缘与所述内火气道5的外周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8,使得所述挡气板7将所述上底座1和所述下底座2围设形成的空腔分为了所述上混合腔9和所述下混合腔10,所述上混合腔9和所述下混合腔10通过所述第一间隙8连通,所述挡气板7沿所述上底座1的径向由所述上底座1的底部边缘向内延伸,所述上底座1和所述下底座2可拆卸式固定,同时所述进气通道11设置于所述下底座2的底部前侧,因此所述挡气板7设置在所述进气通道11的上方对应位置处,使得外火所需气体在进入所述进气通道11后不会直接进入所述上混合腔9,减小了直接流至所述外火盖4的气体流量,避免了火焰不稳定而出现离焰现象,外火所需气体沿所述挡气板7由前至后流动,在所述下混合腔10内先与空气进行第一次混合后,由所述第一间隙8进入所述上混合腔9进行第二次混合,进而混合后的气体在进入所述外火盖4后在所述外火盖4对应位置处的压力分布均匀,火焰燃烧稳定。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燃气灶分火器,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优点是:结构简单、解决燃气和空气流出后压力分布不均匀、燃烧性能稳定和解决分火器产生离焰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燃气灶分火器,请参考图1至图12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进气通道11为圆形管道或四边形管道,所述挡气板7的最小宽度为所述进气通道11沿所述下底座2径向的宽度的三分之二。这样,不管是所述进气管道是圆形管道还是四边形管道,所述进气通道11的宽度为沿所述下底座2径向延伸方向上的宽度,所述挡气板7的最小宽度为所述进气通道11宽度的三分之二,也就是所述挡气板7位于所述进气通道11的上方对应位置处,且所述挡气板7遮挡了所述进气通道11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使得气体在通过所述进气通道11进入所述上底座1和所述下底座2围设形成的空腔内时,先进入所述挡气板7和所述下底座2围设形成的所述下混合腔10内时,不会直接进入所述挡气板7上方对应位置处的所述上混合腔9,经过所述挡气板7的缓冲后再进入所述上混合腔9,避免了火焰不稳定出现离焰现象,若所述下混合腔10的宽度大于所述进气通道11的宽度时,即所述下底座2呈环形结构,所述下底座2的宽度大于所述进气通道11的宽度时,所述挡气板7还可以完全遮挡在所述进气通道11的上方对应位置处的同时,保证所述挡气板7的内端与所述下底座2的内侧壁之间设置所述第一间隙8。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燃气灶分火器,请参考图1至图12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挡气板7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第一挡板12和第二挡板13,所述第一挡板12的外端与所述上底座1的顶部外周一体成型或固定,所述第一挡板12的内端和所述第二挡板13的外端一体成型式固定且呈倒置的“V”字形结构,所述第一间隙8设置于所述第二挡板13的内端与所述内火气道5之间对应位置处,所述第一挡板12、所述第二挡板13和所述上底座1围设形成所述上混合腔9,所述第一挡板12、所述第二挡板13和所述下底座2围设形成所述下混合腔10。这样,所述第一挡板12由所述上底座1的顶部外周沿径向斜向上同时向内延伸,所述第二挡板13由所述第一挡板12的内端由所述第一挡板12的内端沿径向斜向下同时向内延伸,使得所述第一挡板12和所述第二挡板13与所述下底座2围设形成横截面为三角形的所述下混合腔10,所述第一间隙8设置于所述第二挡板13的内端与所述内火气道5之间的位置,使得所述上混合腔9和所述下混合腔10依然可以通过所述第一间隙8进行连通,当气体通过所述进气通道11进入所述下混合腔10后,所述第二挡板13的斜向下设置可以防止气流瞬间逃逸至所述上混合腔9内,还能阻止部分外溢的气流回流到所述下混合腔10内,增强气体在所述下混合腔10内的混合效果。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进气通道11为圆形管道或四边形管道,所述第二挡板13内端至所述第一挡板12外端的最小距离为所述进气通道11宽度的三分之二。这样,不管是所述进气管道是圆形管道还是四边形管道,所述进气通道11的宽度为沿所述下底座2径向延伸方向上的宽度,所述第一挡板12的外端至所述第二挡板13内端的最小距离为所述进气通道11宽度的三分之二,也就是所述挡气板7位于所述进气通道11的上方对应位置处,且所述第一挡板12和所述第二挡板13同时遮挡了所述进气通道11的宽度的三分之二以上,使得气体在通过所述进气通道11进入所述上底座1和所述下底座2围设形成的空腔内时,先进入所述第一挡板12、所述第二挡板13和所述下底座2围设形成的所述下混合腔10内时,不会直接进入所述第一挡板12和所述第二挡板13上方对应位置处的所述上混合腔9,经过所述第一挡板12和所述第二挡板13的缓冲后再进入所述上混合腔9,避免了火焰不稳定出现离焰现象,若所述下混合腔10的宽度大于所述进气通道11的宽度时,即所述下底座2呈环形结构,所述下底座2的宽度大于所述进气通道11的宽度时,所述第一挡板12和所述第二挡板13还可以完全遮挡在所述进气通道11的上方对应位置处的同时,保证所述第二挡板13的内端与所述下底座2的内侧壁之间设置所述第一间隙8。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燃气灶分火器,请参考图1至图12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第一挡板12与所述第二挡板13的夹角设置为120-150°。这样,若所述第一挡板12和所述第二挡板13的夹角大于150°时,所述第一挡板12和所述第二挡板13的延伸方向接近于一条直线,在所述第一挡板12和所述第二挡板13的连接处无法形成隆起的三角形结构,进而所述第一挡板12无法有效阻止气流瞬间逃逸,仅仅是对气流进行缓冲,若所述第一挡板12和所述第二挡板13的夹角小于120°,所述第一挡板12和所述第二挡板13的倾斜度过大,使得所述第一挡板12和所述第二挡板13连接处下方的三角形区域内顶部的气流无法顺利通过所述第一间隙8进入所述上混合腔9,并且无法阻止部分外溢的气流回流到所述下混合腔10内。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挡板12与所述第二挡板13的夹角设置为120°。这样,所述第一挡板12和所述第二挡板13的夹角为120°时,在保证气体在所述下混合腔10内进行充分混合的状态下,保证混合后的气体能顺利通过所述第一间隙8进入所述上混合腔9中,同时所述第二挡板13的倾斜角度可以阻止已经进入所述上混合腔9的气流回流到所述下混合腔10内。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燃气灶分火器,请参考图1至图12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上底座1的外周设置有第一斜面14,所述第一斜面14由所述挡气板7的顶部中间斜向下延伸至所述挡气板7的外周顶部。这样,盛液盘通常设置在所述下底座2的下方,若使用的锅外径小于所述上底座1的外径时,所述第一斜面14设置于所述挡气板7的顶部中间至顶部外周,所述第一斜面14由所述挡气板7的顶部中间斜向下同时向外延伸至所述挡气板7的顶部外周,所述挡气板7的外周与所述上底座1的外周顶部一体成型或固定,因此所述第一斜面14也可以是所述上底座1的中部斜向下延伸至所述上底座1的外周顶部,发生汤液外溢时,所述汤液可以通过所述第一斜面14顺利流入盛液盘中。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斜面14设置于所述第一挡板12的顶部。这样,所述挡气板7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所述第一挡板12和所述第二挡板13,所述第一斜面14由所述挡气板7的顶部中间延伸至所述挡气板7的外周顶部,使得所述第一斜面14所在位置与所述第一挡板12正好相对应,将所述第一斜面14设置于所述第一挡板12的顶部,使得制造更加容易。更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斜面14与水平面夹角设置为10-15°。这样,如果所述第一斜面14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15°,使得所述第一斜面14的倾斜角度过大,在所述上底座1处于同样高度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斜面14的径向距离会变小,进而在使用直径比较小的锅体时,很难避免溢出的汤汁进入所述第一斜面14对应位置处,若所述第一斜面14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10°时,所述第一斜面14的倾斜角度过小,溢出的汤汁即使进入所述第一斜面14所在位置处也不能顺利的通过所述第一斜面14流入盛液盘。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燃气灶分火器,请参考图1至图12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挡气板7的顶部中间向上延伸设置有第一台阶15,所述第一台阶15的底部与所述挡气板7一体成型或固定,所述第一台阶15的内侧壁与所述外火盖4的外侧壁可解除式相抵。这样,所述第一台阶15的内侧壁与所述外火盖4的外侧壁可解除式相抵,所述第一台阶15由所述挡气板7的顶部中间向上延伸,阻挡了上底座1顶部外周的空间,防止溢锅的汤汁向所述上底座1的内侧方向流入,从而避免了汤汁等从所述上底座1的上方进入所述燃烧器17中引起故障或者危险。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台阶15一体成型或固定于所述第一挡板12和所述第二挡板13的连接对应位置处。这样,所述第一台阶15一体成型或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挡板12和所述第二挡板13的连接对应位置处,使得所述第一台阶15、所述第一挡板12和所述第二挡板13形成倒置的“Y”字形结构,所述第一台阶15、所述外火盖4和所述第一挡板12围设形成所述上混合腔9,所述第一挡板12、所述第二挡板13和所述下底座2围设形成所述下混合腔10,所述第一挡板12和所述第二挡板13的夹角用于防止气流瞬间逃逸,所述第二挡板13还可以防止部分外溢的气体回流至所述下混合腔10内,所述第一斜面14设置于所述第一台阶15的外侧对应位置处,所述第一台阶15阻止外溢的汤汁通过所述第一斜面14的内侧进入所述燃烧器17。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燃气灶分火器,请参考图1至图12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下底座2的底部外周设置有倒角16。这样,燃烧用的二次空气可以通过所述倒角16进入到所述燃烧器17的中心,促使燃烧用的气体进一步与空气进行充分混合后能完全参与燃烧,避免在燃烧过程中因为不完全燃烧产生有害气体。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倒角16的宽度为10-20mm。这样,所述倒角16宽度小于10mm时过小,导致所述下底座2的底部边缘对空气进行阻挡,不利于燃烧用的二次空气从所述下底座2的底部对应位置处进入所述燃烧器17,所述倒角16宽度大于20mm时过大,增加了燃烧用的二次空气大量同时涌入所述燃烧器17,对内部的混合气体产生冲击,进而影响到燃烧火焰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燃气灶分火器,请参考图1至图12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下混合腔10的体积为所述上混合腔9体积的1-2倍。这样,所述挡气板7相当于所述第一挡板12和所述第二挡板13,设置于所述上底座1的底部,所述上底座1和所述下底座2可拆卸式固定,所述上混合腔9由所述上底座1和所述挡气板7围设形成,所述下混合腔10由所述下底座2和所述挡气板7围设形成,进而所述下混合腔10的体积主要由所述下底座2的容积决定,所述上混合腔9的体积主要右所述上底座1的容积决定,所述上底座1和所述下底座2均为环形结构,因此所述上底座1和所述下底座2的环形结构内径基本一致,进而当所述下混合腔10的体积为所述上混合腔9体积的1-2倍,所述下底座2的高度也相当于所述上底座1的高度的1-2倍,控制所述上底座1和所述下底座2的高度即可控制所述上混合腔9和所述下混合腔10的体积,使得通过所述进气通道11进入的气体和空气在所述下混合腔10内先进行混合,待压力平衡后再进入到所述上混合腔9,增加火焰燃烧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燃气灶分火器,请参考图1至图12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下混合腔10分别由所述进气通道11对应位置处的左右两侧至所述下底座2的后侧呈横截面积逐渐减小的渐缩式结构18。这样,所述进气通道11设置于所述下底座2的底部前侧,所述下混合腔10的体积沿所述下底座2的径向方向由前至后逐渐减小,由于所述下底座2呈中空的环形结构,所述下混合腔10由所述下底座2与所述挡气板7围设形成,使得所述下底座2的高度由前至后逐渐减小,当气流刚通过所述进气通道11进入所述混合腔时,气流的流速最大,随着气流沿所述挡气板7的延伸方向也就是所述下底座2的径向方向由所述进气通道11对应位置处分别向左或向右流动时,随着流动距离的增加,气流的流速逐步减小,所述下混合腔10的横截面渐变缩小的方向顺着气流的流动方向,也就是以垂直于所述下底座2所在平面且经过下底座2中心轴的面截取所述下混合腔10所得的横截面即为所述下混合腔10的横截面,使得气流在充分混合后由所述第一间隙8的任意位置流入所述上混合腔9时的流量均衡,进而使得流入所述上混合腔9的气体压力平衡,进一步保证燃烧火焰的稳定。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渐缩式结构18的延伸角度为由所述进气通道11的中心沿所述下底座2的径向顺时针和/或逆时针旋转120°。这样,所述进气通道11为圆形通道或四边形通道时,所述进气通道11的中心为圆心或者四边形的中心点,所述渐缩式结构18的起始线为经过所述进气通道11中心的所述下底座2的半径,所述下混合腔10的体积由该起始线向左和向右分别旋转120°呈逐渐减小的所述渐缩式结构18,在平衡进入所述上混合腔9的气体压力的同时,保证所述下底座2的后侧分别向左和向右60°的范围内的所述下混合腔10的体积不会过小,进而保证气体在流动至所述下底座2的后侧对应位置处时也能与空气进行充分混合。
上述仅对本实用新型中的几种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但并不能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中的设计精神所作出的等效变化或修饰或等比例放大或缩小等,均应认为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4)

1.一种燃气灶分火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底座、下底座、外火盖和内火盖,所述上底座和所述下底座可拆卸式固定且两者的水平截面均为环形结构,燃烧器包括内火气道和外火气道,所述内火气道由下至上依次穿过所述下底座和所述上底座,所述内火盖可拆卸式固定于所述内火气道的顶部,所述外火盖可拆卸式固定于所述上底座的顶部与所述内火气道之间对应位置处,所述上底座的底部一体成型或固定有挡气板,所述挡气板沿所述上底座的径向向内延伸,所述挡气板的内端与所述内火气道的外周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所述外火盖、所述上底座与所述挡气板围设形成有上混合腔,所述挡气板与所述下底座围设形成有下混合腔,所述上混合腔和所述下混合腔通过所述第一间隙连通,所述下底座的底部前侧设置有由上至下贯穿的进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的顶部与所述下混合腔连通,所述进气通道的底部与所述外火气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气灶分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通道为圆形管道或四边形管道,所述挡气板的最小宽度为所述进气通道沿所述下底座径向的宽度的三分之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气灶分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气板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的外端与所述上底座的顶部外周一体成型或固定,所述第一挡板的内端和所述第二挡板的外端一体成型式固定且呈倒置的“V”字形结构,所述第一间隙设置于所述第二挡板的内端与所述内火气道之间对应位置处,所述第一挡板、所述第二挡板和所述上底座围设形成所述上混合腔,所述第一挡板、所述第二挡板和所述下底座围设形成所述下混合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燃气灶分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通道为圆形管道或四边形管道,所述第二挡板内端至所述第一挡板外端的最小距离为所述进气通道宽度的三分之二。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燃气灶分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的夹角设置为120-15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燃气灶分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的夹角设置为12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气灶分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底座的外周设置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由所述挡气板的顶部中间斜向下延伸至所述挡气板的外周顶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燃气灶分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面与水平面夹角设置为10-15°。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气灶分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气板的顶部中间向上延伸设置有第一台阶,所述第一台阶的底部与所述挡气板一体成型或固定,所述第一台阶的内侧壁与所述外火盖的外侧壁可解除式相抵。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气灶分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底座的底部外周设置有倒角。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燃气灶分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倒角的宽度为10-20mm。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气灶分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混合腔的体积为所述上混合腔体积的1-2倍。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气灶分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混合腔分别由所述进气通道对应位置处的左右两侧至所述下底座的后侧呈横截面积逐渐减小的渐缩式结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燃气灶分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渐缩式结构的延伸角度为由所述进气通道的中心沿所述下底座的径向顺时针和/或逆时针旋转120°。
CN202120597586.XU 2021-03-24 2021-03-24 一种燃气灶分火器 Active CN2147006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97586.XU CN214700678U (zh) 2021-03-24 2021-03-24 一种燃气灶分火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97586.XU CN214700678U (zh) 2021-03-24 2021-03-24 一种燃气灶分火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700678U true CN214700678U (zh) 2021-11-12

Family

ID=785268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597586.XU Active CN214700678U (zh) 2021-03-24 2021-03-24 一种燃气灶分火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7006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94724B (zh) 一种灶具燃烧器
CN207262437U (zh) 一种燃气燃烧器的外环火盖
CN106949466B (zh) 燃烧器和燃气灶具
CN214700678U (zh) 一种燃气灶分火器
CA1063504A (en) Smoke suppressant mixer for flared gases
CN206669733U (zh) 一种风燃超混合器
CN112833394A (zh) 一种燃气灶分火器
CN214038414U (zh) 一种空气燃气快速混合器
CN105992913B (zh) 流内燃烧器模块
CN214700677U (zh) 一种燃气灶分火器
CN205048440U (zh) 一种高效燃烧器
CN112393273A (zh) 预混型燃烧器
CN112984506A (zh) 一种燃气灶分火器
JPH09296913A (ja) 低圧浸管バーナ
CN207438580U (zh) 燃烧器底座及燃烧器
WO2018120151A1 (zh) 防风罩和具有其的燃气热水器
CN113819462A (zh) 炉头、上进风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9243588U (zh) 一种火盖
CN114440265A (zh) 分气盘、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CN208186338U (zh) 燃烧器和燃气灶具
CN219656074U (zh) 燃烧器
CN111256118B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火盖
CN212430862U (zh) 火盖
CN218599720U (zh) 一种火盖和具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CN216384172U (zh) 一种改进式上进风燃烧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