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672908U - 一种滤波器耦合结构及滤波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滤波器耦合结构及滤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672908U
CN214672908U CN202121344426.0U CN202121344426U CN214672908U CN 214672908 U CN214672908 U CN 214672908U CN 202121344426 U CN202121344426 U CN 202121344426U CN 214672908 U CN214672908 U CN 2146729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ter
resonance
columns
resonant
filter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34442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gwei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gwei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gwei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gwei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34442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6729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6729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6729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Motors That Do Not Use Commutato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滤波器耦合结构及滤波器,其中,滤波器耦合结构包括:滤波器本体;谐振柱,若干个谐振柱设置在滤波器本体内,若干个谐振柱包括至少两个第一谐振柱和至少一个第二谐振柱,其中,第二谐振柱相对于滤波器本体内底面的高度大于第一谐振柱相对于滤波器本体内底面的高度;馈电输入接口和馈电输出接口,馈电输入接口和馈电输出接口分别与若干个谐振柱中的目标谐振柱连接。这样一来,本申请可以通过低频阻带内的谐振柱和通带内的谐振柱相互耦合,可以在无负耦合结构的情况下实现任意位置传输零点。

Description

一种滤波器耦合结构及滤波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滤波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滤波器耦合结构及滤波器。
背景技术
随着微波无线通信系统的快速发展,由于频段资源的紧缺,对信号的发射和接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滤波器的性能和体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其中,为了引入传输零点,基于耦合矩阵理论的三角元件拓扑由于其对于零点的独立控制成为了应用最广泛的滤波器拓扑结构之一。然而,对于传统的三角单元,当产生的传输零点位于低频阻带(频率小于通带频率的阻带)时,负耦合是必需的。为了实现负耦合,在实际滤波器的设计与制造中常常要引入多余的耦合结构,例如耦合探针,或者是对谐振器进行旋转,但这些做法都会提高滤波器的设计难度和制造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滤波器耦合结构及滤波器,通过低频阻带内的谐振柱和通带内的谐振柱相互耦合,可以在无负耦合结构的情况下实现任意位置传输零点。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滤波器耦合结构,所述滤波器耦合结构包括:
滤波器本体;
谐振柱,若干个所述谐振柱设置在所述滤波器本体内,若干个所述谐振柱包括至少两个第一谐振柱和至少一个第二谐振柱,其中,所述第二谐振柱相对于滤波器本体内底面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谐振柱相对于滤波器本体内底面的高度;
馈电输入接口和馈电输出接口,所述馈电输入接口和所述馈电输出接口分别与若干个所述谐振柱中的目标谐振柱连接。
可选地,每两个所述第一谐振柱和一个所述第二谐振柱组成一个三角单元,所述滤波器本体内设置至少一个所述三角单元。
可选地,当有至少两个三角单元时,每个三角单元的设置方式为单独设置,或,相邻的两个三角单元以一个所述第一谐振柱或一个所述第二谐振柱作为共用顶点设置。
可选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滤波器本体上,且与若干个所述谐振柱一一对应的谐振螺钉;
在所述谐振柱的顶面设置沿谐振柱轴向向所述谐振柱内部延伸的内孔,所述谐振螺钉的前端能够深入所述内孔。
可选地,还包括:至少一个设置于所述滤波器本体上的耦合螺钉;
所述耦合螺钉设置在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谐振柱之间,且所述耦合螺钉的前端面相对于所述滤波器本体内底面之间的距离能够调整。
可选地,任意相邻两个谐振柱之间设置有耦合膜片。
可选地,从滤波器本体侧面向滤波器本体内部开设凹槽,所述凹槽被构造成耦合膜片;
其中,所述凹槽位于任意相邻两个谐振柱之间。
可选地,在所述滤波器本体的表面设有镀银金属屏蔽层。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滤波器,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滤波器耦合结构,以及与馈电输入接口连接的输入接头柱和与馈电输出接口连接的输出接头柱;
其中,所述输入接头柱和所述输出接头柱均伸出所述滤波器本体。
可选地,所述输入接头柱和所述输出接头柱均为同轴馈电接头柱或均为波导馈电接头柱。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滤波器耦合结构及滤波器,其中,滤波器耦合结构包括:滤波器本体、谐振柱、馈电输入接口和馈电输出接口;若干个谐振柱设置在滤波器本体内,若干个谐振柱包括至少两个第一谐振柱和至少一个第二谐振柱,第二谐振柱相对于滤波器本体内底面的高度大于第一谐振柱相对于滤波器本体内底面的高度,馈电输入接口和馈电输出接口分别与若干个谐振柱中的目标谐振柱连接。这样一来,本申请通过低频阻带内的第二谐振柱和通带内的第一谐振柱相互耦合,就可以在无负耦合结构的情况下实现任意位置传输零点。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滤波器耦合结构中两个三角单元的设置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滤波器耦合结构中两个三角单元的设置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滤波器耦合结构中两个三角单元的设置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内四阶并有一个位于低频阻带的传输零点的滤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带内四阶并有一个位于低频阻带的传输零点的滤波器的近带频率响应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带内四阶并有一个位于低频阻带的传输零点的滤波器的远带频率响应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带内四阶并有一个位于低频阻带的传输零点的滤波器的近带频率响应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带内四阶并有一个位于低频阻带的传输零点的滤波器的远带频率响应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内八阶并有四个位于低频阻带的传输零点的滤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内八阶并有四个位于低频阻带的传输零点的滤波器的近带频率响应示意图。
附图标记:1-输入接头柱;2-第一谐振柱;3-谐振螺钉;4-耦合螺钉;5-第二谐振柱;6-耦合膜片;7-滤波器本体;8-输出接头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有”、“安装”、“连通”、“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现有技术中,为了实现任意位置传输零点需要引入负耦合结构,但是负耦合结构在加工制造上比较麻烦,比如提高调试成本以及设计难度,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滤波器耦合结构即滤波器,通过引入谐振频率在低频阻带的谐振柱,可以在没有负耦合的情况下实现任意位置传输零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波器耦合结构包括:滤波器本体;谐振柱,若干个谐振柱设置在滤波器本体内,若干个谐振柱包括至少两个第一谐振柱和至少一个第二谐振柱,其中,第二谐振柱相对于滤波器本体内底面的高度大于第一谐振柱相对于滤波器本体内底面的高度;馈电输入接口和馈电输出接口,馈电输入接口和馈电输出接口分别与若干个谐振柱中的目标谐振柱连接。
这里,滤波器本体用于设置谐振柱,馈电输入接口和馈电输出接口等,滤波器本体可以是内部带有空腔的壳体,也可以是开设有多个腔体的壳体。
谐振柱,也叫谐振杆,需要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因此材料多采用贵重的紫铜或黄铜表面镀银,是构成腔体滤波器的要素之一,根据腔体滤波器谐振频率的产生原理,谐振柱与封闭金属腔体共同产生谐振频率,从而实现滤波器所需的频率。谐振柱的高度会影响谐振频率,高度越高,谐振频率越低。其中,相邻两个谐振柱之间的距离能够控制相邻两个谐振柱之间的耦合,所以在设置滤波器耦合结构之前,可以在仿真软件中仿真出相邻两个谐振柱之间的仿真距离,并根据该仿真距离在实际的滤波器本体上排列谐振柱。
为了避免负耦合结构,本申请引入谐振频率位于低频阻带的第二谐振柱,以与谐振频率位于通带的第一谐振柱相互耦合,进而,为了保证第一谐振柱和第二谐振柱的谐振频率满足要求,需要使第二谐振柱相对于滤波器本体内底面的高度大于第一谐振柱相对于滤波器本体内底面的高度,并且保证第二谐振柱相对于滤波器本体内底面的高度使第二谐振柱的谐振频率位于低频阻带内,以及保证第一谐振柱相对于滤波器本体内底面的高度使第一谐振柱的谐振频率位于通带内。具体地,若干个谐振柱设置在滤波器本体内时,可以在滤波器本体上开设若干个与谐振柱一一对应的腔体,腔体可以是圆柱型,或方形;也可以直接将谐振柱插入带有空腔的滤波器本体内,进而,谐振柱可以是内部中空的圆柱体,中空的区域内可以插入谐振螺钉。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滤波器是一个带通滤波器,中间有一个通带,两边都是阻带,阻带包括低频阻带(频率低于通带频率)和高频阻带(频率高于通带频率),由于谐振柱的高度越高,谐振频率越低,进而,升高第二谐振柱的高度,让第二谐振柱的谐振频率很低,进入低频阻带,只有第二谐振柱的谐振频率在低频阻带内,才能够实现无负耦合结构下的低端传输零点。这里,传输零点的数量由第二谐振柱的数量确定,即滤波器中有多少个第二谐振柱,就能够得到多少个传输零点。
馈电输入接口和馈电输出接口,用于将滤波器耦合结构与外部的馈电网络连接,具体地,馈电输入接口与若干个谐振柱中的其中一个谐振柱连接,馈电输出接口与若干个谐振柱中的其中另一个谐振柱连接,其中,分别与馈电输入接口和馈电输出接口连接的谐振柱被称为目标谐振柱。这里,目标谐振柱的选取由滤波器拓扑决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每两个第一谐振柱和一个第二谐振柱组成一个三角单元,滤波器本体内设置至少一个三角单元。
这里,将两个第一谐振柱和一个第二谐振柱作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进行设置,得到一个三角单元。
除本申请提出的三角单元,也可以由两个第一谐振柱和两个第二谐振柱组成四角单元,或三个第一谐振柱和一个第二谐振柱组成四角单元。
可选地,当有至少两个三角单元时,每个三角单元的设置方式为单独设置,或,相邻的两个三角单元以一个第一谐振柱或一个第二谐振柱作为共用顶点设置。
示例性的,请参阅图1至图3,如图1所示,两个三角单元分别设置,每个三角单元的构成需要两个第一谐振柱2和一个第二谐振柱5。如图2所示,相邻的两个三角单元以第一谐振柱2作为共用顶点设置,这时,两个三角单元需要三个第一谐振柱2和两个第二谐振柱5构成。除此之外,如图3所示,相邻的两个三角单元还可以第二谐振柱5作为共用顶点设置,这时,两个三角单元需要四个第一谐振柱2和一个第二谐振柱5构成。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滤波器耦合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滤波器本体上,且与若干个谐振柱一一对应的谐振螺钉;在谐振柱的顶面设置沿谐振柱轴向向谐振柱内部延伸的内孔,谐振螺钉的前端能够深入内孔。
这里,谐振螺钉能够深入谐振柱内,通过谐振螺钉深入谐振柱内孔的深度调节该谐振柱的谐振频率。并且,沿着谐振柱轴向向内孔旋转深入谐振螺钉时,频率调节的效果是最显著的。
本申请实施例中,滤波器耦合结构还包括:至少一个设置于滤波器本体上的耦合螺钉;耦合螺钉设置在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谐振柱之间,且耦合螺钉的前端面相对于滤波器本体内底面之间的距离能够调整。
这里,通过耦合螺钉在滤波器本体的深度调节该耦合螺钉对应的相邻两个第一谐振柱之间的耦合量。除此之外,在相邻的第一谐振柱和第二谐振柱之间也可以设置耦合螺钉,该耦合螺钉用于调节第一谐振柱和第二谐振柱之间的耦合量,但要考虑到滤波器本体的体积限制以及实际制造难度的问题。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任意相邻两个谐振柱之间设置有耦合膜片。
这里,耦合膜片可以控制相邻两个谐振柱之间的耦合情况,主要用于阻隔相邻两个谐振柱,使其之间的耦合量降低。在实际使用时,可以采用现有的金属片作为耦合膜片,插入相邻两个谐振柱之间,以阻隔相邻两个谐振柱之间的耦合,降低该耦合量;也可以通过改变滤波器本体的形状来实现。可选地,从滤波器本体侧面向滤波器本体内部开设凹槽,凹槽被构造成耦合膜片;其中,凹槽位于任意相邻两个谐振柱之间,凹槽向滤波器本体内部开设的深度越深,耦合量越小。
优选地,在滤波器本体的表面设有镀银金属屏蔽层。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波器耦合结构,将一个低频阻带内的第二谐振柱和两个通带内的第一谐振柱组成一个三角单元,实现第一谐振柱和第二谐振柱以及两个第一谐振柱之间的相互耦合,可以在无负耦合结构的情况下实现任意位置传输零点。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滤波器,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滤波器耦合结构,以及与馈电输入接口连接的输入接头柱和与馈电输出接口连接的输出接头柱;其中,输入接头柱和输出接头柱均伸出滤波器本体,伸出滤波器本体的输入接头柱和输出接头柱连入馈电网络中。
优选地,输入接头柱和输出接头柱均为同轴馈电接头柱或均为波导馈电接头柱,使用该材质的接头柱,可以保证与馈电网络连接的更加充分。
具体地,在设计该滤波器耦合结构时,根据用户指标进行分析计算,同时结合滤波器的设计拓扑(滤波器有自身标准,拓扑里面的布局是固定的,包括按照预定排布位置去排布谐振柱);在仿真软件中,先给谐振柱一个初始高度以及相邻谐振柱之间的初始距离,反复调整谐振柱的高度,使一部分谐振柱的频率在通带内,另一部分谐振柱的频率在低频阻带内,同时移动谐振柱的位置,使相邻谐振柱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以此来调节相邻谐振柱之间的耦合量;在仿真软件里面将仿真结果较好,且符合用户指标的滤波器参数拿去加工,从而得到制造好的滤波器。
示例性的,请参阅图4,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内四阶并有一个位于低频阻带的传输零点的滤波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滤波器包括滤波器本体7、四个第一谐振柱2、一个第二谐振柱5、谐振螺钉3、耦合螺钉4、耦合膜片6、输入接头柱1以及输出接头柱8;这里,滤波器的阶数由第一谐振柱2的数量确定。
在滤波器本体7上并列设有四个第一谐振柱2,第一谐振柱2为内部中空的圆柱体,针对从左到右的顺序来说,第一个第一谐振柱2与输入接头柱1连接,且输入接头柱1的另一端伸出滤波器本体7,第四个第一谐振柱2与输出接头柱8连接,且输出接头柱8的另一端伸出滤波器本体7;在相邻的两个第一谐振柱2之间设置耦合螺钉4,一共设有三个耦合螺钉4,耦合螺钉4插入滤波器本体7内;在四个第一谐振柱2和一个第二谐振柱5上均设有一个谐振螺钉3,谐振螺钉3在插入第一谐振柱2和第二谐振柱5内的中空区域时,应避免与第一谐振柱2和第二谐振柱5的柱体表面接触,以防止短路;在滤波器本体7上且位于第一个第一谐振柱和第二个第一谐振柱之间开设第一凹槽,在滤波器本体7上且位于第三个第一谐振柱和第四个第一谐振柱之间开设第二凹槽,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被构造成耦合膜片6。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谐振柱2、第二谐振柱5、谐振螺钉3、耦合螺钉4、输入接头柱1以及输出接头柱8等结构均设置在滤波器本体7的内部,这里,为了将滤波器的结构展示清楚,图4为滤波器的透视图。
具体地,第一谐振柱和第二谐振柱的谐振频率主要由谐振柱的高度控制,谐振柱顶部的谐振螺钉用于对谐振柱的谐振频率进行微量调节,相邻两个谐振柱(第一谐振柱和第二谐振柱)之间的耦合主要由谐振柱之间的距离长短来控制,在合适位置插入耦合膜片(本申请实施例为在相邻两个第一谐振柱之间开设凹槽)来减小谐振柱之间的耦合,以减小滤波器体积或用于耦合的独立灵活控制。谐振柱之间的耦合螺钉用于对相邻两个谐振柱之间的耦合量进行微量调节,且谐振柱之间的耦合均为正耦合,通过增加第二谐振柱的高度使其谐振在滤波器通带范围以下,这样,引入通带外的谐振模式,以在无负耦合情况下引入低端的传输零点,其不提供带内的反射零点。
具体地,如图5所示,在该滤波器的近带响应中存在位于低端阻带3.8GHz附近的传输零点,而图4所示的滤波器中并无附加的负耦合结构,通带存在四个反射零点,说明第二谐振柱并未提供带内阶数,其谐振在带外。仿真响应与综合所得理想响应符合得很好,说明了第二谐振柱设计的可控性和有效性。
如图6所示的远带频率响应图中,可清楚观察到位于较低频率位置约3.1GHz处的第二谐振,由于滤波器内部的加载效应其与预测位置有少量偏差,其比预测位置更远,拓宽了其工作的频率窗口,更有利于其性能。
通过上述滤波器的展示效果图可知,本申请实施例在无负耦合结构情况下引入了低频高抑制的传输零点,简化了设计,降低了制造成本,并提供了对相邻频带信号的强抑制,同时,由于低频谐振带来的强耦合,有利于紧凑的、小尺寸的滤波器设计。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近带频率响应图和远带频率响应图,S11曲线中的反射零点在-20db以下,证明该滤波器的效果好,S21曲线没有统一标准,根据用户指标来确定,从而根据该响应图确定滤波器指标。
示例性的,增加第二谐振柱的高度使其谐振频率更接近通带,从而减小设计所需耦合,以适应于宽频带滤波器设计。产生的效果如图7所示,滤波器的通带拓宽至相对带宽达到11.78%,位于低端阻带的传输零点依然可以实现,而图4中滤波器未使用任何附加负耦合结构,在图7所示近带响应中,仿真响应与综合所得理想响应符合得很好,说明了冗余谐振器设计的可控性和有效性。如图8所示,在远带频响中,该宽带滤波器的冗余谐振频率相对于通带有所升高但并未进入设计指标覆盖的频带,以减小所需耦合,有利于物理设计的实现。
本实施例通过调节第二谐振柱的频率,在低频高抑制的反射零点不进入指标覆盖频带的条件下,使其谐振频率向通带靠近,从而减小所需耦合大小,使得宽带滤波器更易实现。
示例性的,请参阅图9,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内八阶并有四个位于低频阻带的传输零点的滤波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该滤波器包括滤波器本体7、八个第一谐振柱2、四个第二谐振柱5、谐振螺钉3、耦合螺钉4、耦合膜片6、输入接头柱1和输出接头柱8,具体的形式和设置方式与图4所示的带内四阶并有一个位于低频阻带的传输零点的滤波器的结构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两个低频传输零点由级联的两个包含第二谐振柱的三角单元产生,另外两个传输零点由位于输入接头柱1位置处和输出接头柱8位置处的第二谐振柱产生,通过增加第二谐振柱的高度使其谐振在滤波器通带范围以下,引入带外的谐振模式,以在无负耦合情况下引入低频的传输零点,其不提供带内的反射零点。
如图10所示,在该滤波器的近带响应中存在位于低频阻带的四个传输零点,而图9所示结构中并无附加的负耦合结构。通带存在八个反射零点,说明第二谐振柱并未提供带内阶数,其谐振在带外。仿真响应与测试响应符合得很好,说明了冗余谐振器设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在本实施例中,虽然第二谐振柱均会提供带外谐振,但由于本实施例的阶数较高,其对第二谐振柱的谐振产生了抑制作用。因此,在图10所示的指标覆盖频段范围并未观察到带外谐振毛刺,本实施例的结构较为复杂,展示了本申请的设计方法在高阶、复杂拓扑结构微波滤波器设计中的应用,并展示了多个含第二谐振柱的三角单元级联的应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滤波器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器耦合结构包括:
滤波器本体;
谐振柱,若干个所述谐振柱设置在所述滤波器本体内,若干个所述谐振柱包括至少两个第一谐振柱和至少一个第二谐振柱,其中,所述第二谐振柱相对于滤波器本体内底面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谐振柱相对于滤波器本体内底面的高度;
馈电输入接口和馈电输出接口,所述馈电输入接口和所述馈电输出接口分别与若干个所述谐振柱中的目标谐振柱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波器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两个所述第一谐振柱和一个所述第二谐振柱组成一个三角单元,所述滤波器本体内设置至少一个所述三角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滤波器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有至少两个三角单元时,每个三角单元的设置方式为单独设置,或,相邻的两个三角单元以一个所述第一谐振柱或一个所述第二谐振柱作为共用顶点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波器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滤波器本体上,且与若干个所述谐振柱一一对应的谐振螺钉;
在所述谐振柱的顶面设置沿谐振柱轴向向所述谐振柱内部延伸的内孔,所述谐振螺钉的前端能够深入所述内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波器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设置于所述滤波器本体上的耦合螺钉;
所述耦合螺钉设置在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谐振柱之间,且所述耦合螺钉的前端面相对于所述滤波器本体内底面之间的距离能够调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波器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任意相邻两个谐振柱之间设置有耦合膜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滤波器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从滤波器本体侧面向滤波器本体内部开设凹槽,所述凹槽被构造成耦合膜片;
其中,所述凹槽位于任意相邻两个谐振柱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波器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滤波器本体的表面设有镀银金属屏蔽层。
9.一种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滤波器耦合结构,以及与馈电输入接口连接的输入接头柱和与馈电输出接口连接的输出接头柱;
其中,所述输入接头柱和所述输出接头柱均伸出所述滤波器本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接头柱和所述输出接头柱均为同轴馈电接头柱或均为波导馈电接头柱。
CN202121344426.0U 2021-06-16 2021-06-16 一种滤波器耦合结构及滤波器 Active CN2146729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344426.0U CN214672908U (zh) 2021-06-16 2021-06-16 一种滤波器耦合结构及滤波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344426.0U CN214672908U (zh) 2021-06-16 2021-06-16 一种滤波器耦合结构及滤波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672908U true CN214672908U (zh) 2021-11-09

Family

ID=784969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344426.0U Active CN214672908U (zh) 2021-06-16 2021-06-16 一种滤波器耦合结构及滤波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67290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Yu et al. 3-D frequency-selective rasorber with wide upper absorption band
JP3506104B2 (ja) 共振器装置、フィルタ、複合フィルタ装置、デュプレクサおよび通信装置
US6954122B2 (en) Hybrid triple-mode ceramic/metallic coaxial filter assembly
EP3991244B1 (en) Resonator apparatus, filter apparatus as well as radio frequency and microwave device
CN103326093A (zh) 新型交叉耦合基片集成波导带通滤波器
EP2403053A1 (en) Coupling mechanism for a PCB mounted microwave re-entrant resonant cavity
CN110797613A (zh) 一种十阶六陷波的介质波导滤波器
US5495216A (en)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desired coupling in dual-mode dielectric resonator filters
López-Oliver et al. 3-D printed bandpass filter using conical posts interlaced vertically
CN111525218A (zh) 一种具有六陷波的高性能介质波导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107221747B (zh) 一种层叠式腔体滤波天线
CN214672908U (zh) 一种滤波器耦合结构及滤波器
Ruiz-Cruz et al. Rectangular waveguide elliptic filters with capacitive and inductive irises and integrated coaxial excitation
CN110459847A (zh) 基于多通孔的电磁耦合交指带通滤波器及设计方法
CN113410603B (zh) 一种微波滤波器的制造方法及微波滤波器
CN212434798U (zh) 一种螺旋式的高性能介质波导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111900518B (zh) 一种具有180度移相器的介质滤波器
CN114335968A (zh) 一种双模介质谐振器及滤波器
CN111641013A (zh) 一种螺旋式的高性能介质波导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212461993U (zh) 微波谐振器和滤波器
WO2019102326A1 (en) A multi-mode cavity filter
CN113497316B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WO2018091539A1 (en) Resonator, resonator assembly and filter
CN110148821B (zh) 一种采用十字形馈线实现宽阻带单腔四模宽带滤波器
CN217881834U (zh) 可调容性耦合的滤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