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669825U - 光学成像透镜组 - Google Patents
光学成像透镜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669825U CN214669825U CN202120813155.2U CN202120813155U CN214669825U CN 214669825 U CN214669825 U CN 214669825U CN 202120813155 U CN202120813155 U CN 202120813155U CN 214669825 U CN214669825 U CN 21466982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optical imaging
- lens group
- imaging lens
- optic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透镜组。光学成像透镜组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六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七透镜,第七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其中,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1000mm时的F数Fno2、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7000mm时的F数Fno1之间满足:1.3<Fno2/Fno1<1.8。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摄像镜头存在成像质量不清楚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成像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光学成像透镜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智能终端的逐渐普及,人们对手机拍照的要求越来越高。各大主流旗舰机的后置摄像头通常为超清主摄、超大广角、以及长焦镜头组成,在不同模式下切换实现超清拍摄功能。而现在智能终端朝着轻薄化的方向发展,就使得摄像镜头越来越小型化。但是小型化的摄像镜头不易保证摄像镜头的成像质量。
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摄像镜头存在成像质量不清楚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透镜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摄像镜头存在成像质量不清楚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透镜组,光学成像透镜组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二透镜,第二透镜具有光焦度,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第三透镜,第三透镜具有光焦度;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五透镜具有光焦度,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第六透镜,第六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七透镜,第七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其中,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1000mm时的F数Fno2、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7000mm时的F数Fno1之间满足:1.3<Fno2/Fno1<1.8;。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和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之间满足:1<f1/f6<1.5。
进一步地,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T45和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T56之间满足:3<T45/T56<3.5。
进一步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4与光学成像透镜组的有效焦距f之间满足:R14/f<0.5。
进一步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1和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4之间满足:0.9<R11/R14<1.3。
进一步地,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和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T45之间满足:1<(CT3+CT4)/T45<1.5。
进一步地,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T56、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之间满足:0.2<T56/CT6<0.7。
进一步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21、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32之间满足:1<DT21/DT32<1.5。
进一步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72、光学成像透镜组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之间满足:0.5<DT72/ImgH<1。
进一步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61、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52之间满足:0.2<(DT61-DT52)/DT52<0.6。
进一步地,光学成像透镜组还包括可变光阑,可变光阑设置在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物距由远至近变化,可变光阑的最大半径逐渐减小,光学成像透镜组的F数变大。
进一步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间隔距离SAG52、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之间满足:-1.8<SAG52/CT5<-1.3。
进一步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间隔距离SAG61、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T56之间满足:-1.5<SAG61/T56<-1。
进一步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间隔距离SAG72、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7之间满足:-2<SAG72/CT7<-1。
进一步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临界点至光轴的垂直距离YC72、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72之间满足:0.1<YC72/DT72<0.5。
进一步地,第三透镜在最大有效径处的边缘厚度ET3、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之间满足:0.5<ET3/CT3<1。
进一步地,第四透镜在最大有效径处的边缘厚度ET4、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之间满足:0.9<ET4/CT4<1.3。
进一步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临界点之间的轴上间隔距离YT62、第六透镜的中心厚度CT6之间满足:0<YT62/CT6<0.6。
进一步地,光学成像透镜组的F数最大或最小时的最大光学畸变DISTmax满足:|DISTmax|<5%。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光学成像透镜组的成像面的轴上间距TTL与光学成像透镜组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之间满足:TTL/ImgH<1.4。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透镜组,光学成像透镜组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二透镜,第二透镜具有光焦度,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第三透镜,第三透镜具有光焦度;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五透镜具有光焦度,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第六透镜,第六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七透镜,第七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其中,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1000mm时的F数Fno2、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7000mm时的F数Fno1之间满足:1.3<Fno2/Fno1<1.8;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光学成像透镜组的成像面的轴上间距TTL与光学成像透镜组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之间满足:TTL/ImgH<1.4;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T45和第五透镜与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之间满足:1<T45/CT5<1.5。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和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之间满足:1<f1/f6<1.5。
进一步地,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T45和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T56之间满足:3<T45/T56<3.5。
进一步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4与光学成像透镜组的有效焦距f之间满足:R14/f<0.5。
进一步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1和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4之间满足:0.9<R11/R14<1.3。
进一步地,光学成像透镜组还包括可变光阑,可变光阑设置在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物距由远至近变化,可变光阑的最大半径逐渐减小,光学成像透镜组的F数变大。
进一步地,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T56、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之间满足:0.2<T56/CT6<0.7。
进一步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21、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32之间满足:1<DT21/DT32<1.5。
进一步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72、光学成像透镜组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之间满足:0.5<DT72/ImgH<1。
进一步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61、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52之间满足:0.2<(DT61-DT52)/DT52<0.6。
进一步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间隔距离SAG52、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之间满足:-1.8<SAG52/CT5<-1.3。
进一步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间隔距离SAG61、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T56之间满足:-1.5<SAG61/T56<-1。
进一步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间隔距离SAG72、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7之间满足:-2<SAG72/CT7<-1。
进一步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临界点至光轴的垂直距离YC72、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72之间满足:0.1<YC72/DT72<0.5。
进一步地,第三透镜在最大有效径处的边缘厚度ET3、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之间满足:0.5<ET3/CT3<1。
进一步地,第四透镜在最大有效径处的边缘厚度ET4、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之间满足:0.9<ET4/CT4<1.3。
进一步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临界点之间的轴上间隔距离YT62、第六透镜的中心厚度CT6之间满足:0<YT62/CT6<0.6。
进一步地,光学成像透镜组的F数最大或最小时的最大光学畸变DISTmax满足:|DISTmax|<5%。
进一步地,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和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T45之间满足:1<(CT3+CT4)/T45<1.5。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光学成像透镜组的成像面的轴上间距TTL与光学成像透镜组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之间满足:TTL/ImgH<1.4。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光学成像透镜组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光焦度,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第三透镜具有光焦度;第五透镜具有光焦度,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第六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七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其中,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1000mm时的F数Fno2、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7000mm时的F数Fno1之间满足:1.3<Fno2/Fno1<1.8。
通过合理分配各个透镜的面型和光焦度,降低各个透镜的公差敏感度,减小光学成像透镜组的像差,保证光学成像透镜组具有较高的成像质量。通过限制光学成像透镜组在不同物距下的F数的比值,能够大大增加光学成像透镜组的成像质量。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一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7000mm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至图5分别示出了图1中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一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1000mm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至图10分别示出了图6中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二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7000mm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至图15分别示出了图11中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1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二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1000mm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至图20分别示出了图16中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2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三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7000mm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2至图25分别示出了图21中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2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三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1000mm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7至图30分别示出了图26中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3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四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7000mm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2至图35分别示出了图31中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3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四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1000mm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7至图40分别示出了图36中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STO、可变光阑;E1、第一透镜;S1、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2、第一透镜的像侧面;E2、第二透镜;S3、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4、第二透镜的像侧面;E3、第三透镜;S5、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6、第三透镜的像侧面;E4、第四透镜;S7、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8、第四透镜的像侧面;E5、第五透镜;S9、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10、第五透镜的像侧面;E6、第六透镜;S11、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2、第六透镜的像侧面;E7、第七透镜;S13、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4、第七透镜的像侧面;E8、滤光片;S15、滤光片的物侧面;S16、滤光片的像侧面;S17、成像面。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的表述仅用于将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分开来,而不表示对特征的任何限制。因此,在不背离本申请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中讨论的第一透镜也可被称作第二透镜或第三透镜。
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已稍微夸大了透镜的厚度、尺寸和形状。具体来讲,附图中所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通过实例的方式示出。即,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附图仅为示例而并非严格按比例绘制。
在本文中,近轴区域是指光轴附近的区域。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凹面。每个透镜靠近物侧的表面成为该透镜的物侧面,每个透镜靠近像侧的表面称为该透镜的像侧面。在近轴区域的面形的判断可依据该领域中通常知识者的判断方式,以R值,(R指近轴区域的曲率半径,通常指光学软件中的透镜数据库(lens data)上的R值)正负判断凹凸。以物侧面来说,当R值为正时,判定为凸面,当R值为负时,判定为凹面;以像侧面来说,当R值为正时,判定为凹面,当R值为负时,判定为凸面。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摄像镜头存在成像质量不清楚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透镜组。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40所示,光学成像透镜组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光焦度,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第三透镜具有光焦度;第五透镜具有光焦度,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第六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七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其中,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1000mm时的F数Fno2、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7000mm时的F数Fno1之间满足:1.3<Fno2/Fno1<1.8。
通过合理分配各个透镜的面型和光焦度,降低各个透镜的公差敏感度,减小光学成像透镜组的像差,保证光学成像透镜组具有较高的成像质量。通过限制光学成像透镜组在不同物距下的F数的比值,能够大大增加光学成像透镜组的成像质量。
优选地,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1000mm时的F数Fno2、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7000mm时的F数Fno1之间满足:1.5<Fno2/Fno1<1.6。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光学成像透镜组的成像面的轴上间距TTL与光学成像透镜组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之间满足:TTL/ImgH<1.4。合理约束光学成像透镜组的总长与像高的比值,有利于光学成像透镜组的小型化。优选地,1.25<TTL/ImgH<1.35。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和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之间满足:1<f1/f6<1.5。通过约束第一透镜和第六透镜的焦距,使得第一透镜可以提升对光线的汇聚能力,也有利于减小光学成像透镜组的像差。优选地,1.2<f1/f6<1.3。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T45和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T56之间满足:3<T45/T56<3.5。合理控制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相对位置,可以提升光学成像透镜组校正像散和场曲的能力。优选地,3<T45/T56<3.3。
在本实施例中,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4与光学成像透镜组的有效焦距f之间满足:R14/f<0.5。通过约束光学成像透镜组的有效焦距和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的比值,能够有效的降低整体光学系统的敏感性,同时降低第七透镜的场曲敏感度。优选地,0.3≤R14/f<0.5。
在本实施例中,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1和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4之间满足:0.9<R11/R14<1.3。这样设置有助于降低光学成像透镜组在两个光圈下的像差,使光学成像透镜组在两个光圈下都具备较好的平衡色差和畸变的能力。优选地,1.0<R11/R14<1.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和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T45之间满足:1<(CT3+CT4)/T45<1.5。这样设置能有效降低光学成像透镜组后端的尺寸,避免光学成像透镜组的体积过大,有利于光学成像透镜组的小型化。同时可以降低前四片透镜的组装难度,也能实现较高的空间利用率。优选地,1.1<(CT3+CT4)/T45<1.2。
在本实施例中,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T56、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之间满足:0.2<T56/CT6<0.7。这样设置使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间具有足够的间隔空间,从而使透镜表面的变化自由度更高,以此来提升系统校正场曲的能力。优选地,0.25<T56/CT6<0.4。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21、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32之间满足:1<DT21/DT32<1.5。合理控制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有效口径,使透镜表面变化自由度更高,同时也可以降低系统尺寸,有利于光学成像透镜组的小型化。优选地,1.1<DT21/DT32<1.3。
在本实施例中,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72、光学成像透镜组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之间满足:0.5<DT72/ImgH<1。通过控制第七透镜的有效半径,可以确保光学成像透镜组的整体尺寸,同时在光圈切换时,光学成像透镜组的尺寸可以保持稳定。优选地,0.8<DT72/ImgH<0.9。
在本实施例中,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61、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52之间满足:0.2<(DT61-DT52)/DT52<0.6。通过控制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的光学口径的比例,使得光学成像透镜组在双光圈切换的时候可以保证光线过渡正常,偏转角度正常且平稳。优选地,0.4<(DT61-DT52)/DT52<0.5。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透镜组还包括可变光阑,可变光阑设置在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物距由远至近变化,可变光阑的最大半径逐渐减小,光学成像透镜组的F数变大。通过在光学成像透镜组上设置可变光阑,使得光学系统具备光圈可变的功能,在不同光圈下可以实现像质平衡,适应环境亮暗变化时实现光圈可调节,保证像质亮度稳定。
在本实施例中,第五透镜的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间隔距离SAG52、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之间满足:-1.8<SAG52/CT5<-1.3。通过控制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位置关系,有效改善整个光学成像透镜组的场曲感度问题,减小第五透镜在整个光学成像透镜组的像散和彗差贡献量。优选地,-1.7<SAG52/CT5<-1.5。
在本实施例中,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间隔距离SAG61、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T56之间满足:-1.5<SAG61/T56<-1。这样设置可以有效地减弱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所带来的鬼像风险,同时可以降低光学成像透镜组的尺寸使得光学成像透镜组更加小型化。优选地,-1.4<SAG61/T56<-1.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七透镜的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间隔距离SAG72、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7之间满足:-2<SAG72/CT7<-1。合理控制第七透镜的失高,有利于限制第七透镜的弯曲,降低第七透镜加工成型的难度和变形风险,同时提升像质。优选地,-1.9<SAG72/CT7<-1.6。
在本实施例中,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临界点至光轴的垂直距离YC72、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72之间满足:0.1<YC72/DT72<0.5。合理控制第七透镜的几何尺寸,可以有效保证光学成像透镜组的尺寸,降低光学成像透镜组的垂轴像差。优选地,0.3<YC72/DT72<0.4。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透镜在最大有效径处的边缘厚度ET3、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之间满足:0.5<ET3/CT3<1。这样设置有助于降低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相差,更容易实现双光圈系统。并且具备调整光线位置的功能,缩短光学成像透镜组的总长,有利于光学成像透镜组的小型化。优选地,0.6<ET3/CT3<0.7。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在最大有效径处的边缘厚度ET4、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之间满足:0.9<ET4/CT4<1.3。这样设置使第四透镜具有足够的厚度,从而使第四透镜的公差敏感度降低,以此来提升加工特性。优选地,1.1<ET4/CT4<1.2。
在本实施例中,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临界点之间的轴上间隔距离YT62、第六透镜的中心厚度CT6之间满足:0<YT62/CT6<0.6。通过控制第六透镜在光轴的相对位置,可以使得光学成像透镜组在双光圈下的光线顺利通过,同时也能减小在第六透镜的偏转角,降低第六透镜的光学敏感度。优选地,0.3<YT62/CT6<0.4。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透镜组的F数最大或最小时的最大光学畸变DISTmax满足:|DISTmax|<5%。在双光圈条件下,各个状态的畸变都可以保持较小水准,实现画面的稳定性。优选地,1.9%<|DISTmax|<2%。
实施例二
如图1至图40所示,光学成像透镜组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光焦度,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第三透镜具有光焦度;第五透镜具有光焦度,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第六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七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其中,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1000mm时的F数Fno2、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7000mm时的F数Fno1之间满足:1.3<Fno2/Fno1<1.8;;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T45和第五透镜与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之间满足:1<T45/CT5<1.5。
通过合理分配各个透镜的面型和光焦度,降低各个透镜的公差敏感度,减小光学成像透镜组的像差,保证光学成像透镜组具有较高的成像质量。合理约束光学成像透镜组的总长与像高的比值,有利于光学成像透镜组的小型化。通过约束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厚度关系,有利于光学成像透镜组的小型化。通过限制光学成像透镜组在不同物距下的F数的比值,能够大大增加光学成像透镜组的成像质量。
优选地,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1000mm时的F数Fno2、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7000mm时的F数Fno1之间满足:1.5<Fno2/Fno1<1.6;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T45和第五透镜与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之间满足:1.2<T45/CT5<1.3。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光学成像透镜组的成像面的轴上间距TTL与光学成像透镜组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之间满足:TTL/ImgH<1.4。合理约束光学成像透镜组的总长与像高的比值,有利于光学成像透镜组的小型化。优选地,1.25<TTL/ImgH<1.35。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和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T45之间满足:1<(CT3+CT4)/T45<1.5。通过限制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和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T45之间的关系,能有效降低光学成像透镜组后端的尺寸,避免光学成像透镜组的体积过大,有利于光学成像透镜组的小型化。同时可以降低前四片透镜的组装难度,也能实现较高的空间利用率。优选地,1.1<(CT3+CT4)/T45<1.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和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之间满足:1<f1/f6<1.5。通过约束第一透镜和第六透镜的焦距,使得第一透镜可以提升对光线的汇聚能力,也有利于减小光学成像透镜组的像差。优选地,1.2<f1/f6<1.3。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T45和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T56之间满足:3<T45/T56<3.5。合理控制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相对位置,可以提升光学成像透镜组校正像散和场曲的能力。优选地,3<T45/T56<3.3。
在本实施例中,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4与光学成像透镜组的有效焦距f之间满足:R14/f<0.5。通过约束光学成像透镜组的有效焦距和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的比值,能够有效的降低整体光学系统的敏感性,同时降低第七透镜的场曲敏感度。优选地,0.3≤R14/f<0.5。
在本实施例中,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1和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4之间满足:0.9<R11/R14<1.3。这样设置有助于降低光学成像透镜组在两个光圈下的像差,使光学成像透镜组在两个光圈下都具备较好的平衡色差和畸变的能力。优选地,1.0<R11/R14<1.2。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透镜组还包括可变光阑,可变光阑设置在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物距由远至近变化,可变光阑的最大半径逐渐减小,光学成像透镜组的F数变大。通过在光学成像透镜组上设置可变光阑,使得光学系统具备光圈可变的功能,在不同光圈下可以实现像质平衡,适应环境亮暗变化时实现光圈可调节,保证像质亮度稳定。
在本实施例中,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T56、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之间满足:0.2<T56/CT6<0.7。这样设置使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间具有足够的间隔空间,从而使透镜表面的变化自由度更高,以此来提升系统校正场曲的能力。优选地,0.25<T56/CT6<0.4。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21、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32之间满足:1<DT21/DT32<1.5。合理控制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有效口径,使透镜表面变化自由度更高,同时也可以降低系统尺寸,有利于光学成像透镜组的小型化。优选地,1.1<DT21/DT32<1.3。
在本实施例中,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72、光学成像透镜组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之间满足:0.5<DT72/ImgH<1。通过控制第七透镜的有效半径,可以确保光学成像透镜组的整体尺寸,同时在光圈切换时,光学成像透镜组的尺寸可以保持稳定。优选地,0.8<DT72/ImgH<0.9。
在本实施例中,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61、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52之间满足:0.2<(DT61-DT52)/DT52<0.6。通过控制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的光学口径的比例,使得光学成像透镜组在双光圈切换的时候可以保证光线过渡正常,偏转角度正常且平稳。优选地,0.4<(DT61-DT52)/DT52<0.5。
在本实施例中,第五透镜的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间隔距离SAG52、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之间满足:-1.8<SAG52/CT5<-1.3。通过控制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位置关系,有效改善整个光学成像透镜组的场曲感度问题,减小第五透镜在整个光学成像透镜组的像散和彗差贡献量。优选地,-1.7<SAG52/CT5<-1.5。
在本实施例中,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间隔距离SAG61、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T56之间满足:-1.5<SAG61/T56<-1。这样设置可以有效地减弱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所带来的鬼像风险,同时可以降低光学成像透镜组的尺寸使得光学成像透镜组更加小型化。优选地,-1.4<SAG61/T56<-1.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七透镜的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间隔距离SAG72、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7之间满足:-2<SAG72/CT7<-1。合理控制第七透镜的失高,有利于限制第七透镜的弯曲,降低第七透镜加工成型的难度和变形风险,同时提升像质。优选地,-1.9<SAG72/CT7<-1.6。
在本实施例中,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临界点至光轴的垂直距离YC72、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72之间满足:0.1<YC72/DT72<0.5。合理控制第七透镜的几何尺寸,可以有效保证光学成像透镜组的尺寸,降低光学成像透镜组的垂轴像差。优选地,0.3<YC72/DT72<0.4。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透镜在最大有效径处的边缘厚度ET3、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之间满足:0.5<ET3/CT3<1。这样设置有助于降低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相差,更容易实现双光圈系统。并且具备调整光线位置的功能,缩短光学成像透镜组的总长,有利于光学成像透镜组的小型化。优选地,0.6<ET3/CT3<0.7。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在最大有效径处的边缘厚度ET4、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之间满足:0.9<ET4/CT4<1.3。这样设置使第四透镜具有足够的厚度,从而使第四透镜的公差敏感度降低,以此来提升加工特性。优选地,1.1<ET4/CT4<1.2。
在本实施例中,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临界点之间的轴上间隔距离YT62、第六透镜的中心厚度CT6之间满足:0<YT62/CT6<0.6。通过控制第六透镜在光轴的相对位置,可以使得光学成像透镜组在双光圈下的光线顺利通过,同时也能减小在第六透镜的偏转角,降低第六透镜的光学敏感度。优选地,0.3<YT62/CT6<0.4。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透镜组的F数最大或最小时的最大光学畸变DISTmax满足:|DISTmax|<5%。在双光圈条件下,各个状态的畸变都可以保持较小水准,实现画面的稳定性。优选地,1.9%<|DISTmax|<2%。
可选地上述光学成像透镜组还可包括用于校正色彩偏差的滤光片和/或用于保护位于成像面上的感光元件的保护玻璃。
在本申请中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可采用多片镜片,例如上述的七片。通过合理分配各透镜的光焦度、面形、各透镜的中心厚度以及各透镜之间的轴上距离等,可有效增大光学成像透镜组的孔径、降低镜头的敏感度并提高镜头的可加工性,使得光学成像透镜组更有利于生产加工并且可适用于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上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还具有孔径大、视场角大。超薄、成像质量佳的优点,能够满足智能电子产品微型化的需求。
在本申请中,各透镜的镜面中的至少一个为非球面镜面。非球面透镜的特点是: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曲率是连续变化的。与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具有恒定曲率的球面透镜不同,非球面透镜具有更佳的曲率半径特性,具有改善歪曲像差及改善像散像差的优点。采用非球面透镜后,能够尽可能地消除在成像的时候出现的像差,从而改善成像质量。
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未背离本申请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改变构成光学成像透镜组的透镜数量,来获得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各个结果和优点。例如,虽然在实施方式中以七片透镜为例进行了描述,但是光学成像透镜组不限于包括七片透镜。如需要,该光学成像透镜组还可包括其它数量的透镜。
下面参照附图进一步描述可适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具体面型、参数的举例。
需要说明的是,下述的例子一至例子四中的任何一个例子均适用于本申请的所有实施例。
例子一
如图1至图10所示,描述了本申请例子一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在本例子及以下例子中,为简洁起见,将省略部分与例子一相似的描述。图1示出了例子一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7000mm时的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例子一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1000mm时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和图6所示,光学成像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可变光阑STO、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第七透镜E7、滤光片E8和成像面S17。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负光焦度,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为凸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为凹面。第五透镜E5具有负光焦度,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为凹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为凹面。第六透镜E6具有正光焦度,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为凸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为凹面。第七透镜E7具有负光焦度,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3为凸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S14为凹面。滤光片E8具有滤光片的物侧面S15和滤光片的像侧面S16。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6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7上。
在本例子中,光学成像透镜组的总有效焦距f为5.89mm,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7000mm时,最大视场角FOV为84.6°,TTL为7.00mm,Fno为1.59;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1000mm时,最大视场角FOV为84.4°,TTL为7.03mm,Fno为2.43。
表1示出了例子一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1
其中,D1如表2所示,
OT | 7000 | 1000 |
D1 | 0.4318 | 0.4616 |
表2
在例子一中,第一透镜E1至第七透镜E7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各非球面透镜的面型可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
其中,x为非球面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时,距非球面顶点的距离矢高;c为非球面的近轴曲率,c=1/R(即,近轴曲率c为上表1中曲率半径R的倒数);k为圆锥系数;Ai是非球面第i-th阶的修正系数。下表3给出了可用于例子一中各非球面镜面S1-S14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A20、A22、A24、A26、A28、A30。
面号 | A4 | A6 | A8 | A10 | A12 | A14 | A16 |
S1 | 4.6757E-03 | 2.9861E-02 | -1.1166E-01 | 2.7326E-01 | -4.4898E-01 | 5.1544E-01 | -4.2316E-01 |
S2 | -1.9379E-02 | 8.4273E-03 | 2.6836E-02 | -2.7301E-02 | -1.0346E-01 | 3.4400E-01 | -5.0627E-01 |
S3 | -2.5928E-02 | -6.5850E-02 | 5.4789E-01 | -1.8804E+00 | 4.0908E+00 | -6.0857E+00 | 6.3941E+00 |
S4 | -2.1444E-02 | 7.0315E-02 | -3.9242E-01 | 1.6280E+00 | -4.2622E+00 | 7.3253E+00 | -8.5040E+00 |
S5 | -7.7881E-04 | -1.3662E-01 | 9.3754E-01 | -3.9683E+00 | 1.1075E+01 | -2.1334E+01 | 2.9154E+01 |
S6 | -2.7276E-02 | 2.0232E-02 | -1.4930E-01 | 6.2309E-01 | -1.5834E+00 | 2.6388E+00 | -3.0182E+00 |
S7 | -8.0362E-02 | 2.3001E-01 | -1.4423E+00 | 5.6642E+00 | -1.4945E+01 | 2.7573E+01 | -3.6432E+01 |
S8 | -5.2032E-02 | 7.0799E-02 | -3.2505E-01 | 9.2398E-01 | -1.7406E+00 | 2.2730E+00 | -2.1125E+00 |
S9 | -4.3496E-02 | 1.4542E-02 | 5.2342E-02 | -1.6927E-01 | 2.6669E-01 | -2.7105E-01 | 1.9008E-01 |
S10 | -1.9522E-01 | 1.7034E-01 | -1.8068E-01 | 1.7890E-01 | -1.4504E-01 | 9.1753E-02 | -4.4403E-02 |
S11 | -1.1432E-01 | 9.7008E-02 | -8.5745E-02 | 5.5578E-02 | -2.5878E-02 | 8.5805E-03 | -2.0336E-03 |
S12 | 2.3793E-02 | 1.3930E-02 | -3.1849E-02 | 2.3960E-02 | -1.1132E-02 | 3.5222E-03 | -7.8608E-04 |
S13 | -2.1161E-01 | 1.3246E-01 | -6.8641E-02 | 2.7923E-02 | -8.1927E-03 | 1.7079E-03 | -2.5538E-04 |
S14 | -7.6142E-02 | 3.3893E-02 | -1.1216E-02 | 2.6387E-03 | -4.2025E-04 | 4.0808E-05 | -1.4189E-06 |
面号 | A18 | A20 | A22 | A24 | A26 | A28 | A30 |
S1 | 2.5114E-01 | -1.0777E-01 | 3.3057E-02 | -7.0549E-03 | 9.9361E-04 | -8.2911E-05 | 3.1009E-06 |
S2 | 4.5633E-01 | -2.7313E-01 | 1.1100E-01 | -3.0347E-02 | 5.3488E-03 | -5.4937E-04 | 2.4986E-05 |
S3 | -4.8199E+00 | 2.6164E+00 | -1.0140E+00 | 2.7370E-01 | -4.8887E-02 | 5.1945E-03 | -2.4863E-04 |
S4 | 6.7212E+00 | -3.5542E+00 | 1.1819E+00 | -2.0153E-01 | -1.9825E-03 | 6.8406E-03 | -8.1994E-04 |
S5 | -2.8663E+01 | 2.0324E+01 | -1.0294E+01 | 3.6302E+00 | -8.4621E-01 | 1.1716E-01 | -7.2925E-03 |
S6 | 2.4327E+00 | -1.4007E+00 | 5.7813E-01 | -1.6953E-01 | 3.4217E-02 | -4.3532E-03 | 2.6691E-04 |
S7 | 3.4884E+01 | -2.4231E+01 | 1.2080E+01 | -4.2094E+00 | 9.7271E-01 | -1.3385E-01 | 8.2974E-03 |
S8 | 1.4163E+00 | -6.8655E-01 | 2.3821E-01 | -5.7634E-02 | 9.2249E-03 | -8.7682E-04 | 3.7415E-05 |
S9 | -9.4434E-02 | 3.3506E-02 | -8.4309E-03 | 1.4678E-03 | -1.6787E-04 | 1.1325E-05 | -3.4100E-07 |
S10 | 1.6193E-02 | -4.3712E-03 | 8.5320E-04 | -1.1637E-04 | 1.0482E-05 | -5.5892E-07 | 1.3342E-08 |
S11 | 3.4666E-04 | -4.2540E-05 | 3.7228E-06 | -2.2667E-07 | 9.1244E-09 | -2.1837E-10 | 2.3534E-12 |
S12 | 1.2573E-04 | -1.4464E-05 | 1.1860E-06 | -6.7601E-08 | 2.5438E-09 | -5.6793E-11 | 5.6944E-13 |
S13 | 2.7660E-05 | -2.1751E-06 | 1.2308E-07 | -4.8887E-09 | 1.2946E-10 | -2.0539E-12 | 1.4776E-14 |
S14 | -2.0126E-07 | 3.5918E-08 | -2.8606E-09 | 1.3745E-10 | -4.0848E-12 | 6.9511E-14 | -5.2005E-16 |
表3
图2示出了例子一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7000mm时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光学成像透镜组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3示出了例子一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7000mm时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4示出了例子一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7000mm时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5示出了例子一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7000mm时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光学成像透镜组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
图7示出了例子一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1000mm时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光学成像透镜组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8示出了例子一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1000mm时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9示出了例子一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1000mm时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10示出了例子一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1000mm时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光学成像透镜组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
根据图2至图5、图7至图10可知,例子一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透镜组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例子二
如图11至图20所示,描述了本申请例子二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在本例子及以下例子中,为简洁起见,将省略部分与例子二相似的描述。图11示出了例子二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7000mm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6示出了例子二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1000mm时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1和图16所示,光学成像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可变光阑STO、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第七透镜E7、滤光片E8和成像面S17。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负光焦度,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为凸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为凹面。第五透镜E5具有负光焦度,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为凹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为凹面。第六透镜E6具有正光焦度,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为凸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为凹面。第七透镜E7具有负光焦度,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3为凸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S14为凹面。滤光片E8具有滤光片的物侧面S15和滤光片的像侧面S16。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6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7上。
在本例子中,光学成像透镜组的总有效焦距f为5.89mm,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7000mm时,最大视场角FOV为84.6°,TTL为7.00mm,Fno为1.59;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1000mm时,最大视场角FOV为84.4°,TTL为7.03mm,Fno为2.43。
表4示出了例子二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4
其中,D1如表5所示,
OT | 7000 | 1000 |
D1 | 0.4314 | 0.4617 |
表5
表6示出了可用于例子二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例子二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表6
图12示出了例子二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7000mm时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光学成像透镜组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3示出了例子二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7000mm时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4示出了例子二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7000mm时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15示出了例子二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7000mm时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光学成像透镜组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
图17示出了例子二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1000mm时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光学成像透镜组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8示出了例子二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1000mm时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9示出了例子二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1000mm时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20示出了例子二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1000mm时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光学成像透镜组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
根据图12至图15、图17至图20可知,例子二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透镜组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例子三
如图21至图30所示,描述了本申请例子三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在本例子及以下例子中,为简洁起见,将省略部分与例子三相似的描述。图21示出了例子三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7000mm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6示出了例子三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1000mm时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1和图26所示,光学成像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可变光阑STO、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第七透镜E7、滤光片E8和成像面S17。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负光焦度,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为凸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为凹面。第五透镜E5具有负光焦度,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为凹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为凹面。第六透镜E6具有正光焦度,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为凸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为凹面。第七透镜E7具有负光焦度,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3为凸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S14为凹面。滤光片E8具有滤光片的物侧面S15和滤光片的像侧面S16。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6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7上。
在本例子中,光学成像透镜组的总有效焦距f为5.89mm,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7000mm时,最大视场角FOV为84.6°,TTL为7.00mm,Fno为1.59;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1000mm时,最大视场角FOV为84.4°,TTL为7.03mm,Fno为2.43。
表7示出了例子三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7
其中,D1如表8所示,
OT | 7000 | 1000 |
D1 | 0.4277 | 0.4578 |
表8
表9示出了可用于例子三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例子三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面号 | A4 | A6 | A8 | A10 | A12 | A14 | A16 |
S1 | 4.7746E-03 | 2.9096E-02 | -1.0905E-01 | 2.6834E-01 | -4.4291E-01 | 5.1011E-01 | -4.1960E-01 |
S2 | -1.9779E-02 | 9.3563E-03 | 2.6447E-02 | -2.9511E-02 | -9.5924E-02 | 3.2987E-01 | -4.8848E-01 |
S3 | -2.6301E-02 | -6.5113E-02 | 5.4340E-01 | -1.8642E+00 | 4.0522E+00 | -6.0218E+00 | 6.3196E+00 |
S4 | -2.1315E-02 | 6.6458E-02 | -3.6604E-01 | 1.5111E+00 | -3.9382E+00 | 6.7303E+00 | -7.7481E+00 |
S5 | -1.1373E-03 | -1.2968E-01 | 9.0144E-01 | -3.8570E+00 | 1.0860E+01 | -2.1078E+01 | 2.8997E+01 |
S6 | -2.7990E-02 | 2.2944E-02 | -1.6793E-01 | 7.3145E-01 | -1.9756E+00 | 3.5500E+00 | -4.4450E+00 |
S7 | -8.1049E-02 | 2.1730E-01 | -1.3636E+00 | 5.3920E+00 | -1.4347E+01 | 2.6708E+01 | -3.5609E+01 |
S8 | -5.3486E-02 | 6.5654E-02 | -2.9296E-01 | 8.2736E-01 | -1.5553E+00 | 2.0292E+00 | -1.8847E+00 |
S9 | -4.9828E-02 | 3.0643E-02 | 1.7666E-02 | -1.1478E-01 | 2.0523E-01 | -2.2053E-01 | 1.5944E-01 |
S10 | -2.0431E-01 | 1.8670E-01 | -2.0446E-01 | 2.0063E-01 | -1.5612E-01 | 9.3498E-02 | -4.2863E-02 |
S11 | -1.1635E-01 | 1.0190E-01 | -9.3454E-02 | 6.1789E-02 | -2.8898E-02 | 9.5514E-03 | -2.2506E-03 |
S12 | 2.7203E-02 | 1.3953E-02 | -3.4952E-02 | 2.6694E-02 | -1.2367E-02 | 3.8739E-03 | -8.5395E-04 |
S13 | -2.1425E-01 | 1.3794E-01 | -7.1953E-02 | 2.8849E-02 | -8.2698E-03 | 1.6802E-03 | -2.4477E-04 |
S14 | -7.8303E-02 | 3.6078E-02 | -1.2187E-02 | 2.8864E-03 | -4.6141E-04 | 4.5620E-05 | -1.8439E-06 |
面号 | A18 | A20 | A22 | A24 | A26 | A28 | A30 |
S1 | 2.4928E-01 | -1.0700E-01 | 3.2810E-02 | -6.9974E-03 | 9.8450E-04 | -8.2044E-05 | 3.0638E-06 |
S2 | 4.4078E-01 | -2.6363E-01 | 1.0697E-01 | -2.9184E-02 | 5.1319E-03 | -5.2577E-04 | 2.3849E-05 |
S3 | -4.7580E+00 | 2.5797E+00 | -9.9855E-01 | 2.6922E-01 | -4.8032E-02 | 5.0983E-03 | -2.4379E-04 |
S4 | 6.0397E+00 | -3.1144E+00 | 9.7988E-01 | -1.3696E-01 | -1.5617E-02 | 8.5504E-03 | -9.1624E-04 |
S5 | -2.8678E+01 | 2.0445E+01 | -1.0406E+01 | 3.6861E+00 | -8.6271E-01 | 1.1988E-01 | -7.4857E-03 |
S6 | 3.9860E+00 | -2.5921E+00 | 1.2201E+00 | -4.0742E-01 | 9.1960E-02 | -1.2619E-02 | 7.9584E-04 |
S7 | 3.4399E+01 | -2.4097E+01 | 1.2110E+01 | -4.2517E+00 | 9.8937E-01 | -1.3702E-01 | 8.5444E-03 |
S8 | 1.2627E+00 | -6.1141E-01 | 2.1178E-01 | -5.1110E-02 | 8.1509E-03 | -7.7077E-04 | 3.2657E-05 |
S9 | -8.0647E-02 | 2.8921E-02 | -7.3209E-03 | 1.2779E-03 | -1.4616E-04 | 9.8417E-06 | -2.9525E-07 |
S10 | 1.4937E-02 | -3.8957E-03 | 7.4212E-04 | -9.9560E-05 | 8.8689E-06 | -4.6941E-07 | 1.1149E-08 |
S11 | 3.8128E-04 | -4.6518E-05 | 4.0504E-06 | -2.4554E-07 | 9.8484E-09 | -2.3498E-10 | 2.5260E-12 |
S12 | 1.3486E-04 | -1.5325E-05 | 1.2422E-06 | -7.0046E-08 | 2.6100E-09 | -5.7745E-11 | 5.7423E-13 |
S13 | 2.5841E-05 | -1.9820E-06 | 1.0948E-07 | -4.2477E-09 | 1.0999E-10 | -1.7083E-12 | 1.2047E-14 |
S14 | -1.7003E-07 | 3.3836E-08 | -2.7377E-09 | 1.3179E-10 | -3.9083E-12 | 6.6281E-14 | -4.9420E-16 |
表9
图22示出了例子三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7000mm时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光学成像透镜组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23示出了例子三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7000mm时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24示出了例子三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7000mm时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25示出了例子三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7000mm时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光学成像透镜组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
图27示出了例子三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1000mm时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光学成像透镜组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28示出了例子三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1000mm时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29示出了例子三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1000mm时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30示出了例子三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1000mm时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光学成像透镜组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
根据图22至图25、图27至图30可知,例子三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透镜组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例子四
如图31至图40所示,描述了本申请例子四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在本例子及以下例子中,为简洁起见,将省略部分与例子四相似的描述。图31示出了例子四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7000mm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6示出了例子四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1000mm时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31和图36所示,光学成像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可变光阑STO、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第七透镜E7、滤光片E8和成像面S17。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负光焦度,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为凸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为凹面。第五透镜E5具有负光焦度,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为凹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为凹面。第六透镜E6具有正光焦度,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为凸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为凹面。第七透镜E7具有负光焦度,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3为凸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S14为凹面。滤光片E8具有滤光片的物侧面S15和滤光片的像侧面S16。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6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7上。
在本例子中,光学成像透镜组的总有效焦距f为5.89mm,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7000mm时,最大视场角FOV为84.9°,TTL为7.00mm,Fno为1.59;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1000mm时,最大视场角FOV为84.4°,TTL为7.03mm,Fno为2.43。
表10示出了例子四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10
其中,D1如表11所示,
OT | 7000 | 1000 |
D1 | 0.4284 | 0.4581 |
表11
表12示出了可用于例子四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例子四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表12
图32示出了例子四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7000mm时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光学成像透镜组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33示出了例子四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7000mm时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34示出了例子四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7000mm时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35示出了例子四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7000mm时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光学成像透镜组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
图37示出了例子四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1000mm时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光学成像透镜组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38示出了例子四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1000mm时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39示出了例子四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1000mm时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40示出了例子四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1000mm时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光学成像透镜组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
根据图32至图35、图37至图40可知,例子四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透镜组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综上,例子一至例子四分别满足表13中所示的关系。
表13
表14给出了例子一至例子四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有效焦距f,各透镜的有效焦距f1至f7,最大视场角FOV,像高ImgH,光学成像透镜组的长度TTL。
表14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其电子感光元件可以是感光耦合元件(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MOS)。成像装置可以是诸如数码相机的独立成像设备,也可以是集成在诸如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上的成像模块。该成像装置装配有以上描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40)
1.一种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透镜组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
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具有光焦度,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
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透镜具有光焦度;
第四透镜;
第五透镜,所述第五透镜具有光焦度,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
第六透镜,所述第六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
第七透镜,所述第七透镜具有负光焦度,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
其中,所述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1000mm时的F数Fno2、所述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7000mm时的F数Fno1之间满足:1.3<Fno2/Fno1<1.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和所述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之间满足:1<f1/f6<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T45和所述第五透镜与所述第六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T56之间满足:3<T45/T56<3.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4与所述光学成像透镜组的有效焦距f之间满足:R14/f<0.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1和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4之间满足:0.9<R11/R14<1.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所述第四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和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T45之间满足:1<(CT3+CT4)/T45<1.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与所述第六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T56、所述第六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之间满足:0.2<T56/CT6<0.7。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21、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32之间满足:1<DT21/DT32<1.5。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72、所述光学成像透镜组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之间满足:0.5<DT72/ImgH<1。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61、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52之间满足:0.2<(DT61-DT52)/DT52<0.6。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透镜组还包括可变光阑,所述可变光阑设置在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物距由远至近变化,所述可变光阑的最大半径逐渐减小,所述光学成像透镜组的F数变大。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间隔距离SAG52、所述第五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之间满足:-1.8<SAG52/CT5<-1.3。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间隔距离SAG61、所述第五透镜与所述第六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T56之间满足:-1.5<SAG61/T56<-1。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间隔距离SAG72、所述第七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7之间满足:-2<SAG72/CT7<-1。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临界点至所述光轴的垂直距离YC72、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72之间满足:0.1<YC72/DT72<0.5。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在最大有效径处的边缘厚度ET3、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之间满足:0.5<ET3/CT3<1。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在最大有效径处的边缘厚度ET4、所述第四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之间满足:0.9<ET4/CT4<1.3。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临界点之间的轴上间隔距离YT62、所述第六透镜的中心厚度CT6之间满足:0<YT62/CT6<0.6。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透镜组的F数最大或最小时的最大光学畸变DISTmax满足:|DISTmax|<5%。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成像透镜组的成像面的轴上间距TTL与所述光学成像透镜组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之间满足:TTL/ImgH<1.4。
21.一种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透镜组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
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具有光焦度,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
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透镜具有光焦度;
第四透镜;
第五透镜,所述第五透镜具有光焦度,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
第六透镜,所述第六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
第七透镜,所述第七透镜具有负光焦度,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
其中,所述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1000mm时的F数Fno2、所述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物距为7000mm时的F数Fno1之间满足:1.3<Fno2/Fno1<1.8;
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T45和所述第五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之间满足:1<T45/CT5<1.5。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和所述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之间满足:1<f1/f6<1.5。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T45和所述第五透镜与所述第六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T56之间满足:3<T45/T56<3.5。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4与所述光学成像透镜组的有效焦距f之间满足:R14/f<0.5。
25.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1和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4之间满足:0.9<R11/R14<1.3。
26.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透镜组还包括可变光阑,所述可变光阑设置在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物距由远至近变化,所述可变光阑的最大半径逐渐减小,所述光学成像透镜组的F数变大。
27.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与所述第六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T56、所述第六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之间满足:0.2<T56/CT6<0.7。
28.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21、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32之间满足:1<DT21/DT32<1.5。
29.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72、所述光学成像透镜组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之间满足:0.5<DT72/ImgH<1。
30.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61、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52之间满足:0.2<(DT61-DT52)/DT52<0.6。
31.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间隔距离SAG52、所述第五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之间满足:-1.8<SAG52/CT5<-1.3。
3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间隔距离SAG61、所述第五透镜与所述第六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T56之间满足:-1.5<SAG61/T56<-1。
3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间隔距离SAG72、所述第七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7之间满足:-2<SAG72/CT7<-1。
3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临界点至所述光轴的垂直距离YC72、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72之间满足:0.1<YC72/DT72<0.5。
35.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在最大有效径处的边缘厚度ET3、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之间满足:0.5<ET3/CT3<1。
36.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在最大有效径处的边缘厚度ET4、所述第四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之间满足:0.9<ET4/CT4<1.3。
37.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临界点之间的轴上间隔距离YT62、所述第六透镜的中心厚度CT6之间满足:0<YT62/CT6<0.6。
38.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透镜组的F数最大或最小时的最大光学畸变DISTmax满足:|DISTmax|<5%。
39.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所述第四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和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T45之间满足:1<(CT3+CT4)/T45<1.5。
40.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成像透镜组的成像面的轴上间距TTL与所述光学成像透镜组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之间满足:TTL/ImgH<1.4。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813155.2U CN214669825U (zh) | 2021-04-20 | 2021-04-20 | 光学成像透镜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813155.2U CN214669825U (zh) | 2021-04-20 | 2021-04-20 | 光学成像透镜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669825U true CN214669825U (zh) | 2021-11-09 |
Family
ID=784652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813155.2U Active CN214669825U (zh) | 2021-04-20 | 2021-04-20 | 光学成像透镜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669825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815168A (zh) * | 2022-05-27 | 2022-07-29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
2021
- 2021-04-20 CN CN202120813155.2U patent/CN21466982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815168A (zh) * | 2022-05-27 | 2022-07-29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14815168B (zh) * | 2022-05-27 | 2024-04-19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1086744U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112731625B (zh) | 摄像镜头 | |
CN110727083A (zh) | 摄像镜头组 | |
CN112415729A (zh) | 变焦镜头 | |
CN111474693A (zh) | 变焦镜头 | |
CN112034599A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111694139A (zh) | 变焦镜头 | |
CN214669824U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113325545B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215297805U (zh) | 光学成像透镜组 | |
CN112698484B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210894833U (zh) | 摄像镜头组 | |
CN214669825U (zh) | 光学成像透镜组 | |
CN113126255B (zh) | 光学成像透镜组 | |
CN114994871B (zh) | 摄影镜头 | |
CN217213296U (zh) | 摄像镜片组 | |
CN212623312U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214669842U (zh) | 变焦镜头 | |
CN214669818U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216792559U (zh) | 成像系统 | |
CN217181307U (zh) | 摄像镜头 | |
CN216792560U (zh) | 摄像镜头 | |
CN114647063B (zh) | 成像镜片组 | |
CN216411716U (zh) | 摄像透镜组 | |
CN217213298U (zh) | 摄像镜头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