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656747U - 一种平原河网区泥沙拦截和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平原河网区泥沙拦截和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656747U
CN214656747U CN202023111406.7U CN202023111406U CN214656747U CN 214656747 U CN214656747 U CN 214656747U CN 202023111406 U CN202023111406 U CN 202023111406U CN 214656747 U CN214656747 U CN 2146567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lt
river
intercepting
river network
intercep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11140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挺峰
颜秉龙
何翔宇
杨腾腾
胡润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of CAS filed Critical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of CAS
Priority to CN20202311140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6567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6567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6567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152Water filtration

Landscapes

  • Treatment Of Sludge (AREA)
  • Hydroponics (AREA)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平原河网区泥沙拦截和处理系统,包括设置于河道连接点好河口处的泥沙拦截槽、沿河道设置的输送管道、气力泵、处理装置、自动控制系统和河口区湿地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包括数据中心、通信模块、和设置于泥沙拦截槽内的水质传感器和泥位传感器,水质传感器和泥位传感器通过通信模块通过数据中心连接气力泵,处理装置的出口连接河口区湿地系统;泥沙拦截槽由水体底泥下挖形成,槽内设置有支架支撑通信模块、水质传感器和泥位传感器本实用新型利用平原河网区泥沙颗粒细、含水量高和流动性大的特征实现自河网内到河口区泥沙的自动快速收集、深度处理和资源化,削减入湖泥沙和营养盐负荷,降低富营养化风险。

Description

一种平原河网区泥沙拦截和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利工程和环境工程领域,具体是一种平原河网区泥沙收集与净化的系统,可应用于河道治理和环境保护。
背景技术
湖库水体污染根本来源是流域污染物质在湖泊水体和沉积物中的过量富集。流域降水冲刷或者生产生活用水都会使得大量颗粒物引入河道中,并由河道水流输送进入湖库形成淤泥。这些形成颗粒物中的有机成分是导致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底泥疏浚是解决河道和湖库污染问题最常用和重要手段之一。
不过,目前的底泥疏浚还存在不及时、周期长、耗费大和疏浚淤泥处理困难等问题。比如,目前内河疏浚最多为每年疏浚一次,且每次疏浚前后均需要调查评估,时间、人力和物力耗费巨大。此外,还需要开辟场地堆埋疏浚淤泥,以防止二次污染的发生。这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因此,如何研发更加经济、环保和高效的底泥疏浚技术是一个亟需回答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与平原河网区泥沙淤积污染的现状,本发明提供一种平原河网区泥沙拦截和处理系统和方法,可实现泥沙、水的净化,降低水动力扰动强度,增大河口泥沙拦截槽泥沙拦截效率,削减污染负荷,并可为水生动物提供庇护所和居民休闲场所。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平原河网区泥沙拦截和处理系统,包括泥沙拦截系统、输送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处理装置和河口区湿地系统,
所述泥沙拦截系统包括设置于所述平原河网区的若干泥沙拦截槽,所述平原河网区中每个河道连接点和入湖河口处均设置一个所述泥沙拦截槽,
所述输送系统包括气力泵和沿河道设置的输送管道,通过所述输送管道每个所述泥沙拦截槽的底部均与所述处理装置连接,所述气力泵设置于所述处理装置入口处,
所述自动控制系统包括数据中心、通信模块、水质传感器和泥位传感器,每个所述泥沙拦截槽内均设置有通信模块、水质传感器和泥位传感器,所述水质传感器和所述泥位传感器通过通信模块连接所述数据中心,所述数据中心与所述气力泵电连接,
所述处理装置的出口连接所述河口区湿地系统,
所述泥沙拦截槽由水体底泥下挖形成,所述泥沙拦截槽内设置有支架,所述通信模块设置于支架上,水质传感器和泥位传感器通过所述支架设置于水面以下。优选的,设置于水面以下 1m处。
由于平原河网区底泥的流动性,泥沙拦截槽可以有效的收集河网内和末端的淤泥,水质传感器可以实时感知泥沙拦截槽内水体的温度、溶解氧和浊度;泥位传感器可以感知淤泥深度,这些信息通过通信模块送至数据中心,由数据中心控制气力泵实现对泥沙拦截槽网中淤泥的收集,并输送至处理装置,处理装置将获得的泥水混合物制成泥饼,并将泥饼用于河口湿地系统的建设,其产生的尾水则在达标后排入湿地。湿地系统既可以实现二次净化泥饼和达标尾水(深度处理),又可以美化湖滨环境。
优选的,所述数据中心和所述气力泵之间设置有控制器,由数据中心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决策后指令控制器控制气力泵的使用。
优选的,所述泥沙拦截槽呈倒置的四棱台型。
优选的,所述泥沙拦截槽的开口尺寸与交叉口或河口等宽。
优选的,所述泥沙拦截槽的底部和四壁采用钢筋混凝土固化。
优选的,所述输送系统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输送管道尽头的抽吸头。
优选的,所述抽吸头距离所述泥沙拦截槽的底部1m。抽吸头通过钢管固定在支架上。
优选的,所述支架由四根管桩和固定连接于所述管桩中间的铁板构成,所述铁板为边长 2m的正方形。
水质传感器可以实时感知泥沙拦截槽内水体的温度、溶解氧和浊度;泥位传感器可以感知淤泥深度。这些数据通过电缆与接线盒相连接。接线盒与通信模块相连接。通信模块通过商用网络将水质、泥位和视频数据无线发送到数据中心。所有设备的电力供应均由太阳能和蓄电池组成的供电系统供应。自动控制系统能够实时感知泥沙拦截槽中的水质、泥位和视频,并可以将数据无线传输到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由专用电脑和配套软件组成,能够实时接收收集的各泥沙拦截槽中的水温、溶解氧、浊度、泥位和视频等数据。数据中心将这些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并同时调用数据库中的淤积预警临界值。当实测数据超过预警临界值时,数据中心向控制器发送启动的指令。控制器启停气力泵。气力泵通过输送管道与抽吸头相联通。抽吸头抽吸的淤泥通过输送管道输送到处理装置中。该装置将淤泥脱水固化,并压缩成泥饼。同时,该装置对淤泥固化过程产生的尾水进行净化。最后,泥饼和达标尾水送至河口区湿地系统。
优选的,所述河口区湿地系统包括生态围桩、L型围堰和湖滨湿地,所述生态围桩围绕的区域内为所述湖滨湿地,所述L型围堰设置于所述平原河网的入湖河口区,所述L型围堰从河道口延伸出,并在入湖口处弯折形成俯视的L型,所述L型围堰内设置有所述泥沙拦截槽。
优选的,所述L型围堰的堰体由钢丝网笼石块堆砌而成,因而堰体可以透水,所述L型围堰的顶部充填疏浚淤泥或泥饼,并栽种有挺水植物。L型围堰能够有效降低河道来水动能和来自开敞湖区风浪的扰动,降低泥沙拦截槽内的淤泥和污染物的二次悬浮风险。
优选的,所述L型围堰的顶部高程值比湖泊多年平均水位高0.5m。因此,“L”型围堰是季节性淹没围堰,可以满足丰水期河流行洪的要求。
优选的,所述生态围桩为圆木木桩,所述生态围桩等距地围绕在所述湖滨湿地外侧。生态围桩可以有效降低风浪扰动和减少围桩内水土流失。
优选的,所述湖滨湿地由泥饼填充获得,所述湖滨湿地中种植水生植物并放养水生动物。优选的,所述泥饼由所述处理装置处理的泥沙脱水处理后获得,所述处理装置处理得到的尾水净化后排入所述湖滨湿地。湖滨湿地可以二次净化处理装置产生的泥和水,并为可为水生动物提供庇护所和居民休闲场所。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使用泥沙拦截系统实现对整个河湖系统内泥沙进行拦截,缩短了污染底泥的运移距离,降低了由底泥导致的水体污染风险。
2.使用输送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和处理装置相结合,实现了对淤泥的实时收集和快速处理,提高了处理的时效性,降低了处理成本。
3.利用处理装置制成的泥饼构建湖滨湿地和L型围堰,既实现了淤泥的资源化,又对处理装置产生的泥和水进行了二次净化,实现了疏浚淤泥的深度处理,降低了二次污染风险。
4.L型围堰和湖滨湿地不仅能够增大泥沙拦截槽的泥沙拦截效率,资源化利用疏浚淤积副产品,还能为水生动物提供庇护所和居民休闲场所,实现了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
本发明设计了泥沙拦截系统,并将之建设在河网和湖泊组成的河湖系统内。由于平原河网内淤泥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其将随水流向泥沙拦截槽汇聚。当系统中采集的疏浚超过预警临界值后,数据中心将触发控制器,进而启停气力泵。气力泵通过输泥管组成的管网,可以抽吸泥沙拦截槽内的淤泥,并将其输送到处理装置中。该装置将淤泥脱水固化制成泥饼用于河口湿地和L型围堰的建设,产生的达标尾水排放入湖滨湿地系统。这样完成了泥和水的二次净化。同时,L型围堰和湖滨湿地系统能降低水动力扰动强度,增大河口泥沙拦截槽泥沙拦截效率,削减污染负荷,并可为水生动物提供庇护所和居民休闲场所。
本发明将上述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低成本、高效、高质量的泥沙拦截和净化处理。
本发明利用平原河网区底泥含水量高、流动性大的特点,在河网内河道交织点以及作为河网末端的入湖河口建设泥沙拦截槽,形成泥沙拦截槽系统。泥沙拦截槽系统可以快速高效的拦截泥沙,并实现监控、抽排、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全过程快速自动化处理。这样可以极大的减少淤泥及相关污染物在河网中的停留时间、削减入湖淤泥及相关污染物的总量,进而降低由淤泥引发的水污染风险,提高水系和湖泊的生态服务价值。
本发明的泥沙拦截槽形态设计是经过现场调查、样品采集测试和公式与模型计算模拟得出的,能够保证存储在最大泥沙蓄积厚度范围内的淤泥不发生侵蚀悬浮,提高拦截效率,降低二次污染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泥沙拦截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入湖口出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自动控制系统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1中流入太湖的大浦港口泥沙拦截槽的位置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1中使用声纳扫描得到的大埔港口泥沙拦截槽的三维图像。
其中,1是泥沙拦截槽,2是支架,3是抽吸头,4是混凝土壁,5是钢管,6是输送管道,7是水质传感器,8是电力和通信模块,9是摄像头,10是河,11是气力泵,12是处理装置, 13是控制器,14是数据中心,15是湖岸大堤,16是湖滨湿地,17是湖泊,18是生态围桩, 19是L型围堰,20是钢丝网笼石块,21是泥位传感器,22是泥饼,23是湖床,24是太阳, 25是太阳能电池,26是通信模块,27是接线盒,28是蓄电池,29是导线,30是5G网络传输。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在太湖入湖口大浦港及其河网区进行示范建设:
如图1-5所示,采用的平原河网区泥沙拦截和处理系统,包括泥沙拦截系统、输送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处理装置12和河口区湿地系统,所述泥沙拦截系统包括设置于所述平原河网区的若干泥沙拦截槽1,所述平原河网区中每个河道连接点和入湖河口处均设置一个所述泥沙拦截槽1,
所述输送系统包括气力泵11和沿河道设置的输送管道6,通过所述输送管道6每个所述泥沙拦截槽1的底部均与所述处理装置12连接,所述气力泵11设置于所述处理装置12入口处,所述自动控制系统包括数据中心14、通信模块26、水质传感器7和泥位传感器21,每个所述泥沙拦截槽1内均设置有通信模块26、水质传感器7和泥位传感器21,所述水质传感器 7和所述泥位传感器21通过通信模块26连接所述数据中心14,所述数据中心14与所述气力泵11电连接,所述处理装置12的出口连接所述河口区湿地系统,所述泥沙拦截槽1由水体底泥下挖形成,所述泥沙拦截槽1内设置有支架2,所述通信模块26设置于支架2上,水质传感器7和泥位传感器21通过所述支架2设置于水面以下1m处。
数据中心14和所述气力泵11之间设置有控制器13,由数据中心14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决策后指令控制器13控制气力泵11的使用。
所述泥沙拦截槽1呈倒置的四棱台型。
所述泥沙拦截槽1的开口尺寸与交叉口或河口等宽。
本实例中,小型的泥沙拦截槽1开口长度10m,宽度8m,槽高为3m,底部长度5m,宽度4m,布置于河道交汇处的中心区,大型的泥沙拦截槽1长度200m,宽度100m,深度4.5m,布置于距湖岸25m处的河口区。配制混凝土对拦截槽表面进行硬化处理,分别在大,小拦截槽底面中点,架设支架2,支架2由四根管桩和固定连接于所述管桩中间的铁板构成,所述铁板为边长2m的正方形,管桩底部固定于底面,顶部超出水面2.5m。
输送管道6尽头设置抽吸头3。
所述抽吸头3距离所述泥沙拦截槽1的底部1m。抽吸头3通过钢管5固定在支架2上。
所述河口区湿地系统包括生态围桩18、L型围堰19和湖滨湿地16,所述生态围桩18围绕的区域内为所述湖滨湿地16,所述L型围堰19设置于所述平原河网的入湖河口区,所述L 型围堰19从河道口延伸出,并在入湖口处弯折形成俯视的L型,所述L型围堰19内设置有所述泥沙拦截槽1。
所述L型围堰19的堰体由钢丝网笼石块20堆砌而成,因而堰体可以透水,所述L型围堰19的顶部充填疏浚淤泥或泥饼22,并栽种有挺水植物。L型围堰19能够有效降低河道来水动能和来自开敞湖区风浪的扰动,降低泥沙拦截槽1内的淤泥和污染物的二次悬浮风险。
所述L型围堰19的顶部高程值比湖泊17多年平均水位高0.5m。因此,“L”型围堰是季节性淹没围堰,可以满足丰水期河流行洪的要求。
所述生态围桩18为圆木木桩,所述生态围桩18等距地围绕在所述湖滨湿地16外侧。生态围桩18可以有效降低风浪扰动和减少围桩内水土流失。
所述湖滨湿地16由泥饼22填充获得,所述湖滨湿地16中种植水生植物并放养水生动物。优选的,所述泥饼22由所述处理装置12处理的泥沙脱水处理后获得,所述处理装置12处理得到的尾水净化后排入所述湖滨湿地16。湖滨湿地16可以二次净化处理装置12产生的泥和水,并为可为水生动物提供庇护所和居民休闲场所。
在本实例中,河道出口为太湖大浦港入湖口(参见图2、图5),采用泥沙拦截槽1对泥沙进行存储,上方泥位传感器21实时向数据中心14传输数据,达到预警值时,数据中心14向控制器13发出指令,开启气力泵11、底泥的处理装置12,开始进行工作,对底泥进行抽出和去污化处理,处理后的底泥与余水达到标准后,排入湖滨湿地16进行植物二次深度净化。
本实例中,泥位传感器21、水质传感器7和的摄像头9与电力和通信模块8相连,并经过通信模块26和商用5G网络实时传送数据。所有设备均由太阳能板和蓄电池28组成的电力模块提供电力。
本实例中淤泥自动收集和处理系统中控制器13、数据中心14、气力泵11、处理装置12 均安装于位于湖岸大堤15旁的厂房中。数据中心14接受来自通信模块26和摄像头9的数据传输。当监测值超过蓄满临界值时,数据中心14发送指令给输送系统和处理装置12。系统通过控制器13启动气力泵11,通过输送管道6和抽吸头3抽吸泥沙拦截槽1内的淤泥。淤泥被输送管道6输送到位于厂房中的处理装置12中。该装置完成对淤泥的脱水固化,并将其压缩成泥饼。同时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水经净化达标后排入湖滨湿地16。此外,该装置制成的泥饼可用于湖滨湿地16和L型围堰19建设用土。
本实例的河口区湖滨湿地系统中,L型围堰19从河道向湖心延伸,向前延长30m后,拐角后再往前20m形成“L”型,L型围堰19由钢丝网笼石块20堆砌组成,L型围堰19高度为2.5m,剖面形状为梯形。围堰顶部用处理后底泥的泥饼22装填,栽种有芦苇等挺水植物。湖滨湿地16边缘用生态围桩18进行固定底泥,生态围桩18间隔0.5m钉桩,沿岸边布置形成长方形。
结合附图对本系统进行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2,河道交叉口小型泥沙拦截槽布置于河道上游,进行泥沙收集的前处理,河口区大型泥沙拦截槽布置于入湖口,对河道泥沙进行收集再处理。
参见图1,所述的泥沙拦截槽1呈倒置的四棱台型。
图6为利用声纳扫描得到的大浦港口的泥沙拦截槽1(图5)三维图像。
参见图4,支架2上设有不锈钢外罩,用于保护供电系统,通信模块26和摄像头9,其中供电系统(太阳能电池25,小型风力发电机)发电装置布置于罩外,通过电线与蓄电池28相连,蓄电池28通过导线29对通信模块26,摄像头9,泥位传感器21,水质传感器7进行供能。
数据中心14实时接受来自通信模块26的数据传输,并自动生成相应的泥沙拦截槽1泥沙淤积过程线。气力泵11通过输送管道6与位于泥沙拦截槽1底部以上1m处的抽吸头3相联通。
参见图3,L型围堰19顶部高程值比湖泊17多年平均水位高出0.5m。因此,L型围堰19是季节性淹没围堰,可以满足丰水期河流行洪的要求。湿地中培养挺水植物、水生动物,形成简易生态循环系统。
通过上述技术,河流输送泥沙至河口时,经过围堰流速降低,悬浮物沉积于拦截槽中,河水透过围堰时,堰体吸附材料对其进行吸附净化,使得河水流出围堰后,其携带的污染物量得以削减。泥沙拦截槽1内淤泥可抽出填在湖滨湿地16里,种植芦苇等植物对其进行植物净化,以此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Claims (10)

1.一种平原河网区泥沙拦截和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泥沙拦截系统、输送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处理装置和河口区湿地系统,
所述泥沙拦截系统包括设置于所述平原河网区的若干泥沙拦截槽,所述平原河网区中每个河道连接点和入湖河口处均设置一个所述泥沙拦截槽,
所述输送系统包括气力泵和沿河道设置的输送管道,通过所述输送管道每个所述泥沙拦截槽的底部均与所述处理装置连接,所述气力泵设置于所述处理装置入口处,
所述自动控制系统包括数据中心、通信模块、水质传感器和泥位传感器,每个所述泥沙拦截槽内均设置有通信模块、水质传感器和泥位传感器,所述水质传感器和所述泥位传感器通过通信模块连接所述数据中心,所述数据中心与所述气力泵电连接,
所述处理装置的出口连接所述河口区湿地系统,
所述泥沙拦截槽由水体底泥下挖形成,所述泥沙拦截槽内设置有支架,所述通信模块设置于支架上,水质传感器和泥位传感器通过所述支架设置于水面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原河网区泥沙拦截和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中心和所述气力泵之间设置有控制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原河网区泥沙拦截和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泥沙拦截槽呈倒置的四棱台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原河网区泥沙拦截和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泥沙拦截槽的开口尺寸与交叉口或河口等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原河网区泥沙拦截和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泥沙拦截槽的底部和四壁为钢筋混凝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原河网区泥沙拦截和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系统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输送管道尽头的抽吸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平原河网区泥沙拦截和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抽吸头距离所述泥沙拦截槽的底部1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原河网区泥沙拦截和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河口区湿地系统包括生态围桩、L型围堰和湖滨湿地,所述生态围桩围绕的区域内为所述湖滨湿地,所述L型围堰设置于所述平原河网的入湖河口区,所述L型围堰从河道口延伸出,并在入湖口处弯折形成俯视的L型,所述L型围堰内设置有所述泥沙拦截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平原河网区泥沙拦截和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L型围堰的堰体由钢丝网笼石块堆砌而成,所述L型围堰的顶部充填疏浚淤泥或泥饼,并栽种有挺水植物。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平原河网区泥沙拦截和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围桩为圆木木桩,所述生态围桩等距地围绕在所述湖滨湿地外侧。
CN202023111406.7U 2020-12-22 2020-12-22 一种平原河网区泥沙拦截和处理系统 Active CN2146567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111406.7U CN214656747U (zh) 2020-12-22 2020-12-22 一种平原河网区泥沙拦截和处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111406.7U CN214656747U (zh) 2020-12-22 2020-12-22 一种平原河网区泥沙拦截和处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656747U true CN214656747U (zh) 2021-11-09

Family

ID=785016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111406.7U Active CN214656747U (zh) 2020-12-22 2020-12-22 一种平原河网区泥沙拦截和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6567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59016B (zh) 一种水华藻类拦挡富集收集除藻系统
CN103334469B (zh) 用于中心城区河道污染底泥清除的处理系统及处理工艺
CN106976982A (zh) 用于河道排污口的浮动式临时原位净化装置
CN102392438A (zh) 一种能够提高疏浚底泥堆场承载力的脱水干化方法
CN206143897U (zh) 一种多功能雨水收集与处理回用系统
CN203498891U (zh) 用于中心城区河道污染底泥清除的处理系统
CN102107936A (zh) 一种适合太湖清淤底泥余水处理的工艺
CN104746475A (zh) 一种利用风力潮汐发电蓄水引流处理河道污水装置及方法
CN102277863A (zh) 人造海面落差引导海水循环发电及综合利用海水方法
CN111335383A (zh) 一种黑臭水体清淤系统及方法
CN107190832B (zh)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口的改造方法
CN214656747U (zh) 一种平原河网区泥沙拦截和处理系统
CN211849238U (zh) 一种用于高桩码头后方的气动防淤装置
CN106380042B (zh) 一种应用于湖泊的循环式水体净化系统及方法
CN110468808B (zh) 一种河流洄游鱼类集鱼站
CN108423956B (zh) 一种河湖淤泥原位修护净化装置
CN105036336A (zh) 一种气耘机动型污染水体治理与修复系统及构建方法
CN115726430A (zh) 一种建筑工地雨水废水回收系统
CN112709188A (zh) 一种平原河网区泥沙拦截和处理系统
CN202324040U (zh) 河床清淤排污设备
CN111675452B (zh) 一种基于纳米耦合材料水体生态净化系统
CN112227324A (zh) 一种智能化蓝藻全自动收集打捞水上平台
CN107162336B (zh) 利用自循环净化小区废水的人工湿地
CN106759666B (zh) 多功能潜水泵站斜拉悬挂式固定配套装置
CN206090694U (zh) 一种基于环境保护的污水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