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653943U - 污水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污水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653943U
CN214653943U CN202120385216.XU CN202120385216U CN214653943U CN 214653943 U CN214653943 U CN 214653943U CN 202120385216 U CN202120385216 U CN 202120385216U CN 214653943 U CN214653943 U CN 2146539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nk
water inlet
inlet channel
aerobic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38521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秦升益
徐志通
张丹丹
何贝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Renchua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Renchua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Renchua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Renchua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38521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6539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6539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6539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以及沉淀池;第一回流通道,第一回流通道连通缺氧池与厌氧池;第二回流通道,第二回流通道连通缺氧池和好氧池;第三回流通道,第三回流通道连通沉淀池和缺氧池。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污水处理系统脱氮除磷的能力较弱的问题。

Description

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排放标准日趋严格,污水处理厂及再生水厂通过进一步提标改造以满足相关标准要求十分迫切,相应的也对污水处理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完善以极大的推动力和社会需求。
在相关技术中,通过A2/O工艺对污水进行处理。A2/O工艺的工艺流程是:污水原水依次经过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完成生化反应后,在沉淀池沉积污泥,处理水排放。A2/O工艺工艺系统上可以称为最简单的同步脱氮除磷工艺,总的水停留时间少于其他同类工艺。在厌氧、缺氧、好氧交替运行的条件下,丝状菌不能大量繁殖,并且没有污泥膨胀的顾虑。污泥含磷浓度高,具有很高的肥效。在整体系统运行中不需投药,厌氧区和缺氧区只需轻微搅拌,不需增加溶解氧,运行费用低。但是上述的工艺过程没有深度处理,脱氮除磷的能力较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系统,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污水处理系统脱氮除磷的能力较弱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以及沉淀池;第一回流通道,第一回流通道连通缺氧池与厌氧池;第二回流通道,第二回流通道连通缺氧池和好氧池;第三回流通道,第三回流通道连通沉淀池和缺氧池。
进一步地,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第一进水渠、第二进水渠、第三进水渠以及第四进水渠,第一进水渠与厌氧池连通,第二进水渠连通厌氧池和缺氧池,第三进水渠连通缺氧池和好氧池,第四进水渠连通好氧池和沉淀池,污水由第一进水渠进入污水处理系统,并依次通过厌氧池、第二进水渠、缺氧池、好氧池以及沉淀池,第一回流通道连通缺氧池和第一进水渠,第二回流通道连通第四进水渠和第二进水渠,第三回流通道连通沉淀池和第二进水渠。
进一步地,厌氧池、缺氧池和好氧池内均填加有填料,厌氧池和缺氧池内均为生化反应井室,生化反应井室由硅砂砌块砌筑,厌氧池内的生化反应井室内安放悬挂软体涤纶填料的第一固定支架,缺氧池内的生化反应井室内安放悬挂软体涤纶填料的第二固定支架,好氧池内填加好氧悬浮填料,好氧悬浮填料的填充率在30%~60%之间。
进一步地,好氧池内的好氧悬浮填料的填料基材融入亲水因子,好氧悬浮填料的外形尺寸为
Figure BDA0002945970310000021
好氧悬浮填料的配置密度的范围在0.94g/cm3-0.97g/cm3,好氧悬浮填料的有效比表面积≥450m2/m3,好氧悬浮填料的载体挂角膜后的硝化速率
Figure BDA0002945970310000022
Figure BDA0002945970310000023
好氧悬浮填料的有机物的氧化速率≥10g·COD/m2/d。
进一步地,好氧池中的溶解氧含量DO=2mg/L~2.5mg/L,缺氧池的溶解氧含量DO在 0.2mg/L~0.5mg/L之间,厌氧池的溶解氧含量DO≤0.2mg/L,好氧池用空压机供气,空压机的向上流曝气管曝气充氧,缺氧池用硝化液内回流管从好氧池回流液中补充溶解氧,厌氧池用反硝化液内回流管从缺氧池回流液中提取溶解氧。
进一步地,沉淀池内部设置有沉淀装置和第一排污口,第一排污口位于沉淀装置的下方,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出水口,出水口位于沉淀装置的上方。
进一步地,通过第一进水渠的进水口的流量为Qm,第一回流通道内的流量为QB,第二回流通道内的流量为QA,第三回流通道内的流量为QR,QA=1.5Qm~2.5Qm,QB=1.5Qm~2.5Qm, QR=Qm
进一步地,第一进水渠的进水口位于第一进水渠的上方,第一进水渠的出水口位于第一进水渠的下方,第二进水渠的进水口位于第二进水渠的上方,第二进水渠的出水口位于第二进水渠的下方,第三进水渠的进水口位于第三进水渠的上方,第三进水渠的出水口位于第三进水渠的下方,第四进水渠的进水口位于第四进水渠的上方,第四进水渠的出水口位于第四进水渠的下方。
进一步地,第二进水渠、第三进水渠以及第四进水渠的底部均设置有第二排污口。
进一步地,沉淀池的底部呈锥形,第一排污口位于锥形的底部。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缺氧池与厌氧池连通,好氧池与缺氧池连通,沉淀池与好氧池连通。第一回流通道连通缺氧池与厌氧池,第二回流通道连通缺氧池和好氧池,第三回流通道连通沉淀池和缺氧池。通过上述的第一回流通道、第二回流通道以及第三回流通道,有效地将处于处理过程的污水不断地进行回流,进而实现对污水的重复处理,这样的处理过程有效地降低污水中的氮和磷的含量。因此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污水处理系统脱氮除磷的能力较弱的问题。并且,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设置第一回流通道、第二回流通道以及第三回流通道,这样的设置方式简单,加工难度较低,能够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污水处理系统的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污水处理系统的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以及
图3示出了图1的污水处理系统的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厌氧池;2、缺氧池;3、好氧池;4、沉淀池;5、第二回流通道;6、第一回流通道; 7、第三回流通道;8、进水口;9、出水口;10、第二排污口;11、第一进水渠;12、第二进水渠;13、第三进水渠;14、第四进水渠;16、第一固定支架;17、第二固定支架;19、空压机;22、沉淀装置;41、第一排污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相比于现有技术而言增加了一条回流通道,即从缺氧池2出水到厌氧池1进水口,流量为QB;原有的从沉淀池4底部引出活性污泥回流通道的出口从厌氧池1 改接到缺氧池2进水口,流量为QR。改为设有3条回流通道,即第一回流通道6、第二回流通道5以及第三回流通道7:从好氧池3出水到缺氧池2进水口,流量为QA不变。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污水处理系统包括:第一回流通道6、第二回流通道 5、第三回流通道7以及依次连通的厌氧池1、缺氧池2、好氧池3以及沉淀池4。第一回流通道6连通缺氧池2与厌氧池1。第二回流通道5连通缺氧池2和好氧池3。第三回流通道7连通沉淀池4和缺氧池2。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缺氧池2与厌氧池1连通,好氧池3与缺氧池2连通,沉淀池4与好氧池3连通。第一回流通道6连通缺氧池2与厌氧池1,第二回流通道5连通缺氧池2和好氧池3,第三回流通道7连通沉淀池4和缺氧池2。通过上述的第一回流通道6、第二回流通道5以及第三回流通道7,有效地将处于处理过程的污水不断地进行回流,进而实现对污水的重复处理,这样的处理过程有效地降低污水中的氮和磷的含量。因此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污水处理系统脱氮除磷的能力较弱的问题。并且,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设置第一回流通道、第二回流通道以及第三回流通道,这样的设置方式简单,加工难度较低,能够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回流通道6的回流比R在150%-200%之间,R=150%时,除磷率在 60%-69%之间,出水水质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当R=200%时,除磷率达到91%,出水水质达到IV类地面水标准。同时,第一回流通道6的回流比R在150%-200%之间时,除氮率达到74%,出水水质达到IV类地面水标准。
混合液从缺氧区段进入好氧区段为曝气池(好氧池3),好氧区段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去除COD,硝化和吸收磷等多项反应都在该区段内进行。混合液中含有的
Figure BDA0002945970310000041
污泥中含有的过剩的磷,而污水中的BOD生化需氧量、(或COD化学需氧量)则得以去除。
在厌氧池1、缺氧池2、好氧池3交替运行的条件下,丝状菌不能大量繁殖,无污泥膨胀之虑。污泥含磷浓度高,具有很高的肥效。运行中不需投药,厌氧池1和缺氧池2只需轻微搅拌,不以增加溶解氧为度,运行费用较低。运行中应注意,沉淀池4的进水要保持一定的溶解氧,减少停留时间,防止产生厌氧状态和污泥释磷现象出现,但溶解氧浓度也不宜过高,以防止循环混合液对缺氧反应区的影响。
沉淀池4选用向上流斜管沉淀池,出水SS≤5mg/L(SS为固体悬浮物浓度),或选用砂滤池。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第一进水渠11、第二进水渠12、第三进水渠13以及第四进水渠14,污水先进入到第一进水渠11,由第一进水渠11进入到厌氧池1中,再由厌氧池1进入到第二进水渠12中,由第二进水渠12进入到缺氧池2中,由缺氧池2进入到第三进水渠13,由第三进水渠13进入到好氧池3中,由好氧池3进入到第四进水渠14中,在由第四进水渠14进入到沉淀池4内,这样的设置方式,能够避免污水直接涌入到厌氧池1、缺氧池2、好氧池3以及沉淀池4中,能够起到缓冲的作用,并且污水在第一进水渠11、第二进水渠12、第三进水渠13以及第四进水渠14能够沉淀,这样也能够个间接的提高污水的净化的效果。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厌氧池1、缺氧池2和好氧池3内均填加有填料,厌氧池1和缺氧池2均为生化反应井室,生化反应井室由硅砂砌块砌筑,厌氧池1内的生化反应井室内安放悬挂软体涤纶填料的第一固定支架16,缺氧池2内的生化反应井室内安放悬挂软体涤纶填料的第二固定支架17,好氧池3内填加好氧悬浮填料,好氧悬浮填料的填充率在30%~60%之间。第一固定支架16和第二固定支架17的设置,能够使得填料放置在其上,这样显著的增加污水生化池生物膜的挂膜面积,为污水生化过程需求的各类菌种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并且,针对不同作用的生化反应井室内填充不同的填料,这样能够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菌种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不透水硅砂砌块砌筑的生化反应井室为硅砂井体。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好氧池3内的好氧悬浮填料的填料基材融入亲水因子,好氧悬浮填料的外形尺寸为
Figure BDA0002945970310000051
好氧悬浮填料的配置密度在0.94g/cm3- 0.97g/cm3,好氧悬浮填料的有效比表面积≥450m2/m3,好氧悬浮填料的载体挂膜后的硝化速率
Figure BDA0002945970310000053
好氧悬浮填料的有机物的氧化速率≥10gCOD/㎡ /d。上述的好氧悬浮填料的外形尺寸为优选尺寸,外形尺寸在
Figure BDA0002945970310000054
Figure BDA0002945970310000055
之间均可以。好氧悬浮填料内置交叉分隔片;材料选用HDPE高密度聚乙烯或PP基丙烯材质,注塑成型。好氧悬浮填料的填料基材融入亲水因子,利于水中的微生物生长;填料挂膜后的密度接近于水,污水处理池曝气时填料与污水呈完全混合状态。上述的好氧悬浮填料为水处理用高密度聚乙烯悬浮载体填料。
需要说明的是,好氧悬浮填料的配置密度是通过
Figure BDA0002945970310000056
其中,ρa为填料密度,单位为g/cm3,m为填料质量,单位为kg,Va为填料体积,单位为m3。好氧悬浮填料的载体挂膜后的硝化速率是指用于强化硝化的生物膜硝化速率应大于或者等于
Figure BDA0002945970310000057
Figure BDA0002945970310000058
好氧悬浮填料的有机物的氧化速率即有机物去除速率,通过试验测定结果并绘制COD浓度-时间变化曲线,利用该曲线和投加有效表面积通过计算求得填料挂膜后的有机物去除速率。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好氧池3中的溶解氧含量DO在2mg/L~2.5mg/L之间,缺氧池2的溶解氧含量DO在0.2mg/L~0.5mg/L之间,厌氧池1的溶解氧含量DO≤0.2mg/L,好氧池3用空压机19供气,空压机19的向上流曝气管曝气充氧,缺氧池2用硝化液内回流管从好氧池3回流液中补充溶解氧,厌氧池1用反硝化液内回流管从缺氧池2回流液中提取溶解氧。好氧池过高溶解氧含量DO不仅会抑制硝化菌的硝化作用,而且会破坏厌氧池和缺氧池的低溶解氧含量DO状态,过低的溶解氧含量DO,限制硝化菌的生长率,严重影响污水的脱氮效果。空压机19能够有效地向好氧池3中进行充气,进而通过向上流曝气管对好氧池3内进行充氧。这样的实施方式简单,便于设置。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装置代替空压机,只要能够实现对好氧池3内进行充气充氧即可。上述的硝化液内回流管为第二回流通道5,反硝化液内回流管为第一回流通道1。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向上流曝气管是指气流向上方的曝气器,曝气器的选择可以参考编号为CJ/T264-2018的行业标准。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沉淀池4内部设置有沉淀装置22和第一排污口41,第一排污口41位于沉淀装置22的下方,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出水口9,出水口9位于沉淀装置22的上方。上述的沉淀装置22为
Figure BDA0002945970310000059
聚丙烯斜管填料,
Figure BDA00029459703100000510
聚丙烯斜管填料能够进一步地沉淀水中的杂质,进而使得污水的处理更加完善。当污水处理后经过沉淀装置22后,即实现完整的污水净化过程,则可以被排出。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进水渠11的进水口8的流量为Qm,第一回流通道6内的流量为QB,第二回流通道5内的流量为QA,第三回流通道7内的流量为QR, QA=1.5Qm~2.5Qm,QB=1.5Qm~2.5Qm,QR=Qm。选择合适的QA、QB、QR对于污水的脱氮效果极为重要。QA、QB过大需要高功率的回流泵,增加能耗,反之,QA、QB较小时,脱氮效率降低。QR过小时,厌氧池的负荷增加,将影响各段生化反应池的效率;QR过大,则影响聚磷菌释放磷的效果,降低总磷的去除率。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进水渠11的进水口8位于第一进水渠11的上方,第一进水渠11的出水口位于第一进水渠11的下方,第二进水渠12的进水口位于第二进水渠 12的上方,第二进水渠12的出水口位于第二进水渠12的下方,第三进水渠13的进水口位于第三进水渠13的上方,第三进水渠13的出水口位于第三进水渠13的下方,第四进水渠14 的进水口位于第四进水渠14的上方,第四进水渠14的出水口位于第四进水渠14的下方。上述的设置能够使得污水的中的杂质不断地沉积在第一进水渠11、第二进水渠12、第三进水渠 13以及第四进水渠14的内部。杂质的密度大于水,水位于杂质的上方,因此该设置方式能够使得污水净化的效果更好,更加彻底。
本工艺在各级生化处理反应器和沉淀池4之间均设有出水或污泥回流通道、从好氧池3 出水到缺氧池2的进水口,流量QA。从缺氧池2出水到厌氧池1的进水口,流量QB。从沉淀池4底部引出活性污泥回流到缺氧池2进水口,流量QR
第二进水渠12、第三进水渠13以及第四进水渠14的底部均设置有第二排污口10。上述的第二排污口10能够使得第二进水渠12、第三进水渠13以及第四进水渠14内的杂质被排出,进而使得整个污水处理系统保持干净,进而能够提高净化效果。
沉淀池4的底部呈锥形,第一排污口41位于锥形的底部。锥形的底部便于设置,并且能够使得淤泥容易被排出。
生化反应的总水力停留时间HRT=13h,其中,在厌氧池1中的R1厌氧段HRT=3h,在缺氧池2中的R2缺氧段HRT=3h,在好氧池3中的R3好氧段HRT=7h,在沉淀池4中的R4沉淀池HRT=3.6h;泥停留时间HRT=15d。一般认为,HRT较长,有利于COD的去除。但对于厌氧池过长的HRT,厌氧池1会发生污泥膨胀,过短水流速度较大,易导致活性污泥流失;相对于好氧池3,过长的HRT,影响污泥释磷效果,增加污泥的排放量,过短会使污水中的硝化过程不充分,不利于脱氮。
污水处理的最佳酸碱度pH=6.5-8.5,在此范围内微生物适宜正常生活,pH偏离过大,微生物的酶系统的催化功能就会减弱,甚至死亡。pH值偏离可投加药剂予以调节。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的污水的流态基本接近推流式,污水从厌氧池1流入,依次经缺氧池2、好氧池3、沉淀池4出水,沉淀污泥,部分回流,多余排放或干化处理。
硅砂污水地下式水处理池固定的水池结构形式:以硅砂透水模块井为储水单元,构成六角形的蜂巢结构承力结构,井筒上部为水池顶板,承受地面的土压力。
建议硅砂井体及砌块执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1,使用期50年,水池的使用环境类别:2类。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采用基于理论在AAO的基础上进行革新研发的两级生物选择反硝化脱氮除磷工艺,与传统AAO工艺的主要区别是增加了一条反硝化液内回流通道,从缺氧池2 引出,到厌氧池1。同时,污泥回流通道出口改至缺氧池2。在功能方面解决了传统AAO工艺回流污泥中硝酸盐对厌氧释磷菌的干扰问题。而且厌氧—缺氧交替运行方式有利于强化系统反硝化释磷菌的富集。
该工艺理论上可节省50%的碳源需要、降低30%的需氧量、减少50%的剩余活性污泥产量并可以有效的控制污泥的膨胀。反硝化液回流保证了系统的厌氧—缺氧循环,为反硝化聚磷菌的生长富集提供了条件,反硝化回流比控制影响到反硝化聚磷菌的生存环境。反硝化液回流也会携带部分的NO3-N、NO2-N至厌氧池1,反硝化液回流对于污水脱氮有重要意义。
由于从工艺方面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硝酸氮(NO3)对聚磷菌(PAOSDPB)的影响,充分利用了聚磷菌的作用,也可聚集更多的反硝化除磷细菌(DPB),最大化同步脱氮除磷作用。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本工艺对污染物的去除效能,有利于改善出水水质,降低运行能耗,保证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达标,出水水质可达一级A排放标准至IV类地面水标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依次连通的厌氧池(1)、缺氧池(2)、好氧池(3)以及沉淀池(4);
第一回流通道(6),所述第一回流通道(6)连通所述缺氧池(2)与所述厌氧池(1);
第二回流通道(5),所述第二回流通道(5)连通所述缺氧池(2)和所述好氧池(3);
第三回流通道(7),所述第三回流通道(7)连通所述沉淀池(4)和所述缺氧池(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第一进水渠(11)、第二进水渠(12)、第三进水渠(13)以及第四进水渠(14),所述第一进水渠(11)与所述厌氧池(1)连通,所述第二进水渠(12)连通所述厌氧池(1)和所述缺氧池(2),所述第三进水渠(13)连通所述缺氧池(2)和所述好氧池(3),所述第四进水渠(14)连通所述好氧池(3)和所述沉淀池(4),污水由所述第一进水渠(11)进入所述污水处理系统,并依次通过所述厌氧池(1)、所述第二进水渠(12)、所述缺氧池(2)、所述好氧池(3)以及所述沉淀池(4),所述第一回流通道(6)连通所述缺氧池(2)和所述第一进水渠(11),所述第二回流通道(5)连通所述第四进水渠(14)和所述第二进水渠(12),所述第三回流通道(7)连通所述沉淀池(4)和所述第二进水渠(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池(1)、所述缺氧池(2)和所述好氧池(3)内均填加有填料,所述厌氧池(1)和所述缺氧池(2)均为生化反应井室,所述生化反应井室由硅砂砌块砌筑,所述厌氧池(1)内的所述生化反应井室内安放悬挂软体涤纶填料的第一固定支架(16),所述缺氧池(2)内的所述生化反应井室内安放悬挂软体涤纶填料的第二固定支架(17),所述好氧池(3)内填加好氧悬浮填料,所述好氧悬浮填料的填充率在30%~60%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池(3)内的所述好氧悬浮填料的填料基材融入亲水因子,所述好氧悬浮填料的外形尺寸为
Figure FDA0002945970300000013
所述好氧悬浮填料的配置密度的范围在0.94g/cm3-0.97g/cm3,所述好氧悬浮填料的有效比表面积≥450m2/m3,所述好氧悬浮填料的载体挂膜后的硝化速率
Figure FDA0002945970300000011
Figure FDA0002945970300000012
所述好氧悬浮填料的有机物的氧化速率≥10g·COD/m2/d。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池(3)中的溶解氧含量DO=2mg/L~2.5mg/L,所述缺氧池(2)的溶解氧含量DO在0.2mg/L~0.5mg/L之间,所述厌氧池(1)的溶解氧含量DO≤0.2mg/L,所述好氧池(3)用空压机(19)供气,所述空压机(19)的向上流曝气管曝气充氧,所述缺氧池(2)用硝化液内回流管从所述好氧池(3)回流液中补充溶解氧,所述厌氧池(1)用反硝化液内回流管从所述缺氧池(2)回流液中提取溶解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4)内部设置有沉淀装置(22)和第一排污口(41),所述第一排污口(41)位于所述沉淀装置(22)的下方,所述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出水口(9),所述出水口(9)位于所述沉淀装置(22)的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第一进水渠(11)的进水口(8)的流量为Qm,所述第一回流通道(6)内的流量为QB,所述第二回流通道(5)内的流量为QA,所述第三回流通道(7)内的流量为QR,其中,QA=1.5Qm~2.5Qm,QB=1.5Qm~2.5Qm,QR=Q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水渠(11)的进水口(8)位于所述第一进水渠(11)的上方,所述第一进水渠(11)的出水口位于所述第一进水渠(11)的下方,所述第二进水渠(12)的进水口位于所述第二进水渠(12)的上方,所述第二进水渠(12)的出水口位于所述第二进水渠(12)的下方,所述第三进水渠(13)的进水口位于所述第三进水渠(13)的上方,所述第三进水渠(13)的出水口位于所述第三进水渠(13)的下方,所述第四进水渠(14)的进水口位于所述第四进水渠(14)的上方,所述第四进水渠(14)的出水口位于所述第四进水渠(14)的下方。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水渠(12)、所述第三进水渠(13)以及所述第四进水渠(14)的底部均设置有第二排污口(10)。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4)的底部呈锥形,所述第一排污口(41)位于所述锥形的底部。
CN202120385216.XU 2021-02-20 2021-02-20 污水处理系统 Active CN2146539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85216.XU CN214653943U (zh) 2021-02-20 2021-02-20 污水处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85216.XU CN214653943U (zh) 2021-02-20 2021-02-20 污水处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653943U true CN214653943U (zh) 2021-11-09

Family

ID=784482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385216.XU Active CN214653943U (zh) 2021-02-20 2021-02-20 污水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65394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02301606B2 (en) Batch Style Wastewater Treatment Apparatus Using Biological Filtering Process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Method Using The Same
CN205170617U (zh) 一种复合式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
CN107487847A (zh) 一种一体化厌氧氨氧化强化内源反硝化sbbr深度脱氮的方法
CN205258127U (zh) 一种循环流环型多段泥膜共生复合式生物反应器
CN207827958U (zh) 一种新型mbbr泥膜混合污水处理系统
CN110240273B (zh) 交替饥饿培养诱导短程硝化反硝化的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10103554U (zh) 一种化工尾水强化脱氮装置
CN218910039U (zh) 高效的泥膜共生脱氮除磷污水处理系统
CN107585974A (zh) 一种基于mbbr工艺的污水处理方法
CN101823794B (zh) 流化载体生物膜反应工艺中流化填料快速挂膜的方法
CN103435220B (zh) A2o悬浮填料工艺耦合滤布过滤一体化脱氮除磷装置与方法
CN107973408B (zh) 一种生物膜强化脱氮装置
CN102020394B (zh) 污水处理系统
CN109264859A (zh) A2o2污水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方法
CN201598224U (zh) 一种脱氮除磷生物处理与过滤一体化的污水处理系统
CN105036332B (zh) 一种交替内循环生物滤池污水处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216549815U (zh) 一种内循环短程反硝化滤池
CN103641241B (zh) 一种前置反硝化曝气生物滤池及其处理污水的方法
CN100500593C (zh) 复合式污水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6865790B (zh) 一种污水处理设备
CN201313853Y (zh) 用于污水处理的生物膜反应设备
CN203486968U (zh) 一种污水处理反应池
CN209906446U (zh) 一种基于圆形罐体的一体化污水深度处理装置
CN210505759U (zh) 一种自循环高效生物脱氮装置
CN109942086B (zh) 具有柔性隔膜的mbr一体化设备及其mbr污水处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