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644706U - 一种高能喷射型水泥混合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能喷射型水泥混合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644706U
CN214644706U CN202023306406.2U CN202023306406U CN214644706U CN 214644706 U CN214644706 U CN 214644706U CN 202023306406 U CN202023306406 U CN 202023306406U CN 214644706 U CN214644706 U CN 2146447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urry
jet
cement
channel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30640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宗宽
朱伟文
谷永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Borui Petroleum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Borui Petroleum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Borui Petroleum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Borui Petroleum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30640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6447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6447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6447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eparation Of Clay, And Manufacture Of Mixtures Containing Clay Or Cement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高能喷射型水泥混合装置及系统,所述水泥混合装置包括泥浆混合腔、及由内至外套设设置的泥浆回流喷射通道、干水泥吸入通道、水射流通道和泥浆射流通道,各所述通道的出口端均与所述泥浆混合腔连通,所述泥浆回流喷射通道位于所述干水泥吸入通道中部,其入口端穿出所述干水泥吸入通道外;所述水射流通道与所述泥浆混合腔之间通过若干水流喷嘴连通;所述泥浆射流通道与所述泥浆混合腔之间通过环形泥浆喷口连通。本公开将现有的泥浆射流通道与泥浆混合腔之间的喷嘴连通方式,改进为环形泥浆喷口,该环形泥浆喷口增大了泥浆射流通道与泥浆混合腔之间的连通面积,有效解决了现有的泥浆射流通道喷嘴处的堵塞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高能喷射型水泥混合装置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能喷射型水泥混合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近几年各种泥浆混配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高能喷射型水泥混合装置已成为泥浆混配设备的核心部件,这种设备的工作目的就是需要最大程度的吸入干水泥,并最大程度的形成初混泥浆。这种水泥混合装置以实现更高的混合能量为目标,如在专利CN 200948414中公开的高能混合器,其内设有泥浆射流、水射流和泥浆回流射流三层射流,以使其混合腔内的负压增大,增加干水泥的吸入效率。但是,其水通道(相当于本案的水射流通道)、循环浆通道(相当于本案的泥浆射流通道)与过渡腔(相当于本案的泥浆混合腔)之间均由喷嘴形式连通,如其说明书附图的图4及说明书实施方式中描述,“来自于水通道和循环浆通道的各4股水和浆,分别经水喷口和浆喷口进入过渡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因水泥浓度较高,喷嘴的形式容易造成泥浆射流通道堵塞,设备维修率较高,反而影响了水泥混合装置的混合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高能喷射型水泥混合装置及系统,以解决现有的泥浆射流通道容易堵塞的问题。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能喷射型水泥混合装置,包括泥浆混合腔、及由内至外套设设置的泥浆回流喷射通道、干水泥吸入通道、水射流通道和泥浆射流通道,各所述通道的出口端均与所述泥浆混合腔连通,所述泥浆回流喷射通道位于所述干水泥吸入通道中部,其入口端穿出所述干水泥吸入通道外;
所述水射流通道内设有水射流腔,所述水射流腔与所述泥浆混合腔之间通过若干水流喷嘴连通;
所述泥浆射流通道内设有泥浆射流腔,所述泥浆射流腔与所述泥浆混合腔之间通过环形泥浆喷口连通;
所述泥浆混合腔的侧壁与所述水流喷嘴间形成所述环形泥浆喷口,所述泥浆射流腔与所述环形泥浆喷口贯通。
进一步,所述泥浆射流通道包括泥浆射入管、泥浆射流管,所述泥浆射流管的管壁设有至少一所述泥浆射入管,所述泥浆射流管包括一体连接的射流管部和射流管头,所述射流管头的内壁与所述水射流通道的外壁密封连接;所述射流管部与所述水射流通道的外壁之间设有所述泥浆射流腔;
所述泥浆射入管、泥浆射流腔、泥浆混合腔顺次连通;
所述泥浆混合腔的腔壁与所述射流管部远离所述射流管头的一端相接。
进一步,所述水射流通道包括入水管、固定套管和旋转套管,所述固定套管的管壁上设有至少一所述入水管,所述旋转套管套设于所述干水泥吸入通道外围,并相对所述干水泥吸入通道旋转定位,所述固定套管套设于所述旋转套管的外围,并相对所述干水泥吸入通道位置固定;
所述固定套管与所述旋转套管间设有所述水射流腔;
所述固定套管与所述旋转套管在靠近所述泥浆混合腔的端部分别设有若干水流喷嘴和若干旋转射流孔道,所述水流喷嘴和所述旋转射流孔道相对或错位设置;
所述入水管、水射流腔、旋转射流孔道、水流喷嘴、泥浆混合腔顺次连通。
进一步,所述旋转套管包括顺次一体连接的第一旋转头部、旋转管部和第二旋转头部,所述第二旋转头部位于所述旋转管部靠近所述泥浆混合腔的一端,其上设有朝向所述泥浆混合腔设置的所述旋转射流孔道。
进一步,所述固定套管包括一体连接的固定座和固定管部,所述固定座位于所述固定管部靠近所述泥浆混合腔的一端;
所述固定管部套设于所述旋转管部外围,所述固定管部和所述旋转管部之间设有所述水射流腔;
所述固定座与所述干水泥吸入管道外壁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座设有朝向所述泥浆混合腔设置的所述水流喷嘴。
进一步,所述第一旋转头部的内壁与所述干水泥吸入通道的外壁密封旋转连接,所述第一旋转头部的外壁与所述固定管部的内壁密封旋转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旋转头部的自由端部与旋转把手固定连接,所述旋转把手带动所述第一旋转头部绕所述干水泥吸入管道轴线旋转定位。
进一步,所述泥浆混合腔包括小圆柱段、锥形过渡段和大圆柱段,所述大圆柱段与所述泥浆射流管相接,所述固定座为无尖锥形座,所述锥形过渡段与所述固定座之间形成所述环形泥浆喷口,所述环形泥浆喷口与所述泥浆射流腔贯通。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高能喷射型水泥混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水泥混合装置,还包括泥浆混合罐、水泥循环泵、水泥流出泵、水泵;
所述泥浆混合罐的第一出口通过泥浆循环管线与所述水泥循环泵连通;
所述水泥循环泵通过第一水泥支路管线与所述泥浆回流喷射通道的入口端连通,并通过第二水泥支路管线与所述泥浆射流通道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一水泥支路管线、第二水泥支路管线及水路管线上均设有单向阀;
所述第一水泥支路管线靠近所述泥浆回流喷射通道入口的一端外壁上设有卡槽,卡箍卡住所述第一水泥支路管线上的卡槽与所述泥浆回流喷射通道上的卡槽,并将第一水泥支路管线与泥浆回流喷射通道连接固定;
所述水泥流出泵通过水泥流出管线与所述泥浆混合罐的第二出口连通;
所述水泵通过水路管线与所述水射流通道的入口端连通;
所述泥浆混合罐的入口端与所述泥浆混合腔的出口端连通。
进一步,所述第一水泥支路管线和/或所述第二水泥支路管线上设有密度计;所述水路管线上设有流量计。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能喷射型水泥混合装置及系统,所述水泥混合装置将现有的泥浆射流通道与泥浆混合腔之间的喷嘴连通方式,改进为环形泥浆喷口,该环形泥浆喷口增大了泥浆射流通道与泥浆混合腔之间的连通面积,有效解决了现有的泥浆射流通道喷嘴处的堵塞问题;同时,单位时间内进入泥浆混合腔内的液流增大,也更促进水、干水泥、泥浆的混合;继而提高整个水泥混合装置的混合效率及混合能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泥混合装置主视方向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泥混合装置后视方向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泥混合装置的侧视平面示意图;
图4为图3的A-A向截面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3的B-B向截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泥混合装置隐藏泥浆混合腔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泥混合装置隐藏泥浆混合腔及固定座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泥混合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泥混合系统的物料走向示意图。
图中,01、水泥混合装置;1、干水泥吸入通道;2、泥浆射流通道;21、泥浆射入管;22、泥浆射流管;221、射流管部;222、射流管头;23、环形泥浆喷口;3、水射流通道;31、入水管;32、旋转套管;321、第一旋转头部;322、旋转管部;323、第二旋转头部;323a、旋转射流孔道;33、固定套管;331、固定座;331a、水流喷嘴;331b、斜面;332、固定管部;34、旋转把手;4、泥浆回流喷射通道;41、卡槽;5、泥浆混合腔;51、小圆柱段;52、锥形过渡段;53、大圆柱段;02、泥浆混合罐;021、第一出口;022、第二出口;03、水泥循环泵;04、水泥流出泵;05、水泵;06、密度计;07、流量计;08、泥浆循环管线;09、第一水泥支路管线;010、第二水泥支路管线;011、水泥流出管线;012、水路管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定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参考图1-图8,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能喷射型水泥混合装置01,包括泥浆混合腔5、及由内至外套设设置的泥浆回流喷射通道4、干水泥吸入通道1、水射流通道3和泥浆射流通道2,各所述通道的出口端均与所述泥浆混合腔5的入口端连通,所述泥浆回流喷射通道4位于所述干水泥吸入通道1中部,其入口端穿出所述干水泥吸入通道1外;
所述水射流通道3内设有水射流腔,所述水射流腔与所述泥浆混合腔5 之间通过若干水流喷嘴331a连通;
所述泥浆射流通道2内设有泥浆射流腔,所述泥浆射流腔与所述泥浆混合腔5之间通过环形泥浆喷口23连通;
所述泥浆混合腔5的侧壁与所述水流喷嘴331a间形成所述环形泥浆喷口,所述泥浆射流腔与所述环形泥浆喷口23贯通无遮挡。
其中,干水泥吸入通道1与干水泥装置连接,用以输入干水泥;所述水射流通道3与水路管线012连通,用以输入干水泥混合用水;所述泥浆射流通道2、所述泥浆回流喷射通道4均用以回流已经混合过的泥浆;所述泥浆混合腔5用以对进入泥浆混合腔5的水、干水泥及泥浆进行混合形成新的混合泥浆,并实时排出。
进一步可选地,所述泥浆回流喷射通道4、干水泥吸入通道1、水射流通道3、泥浆射流通道2的轴线均在一条直线上。
进一步,所述泥浆回流喷射通道4的外壁上环向设有卡槽41;现有技术中泥浆回流喷射通道4的入口端与相邻管道间主要为螺纹连接,该螺纹连接方式费时费力,且容易产生扭矩,使该螺纹连接不稳定,甚至对管道造成损坏,该卡槽41的设置主要为与相邻管道上的卡槽41通过卡箍卡接固定,连接方便,稳定性好。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的水泥混合装置01将现有的泥浆射流通道 2与泥浆混合腔5之间的喷嘴连通方式,改进为环形泥浆喷口23,该环形泥浆喷口23增大了泥浆射流通道2与泥浆混合腔5之间的连通面积,有效解决了现有的泥浆射流通道2喷嘴处的堵塞问题;同时,进入泥浆混合腔5内的液流增大,也更促进水、干水泥、泥浆的混合;继而提高整个水泥混合装置01的混合效率及混合能量。
参考图3-图6,作为一可选地实施例,所述泥浆射流通道2包括泥浆射入管21、泥浆射流管22,所述泥浆射流管22的管壁设有至少一所述泥浆射入管21;所述泥浆射流管22包括一体连接的射流管部221和射流管头222,所述射流管头222的内壁与所述水射流通道3的外壁密封连接;所述射流管部221与所述水射流通道3的外壁之间设有所述泥浆射流腔;
所述泥浆射入管21、泥浆射流腔、泥浆混合腔5顺次连通;即,泥浆顺次进入泥浆射入管21、泥浆射流腔、泥浆混合腔5内。
其中,所述泥浆射入管21的个数可以依照需要设置,具体可以设置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等。
其中,进入泥浆回流喷射通道4及泥浆射入管21的泥浆可由与泥浆混合罐02连通的第一水泥支路管线09及第二水泥支路管线010供应,该泥浆混合罐02与各支路管线之间设有水泥循环泵03;该水泥循环泵03为一台定速旋转的离心泵,以泥浆射入管21设置两个,且该每个泥浆射入管21的内径与泥浆回流喷射通道4的内径相同为例,该离心泵流量2/3的泥浆经由泥浆射流通道2喷射入泥浆混合腔5内,形成高速的泥浆射流;离心泵流量1/3 的泥浆经由泥浆回流喷射通道4喷射入泥浆混合腔5内,形成高速的回流泥浆射流;
且,泥浆射流通道2及泥浆回流喷射通道4的泥浆来源相同,其来源均为泥浆混合罐02。
其中,射流管部221主要为与水射流通道3的外壁形成泥浆射流腔,射流管头222主要为密封该泥浆射流腔的一端,使泥浆射入管21中的泥浆只能进入泥浆混合腔5内。
作为一可选地实施例,所述水射流通道3通过可调节大小的射流孔道与所述泥浆混合腔5连通。
参考图3-图8,为实现该可调节大小的射流孔道,可选地,所述水射流通道3包括入水管31、固定套管33和旋转套管32,所述固定套管33的管壁上设有至少一所述入水管31,所述旋转套管32通过轴承套套设于所述干水泥吸入通道外围,并可相对所述干水泥吸入通道旋转定位,所述固定套管 33套设于所述旋转套管32的外围,并相对所述干水泥吸入通道位置固定;所述固定套管33与所述旋转套管32间设有所述水射流腔;所述固定套管33 与所述旋转套管32在靠近所述泥浆混合腔5的端部分别设有若干所述水流喷嘴331a和若干旋转射流孔道323a,所述水流喷嘴331a和所述旋转射流孔道323a相对或错位设置;
所述入水管31、水射流腔、旋转射流孔道323a、水流喷嘴331a、泥浆混合腔5顺次连通。
其中,水流喷嘴331a和所述旋转射流孔道323a相对或错位设置,通过调节射流孔道的重合面积调节水流量,即形成了可调节大小的射流孔道,以调节进入泥浆混合腔5内的水流大小。
其中,进入入水管31的水流可由带有水泵05的水路管线012提供。该水泵05为一台高速旋转的离心泵,高压水流经由入水管31、水射流腔、旋转射流孔道323a、水流喷嘴331a后喷射入泥浆混合腔5内。
其中,所述入水管31的个数可以依照需要设置,具体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等。
进一步可选地,所述旋转套管32包括顺次一体连接的第一旋转头部321、旋转管部322和第二旋转头部323,所述第二旋转头部323位于所述旋转管部322靠近所述泥浆混合腔5的一端,其上设有朝向所述泥浆混合腔5设置的旋转射流孔道323a。
所述固定套管33包括一体连接的固定座331和固定管部332,所述固定座331位于所述固定管部332靠近所述泥浆混合腔5的一端;
所述固定管部332套设于所述旋转管部322外围,所述固定管部332和所述旋转管部322之间设有所述水射流腔;
所述第一旋转头部321的内壁与所述干水泥吸入通道的外壁密封旋转连接,所述第一旋转头部321的外壁与所述固定管部332的内壁密封旋转连接;
所述固定座331与所述干水泥吸入管道外壁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座331 设有朝向所述泥浆混合腔5设置的水流喷嘴331a。
进一步可选地,所述入水管31位于所述射流管头222与所述第一旋转头部321之间。
其中,旋转管部322和固定管部332主要为形成水射流腔;第一旋转头部321主要为与干水泥吸入通道1外壁及固定管部332的内壁形成旋转密封;第二旋转头部323主要位于固定干部的外壁形成旋转密封;固定座331 主要为与干水泥吸入管道外围形成固定密封。上述旋转密封及固定密封使得进入水射流腔的水流只能通过射流孔道(包括旋转射流孔道323a和水流喷嘴 331a)进入泥浆混合腔5内。
其中,所有的旋转密封的接触面均涂有黄油。
作为一可选地实施例,参考图4、图6,所述泥浆混合腔5包括小圆柱段 51、锥形过渡段52和大圆柱段53,所述大圆柱段53与所述泥浆射流管22 相接,所述固定座331为一无尖锥形座,所述锥形过渡段52与所述固定座 331之间形成所述环形泥浆喷口23,所述环形泥浆喷口23与所述泥浆射流腔贯通。
进一步,参考图4、图5、图7,所述固定座331上相邻两个所述水流喷嘴331a之间设有斜面331b,以进一步加大部分环形泥浆喷口23区域。
该贯通设置的泥浆射流腔与环形泥浆喷口23,使得进入泥浆射流腔内的水泥可直接进入环形泥浆喷口23内,并继而进入泥浆混合腔5的锥形过渡段52内,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泥浆射流通道2端部喷嘴处的堵塞问题。
作为一可选地实施例,所述第一旋转头部321的自由端部与旋转把手34 固定连接,所述旋转把手34带动所述第一旋转头部321绕所述干水泥吸入管道轴线旋转定位。该旋转把手34可以由动力设备或人工提供动力。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参考图9、图10,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高能喷射型水泥混合系统,包括水泥混合装置01;
所述水泥混合装置01包括泥浆混合腔5、及由内至外套设设置的泥浆回流喷射通道4、干水泥吸入通道1、水射流通道3和泥浆射流通道2,各所述通道的出口端均与所述泥浆混合腔5的入口端连通,所述泥浆回流喷射通道 4位于所述干水泥吸入通道1中部,其入口端穿出所述干水泥吸入通道1外。
所述水射流通道3内设有水射流腔,所述水射流腔与所述泥浆混合腔5 之间通过若干水流喷嘴331a连通;
所述泥浆射流通道2内设有泥浆射流腔,所述泥浆射流腔与所述泥浆混合腔5之间通过环形泥浆喷口23连通;
所述泥浆混合腔5的侧壁与所述水流喷嘴331a间形成所述环形泥浆喷口,所述泥浆射流腔与所述环形泥浆喷口23贯通。
作为一可选地实施例,所述泥浆回流喷射通道4的外壁上环向设有卡槽41。
作为一可选地实施例,所述第一水泥支路管线09靠近所述泥浆回流喷射通道4入口的一端外壁上设有卡槽41,卡箍卡住所述第一水泥支路管线09 上的卡槽41与所述泥浆回流喷射通道4上的卡槽41,并将第一水泥支路管线09与泥浆回流喷射通道4连接固定。该卡箍的连接方式较现有的螺纹连接方式简单,且固定稳定性好。
作为一可选地实施例,还包括泥浆混合罐02和水泥循环泵03,所述泥浆混合罐02的第一出口021通过泥浆循环管线08与所述水泥循环泵03连通;所述泥浆混合罐02的入口端与所述泥浆混合腔5的出口端连通;
所述水泥循环泵03通过第一水泥支路管线09与所述泥浆回流喷射通道 4的入口端连通,并通过第二水泥支路管线010与所述泥浆射流通道2的入口端连通。该水泥循环泵03为一台定速旋转的离心泵;以泥浆射流通道2 设置两个泥浆射入管21,且该每个泥浆射入管21的内径与泥浆回流喷射通道4的内径相同为例,该离心泵流量2/3的泥浆经由泥浆射流通道2喷射入泥浆混合腔5内,形成高速的泥浆射流;离心泵流量1/3的泥浆经由泥浆回流喷射通道4喷射入泥浆混合腔5内,形成高速的回流泥浆射流;
且,泥浆射流通道2及泥浆回流喷射通道4的泥浆来源相同,其来源均为泥浆混合罐02。
作为一可选地实施例,还包括水泥流出泵04,所述水泥流出泵04通过水泥流出管线011与所述泥浆混合罐02的第二出口022连通;密度合格的水泥可通过该水泥流出管线011流出。
作为一可选地实施例,还包括水泵05,所述水泵05通过水路管线012 与所述水射流通道3的入口端连通。该水泵05为一台高速旋转的离心泵,高压水流经由水射流通道3后由水射流通道3的射流孔道喷出高压高速的水流至泥浆混合腔5内。
作为一可选地实施例,所述第一水泥支路管线09、第二水泥支路管线010 及水路管线012上均设有单向阀,使得水流、泥浆只能通过相关管线进入水泥混合装置01内。
作为一可选地实施例,所述第一水泥支路管线09和/或所述第二水泥支路管线010上设有密度计06,该密度计06主要为体现泥浆混合罐02内的泥浆的密度,使得生产人员能时刻监控产出的水泥密度。
作为一可选地实施例,所述水路管线012上设有流量计07,该流量计07 主要为体现水路管线012中水流的大小,使得生产人员能时刻监控进入水泥混合装置01的水流量。
该水泥混合系统为一循环产出的水泥混合系统,其中,干水泥吸入通道 1为水泥混合装置01提供干水泥;泥浆混合罐02通过泥浆循环管线08、第一水泥支路管线09、第二水泥支路管线010为水泥混合装置01的泥浆回流喷射通道4及泥浆射流通道2供应已混合泥浆;水路管线012为水泥混合装置01的水射流通道3供应水源;而,供应的干水泥、泥浆及水源在水泥混合装置01的泥浆混合腔5进行混合,如此混合成新的泥浆进入泥浆混合罐02;如此实现水泥混合系统的循环,与此同时对于泥浆混合罐02中密度合格的泥浆持续产出。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公开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被限于这些例子;在本实用新型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宽泛范围之内的所有这样的替换、修改和变型。因此,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高能喷射型水泥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泥浆混合腔、及由内至外套设设置的泥浆回流喷射通道、干水泥吸入通道、水射流通道和泥浆射流通道,各所述通道的出口端均与所述泥浆混合腔连通,所述泥浆回流喷射通道位于所述干水泥吸入通道中部,其入口端穿出所述干水泥吸入通道外;
所述水射流通道内设有水射流腔,所述水射流腔与所述泥浆混合腔之间通过若干水流喷嘴连通;
所述泥浆射流通道内设有泥浆射流腔,所述泥浆射流腔与所述泥浆混合腔之间通过环形泥浆喷口连通;
所述泥浆混合腔的侧壁与所述水流喷嘴间形成所述环形泥浆喷口,所述泥浆射流腔与所述环形泥浆喷口贯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能喷射型水泥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泥浆射流通道包括泥浆射入管、泥浆射流管,所述泥浆射流管的管壁设有至少一所述泥浆射入管,所述泥浆射流管包括一体连接的射流管部和射流管头,所述射流管头的内壁与所述水射流通道的外壁密封连接;所述射流管部与所述水射流通道的外壁之间设有所述泥浆射流腔;
所述泥浆射入管、泥浆射流腔、泥浆混合腔顺次连通;
所述泥浆混合腔的腔壁与所述射流管部远离所述射流管头的一端相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能喷射型水泥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射流通道包括入水管、固定套管和旋转套管,所述固定套管的管壁上设有至少一所述入水管,所述旋转套管套设于所述干水泥吸入通道外围,并相对所述干水泥吸入通道旋转定位,所述固定套管套设于所述旋转套管的外围,并相对所述干水泥吸入通道位置固定;
所述固定套管与所述旋转套管间设有所述水射流腔;
所述固定套管与所述旋转套管在靠近所述泥浆混合腔的端部分别设有若干水流喷嘴和若干旋转射流孔道,所述水流喷嘴和所述旋转射流孔道相对或错位设置;
所述入水管、水射流腔、旋转射流孔道、水流喷嘴、泥浆混合腔顺次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能喷射型水泥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套管包括顺次一体连接的第一旋转头部、旋转管部和第二旋转头部,所述第二旋转头部位于所述旋转管部靠近所述泥浆混合腔的一端,其上设有朝向所述泥浆混合腔设置的所述旋转射流孔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能喷射型水泥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套管包括一体连接的固定座和固定管部,所述固定座位于所述固定管部靠近所述泥浆混合腔的一端;
所述固定管部套设于所述旋转管部外围,所述固定管部和所述旋转管部之间设有所述水射流腔;
所述固定座与所述干水泥吸入管道外壁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座设有朝向所述泥浆混合腔设置的所述水流喷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高能喷射型水泥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头部的内壁与所述干水泥吸入通道的外壁密封旋转连接,所述第一旋转头部的外壁与所述固定管部的内壁密封旋转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能喷射型水泥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头部的自由端部与旋转把手固定连接,所述旋转把手带动所述第一旋转头部绕所述干水泥吸入管道轴线旋转定位。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高能喷射型水泥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泥浆混合腔包括小圆柱段、锥形过渡段和大圆柱段,所述大圆柱段与所述泥浆射流管相接,所述固定座为无尖锥形座,所述锥形过渡段与所述固定座之间形成所述环形泥浆喷口,所述环形泥浆喷口与所述泥浆射流腔贯通。
9.一种高能喷射型水泥混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水泥混合装置,还包括泥浆混合罐、水泥循环泵、水泥流出泵、水泵;
所述泥浆混合罐的第一出口通过泥浆循环管线与所述水泥循环泵连通;
所述水泥循环泵通过第一水泥支路管线与所述泥浆回流喷射通道的入口端连通,并通过第二水泥支路管线与所述泥浆射流通道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一水泥支路管线、第二水泥支路管线及水路管线上均设有单向阀;
所述第一水泥支路管线靠近所述泥浆回流喷射通道入口的一端外壁上设有卡槽,卡箍卡住所述第一水泥支路管线上的卡槽与所述泥浆回流喷射通道上的卡槽,并将第一水泥支路管线与泥浆回流喷射通道连接固定;
所述水泥流出泵通过水泥流出管线与所述泥浆混合罐的第二出口连通;
所述水泵通过水路管线与所述水射流通道的入口端连通;
所述泥浆混合罐的入口端与所述泥浆混合腔的出口端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高能喷射型水泥混合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水泥支路管线和/或所述第二水泥支路管线上设有密度计;
所述水路管线上设有流量计。
CN202023306406.2U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高能喷射型水泥混合装置及系统 Active CN2146447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06406.2U CN214644706U (zh)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高能喷射型水泥混合装置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06406.2U CN214644706U (zh)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高能喷射型水泥混合装置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644706U true CN214644706U (zh) 2021-11-09

Family

ID=785061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306406.2U Active CN214644706U (zh)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高能喷射型水泥混合装置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64470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33366A (zh) * 2022-03-16 2022-06-17 烟台杰瑞石油装备技术有限公司 高能混合器及高能混合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33366A (zh) * 2022-03-16 2022-06-17 烟台杰瑞石油装备技术有限公司 高能混合器及高能混合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644706U (zh) 一种高能喷射型水泥混合装置及系统
CN108636625A (zh) 多模式流体喷嘴
CN210751035U (zh) 一种适用于高沸点气体灭火剂的手提式灭火器喷头
CN108547360B (zh) 一种用于智能坐便器的可喷射旋转水流的喷嘴
CN210840663U (zh) 伸缩式水肥药一体喷灌设备
TWM535534U (zh) 蓮蓬頭之構造
CN202015582U (zh) 矿井中使用的发泡器及泡沫除尘设备
CN110206132A (zh) 一种城市地下管道清淤专用喷头
CN206082230U (zh) 翼型气液或液液混合纳米气泡发生单元及纳米气泡发生装置
CN114101178B (zh) 转换配比器
CN206836015U (zh) 一种射流式螺旋出口的混药器
CN210230922U (zh) 一种多角度可调节洗罐器
CN106179014B (zh) 翼型气液或液液混合纳米气泡发生单元及纳米气泡发生装置
CN205155418U (zh) 一种转动限位双重密封的喷溉软管接头
CN209378675U (zh) 一种废气处理设备的喷淋塔
CN108240023A (zh) 一种用于坐便器的吐水装置
CN206982469U (zh) 多流道脉动导流喷头
CN113202824A (zh) 一种智能喷射泵
CN110115941B (zh) 一种采用文丘里增大回水动力的气水混合实验装置
CN207680828U (zh) 一种压力可调式花洒
CN208740900U (zh) 喷臂结构及包括其的洗碗机
CN213592662U (zh) 一种用于开放式普压高压喷砂机的复合材料喷嘴
TWI770715B (zh) 迴旋噴槍之改良結構
CN214021427U (zh) 一种可调多角度雾化喷头
RU2731260C1 (ru) Эжекто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