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620792U - 换热扁管及具有其的换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换热扁管及具有其的换热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620792U CN214620792U CN202023340192.0U CN202023340192U CN214620792U CN 214620792 U CN214620792 U CN 214620792U CN 202023340192 U CN202023340192 U CN 202023340192U CN 214620792 U CN214620792 U CN 21462079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
- convex
- plate body
- exchange channel
- convex hull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扁管及具有其的换热系统,换热扁管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设置有相互独立的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第一换热通道与第二换热通道间隔设置;第一换热通道内设置有多个第一扰流凸包,第二换热通道内设置有多个第二扰流凸包,多个第一扰流凸包的设置密度大于多个第二扰流凸包的设置密度。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换热扁管的换热功能单一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扁管及具有其的换热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中的换热扁管一般由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组成,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之间具有换热通道,换热通道内设置有扰流凸包以进行扰流,从而提高换热效率。
然而,现有技术中的换热扁管的换热通道和换热凸包的结构单一,一般只能够满足一种换热需求,不能够满足车用系统的使用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扁管及具有其的换热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换热扁管的换热功能单一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扁管,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设置有相互独立的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第一换热通道与第二换热通道间隔设置;第一换热通道内设置有多个第一扰流凸包,第二换热通道内设置有多个第二扰流凸包,多个第一扰流凸包的设置密度大于多个第二扰流凸包的设置密度。
进一步地,多个第一扰流凸包的设置密度为S1,多个第二扰流凸包的设置密度为S2,1.5≤S1/S2≤5。
进一步地,第一扰流凸包为圆形凸包结构,第二扰流凸包为椭圆形凸包结构。
进一步地,沿第一换热通道内的流体的流动方向,多个第一扰流凸包分成间隔设置的多排第一扰流部;沿第二换热通道的流体的流动方向,多个第二扰流凸包分成间隔设置的多排第二扰流部;其中,各排第一扰流部内的相邻两个第一扰流凸包之间的距离小于各排第二扰流部内的相邻两个第二扰流凸包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第一扰流部的排数大于第二扰流部的排数。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通道与第二换热通道并排设置,第一换热通道内的流体的流动方向与第二换热通道内的流体的流动方向相同。
进一步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还设置有间隔设置的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多个第一扰流凸包位于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之间;第一进口处设置有第一防塌凸包;和/或,第一出口处设置有第一防塌凸包。
进一步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还设置有间隔设置的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多个第一扰流凸包位于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之间;第一进口和多个第一扰流凸包之间设置有第一加强凸包;和/或,第一出口和多个第一扰流凸包之间设置有第一加强凸包。
进一步地,第一板体的厚度为h1,0.3mm≤h1≤0.8mm;和/或,第一板体上设置有第一扰流凸包和第二扰流凸包,第一扰流凸包和第二扰流凸包的高度相同且为h2,0.3mm≤h2≤1.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系统,换热系统包括换热扁管,换热扁管为上述提供的换热扁管。
进一步地,换热系统还包括:冷凝器,冷凝器与换热扁管的第一换热通道连接;冷却水箱,冷却水箱与换热扁管的第二换热通道连接,冷却水箱与冷凝器为一体成型结构。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使多个第一扰流凸包的设置密度大于多个所述第二扰流凸包的设置密度,这样,能够使得第一换热通道内的承压和流阻的大小与第二换热通道内的承压和流阻的大小不同,这样以便于满足不同的换热需求,以便于适用不同的介质,实现不同的换热功能。因此,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换热扁管的换热功能单一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换热扁管的爆炸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换热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换热扁管的主视图;
图4示出了图3中的A-A向视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换热扁管组成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换热扁管组成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第一板体;20、第二板体;31、第一扰流凸包;32、第二扰流凸包;33、第一换热通道;34、第二换热通道;41、第一防塌凸包;42、第二防塌凸包;51、第一加强凸包;52、第二加强凸包;60、换热扁管;70、翅片;80、集流管组件;90、边板。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换热扁管60,该换热扁管60包括第一板体10和第二板体20,第一板体10和第二板体20之间设置有相互独立的第一换热通道33和第二换热通道34,第一换热通道33与第二换热通道34间隔设置。第一换热通道33内设置有多个第一扰流凸包31,第二换热通道34内设置有多个第二扰流凸包32,多个第一扰流凸包31的设置密度大于多个第二扰流凸包32的设置密度。优选的,第一板体10的结构与第二板体20的结构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多个第一扰流凸包31的设置密度大于多个第二扰流凸包32的设置密度”可以理解为在相同的换热面积下,多个第一扰流凸包31的设置数量大于多个第二扰流凸包32的设置数量。
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通过使多个第一扰流凸包31的设置密度大于多个所述第二扰流凸包32的设置密度,这样,能够使得第一换热通道33内的承压和流阻的大小与第二换热通道34内的承压和流阻的大小不同,这样以便于满足不同的换热需求,以便于适用不同的介质,实现不同的换热功能。因此,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换热扁管60,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换热扁管60的换热功能单一的技术问题。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多个第一扰流凸包31的设置密度为S1,多个第二扰流凸包32的设置密度为S2,1.5≤S1/S2≤5。当S1/S2的值过小时,具体的,当S1/S2小于1.5时第一扰流凸包31的设置密度和第二扰流凸包32的设置密度相差过小,使得第一换热通道33内的换热流阻和第二换热通内的换热流阻的差值不大,不能够明显区分处第一换热通道33和第二换热通道34的换热功能。当S1/S2的值过大时,具体的,当S1/S2大于5时,使得第一换热通道33内的换热流阻和第二换热通道34内的换热流阻的差值过大,这样,第一换热通道33内的换热流阻因过大而出现无法有效进行换热的情况,同时又由于第一扰流凸包31的设置数量过大,也会增加不必要的加工制造的难度。基于上述分析,通过将S1/S2的值设置在上述范围内,既能够满足不同的换热功能,又能够避免不必要的加工制造难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扰流凸包31为圆形凸包结构,以便于提高耐压。第二扰流凸包32为椭圆形凸包结构,以便于减小第二换热通道34内的流阻。
具体的,沿第一换热通道33内的流体的流动方向,多个第一扰流凸包31分成间隔设置的多排第一扰流部;沿第二换热通道34的流体的流动方向,多个第二扰流凸包32分成间隔设置的多排第二扰流部;其中,各排第一扰流部内的相邻两个第一扰流凸包31之间的距离小于各排第二扰流部内的相邻两个第二扰流凸包32之间的距离。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便于优化多个第一扰流凸包31的结构布局和多个第二扰流凸包32的结构布局,便于进行生产制造。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扰流部的排数大于第二扰流部的排数。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提高多个第一扰流凸包31的布局的均匀性和多个第二扰流凸包32的布局的均匀性,以便于优化整体结构布局,提高整体结构布局的均匀性。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换热通道33与第二换热通道34并排设置,第一换热通道33内的流体的流动方向与第二换热通道34内的流体的流动方向相同。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便于提高结构布局的紧凑性,也进一步优化了结构布局。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板体10和第二板体20之间还设置有间隔设置的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多个第一扰流凸包31位于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之间,第一进口通过第一换热通道33与第一出口连通。在第一进口处设置有第一防塌凸包41;或者,第一出口处设置有第一防塌凸包41;或者,在第一进口处和第一出口处均设置有第一防塌凸包41。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在第一进口处和第一出口处均设置有第一防塌凸包41,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便于对第一进口的开口部和第一出口的开口部进行稳定地支撑,以便于稳定地通过第一进口进流、通过第一出口出流,以便于保证换热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板体10和第二板体20之间还设置有间隔设置的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多个第二扰流凸包32位于第二进口和第出口之间,第二进口通过第二换热通道34与第二出口连通。在第二进口处设置有第二防塌凸包42;或者,第二出口处设置有第二防塌凸包42;或者,在第二进口处和第二出口处均设置有第二防塌凸包42。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在第二进口处和第二出口处均设置有第二防塌凸包42,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便于对第二进口的开口部和第二出口的开口部进行稳定地支撑,以便于稳定地通过第二进口进流、通过第二出口出流,以便于保证换热的稳定性。
具体的,第一板体10和第二板体20之间还设置有间隔设置的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多个第一扰流凸包31位于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之间。在第一进口和多个第一扰流凸包31之间设置有第一加强凸包51;或者,在第一出口和多个第一扰流凸包31之间设置有第一加强凸包51;或者,在第一进口和多个第一扰流凸包31之间以及第一出口和多个第一扰流凸包31之间均设置有第一加强凸包51。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在第一进口和多个第一扰流凸包31之间以及第一出口和多个第一扰流凸包31之间均设置有第一加强凸包51,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便于提高第一换热通道33的设置稳定性,以稳定地支撑第一板体10和第二板体20,以使第一板体10和第二板体20之间的第一换热通道33能够顺利流通。具体的,第一加强凸包51为条形结构。
具体的,第一板体10和第二板体20之间还设置有间隔设置的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多个第二扰流凸包32位于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之间。在第二进口和多个第二扰流凸包32之间设置有第二加强凸包52;或者,在第二出口和多个第二扰流凸包32之间设置有第二加强凸包52;或者,在第二进口和多个第二扰流凸包32之间以及第二出口和多个第二扰流凸包32之间均设置有第二加强凸包52。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在第二进口和多个第二扰流凸包32之间以及第二出口和多个第二扰流凸包32之间均设置有第二加强凸包52,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便于提高第二换热通道34的设置稳定性,以稳定地支撑第一板体10和第二板体20,以使第一板体10和第二板体20之间的第二换热通道34能够顺利流通。具体的,第二加强凸包52为条形结构。
具体的,第一板体10的厚度为h1,0.3mm≤h1≤0.8mm。或者,第一板体10上设置有第一扰流凸包31和第二扰流凸包32,第一扰流凸包31和第二扰流凸包32的高度相同且为h2,0.3mm≤h2≤1.0mm。或者,第一板体10的厚度为h1,0.3mm≤h1≤0.8mm;第一板体10上设置有第一扰流凸包31和第二扰流凸包32,第一扰流凸包31和第二扰流凸包32的高度相同且为h2,0.3mm≤h2≤1.0mm。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板体10的厚度为h1,0.3mm≤h1≤0.8mm;第一板体10上设置有第一扰流凸包31和第二扰流凸包32,第一扰流凸包31和第二扰流凸包32的高度相同且为h2,0.3mm≤h2≤1.0mm。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有效保证换热扁管60的结构强度,同时便于保证扰流凸包的扰流,以便于提高第一换热通道33和第二换热通道34的换热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扰流凸包31的的顶部扰流面的面积小于第二扰流凸包32的顶部扰流面的面积,以便于在各排设置更多数量的第一扰流凸包31。第一换热通道33的换热长度和宽度与第二换热通道34的换热长度和宽度相同;或者第一换热通道33和第二换热通道34的长度相同,宽度不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双排换热器扁管,换热扁管60由两片换热板组成(换热板a和换热板b即为第一板体10和第二板体20),换热板由复合铝材冲压成型,分别有两对进口和两对出口,中间由凸筋分隔开。优选地,两侧采用不同的凸包大小、排布方式,用以满足不同的换热、承压、流阻等需求,适用不同的介质;换热板a和换热板b组焊成换热扁管60,通常采用钎焊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换热系统,该换热系统包括换热扁管60、翅片70、集流管组件80和边板90,换热扁管60为上述实施例一提供的换热扁管60。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换热系统还包括冷凝器和冷却水箱,冷凝器与换热扁管60的第一换热通道33连接。冷却水箱与换热扁管60的第二换热通道34连接,冷却水箱与冷凝器为一体成型结构。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以便于使第一换热通道33和第二换热通道34分别形成两个独立的系统,分别为高压系统和低压系统,高压系统与冷凝器连接,低压系统与冷却水箱连接,实现不同的换热需求,满足不同的换热功能。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结构紧凑,换热效率高。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换热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板体(10)和第二板体(20),所述第一板体(10)和所述第二板体(20)之间设置有相互独立的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所述第一换热通道与所述第二换热通道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换热通道内设置有多个第一扰流凸包(31),所述第二换热通道内设置有多个第二扰流凸包(32),所述多个第一扰流凸包(31)的设置密度大于所述多个第二扰流凸包(32)的设置密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扰流凸包(31)的设置密度为S1,所述多个第二扰流凸包(32)的设置密度为S2,1.5≤S1/S2≤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凸包(31)为圆形凸包结构,所述第二扰流凸包(32)为椭圆形凸包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扁管,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换热通道内的流体的流动方向,所述多个第一扰流凸包(31)分成间隔设置的多排第一扰流部;沿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流体的流动方向,所述多个第二扰流凸包(32)分成间隔设置的多排第二扰流部;
其中,各排所述第一扰流部内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扰流凸包(31)之间的距离小于各排所述第二扰流部内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扰流凸包(32)之间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部的排数大于所述第二扰流部的排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与所述第二换热通道并排设置,所述第一换热通道内的流体的流动方向与所述第二换热通道内的流体的流动方向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10)和所述第二板体(20)之间还设置有间隔设置的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所述多个第一扰流凸包(31)位于所述第一进口和所述第一出口之间;
所述第一进口处设置有第一防塌凸包(41);和/或,
所述第一出口处设置有第一防塌凸包(4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10)和所述第二板体(20)之间还设置有间隔设置的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所述多个第一扰流凸包(31)位于所述第一进口和所述第一出口之间;
所述第一进口和所述多个第一扰流凸包(31)之间设置有第一加强凸包(51);和/或,
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多个第一扰流凸包(31)之间设置有第一加强凸包(5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扁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板体(10)的厚度为h1,0.3mm≤h1≤0.8mm;和/或,
所述第一板体(10)上设置有所述第一扰流凸包(31)和所述第二扰流凸包(32),所述第一扰流凸包(31)和所述第二扰流凸包(32)的高度相同且为h2,0.3mm≤h2≤1.0mm。
10.一种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系统包括换热扁管,所述换热扁管为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扁管。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系统还包括:
冷凝器,所述冷凝器与所述换热扁管的第一换热通道连接;
冷却水箱,所述冷却水箱与所述换热扁管的第二换热通道连接,所述冷却水箱与所述冷凝器为一体成型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3340192.0U CN214620792U (zh) | 2020-12-31 | 2020-12-31 | 换热扁管及具有其的换热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3340192.0U CN214620792U (zh) | 2020-12-31 | 2020-12-31 | 换热扁管及具有其的换热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620792U true CN214620792U (zh) | 2021-11-05 |
Family
ID=784349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3340192.0U Active CN214620792U (zh) | 2020-12-31 | 2020-12-31 | 换热扁管及具有其的换热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620792U (zh) |
-
2020
- 2020-12-31 CN CN202023340192.0U patent/CN21462079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272430B2 (en) | Plate laminate type heat exchanger | |
US8794303B2 (en) | Plate laminate type heat exchanger | |
EP2878910B1 (en) | Micro-channel structure for heat exchanger, and integrated type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 |
US20030188857A1 (en) | Heat exchanger for exchanging heat between internal fluid and external fluid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US20100230081A1 (en) | Corrugated Micro Tube Heat Exchanger | |
EP0828981A1 (en) | Plate heat exchanger with improved undulating passageway | |
EP4130629A1 (en) | Heat exchanger | |
US7044209B2 (en) | High pressure manifold | |
US9453690B2 (en) | Stacked-plate heat exchanger with single plate design | |
CN115979028A (zh) | 一种高效紧凑式扩散焊接换热器芯体 | |
US7121331B2 (en) | Heat exchanger | |
JP2013122368A (ja) | 車両用熱交換器 | |
EP2990749B1 (en) | Heat exchanger | |
CN214620792U (zh) | 换热扁管及具有其的换热系统 | |
US20070235174A1 (en) | Heat exchanger | |
CN212272376U (zh) | 一种发动机换热器 | |
CN210051186U (zh) | 三介质换热器 | |
CN114688910A (zh) | 换热扁管及具有其的换热系统 | |
JP4731212B2 (ja) | 熱交換器 | |
CN212390890U (zh) | 换热扁管、换热器以及空调器 | |
CN210346409U (zh) | 一种双流道管壳式换热器 | |
CN114166045A (zh) | 一种嵌入式板翅换热器结构 | |
KR20010063072A (ko) | 적층형 열교환기 | |
CN110887396B (zh) | 换热器扁管及具有其的换热器 | |
CN208818045U (zh) | 一种板式换热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