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614307U - 水中杂物收集系统 - Google Patents

水中杂物收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614307U
CN214614307U CN202023183383.0U CN202023183383U CN214614307U CN 214614307 U CN214614307 U CN 214614307U CN 202023183383 U CN202023183383 U CN 202023183383U CN 214614307 U CN214614307 U CN 2146143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water
aquatic
collecting system
transfer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18338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柏延强
向文元
赵寻
吴世福
李建光
净晓飞
杨战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Corp
China Nuclear Power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GN Power Co Ltd
China Nuclear Power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Corp
China Nuclear Power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GN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Corp, China Nuclear Power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GN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Corp
Priority to CN20202318338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6143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6143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6143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arra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水中杂物收集系统,包括用于将水中杂物聚集的导流装置、将所述水中杂物带离水面的中转装置以及将所述水中杂物传送至堤岸的转运装置;所述中转装置包括第一传输机构以及中转平台,所述中转平台浮于水面,所述水中杂物通过所述第一传输机构转运至所述中转平台上;所述转运装置一端与所述第一传输机构对应设置,另一端设于所述堤岸上,将所述水中杂物传送上岸。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导流装置、中转装置、转运装置,从而实现水中杂物的导流收集和转运。该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水中杂物收集清理的效率,自动化程度高,安全稳定性好。

Description

水中杂物收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核电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中杂物收集系统。
背景技术
核电厂运行过程中,需要不间断地通过取水明渠引入大量海水进入系统设备内进行循环,而一些海生物或者垃圾可能和海水一并进入,造成系统设备的损伤。海上垃圾严重影响冷源可靠性,现阶段各核电厂主要采用平面网或者网兜对取水明渠的海洋垃圾进行拦截,依靠船只人工将拦截的海生物或垃圾进行打捞清理。这种传统清理垃圾方式虽然能够起到清理取水渠的作用,但是人工打捞费用高、其劳动力消耗大,危险系数高,且效率低,这种拦截方式维护、更换困难,且在海生物爆发时拦截效果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水中杂物收集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水中杂物收集系统,包括用于将水中杂物聚集的导流装置、将所述水中杂物带离水面的中转装置以及将所述水中杂物传送至堤岸的转运装置;
所述中转装置包括第一传输机构以及中转平台,所述中转平台浮于水面,所述水中杂物通过所述第一传输机构转运至所述中转平台上;所述转运装置一端与所述第一传输机构对应设置,另一端设于所述堤岸上,将所述水中杂物传送上岸。
优选地,所述导流装置设于水下,包括收集端和聚集端,所述收集端的直径大于所述聚集端的直径,所述聚集端与所述第一传输机构的一端固定连接;
从所述收集端自所述聚集端的设置方向与水流方向一致。
优选地,所述第一传输机构为传送带,包括设于水下与所述导流装置固定连接的起始端以及设于所述中转平台上的第一转运端,所述水中杂物在所述第一传输机构的带动下自所述起始端转运至所述第一转运端;
所述第一传输机构上还设有多个用于沥干所述水中杂物的漏水孔。
优选地,所述第一传输机构还包括多个用于带动所述传送带移动的滚动轴,至少一个所述滚动轴设于所述第一转运端。
优选地,所述中转平台包括浮体、设于浮体上的甲板,所述起始端设于水下,与所述导流装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运端设于所述甲板上;
所述中转平台上还设有用于为所述第一传输机构提供动力的第一动力装置,所述第一传输机构在所述第一动力装置的带动下将所述导流装置收集的所述水中杂物转运至所述中转平台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动力装置包括传动连接的动力电机和驱动转盘,所述驱动转盘与设于所述第一转运端处的所述滚动轴固定连接,用于带动所述第一传输机构工作。
优选地,所述中转平台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第一转运端的支架,所述支架包括至少两个相对设置的侧板,所述侧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传输机构滑动连接的导槽,所述第一传输机构通过在所述导槽滑动以调整所述第一传输机构与所述甲板之间的夹角。
优选地,所述中转平台还包括至少两个用于固定所述中转平台设置位置的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包括与水底固定连接的定位杆,以及与所述中转平台固定连接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与所述定位杆滑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转运装置至少包括第二传输机构,所述第二传输机构为传送带,包括对应设于所述第一转运端下方的第二转运端。
优选地,所述第二转运端搭接在所述甲板上,所述第二转运端底部设有至少两个使所述第二转运端在所述甲板上移动的滚轮,所述第二转运端上还设有收集所述水中杂物的收集槽,以及引导所述水中杂物进入所述收集槽的引导板。
优选地,所述第二传输机构远离所述第二转运端的一侧固定设于所述堤岸上,通过所述第二传输机构将所述水中杂物传送上岸;
或者,所述转运装置还包括第三传输机构,所述第二传输机构远离所述第二转运端的一侧为第三转运端,通过支撑柱设于所述第三传输机构上方。
优选地,所述第三传输机构沿堤岸固定设置,包括对应设于所述第三转运端下方的第四转运端,以及固定设于所述堤岸上的出口端,所述第四转运端还设有防止所述水中杂物滑落的侧壁,所述侧壁包括设于所述第四转运端上的第一侧壁,以及相对设于所述第三传输机构两侧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侧壁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转运装置还包括带动所述第二传输机构和所述第三传输机构工作的第二动力装置,所述第二动力装置设于所述堤岸上。
优选地,所述水中杂物收集系统还包括用于感应所述水中杂物进入所述水中杂物收集系统的感应装置,以及分别与所述感应装置和所述第一动力装置、所述第二动力装置通信连接的控制器。
优选地,所述感应装置固定设于所述起始端,所述控制器设于堤岸上。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导流装置、中转装置、转运装置,从而实现水中杂物的导流收集和转运。该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杂物收集清理的效率,自动化程度高,安全稳定性好。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整体侧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转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定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动力装置与滚动轴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中杂物收集系统,可用于设置在核电站的取水明渠中,用于拦截并收集、转运水中杂物,具体的,水中杂物包括但不限于海洋生物、水下垃圾,通过该收集系统,可防止杂物进入核电站系统中造成设备损伤。
具体的,参考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中杂物收集系统,可包括导流装置10、中转装置20和转运装置30,其中,导流装置10设于水下,用于收集水中杂物,并将水中杂物收集聚拢,由中转装置20将收集的杂物带离水面,最后通过转运装置30传送至堤岸上,完成水中杂物的打捞收集。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装置10可包括收集端11和聚集端12,收集端11将水中杂物收至导流装置10中,杂物在聚集端12聚拢,方便后续的杂物中转操作。具体的,导流装置10的收集端11直径大于聚集端12直径,由于取水明渠自身水流存在朝向固定方向的一定流速,优选自收集端11至聚集端12的设置方向与该取水明渠的水流方向一致,即可通过水流的自身流动带动水中杂物自动进入收集端11,并聚拢于聚集端12。进一步的,优选导流装置10为网兜结构,从而水流可通过网兜的网孔结构离开导流装置10,仅将杂物滞留在导流装置10内,为下一步的中转操作做准备。更进一步的,为完整地拦截取水明渠中的杂物,优选导流装置10的收集端11的宽度与取水明渠的横截面宽度一致,从而使取水明渠中的杂物完全进入导流装置10,从而被中转上岸。
中转装置20用于将导流装置10收集的水中杂物带离水面,同时沥干水中杂物中的水分。在一些实施例中,中转装置20包括第一传输机构21以及中转平台22,中转平台22浮于水面,水中杂物通过第一传输机构21转运至中转平台22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传输机构21为传输带,其包括设于水下与导流装置10固定连接的起始端211以及设于中转平台22上的第一转运端212,水中杂物通过第一传输机构21从起始端211传输至第一转运端212,从而离开水面。进一步的,第一传输机构21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滚动轴213,从而通过滚动轴213的转动带动传输带的移动。具体的,至少一个滚动轴213设于第一转运端212,其余滚动轴213在第一传输机构21的中部和底部均布,从而全程带动第一传输机构21的传递移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传输机构21的传输带上还均布有若干漏水孔,用于在传送水中杂物时将杂物沥干,减轻杂物重量。
进一步的,中转平台22浮于水面,包括浮体221以及设于浮体221上的甲板222,通过浮体221带动甲板222浮于水面,第一转运端212设于甲板222上,参考图6,甲板222上还设有用于的带动第一传输机构21进行传输工作的第一动力装置23,第一动力装置23包括传动连接的动力电机231和驱动转盘232,驱动转盘232与设于第一转运端212的滚动轴213固定连接,通过驱动转盘232的转动带动传输带开始工作。进一步的,动力电机231与驱动转盘232通过传动链条传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甲板222上还设有用于支撑第一转运端212的支架223,参考图5,支架223具体为两相对设置的侧板2231,侧板2231上面开有导槽22311,在第一传输机构21正常工作时,第一传输机构21在导槽22311内固定设置;当需要对第一传输机构21进行维修时,可通过将第一转运端212在导槽22311内滑动,带动第一传输机构21转动,使其与平台平齐,方便维修施工。在一些实施例中,甲板222上还设有围栏,用于确保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更进一步的,中转平台22顶部还设有壳顶,优选该壳顶为镂空状壳顶,避免在强风吹动作用下影响整体系统的受风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中,中转平台22还包括至少两个用于固定中转平台22的设置位置,防止其随水流随意移动的定位组件224,参考图4,定位组件224具体包括与水底固定连接的定位杆2241,以及与中转平台22固定连接的连接杆2242,定位杆2241与连接杆2242平行设置、滑动连接,从而使得中转平台22在水平方向固定,只能随水面上下移动。具体的,定位杆2241垂直水面设置,一端与水底固定连接,连接杆2242插设于定位杆2241上,并与定位杆2241平行设置、滑动连接,当中转平台22随水面上下移动时,连接杆2242相对定位杆2241上下移动。
转运装置30用于将中转平台22上的杂物传递至堤岸上,其可包括第二传输机构31,其包括设于中转平台22上,对应设于第一转运端212下方的第二转运端311,用于承接自第一转运端212传递的水中杂物;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转运端311的另一端直接固定在堤岸上,从而通过第二传输机构31直接将水中杂物传递至堤岸;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3,转运装置30还包括第三传输机构32,用于将水中杂物在第二传输机构31和第三传输机构32之间做进一步转运,通过第三传输机构32将杂物传递至堤岸上,用以进一步弱化水面起伏对转运装置30的影响。其中,第二传输机构31和第三传输机构32均为传送带。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转运端311搭接在甲板222上,第二转运端311底部设有至少两个使第二转运端311在甲板222上滚动的滚轮3111,从而在中转平台22随水面上下浮动时,第二转运端311在甲板222上前后移动,防止第二传输机构31在第二转运端311上下移动时产生过大弯折形变,造成一定损坏。进一步的,第二转运端311设于第一转运端212下方,第二传输机构31与第一传输机构21垂直设置,第二转运端311上还设有用于收集杂物的收集槽3112,收集槽3112上设有引导板3113,用于引导自第一转运端212投放的杂物进入该收集槽3112。具体的,滚轮3111设于该收集槽3112底部,第二传输机构31的传输带延伸至收集槽3112内,从而将收集槽3112内的杂物继续转运。更进一步的,第二传输机构31远离第二转运端311的一端为第三转运端312,第三转运端312对应设于第三传输机构32上方,用于将杂物传送至第三传输机构32上,通过第三传输机构32将杂物转运上岸。
进一步的,第三传输机构32固定设于堤岸上,包括与第三转运端312对应设置的第四转运端321,以及设于堤岸上的出口端322,杂物经第三转运端312转运上岸,并通过出口端322完成转运,在一些实施例中,出口端322可直接与杂物车对接,从而将转运上来的水中杂物直接投入杂物车内。第三传输机构32沿堤岸的斜度固定设置,第三转运端312可通过若干支撑柱313固定设于第四转运端321上方。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堤岸为具有一定斜度的斜坡,为防止杂物在转运上岸时由于重力作用下滑或由于外力作用发生侧漏,导致杂物重新进入水中,优选在第三传输机构32上还设有阻挡杂物的侧壁,其中,侧壁包括设于第四转运端321的第一侧壁323,以及设于第三传输机构32两侧的第二侧壁324,即,侧壁围设第三传输机构32的三个侧面,仅保留出口端322一个出口,供杂物转移。
同时,在一些实施例中,水中杂物收集系统还包括用于感应水中杂物进入系统的感应装置40,以及与感应装置40和中转装置20、转运装置30通信连接的控制器,通过感应装置40自动感应杂物进入收集系统,从而通过控制器自动启动中转装置20和转运装置30,实现杂物的自动清理。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二传输机构31和第三传输机构32均由第二动力装置提供驱动力,感应装置40设于第一传输机构21的起始端211,其具体可为红外传感器,当然,还可以是其他现有技术中的物体检测传感器,在此不做限制。第一动力装置23设于中转平台22的甲板222上,第二动力装置设于堤岸上,感应装置40和第一动力装置23、第二动力装置均与通信连接。当水中杂物通过导流装置10靠近第一传输机构21的起始端211时,感应装置40自动检测到有异物进入,从而控制器控制第一动力装置23和第二动力装置开始工作,从而开始杂物转运的工作。
在本实用新型中,导流装置10和中转装置20的设置方向与取水明渠的水流方向平行,通常堤岸的设置方向同样与取水明渠的水流方向平行,在该实施例中,导流装置10和中转装置20与转运装置30垂直设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中转装置20和转运装置30的设置还可存在其他角度,在此不做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中,可将数个水中杂物收集系统间隔布置在取水明渠的断面上,从而有效解决核电站取水明渠中杂物收集的问题。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5)

1.一种水中杂物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将水中杂物聚集的导流装置(10)、将所述水中杂物带离水面的中转装置(20)以及将所述水中杂物传送至堤岸的转运装置(30);
所述中转装置(20)包括第一传输机构(21)以及中转平台(22),所述中转平台(22)浮于水面,所述水中杂物通过所述第一传输机构(21)转运至所述中转平台(22)上;所述转运装置(30)一端与所述第一传输机构(21)对应设置,另一端设于所述堤岸上,将所述水中杂物传送上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中杂物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装置(10)设于水下,包括收集端(11)和聚集端(12),所述收集端(11)的直径大于所述聚集端(12)的直径,所述聚集端(12)与所述第一传输机构(21)的一端固定连接;
从所述收集端(11)自所述聚集端(12)的设置方向与水流方向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中杂物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机构(21)为传送带,包括设于水下与所述导流装置(10)固定连接的起始端(211)以及设于所述中转平台(22)上的第一转运端(212),所述水中杂物在所述第一传输机构(21)的带动下自所述起始端(211)转运至所述第一转运端(212);
所述第一传输机构(21)上还设有多个用于沥干所述水中杂物的漏水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中杂物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机构(21)还包括多个用于带动所述传送带移动的滚动轴(213),至少一个所述滚动轴(213)设于所述第一转运端(21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中杂物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转平台(22)包括浮体(221)、设于浮体(221)上的甲板(222),所述起始端(211)设于水下,与所述导流装置(1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运端(212)设于所述甲板(222)上;
所述中转平台(22)上还设有用于为所述第一传输机构(21)提供动力的第一动力装置(23),所述第一传输机构(21)在所述第一动力装置(23)的带动下将所述导流装置(10)收集的所述水中杂物转运至所述中转平台(22)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中杂物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力装置(23)包括传动连接的动力电机(231)和驱动转盘(232),所述驱动转盘(232)与设于所述第一转运端(212)处的所述滚动轴(213)固定连接,用于带动所述第一传输机构(21)工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中杂物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转平台(22)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第一转运端(212)的支架(223),所述支架(223)包括至少两个相对设置的侧板(2231),所述侧板(2231)上设有与所述第一传输机构(21)滑动连接的导槽(22311),所述第一传输机构(21)通过在所述导槽(22311)滑动以调整所述第一传输机构(21)与所述甲板(222)之间的夹角。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中杂物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转平台(22)还包括至少两个用于固定所述中转平台(22)设置位置的定位组件(224),所述定位组件(224)包括与水底固定连接的定位杆(2241),以及与所述中转平台(22)固定连接的连接杆(2242),所述连接杆(2242)与所述定位杆(2241)滑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中杂物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运装置(30)至少包括第二传输机构(31),所述第二传输机构(31)为传送带,包括对应设于所述第一转运端(212)下方的第二转运端(31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水中杂物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运端(311)搭接在所述甲板(222)上,所述第二转运端(311)底部设有至少两个使所述第二转运端(311)在所述甲板(222)上移动的滚轮(3111),所述第二转运端(311)上还设有收集所述水中杂物的收集槽(3112),以及引导所述水中杂物进入所述收集槽(3112)的引导板(3113)。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水中杂物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输机构(31)远离所述第二转运端(311)的一侧固定设于所述堤岸上,通过所述第二传输机构(31)将所述水中杂物传送上岸;
或者,所述转运装置(30)还包括第三传输机构(32),所述第二传输机构(31)远离所述第二转运端(311)的一侧为第三转运端(312),通过支撑柱(313)设于所述第三传输机构(32)上方。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水中杂物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传输机构(32)沿堤岸固定设置,包括对应设于所述第三转运端(312)下方的第四转运端(321),以及固定设于所述堤岸上的出口端(322),所述第四转运端(321)还设有防止所述水中杂物滑落的侧壁,所述侧壁包括设于所述第四转运端(321)上的第一侧壁(323),以及相对设于所述第三传输机构(32)两侧的第二侧壁(324),所述第一侧壁(323)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侧壁(324)固定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水中杂物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运装置(30)还包括带动所述第二传输机构(31)和所述第三传输机构(32)工作的第二动力装置,所述第二动力装置设于所述堤岸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水中杂物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中杂物收集系统还包括用于感应所述水中杂物进入所述水中杂物收集系统的感应装置(40),以及分别与所述感应装置(40)和所述第一动力装置(23)、所述第二动力装置通信连接的控制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水中杂物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装置(40)固定设于所述起始端(211),所述控制器设于堤岸上。
CN202023183383.0U 2020-12-25 2020-12-25 水中杂物收集系统 Active CN2146143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183383.0U CN214614307U (zh) 2020-12-25 2020-12-25 水中杂物收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183383.0U CN214614307U (zh) 2020-12-25 2020-12-25 水中杂物收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614307U true CN214614307U (zh) 2021-11-05

Family

ID=784323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183383.0U Active CN214614307U (zh) 2020-12-25 2020-12-25 水中杂物收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6143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066686U (zh) 靠岸垃圾打捞装置
CN105040652B (zh) 节能海洋油污清理器的使用方法
CN108708360A (zh) 一种环境治理用的河面垃圾打捞设备
CN112195894A (zh) 一种基于太阳能驱动的河道漂浮污物处理装置
CN109183747A (zh) 一种漂污物拦截输送清理系统
CN111270660A (zh) 一种蓝藻打捞机器人
CN110777754A (zh) 垃圾收集装置
CN113186887A (zh) 一种河流漂浮物打捞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11997025A (zh) 一种智能水面清理无人船
CN115030118A (zh) 一种水上垃圾油污清理船
CN214614307U (zh) 水中杂物收集系统
CN214328805U (zh) 一种河道水面漂浮物清理装置
CN114075824A (zh) 一种浒苔打捞传送、压缩脱水、自动存储一体化设备
CN220079940U (zh) 一种环保型水体油污清理机器人
CN105040654A (zh) 节能海洋油污清理器
CN211421080U (zh) 垃圾收集装置
CN106428444B (zh) 一种小型水面除污船
CN211766164U (zh) 河道保洁船
CN212223816U (zh) 一种水利工程服务用河道清污机装置
KR102240692B1 (ko) 빗물 배출이 용이한 쓰레기 수거용 태양광 보트
CN211922556U (zh) 一种全自动水面清洁船
CN114132446A (zh) 一种水面垃圾收集装置
CN112627137A (zh) 一种节能型水面漂浮垃圾打捞船
CN112942277A (zh) 一种用于河道水面浮萍清洁的无人船及其使用方法
CN107711682B (zh) 一种索道牵引吸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