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589319U - 一种模块化装配的接线端子 - Google Patents

一种模块化装配的接线端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589319U
CN214589319U CN202120324170.0U CN202120324170U CN214589319U CN 214589319 U CN214589319 U CN 214589319U CN 202120324170 U CN202120324170 U CN 202120324170U CN 214589319 U CN214589319 U CN 2145893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auxiliary
vice
base
conductiv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32417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旭阳
王宇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eqing Lete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eqing Lete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eqing Lete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eqing Lete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32417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5893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5893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5893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块化装配的接线端子,包括主插接件和副插接件,所述主插接件包括主壳体、卡接于所述主壳体下方的主底座,所述主壳体的横向一侧形成用于插设导线的出线插孔,并且该主壳体上、远距离于所述出线插孔的一侧形成主插接腔,所述主插接腔的底部开设有卡孔;所述副插接件包括副壳体、卡接于所述副壳体下方的副底座,所述副壳体上、与所述主插接腔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横向延伸的副插接腔,所述副壳体上、远距离于所述副插接腔的一侧形成进线插孔,所述副插接腔的底部位置形成卡板,所述卡板上、与所述卡孔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楔形卡接部,所述主插接件与所述副插接件通过所述楔形卡接部与卡孔之间的卡接配合而形成固定连接;装配效率高。

Description

一种模块化装配的接线端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线端子,尤其涉及一种模块化装配的接线端子。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接线端子就是用于实现电气连接的一种中间连接器,其主要作用便是为了方便导线的电连接;现有技术中的接线端子,在生产过程中,基本上千篇一律,都是逐个零件逐个零件的装配,比如壳体、上盖、导电片、螺钉、弹簧等零部件,依据不同的接线端子结构而进行零部件的逐一装配,诸如螺钉紧固壳体的工序、导电片和弹簧的装配工序等,都需要便装配便确认其配合的紧凑型,使得整体的装配效率极为有限,并且由于没有统一成型的装配规范,使得每个接线端子的成品合格率有所影响,本实用新型基于上述缺陷,改进设计一款可模块化装配的接线端子。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计新颖、结构简单的接线端子,该接线端子可满足模块化装配需求,提升装配效率,其成品的参数性能一致性较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块化装配的接线端子,包括主插接件:其包括主壳体、卡接于所述主壳体下方的主底座,所述主壳体的横向一侧形成用于插设导线的出线插孔,并且该主壳体上、远距离于所述出线插孔的一侧形成横向延伸的主插接腔,所述主插接腔的底部开设有卡孔;
副插接件:其包括副壳体、卡接于所述副壳体下方的副底座,所述副壳体上、与所述主插接腔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横向延伸的副插接腔,所述副壳体上、远距离于所述副插接腔的一侧形成进线插孔,所述副插接腔的底部位置形成卡板,所述卡板上、与所述卡孔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楔形卡接部,所述主插接件与所述副插接件通过所述楔形卡接部与卡孔之间的卡接配合而形成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上述主底座与主壳体之间的卡接结构以及副底座与副壳体之间的卡接结构具体描述如下:所述主底座和副底座的前后两侧壁上开设有侧向卡接孔,所述主壳体和副壳体上、与所述侧向卡接孔相对应的位置形成侧向卡接部;为进一步提升主壳体和主底座以及副壳体和副底座之间卡接结构的可靠性,所述主底座和副底座所具有的底板上分别开设有卡口,所述主壳体和副壳体上、相对应于所述卡口的位置具有纵向向下延伸的卡条,所述卡条的顶部位置形成与所述卡口卡接的卡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主壳体和副壳体上分别铰接有按压钮,所述主底座和副底座内装设有与所述按压钮抵接的弹簧片,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按压钮与所述弹簧片的具体抵接结构如下:所述主底座和副底座内腔的靠下方位置形成弹簧座,所述弹簧片具有与所述弹簧座适配的底片以及从所述底片的横向一侧边沿位置、呈斜向上延伸的弹性片,该弹性片上、靠近顶端边沿的位置形成翘舌,所述翘舌的两侧形成抵接部,所述按压钮上、与所述抵接部相对应的位置形成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抵接部形成抵接。本实用新型中,为保证主插接件和副插接件在对接后形成有效的电连接,在所述主壳体内装设有主导电板,所述副壳体内装设有副导电板,所述主导电板上、远距离于所述出线插孔的一端形成内凹的弧形接触部,所述弧形接触部上、远距离于所述出线插孔的一侧边沿形成斜向翘起,所述副导电板上、远距离于所述进线插孔的一侧形成与所述弧形接触部适配的弧形弹性部,所述弧形弹性部上、远距离于所述进线插孔的一侧边沿形成斜向下延伸的斜向压板,当主插接件与副插接件进行对插连接时,所述副导电板上的斜向压板与所述主导电板上的斜向翘起之间先是形成抵接,并在将副插接件进一步的横向插进主插接腔的行程中,促使斜向翘起产生纵向弹性偏移,进而实现副导电板插入所述主导电板下方位置,同时实现弧形接触部与弧形弹性部之间的匹配连接,故此,所述主导电板与所述副导电板之间形成有效的电接触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提升接线端子整体结构的紧凑稳定性,所述主壳体底部和副壳体底部分别形成用于适配所述主导电板和所述副导电板的横向开槽,所述横向开槽的底部形成定位凸点,所述主导电板和副导电板上、与所述定位凸点相对应的位置形成定位孔,从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横向开槽对主导电板和副导电板形成了正向方向(即前后方向)和纵向方向上的限位,而定位凸点和定位孔的适配则对主导电板和副导电板形成了横向方向的限位,尤其的,当主插接件和副插接件进行横向对插连接时,该横向的限位结构便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设置,所述主导电板上、远距离于所述弧形接触部的一侧形成若干分接部,之所以在主导电板上设置多个分接部,其主要考量在于接线端子在实际应用场合中,经常面临着一进一出、一进而出、一进三出、一进四出等多种接线需求,如果单个单个的并联在一起接线,会显得接线后,整个接线端子排的整体结构不可靠,也会造成较大的成本开支,而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则可以依据客户的需求,再将主插接件的主壳体模具开设一副备存,便可随时配合客户的需求而定制N进N出的接线端子结构。
为实现主插接件和副插接件对插时在横向方向上的定位,所述副插接腔上、位于卡板上方的位置形成横向定位槽,所述主插接腔内、与所述横向定位槽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横向定位块;同时,也为了提升主壳体和主底座以及副壳体和副底座之间装配的便捷性,所述主底座和副底座上分别具有若干垂直于所述底板延伸的导向柱,所述主壳体和副壳体上、与所述导向柱相对应的位置行形成导向槽。
通过对现有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改进,本实用新型尤其达到了如下效果:装配效率高,即模块化装配,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将现有技术中接线端子由上盖和下盖拼装而成的结构替代掉,使之替换以主插接件和副插接件的对插结构,即在主壳体上设置主插接腔,在副壳体上设置副插接腔,使之在对插时形成卡接结构,并与此同时,本实用新型有效的利用了卡接位置的腔体结构,将其用于主插接件和副插件内部的主导电板和副导电板之间的电连接腔用,即主导电板和副导电板在该位置形成电接触连接,进而实现本实用新型技术的完整性,从装配角度而言,本实用新型中的结构全部采用零部件本身具备的卡接结构,并且工作人员只需做三道装配工序便可,即先装配主插接件 (将弹簧片置入主底座内、主导电板定位适配在主壳体的横向开槽上,然后将主底座卡接在主壳体上),再装配副插接件(将弹簧片置入副底座内、副导电板定位适配进副壳体的横向开槽上,然后将副底座卡接在副壳体上),最后再将上述两道工序中装配好的主插接件和副插接件对向插接便可,极大的简化了装配工序,提升了装配效率与企业产能。
附图说明
实施例1:
图1是本实施例中接线端子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中接线端子的主视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沿A-A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中接线端子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实施例中副壳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5的另一角度立体示意图。
图7是本实施例中主壳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图7的另一角度立体示意图。
图9是本实施例中主底座(副底座)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本实施例中去掉主壳体和副壳体后的立体示意图。
实施例2:
图11是本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12是图11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实施例3:
图13是本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14是图13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实施例4:
图15是本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16是图15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实施例5:
图17是本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18是图17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实施例6:
图19是本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0是图19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设置”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的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从附图说明里明显可知,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块化装配的接线端子,其具有六个实施例的附图表示,故此,为区分清楚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将这六个实施例进行分别描述:
实施例1:
图1中明显可知,本实施例的接线端子包括其本体左侧方向的主插接件1和右侧方向的副插接件2,进一步结合图2、图3和图4显示,所述主插接件1包括主壳体10、卡接于所述主壳体10下方的主底座11,所述主壳体10的横向一侧形成用于插设导线的出线插孔 100,并且该主壳体10上、远距离于所述出线插孔100的一侧形成横向延伸的主插接腔101,进一步结合图7和图8显示可知,所述主插接腔101的底部开设有卡孔1010;同样,图3和图4也显示,所述副插接件2包括包括副壳体20、卡接于所述副壳体20下方的副底座 21,所述副壳体20上、与所述主插接腔101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横向延伸的副插接腔201,所述副壳体20上、远距离于所述副插接腔201 的一侧形成进线插孔200,所述副插接腔201的底部位置形成卡板2010,所述卡板2010上、与所述卡孔1010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楔形卡接部20100,所述主插接件1与所述副插接件2通过所述楔形卡接部 20100与卡孔2010之间的卡接配合而形成固定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实施例1中的主底座11与副底座21的结构为相同结构,故此图10所述的主底座11示意图也同样适用副底座 21的结构示意。
图1结合图4、图5、图7显示,本实施例中,上述主底座11与主壳体10之间的卡接结构以及副底座21与副壳体20之间的卡接结构具体描述如下:所述主底座11和副底座21的前后两侧壁上开设有侧向卡接孔120,所述主壳体10和副壳体20上、与所述侧向卡接孔 120相对应的位置形成侧向卡接部121;为进一步提升主壳体10和主底座11以及副壳体20和副底座21之间卡接结构的可靠性,结合图9和图10显示,所述主底座11和副底座21所具有的底板122上分别开设有卡口1220,进一步结合图6和图8显示可知,所述主壳体 10和副壳体20上、相对应于所述卡口1220的位置具有纵向向下延伸的卡条123,所述卡条123的顶部位置形成与所述卡口1220卡接的卡扣1230。
图1、图2、图3和图4中进一步显示可知,所述主壳体10和副壳体20上分别铰接有按压钮3,所述主底座11和副底座21内装设有与所述按压钮3抵接的弹簧片4,本实施例中,尤其在图3中显示的极为明显,所述按压钮4与所述弹簧片3的具体抵接结构如下:所述主壳体10和副壳体20内腔的底部位置形成弹簧座110,从图10 中明显可知,所述弹簧座110分别成型于主底座11和副底座21内,所述弹簧片4具有与所述弹簧座110适配的底片40以及从所述底片 40的横向一侧边沿位置、呈斜向上延伸的弹性片41,该弹性片41上、靠近顶端边沿的位置形成翘舌410,所述翘舌410的两侧形成抵接部 411,所述按压钮3上、与所述抵接部411相对应的位置形成延伸部 30,所述延伸部30与所述抵接部411形成抵接。本实施例中,为保证主插接件1和副插接件2在对接后形成有效的电连接,在所述主壳体10内装设有主导电板13,所述副壳体20内装设有副导电板23,所述主导电板13上、靠近所述出线插口100的位置形成分接部13a,所述副导电板23上、靠近进线插口200的位置形成进线部23a,所述主导电板13上、远距离于所述出线插孔100的一端形成内凹的弧形接触部130,所述弧形接触部130上、远距离于所述出线插孔100 的一侧边沿形成斜向翘起1300,所述副导电板23上、远距离于所述进线插孔200的一侧形成与所述弧形接触部1300适配的弧形弹性部 230,所述弧形弹性部230上、远距离于所述进线插孔200的一侧边沿形成斜向下延伸的斜向压板2300,当主插接件1与副插接件2进行对插连接时,所述副导电板23上的斜向压板2300与所述主导电板 13上的斜向翘起1300之间先是形成抵接,并在将副插接件2进一步的横向插进主插接腔101的行程中,促使斜向翘起1300产生纵向弹性偏移,进而实现副导电板23插入所述主导电板13下方位置,同时实现弧形接触部130与弧形弹性部230之间的匹配连接,故此,所述主导电板13与所述副导电板23之间形成有效的电接触连接。
本实施例中,图3结合图6和图8显示,为提升接线端子整体结构的紧凑稳定性,所述主壳体10底部和副壳体20底部分别形成用于适配所述主导电板13和所述副导电板23的横向开槽14,所述横向开槽14的底部形成定位凸点140,所述主导电板13和副导电板23 上、与所述定位凸点140相对应的位置形成定位孔141,从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横向开槽14对主导电板13和副导电板23形成了正向方向(即前后方向)和纵向方向上的限位,而定位凸点140和定位孔 141的适配则对主导电板13和副导电板23形成了横向方向的限位,尤其的,当主插接件1和副插接件2进行横向对插连接时,该横向方向的限位结构便显得尤为重要。
本实施例中,图5结合图8显然可知,为实现主插接件1和副插接件2对插时在横向方向上的定位,所述副插接腔201上、位于卡板 2010上方的位置形成横向定位槽2011,所述主插接腔101内、与所述横向定位槽2011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横向定位块1011;同时,进一步结合图10显示,也为了提升主壳体10和主底座11以及副壳体20 和副底座21之间装配的便捷性,所述主底座11和副底座21上分别具有若干垂直于所述底板122延伸的导向柱1221,所述主壳体10和副壳体20上、与所述导向柱1221相对应的位置行形成导向槽124。
图3明显显示,本实施例1中的接线端子具有两个主导电板13 和两个副导电板23,所述主导电板13在本实施例1中,其适用的显然是一进一出的接线要求,即一个主导电板13和一个副导电板23匹配连接后,其所达到的性能要求便是从进线插孔处接入一根导线,然后从出线插口处引出一根导线,实现一进一出的接线要求,而本实施例1中两个主导电板13和两个副导电板23的装配结构则实现了二进而出的接线要求。
如此,综合图11-图20当中显示的实施例2、实施例3、实施例 4、实施例5和实施例6的内容可知,其与实施例1所形成的区别分别描述如下:
实施例2:在该实施例中,图11和图12很显然的显示,其也包括两个主导电板13和两个副导电板23,而其与实施例1的最大区别在于所述主导电板13上、靠近出线插孔100的一侧形成两个用于外接导线的分接部(13a、13b),相应的,在主壳体10和主底座11的配合结构上也进一步的设计成四个出线插孔100,如此,实施例2中的每一对主导电板13和副导电板23的配合结构便可实现一进二出的接线要求,而两个主导电板13和两个副导电板23的装配结构则实现了本实施例2中的二进四出的接线要求。
实施例3:在该实施例中,图13和图14很显然的显示,其也包括两个主导电板13和两个副导电板23,而其与实施例1的最大区别在于所述主导电板13上、靠近出线插孔100的一侧形成三个用于外接导线的分接部(13a、13b、13c),相应的,在主壳体10和主底座 11的配合结构上也进一步的设计成六个出线插孔100,如此,实施例 3中的每一对主导电板13和副导电板23的配合结构便可实现一进三出的接线要求,而两个主导电板13和两个副导电板23的装配结构则实现了本实施例3中的二进六出的接线要求。
实施例4:在该实施例中,图15和图16很显然的显示,其包括三个主导电板13和三个副导电板23,而其与实施例1的最大区别在于在接线端子的结构上多设置了一对主导电板13和副导电板23的匹配连接结构,而每一个主导电板13上也仅设置有一个分接部13a,可见,在本实施例4中,相应的,在主壳体10和主底座11的配合结构上以及副壳体20和副底座21的配合结构上也分别进一步的设计成三个出线插孔100和三个进线插孔200,如此,实施例4中的每一对主导电板13和副导电板23的配合结构便可实现一进一出的接线要求,而三个主导电板13和三个副导电板23的装配结构则实现了本实施例4中的三进三出的接线要求。
实施例5:在该实施例中,图17和图18很显然的显示,其包括三个主导电板13和三个副导电板23,而其与实施例1的最大区别在于每个主导电板13上,靠近出线插孔100的一侧形成两个用于外接导线的分接部(13a、13b),相应的,在主壳体10和主底座11的配合结构上以及副壳体20和副底座21的配合结构上也分别进一步的设计成六个出线插孔100和三个进线插孔200,如此,实施例5中的每一对主导电板13和副导电板23的配合结构便可实现一进二出的接线要求,而三个主导电板13和三个副导电板23的装配结构则实现了本实施例5中的三进六出的接线要求。
实施例6:在该实施例中,图19和图20很显然的显示,其包括二个主导电板13和二个副导电板23,而其与实施例1的最大区别在于每个主导电板13上,靠近出线插孔100的一侧形成两个用于外接导线的分接部(13a、13b),每个副导电板23上、靠近进线插孔的一侧形成两个进线部(23a、23b),相应的,在主壳体10和主底座 11的配合结构上以及副壳体20和副底座21的配合结构上也分别进一步的设计成四个出线插孔100和四个进线插孔200,如此,实施例 6中的每一对主导电板13和副导电板23的配合结构便可实现二进二出的接线要求,而两个主导电板13和两个副导电板23的装配结构则实现了本实施例6中的四进四出的接线要求。
通过对上述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实施例4、实施例5、和实施例6的举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知晓,所述每个主导电板13上、远距离于所述弧形接触部1300的一侧均可设置成若干分接部,并不局限于上述六个实施例当中的数量,同时,根据实施例六也显而易见,所述每个副导电板23也可以设置成若干个进线部,之所以在主导电板13上设置多个分接部和副导电板23上设置多个进线部,其主要考量在于接线端子在实际应用场合中,经常面临着一进一出、一进而出、一进三出、一进四出、二进二出等多种接线需求,如果单个单个的并联在一起接线,会显得接线后,整个接线端子排的整体结构不可靠,也会造成较大的成本开支(因为每个主导电板或者副导电板的开支相对于在一个主导电板或者副导电板上开设若干分支而言,成本支出较大),而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则可以依据客户的需求,再将主插接件的主壳体或者副壳体和主底座(副底座) 模具开设一副备存,便可随时配合客户的需求而定制N进N出的接线端子结构。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以及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依据所附的权利要求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10)

1.一种模块化装配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插接件:其包括主壳体、卡接于所述主壳体下方的主底座,所述主壳体的横向一侧形成用于插设导线的出线插孔,并且该主壳体上、远距离于所述出线插孔的一侧形成横向延伸的主插接腔,所述主插接腔的底部开设有卡孔;
副插接件:其包括副壳体、卡接于所述副壳体下方的副底座,所述副壳体上、与所述主插接腔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横向延伸的副插接腔,所述副壳体上、远距离于所述副插接腔的一侧形成进线插孔,所述副插接腔的底部位置形成卡板,所述卡板上、与所述卡孔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楔形卡接部,所述主插接件与所述副插接件通过所述楔形卡接部与卡孔之间的卡接配合而形成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块化装配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和副壳体上分别铰接有按压钮,所述主底座和副底座内装设有与所述按压钮抵接的弹簧片,所述主壳体内装设有主导电板,所述副壳体内装设有副导电板,所述主导电板与所述副导电板之间形成电接触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模块化装配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底座和副底座内腔的靠下方位置形成弹簧座,所述弹簧片具有与所述弹簧座适配的底片以及从所述底片的横向一侧边沿位置、呈斜向上延伸的弹性片,该弹性片上、靠近顶端边沿的位置形成翘舌,所述翘舌的两侧形成抵接部,所述按压钮上、与所述抵接部相对应的位置形成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抵接部形成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模块化装配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底部和副壳体底部分别形成用于适配所述主导电板和所述副导电板的横向开槽,所述横向开槽的底部形成定位凸点,所述主导电板和副导电板上、与所述定位凸点相对应的位置形成定位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模块化装配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导电板上、远距离于所述出线插孔的一端形成内凹的弧形接触部,所述弧形接触部上、远距离于所述出线插孔的一侧边沿形成斜向翘起,所述副导电板上、远距离于所述进线插孔的一侧形成与所述弧形接触部适配的弧形弹性部,所述弧形弹性部上、远距离于所述进线插孔的一侧边沿形成斜向下延伸的斜向压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模块化装配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导电板上、远距离于所述弧形接触部的一侧形成若干分接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模块化装配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底座和副底座的前后两侧壁上开设有侧向卡接孔,所述主壳体和副壳体上、与所述侧向卡接孔相对应的位置形成侧向卡接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模块化装配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底座和副底座所具有的底板上分别开设有卡口,所述主壳体和副壳体上、相对应于所述卡口的位置具有纵向向下延伸的卡条,所述卡条的顶部位置形成与所述卡口卡接的卡扣。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模块化装配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插接腔上、位于卡板上方的位置形成横向定位槽,所述主插接腔内、与所述横向定位槽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横向定位块。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模块化装配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底座和副底座上分别具有若干垂直于所述底板延伸的导向柱,所述主壳体和副壳体上、与所述导向柱相对应的位置行形成导向槽。
CN202120324170.0U 2021-02-04 2021-02-04 一种模块化装配的接线端子 Active CN2145893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24170.0U CN214589319U (zh) 2021-02-04 2021-02-04 一种模块化装配的接线端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24170.0U CN214589319U (zh) 2021-02-04 2021-02-04 一种模块化装配的接线端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589319U true CN214589319U (zh) 2021-11-02

Family

ID=783500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324170.0U Active CN214589319U (zh) 2021-02-04 2021-02-04 一种模块化装配的接线端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58931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82366B (zh) 背板连接器组件
US7207810B2 (en) Card connector assembly
US5772452A (en) Connector for a circuit board
CN201440495U (zh) 电连接器
US9735486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3990764A (en) Connector
US1169523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CN215299556U (zh) 一种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103283089A (zh) 电子部件的连接结构和连接单元
US1184850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398025A (zh) 防止错误配合的成对匹配连接器
CN112952423A (zh) 一种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US20110039454A1 (en) Card edge connector having cantilevered aligning key
CN214589319U (zh) 一种模块化装配的接线端子
US7077674B2 (en) Board attachment type electrical connector
US8308499B2 (en) Duplex profile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retention means for assembling upper and lower connectors thereof together
US8183155B1 (en) Lower profile connector assembly
CN105932488B (zh) Usb c型插头连接器
US20080026617A1 (en) Assembly for connecting the stator windings of an electric motor to the respective power supply
JP2000150054A (ja)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US6210214B1 (en) Stacked modular jack connector assembly
CN108808308B (zh) 一种插座结构及三相电机
CN217589509U (zh) 双向插接式电连接装置
CN218828189U (zh) 电连接器
CN217589508U (zh) 双向插接式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