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582423U - 一种隧道窑烟气抽取式余热利用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隧道窑烟气抽取式余热利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582423U
CN214582423U CN202120121187.6U CN202120121187U CN214582423U CN 214582423 U CN214582423 U CN 214582423U CN 202120121187 U CN202120121187 U CN 202120121187U CN 214582423 U CN214582423 U CN 2145824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ste heat
cooling zone
kiln
temperature drying
heat boi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12118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杜龙
侯薇
翟晓敏
何少峰
任自华
杨天徐
陈勋瑜
熊建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Sinogy Electric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Sinogy Electric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Sinogy Electric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Sinogy Electric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12118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5824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5824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5824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10/00Technologies related to metal processing
    • Y02P10/25Process efficiency

Landscapes

  • Waste-Gas Treatment And Other Accessory Devices For Furna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烟气余热利用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隧道窑烟气抽取式余热利用系统,包括隧道窑、第一余热锅炉、第二余热锅炉、高温干燥窑和低温干燥窑,所述隧道窑侧面以及顶部设置有多个抽烟口,隧道窑沿着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预热带、烧成带和冷却带;所述第一余热锅炉的进气端与烧成带区域的抽烟口相连接,第二余热锅炉的进气端与冷却带区域的抽烟口相连接;所述隧道窑设置有送风机,第一余热锅炉的出气端与高温干燥窑相连接,所述第二余热锅炉的出气端与冷却带区域的抽烟口相连接;所述低温干燥窑的进气端与预热带、冷却带的抽烟口相连接,出气端与冷却带的抽烟口相连接;本实用新型实现了隧道窑内温度可调可控,保证成砖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隧道窑烟气抽取式余热利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烟气余热利用领域,具体为一种隧道窑烟气抽取式余热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煤矸石制砖隧道窑拥有量超过6000条。隧道窑在进行能源消耗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的很大一部分都无法充分利用,造成极大的浪费。面对这样的情况,针对隧道窑的各种余热以及余能进行分析,并展开有效的回收利用,是隧道窑工艺中不断提升的方向与空间。
目前,隧道窑烟气余热利用主要采用的是铺设辐射换热器的方式,烟气侧没有控制手段,存在着蒸汽参数波动较大、烟气余热利用不足等问题。因此,需要一种更高效的烟气余热利用系统,使得整个系统可控,同时能够保证蒸汽参数更加温稳定,便于利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隧道窑烟气抽取式余热利用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隧道窑烟气抽取式余热利用系统,包括隧道窑、第一余热锅炉、第二余热锅炉、高温干燥窑和低温干燥窑,所述隧道窑侧面以及顶部设置有多个抽烟口,隧道窑沿着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预热带、烧成带和冷却带;所述第一余热锅炉的进气端与烧成带区域的抽烟口相连接,第二余热锅炉的进气端与冷却带区域的抽烟口相连接;所述隧道窑设置有送风机保证供气,第一余热锅炉的出气端与高温干燥窑相连接,所述第二余热锅炉的出气端与冷却带相连接;所述低温干燥窑的进气端与预热带、冷却带的抽烟口相连接,出气端与冷却带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冷却带沿着其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冷却带、第二冷却带、第三冷却带和第四冷却带,其中第一冷却带、第二冷却带分别与第二余热锅炉的进气端、出气端连接,第三冷却带、第四冷却带分别与低温干燥窑的进气端、出气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余热锅炉出气端的管道上设置有第一抽风机,第二余热锅炉出气端的管道上设置有第二抽风机,高温干燥窑的进气端与预热带连接,且连接的管道上设置有第三抽风机,在低温干燥窑进气端的管道上设置有第四抽风机。
优选的,所述隧道窑的抽烟口上均设置有调节阀,所述低温干燥窑出气端设置有排潮风机,所述排潮风机与冷却带相连。
优选的,所述高温干燥窑的出气端通过引风机与烟气处理设施相连,所述烟气处理设施与排烟囱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设置两台独立的余热锅炉,从隧道窑的烧成带和冷却带分别抽取烟气,烟气余热利用更充分;
2、抽取的烟气口分布在隧道窑烧成带和冷却带,可以通过控制抽取烟气管道上的阀门开度,调整烟气抽取量,控制隧道窑内烧成带和冷却带的温度场。隧道窑烧成带温度场可控,冷却带温度场也便于控制,有利于砖的烧成以及冷却;
3、余热锅炉和隧道窑可以实现完全隔离,余热利用不影响砖的烧成。余热锅炉机组检修或者故障时,余热锅炉隔离后,隧道窑可以继续烧制砖;
4、采用对流式的换热方式,余热锅炉蒸汽参数更加稳定可控;
5、系统简单,成本低,改造安装方便,对隧道窑运行影响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隧道窑;2、第一余热锅炉;3、第二余热锅炉;4、高温干燥窑;5、低温干燥窑;6、第一抽风机;7、第二抽风机;8、第三抽风机;9、第四抽风机;10、送风机;11、排潮风机;12、引风机;13、烟气处理设施;14、排烟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竖直”、“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隧道窑烟气抽取式余热利用系统,包括隧道窑1、第一余热锅炉2、第二余热锅炉3、高温干燥窑4和低温干燥窑5,所述隧道窑1侧面以及顶部设置有多个抽烟口,隧道窑1沿着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预热带、烧成带和冷却带;所述第一余热锅炉2的进气端与烧成带区域的抽烟口相连接,第二余热锅炉3的进气端与冷却带区域的抽烟口相连接;所述隧道窑1设置有送风机10保证供气,第一余热锅炉2的出气端与高温干燥窑4相连接,所述第二余热锅炉3的出气端与冷却带相连接;所述低温干燥窑5的进气端与预热带、冷却带的抽烟口相连接,出气端与冷却带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冷却带沿着其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冷却带、第二冷却带、第三冷却带和第四冷却带,其中第一冷却带、第二冷却带分别与第二余热锅炉3的进气端、出气端连接,第三冷却带、第四冷却带分别与低温干燥窑5的进气端、出气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余热锅炉2出气端的管道上设置有第一抽风机6,第二余热锅炉3出气端的管道上设置有第二抽风机7,高温干燥窑4的进气端与预热带连接,且连接的管道上设置有第三抽风机8,在低温干燥窑5进气端的管道上设置有第四抽风机9。
进一步的,所述隧道窑1的抽烟口上均设置有调节阀,所述低温干燥窑5出气端设置有排潮风机11,所述排潮风机11与冷却带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高温干燥窑4的出气端通过引风机12与烟气处理设施13相连,所述烟气处理设施13与排烟囱14相连。
工作原理:隧道窑1通过两台独立的烟气抽取式的对流换热:第一余热锅炉2和第二余热锅炉3,第一余热锅炉2布置在隧道窑的烧成带,利用第一抽风机6的抽吸力,抽吸隧道窑烧成带的烟气进行余热利用,抽取的烟气经过余热锅炉利用后,最终被第一抽风机6抽吸送至高温干燥窑4中,烟气在高温干燥窑4内利用剩下的余热干燥砖坯,高温干燥窑4内烟气最终经过高温干燥窑4出口处的引风机12抽吸送至烟气处理设施13,经过处理后经过烟囱14排放至大气。
第二余热锅炉3布置在隧道窑1的冷却带,利用第二抽风机7的抽吸力,抽取隧道窑1冷却带烟气(空气)送至第二余热锅炉3加热给水和蒸汽,抽取的烟气经过冷却带余热锅炉3利用后,最终被第二抽风机7送还至隧道窑1的冷却带上,烟气(空气)被再次利用,可以用来冷却成砖,调节冷却带温度。
送风机10为整个系统提供空气,第三抽风机8抽取隧道窑1预热段烟气,补充高温干燥窑4的干燥烟气。第四抽风机9抽取隧道窑1预热段烟气和冷却带烟气用于低温干燥窑5的干燥烟气,排潮风机11将低温干燥窑5的烟气(空气)抽吸送入隧道窑1冷却带循环利用。
冷却带沿着其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冷却带、第二冷却带、第三冷却带和第四冷却带,四组冷却带分别与第二余热锅炉3、低温干燥窑5形成闭合的回路,充分利用空气,节约能量。
烟气抽取口为分散多点布置,布置在烧成带的顶部和侧面,每个抽取口烟气管道上设置有调节阀,通过调节阀调节各个抽气口抽取得烟气量,控制隧道窑烧成带、冷却带内温度。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5)

1.一种隧道窑烟气抽取式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隧道窑(1)、第一余热锅炉(2)、第二余热锅炉(3)、高温干燥窑(4)和低温干燥窑(5),所述隧道窑(1)侧面以及顶部设置有多个抽烟口,隧道窑(1)沿着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预热带、烧成带和冷却带;所述第一余热锅炉(2)的进气端与烧成带区域的抽烟口相连接,第二余热锅炉(3)的进气端与冷却带区域的抽烟口相连接;所述隧道窑(1)设置有送风机(10)保证供气,第一余热锅炉(2)的出气端与高温干燥窑(4)相连接,所述第二余热锅炉(3)的出气端与冷却带相连接;所述低温干燥窑(5)的进气端与预热带、冷却带的抽烟口相连接,出气端与冷却带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窑烟气抽取式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带沿着其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冷却带、第二冷却带、第三冷却带和第四冷却带,其中第一冷却带、第二冷却带分别与第二余热锅炉(3)的进气端、出气端连接,第三冷却带、第四冷却带分别与低温干燥窑(5)的进气端、出气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窑烟气抽取式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余热锅炉(2)出气端的管道上设置有第一抽风机(6),第二余热锅炉(3)出气端的管道上设置有第二抽风机(7),高温干燥窑(4)的进气端与预热带连接,且连接的管道上设置有第三抽风机(8),在低温干燥窑(5)进气端的管道上设置有第四抽风机(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窑烟气抽取式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窑(1)的抽烟口上均设置有调节阀,所述低温干燥窑(5)出气端设置有排潮风机(11),所述排潮风机(11)与冷却带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窑烟气抽取式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温干燥窑(4)的出气端通过引风机(12)与烟气处理设施(13)相连,所述烟气处理设施(13)与排烟囱(14)相连。
CN202120121187.6U 2021-01-15 2021-01-15 一种隧道窑烟气抽取式余热利用系统 Active CN2145824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21187.6U CN214582423U (zh) 2021-01-15 2021-01-15 一种隧道窑烟气抽取式余热利用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21187.6U CN214582423U (zh) 2021-01-15 2021-01-15 一种隧道窑烟气抽取式余热利用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582423U true CN214582423U (zh) 2021-11-02

Family

ID=783692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121187.6U Active CN214582423U (zh) 2021-01-15 2021-01-15 一种隧道窑烟气抽取式余热利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58242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963507U (zh) 一种煤基竖炉烟气余热回收系统
CN214582423U (zh) 一种隧道窑烟气抽取式余热利用系统
CN210197696U (zh) 一种分体式热风炉
CN208155050U (zh) 一种新型的高效节能坩埚炉
CN202598547U (zh) 一种余热回收蓄热炉
CN214172902U (zh) 一种高效节能型隧道窑
CN106048183B (zh) 一种生物质电双能源热处理炉
CN205279727U (zh) 一种炉膛加热式熔炼釜外加热装置
CN207688106U (zh) 一种高效节能的生物质燃料锻造加热炉
CN201237353Y (zh) 棚舍供暖炉
CN204534546U (zh) 生物质锅炉环保节能控制系统
CN209416084U (zh) 化工催化剂煅烧及分解气体焚烧一体炉
CN210036311U (zh) 一种烧结窑用烧结系统
CN212512158U (zh) 一种用于木板的烘干炉窖
CN216346382U (zh) 一种能调节火势大小的燃烧装置
CN216620651U (zh) 适合多品种磷酸盐在不同控制温度下炉窑燃烧控制系统
CN218864735U (zh) 一种废弃油樟叶烘干制炭的温度调节系统
CN209857528U (zh) 一种高温恒温砖坯石料烘干装置
CN216019068U (zh) 一种用于烟叶烘烤的清洁型炭专用供热装置
CN204535080U (zh) 一种节能减排加热炉
CN204648668U (zh) 一种琉璃瓦加工用热风炉
CN216115344U (zh) 一种控温型隧道窑烟气余热利用系统
CN213515110U (zh) 一种用于提升烧结煤气温度的加热系统
CN214147861U (zh) 一种燃气加热炉烟气回火炉再利用装置
CN203880927U (zh) 一种高效燃煤热风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