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459027U - 用于衣物处理设备的冷凝器及衣物处理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用于衣物处理设备的冷凝器及衣物处理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459027U
CN214459027U CN202022759562.8U CN202022759562U CN214459027U CN 214459027 U CN214459027 U CN 214459027U CN 202022759562 U CN202022759562 U CN 202022759562U CN 214459027 U CN214459027 U CN 2144590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pening
dust
condenser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75956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来升
范先锋
王玉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Drum Washing Machine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Drum Washing Machine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Drum Washing Machine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Drum Washing Machin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75956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4590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4590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4590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洗涤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用于衣物处理设备的冷凝器及衣物处理设备。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的清除循环空气中夹带的线屑、棉絮等杂质的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为此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器包括壳体,壳体内形成有腔室,壳体上开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之间形成空气流道,空气经第一开口进入腔室、经第二开口流出腔室,腔室内在靠近第一开口的位置设置有挡尘部,挡尘部设置成能够减缓空气的流动速度并且使空气在该挡尘部处形成扰流。本实用新型的挡尘部能够减缓空气的流动速度并形成扰流,延长空气在挡尘部的停留时间,使空气中夹带的线屑、棉絮等杂质充分地湿润的腔室的内壁接触,进而沉积在挡尘部。

Description

用于衣物处理设备的冷凝器及衣物处理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洗涤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用于衣物处理设备的冷凝器及衣物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以同时具备洗涤和烘干功能的洗干一体机为例,衣物在洗涤桶内被清洗完毕后烘干时,空气被加热器加热后进入到洗涤桶内,对洗涤桶内的湿润衣物进行加热干燥,干燥的热空气变成湿热空气,然后湿热空气进入到冷凝器中,湿热空气中的水蒸气被冷凝,得到的干冷空气再在循环风机的作用下回流至加热器内,被加热器加热后再次进入洗涤桶,如此往复,直至将衣物烘干。
不过,在干衣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线屑和棉絮,这些线屑和棉絮会随着湿热空气一起进入到冷凝器中,并会集聚、堆积在冷凝器的内表面和循环风机处,随着时间的增长,线屑和棉絮越积越多,会导致烘干效率大大降低。当线屑和棉絮将冷凝器堵死,烘干功能将无法正常进行,循环风机不起作用,可能会导致加热器处温度过高,产生危险。
现阶段清除线屑和棉絮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水冲洗的方式来清除冷凝器内的线屑和棉絮,但效果并不好,在冷凝器的上部和循环风机处仍会堆积大量的线屑和棉絮;另一种方式是通过设置可拆卸的过滤器来过滤掉空气中的线屑和棉絮,但这样会大大增加风道阻力,增加能耗,且需要定期清理,很不方便。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的清除循环空气中夹带的线屑、棉絮等杂质的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衣物处理设备的冷凝器,所述衣物处理设备包括衣物处理筒,所述冷凝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腔室,所述壳体上开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衣物处理筒相连通,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之间形成空气流道,空气经所述第一开口进入所述腔室、经所述第二开口流出所述腔室,所述腔室内在靠近所述第一开口的位置设置有挡尘部,所述挡尘部设置成能够减缓空气的流动速度并且使空气在该挡尘部处形成扰流。
在上述冷凝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挡尘部包括第一挡尘构件,所述第一挡尘构件设置在所述腔室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的内壁上。
在上述冷凝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挡尘构件由所述腔室的外壁向内凹陷而成。
在上述冷凝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腔室的内壁向外凹陷形成有凹槽,所述凹槽的至少一部分对准所述腔室对应于所述第一开口的位置。
在上述冷凝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挡尘构件的侧壁与所述凹槽的槽壁平滑过渡。
在上述冷凝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挡尘部还包括第二挡尘构件,所述第二挡尘构件位于所述第一挡尘构件沿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端。
在上述冷凝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挡尘构件设置在所述腔室与所述第一开口同侧的内壁上。
在上述冷凝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挡尘构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为弧形,所述第二挡尘构件的凹面朝向所述第一开口;并且/或者所述第一挡尘构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为弧形,所述第一挡尘构件的凹面朝向所述第一开口。
在上述冷凝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挡尘构件为所述腔室的外壁向内凹陷而成。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冷凝器包括壳体,该壳体内形成有腔室,壳体上开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开口与衣物处理筒相连通,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之间形成空气流道,在干燥衣物时,从衣物处理筒出来的空气经第一开口进入腔室,在腔室内被冷凝、除湿之后再经第二开口流出腔室,然后被加热装置(如电加热器)加热之后再进入衣物处理筒,如此反复,直至将衣物烘干。腔室内在靠近第一开口的位置设置有挡尘部,该挡尘部设置成能够减缓空气的流动速度并且使空气在该挡尘部处形成扰流,也就是说,从衣物处理筒内出来的空气在挡尘部的流速会减缓,形成局部扰流,延长空气在挡尘部的停留时间,这样空气中夹带的线屑、棉絮等杂质就能够充分地与挡尘部所在的位置的腔室的内壁相接触,而腔室的内壁通常是湿润的,从而线屑、棉絮等杂质就能够在挡尘部附着,进而堆积,这样在靠近第一开口的位置就能够将线屑、棉絮等杂质阻挡下来,进而就能够阻止线屑、棉絮等杂质随着空气到达腔室内的其他位置(如第二开口处等),或者是位于冷凝器沿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端的循环风机等位置。较干净的空气沿空气流道朝向第二开口运动,在腔室的上部与冷凝水接触,进行换热,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滴,与冷凝水一起沿腔室的内壁向下流动,在流经挡尘部时,会将堆积在此处的线屑、棉絮等杂质冲走,这样不会造成线屑、棉絮等杂质堵塞冷凝器的情形的发生。通过上述设置方式,一方面,能够通过挡尘部将空气中夹带的线屑、棉絮等杂质阻挡在靠近第一开口的位置,避免了线屑、棉絮等杂质堆积到腔室的其他位置或者是位于腔室下游端的其他部位;另一方面,通过冷凝水能够将堆积在挡尘部的线屑、棉絮等杂质冲洗带走,不会造成线屑、棉絮等杂质堵塞冷凝器的情形的发生,也不会增大空气流道的阻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挡尘部包括第一挡尘构件,该第一挡尘构件设置在腔室与第一开口相对的内壁上,经由第一开口进入腔室的空气具有一定速度,必然会直冲其相对侧,也就必然会流经其相对侧的内壁,而空气在流经设置于该侧的第一挡尘构件时,流速会减缓,并会在该第一挡尘构件处形成扰流,从而也就延长了空气在第一挡尘构件处的停留时间,线屑、棉絮等杂质也就会更好地沉积在第一挡尘构件处。优选地,第一挡尘构件有腔室的外壁向内凹陷而成,这样形成的第一挡尘构件表面光滑,冷凝水更容易将堆积在第一挡尘构件处的线屑、棉絮等杂质冲走。
进一步地,腔室的内壁向外凹陷形成有凹槽,该凹槽的至少一部分对准腔室对应于第一开口的位置,这样一来,经第一开口进入腔室的空气首先就会进入到凹槽内,由于该凹槽处的空间较大,这样就能够减缓空气在凹槽内的流速,形成扰流,增加空气在凹槽内的停留时间,从而能够使空气中夹带的部分线屑、棉絮等杂质沉积在此处。优选地,第一挡尘构件的侧壁与凹槽的槽壁平滑过渡,这样从第一开口进入腔室的空气在凹槽内降低流速后,进一步被第一挡尘构件所阻挡,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空气的流速,延长其在凹槽内的停留时间,更好地使空气中夹带的部分线屑、棉絮等杂质沉积。
进一步地,挡尘部还包括第二挡尘构件,该第二挡尘构件位于第一挡尘构件沿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端,这样一来,经由第一开口进入腔室内的空气在经空气流道到达第二开口处的过程中,就会依次流经第一挡尘构件和第二挡尘构件,依次在第一挡尘构件和第二挡尘构件处减缓流速并分别形成扰流,其夹带的线屑、棉絮等杂质就会先后沉积在第一挡尘构件和第二挡尘构件处,这样到达第二开口处的空气就较为干净,不会造成线屑、棉絮等杂质在第二开口处堆积等情况的发生,从而能够达到更好地清除空气中夹带的线屑、棉絮等杂质的目的。优选地,第二挡尘构件为腔室的外壁向内凹陷而成,这样形成的第二挡尘构件表面光滑,冷凝水更容易将堆积在第二挡尘构件处的线屑、棉絮等杂质冲走。
进一步地,第二挡尘构件设置在腔室与第一开口同侧的内壁上,空气在流经第一挡尘构件后,大部分会被引导流向腔室与第一挡尘构件相对的内壁,即与第一开口同侧的内壁,这部分空气进一步在设置在该侧的第二挡尘构件处减缓其流动速度,并在该第二挡尘构件处形成扰流,延长空气在第二挡尘构件处的停留时间,从而其夹带的线屑、棉絮等杂质就能够更好地沉积在第二挡尘构件处,从而能够更好地清除空气中夹带的线屑、棉絮等杂质。
进一步地,第一挡尘构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为弧形,第一挡尘构件的凹面朝向第一开口,并且/或者第二挡尘构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为弧形,第二挡尘构件的凹面朝向第一开口,通过将第一挡尘构件和/或第二挡尘构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为弧形,并使其凹面朝向第一开口,即凹面迎向进风方向,空气被凹面处阻挡,其运动速度减慢,从而降低了空气在第一挡尘构件和/或第二挡尘构件处的速度,同时,空气的运动方向被凹面阻挡后改变,且空气在凹面的各处被改变后的方向各不相同,这样就能够在凹面处形成较大的扰流,从而能够延长空气在凹面处的停留时间,更好地使线屑、棉絮等杂质沉积在第一挡尘构件和/或第二挡尘构件处,从而更好地清除空气中夹带的线屑、棉絮等杂质。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设备,所述衣物处理设备配置有前述任一项方案所述的冷凝器。
需要说明的是,该衣物处理设备具有前述的冷凝器的所有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并以洗干一体机为例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衣物处理设备的冷凝器及衣物处理设备。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冷凝器的结构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冷凝器的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冷凝器的结构图二;
图4是图3中局部A的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冷凝器的结构图三;
图6是图5中局部B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列表:
1、壳体;11、螺钉孔;12、第一开口;13、第二开口;2、凹槽;3、第一挡尘构件;4、第二挡尘构件;5、进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虽然本实施例是以洗干一体机为例来进行阐述的,但是还可以适用于干衣机等其他类型的具有干燥功能的衣物处理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通常,洗干一体机包括箱体、设置在箱体内的洗涤筒以及与洗涤筒相连通的烘干系统,烘干系统包括冷凝器、循环风机以及加热器,其中,冷凝器与洗涤筒的空气出口相连,加热器与洗涤筒的空气进口相连。待洗衣物在洗涤筒内被清洗完毕后,在烘干过程中,在循环风机的作用下,被加热器加热后的空气进入到洗涤筒内,将洗涤筒内的湿润衣物加热并干燥,衣物内的水蒸气进入空气中使得空气变成湿热空气,然后再进入到冷凝器中,湿热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冷凝器内被冷凝并与空气分离,得到的干冷空气再次进入到加热器中重新被加热。不过,从洗涤筒出来的湿热空气中通常夹带着大量的线屑、棉絮等杂质,为了避免线屑、棉絮等杂质沉积在冷凝器的上部或者是位于冷凝器的下游端的其他部位(如循环风机等),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器内在靠近第一开口的位置设置有挡尘部,以便将空气中夹带的线屑、棉絮等杂质阻挡在靠近第一开口的位置。
显然,上述烘干系统的各部件之间的连接顺序仅仅只是为了方便阐述,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烘干系统的各部件之间的具体连接方式。
首先,参照图1至6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器的挡尘部的可能的设置方式。其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冷凝器的结构图一,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冷凝器的剖面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冷凝器的结构图二,图4是图3中局部A的放大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冷凝器的结构图三,图6是图5中局部B的放大图。
如图1至图6所示并按照图1所示的方位,冷凝器包括壳体1,壳体1上设置有螺钉孔11,通过紧固件(如螺栓等)和螺钉孔11将冷凝器固定设置在箱体内。其中,壳体1内形成有腔室,该壳体1上开设有位于下部的第一开口12和位于上部的第二开口13,该第一开口12与洗涤筒相连通,第二开口13与循环风机相连通,第一开口12与第二开口13之间形成空气流道,空气从洗涤筒内出来后,经第一开口12进入腔室,在腔室内被冷凝、除湿之后再经第二开口13流出腔室,然后被加热器加热之后再进入洗涤筒,如此反复,直至将衣物烘干。
腔室在靠近第一开口12的位置(如图1中的下部)设置有挡尘部,该挡尘部设置成能够减缓空气的流动速度并且使空气在该挡尘部处形成扰流,也就是说,从洗涤筒内出来的空气在挡尘部的流速会减缓,形成局部扰流,延长空气在挡尘部的停留时间,这样空气中夹带的线屑、棉絮等杂质就能够充分地与挡尘部所在的位置的腔室的内壁相接触,而腔室的内壁通常是湿润的,从而线屑、棉絮等杂质就能够在挡尘部附着,进而堆积,这样在靠近第一开口12的位置就能够将线屑、棉絮等杂质阻挡下来,进而就能够阻止线屑、棉絮等杂质随着空气到达腔室内的上部,或者是位于冷凝器沿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端的循环风机等位置。较干净的空气沿空气流道向上朝向第二开口13运动,在腔室的上部与冷凝水接触,进行换热,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滴,与冷凝水一起沿腔室的内壁向下流动,在流经挡尘部时,会将堆积在此处的线屑、棉絮等杂质冲走,这样不会造成线屑、棉絮等杂质堵塞冷凝器的情形的发生。
通过上述设置方式,一方面,能够通过挡尘部将空气中夹带的线屑、棉絮等杂质阻挡在靠近第一开口12的位置,避免了线屑、棉絮等杂质堆积到腔室的上部或者是位于腔室下游端的其他部位;另一方面,通过冷凝水能够将堆积在挡尘部的线屑、棉絮等杂质冲洗带走,不会造成线屑、棉絮等杂质堵塞冷凝器的情形的发生,也不会增大空气流道的阻力。
如图2至图6所示,挡尘部包括第一挡尘构件3,该第一挡尘构件3设置在腔室与第一开口12相对的内壁上,即如图2中所示的方位,第一开口12设置在腔室的右侧壁上,第一挡尘构件3设置在腔室的左侧壁的内壁上。经由第一开口12进入腔室的空气具有一定速度,必然会从右侧直冲至左侧,也就必然会流经其左侧的内壁,而空气在流经设置于左侧的内壁上的第一挡尘构件3时,流速会减缓,并会在该第一挡尘构件3处形成扰流,从而也就延长了空气在第一挡尘构件3处的停留时间,这样空气中夹带的线屑、棉絮等杂质就能够更加充分地与腔室位于第一挡尘构件3下方的内壁相接触,线屑、棉絮等杂质也就会更好地沉积在第一挡尘构件3处。
继续参照图2、图5和图6,第一挡尘构件3设置为由腔室的外壁向内凹陷而成,其截面大致为向内凹陷的U型结构,空气可以在该U型结构的下游处形成扰流,空气流动速度减慢,增加空气中夹带的线屑、棉絮等杂质与腔室的内壁的接触概率,使得线屑和棉絮很容易在此处附着,进而大量堆积,并在冷凝水的流动下排出冷凝器外,从而能够更好地清除空气中夹带的线屑、棉絮等杂质。此外,通过凹陷形成的第一挡尘结构的表面较为光滑,其拐角处均设置为圆弧过渡,这样的结构不会减缓从上而下的冷凝水的流速,也就更容易将堆积在第一挡尘构件3处的线屑、棉絮等杂质冲走,从而不会造成线屑、棉絮等杂质堵塞冷凝器的情形的发生。显然,第一挡尘构件3也可以是直接设置在腔室的内壁上的弧形、曲形、条形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只要第一挡尘构件3能够减缓空气的流动速度并且使空气在该第一挡尘构件3处形成扰流即可。
继续参照图2至图6并按照图2所示的方位,腔室的左侧壁的内壁向外凹陷形成有凹槽2,该凹槽2恰好对准腔室对应于第一开口12的位置,这样经由位于右侧的第一开口12进入腔室内的空气首先就会进入到左侧的凹槽2内,由于该凹槽2处的空间较大,这样就能够减缓空气在凹槽2内的流速,形成扰流,增加空气在凹槽2内的停留时间,这样空气中夹带的线屑、棉絮等杂质就能够更加充分地与凹槽2的槽壁、槽底接触,从而能够使空气中夹带的部分线屑、棉絮等杂质沉积在此处。显然,凹槽2也可以仅有一部分对准腔室对应于第一开口12的位置,只要经第一开口12进入腔室内的空气至少有一部分能够进入到凹槽2内即可。显然,腔室的内壁上也可以不设置有凹槽2,从第一开口12进入腔室内的空气直接到达第一挡尘构件3处,其夹带的线屑、棉絮等杂质沉积在第一挡尘构件3处。
如图2至图6所示并按照图2所示的方位,第一挡尘构件3的侧壁与凹槽2靠上的部分的槽壁平滑过渡,这样从第一开口12进入腔室内的空气在进入凹槽2之后,进一步被第一挡尘构件3所阻挡,进一步降低了空气的流速,从而能够进一步延长其在凹槽2内的停留时间,从而能够更好地使空气中夹带的线屑、棉絮等杂质沉积在凹槽2内以及第一挡尘构件3处。显然,第一挡尘构件3还可以设置在凹槽2的上方,即第一挡尘构件3与凹槽2不相接,彼此之间具有距离。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灵活选择第一挡尘构件3与凹槽2的相对位置,只要能够减缓空气的流动速度并且使空气在第一挡尘构件3和凹槽2处形成扰流即可。
如图2至图4所示并按照图2所示的方位,挡尘部还包括第二挡尘构件4,该第二挡尘构件4位于第一挡尘构件3沿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端,并且第二挡尘构件4设置在腔室与第一开口12同侧的内壁上(即图2中的右侧),这样经由第一开口12进入腔室内的空气在依次流经凹槽2和第一挡尘构件3后,大部分会被引导流向腔室与第一挡尘构件3相对的内壁(即图2中的右侧),这部分空气在设置在右侧的第二挡尘构件4处进一步减缓其流动速度,并在该第二挡尘构件4处形成扰流,延长空气在第二挡尘构件4处的停留时间,这样空气中夹带的线屑、棉絮等杂质就能够更加充分地与腔室位于第二挡尘构件4下方的内壁相接触,其夹带的线屑、棉絮等杂质就能够更好地沉积在第二挡尘构件4处,从而能够更好地清除空气中夹带的线屑、棉絮等杂质。
通过上述设置方式,洗涤筒内的空气在经空气流道到达第二开口13处的过程中,就会依次流经凹槽2、第一挡尘构件3和第二挡尘构件4,依次在凹槽2、第一挡尘构件3和第二挡尘构件4处减缓流速并分别形成扰流,其夹带的线屑、棉絮等杂质就会先后沉积在凹槽2第一挡尘构件3和第二挡尘构件4处,这样到达第二开口13处的空气就较为干净,不会造成线屑、棉絮等杂质在第二开口13处堆积等情况的发生,从而能够达到更好地清除空气中夹带的线屑、棉絮等杂质的目的。显然,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第二挡尘构件4也可以设置在腔室与第一挡尘构件3同侧的内壁上。
显然,挡尘部也可以仅包括第一挡尘构件3或者第二挡尘构件4,如在冷凝器的尺寸较小,没有足够的空间同时设置第一挡尘构件3和第二挡尘构件4。显然,在充分考虑腔室内的设置空间的前提下,腔室内还可以设置更多数量的挡尘构件,从而能够更好地清除空气中夹带的线屑、棉絮等。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挡尘部包含的挡尘构件的具体数量、分布方式、设置方式等,以便适应更加具体的应用场合。
继续参照图2至图4,第二挡尘构件4设置为由腔室的外壁向内凹陷而成,其截面大致为向内凹陷的U型结构,空气可以在该U型结构的下游处形成扰流,空气速度减慢,空气中夹带的线屑、棉絮等杂质与腔室的内壁的接触概率增加,使得线屑和棉絮很容易在此处附着,进而大量堆积,并在冷凝水的流动下排出冷凝器外,从而能够更好地清除空气中夹带的线屑、棉絮等杂质。此外,通过凹陷形成的第二挡尘结构的表面较为光滑,其拐角处均设置为圆弧过渡,这样的结构不会减缓从上而下的冷凝水的流速,也就更容易将堆积在第二挡尘构件4处的线屑、棉絮等杂质冲走,从而不会造成线屑、棉絮等杂质堵塞冷凝器的情形的发生。显然,第二挡尘构件4也可以是直接设置在腔室的内壁上的弧形、曲形、条形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只要第二挡尘构件4能够减缓空气的流动速度并且使空气在该第二挡尘构件4处形成扰流即可。
如图2至图6所示并按照图2所示的方位,第一挡尘构件3和第二挡尘构件4均设置为弧形,并且第一挡尘构件3和第二挡尘构件4的凹面均朝向第一开口12,也就是使凹面迎向进风方向,这样在空气流动到第一挡尘构件3和第二挡尘构件4处时,就能够更好地使空气中夹带的线屑、棉絮等杂质分别沉积在第一挡尘构件3和第二挡尘构件4处。以第二挡尘构件4为例,如图2所示,空气在第一挡尘构件3的作用下,以从下至上、倾斜向上的方向流向第二挡尘构件4,其首先与第二挡尘构件4的凹面接触,并被其所阻挡,运动速度减慢,即降低了空气在第二挡尘构件4处的运动速度。同时,空气的运动方向在被凹面改变之后各不相同,这样就能够在凹面处形成较大的扰流,从而能够延长空气在第二挡尘构件4的凹面处的停留时间,这样空气中夹带的线屑、棉絮等杂质就能够更加充分地与腔室位于第二挡尘构件4下方的内壁相接触,从而能够更好地使线屑、棉絮等杂质沉积在第二挡尘构件4处,更好地清除空气中夹带的线屑、棉絮等杂质。
显然,第一挡尘构件3和第二挡尘构件4也可以仅部分设置为弧形。显然,也可以是第一挡尘构件3和第二挡尘构件4中的一个设置为弧形,另一个设置为曲形或者条形等其他形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第一挡尘构件3和第二挡尘构件4的具体设置形式,以便适应更加具体的应用场合。
如图1、图3和图5所示并按照图3所示的方位,腔室的上部的左侧开设有进水口,进水口处连接有进水管5,外部水源通过进水口进入到腔室的内部,对腔室的内壁进行冲洗,将沉积在腔室的内壁、第二挡尘构件4、第一挡尘构件3以及凹槽2处的线屑、棉絮等杂质冲洗掉,线屑、棉絮等杂质随着水流一起从第一开口12处排出。同时,冷凝水还可以对腔室内的空气进行冷却,空气的温度被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并冷凝,与冷凝水一起沿腔室的内壁流下并排出。
通过上述设置,洗涤筒内的空气经第一开口12处进入到冷凝器的腔室内,在凹槽2和第一挡尘构件3的作用下,其夹带的线屑、棉絮等杂质部分沉积在凹槽2内,尤其是靠近第一挡尘构件3的位置。然后再部分沉积在腔室位于第二挡尘构件4的下部的区域,这样到达第二开口13的空气就比较干净,从而不会造成线屑、棉絮等杂质堵塞冷凝器的情形的发生。在空气到达冷凝器的上部时,空气的温度被冷凝水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与冷凝水一起沿腔室的内壁流下,将沉积在腔室的内壁、第二挡尘构件4、第一挡尘构件3以及凹槽2处的线屑、棉絮等杂质冲洗并从第一开口12处排出。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设备,衣物处理设备配置有上述冷凝器。
需要说明的是,该衣物处理设备具有前述的冷凝器的所有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在靠近第一开口12处的挡尘部,减缓空气的流动速度并且使空气在挡尘部处形成扰流,从而能够将空气中夹带的线屑、棉絮等杂质阻挡在靠近第一开口12的位置,避免了线屑、棉絮等杂质堆积到腔室的其他位置或者是位于腔室下游端的其他部位。通过凹槽2、第一挡尘构件3以及第二挡尘构件4的设置,使得空气在进入腔室之后,依次在凹槽2、第一挡尘构件3以及第二挡尘构件4处减缓流速,线屑、棉絮等杂质依次在各处沉积,从而能够更好地清除空气中夹带的线屑、棉絮等杂质。通过将第一挡尘构件3和第二挡尘构件4设置为弧形、并且第一挡尘构件3和第二挡尘构件4的凹面均朝向第一开口12,从而能够更好地延长空气在第一挡尘构件3和第二挡尘构件4处的停留时间,延长线屑、棉絮等杂质与腔室位于第一挡尘构件3和第二挡尘构件4的下方区域的接触概率,从而能够更好地使线屑、棉絮等杂质沉积在在第一挡尘构件3和第二挡尘构件4处。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衣物处理设备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衣物处理设备包括衣物处理筒,所述冷凝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腔室,所述壳体上开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衣物处理筒相连通,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之间形成空气流道,空气经所述第一开口进入所述腔室、经所述第二开口流出所述腔室,
所述腔室内在靠近所述第一开口的位置设置有挡尘部,所述挡尘部设置成能够减缓空气的流动速度并且使空气在该挡尘部处形成扰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尘部包括第一挡尘构件,所述第一挡尘构件设置在所述腔室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的内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尘构件由所述腔室的外壁向内凹陷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腔室的内壁向外凹陷形成有凹槽,所述凹槽的至少一部分对准所述腔室对应于所述第一开口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尘构件的侧壁与所述凹槽的槽壁平滑过渡。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尘部还包括第二挡尘构件,所述第二挡尘构件位于所述第一挡尘构件沿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挡尘构件设置在所述腔室与所述第一开口同侧的内壁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挡尘构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为弧形,所述第二挡尘构件的凹面朝向所述第一开口;并且/或者
所述第一挡尘构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为弧形,所述第一挡尘构件的凹面朝向所述第一开口。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挡尘构件为所述腔室的外壁向内凹陷而成。
10.一种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衣物处理设备配置有上述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凝器。
CN202022759562.8U 2020-11-25 2020-11-25 用于衣物处理设备的冷凝器及衣物处理设备 Active CN2144590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759562.8U CN214459027U (zh) 2020-11-25 2020-11-25 用于衣物处理设备的冷凝器及衣物处理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759562.8U CN214459027U (zh) 2020-11-25 2020-11-25 用于衣物处理设备的冷凝器及衣物处理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459027U true CN214459027U (zh) 2021-10-22

Family

ID=781842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759562.8U Active CN214459027U (zh) 2020-11-25 2020-11-25 用于衣物处理设备的冷凝器及衣物处理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45902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95727B (zh) 具有过滤装置的冷凝式干燥机
CN214459027U (zh) 用于衣物处理设备的冷凝器及衣物处理设备
CN105960488B (zh) 洗涤干燥机
JP2007190042A (ja) 乾燥装置
JPH025113B2 (zh)
CN108950990B (zh) 具有自清洁功能的衣物处理装置
CN111304891B (zh) 一种洗衣机
CN108315944B (zh) 衣物护理一体机的冷凝水收集方法及衣物护理一体机
TWM651866U (zh) 衣物處理設備
WO2014177176A1 (en) Air-cooled condenser laundry treatment machine with lint collecting means
JP2022539682A (ja) 乾燥風道、衣類処理装置及び乾燥風道の洗浄方法
JP5446901B2 (ja) ドラム式洗濯乾燥機
CN109112804B (zh) 烘干系统和洗衣机
CN209024840U (zh) 一种烘干系统及具有其的洗衣机和干衣机
CN100540795C (zh) 衣物干燥装置
EP3263759B1 (en) Fluff collection and handling
EP2999816B1 (en) Water jet device for eliminating lint accumulation in a laundry treatment machine's air-cooled condenser
TR201801389A2 (tr) Bi̇r çamaşir kurutma maki̇nesi̇
CN112442873A (zh) 洗涤物处理器具
CN218666824U (zh) 一种用于冷凝式洗衣机的出风口构造
CN112831995B (zh) 衣物处理设备
JP7199626B2 (ja) 衣類処理装置
CN215887581U (zh) 洗干一体机
CN112376244B (zh) 衣物处理设备
CN218345744U (zh) 风道组件和衣物处理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