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432017U - 一种口罩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口罩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432017U CN214432017U CN202120121614.0U CN202120121614U CN214432017U CN 214432017 U CN214432017 U CN 214432017U CN 202120121614 U CN202120121614 U CN 202120121614U CN 214432017 U CN214432017 U CN 21443201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sk
- air inlet
- air outlet
- shell
-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口罩,包括口罩本体,所述口罩本体包括进气装置、出气装置、透明罩和固定框,所述进气装置和所述出气装置对应位于左右脸颊,所述透明罩位于所述进气装置和所述出气装置之间,用于遮挡口鼻,所述进气装置、出气装置和所述透明罩可拆卸安装在所述固定框内。解决了现有口罩无法清洁、沟通时看不到对方表情的问题,同时,在不摘口罩的情况下依然可以通过安检、面部解锁,实现面部支付,更便于用户的使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口罩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口罩。
背景技术
口罩是一种卫生用品,一般戴在口鼻部位并用于过滤进入口鼻以及排出口鼻的气体,以起到阻挡有害的气体、气味、飞沫、病毒等物质的作用,通常是以纱布或纸等材料做成,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以及在粉尘等污染的环境中作业时,戴口罩具有非常好的防护作用。
但是传统的口罩在使用过程中仍存在如下问题:1、主体面料起过滤作用,不易清洁,使用一段时间后只能整体丢弃,使用成本较高;2、在一些需要做面部识别的场所,如安检、面部解锁、面部支付等情况,人们只能暂时脱下口罩,露出面部做识别,不利于防范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口罩,解决了现有口罩无法清洁、沟通时看不到对方表情的问题,同时,在不摘口罩的情况下依然可以通过安检、面部解锁,实现面部支付,更便于用户的使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口罩,包括口罩本体,所述口罩本体包括进气装置(1)、出气装置(2)、透明罩(3)和固定框(4),所述进气装置(1)和所述出气装置(2)对应位于左右脸颊,所述透明罩(3)位于所述进气装置(1)和所述出气装置(2)之间,用于遮挡口鼻,所述进气装置(1)、出气装置(2)和所述透明罩(3)可拆卸安装在所述固定框(4)内。
作为优选,所述透明罩(3)的两端均开设有开口,进而在所述透明罩(3)的两端形成呈闭环设置的环形定位件(31),两个所述环形定位件(31)分别套设在所述进气装置(1)和所述出气装置(2)的外侧。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框(4)的内环边沿设置有连续的第二卡槽(41),所述透明罩(3)的边沿对应插装至所述第二卡槽(41)内。
作为优选,所述进气装置(1)包括第一壳体(11),所述出气装置(2)包括第二壳体(21),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21)呈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21)均分别包括内侧部(14)和外侧部(15),所述内侧部(14)的纵向截面小于所述外侧部(15)的纵向截面,两个所述环形定位件(31)对应套设在所述内侧部(14)的外侧,所述固定框(4)的两端分别设有围设在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21)的外侧形成环形框(42),所述第二卡槽(41)延伸至所述环形框(42)的内侧,所述环形定位件(31)对应卡于所述第二卡槽(41)内,能够防止所述环形定位件(31)沿内侧部(14)运动而脱离所述内侧部(14)。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框(4)的外环边沿向内延伸后弯折形成抵于人脸部的密封边(43)。
作为优选,还包括至少一根头带(6),所述头带(6)的一端与所述进气装置(1)连接,所述头带(6)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气装置(2)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框(4)为柔性材料。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框(4)为透明或者半透明材料。
作为优选,所述进气装置(1)和/或所述出气装置(2)内设置有麦克风(51)。
作为优选,至少一条所述头带(6)呈空心设置,所述头带(6)上设置有电池盒(61),所述电池盒(61)通过穿设在所述头带(6)内的导线分别与所述进气装置(1)和出气装置(2)连接,用于为所述进气装置(1)和所述出气装置(2)提供工作电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口罩的优点在于,
(1)通过透明罩、进气装置和出气装置配合,使得人们在佩戴口罩交流时,依然可以看清楚对方的表情,便于交流,而且不需要摘掉口罩即可通过安检进行面部支付,能够降低感染病毒的风险;
(2)进气装置内设置有风扇,一方面能够将外界的空气抽进透明罩内,保证使用者呼吸的顺畅,另一方面,经进气装置过滤后的空气吹向透明罩,能够消除透明罩内因使用者呼气而产生的水蒸气;
(3)在进气装置或者出气装置内集成麦克风,可以使使用者的声音更好的传出,便于使用者的日常交流;
(4)将为进气装置和出气装置提供电源的电池盒设置在头带上,可以减少口罩本体的重量,进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5)通过进气装置、出气装置和透明罩可拆卸安装在固定框内,能够实现对该口罩进行消毒,从而实现口罩的重复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中口罩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口罩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中进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本实施例中进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本实施例中进气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施例中出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7为本实施例中出气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中,1、进气装置;11、第一壳体;111、进气孔;112、通风口;113、第一内壳;114、第一外壳;1141、凹槽;1142、安装口;1143、卡槽;115、第一盖板;1151、卡钩;12、风扇;13、过滤件;14、内侧部;15、外侧部;2、出气装置;21、第二壳体;211、进气口;212、出气孔;22、消毒模块;3、透明罩;31、环形定位件;4、固定框;41、第二卡槽;42、环形框;43、密封边;51、麦克风;52、指示灯;6、头带;61、电池盒;62、卡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一种口罩,结合图1-7所示,包括口罩本体,口罩本体包括进气装置1、出气装置2、透明罩3和固定框4,进气装置1和出气装置2对应位于左右脸颊,透明罩3的两端均设有开口,进而在透明罩3的两端形成环形定位件31,两个环形定位件31分别对应套设在进气装置1和出气装置2的外侧,使透明罩3位于进气装置1和出气装置2之间,用于遮挡口鼻,进气装置1、出气装置2和透明罩3均可拆卸安装在固定框4内。
固定框4的内环边沿设置有连续的第二卡槽41,透明罩3的边沿对应插装至第二卡槽41内。
进气装置1包括第一壳体11和设置在第一壳体11内的风扇12,第一壳体11的外侧设置有进气孔111,第一壳体11的前端于透明罩3的内侧设置有通风口112,风扇12工作将外界的空气经进气孔111抽至第一壳体11内,然后经通风口112吹至透明罩3的内侧。
第一壳体11内设置有过滤件13,经进气孔111进入第一壳体11内的空气经过滤件13过滤后,再通过风扇12吹至透明罩3的内侧。
第一壳体11包括从内到外的第一内壳113、第一外壳114和第一盖板115,第一内壳113和第一外壳114之间设置有安装腔,第一外壳114的外侧面向内凹陷形成凹槽1141,凹槽1141的槽底设置有与安装腔连通的安装口1142,风扇12设置在安装腔内,且风扇12的进风口朝向安装口1142,第一盖板115设置在凹槽1141的开口位置,且第一盖板115与凹槽1141的开口边沿之间留有缝隙作为进气孔111,过滤件13为过滤棉,设于凹槽1141的槽底,并完全覆盖安装口1142。
第一盖板115的大小和形状与凹槽1141的开口相适配,第一盖板115的边沿设置有多个朝向第一外壳114延伸的卡钩1151,凹槽1141的内壁上对应设置有多个第一卡槽1143,卡钩1151伸入凹槽1141抵于过滤棉的边沿并钩挂在第一卡槽1143内。
出气装置2包括第二壳体21和设置在第二壳体21内的消毒模块22,第二壳体21于透明罩3的内侧设置有进气口211,第二壳体21于透明罩3的外侧设置有出气孔212,透明罩3内的空气可通过进气口211进入至第二壳体21内,然后经消毒模块22消毒后经出气孔212排出。
进气装置1和/或出气装置2内设置有麦克风51,本实施例中,麦克风51设于出气装置2的第二壳体21内。
进气装置1和/或出气装置2的外侧设置有指示灯52,用于指示口罩的工作状态,本具体实施例中,指示灯52呈环形,分别环设于进气孔111和出气孔212的外侧。
具体地,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21呈对称设置,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21按照纵向截面的不同均分别包括内侧部14和外侧部15,内侧部14的纵向截面小于外侧部15的纵向截面,两个环形定位件31对应套设在内侧部14的外侧,固定框4的两端分别对应围设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21的外侧形成环形框42,第二卡槽41延伸至环形框42的内侧,环形定位件31对应卡于第二卡槽41内,能够防止环形定位件31沿内侧部14运动而脱离内侧部14。
固定框4为柔性材料,降低对面部造成的压痕,固定框4优选采用透明或者半透明材料,固定框4的外环边沿向内延伸后弯折形成抵于人脸部的密封边43,密封边43抵于人脸部支撑口罩本体,能够避免透明罩3紧贴于面部导致的呼吸困难。
该口罩还包括至少一根头带6,头带6的一端与进气装置1连接,头带6的另一端与出气装置2连接,进而使头罩本体和头带6配合形成封闭的环形,进而实现将口罩套设在使用者的头部。而且至少一条头带6呈空心设置,头带6上设置有电池盒61,电池盒61通过穿设在头带6内的导线分别与进气装置1和出气装置2连接,用于为进气装置1和出气装置2提供工作电压。
本具体实施例中,头带6设置有两条,其中一条上设置有电池盒61,另一条头带6的中间设置有卡扣62,可用于调节该条头带6的长度,从而供不同头部大小的用户使用。
该口罩安装时,将透明罩3的边沿对应卡于第二卡槽41内,然后将进气装置1和出气装置2对应卡于环形框42内,头带6套设在头部向后拉紧时,透明罩3的两端会阻止进气装置1和出气装置2向后运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口罩的优点在于,通过透明罩3、进气装置1和出气装置2配合,使得人们在佩戴口罩交流时,依然可以看清楚对方的表情,便于交流,而且不需要摘掉口罩即可通过安检进行面部支付,能够降低感染病毒的风险;通过进气装置1、出气装置2和透明罩3可拆卸安装在固定框4内,能够实现对该口罩进行消毒,从而实现口罩的重复利用;进气装置1内设置有风扇12,一方面能够将外界的空气抽进透明罩3内,保证使用者呼吸的顺畅,另一方面,经进气装置1过滤后的空气吹向透明罩3,能够消除透明罩3内因使用者呼气而产生的水蒸气;在进气装置1或者出气装置2内集成麦克风51,可以使使用者的声音更好的传出,便于使用者的日常交流;将为进气装置1和出气装置2提供电源的电池盒61设置在头带上,可以减少口罩本体的重量,进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尽管以上详细地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是应该清楚地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口罩,包括口罩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口罩本体包括进气装置(1)、出气装置(2)、透明罩(3)和固定框(4),所述进气装置(1)和所述出气装置(2)对应位于左右脸颊,所述透明罩(3)位于所述进气装置(1)和所述出气装置(2)之间,用于遮挡口鼻,所述进气装置(1)、出气装置(2)和所述透明罩(3)可拆卸安装在所述固定框(4)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罩(3)的两端均开设有开口,进而在所述透明罩(3)的两端形成呈闭环设置的环形定位件(31),两个所述环形定位件(31)分别套设在所述进气装置(1)和所述出气装置(2)的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4)的内环边沿设置有连续的第二卡槽(41),所述透明罩(3)的边沿对应插装至所述第二卡槽(41)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装置(1)包括第一壳体(11),所述出气装置(2)包括第二壳体(21),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21)呈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21)均分别包括内侧部(14)和外侧部(15),所述内侧部(14)的纵向截面小于所述外侧部(15)的纵向截面,两个所述环形定位件(31)对应套设在所述内侧部(14)的外侧,所述固定框(4)的两端分别设有围设在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21)的外侧形成环形框(42),所述第二卡槽(41)延伸至所述环形框(42)的内侧,所述环形定位件(31)对应卡于所述第二卡槽(41)内,能够防止所述环形定位件(31)沿内侧部(14)运动而脱离所述内侧部(14)。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4)的外环边沿向内延伸后弯折形成抵于人脸部的密封边(4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根头带(6),所述头带(6)的一端与所述进气装置(1)连接,所述头带(6)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气装置(2)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4)为柔性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4)为透明或者半透明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装置(1)和/或所述出气装置(2)内设置有麦克风(51)。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条所述头带(6)呈空心设置,所述头带(6)上设置有电池盒(61),所述电池盒(61)通过穿设在所述头带(6)内的导线分别与所述进气装置(1)和出气装置(2)连接,用于为所述进气装置(1)和所述出气装置(2)提供工作电压。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121614.0U CN214432017U (zh) | 2021-01-18 | 2021-01-18 | 一种口罩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121614.0U CN214432017U (zh) | 2021-01-18 | 2021-01-18 | 一种口罩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432017U true CN214432017U (zh) | 2021-10-22 |
Family
ID=781121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121614.0U Active CN214432017U (zh) | 2021-01-18 | 2021-01-18 | 一种口罩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432017U (zh) |
-
2021
- 2021-01-18 CN CN202120121614.0U patent/CN21443201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233883B2 (ja) | Papr用フルフェイスマスク | |
CN215270749U (zh) | 杀菌防护罩 | |
KR102393690B1 (ko) | 재사용형 마스크 | |
CN214432017U (zh) | 一种口罩 | |
CN214432018U (zh) | 一种便于人脸识别的口罩 | |
JP2023543353A (ja) | フェイシャルガードシステム | |
CN213077264U (zh) | 具有安全排气的安全防护装置 | |
CN108936879A (zh) | 一种医疗护理用防护装置 | |
KR102359502B1 (ko) | 강제 흡배기 기능을 갖는 마스크 | |
CN213724522U (zh) | 一种空气过滤鼻罩 | |
CN217187530U (zh) | 一种呼吸内科护理防护罩 | |
CN111466637A (zh) | 一种支持脸部识别的防护面罩及供气系统 | |
CN215224948U (zh) | 一种可用于使用显微镜的口腔防护面罩 | |
CN215537902U (zh) | 一种传染病控制用防护面罩 | |
CN215531837U (zh) | 一种防护罩 | |
CN212697767U (zh) | 具有杀毒、杀菌和除雾霾功能的电动口罩 | |
CN214386215U (zh) | 一种具有消毒功能的口罩 | |
CN213045321U (zh) | 一种可重复使用的口罩 | |
US20220161065A1 (en) | Personal Protective Facemask System | |
CN220174541U (zh) | 一种透气型防护面罩头披 | |
CN214485324U (zh) | 一种智能口罩 | |
CN218571467U (zh) | 一种医用防护面罩 | |
CN212280017U (zh) | 口罩 | |
CN205055128U (zh) | 传染病护理防护面罩 | |
CN213045352U (zh) | 一种硅胶口罩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