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415587U - 一种组合变形玩具的躯干及肢臂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组合变形玩具的躯干及肢臂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415587U
CN214415587U CN202120175127.2U CN202120175127U CN214415587U CN 214415587 U CN214415587 U CN 214415587U CN 202120175127 U CN202120175127 U CN 202120175127U CN 214415587 U CN214415587 U CN 2144155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part
molding main
head
truck
upper limb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17512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少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tou erchaox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Industr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蔡少先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蔡少先 filed Critical 蔡少先
Priority to CN20212017512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4155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4155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4155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组合变形玩具的躯干及肢臂连接结构,具有躯干造型主体及上肢造型主体,躯干造型主体与上肢造型主体均配置有可拆卸的两组第一活动结构,两组第二活动结构,所述躯干造型主体中具有可转动的合体支撑架及机器人头,上肢造型主体与合体支撑架、机器人头采用插拔式连接,且连接位置分别在上肢造型主体的底部及侧部,使躯干造型主体与上肢造型主体形成至少两个不同维度的固定点位连接。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一种躯干造型主体与上肢造型主体的连接结构,其采用不同维度的多个固定连接点实现稳固连接,所拼装的组装机器人形态稳固,且更为协调及美观。

Description

一种组合变形玩具的躯干及肢臂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拼装类玩具技术领域,特指一种组合变形玩具的躯干及肢臂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拼装类玩具属于益智玩具,能够通过形变完成组装的目的,如常规的机器人拼装,大多采用多种动物造型的个体或汽车造型的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变形最后组装形成机器人。目前,现有的组装机器人大多采用卡扣式拼装,甚至有采用磁吸拼装,这种组装方式导致拼装部位不牢固,关节松松垮垮,且机器人第一首部隐藏方式多数是直接转动进行隐藏,隐藏后在产品表面是缝隙较多且明显的,显得不美观。而作为组装机器人的肢臂主体,通常是采用万向球连接,这种便于转动,但对于具有动物或汽车类等主题造型的个体来说,采用万向球会使单个个体在视觉感官上极不协调;而若转轴连杆等方式连接,则在变形组装后,组装机器人的肩部受连接部位影响导致下沉,同样在视觉感官上不协调,影响美观。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变形玩具的躯干及肢臂连接结构,采用不同维度的固定连接点形成插拔式连接,使组装机器人的躯干与上肢连接稳固,形态更为美观。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组合变形玩具的躯干及肢臂连接结构,具有躯干造型主体及上肢造型主体,躯干造型主体与上肢造型主体均配置有可拆卸的两组第一活动结构,两组第二活动结构,所述躯干造型主体中具有可转动的合体支撑架及机器人头,上肢造型主体与合体支撑架、机器人头采用插拔式连接,且连接位置分别在上肢造型主体的底部及侧部,使躯干造型主体与上肢造型主体形成至少两个不同维度的固定点位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躯干造型主体由第一首部及第一躯体组成,第一首部由上下两槽型结构的首上部与首下部组装成型,首上部与首下部的一端采用支撑滑槽形成滑动连接,第一首部中放置有机器人头,且机器人头通过第一连杆与首上部或首下部形成转动连接,第一首部与第一躯体的一端为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躯体中配置有合体支撑架,且合体支撑架与第一躯体为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首上部与首下部之间还采用插拔式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首部与第一躯体之间还采用插拔式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上肢造型主体由第二首部、延伸部及第二躯体组成,所述延伸部通过连接件与第二躯体形成双向转动连接,延伸部的一端具有定位滑槽与连接件采用滑动及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连接件中开设有圆孔,第二躯体中配置有螺丝轴与圆孔形成转动连接,所述连接件还配置有销轴,销轴穿过定位滑槽与延伸部滑动及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延伸部与第二躯体之间还采用插拔式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活动结构及第二活动结构通过螺纹连接方式装配于躯干造型主体及上肢造型主体,分别为躯干第一活动结构、躯干第二活动结构、上肢第一活动结构、上肢第二活动结构且第二躯体与连接件连接的端面还配置有附位螺纹孔。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为:
1.作为可拆装的躯干造型主体,能够通过变形作为组合机器人的第一躯体组件,机器人头完全隐藏于躯干造型主体的第一首部中,无多余缝隙,造型更为美观,且躯干造型主体第一首部拆装结构更为巧妙,结构更为牢固;
2.作为可变形的上肢造型主体,能够通过多段变形作为组装机器人的肢臂组件,在形变前后的感官上能够与产品主题的形态协调;
3.躯干造型主体能够提供与上肢造型主体进行连接的不同维度的多个稳固连接点,插拔式连接结构方便拆装,更具稳定性,可玩性更强。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两造型主体拼接过程的结构演示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两造型主体拼接过程的俯面演示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两造型主体拼接过程的侧面演示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组装机器人在拼接末段的演示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首部打开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躯干造型主体的剖视图;
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躯干造型主体变形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躯干造型主体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躯干造型主体的分解图;
附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上肢造型主体以三角龙为主题的分解图;
附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上肢造型主体以三角龙为主题的首部至连接件的剖视图;
附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上肢造型主体以三角龙为主题的连接件与延伸部的关联结构示意图;
附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中上肢造型主体以三角龙为主题的第一形态变化示意图;
附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中上肢造型主体以三角龙为主题的第二形态变化示意图;
附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中上肢造型主体以腕龙造型为主题的分解图;
附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中上肢造型主体以腕龙造型为主题的连接件与延伸部的关联结构示意图;
附图17为本实用新型中上肢造型主体以腕龙造型为主题的形态变化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组合变形玩具的躯干及肢臂连接结构,具有躯干造型主体及上肢造型主体,躯干造型主体与上肢造型主体为动物造型、车类造型等主题造型的主体,躯干造型主体与上肢造型主体均配置有可拆卸的两组第一活动结构,两组第二活动结构,所述躯干造型主体中具有可转动的合体支撑架5及机器人头4,上肢造型主体与合体支撑架5、机器人头4采用插拔式连接,且连接位置分别在上肢造型主体的底部及侧部,使躯干造型主体与上肢造型主体形成至少两个不同维度的固定点位连接,优选的,本实施例在合体支撑架5设置两个固定连接点位,在机器人头4底部设置一个固定连接点位,上肢造型主体底部首先与合体支撑架5的两个固定连接点位连接后,再转动机器人头4使其与上肢造型主体的侧部固定连接点位连接,完成两个不同维度的三点连接稳固形态。
具体的,躯干造型主体由第一首部1及第一躯体2组成,第一首部1由上下两槽型结构的首上部11与首下部12组装成型,首上部11与首下部12的一端采用支撑滑槽3形成滑动连接,支撑滑槽3呈跑道状,且支撑滑槽3一端与首上部11或首下部12固定连接,如支撑滑槽3一端与首下部12固定连接,则首上部11应当配置一圆柱形轴体穿过支撑滑槽3,能够在上拉首上部11时,使轴体在支撑滑槽3中间的滑槽空位处向上活动;当首上部11与首下部12上下合拢形成第一首部1时,第一首部1内为空心,第一首部1中放置有机器人头4。
进一步的,机器人头4通过第一连杆41与首上部11或首下部12形成转动连接,作为与第一连杆41形成转动连接的首上部11或首下部12应当配置有转轴,第一连杆41端部与转轴形成转动连接,能够将机器人头4从第一首部1的内部转移至第一首部1的外部,优选的,如图5至图7所示,机器人头4在第一连杆41的带动下旋转180°为最佳(可设置限位件进行阻挡,现有技术中多有应用,在此不做过多赘述),使机器人头4与躯干造型主体的第一首部1呈一直线,这样在变形及拼装后,躯干造型主体的第一首部1在第一躯体2的前方且面部朝下,而机器人头4在第一躯体2上方且面部朝前。
更进一步的,首上部11与首下部12之间还采用插拔式连接,插拔式连接多采用突出的紧配柱及插装孔进行契合组装,与积木连接结构相同。如本实施例中,首下部12采用的紧配柱为第一凸起120,则首上部11采用的插装孔位第一凹孔110,两者契合连接则使首上部11与首下部12连接更为牢固,当然,第一凸起120与第一凹孔110需避开第一连杆41的活动范围,必要时可选择多组。
作为躯干造型主体第一首部1的形变结构,第一首部1与第一躯体2的一端为转动连接,主要是采用弯头连杆10,如图7所示,弯头连杆10中具有圆孔,且弯头连杆10的一端固定于第一躯体2上方,第一首部1中应当配置转轴穿过圆孔,使第一首部1能够以圆孔为圆形进行转动,且优选转动角度为90°;采用弯头连杆10能够使第一首部1的转动点偏向第一躯体2的前侧上方,则第一首部1前端转动时不会遇到阻碍,有利于第一首部1形状的多样性选择,且可以更好的限制第一首部1只能在90°夹角的转动范畴。
进一步的,第一首部1与第一躯体2之间还采用插拔式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躯体2上方采用的紧配柱为第二凸起201,第一首部1下方采用的插装孔为第二凹孔101,两者契合连接则使第一首部1与第一躯体2连接更为牢固,当然,第二凸起201与第二凹孔101需避开合体支撑架5的活动范围,必要时可选择多组。
更进一步的,合体支撑架5位于第一躯体2中,且合体支撑架5与第一躯体2为转动连接,第一躯体2中应当配置有与合体支撑架5能够旋转连接的转轴,使合体支撑架5能够隐藏在第一躯体2中,需要时转动至第一躯体2上方并呈直立状态,用于外接组装机器人的手臂部件。为了使合体支撑架5更牢固的装配于第一躯体2中,合体支撑架5还采用紧配柱为第三凸起501,第一躯体2中具有凹槽供合体支撑架5隐藏,且凹槽中具有与第三凸起501对应装配的插装孔,隐藏合体支撑架5可以更为牢固。
更进一步的,机器人头4与合体支撑架5均配置有用于插拔式连接的紧配柱或插装孔。本实施例中,机器人头4底部采用的紧配柱为第四凸起401,合体支撑架5采用的紧配柱为第五凸起502,且合体支撑架5两侧均有对称的第五凸起502,能够对应组装机器人的两侧手臂的安装;优选的,组装机器人单侧手臂可对应连接一个第四凸起401与两个第五凸起502,这样的三点式连接使结构更为牢固。
第一活动结构及第二活动结构通过螺纹连接方式装配于躯干造型主体、上肢造型主体,分别为对应躯干造型主体的躯干第一活动结构A、躯干第二活动结构B,对应上肢造型主体的上肢第一活动结构C、上肢第二活动结构D。第一活动结构与第二活动结构均通过螺纹连接方式装配于两造型主体,主要通过塑料螺丝将躯干第一活动结构A及躯干第二活动结构B固定于第一躯体2两侧。为了使第一躯体2中躯干第二活动结构B能够拼接组装机器人的腿部,如图8所示,躯干第二活动结构B的底部具有槽位23,且躯干第二活动结构B侧部具有贯穿槽位23的安装孔24,安装孔24具有能够安装螺丝的内螺纹,需要拼接组装机器人的腿部时,只需拆下躯干安装孔24中旋接的螺丝,将组装机器人的腿部的连接轴插入槽位23中,再将螺丝穿过安装孔24拧紧即可完成组装机器人腿部的锁紧。
上肢造型主体由第二首部6、延伸部7及第二躯体8组成,其中,延伸部7通过连接件9与第二躯体8形成双向转动连接,延伸部7的一端具有定位滑槽28与连接件9采用滑动及转动连接,能够通过多段变形作为组装机器人的肢臂组件。
具体的,如图11至图14所示,连接件9中开设有圆孔91,第二躯体8中配置有螺丝轴39与圆孔91形成转动连接,螺丝轴39穿过连接件9后锁紧于第二躯体8,则连接件9能够绕螺丝轴39转动,进而能够使延伸部7带动第二首部6向上转动;连接件9还配置有销轴92,销轴92穿过定位滑槽28与延伸部7滑动及转动连接,即销轴92贯穿定位滑槽28,能够在定位滑槽28中做360°旋转,且销轴92可以沿定位滑槽28进行平移滑动,这样连接件9两端的作用是可以使延伸部7与第二躯体8在两个相互垂直的基准平面中进行转动。
进一步的,定位滑槽28的范围由延伸部7一端的中心点至边缘,若延伸部7端面为圆形,则定位滑槽28即为半径,这样能够使连接件9从延伸部7的一端滑动至延伸部7的中心位置。第二躯体8在不动的情况下,延伸部7在向上打开后,需向第二躯体8的一侧旋转,使延伸部7变形为组装机器人的手臂,这时延伸部7(手臂)顶端会与第二躯体8存在一定的距离差,则需要往上推动延伸部7,使销轴92位于延伸部7端面中心位置,则延伸部7(手臂)顶端会与第二躯体8边缘齐平,则组装后的机器人从肩部至手臂过渡会非常协调。
延伸部7作为组装机器人的手臂,则第二首部6会作为组装机器人的手部,为了搭配独立造型的主题,例如本实施例采用的独立造型为恐龙主题,则根据不同类的恐龙形态,有些恐龙脖子很长,有些恐龙几乎没有脖子,因此,第二首部6与延伸部7的结构关联有多种选择。本实施例列举两种关联结构:一种为第二首部6与延伸部7之间采用第二连杆67转动连接,如图11所示,第二连杆67可为弧形第二连杆,第二连杆67一端具有圆孔与第二首部6轴连接,这样第二首部6设计具有能覆盖延伸部7的槽体,如三角龙头形态,则可以在恐龙形态下,第二首部6覆盖延伸部7,需变形时,只需转动第二首部6,则可以露出延伸部7,且第二首部6转动180°,与延伸部7(手臂)关联即为组装机器人的手部形态,并且为了使第二首部6在覆盖延伸部7后可以形态稳固,也可以再配置一组插拔式连接进行固定;另一种是第二首部6与延伸部7之间采用转轴(图中未示出)转动连接,单个转轴连接可以使第二首部6与延伸部7相对进行360°旋转,适合长脖子形态的恐龙(如腕龙)。
为了在主题造型形态下延伸部7与第二躯体8结合稳固,则延伸部7与第二躯体8之间还采用插拔式连接,插拔式连接多采用突出的紧配柱及插装孔进行契合组装,与积木连接结构相同,如本实施例中,如图16、图17所示,延伸部7采用的紧配柱为第六凸起701,第二躯体8端面具有第六凹孔702,则两者契合连接使延伸部7与第二躯体8连接紧密,变形时需稍微用力掰开延伸部7方可进行旋转变形。
进一步的,如图13所示,第二躯体8底部设置有紧配孔38,本实施例中紧配孔38优选设置对称两个,能够与组装机器人的第二躯体部件进行插拔式连接,且连接后结构稳定。
更进一步的,第二躯体8与连接件9连接的端面还配置有附位螺纹孔80,当躯干造型主体与上肢造型主体变形并拼合完成后,组装机器人的肩部前方比较空荡,且会露出连接件9与第二躯体8之间的缝隙,并不美观,因此通过设计附位螺纹孔80,可以将为了使第二躯体8与机器人头4在插合时,所拆卸的第一活动结构A及其螺丝安装至附位螺纹孔80处,则第一活动结构A附于组装机器人的肩部,不仅不会多余部件(避免丢失),且可以作为一种装饰,感官上更具有机械美感。
如图9、图10、图15所示,第二躯体8中的上肢第一活动结构C及上肢第二活动结构D通过螺纹连接方式装配,主要通过塑料螺丝将上肢第一活动结构C及上肢第二活动结构D固定于第二躯体8两侧,这样可以调节松紧或拆卸。如本实施例采用恐龙形态,则上肢第一活动结构C与上肢第二活动结构D分别对应恐龙的手部与脚部,需要组装时,需先将上肢第一活动结构C与上肢第二活动结构D均调节到水平状态(在第二躯体8范围内),这样可便于组装机器人两侧肩部及第二躯体部分的对称拼合。
变形时:针对躯干造型主体进行变形,需先将支撑滑槽3的首上部11一端稍微拉起,而后再稍微用力掰开首上部11的另一端,第一凸起120与第一凹孔110分离,即可完全拉起首上部11,使首上部11与首下部12最大程度分离,而后便可旋转取出机器人头4,再下压首上部11使第一首部1完成合拢,而后向第一躯体2前方旋转第一首部1,使第一首部1朝下,机器人头4位于第一首部1上方且面朝前,再旋转打开合体支撑架5呈直立状态;针对上肢造型主体进行变形,需稍微用力掰开延伸部7,使第六凸起701和第六凹孔702分离,再向上转动延伸部7至延伸部7越过第二躯体8范围,而后根据组装机器人左臂或右臂的安装形态,向对应的第二躯体8一侧转动延伸部7,使延伸部7形成下垂的手臂,而后往上推动延伸部7,使销轴92移动至延伸部7端面中心位置,这时便可通过紧配孔38与变形后的躯干造型主体结合,即紧配孔38与合体支撑架5的第二凸起502进行插接,而后卸下第二躯体8拼装状态下朝上的一个第一活动结构A(即对于恐龙的手部)及其螺丝,而后将机器人头4向下旋转,使第四凸起401插入所拆卸的第一活动结构的安装孔中,完成两个不同维度的三个稳固点位连接,拆开第一躯体2两侧躯干第二活动结构B下方安装孔24中所旋接的螺丝,则可以与组装机器人的腿部进行拼装。
应当理解的是,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组合变形玩具的躯干及肢臂连接结构,具有躯干造型主体及上肢造型主体,躯干造型主体与上肢造型主体均配置有可拆卸的两组第一活动结构,两组第二活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躯干造型主体中具有可转动的合体支撑架(5)及机器人头(4),上肢造型主体与合体支撑架(5)、机器人头(4)采用插拔式连接,且连接位置分别在上肢造型主体的底部及侧部,使躯干造型主体与上肢造型主体形成至少两个不同维度的固定点位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变形玩具的躯干及肢臂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躯干造型主体由第一首部(1)及第一躯体(2)组成,第一首部(1)由上下两槽型结构的首上部(11)与首下部(12)组装成型,首上部(11)与首下部(12)的一端采用支撑滑槽(3)形成滑动连接,第一首部(1)中放置有机器人头(4),且机器人头(4)通过第一连杆(41)与首上部(11)或首下部(12)形成转动连接,第一首部(1)与第一躯体(2)的一端为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躯体(2)中配置有合体支撑架(5),且合体支撑架(5)与第一躯体(2)为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组合变形玩具的躯干及肢臂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首上部(11)与首下部(12)之间还采用插拔式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组合变形玩具的躯干及肢臂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首部(1)与第一躯体(2)之间还采用插拔式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变形玩具的躯干及肢臂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肢造型主体由第二首部(6)、延伸部(7)及第二躯体(8)组成,所述延伸部(7)通过连接件(9)与第二躯体(8)形成双向转动连接,延伸部(7)的一端具有定位滑槽(28)与连接件(9)采用滑动及转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组合变形玩具的躯干及肢臂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9)中开设有圆孔(91),第二躯体(8)中配置有螺丝轴(39)与圆孔(91)形成转动连接,所述连接件(9)还配置有销轴(92),销轴(92)穿过定位滑槽(28)与延伸部(7)滑动及转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一种组合变形玩具的躯干及肢臂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7)与第二躯体(8)之间还采用插拔式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组合变形玩具的躯干及肢臂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动结构及第二活动结构通过螺纹连接方式装配于躯干造型主体及上肢造型主体,分别为躯干第一活动结构(A)、躯干第二活动结构(B)、上肢第一活动结构(C)、上肢第二活动结构(D),且第二躯体(8)与连接件(9)连接的端面还配置有附位螺纹孔(80)。
CN202120175127.2U 2021-01-21 2021-01-21 一种组合变形玩具的躯干及肢臂连接结构 Active CN2144155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75127.2U CN214415587U (zh) 2021-01-21 2021-01-21 一种组合变形玩具的躯干及肢臂连接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75127.2U CN214415587U (zh) 2021-01-21 2021-01-21 一种组合变形玩具的躯干及肢臂连接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415587U true CN214415587U (zh) 2021-10-19

Family

ID=780568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175127.2U Active CN214415587U (zh) 2021-01-21 2021-01-21 一种组合变形玩具的躯干及肢臂连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4155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105441A1 (en) Versatile Robust Construction Toy
CN2177514Y (zh) 插接组合玩具
US8408962B2 (en) Toy construction system having a variable angle joint
KR101773024B1 (ko) 컨넥터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조립 완구 세트
CN105813704A (zh) 磁性建筑拼块
CN214415587U (zh) 一种组合变形玩具的躯干及肢臂连接结构
US20070298676A1 (en) Construction with Telescoping Jointed Arms
CN214551146U (zh) 一种组合变形机器人
US6705918B1 (en) Eye assembly for toy, stationery or ornament
CN207694262U (zh) 组合变形玩具
CN214415579U (zh) 一种组合变形玩具的肢臂形变结构
CN107737456A (zh) 组合变形玩具
CN215232118U (zh) 能够摆动的积木结构
CN217794483U (zh) 一种拼装式变形玩具枪
CN214415586U (zh) 一种组合变形玩具的主体结构
CN209612195U (zh) 一种仿生关节结构的人偶积木块
CN219579856U (zh) 一种可形态转换玩具
GB2444828A (en) Construction toy with rods having c-shaped end gripping clips which are attachable to a connecting torus
CN218686322U (zh) 一种木质拼接机器狗玩具
JPH04214587A (ja) 分子模型
CN220734512U (zh) 应用于仿真花的卡接部件及仿真花
CN204601629U (zh) 一种可拆卸模块化构件、固定件、活动件及连接组合结构
CN207694255U (zh) 一种变形玩具的变换结构
CN220309732U (zh) 一种关节连接结构及积木人偶
CN219323866U (zh) 一种积木块的连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10

Address after: 515000 Guangfeng Industrial Zone, Dengfeng Road, Guangyi street, Chenghai District, Shant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antou erchaox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Industr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5000 Room 601, building A7, linglongfa, Chengxi Lingjiang Road, Chenghua street, Chenghai District, Shant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Cai Shaoxian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