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378522U - 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的压装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的压装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378522U
CN214378522U CN202120538046.4U CN202120538046U CN214378522U CN 214378522 U CN214378522 U CN 214378522U CN 202120538046 U CN202120538046 U CN 202120538046U CN 214378522 U CN214378522 U CN 2143785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uel gas
cooling liquid
outlet
inlet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53804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元宇
陆维
张涛
魏刚
杨琛
王晓雪
王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nan Lvdong Hydroge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Spic Hydrogen Energ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pic Hydrogen Energ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pic Hydrogen Energ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pic Hydrogen Energ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53804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3785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3785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3785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Fuel Cel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的压装装置,包括压轴、上压板和下压板,上压板与所述压轴相连,上压板与下压板配合,上压板上设有多个燃料气体进气通道、多个燃料气体出气通道、多个氧化气体进气通道、多个氧化气体出气通道、多个冷却液进液通道和多个冷却液出液通道,燃料气体进气通道、氧化气体进气通道和冷却液进液通道中的每一者的出口开设在上压板的下表面上且每一者的进口开设在上压板的侧面,燃料气体出气通道、氧化气体出气通道和冷却液出液通道中的每一者的进口开设在上压板的下表面上且每一者的出口开设在上压板的侧面。本实用新型的压装装置具有应用范围广、压装效果好、气密检测效率高等优点。

Description

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的压装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的压装装置。
背景技术
燃料电池是一种将氢燃料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以其工作温度低、无污染、无腐蚀、能源转化率高、比功率大、启动迅速等诸多优点,己经成为能源领域研究的热点。
燃料电池电堆由多个单元单电池堆积而成,为满足电堆大功率的使用需求,往往堆叠节数超过200节。在电堆的组装过程中,为压紧、压实电堆,且确保压装力均匀,使用压机对组装好的电堆进行压装。压装后需对电堆进行气密检测,检查各腔体之间有无明显串气和明显外漏。
相关技术主要是电堆压装和气密检测分开进行,先压装电堆,然后将电堆从压机上取下,安装分配器后再进行气密检测,如果气密检测不合格则需拆下分配器,返修后放上压机进行重新压装,浪费时间精力。另外设置在线压装的上压板,需要在压板内部设置与压板侧部连通的燃料气体进气通道、燃料气体出气通道、氧化气体进气通道、氧化气体出气通道、冷却液进液通道和冷却液出液通道,对板状结构的压板的强度要求高,如果要设置孔径较大的内部通道会使压板的强度变弱,且对压板加工工艺要求高,加工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的压装装置,包括压轴、上压板和下压板,所述上压板与所述压轴相连,所述上压板与所述下压板配合,所述上压板上设有多个燃料气体进气通道、多个燃料气体出气通道、多个氧化气体进气通道、多个氧化气体出气通道、多个冷却液进液通道和多个冷却液出液通道,所述燃料气体进气通道、所述氧化气体进气通道和所述冷却液进液通道中的每一者的出口开设在所述上压板的下表面上,所述燃料气体进气通道、所述氧化气体进气通道和所述冷却液进液通道中的每一者的进口开设在所述上压板的侧面和上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所述燃料气体出气通道、所述氧化气体出气通道和所述冷却液出液通道中的每一者的进口开设在所述上压板的下表面上,所述燃料气体出气通道、所述氧化气体出气通道和所述冷却液出液通道中的每一者的出口开设在所述上压板的侧面和上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的压装装置具有应用范围广、压装效果好、气密检测效率高等优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燃料气体进气通道中的每一者的第一部分为同一通道以便构成燃料气体进气总路,多个所述燃料气体进气通道中的每一者的其余部分彼此独立以便构成多个燃料气体进气支路,每个所述燃料气体进气支路的第一端部构成所述燃料气体进气通道的进口,每个所述燃料气体进气支路的第二端部与所述燃料气体进气总路的第二端部相连,所述燃料气体进气总路的第一端部构成所述燃料气体进气通道的出口;
多个所述燃料气体出气通道中的每一者的第一部分为同一通道以便构成燃料气体出气总路,多个所述燃料气体出气通道中的每一者的其余部分彼此独立以便构成多个燃料气体出气支路,每个所述燃料气体出气支路的第一端部构成所述燃料气体出气通道的出口,每个所述燃料气体出气支路的第二端部与所述燃料气体出气总路的第二端部相连,所述燃料气体出气总路的第一端部构成所述燃料气体出气通道的进口;
多个所述冷却液进液通道中的每一者的第一部分为同一通道以便构成冷却液进液总路,多个所述冷却液进液通道中的每一者的其余部分彼此独立以便构成多个冷却液进液支路,每个所述冷却液进液支路的第一端部构成所述冷却液进液通道的进口,每个所述冷却液进液支路的第二端部与所述冷却液进液总路的第二端部相连,所述冷却液进液总路的第一端部构成所述冷却液进液通道的出口;
多个所述冷却液出液通道中的每一者的第一部分为同一通道以便构成冷却液出液总路,多个所述冷却液出液通道中的每一者的其余部分彼此独立以便构成多个冷却液出液支路,每个所述冷却液出液支路的第一端部构成所述冷却液出液通道的出口,每个所述冷却液出液支路的第二端部与所述冷却液出液总路的第二端部相连,所述冷却液出液总路的第一端部构成所述冷却液出液通道的进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燃料气体进气支路的所述第一端部开设在所述上压板的侧面上,每个所述燃料气体出气支路的所述第一端部开设在所述上压板的侧面上,每个所述冷却液进液支路的所述第一端部开设在所述上压板的侧面上,每个所述冷却液出液支路的所述第一端部开设在所述上压板的侧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燃料气体进气支路为两个,两个所述燃料气体进气支路彼此垂直,所述燃料气体进气总路的延伸方向与一个所述燃料气体进气支路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燃料气体进气总路垂直于另一个所述燃料气体进气支路;
所述燃料气体出气支路为两个,两个所述燃料气体出气支路彼此垂直,所述燃料气体出气总路的延伸方向与一个所述燃料气体出气支路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燃料气体出气总路垂直于另一个所述燃料气体出气支路;
所述冷却液进液支路为两个,两个所述冷却液进液支路彼此垂直,所述冷却液进液总路的延伸方向与一个所述冷却液进液支路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冷却液进液总路垂直于另一个所述冷却液进液支路;
所述冷却液出液支路为两个,两个所述冷却液出液支路彼此垂直,所述冷却液出液总路的延伸方向与一个所述冷却液出液支路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冷却液出液总路垂直于另一个所述冷却液出液支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燃料气体进气总路、所述燃料气体出气总路、所述冷却液进液总路和所述冷却液出液总路中的每一者包括相连通的第一水平段和第一竖直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燃料气体进气总路、所述燃料气体出气总路、所述冷却液进液总路和所述冷却液出液总路中的每一者设置为T型;
所述燃料气体进气总路的所述第一水平段、所述燃料气体出气总路的所述第一水平段、所述冷却液进液总路的所述第一水平段和所述冷却液出液总路的所述第一水平段中的每一者设置为盲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氧化气体进气通道的进口开设在所述上压板的侧面上,每个所述氧化气体出气通道的出口开设在所述上压板的侧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氧化气体进气通道和所述氧化气体出气通道中的每一者包括相连通的第二水平段和第二竖直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氧化气体进气通道和所述氧化气体出气通道中的每一者为两个,两个所述氧化气体进气通道沿左右方向排列,两个所述氧化气体出气通道沿左右方向排列,其中所述氧化气体进气通道和所述氧化气体出气通道中的每一者的所述第二水平段沿前后方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氧化气体进气通道和所述氧化气体出气通道中的每一者设置为T型,所述氧化气体进气通道的所述第二水平段和所述氧化气体出气通道所述第二水平段中的每一者设置为盲孔。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的压装装置与燃料电池电堆配合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压板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压板中开孔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压装装置;1、压轴;2、上压板;21、上表面;22、侧面;221、前侧面;222、后侧面;223、左侧面;224、右侧面;23、下表面;3、燃料电池电堆;4、下压板;5、冷却液进液通道;51、冷却液进液总路;52、冷却液进液支路;6、冷却液出液通道;61、冷却液出液总路;62、冷却液出液支路;7、燃料气体进气通道;71、燃料气体进气总路;72、燃料气体进气支路;8、燃料气体出气通道;81、燃料气体出气总路;82、燃料气体出气支路;9、氧化气体进气通道;10、氧化气体出气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燃料电池电堆3的压装装置100。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燃料电池电堆3的压装装置100包括压轴1、上压板2和下压板4,上压板2与压轴1相连,上压板2与下压板4配合。也就是说,多个单电池被压制在上压板2与下压板4之间,以便形成燃料电池电堆3。
上压板2上设有多个燃料气体进气通道7、多个燃料气体出气通道8、多个氧化气体进气通道9、多个氧化气体出气通道10、多个冷却液进液通道5和多个冷却液出液通道6。燃料气体进气通道7、氧化气体进气通道9和冷却液进液通道5中的每一者的出口开设在上压板2的下表面23上,以便燃料气体、氧化气体和冷却液能够进入到位于上压板2的下方的燃料电池电堆3内。燃料气体进气通道7、氧化气体进气通道9和冷却液进液通道5中的每一者的进口开设在上压板2的侧面22和上表面21中的至少一者上。
燃料气体出气通道8、氧化气体出气通道10和冷却液出液通道6中的每一者的进口开设在上压板2的下表面23上,以便从位于上压板2的下方的燃料电池电堆内排出的燃料气体、氧化气体和冷却液分别进入到燃料气体出气通道8、氧化气体出气通道10和冷却液出液通道6内。燃料气体出气通道8、氧化气体出气通道10和冷却液出液通道6中的每一者的出口开设在上压板2的侧面22和上表面21中的至少一者上。
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压装装置100对多个单电池进行压装以便得到燃料电池电堆3。压装完毕后,继续利用压装装置100对燃料电池电堆3提供稳定的且可测量的压力来等效代替螺栓紧固力,以满足燃料电池电堆3的实际压装力大小。
然后,通过燃料气体进气通道7、氧化气体进气通道9和冷却液进液通道5向燃料电池电堆3提供燃料气体、氧化气体和冷却液,从燃料电池电堆3排出的燃料气体、氧化气体和冷却液分别进入到燃料气体出气通道8、氧化气体出气通道10和冷却液出液通道6内,以便对燃料电池电堆3的气密性进行检测。
由于无需先将分配器、紧固件安装在燃料电池电堆3上、再对燃料电池电堆3的气密性进行检测,因此当燃料电池电堆3的气密性不符合要求时,也无需先将分配器从燃料电池电堆3上拆卸下来,可以直接对气密性不符合要求的燃料电池电堆3进行检修,检测出泄漏点,进行返修。
从而能够在燃料电池电堆3组装前及时对其进行气密性检测,能够减少返修拆堆。
而且,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燃料电池电堆3的压装装置100通过设置多个燃料气体进气通道7、多个氧化气体进气通道9和多个冷却液进液通道5,从而可以提高燃料气体进气速度、氧化气体进气速度和冷却液进液速度。通过设置多个燃料气体出气通道8、多个氧化气体出气通道10和多个冷却液出液通道6,从而可以提高燃料气体出气速度、氧化气体出气速度和冷却液出液速度。从而能够适应大功率的燃料电池电堆3的大流量需求。换言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燃料电池电堆3的压装装置100不仅可以对小功率的燃料电池电堆3进行压装和检测气密性,而且可以对大功率的燃料电池电堆3进行压装和检测气密性,从而具有应用范围广的优点。
另外,在保证燃料气体的进气速度和出气速度、氧化气体的进气速度和出气速度、冷却液的进液速度和出液速度的前提下,可以使燃料气体进气通道7、燃料气体出气通道8、氧化气体进气通道9、氧化气体出气通道10、冷却液进液通道5和冷却液出液通道6中的每一者的孔径相对较小,能够保证板状结构的上压板2的强度和刚度,以便能压紧、压实燃料电池电堆3,且确保压装力均匀。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燃料电池电堆3的压装装置100具有应用范围广、压装效果好、气密检测效率高等优点。
可选地,上压板2的材质为6061铝合金。
如图3所示,多个燃料气体进气通道7中的每一者的第一部分为同一通道以便构成燃料气体进气总路71。从图3中所示的结构可以理解为,多个燃料气体进气通道7中的每一者均包括燃料气体进气总路71。换言之,多个燃料气体进气通道7的第一部分为燃料气体进气总路71,即多个燃料气体进气通道7共用一段通道(燃料气体进气总路71)。
多个燃料气体进气通道7中的每一者的其余部分(即除了该第一部分之外的部分)彼此独立以便构成多个燃料气体进气支路72,每个燃料气体进气支路72的第一端部构成燃料气体进气通道7的进口,每个燃料气体进气支路72的第二端部与燃料气体进气总路71的第二端部相连,燃料气体进气总路71的第一端部构成燃料气体进气通道7的出口。
由此使得多个燃料气体进气支路72内的燃料气体能够通过燃料气体进气总路71汇集到燃料气体进气通道7的出口,从而方便多个燃料气体进气支路72与燃料电池电堆3上的燃料气体进口连通。
多个燃料气体出气通道8中的每一者的第一部分为同一通道以便构成燃料气体出气总路81。从图3中所示的结构可以理解为,多个燃料气体出气通道8中的每一者均包括燃料气体出气总路81。换言之,多个燃料气体出气通道8的第一部分为燃料气体出气总路81,即多个燃料气体出气通道8共用一段通道(燃料气体出气总路81)。
多个燃料气体出气通道8中的每一者的其余部分(即除了该第一部分之外的部分)彼此独立以便构成多个燃料气体出气支路82,每个燃料气体出气支路82的第一端部构成燃料气体出气通道8的出口,每个燃料气体出气支路82的第二端部与燃料气体出气总路81的第二端部相连,燃料气体出气总路81的第一端部构成燃料气体出气通道8的进口。
由此使得燃料气体出气通道8的进口处中的燃料气体方便通过燃料气体出气总路81分流到多个燃料气体出气支路82中,从而方便多个燃料气体出气支路82与燃料电池电堆3上的燃料气体出口连通。
多个冷却液进液通道5中的每一者的第一部分为同一通道以便构成冷却液进液总路51。从图3中所示的结构可以理解为,多个冷却液进液通道5中的每一者均包括冷却液进液总路51。换言之,多个冷却液进液通道5的第一部分为冷却液进液总路51,即多个冷却液进液通道5共用一段通道(冷却液进液总路51)。
多个冷却液进液通道5中的每一者的其余部分(即除了该第一部分之外的部分)彼此独立以便构成多个冷却液进液支路52。每个冷却液进液支路52的第一端部构成冷却液进液通道5的进口,每个冷却液进液支路52的第二端部与冷却液进液总路51的第二端部相连,冷却液进液总路51的第一端部构成冷却液进液通道5的出口。
由此使得多个冷却液进液支路52内冷却液能够通过冷却液进液总路51汇集到冷却液进液通道5的出口,从而方便多个冷却液进液支路52与燃料电池电堆3上的冷却液进液口连通。
多个冷却液出液通道6中的每一者的第一部分为同一通道以便构成冷却液出液总路61。从图3中所示的结构可以理解为,多个冷却液出液通道6中的每一者均包括冷却液出液总路61。换言之,多个冷却液出液通道6的第一部分为冷却液出液总路61,即多个冷却液出液通道6共用一段通道(冷却液出液总路61)。
多个冷却液出液通道6中的每一者的其余部分(即除了该第一部分之外的部分)彼此独立以便构成多个冷却液出液支路62,每个冷却液出液支路62的第一端部构成冷却液出液通道6的出口,每个冷却液出液支路62的第二端部与冷却液出液总路61的第二端部相连,冷却液出液总路61的第一端部构成冷却液出液通道6的进口。
由此使得冷却液出液通道6的进口处的冷却液能够通过冷却液出液总路61分流到多个冷却液出液支路62中,从而方便多个冷却液出液支路62与燃料电池电堆3上的冷却液出液口连通。
如图3所示,每个燃料气体进气支路72的第一端部开设在上压板2的侧面22上,每个燃料气体出气支路82的第一端部开设在上压板2的侧面22上,每个冷却液进液支路52的第一端部开设在上压板2的侧面22上,每个冷却液出液支路62的第一端部开设在上压板2的侧面22上。
由此使与燃料气体进气支路72的第一端部、燃料气体出气支路82的第一端部、冷却液进液支路52的第一端部和冷却液出液支路62的第一端部中的每一者连接的管道不需要从上压板2的侧面22绕到上压板2的上表面,以便减小这些管道的弯折程度,从而不仅可以使这些管道与上压板2连接方便,而且使这些管道内的流体流动阻力小、流动更顺畅。
如图3所示,燃料气体进气支路72为两个,两个燃料气体进气支路72彼此垂直。由此使得两个燃料气体进气支路72更加分散,能够进一步保证上压板2的强度和刚度,以便更有效地压紧、压实燃料电池电堆3,且确保压装力均匀。
燃料气体进气总路71的延伸方向与一个燃料气体进气支路72的延伸方向一致,燃料气体进气总路71垂直于另一个燃料气体进气支路72。由此使得与燃料气体进气总路71的延伸方向一致的燃料气体进气支路72可以与燃料气体进气总路71一块加工,能够节省加工步骤,从而使上压板2的加工更方便。
燃料气体出气支路82为两个,两个燃料气体出气支路82彼此垂直。由此使得两个燃料气体出气支路82更加分散,能够进一步保证上压板2的强度和刚度,以便更有效地压紧、压实燃料电池电堆3,且确保压装力均匀。
燃料气体出气总路81的延伸方向与一个燃料气体出气支路82的延伸方向一致,燃料气体出气总路81垂直于另一个燃料气体出气支路82。由此使得与燃料气体出气总路81的延伸方向一致的燃料气体出气支路82可以与燃料气体出气总路81一块加工,能够节省加工步骤,从而使上压板2的加工更方便。
冷却液进液支路52为两个,两个冷却液进液支路52彼此垂直。由此使得两个冷却液进液支路52更加分散,能够进一步保证上压板2的强度和刚度,以便更有效地压紧、压实燃料电池电堆3,且确保压装力均匀。
冷却液进液总路51的延伸方向与一个冷却液进液支路52的延伸方向一致,冷却液进液总路51垂直于另一个冷却液进液支路52。由此使得与冷却液进液总路51的延伸方向一致的冷却液进液支路52可以与冷却液进液总路51一块加工,能够节省加工步骤,从而使上压板2的加工更方便。
冷却液出液支路62为两个,两个冷却液出液支路62彼此垂直。由此使得两个冷却液出液支路62更加分散,能够进一步保证上压板2的强度和刚度,以便更有效地压紧、压实燃料电池电堆3,且确保压装力均匀。
冷却液出液总路61的延伸方向与一个冷却液出液支路62的延伸方向一致,冷却液出液总路61垂直于另一个冷却液出液支路62。由此使得与冷却液出液总路61的延伸方向一致的冷却液出液支路62可以与冷却液出液总路61一块加工,能够节省加工步骤,从而使上压板2的加工更方便。
如图3所示,燃料气体进气总路71、燃料气体出气总路81、冷却液进液总路51和冷却液出液总路61中的每一者包括相连通的第一水平段和第一竖直段。由此使燃料气体进气总路71、燃料气体出气总路81、冷却液进液总路51和冷却液出液总路61中的每一者加工方便。
如图3所示,燃料气体进气总路71、燃料气体出气总路81、冷却液进液总路51和冷却液出液总路61中的每一者设置为T型。
燃料气体进气总路71的第一水平段、燃料气体出气总路81的第一水平段、冷却液进液总路51的第一水平段和冷却液出液总路61的第一水平段中的每一者设置为盲孔。
由此加工燃料气体进气总路71的第一水平段、燃料气体出气总路81的第一水平段、冷却液进液总路51的第一水平段和冷却液出液总路61的第一水平段中的每一者时不需要严格控制深度,能够使燃料气体进气总路71、燃料气体出气总路81、冷却液进液总路51和冷却液出液总路61加工更方便。
如图3所示,每个氧化气体进气通道9的进口开设在上压板2的侧面22上,每个氧化气体出气通道10的出口开设在上压板2的侧面22上。由此使与氧化气体进气通道9的进口和氧化气体出气通道10的出口中的每一者连接的管道不需要从上压板2的侧面22绕到上压板2的上表面,以便减小这些管道的弯折程度,从而不仅可以使这些管道与上压板2连接方便,而且使这些管道内的流体流动阻力小、流动更顺畅。
如图3所示,氧化气体进气通道9和氧化气体出气通道10中的每一者包括相连通的第二水平段和第二竖直段。由此使氧化气体进气通道9和氧化气体出气通道10中的每一者加工方便。
如图3所示,氧化气体进气通道9和氧化气体出气通道10中的每一者设置为T型,氧化气体进气通道9的第二水平段和氧化气体出气通道10第二水平段中的每一者设置为盲孔。
由此加工氧化气体进气通道9的第二水平段和氧化气体出气通道10第二水平段中的每一者时不需要严格控制深度,能够使氧化气体进气通道9和氧化气体出气通道10加工更方便。
如图2-图3所示,氧化气体进气通道9和氧化气体出气通道10中的每一者为两个。两个氧化气体进气通道9沿左右方向排列,两个氧化气体出气通道10沿左右方向排列。其中氧化气体进气通道9和氧化气体出气通道10中的每一者的第二水平段沿前后方向延伸。氧化气体进气通道9的进口开设在上压板2的前侧面221上,氧化气体出气通道10的出口开设在上压板2的后侧面222上。由此使得两个氧化气体进气通道可以与上压板2的前侧面221垂直、两个氧化气体出气通道可以与上压板2的后侧面222垂直,加工方便。
如图3所示,具体地,两个燃料气体进气支路72中的一者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其第一端部开设在上压板2的后侧面222上,两个燃料气体进气支路72中的另一者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其第一端部开设在上压板2的右侧面224上。
两个燃料气体出气支路82中的一者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其第一端部开设在上压板2的前侧面221上,两个燃料气体出气支路82中的另一者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其第一端部开设在上压板2的左侧面223上。
两个冷却液进液支路52中的一者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其第一端部开设在上压板2的前侧面221上,两个冷却液进液支路52中的另一者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其第一端部开设在上压板2的右侧面224上。
两个冷却液出液支路62中的一者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其第一端部开设在上压板2的后侧面222上,两个冷却液出液支路62中的另一者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其第一端部开设在上压板2的左侧面223上。
由此使得燃料气体进气支路72、燃料气体出气支路82、冷却液进液支路52和冷却液出液支路62中的每一者可以与上压板2的侧面22垂直,加工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的压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轴;以及
上压板和下压板,所述上压板与所述压轴相连,所述上压板与所述下压板配合,所述上压板上设有多个燃料气体进气通道、多个燃料气体出气通道、多个氧化气体进气通道、多个氧化气体出气通道、多个冷却液进液通道和多个冷却液出液通道,所述燃料气体进气通道、所述氧化气体进气通道和所述冷却液进液通道中的每一者的出口开设在所述上压板的下表面上,所述燃料气体进气通道、所述氧化气体进气通道和所述冷却液进液通道中的每一者的进口开设在所述上压板的侧面和上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所述燃料气体出气通道、所述氧化气体出气通道和所述冷却液出液通道中的每一者的进口开设在所述上压板的下表面上,所述燃料气体出气通道、所述氧化气体出气通道和所述冷却液出液通道中的每一者的出口开设在所述上压板的侧面和上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的压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燃料气体进气通道中的每一者的第一部分为同一通道以便构成燃料气体进气总路,多个所述燃料气体进气通道中的每一者的其余部分彼此独立以便构成多个燃料气体进气支路,每个所述燃料气体进气支路的第一端部构成所述燃料气体进气通道的进口,每个所述燃料气体进气支路的第二端部与所述燃料气体进气总路的第二端部相连,所述燃料气体进气总路的第一端部构成所述燃料气体进气通道的出口;
多个所述燃料气体出气通道中的每一者的第一部分为同一通道以便构成燃料气体出气总路,多个所述燃料气体出气通道中的每一者的其余部分彼此独立以便构成多个燃料气体出气支路,每个所述燃料气体出气支路的第一端部构成所述燃料气体出气通道的出口,每个所述燃料气体出气支路的第二端部与所述燃料气体出气总路的第二端部相连,所述燃料气体出气总路的第一端部构成所述燃料气体出气通道的进口;
多个所述冷却液进液通道中的每一者的第一部分为同一通道以便构成冷却液进液总路,多个所述冷却液进液通道中的每一者的其余部分彼此独立以便构成多个冷却液进液支路,每个所述冷却液进液支路的第一端部构成所述冷却液进液通道的进口,每个所述冷却液进液支路的第二端部与所述冷却液进液总路的第二端部相连,所述冷却液进液总路的第一端部构成所述冷却液进液通道的出口;
多个所述冷却液出液通道中的每一者的第一部分为同一通道以便构成冷却液出液总路,多个所述冷却液出液通道中的每一者的其余部分彼此独立以便构成多个冷却液出液支路,每个所述冷却液出液支路的第一端部构成所述冷却液出液通道的出口,每个所述冷却液出液支路的第二端部与所述冷却液出液总路的第二端部相连,所述冷却液出液总路的第一端部构成所述冷却液出液通道的进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的压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燃料气体进气支路的所述第一端部开设在所述上压板的侧面上,每个所述燃料气体出气支路的所述第一端部开设在所述上压板的侧面上,每个所述冷却液进液支路的所述第一端部开设在所述上压板的侧面上,每个所述冷却液出液支路的所述第一端部开设在所述上压板的侧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的压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气体进气支路为两个,两个所述燃料气体进气支路彼此垂直,所述燃料气体进气总路的延伸方向与一个所述燃料气体进气支路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燃料气体进气总路垂直于另一个所述燃料气体进气支路;
所述燃料气体出气支路为两个,两个所述燃料气体出气支路彼此垂直,所述燃料气体出气总路的延伸方向与一个所述燃料气体出气支路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燃料气体出气总路垂直于另一个所述燃料气体出气支路;
所述冷却液进液支路为两个,两个所述冷却液进液支路彼此垂直,所述冷却液进液总路的延伸方向与一个所述冷却液进液支路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冷却液进液总路垂直于另一个所述冷却液进液支路;
所述冷却液出液支路为两个,两个所述冷却液出液支路彼此垂直,所述冷却液出液总路的延伸方向与一个所述冷却液出液支路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冷却液出液总路垂直于另一个所述冷却液出液支路。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的压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气体进气总路、所述燃料气体出气总路、所述冷却液进液总路和所述冷却液出液总路中的每一者包括相连通的第一水平段和第一竖直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的压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气体进气总路、所述燃料气体出气总路、所述冷却液进液总路和所述冷却液出液总路中的每一者设置为T型;
所述燃料气体进气总路的所述第一水平段、所述燃料气体出气总路的所述第一水平段、所述冷却液进液总路的所述第一水平段和所述冷却液出液总路的所述第一水平段中的每一者设置为盲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的压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氧化气体进气通道的进口开设在所述上压板的侧面上,每个所述氧化气体出气通道的出口开设在所述上压板的侧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的压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气体进气通道和所述氧化气体出气通道中的每一者包括相连通的第二水平段和第二竖直段。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的压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气体进气通道和所述氧化气体出气通道中的每一者为两个,两个所述氧化气体进气通道沿左右方向排列,两个所述氧化气体出气通道沿左右方向排列,其中所述氧化气体进气通道和所述氧化气体出气通道中的每一者的所述第二水平段沿前后方向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的压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气体进气通道和所述氧化气体出气通道中的每一者设置为T型,所述氧化气体进气通道的所述第二水平段和所述氧化气体出气通道所述第二水平段中的每一者设置为盲孔。
CN202120538046.4U 2021-03-15 2021-03-15 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的压装装置 Active CN2143785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38046.4U CN214378522U (zh) 2021-03-15 2021-03-15 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的压装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38046.4U CN214378522U (zh) 2021-03-15 2021-03-15 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的压装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378522U true CN214378522U (zh) 2021-10-08

Family

ID=779719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538046.4U Active CN214378522U (zh) 2021-03-15 2021-03-15 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的压装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3785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875535B2 (en) Manifold for a fuel cell system
CN100502096C (zh) 用于改善通过燃料电池的流体流动的分支的流体通道
CN111180754A (zh) 一种大功率金属板燃料电池堆
CN102969513B (zh) 一种车用燃料电池的大面积金属双极板
CN111370744A (zh) 一种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组的分配歧管
EP1047143A8 (en) Fuel cell comprising a separator provided with coolant passages
US9484590B2 (en) Fuel cell header wedge
CN111725538B (zh) 一种中冷加湿装置及其应用的燃料电池系统
CN110311153B (zh) 一种燃料电池堆用端板及其工作方式
CN113571730B (zh) 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双极板流场结构
CA2450846A1 (en) Integrated module of bipolar plate for fuel cell stack
CN214378522U (zh) 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的压装装置
KR20150056206A (ko) 연료전지용 분리판 및 이를 이용한 연료전지
CN211879516U (zh) 一种大功率金属板燃料电池堆
CN115133062A (zh) 燃料电池、燃料电池电堆和燃料电池电堆系统
CN211062828U (zh) 动力电池液冷结构及液冷电池模组
CN112968189A (zh) 一种空冷型燃料电池阳极板
CN111653813A (zh) 燃料电池端板
CN217822880U (zh) 一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堆的气流分配板
CN219393433U (zh) 燃料电池和燃料电池系统
CN220821695U (zh) 一种动力电池冷却结构和一种动力电池
CN220731584U (zh) 气流分配装置及其电化学能量转换装置
CN215418242U (zh) 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双极板流场结构
CN220086100U (zh) 组合接头装置及燃料电池
CN219419097U (zh) 一种燃料电池阴极流场板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104

Address after: 102209 Building 1, courtyard 7, South 1st Street, future science city, Beiqijia Town, Changpi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SPIC HYDROGEN ENERG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Patentee after: Jinan Lvdong Hydrogen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2209 6th floor, block 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te power investment group, fu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ity, Changpi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SPIC HYDROGEN ENERG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