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363969U - 一种虹吸地漏 - Google Patents

一种虹吸地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363969U
CN214363969U CN202120117472.0U CN202120117472U CN214363969U CN 214363969 U CN214363969 U CN 214363969U CN 202120117472 U CN202120117472 U CN 202120117472U CN 214363969 U CN214363969 U CN 2143639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or drain
water inlet
pipe
wall
siph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11747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吕家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izhou Wankang Fluid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Taizhou Kangzh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zhou Kangzh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izhou Kangzh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11747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3639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3639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3639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ink And Installation For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虹吸地漏,涉及地漏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地漏体以及进水管,地漏体具有安装腔,地漏体内设置有能够将安装腔与下水管道连通的排水管,进水管设置于安装腔内并将安装腔的开口密封,进水管具有将安装腔连通外界的进水流道,且进水管的下端低于排水管上端的水平高度。积水从进水流道内进入安装腔内,在积水的液面高度上升至淹没排水管上端时,积水则从排水管排入下水管,进水流道内积水的液面高度则高于安装腔内积水的液面高度,使得进水流道内的积水加速转移至安装腔内,实现虹吸效应,积水漫过排水管的上端后,则通过排水管排入下水管,实现排水效率较高的目的。

Description

一种虹吸地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漏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虹吸地漏。
背景技术
家庭装修中,排水系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地漏是连接下水管道系统和室内地面的重要接口,地漏的好坏直接影响室内空气的质量。
现有技术中的地漏一般安装于地面的预留口内,地漏可单独使用,仅将地漏用做过滤积水中杂质,用户可以选择是否在地漏内加装具有防臭功能的地漏芯子,地漏内如果没有加装地漏芯子则难以避免下水管内的臭气反溢至室内;由于地漏芯子的结构较为复杂,导致地漏的生产成本较高,进而使得地漏的售价较高,另外,由于地漏内加装地漏芯子,对地漏排水的效率产生影响,积水排泻速度慢,地面积水易漫溢,并不适于用户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虹吸地漏,其具有排水效率较高的优势。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虹吸地漏,包括地漏体以及进水管,所述地漏体具有安装腔,所述地漏体内设置有能够将所述安装腔与下水管道连通的排水管,所述进水管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并将所述安装腔的开口密封,所述进水管具有将所述安装腔连通外界的进水流道,且所述进水管的下端低于所述排水管上端的水平高度。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积水从进水流道内进入安装腔内,在积水的液面高度上升至淹没排水管上端时,积水则从排水管排入下水管,实现积水的排放。积水排放结束后,依然有部分积水残留在安装腔与进水流道的下端,实现水封,而且安装腔与进水流道内积水的液面高度齐平,再次排放积水时,地面积水经进水流道进入安装腔,此时,进水流道内积水的液面高度则高于安装腔内积水的液面高度,使得进水流道内的积水加速转移至安装腔内,实现虹吸效应,积水漫过排水管的上端后,则通过排水管排入下水管,实现排水效率较高的目的。
优选的,所述进水管靠近所述排水管的外壁具有避让槽,所述排水管位于所述避让槽内,且所述排水管与所述进水管之间具有让位间隙。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排水管的上端高于进水管的下端,避让槽有效对排水管避让,从而不影响排水管的正常工作;让位间隙的设置,便于进水管的安装,且积水能够较为容易的进入排水管内。
优选的,所述安装腔开口处的内壁具有凹槽,所述进水管上端的外壁设置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能够伸入所述凹槽内并被所述凹槽限位。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进水管与地漏体通过限位凸起与凹槽的配合实现限位,从而保证进水管相对位置的固定;而且,进水管与地漏体分开设置,更便于用户拆卸清理。
优选的,所述进水管的上端具有限位凸缘,所述限位凸缘的下端面能够抵紧于所述地漏体的上端。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限位凸缘的下端面抵紧于地漏体的上端,实现对进水管的限位。
优选的,所述进水管上端的外壁套设有密封圈一,所述密封圈一的外圈能够抵紧于所述安装腔的内壁;所述进水管上端的外壁设置有能够对所述密封圈一限位的限位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进水管与安装腔上端之间通过密封圈一密封,限位部对密封圈一限位,从而保证密封圈一密封性能的稳定。
优选的,所述安装腔的底部具有弧面,所述弧面位于所述进水流道的下方。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弧面的设置,能够有效对进水管的下端避让,从而保证进水管的正常进水;另外,弧面的设置,能够有效将进入安装腔内的积水向排水管方向导流,进一步加速积水的排出速度,而且可以有效降低积水对安装腔底部的冲击。
优选的,所述虹吸地漏还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上端具有进水口,所述安装座内开设有连通所述进水口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内径小于所述地漏体的外径,所述地漏体能够偏心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且所述进水口与所述进水流道连通;所述安装孔的内径小于所述进水口的直径并形成有台阶面,所述地漏体的外侧设置有翻边,所述翻边的下端面能够与所述台阶面贴靠。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安装座安装于地面的预留口内,使得进水口与下水管连通,地漏本体的下端穿过安装孔并伸入下水管内,由于安装孔的内径小于地漏体的外径,在安装孔与下水管不同圆心时,地漏体也可以偏心设置于安装孔内,从而保证地漏体能够正常安装,翻边的下端面则与台阶面贴靠,实现地漏体的限位。
优选的,所述台阶面与所述翻边之间设置有密封圈二,所述台阶面上设置有能够对所述密封圈二定位的定位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定位部对密封圈二限位,且密封圈二将翻边与台阶面之间的间隙密封,从而保证进水口内的积水只能从进水管内排出,提高了本虹吸地漏的密封性。
优选的,所述翻边的外径小于所述进水口的内径,在所述地漏体的外壁与所述安装孔的孔壁接触时,所述翻边的外圈至所述密封圈二的最小距离大于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地漏体偏心设置时,翻边不会与进水口的内壁抵紧,从而不会妨碍地漏体的偏心设置;而且在地漏体偏心设置于极限位置时,即地漏本体的外壁与安装孔的孔壁接触,翻边也能够压紧于密封圈。
优选的,所述进水口的内壁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内设置有卡簧,所述卡簧的下端面能够抵紧于所述翻边的上端面,且所述卡簧内圈的直径大于和/或等于所述安装孔的内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卡簧将翻边压紧于台阶面上,使得翻边进一步压紧于密封圈二,即卡簧对翻边限位的同时,进一步增加了本虹吸地漏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全剖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另一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的全剖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一的剖视示意图(箭头方向为积水流动方向);
图7为实施例一的另一剖视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二的全剖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三的全剖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地漏体;110、安装腔;111、凹槽;112、弧面;120、排水管;130、翻边;
200、进水管;210、进水流道;220、避让槽;230、限位凸起;240、限位凸缘;250、限位部;251、环形槽;260、密封圈一;
300、让位间隙;
400、安装座;410、进水口;411、限位槽;412、卡簧;420、安装孔;430、台阶面;440、定位部;441、定位槽;442、定位凸环;
500、密封圈二。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一种虹吸地漏,如图1至图7所示,包括地漏体100以及进水管200,地漏体100具有安装腔110,地漏体100内设置有能够将安装腔110与下水管道连通的排水管120,进水管200设置于安装腔110内并将安装腔110的开口密封,进水管200具有将安装腔110连通外界的进水流道210,且进水管200的下端低于排水管120上端的水平高度。
进水管200靠近排水管120的外壁向进水管200的中心轴线方向凹陷形成有避让槽220,排水管120位于避让槽220内,且排水管120与进水管200之间具有让位间隙300。
作为优选,安装腔110开口处的内壁具有凹槽111,进水管200上端的外壁设置限位凸起230,限位凸起230能够伸入凹槽111内并被凹槽111限位。
作为其他方案,进水管200也可以通过焊接、卡接或粘接固定于安装腔110内,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将进水管200可拆卸的固定于安装腔110内,例如进水管200的上端设置限位凸缘240,限位凸缘240的下端面抵紧于地漏体100的上端。
进一步的,进水管200上端的外壁套设有密封圈一260,密封圈一260的外圈能够抵紧于安装腔110的内壁;进水管200上端的外壁设置有对密封圈一260限位的限位部250。
如图5至图6所示,限位部250优选为开设于进水管200外壁的环形槽251,密封圈一260安装于环形槽251内,为进一步增加密封圈一260的密封性能,密封圈一260的数目可设置两个,且环形槽251的数目与密封圈一260的数目一一对应;限位部250也可以是设置于进水管200上端的限位凸缘240,密封圈一260的外壁能够抵紧于限位凸缘240的下端面,且密封圈一260的外圈能够抵紧于安装腔110上端的内壁。
安装腔110的底部具有弧面112,弧面112位于进水流道210的下方。
虹吸地漏还包括安装座400,安装座400的上端具有进水口410,安装座400内开设有连通进水口410的安装孔420,安装孔420的内径小于地漏体100的外径,地漏体100能够偏心设置于安装孔420内,且进水口410与进水流道210连通;安装孔420的内径小于进水口410的直径并形成有台阶面430,地漏体100的外侧设置有翻边130,翻边130的下端面能够与台阶面430贴靠。
台阶面430与翻边130之间设置有密封圈二500,台阶面430上设置有对密封圈二500定位的定位部440。定位部440可是开设于台阶面430上的定位槽441,且定位槽441靠近安装孔420,密封圈二500设置于定位槽441内。
进一步的,翻边130的外径小于进水口410的内径,在地漏体100的外壁与安装孔420的孔壁接触时,翻边130的外圈至密封圈二500的最小距离大于零。
进水口410靠近台阶面430的内壁开设有限位槽411,限位槽411内设置有卡簧412,卡簧412的下端面能够抵紧于翻边130的上端面,且卡簧412内圈的直径大于和/或等于安装孔420的内径。
如图7所示,作为其他方案,卡簧412也可以直接与进水口410通过卡接或螺纹连接,只要保证卡簧412的下端面能够抵紧于翻边130的上端面即可。
一种虹吸地漏的工作原理:
密封圈一260安装于环形槽251内,再将进水管200插接于安装腔110内,使得排水管120的侧壁与安装腔110的内壁贴靠,排水管120位于避让槽220内,且密封圈一260的外圈抵紧于安装腔110的内壁,限位凸起230与凹槽111的接触,实现地漏体100与进水管200的组装。
安装座400安装于地面的预留口内,使得进水口410与下水管连通,地漏体100的下端穿过安装孔420并伸入下水管内,由于安装孔420的内径小于地漏体100的外径,在安装孔420与下水管不同圆心时,地漏体100也能够偏心设置于安装孔420内,从而保证地漏体100能够正常安装,翻边130的下端面则将密封圈二500压紧于台阶面430上;卡簧412装入限位槽411内,且卡簧412的下端面抵紧于翻边130的上端面,实现本虹吸地漏的安装。
地面积水经进水口410、进水流道210进入安装腔110内,在安装腔110内积水的液面高度上升至淹没排水管120上端时,积水则从排水管120排入下水管,实现积水的排放。
积水排放结束后,依然有部分积水残留在安装腔110内以及进水流道210的下端,而且安装腔110与进水流道210内积水的液面高度齐平,实现水封防臭;再次排放积水时,地面积水经进水流道210进入安装腔110,此时,进水流道210内积水的液面高度高于安装腔110内积水的液面高度,由于液面存在高度差,使得进水流道210内的积水加速转移至安装腔110内,实现虹吸效应,安装腔110内的积水漫过排水管120的上端后,则通过排水管120排入下水管,从而实现排水效率较高的目的。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如图8所示,定位槽441开设于翻边130的下端面,且定位槽441靠近翻边130的外圈;在地漏体100的外壁与安装孔420的孔壁接触时,安装孔420至密封圈二500的最小距离大于零,即密封圈二500不会与安装孔420接触。
实施例三:
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如图9所示,定位部440可以是设置于安装孔420开口处的定位凸环442,定位凸环442靠近安装孔420,密封圈二500套设于定位凸环442的外圈,且密封圈二500的下端抵紧于台阶面430,密封圈二500的上端抵紧于翻边130的下端面,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对密封圈二500定位。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Claims (10)

1.一种虹吸地漏,其特征在于:包括地漏体(100)以及进水管(200),所述地漏体(100)具有安装腔(110),所述地漏体(100)内设置有能够将所述安装腔(110)与下水管道连通的排水管(120),所述进水管(200)设置于所述安装腔(110)内并将所述安装腔(110)的开口密封,所述进水管(200)具有将所述安装腔(110)连通外界的进水流道(210),且所述进水管(200)的下端低于所述排水管(120)上端的水平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虹吸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200)靠近所述排水管(120)的外壁具有避让槽(220),所述排水管(120)位于所述避让槽(220)内,且所述排水管(120)与所述进水管(200)之间具有让位间隙(30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虹吸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腔(110)开口处的内壁具有凹槽(111),所述进水管(200)上端的外壁设置限位凸起(230),所述限位凸起(230)能够伸入所述凹槽(111)内并被所述凹槽(111)限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虹吸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200)的上端具有限位凸缘(240),所述限位凸缘(240)的下端面能够抵紧于所述地漏体(100)的上端。
5.根据权利要求3-4任意一项所述的虹吸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200)上端的外壁套设有密封圈一(260),所述密封圈一(260)的外圈能够抵紧于所述安装腔(110)的内壁;所述进水管(200)上端的外壁设置有能够对所述密封圈一(260)限位的限位部(25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虹吸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腔(110)的底部具有弧面(112),所述弧面(112)位于所述进水流道(210)的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虹吸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虹吸地漏还包括安装座(400),所述安装座(400)的上端具有进水口(410),所述安装座(400)内开设有连通所述进水口(410)的安装孔(420),所述安装孔(420)的内径小于所述地漏体(100)的外径,所述地漏体(100)能够偏心设置于所述安装孔(420)内,且所述进水口(410)与所述进水流道(210)连通;所述安装孔(420)的内径小于所述进水口(410)的直径并形成有台阶面(430),所述地漏体(100)的外侧设置有翻边(130),所述翻边(130)的下端面能够与所述台阶面(430)贴靠。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虹吸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台阶面(430)与所述翻边(130)之间设置有密封圈二(500),所述台阶面(430)上设置有能够对所述密封圈二(500)定位的定位部(44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虹吸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130)的外径小于所述进水口(410)的内径,在所述地漏体(100)的外壁与所述安装孔(420)的孔壁接触时,所述翻边(130)的外圈至所述密封圈二(500)的最小距离大于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虹吸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410)的内壁开设有限位槽(411),所述限位槽(411)内设置有卡簧(412),所述卡簧(412)的下端面能够抵紧于所述翻边(130)的上端面,且所述卡簧(412)内圈的直径大于和/或等于所述安装孔(420)的内径。
CN202120117472.0U 2021-01-14 2021-01-14 一种虹吸地漏 Active CN2143639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17472.0U CN214363969U (zh) 2021-01-14 2021-01-14 一种虹吸地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17472.0U CN214363969U (zh) 2021-01-14 2021-01-14 一种虹吸地漏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363969U true CN214363969U (zh) 2021-10-08

Family

ID=779573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117472.0U Active CN214363969U (zh) 2021-01-14 2021-01-14 一种虹吸地漏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3639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77962B (zh) 洗衣机的溢水排气组件和具有其的壁挂式洗衣机
CN103835444A (zh) 雨水速排装置
WO2014067351A1 (zh) 一种坐便器用单向阀的安装结构
CN214363969U (zh) 一种虹吸地漏
CN107713939B (zh) 洗碗机的呼吸器及水槽式洗碗机
CN109056916A (zh) 二次排水收集器及其安装应用结构
CN214033985U (zh) 一种卫生间地漏防水节点
CN209874014U (zh) 通用型二次排水收集器及其排水应用结构
CN214219875U (zh) 一种防回流装置
CN213390465U (zh) 一种干湿一体防臭地漏
CN208917935U (zh) 二次排水收集器及其安装应用结构
CN111188390A (zh) 一种提高溢流能力及加快排水阀排速的溢流装置
CN220167081U (zh) 一种小便器
CN201981714U (zh) 新型虹吸式雨水斗
CN217480353U (zh) 喷嘴及马桶
CN217378303U (zh) 一种滚筒洗衣机外筒及滚筒洗衣机
CN217580508U (zh) 一种具有防逆流功能的横排地漏
CN216475416U (zh) 一种旋冲节水蹲便器
CN210459472U (zh) 一种防臭芯地漏
CN212129362U (zh) 一种防漏进水装置及无水箱马桶
JP2009133131A (ja) 合流桝
CN218028078U (zh) 一种防反溢大流量地漏
CN221118684U (zh) 坐便器冲洗结构及坐便器
CN219973393U (zh) 一种溢水器及水槽
CN218540910U (zh) 一种防臭地漏芯的密封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415

Address after: 317600 bingang industrial city, Sanhua Town, Yuhuan City, Tai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Taizhou Wankang Fluid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17600 bingang industrial city, Sanhua Town, Yuhuan City, Tai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TAIZHOU KANGZHU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