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288009U - 一种配流体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配流体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288009U
CN214288009U CN202022832111.2U CN202022832111U CN214288009U CN 214288009 U CN214288009 U CN 214288009U CN 202022832111 U CN202022832111 U CN 202022832111U CN 214288009 U CN214288009 U CN 2142880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uid
layer
distribution unit
flow channel
fluid distribu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83211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应卫
韩林辰
赵然
钱新
董子晨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Bozhong Guanch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Bozhong Guanch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Bozhong Guanch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Bozhong Guanch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83211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2880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2880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2880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asuring Volume Flow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配流体装置,包括配流体单元,所述配流体单元设有进流体总流道、排流体流道、待测液进液流道、标准液进液流道、清洗液进液流道、第一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第二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第三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和配流体共享流道,所述进流体总流道、所述第一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所述第二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和所述第三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均与所述配流体共享流道相通。本实用新型配流体装置实现待测液、标准液、清洗液和排流体的配送。

Description

一种配流体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配流体装置。
背景技术
微流体技术是研究可以通过使用微小尺寸的微小通道(通常为几十到几百微米)来处理少量流体的技术。微流体系统是使用一种称为光刻的简单技术开发的,该技术最初被用在半导体工业中。光刻法是用于将存在于掩模上的几何形状转移到合适基底表面的过程。它利用某些特殊聚合物,其对特定波长的光起特殊反应,从而在基板上产生所需的几何图案。在检测时会用到不同的液体例如待测样、标准液和清洗液等,需要一个配流体装置来实现配送。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配流体装置,实现待测液、标准液、清洗液和排流体的配送。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配流体装置,包括配流体单元,所述配流体单元设有进流体总流道、排流体流道、待测液进液流道、标准液进液流道、清洗液进液流道、第一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第二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第三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和配流体共享流道,所述进流体总流道、所述第一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所述第二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和所述第三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均与所述配流体共享流道相通。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实现待测液、标准液、清洗液和排流体的配送;
2)本实用新型中第一驱动液流件、第二驱动液流件和第三驱动液流件为蠕动泵,可同时起到输送流体与锁死流体通道的作用,可以无需额外的设置阀门组件。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配流体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配流体装置中配流体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a)为图1配流体装置中配流体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b)为图2(a)配流体单元翻转后的结构示意图。
(c)为图2(b)配流体单元的前视的结构示意图。
(d)为图2(a)配流体单元的透视图。
(e)为图2(a)配流体单元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f)为图2(a)配流体单元剖开后的结构示意图一。
(g)为图2(a)配流体单元剖开后的结构示意图二。
(h)为设有四层的配流体单元结构示意图一。
(i)为设有四层的配流体单元结构示意图二。
(j)为图2(i)配流体单元剖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k)为中心轴设有的间距示意图。
附图标记
1 配流体单元
11 进流体总流道
12 排流体流道
13 待测液进液流道
14 标准液进液流道
15 清洗液进液流道
16 第一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
17 第二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
18 第三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
19 配流体共享流道
110 第一层配流体单元
1101 第一层配流体单元螺丝孔
111 第二层配流体单元
1111 第二层配流体单元螺丝孔
112 第三层配流体单元
1a 内陷式的O型圈限位腔
2 驱动液流单元
21 驱动液流部件
211 第一驱动液流件
212 第二驱动液流件
213 第三驱动液流件
22 固定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和图2。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一种配流体装置,如图2(a)、图2(b)、图2(c)、2(d)和2(e)所示,包括配流体单元1,所述配流体单元1设有进流体总流道11、排流体流道12、待测液进液流道13、标准液进液流道14、清洗液进液流道15、第一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16、第二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17、第三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18和配流体共享流道19,所述进流体总流道11、所述第一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16、所述第二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17和所述第三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18均与所述配流体共享流道19相通。
所述进流体总流道11可以与微流体进流体口相连通以形成进流体流路;微流体出流体口 13与所述排流体流道12相连通以形成排流体流路。
进流体总流道11、第一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16、第二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17和第三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18共享一个流道即配流体共享流道19,任何一个驱动液流件进样的液体都会从第一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16/第二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17/第三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18 中的一个流入进流体总流道11,最后可以进入微流体芯片进行检测。如果进液量超过微流体芯片的检测腔的容积,则多余的液体会从排流体流道12流出。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流体流道12、所述待测液进液流道13、所述标准液进液流道14和所述清洗液进液流道15贯通所述配流体单元1。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配流体共享流道19设于所述配流体单元1内。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配流体单元1依次设有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和第三层配流体单元112,所述进流体总流道11、所述第一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16、所述第二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17和所述第三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18贯通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和所述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所述排流体流道12、所述待测液进液流道13、所述标准液进液流道14和所述清洗液进液流道15贯通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所述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和所述第三层配流体单元112。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和所述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上分别还对应设置有多个第一层配流体单元螺丝孔1101和多个第二层配流体单元螺丝孔1111,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和所述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通过螺丝经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螺丝孔1101和所述第二层配流体单元螺丝孔1111固定连接。该设计用于实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和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的紧配。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与第三层配流体单元112 可以通过胶层固定。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g)所示,位于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中的进流体总流道的进流体端和/或位于所述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中的进流体总流道的出流体端设有内陷式的O型圈限位腔(图中附图标记1a所示),位于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中的进流体总流道及位于所述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中的进流体总流道经嵌于O型圈限位腔内的O型圈密封连接。该设计有利于提高流体通道的密封性。内陷式的O型圈限位腔用于安装O型圈,管道穿过O型圈,可通过锁死螺丝,压紧O型圈,使O型圈形变,锁死管道,避免漏流体,提高流体通道的密封性。上述管道的材料可以为PEEK或PTFE。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g)所示,位于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中的排流体流道的出流体端和/或位于所述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中的排流体流道的进流体端设有内陷式的O型圈限位腔(图中附图标记1a所示);位于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中的排流体流道及位于所述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中的排流体流道经嵌于O型圈限位腔内的O型圈密封连接。该设计有利于提高流体通道的密封性。内陷式的O型圈限位腔用于安装O型圈,管道穿过O型圈,可通过锁死螺丝,压紧O型圈,使O型圈形变,锁死管道,避免漏流体,提高流体通道的密封性。上述管道的材料可以为PEEK或PTFE。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g)所示,位于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中的待测液进液流道的进流体端和/或位于所述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中的待测液进液流道的出流体端设有内陷式的O型圈限位腔(图中附图标记1a所示);位于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中的待测液进液流道及位于所述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中的待测液进液流道经嵌于O型圈限位腔内的O型圈密封连接。该设计有利于提高流体通道的密封性。内陷式的O型圈限位腔用于安装O型圈,管道穿过O型圈,可通过锁死螺丝,压紧O型圈,使O型圈形变,锁死管道,避免漏流体,提高流体通道的密封性。上述管道的材料可以为PEEK或PTFE。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g)所示,位于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中的标准液进液流道的进流体端和/或位于所述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中的标准液进液流道的出流体端设有内陷式的O型圈限位腔(图中附图标记1a所示);位于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中的标准液进液流道及位于所述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中的标准液进液流道经嵌于O型圈限位腔内的O型圈密封连接。该设计有利于提高流体通道的密封性。内陷式的O型圈限位腔用于安装O型圈,管道穿过O型圈,可通过锁死螺丝,压紧O型圈,使O型圈形变,锁死管道,避免漏流体,提高流体通道的密封性。上述管道的材料可以为PEEK或PTFE。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f)所示,位于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中的清洗液进液流道的进流体端和/或位于所述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中的清洗液进液流道的出流体端设有内陷式的O型圈限位腔(图中附图标记1a所示);位于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中的清洗液进液流道及位于所述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中的清洗液进液流道经嵌于O型圈限位腔内的O型圈密封连接。该设计有利于提高流体通道的密封性。内陷式的O型圈限位腔用于安装O型圈,管道穿过O型圈,可通过锁死螺丝,压紧O型圈,使O型圈形变,锁死管道,避免漏流体,提高流体通道的密封性。上述管道的材料可以为PEEK或PTFE。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f)所示,位于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中的第一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的出流体端和/或位于所述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中的第一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的进流体端设有内陷式的O型圈限位腔(图中附图标记1a所示);位于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中的第一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及位于所述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中的第一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经嵌于O型圈限位腔内的O型圈密封连接。该设计有利于提高流体通道的密封性。内陷式的O型圈限位腔用于安装O型圈,管道穿过O型圈,可通过锁死螺丝,压紧O 型圈,使O型圈形变,锁死管道,避免漏流体,提高流体通道的密封性。上述管道的材料可以为PEEK或PTFE。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f)所示,位于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中的第二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的出流体端和/或位于所述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中的第二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的进流体端设有内陷式的O型圈限位腔(图中附图标记1a所示);位于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中的第二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及位于所述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中的第二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经嵌于O型圈限位腔内的O型圈密封连接。该设计有利于提高流体通道的密封性。内陷式的O型圈限位腔用于安装O型圈,管道穿过O型圈,可通过锁死螺丝,压紧O 型圈,使O型圈形变,锁死管道,避免漏流体,提高流体通道的密封性。上述管道的材料可以为PEEK或PTFE。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f)所示,位于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中的第三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的出流体端和/或位于所述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中的第三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的进流体端设有内陷式的O型圈限位腔(图中附图标记1a所示);位于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中的第三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及位于所述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中的第三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经嵌于O型圈限位腔内的O型圈密封连接。该设计有利于提高流体通道的密封性。内陷式的O型圈限位腔用于安装O型圈,管道穿过O型圈,可通过锁死螺丝,压紧O 型圈,使O型圈形变,锁死管道,避免漏流体,提高流体通道的密封性。上述管道的材料可以为PEEK或PTFE。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位于所述第三层配流体单元112中的排流体流道、待测液进液流道、标准液进液流道和清洗液进液流道为倒锥形接头螺孔。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h)、图2(i)和图2(j)所示,所述配流体单元1还设有第四层配流体单元113,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设于所述第四层配流体单元113与所述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之间;
所述进流体总流道11、所述第一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16、所述第二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 17和所述第三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18贯通所述第四层配流体单元113、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和所述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所述排流体流道12、所述待测液进液流道13、所述标准液进液流道14和所述清洗液进液流道15贯通所述第四层配流体单元113、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所述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和所述第三层配流体单元112;
位于所述第四层配流体单元113的进流体总流道与位于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的进流体总流道的中心轴设有间距;
位于所述第四层配流体单元113的第一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与位于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的第一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的中心轴设有间距;
位于所述第四层配流体单元113的第二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与位于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的第二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的中心轴设有间距;
位于所述第四层配流体单元113的第三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与位于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的第三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的中心轴设有间距;
位于所述第四层配流体单元113的排流体流道与位于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的排流体流道的中心轴设有间距;
位于所述第四层配流体单元113的待测液进液流道与位于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的待测液进液流道的中心轴设有间距;
位于所述第四层配流体单元113的标准液进液流道与位于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的标准液进液流道的中心轴设有间距;
位于所述第四层配流体单元113的清洗液进液流道与位于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的清洗液进液流道的中心轴设有间距。该设计利于提高设于流道中管道的稳定性。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间距为0.1mm~0.3mm。如图2(k)所示,D为间距,例如:位于所述第四层配流体单元113的进流体总流道与位于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的进流体总流道的内径相同,两者的中心轴之间设有间距,该间距为0.1mm~0.3mm。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还包括驱动液流单元2,用于驱动进流体流路的液流。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液流单元2包括驱动液流部件21和固定件22,所述固定件22与所述驱动液流部件21连接。
所述驱动液流单元2可固定于电路板支架上。固定件22可以用于将驱动液流部件21固定于电路板支架上。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液流部件21设有第一驱动液流件211、第二驱动液流件212和第三驱动液流件213,所述待测液进液流道13经所述第一驱动液流件211与第一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16连通;所述标准液进液流道14经所述第二驱动液流件212与所述第二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17连通;所述清洗液进液流道15经所述第三驱动液流件213与所述第三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18连通。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驱动液流件211、所述第二驱动液流件212和所述第三驱动液流件213为蠕动泵。蠕动泵可同时起到输送流体与锁死流体通道的作用,可以无需额外的设置阀门组件。
待测液流通为例,用在微流体检测装置中,待测液依次经配流体单元1的待测液进液流道13、驱动液流单元2的第三驱动液流件213、配流体单元1的第三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18、配流体单元1的进流体总流道11、微流体芯片的微流体进流体流道、微流体芯片的检测腔、微流体芯片的微流体出流体流道和配流体单元1的排流体流道12,完成待测液的输送及检测。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配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配流体单元(1),所述配流体单元(1)设有进流体总流道(11)、排流体流道(12)、待测液进液流道(13)、标准液进液流道(14)、清洗液进液流道(15)、第一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16)、第二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17)、第三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18)和配流体共享流道(19),所述进流体总流道(11)、所述第一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16)、所述第二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17)和所述第三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18)均与所述配流体共享流道(19)相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流体流道(12)、所述待测液进液流道(13)、所述标准液进液流道(14)和所述清洗液进液流道(15)贯通所述配流体单元(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流体共享流道(19)设于所述配流体单元(1)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流体单元(1)依次设有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和第三层配流体单元(112),所述进流体总流道(11)、所述第一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16)、所述第二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17)和所述第三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18)贯通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和所述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所述排流体流道(12)、所述待测液进液流道(13)、所述标准液进液流道(14)和所述清洗液进液流道(15)贯通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所述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和所述第三层配流体单元(112)。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配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技术特征中的至少一项:
1)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和所述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上分别还对应设置有多个第一层配流体单元螺丝孔(1101)和多个第二层配流体单元螺丝孔(1111),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和所述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通过螺丝经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螺丝孔(1101)和所述第二层配流体单元螺丝孔(1111)固定连接;
2)位于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中的进流体总流道的进流体端和/或位于所述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中的进流体总流道的出流体端设有内陷式的O型圈限位腔,位于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中的进流体总流道及位于所述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中的进流体总流道经嵌于O型圈限位腔内的O型圈密封连接;
3)位于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中的排流体流道的出流体端和/或位于所述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中的排流体流道的进流体端设有内陷式的O型圈限位腔;位于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中的排流体流道及位于所述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中的排流体流道经嵌于O型圈限位腔内的O型圈密封连接;
4)位于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中的待测液进液流道的进流体端和/或位于所述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中的待测液进液流道的出流体端设有内陷式的O型圈限位腔;位于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中的待测液进液流道及位于所述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中的待测液进液流道经嵌于O型圈限位腔内的O型圈密封连接;
5)位于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中的标准液进液流道的进流体端和/或位于所述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中的标准液进液流道的出流体端设有内陷式的O型圈限位腔;位于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中的标准液进液流道及位于所述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中的标准液进液流道经嵌于O型圈限位腔内的O型圈密封连接;
6)位于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中的清洗液进液流道的进流体端和/或位于所述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中的清洗液进液流道的出流体端设有内陷式的O型圈限位腔;位于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中的清洗液进液流道及位于所述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中的清洗液进液流道经嵌于O型圈限位腔内的O型圈密封连接;
7)位于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中的第一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的出流体端和/或位于所述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中的第一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的进流体端设有内陷式的O型圈限位腔;位于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中的第一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及位于所述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中的第一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经嵌于O型圈限位腔内的O型圈密封连接;
8)位于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中的第二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的出流体端和/或位于所述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中的第二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的进流体端设有内陷式的O型圈限位腔;位于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中的第二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及位于所述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中的第二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经嵌于O型圈限位腔内的O型圈密封连接;
9)位于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中的第三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的出流体端和/或位于所述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中的第三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的进流体端设有内陷式的O型圈限位腔;位于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中的第三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及位于所述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中的第三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经嵌于O型圈限位腔内的O型圈密封连接;
10)位于所述第三层配流体单元(112)中的排流体流道、待测液进液流道、标准液进液流道和清洗液进液流道为倒锥形接头螺孔;
11)所述配流体单元(1)还设有第四层配流体单元(113),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设于所述第四层配流体单元(113)与所述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之间;
所述进流体总流道(11)、所述第一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16)、所述第二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17)和所述第三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18)贯通所述第四层配流体单元(113)、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和所述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所述排流体流道(12)、所述待测液进液流道(13)、所述标准液进液流道(14)和所述清洗液进液流道(15)贯通所述第四层配流体单元(113)、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所述第二层配流体单元(111)和所述第三层配流体单元(112);
位于所述第四层配流体单元(113)的进流体总流道与位于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的进流体总流道的中心轴设有间距;
位于所述第四层配流体单元(113)的第一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与位于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的第一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的中心轴设有间距;
位于所述第四层配流体单元(113)的第二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与位于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的第二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的中心轴设有间距;
位于所述第四层配流体单元(113)的第三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与位于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的第三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的中心轴设有间距;
位于所述第四层配流体单元(113)的排流体流道与位于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的排流体流道的中心轴设有间距;
位于所述第四层配流体单元(113)的待测液进液流道与位于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的待测液进液流道的中心轴设有间距;
位于所述第四层配流体单元(113)的标准液进液流道与位于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的标准液进液流道的中心轴设有间距;
位于所述第四层配流体单元(113)的清洗液进液流道与位于所述第一层配流体单元(110)的清洗液进液流道的中心轴设有间距。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配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特征11)中,所述间距为0.1mm~0.3mm。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液流单元(2),用于驱动进流体流路的液流。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配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液流单元(2)包括驱动液流部件(21)和固定件(22),所述固定件(22)与所述驱动液流部件(21)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配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液流部件(21)设有第一驱动液流件(211)、第二驱动液流件(212)和第三驱动液流件(213),所述待测液进液流道(13)经所述第一驱动液流件(211)与第一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16)连通;所述标准液进液流道(14)经所述第二驱动液流件(212)与所述第二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17)连通;所述清洗液进液流道(15)经所述第三驱动液流件(213)与所述第三驱动液流件进液流道(18)连通。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配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液流件(211)、所述第二驱动液流件(212)和所述第三驱动液流件(213)为蠕动泵。
CN202022832111.2U 2020-11-30 2020-11-30 一种配流体装置 Active CN2142880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32111.2U CN214288009U (zh) 2020-11-30 2020-11-30 一种配流体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32111.2U CN214288009U (zh) 2020-11-30 2020-11-30 一种配流体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288009U true CN214288009U (zh) 2021-09-28

Family

ID=778459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832111.2U Active CN214288009U (zh) 2020-11-30 2020-11-30 一种配流体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2880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61092B2 (en) Multi-flux micro-fluidic chip based on active fluid flow control
US8585986B1 (en) Capillary interconnect device
US6536477B1 (en) Fluidic couplers and modular microfluidic systems
US7938030B2 (en) Analytical device
US7758814B2 (en) Microfluidic fluid distribution manifold for use with multi-channel reactor systems
US20110146390A1 (en) Process for Continuous On-Chip Flow Injection Analysis
EP0107631A2 (en) Integrated microconduits for continuous flow analysis
JP5150390B2 (ja) 混合器及び液体分析装置
US20070272001A1 (en) Microfluidic Device
CN214288009U (zh) 一种配流体装置
WO2023236787A1 (zh) 一种离心式微流控分析芯片
US7413713B2 (en) Reaction apparatus and mixing system
CN107702967B (zh) 一种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空间站用细胞样本自动预处理装置
JP2007171155A (ja) 有機合成反応装置
US20180149582A1 (en) Channel structure, measurement unit, method of measuring liquid to be measured, and measurement device for liquid to be measured
CN105032511A (zh) 一种可控化产生稳定浓度梯度的微流控芯片
KR101106612B1 (ko) 유체특성 측정방법 및 그 측정장치
KR20100056291A (ko) 착탈식 유체배관부를 가진 순차주입분석 장치
WO2018006286A1 (zh) 一种流控机构及含有该机构的系统
WO2020095849A1 (ja) 細胞培養チップ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8445120A (zh) 色谱仪用二元梯度溶剂输送系统
CN217249006U (zh) 一种微流控上料分流装置
CN214346527U (zh) 一种微流体装置
JPS6140541A (ja) 担持媒体内の懸濁粒子の一定の特性の測定装置
CN113376228B (zh) 一种氨氮检测用微流体装置及用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