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285034U - 一种医疗针 - Google Patents

一种医疗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285034U
CN214285034U CN202022194025.3U CN202022194025U CN214285034U CN 214285034 U CN214285034 U CN 214285034U CN 202022194025 U CN202022194025 U CN 202022194025U CN 214285034 U CN214285034 U CN 2142850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medical
tissue
needle body
p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19402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219402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2850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2850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2850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医疗针,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针身,所述针身的左端和右端均设有针尖,所述针尖呈水滴状,所述针身的直径小于所述针尖的最大直径,所述针身上设有穿线孔。在外科手术过程中,利用本实用新型在皮层组织内缝合或提拉时,实现多次连续缝合,以减少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降低手术过程中带来的安全风险。

Description

一种医疗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医疗针。
背景技术
目前,在外科手术中,对手术切口或外伤伤口进行缝合时,大多数情况下最常用的缝合方法是采用医疗针进行手工缝合。而据申请人所知,现有的手术医疗针均为单头结构。使用医疗针时,动作一般是:通过持针器夹持医疗针,将医疗针的前端从患者的皮肤(活体)朝向皮肤下组织(活体)刺入,并根据医疗针的刺入长度,将医疗针贯穿皮肤下组织以使医疗针的前端回到刺入的皮肤一侧,再通过持针器夹持从皮肤露出的前端部分,将医疗针从皮肤下组织及皮肤中拔出,再缝下一针,其间要完成连续的多个动作,这种单头结构的医疗针存在缝合效率低,缝合时间长,增加手术过程中带来的安全风险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医疗针,在外科手术过程中,利用本实用新型在皮层组织内缝合或提拉时,实现多次连续缝合,以减少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降低手术过程中带来的安全风险。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医疗针,其包括针身,所述针身的左端和右端均设有针尖,所述针尖呈水滴状,所述针身的直径小于所述针尖的最大直径,所述针身上设有穿线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针身任意一端由端部向中部均设有等距刻度,任意一个所述刻度上均设有刻度值。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针身任意一端的刻度值由端部向中部逐渐增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针身与所述针尖一体成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针身长度为30mm~60mm,直径为 1mm~4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针尖长度为2mm~4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穿线孔设于所述针身的中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针身呈弧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针尖截面呈圆形或三角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针身与所述针尖由银或不锈钢材料制作而成。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了医疗针,其包括针身,所述针身的左端和右端均设有针尖,所述针尖呈水滴状,所述针身的直径小于所述针尖的最大直径,所述针身上设有穿线孔。
在实际使用时,医疗针处于T1状态,使用者首先用持针钳将左端针尖刺入组织后弧形贯穿,使针尖穿入组织,由穿线孔将缝线引入组织内,再用持针钳夹持左端针尖,将医疗针右端针尖完全引入组织内;再将医疗针左端针尖从下一个位置不完全穿出组织,此时医疗针处于T2状态;然后将医疗针前进方向进行旋转,此时医疗针处于T3状态;使位于组织内右端针尖朝向前进方向,夹持针身使组织内右端针尖继续向前刺入后弧形贯穿,右端针尖从该位置不穿出组织,此时医疗针处于T4状态;将医疗针前进方向进行旋转,此时医疗针处于T5状态;使位于组织内左端针尖朝向前进方向;夹持针身使组织内左端针尖继续向前刺入后弧形贯穿,左端针尖从该位置不穿出组织,此时医疗针处于T6状态;然后将医疗针前进方向进行旋转,此时医疗针处于T7状态;使位于组织内右端针尖朝向前进方向,夹持针身使组织内右端针尖继续向前刺入后弧形贯穿,右端针尖从该位置不穿出组织,此时医疗针处于T8状态;然后将医疗针前进方向进行旋转,此时医疗针处于T9状态;使位于组织内左端针尖朝向前进方向;夹持针身使组织内左端针尖继续向前刺入后弧形贯穿,左端针尖从该位置不穿出组织,此时医疗针处于T10状态;然后将医疗针前进方向进行旋转,此时医疗针处于T11状态;夹持针身使组织内右端针尖继续向前刺入后弧形贯穿,将医疗针全部穿出组织后,此时医疗针处于T12状态;缝线在组织内部绕行一周后,回到入口处,从而完成组织收拢和固定。在连续组织内缝合过程中,医疗针始终保持至少1/2位于组织内,利用旋转针身反向刺入切口中缝合下一针,使两端针尖交替向前进行缝合,从而实现多次连续缝合,以减少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的目的;此外由于针身的直径小于针尖的最大直径,因此当针尖穿过组织后,利用组织的收缩力,可以防止医疗针从组织穿孔中滑落到患者体内,降低手术过程中带来的安全风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医疗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医疗针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医疗针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标:10-针身;20-针尖;30-穿线孔;40-组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请参照图1、图2和图3,图1为本实用新型医疗针的结构示意图;图 2为本实用新型医疗针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医疗针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医疗针,其包括针身10,所述针身10的左端和右端均设有针尖20,所述针尖20呈水滴状,所述针身10的直径小于所述针尖 20的最大直径,所述针身10上设有穿线孔30。
在实际使用时,医疗针处于T1状态,使用者首先用持针钳将左端针尖 20刺入组织40后弧形贯穿,使针尖20穿入组织40,由穿线孔30将缝线引入组织40内,再用持针钳夹持左端针尖20,将医疗针右端针尖20完全引入组织40内;再将医疗针左端针尖20从下一个位置不完全穿出组织40,此时医疗针处于T2状态;然后将医疗针前进方向进行旋转,此时医疗针处于T3状态;使位于组织40内右端针尖20朝向前进方向,夹持针身10使组织40内右端针尖20继续向前刺入后弧形贯穿,右端针尖20从该位置不穿出组织40,此时医疗针处于T4状态;将医疗针前进方向进行旋转,此时医疗针处于T5状态;使位于组织40内左端针尖20朝向前进方向;夹持针身10使组织40内左端针尖20继续向前刺入后弧形贯穿,左端针尖20从该位置不穿出组织40,此时医疗针处于T6状态;然后将医疗针前进方向进行旋转,此时医疗针处于T7状态;使位于组织40内右端针尖20朝向前进方向,夹持针身10使组织40内右端针尖20继续向前刺入后弧形贯穿,右端针尖20从该位置不穿出组织40,此时医疗针处于T8状态;然后将医疗针前进方向进行旋转,此时医疗针处于T9状态;使位于组织40内左端针尖20朝向前进方向;夹持针身10使组织40内左端针尖20继续向前刺入后弧形贯穿,左端针尖20从该位置不穿出组织40,此时医疗针处于T10状态;然后将医疗针前进方向进行旋转,此时医疗针处于T11状态;夹持针身10使组织40内右端针尖20继续向前刺入后弧形贯穿,将医疗针全部穿出组织40后,此时医疗针处于T12状态;缝线在组织40内部绕行一周后,回到入口处,从而完成组织40收拢和固定。在连续组织40内缝合过程中,医疗针始终保持至少1/2位于组织40内,利用旋转针身10反向刺入切口中缝合下一针,使两端针尖20交替向前进行缝合,从而实现多次连续缝合,以减少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的目的;此外由于针身10的直径小于针尖 20的最大直径,因此当针尖20穿过组织40后,利用组织40的收缩力,可以防止医疗针从组织40穿孔中滑落到患者体内,降低手术过程中带来的安全风险。
实施例2
请参考图1、图2,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1的技术方案提出:所述针身 10任意一端由端部向中部均设有等距刻度,任意一个所述刻度上均设有刻度值。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针身10任意一端由端部向中部均设有等距刻度,任意一个所述刻度上均设有刻度值。设置刻度是为了在手术过程中有利于医生通过更加直观的数值知晓穿过组织40的厚度,有利于穿线孔30将缝线继续向前引入同等深度组织40内,使得缝线能够处于相同深度的组织40 内,可以达到更好的缝合或组织40固定的效果;同时可以防止刻度被持针钳或血液遮挡,造成医护人员误读的情况发生。
实施例3
请参考图1、图2,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2的技术方案提出:所述针身 10任意一端的刻度值由端部向中部逐渐增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针身10任意一端的刻度值由端部向中部逐渐增大。刻度值由端部向中部逐渐增大是为了适应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读数习惯,在手术过程中方便医生更容易通过数值知晓穿过组织40的厚度。
实施例4
请参考图1、图2,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3的技术方案提出:所述针身10与所述针尖20一体成型。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针身10与所述针尖20一体成型。在制造该医疗针时,通过一体制造而成不仅可以减少生产工序,减低制造成本,而且质量好,使用寿命长。
实施例5
请参考图1、图2,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4的技术方案提出:所述针身 10长度为30mm~60mm,直径为1mm~4mm。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针身10长度为30mm~60mm,直径为1mm~4mm。不同长度和不同直径的针身10的组合,增加了医疗针的不同种类,医护人员可以根据不同部位的组织40或不同创口的深度、宽度或路径,选择不同种类的医疗针以便于对组织40固定和创口有效缝合。
实施例6
请参考图1、图2,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5的技术方案提出:所述针尖 20长度为2mm~4mm。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针尖20长度为2mm~4mm。不同长度的针尖20,增加了医疗针的不同种类,医护人员可以根据不同部位的组织40或不同创口的深度、宽度或路径,选择不同种类的医疗针以便于对组织40固定和创口有效缝合。
实施例7
请参考图1、图2,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6的技术方案提出:所述穿线孔30设于所述针身10的中部。
在本实施例中,将穿线孔30设于针身10的中部,使得两端针尖20对称设置,更加美观。
实施例8
请参考图2,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1~实施例7任一的技术方案提出:所述针身10呈弧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针身10呈弧形。根据弧弯度不同分为1/2、1/4、 3/8、5/8弧度等不同类型的弧形针,在临床手术中,对于较浅的创口,可使用弧度较小的弧形针进行缝合;对于较深的创口,可使用弧度较大的弧形针进行缝合;医护人员也可以根据不同组织40、不同器官、不同路径的创口,选用不同大小和弧度的针进行缝合,有助于组织40的收拢和固定。
实施例9
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1的技术方案提出:所述针尖20截面呈圆形或三角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针尖20截面呈三角形,三角形针尖20主要用于胶原密度较高的组织40,如筋膜、皮肤等坚韧组织40,从而对其进行缝合。然而三角形针尖20对组织40的损伤较大,故此种针一般不用于缝合结缔组织40、血管等;虽然三角形针尖20的损伤大一些,但穿透能力强。所述针尖20截面呈圆形,圆形针尖20相对于三角形针尖20对组织40的损伤小,主要用于缝合结缔组织40、血管、肝脏、脂肪和肌肉等软组织40。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1的技术方案提出:所述针身10与所述针尖由银或不锈钢材料制作而成。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针身10与所述针尖由不锈钢材料制作而成,不锈钢材料为针类器材最常用的材料。不锈钢制成的针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针身10挺直滑利,能耐高热、防锈,不易被化学物品腐蚀,故目前被临床广泛采用。
在本实施例为基础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金或银材料制作而成,一般作为特殊用途使用。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医疗针,其包括针身10,所述针身10的左端和右端均设有针尖20,所述针尖20呈水滴状,所述针身10的直径小于所述针尖20的最大直径,所述针身10上设有穿线孔30。
在实际使用时,医疗针处于T1状态,使用者首先用持针钳将左端针尖 20刺入组织40后弧形贯穿,使针尖20穿入组织40,由穿线孔30将缝线引入组织40内,再用持针钳夹持左端针尖20,将医疗针右端针尖20完全引入组织40内;再将医疗针左端针尖20从下一个位置不完全穿出组织40,此时医疗针处于T2状态;然后将医疗针前进方向进行旋转,此时医疗针处于T3状态;使位于组织40内右端针尖20朝向前进方向,夹持针身10使组织40内右端针尖20继续向前刺入后弧形贯穿,右端针尖20从该位置不穿出组织40,此时医疗针处于T4状态;将医疗针前进方向进行旋转,此时医疗针处于T5状态;使位于组织40内左端针尖20朝向前进方向;夹持针身10使组织40内左端针尖20继续向前刺入后弧形贯穿,左端针尖20从该位置不穿出组织40,此时医疗针处于T6状态;然后将医疗针前进方向进行旋转,此时医疗针处于T7状态;使位于组织40内右端针尖20朝向前进方向,夹持针身10使组织40内右端针尖20继续向前刺入后弧形贯穿,右端针尖20从该位置不穿出组织40,此时医疗针处于T8状态;然后将医疗针前进方向进行旋转,此时医疗针处于T9状态;使位于组织40内左端针尖20朝向前进方向;夹持针身10使组织40内左端针尖20继续向前刺入后弧形贯穿,左端针尖20从该位置不穿出组织40,此时医疗针处于T10状态;然后将医疗针前进方向进行旋转,此时医疗针处于T11状态;夹持针身10使组织40内右端针尖20继续向前刺入后弧形贯穿,将医疗针全部穿出组织40后,此时医疗针处于T12状态;缝线在组织40内部绕行一周后,回到入口处,从而完成组织40收拢和固定。在连续组织40内缝合过程中,医疗针始终保持至少1/2位于组织40内,利用旋转针身10反向刺入切口中缝合下一针,使两端针尖20交替向前进行缝合,从而实现多次连续缝合,以减少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的目的;此外由于针身10的直径小于针尖 20的最大直径,因此当针尖20穿过组织40后,利用组织40的收缩力,可以防止医疗针从组织40穿孔中滑落到患者体内,降低手术过程中带来的安全风险。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医疗针,其特征在于:包括针身,所述针身的左端和右端均设有针尖,所述针尖呈水滴状,所述针身的直径小于所述针尖的最大直径,所述针身上设有穿线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身任意一端由端部向中部均设有等距刻度,任意一个所述刻度上均设有刻度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医疗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身任意一端的刻度值由端部向中部逐渐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医疗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身与所述针尖一体成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医疗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身长度为30mm~60mm,直径为1mm~4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医疗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尖长度为2mm~4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医疗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穿线孔设于所述针身的中部。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医疗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身呈弧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尖截面呈圆形或三角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身与所述针尖由银或不锈钢材料制作而成。
CN202022194025.3U 2020-09-29 2020-09-29 一种医疗针 Active CN2142850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94025.3U CN214285034U (zh) 2020-09-29 2020-09-29 一种医疗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94025.3U CN214285034U (zh) 2020-09-29 2020-09-29 一种医疗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285034U true CN214285034U (zh) 2021-09-28

Family

ID=778299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194025.3U Active CN214285034U (zh) 2020-09-29 2020-09-29 一种医疗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2850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426006B2 (ja) 真のiビーム断面を有するiビーム針
CA2491030C (en) Surgical cobra head suture needle
JPH0560746B2 (zh)
US5059207A (en) Shaped needles for specialized surgical procedures
US5057082A (en) Trocar assembly
US20100100125A1 (en) Suture needle and suture assembly
EP1545329B1 (en) Sharpoint needle
EP0916313A1 (en) Surgical needle, needle holder, and surgical needle device
EP2145587A2 (en) Differentiation of surgical filaments
JP2009050415A (ja) 医療用縫合針
US20100094336A1 (en) Surgical se suture needle
CN214285034U (zh) 一种医疗针
JP2004358016A (ja) 穿刺ルートに沿って刺入が容易な穿刺針
CN212592264U (zh) 一种手术缝合针
US20090204140A1 (en) Surgical trocar
KR100771897B1 (ko) 매몰 봉합침 및 이것을 이용한 매몰 봉합방법
CN209203375U (zh) 一种多头分叉外科缝合装置
CN112998778A (zh) 一种腹腔镜手术导引悬吊线
CN213787589U (zh) 一种医用缝合器
RU2698443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замковое лигатурное для безузлового ушивания раневых поверхностей и способ применения
CN217338665U (zh) 一种缝合腹腔镜腹壁穿刺切口缝合器
KR100629005B1 (ko) 세포재생 촉진용 의료기구
Kucklick Introduction to Needles and Cannulae
JP5709119B1 (ja) 胸骨縫合用屈曲針
CN201453313U (zh) 手术缝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