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280217U - 吸波超材料 - Google Patents

吸波超材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280217U
CN214280217U CN202023038973.4U CN202023038973U CN214280217U CN 214280217 U CN214280217 U CN 214280217U CN 202023038973 U CN202023038973 U CN 202023038973U CN 214280217 U CN214280217 U CN 2142802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layer
wave
resistance film
dielectric plate
absorb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03897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若鹏
赵治亚
黄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ang Chi Cutting Edge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ang Chi Cutting Edge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ang Chi Cutting Edge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Kuang Chi Cutting Edge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03897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2802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2802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2802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hielding Devices Or Components To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AREA)
  • Aerial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材料领域,提供了一种吸波超材料,其包括:导电板;位于该导电板上的第一介质板;位于该第一介质板上的第一电阻膜层,该第一电阻膜层的中心与前述第一介质板的中心位于同一轴线上,且该轴线与第一介质板所在的平面垂直;位于前述第一电阻膜层上的第二介质板;位于该第二介质板上的第二电阻膜层,该第二电阻膜层的中心与前述第二介质板的中心均位于前述轴线上,其中,前述第一电阻膜层和第二电阻膜层配合与导电板之间的介质板,使具有不同形状微结构的该第一电阻膜层和第二电阻膜层的谐振模式发生耦合。由此可改善现有吸波超材料吸收电磁波的频带较窄的情况,实现了宽波段吸波特性。

Description

吸波超材料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吸波超材料。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子产品的普及,电磁波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当电磁辐射超出人体和环境所能承受的上限时,会形成电磁污染,保证不同频带之间的电磁兼容和治理电磁污染,电磁波的吸收损耗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吸波材料指能吸收、衰减入射的电磁波,并将其电磁能转换成热能耗散掉或使电磁波因干涉而消失的一类材料。吸波技术包括涂层吸波和结构吸波两类,涂层吸波是指在结构表面涂敷具有吸波功能的涂料以达到损耗电磁波的目的,结构吸波则是赋予材料吸波和承载双重性能。
超材料吸波器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它是一种新型的吸波材料,在军事和民用方面的电磁隐身技术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吸波材料一般由周期性吸波单元构成吸波阵列,吸波单元是通过设计亚波长微结构,有效调节其等效介电常数和等效磁导率,从而使其波阻抗与自由空间阻抗匹配,实现完美吸波的效果。但由于共振特性的影响,超材料吸波器的吸收带宽相对较窄,不能满足宽频吸波的要求,阻碍了其在隐身方面的应用。目前,拓展吸波器带宽的主要方式有:采用多层堆叠结构使多个共振峰连接在一起;加载集总元件对入射电磁波进行存储和消耗;同一平面内多单元结构周期性排列实现多频带完美吸波。
现有技术中,由于超材料吸波器的吸收带宽较窄,而展宽其带宽的方式一是会导致吸波器的厚度比较厚,不利于应用在武装设备等的隐身中;二是加载集总元件加工复杂且成本高,又不利于大规模应用。若采用电阻膜的方式,既减小了吸波器的厚度又避免了加载集总元件的复杂工艺,同时又能保证入射的电磁波被有效地吸收和衰减,实现宽带吸波的特性。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吸波超材料,可以改善现有吸波超材料吸收电磁波的频带较窄的情况,实现了宽波段吸波特性。
根据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吸波超材料,包括:
导电板;
第一介质板,位于该导电板上;
第一电阻膜层,位于前述第一介质板上,且该第一电阻膜层的中心与该第一介质板的中心位于同一轴线上,所述轴线与所述第一介质板所在的平面垂直;
第二介质板,位于前述第一电阻膜层上;
第二电阻膜层,位于前述第二介质板上,且该第二电阻膜层的中心与前述第二介质板的中心均位于前述轴线上,
其中,该第一电阻膜层和第二电阻膜层配合与前述导电板之间的介质板,使具有不同形状微结构的该第一电阻膜层和第二电阻膜层的谐振模式发生耦合。
优选地,前述第二电阻膜层的微结构沿前述轴线在前述第二介质板上的投影形状绕前述轴线呈中心对称。
优选地,前述第二电阻膜层的微结构沿前述轴线在前述第二介质板上的投影形状选自环形、类环形、十字形中的任意一种,
且前述第一电阻膜层的微结构沿前述轴线在前述第一介质板上的投影形状为矩形。
优选地,前述第二电阻膜层的微结构沿前述轴线在前述第二介质板上的投影形状为环形,
前述第二电阻膜层的微结构的外边缘形状为矩形且在其中心区域同轴形成有矩形的贯穿通孔,该贯穿通孔的形状与该微结构的外边缘形状在对应方向上边的尺寸比例相同。
优选地,前述第二电阻膜层的微结构沿前述轴线在前述第二介质板上的投影形状为类环形,
该第二电阻膜层的微结构的外边缘形状为矩形并在该矩形每个边的中心位置沿中心向外形成有等宽且等长的凸缘,
该第二电阻膜层在前述微结构的中心区域同轴形成有矩形的贯穿通孔并在该矩形每个边的中心位置沿中心向内形成有等宽且等长的凹槽,
其中,该凹槽的宽度与前述凸缘的宽度相等。
优选地,前述第二电阻膜层的微结构沿前述轴线在前述第二介质板上的投影形状为十字形,
该第二电阻膜层由4个完全相同的微结构单元呈间隔的正交拼接组合而成,且每个微结构单元沿前述轴线在第二介质板上的投影形状为缺有一角区域的方形,缺失的该一角区域为一完整的方形,而每相邻两个的微结构单元之间间隔相等,该多个间隔与多个缺失区域彼此连通为十字形。
优选地,前述第一电阻膜层的面积小于前述第一介质板的面积,且前述第二电阻膜层的面积小于前述第二介质板的面积。
优选地,前述第一电阻膜层或前述第二电阻膜层的材质为选自导电银浆和氧化铟锡中的任意一种。
优选地,在前述导电板的表面上设置有吸波涂料。
优选地,前述吸波涂料包括碳系的吸波材料或磁性的吸波材料。
本公开的有益效果是: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吸波超材料,其包括:导电板;位于该导电板上的第一介质板;位于该第一介质板上第一电阻膜层,该第一电阻膜层的中心与前述第一介质板的中心位于同一轴线上,且该轴线与第一介质板所在的平面垂直;位于前述第一电阻膜层上的第二介质板;位于该第二介质板上的第二电阻膜层,该第二电阻膜层的中心与前述第二介质板的中心均位于前述轴线上,其中,前述第一电阻膜层和第二电阻膜层配合与导电板之间的介质板,使具有不同形状微结构的第一电阻膜层和第二电阻膜层的谐振模式发生耦合。由此可改善现有吸波超材料吸收电磁波的频带较窄的情况,利用具有不同形状微结构的电阻膜的谐振特性,能够与电磁波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将叠层结构的电阻膜层层与介质板(板)之间的耦合作用,产生了宽频的多种谐振模式,而这两层电阻膜的微结构的谐振模式发生耦合并通过一定厚度的介质板在电磁波入射方向进行调制,使电磁场在电阻膜处产生强烈的电学损耗,从而实现了宽波段的吸波特性。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本公开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
图1a和图1b分别示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吸波超材料的立体结构图和分离拆解结构图;
图1c和图1d分别示出图1a中第一电阻膜层和第二电阻膜层沿第一方向各自的投影示意图;
图2a和图2b分别示出图1a所示吸波超材料在TE波和TM波的不同入射角度下反射系数S11在仿真结果中的波形曲线图;
图3a和图3b分别示出本公开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吸波超材料的立体结构图和分离拆解结构图;
图3c和图3d分别示出图3a中第一电阻膜层和第二电阻膜层沿第一方向各自的投影示意图;
图4a和图4b分别示出图3a所示吸波超材料在TE波和TM波的不同入射角度下反射系数S11在仿真结果中的波形曲线图;
图5a和图5b分别示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吸波超材料的立体结构图和分离拆解结构图;
图5c和图5d分别示出图5a中第一电阻膜层和第二电阻膜层沿第一方向各自的投影示意图;
图6a和图6b分别示出图5a所示吸波超材料在TE波和TM波的不同入射角度下反射系数S11在仿真结果中的波形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公开,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公开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公开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的,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公开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在本公开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公开。
超材料是一种以导电几何结构为基本单元并以特定方式进行空间排布的具有特殊电磁响应的新型材料,其对电磁响应的特征往往不取决于其构成材料的本征性质,而是由其导电几何结构的特征所决定,并且超材料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普通材料无法具备的折射率、磁导率以及吸波极化性能,从而可以有效控制电磁波的传播特性。超材料是一种具有天然材料所不具备的超常物理性质的人工复合结构材料,通过对导电几何结构的有序排列,改变了空间中每点的相对介电常数和磁导率。超材料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普通材料无法具备的折射率、磁导率以及吸波性能,从而可以有效控制电磁波的传播特性。
雷达散射截面(RCS)是表征目标在雷达波照射下所产生回波强度的一种物理量,它是衡量目标隐身性能优劣的重要指标。在电磁隐身技术中,缩减雷达散射截面已经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高度重视。为了实现目标的低可探测性,系统对天线隐身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缩减天线的RCS有很多的应用前景。
现有技术中,由于超材料吸波器的吸收带宽较窄,而展宽其带宽的方式一是会导致吸波器的厚度比较厚,不利于应用在武装设备等的隐身中;二是加载集总元件加工复杂且成本高,又不利于大规模应用。若采用电阻膜的方式,既减小了吸波器的厚度又避免了加载集总元件的复杂工艺,同时又能保证入射的电磁波被有效地吸收和衰减,实现宽带吸波的特性,但现有的吸波超材料中所使用的方形电阻膜所能实现的吸波带宽有限。
基于此,根据本公开各个实施例提供的吸波超材料能利用具有一定图案或形状的第一电阻膜(层)和投影为矩形的第二电阻膜(层)的谐振特性,通过叠层结构层与层之间的耦合作用,实现了宽波段吸波特性,以改善现有技术中吸波超材料吸收电磁波的频带较窄的情况。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公开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参考图1a和图1b,根据本公开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吸波超材料 100,其包括:
导电板110;
位于该导电板110上的第一介质板120;
位于前述第一介质板120上的第一电阻膜层130,该第一电阻膜层 130的中心与该第一介质板120的中心位于同一轴线上,且该轴线与第一介质板120所在的平面垂直;
位于第一电阻膜层130上的第二介质板140;
位于第二介质板140上的第二电阻膜层150,且该第二电阻膜层150 的中心与第二介质板140的中心均位于前述轴线上,
其中,该第一电阻膜层130和第二电阻膜层150配合与导电板110 之间的介质板(120和140),使具有不同形状微结构的该第一电阻膜层 130和第二电阻膜层150的谐振模式发生耦合。
进一步地,导电板110的材质可以为高电导率的金属(如铜、铝等)、合金(如黄铜,镍铬合金等)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如石墨)中的任意一种。在一优选方式中,该导电板110优选为金属铝。
在本实施例中,导电板110是作为吸波单元的反射背板的,而前述第二电阻膜层150的微结构沿前述轴线在第二介质板140上的投影形状绕前述轴线呈中心对称。
进一步地,该第二电阻膜层150的微结构沿前述轴线在第二介质板 140上的投影形状选自环形、类环形、十字形中的任意一种,且前述第一电阻膜层130的微结构沿前述轴线在前述第一介质板120上的投影形状为矩形,如图1c所示。
进一步地,该第一电阻膜层130的面积小于第一介质板120的面积,且第二电阻膜层150的面积小于第二介质板140的面积。
进一步地,该第一介质板120或第二介质板140的材质为选自聚甲基丙烯酰亚胺(PMI)、涤纶树脂(PET)和玻璃纤维环氧树脂(FR4) 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地,该第一电阻膜层130或第二电阻膜层150的材质为选自导电银浆和氧化铟锡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地,该第一电阻膜层130的微结构沿前述轴线在第一介质板 120上的投影形状为环形,如图1d所示,该第二电阻膜层150的微结构的外边缘形状为矩形且在其中心区域同轴形成有矩形的贯穿通孔151,该贯穿通孔151的形状与该微结构的外边缘形状在对应方向上边的尺寸比例相同。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例如第一层的金属反射背板(导电板110) 为铝制,厚度0.1mm;第二层的第一介质板120的厚度为4.5mm,第四层的第四介质板140的厚度4.4mm,两介质板的材质使用PMI泡沫,其相对介电常数1.04,损耗角正切值为0.004;第三层的第一电阻膜层130 的微结构的方阻值为238Ω/□(单位厚度单位面积上的电阻值称为方阻,方阻值的单位为欧姆/平方/密耳,用Ω/□(25um厚度下)表示,下文与此相同之处不再赘述),该微结构沿前述轴线在第一介质板120上的投影形状为正方形,参数为L1=13.9mm,如图1c所示;第五层的第二电阻膜层150的微结构的方阻值为606Ω/□,该微结构沿前述轴线在第二介质板140上的投影形状为正方环形,参数为L2=12.7mm,L3=4mm,如图1d所示,且该吸波超材料的周期p=15mm。
图2a和图2b分别示出图1a所示吸波超材料在TE波和TM波的不同入射角度下反射系数S11在仿真结果中的波形曲线图。
参考图2a和图2b,正入射条件下,吸波超材料在7.5-23GHz频率范围内反射率低于-20dB,在5-25GHz频率范围内反射率低于-10dB,具有宽频吸波效果;而在入射角增大至40度的过程中,吸波超材料的-10dB 带宽依然可达20GHz左右,因此判断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吸波超材料 100具有宽频吸波的效果。
实施例二:
参考图3a和图3b,根据本公开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吸波超材料 200,其包括:
导电板210;
位于该导电板210上的第一介质板220;
位于前述第一介质板220上的第一电阻膜层230,该第一电阻膜层230的中心与该第一介质板220的中心位于同一轴线上,且该轴线与第一介质板220所在的平面垂直;
位于第一电阻膜层230上的第二介质板240;
位于第二介质板240上的第二电阻膜层250,且该第二电阻膜层250 的中心与第二介质板240的中心均位于前述轴线上,
其中,该第一电阻膜层230和第二电阻膜层250配合与导电板210 之间的介质板(220和240),使具有不同形状微结构的该第一电阻膜层 230和第二电阻膜层250的谐振模式发生耦合。
结合图3a~图3d,对比图1a~图1d所示的第一实施例可知,本实施例基本与前述实施例的结构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电阻膜层230的微结构沿前述轴线在前述第一介质板220上的投影形状为矩形,如图3c所示;而该第二电阻膜层 250的微结构沿前述轴线在前述第二介质板上240的投影形状为类环形,如图3d所示。
其中,该第二电阻膜层250的微结构的外边缘形状为矩形并在该矩形每个边的中心位置沿中心向外形成有等宽且等长的凸缘251,该第二电阻膜层250在前述微结构的中心区域同轴形成有矩形的贯穿通孔252,并在该矩形每个边的中心位置沿中心向内形成有等宽且等长的凹槽(未示出),其中,该凹槽的宽度L4与前述凸缘251的宽度L4相等。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例如第一层的金属反射背板(导电板210) 为铝制,厚度0.1mm;第二层的第一介质板220的厚度为4.5mm,第四层的第四介质板240的厚度4.4mm,两介质板的材质使用PMI泡沫,其相对介电常数1.04,损耗角正切值为0.004;第三层的第一电阻膜层230 的微结构的方阻值为238Ω/□,该微结构沿前述轴线在第一介质板220 上的投影形状为正方形,参数为L1=13.9mm,如图3c所示;第五层的第二电阻膜层250的微结构的方阻值为606Ω/□,该微结构沿前述轴线在第二介质板240上的投影形状为类环形,参数为L2=12.7mm,L3=4mm, L4=1.5mm,L5=0.3mm,L6=0.4mm,如图3d所示,且该吸波超材料的周期p=15mm。
图4a和图4b分别示出图3a所示吸波超材料在TE波和TM波的不同入射角度下反射系数S11在仿真结果中的波形曲线图。
参考图4a和图4b,正入射条件下,吸波超材料在7.5-23GHz频率范围内反射率低于-20dB,在5-25GHz频率范围内反射率低于-10dB,具有宽频吸波效果;在入射角增大至40度的过程中,吸波超材料的-10dB 带宽依然可达20GHz左右,因此判断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吸波超材料 200具有宽频吸波的效果。
实施例三:
参考图5a和图5b,根据本公开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吸波超材料 300,其包括:
导电板310;
位于该导电板310上的第一介质板320;
位于前述第一介质板320上的第一电阻膜层330,该第一电阻膜层 330的中心与该第一介质板320的中心位于同一轴线上,且该轴线与第一介质板320所在的平面垂直;
位于第一电阻膜层330上的第二介质板340;
位于第二介质板340上的第二电阻膜层350,且该第二电阻膜层350 的中心与第二介质板340的中心均位于前述轴线上,
其中,该第一电阻膜层330和第二电阻膜层350配合与导电板310 之间的介质板(320和340),使具有不同形状微结构的该第一电阻膜层 330和第二电阻膜层350的谐振模式发生耦合。
结合图5a~图5d,对比图1a~图1d所示的第一实施例可知,本实施例基本与前述实施例的结构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电阻膜层330的微结构沿前述轴线在前述第一介质板320上的投影形状为矩形,如图5c所示;而该第二电阻膜层 350的微结构沿前述轴线在前述第二介质板上340的投影形状为十字形,如图5d所示。
其中,该第二电阻膜层350由4个完全相同的微结构单元351呈间隔的正交拼接组合而成,且每个微结构单元351沿前述轴线在第二介质板340上的投影形状为缺有一角区域的正方形,缺失的该区域为一完整方形(边长为L4),每相邻两个的微结构单元351之间间隔距离为L3,该多个间隔与多个缺失区域彼此连通为十字形,如图5d所示。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例如第一层的金属反射背板(导电板310) 为铝制,厚度0.1mm;第二层的第一介质板320的厚度为4.5mm,第四层的第四介质板340的厚度4.4mm,两介质板的材质使用PMI泡沫,其相对介电常数1.04,损耗角正切值为0.004;第三层的第一电阻膜层330 的微结构的方阻值为238Ω/□,该微结构沿前述轴线在第一介质板320 上的投影形状为正方形,参数为L1=13.9mm,如图5c所示;第五层的第二电阻膜层350的微结构的方阻值为606Ω/□,该微结构沿前述轴线在第二介质板340上的投影形状为十字形,参数为L2=4.4mm,L3=2mm, L4=1mm,如图5d所示,且该吸波超材料的周期p=15mm。
图6a和图6b分别示出图5a所示吸波超材料在TE波和TM波的不同入射角度下反射系数S11在仿真结果中的波形曲线图。
参考图6a和图6b,正入射条件下,吸波超材料在9-21GHz频率范围内反射率低于-25dB,在7-25GHz频率范围内反射率低于-10dB,具有宽频吸波效果;在入射角增大至40度的过程中,吸波超材料的-10dB带宽依然可达20GHz左右,因此判断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吸波超材料 300具有宽频吸波的效果。
进一步地,前述各个实施例中吸波超材料在前述导电板的表面上设置有吸波涂料,以提高该吸波超材料的吸波效果。
进一步地,前述吸波涂料包括碳系的吸波材料或磁性的吸波材料。
在本公开的各实施例中,该吸波超材料采用对向设置且具有不同微结构形状的两个电阻膜层,一是利用电阻膜具有导电性,可以通过调整微结构的图案形状来控制电磁场的分布;二是可以调节各个电阻膜(尤其是第二电阻膜)的阻值来获得较高的欧姆损耗,从而有效的衰减电磁波,达到宽带吸波的性能。
在应用中,也可以通过反射系数S11的参数推算出其等效阻抗,来判断吸波超材料是否具有良好的阻抗匹配特性。此外,由于部分TE波和TM 波的曲线重合,还可得出该吸波超材料具有偏振不敏感特性。
吸波超材料的表面电流分布是顶部表面电流和底部表面电流反向平行,这里可以引起很强的磁共振。顶部的第二电阻膜层、中间的介质板层和底层导电板的耦合可引起很强的电共振。因此,通过合理设计对向设置的两电阻膜层微结构的几何形状和尺寸,可将电共振与磁共振在同一频带内重叠,引起强烈的电磁共振,从而有效地吸收入射电磁波,实现宽频带吸波特性。
同时,本公开各实施例提供的吸波超材料的结构简单,剖面低,且易于制作。
本公开可应用于航空、通信等领域,如应用于缩减天线的RCS,将吸波超材料与天线相结合,在不影响天线辐射性能的同时,可以大幅度地缩减天线RCS,实现天线的隐身效果,或者为雷达吸波、电磁屏蔽等提供新的手段等。
应当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此外,在本文中,所含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最后应说明的是: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公开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吸波超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电板;
第一介质板,位于所述导电板上;
第一电阻膜层,位于所述第一介质板上,且所述第一电阻膜层的中心与所述第一介质板的中心位于同一轴线上,所述轴线与所述第一介质板所在的平面垂直;
第二介质板,位于所述第一电阻膜层上;
第二电阻膜层,位于所述第二介质板上,且所述第二电阻膜层的中心与所述第二介质板的中心均位于所述轴线上,
其中,所述第一电阻膜层和所述第二电阻膜层配合与所述导电板之间的介质板,使具有不同形状微结构的所述第一电阻膜层和所述第二电阻膜层的谐振模式发生耦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波超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阻膜层的微结构沿所述轴线在所述第二介质板上的投影形状绕所述轴线呈中心对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波超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阻膜层的微结构沿所述轴线在所述第二介质板上的投影形状选自环形、类环形、十字形中的任意一种,
且所述第一电阻膜层的微结构沿所述轴线在所述第一介质板上的投影形状为矩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波超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阻膜层的微结构沿所述轴线在所述第二介质板上的投影形状为环形,
所述第二电阻膜层的微结构的外边缘形状为矩形且在其中心区域同轴形成有矩形的贯穿通孔,所述贯穿通孔的形状与该微结构的外边缘形状在对应方向上边的尺寸比例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波超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阻膜层的微结构沿所述轴线在所述第二介质板上的投影形状为类环形,
所述第二电阻膜层的微结构的外边缘形状为矩形并在该矩形每个边的中心位置沿中心向外形成有等宽且等长的凸缘,
所述第二电阻膜层在所述微结构的中心区域同轴形成有矩形的贯穿通孔并在该矩形每个边的中心位置沿中心向内形成有等宽且等长的凹槽,
其中,所述凹槽的宽度与所述凸缘的宽度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波超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阻膜层的微结构沿所述轴线在所述第二介质板上的投影形状为十字形,
所述第二电阻膜层由4个完全相同的微结构单元呈间隔的正交拼接组合而成,且每个所述微结构单元沿所述轴线在所述第二介质板上的投影形状为缺有一角区域的方形,缺失的该一角区域为一完整的方形,而每相邻两个的所述微结构单元之间间隔相等,多个所述间隔与多个缺失区域彼此连通为十字形。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波超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阻膜层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介质板的面积,且所述第二电阻膜层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介质板的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波超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阻膜层或所述第二电阻膜层的材质为选自导电银浆和氧化铟锡中的任意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波超材料,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电板的表面上设置有吸波涂料。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吸波超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波涂料包括碳系的吸波材料或磁性的吸波材料。
CN202023038973.4U 2020-12-16 2020-12-16 吸波超材料 Active CN2142802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38973.4U CN214280217U (zh) 2020-12-16 2020-12-16 吸波超材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38973.4U CN214280217U (zh) 2020-12-16 2020-12-16 吸波超材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280217U true CN214280217U (zh) 2021-09-24

Family

ID=777817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038973.4U Active CN214280217U (zh) 2020-12-16 2020-12-16 吸波超材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28021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60988A (zh) * 2022-08-15 2022-11-0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复合吸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60988A (zh) * 2022-08-15 2022-11-0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复合吸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00951B (zh) 复合介质双层fss结构srr金属层超轻薄吸波材料
CN111367000A (zh) 一种同时实现激光低反射、红外低辐射与微波高吸收的层状结构
EP2693860B1 (en) Wave-absorbing metamaterial
Kotsuka Electromagnetic wave absorbers: Detailed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CN104103877A (zh) 阻抗型频率选择表面
CN105789912A (zh) 吸波超材料、天线罩和天线系统
CN109742554B (zh) 一种双频Ku波段圆极化敏感吸波器
Zhao et al. An ultra-wideband and wide-angle optically transparent flexible microwave metamaterial absorber
CN103682672A (zh) 基于频率选择表面的超轻薄宽带吸波材料
CN112688084B (zh) 同时具有光学透明性和可调吸波频率的电磁吸收结构
CN111755835A (zh) 一种基于磁性基板的宽带周期吸波结构
CN106356636A (zh) 一种透明宽带随机表面
CN114243310A (zh) 一种光学透明宽带高吸波率吸波体
CN214280217U (zh) 吸波超材料
KR102532609B1 (ko) 메타표면을 포함하는 전자기파 흡수체
JP4177143B2 (ja) 電波吸収体
Tong et al. Anisotropic index-near-zero metamaterials for enhanced directional acoustic emission
Wang et al. Multi-octave radar cross section reduction via integrated dispersion engineering of polarization-conversion metasurface and metamaterial absorber
CN102820552B (zh) 一种宽频圆极化器及天线系统
CN111224242B (zh) 具有各向异性透波带的吸波与透波一体化频率选择表面
CN115473051B (zh) 一种电磁吸波结构
CN114122738B (zh) 一种基于ito电阻膜的透明宽带电磁吸波器
CN111262039A (zh) 基于电阻膜的宽带超材料吸波单元及吸波材料
CN102760967B (zh) 超材料频选表面及由其制成的超材料频选天线罩和天线系统
Li et al. Broadband absorber of impedance dispersion lossy patterned resistive film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