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267160U - 一种墨水笔 - Google Patents

一种墨水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267160U
CN214267160U CN202023120500.9U CN202023120500U CN214267160U CN 214267160 U CN214267160 U CN 214267160U CN 202023120500 U CN202023120500 U CN 202023120500U CN 214267160 U CN214267160 U CN 2142671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tube
air
pen
buffer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12050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Hengboxin Hardware Produc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Hengboxin Hardware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Hengboxin Hardware Produc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Hengboxin Hardware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12050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2671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2671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2671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ens And Brush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墨水笔,包括管体,呈中空的管状结构,一端封闭,另一端设有开口;分隔壁,固定设置于所述管体内,将所述管体内部的空间分隔成墨水储藏室和墨水缓冲室;所述墨水缓冲室内设置有储墨材料,所述管体上还形成有与所述墨水缓冲室相连通的空气进出口;笔尖,固定设置于所述开口内,后端伸入所述墨水缓冲室内并与所述储墨材料相接触;出墨管和空气管,固定设置于所述分隔壁上,并且分别连通所述墨水储藏室和所述墨水缓冲室;所述出墨管位于所述墨水缓冲室内的一端伸入所述储墨材料内,所述空气管固定设置于所述出墨管的内部;本申请的墨水笔,能够实现储墨室与外界气压的平衡,防止墨水溢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Description

一种墨水笔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书写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墨水笔。
背景技术
目前,当代人的书写工具有多种,而墨水笔由于书写流畅、使用方便、价位低廉等优点深受人们的青睐,成为书写工具市场的主力。
当在高空或高山环境中使用墨水笔时,由于高空或高山等处的空气较为稀薄,外界气压降低,墨水笔内储墨室的气压高于外界气压,两者之间出现压力差,此种情形下需要将储墨室的气体排出到外界环境中,实现储墨室的气压与外界气压相平衡;然而普通的墨水笔由于不能及时、顺畅的排气,墨水笔的出墨管会出现瞬间排出墨水现象,导致棉芯处的墨水超饱和,进而墨水顺着笔尖大面积溢出,容易弄脏用户的衣物或者手部,且难以清洗,大大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墨水笔,能够实现储墨室与外界气压的平衡,防止墨水溢出,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墨水笔,包括管体,呈中空的管状结构,一端封闭,另一端设有开口;分隔壁,固定设置于所述管体内,将所述管体内部的空间分隔成墨水储藏室和墨水缓冲室;所述墨水缓冲室内设置有储墨材料,所述管体上还形成有与所述墨水缓冲室相连通的空气进出口;笔尖,固定设置于所述开口内,后端伸入所述墨水缓冲室内并与所述储墨材料相接触;出墨管和空气管,固定设置于所述分隔壁上,并且分别连通所述墨水储藏室和所述墨水缓冲室;所述出墨管位于所述墨水缓冲室内的一端伸入所述储墨材料内,所述空气管固定设置于所述出墨管的内部,所述出墨管的内壁面和所述空气管的外壁面之间形成供墨水通过的第一间隙。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墨水笔,包括呈中空的管状结构的管体,一端封闭,另一端设有开口,通过设置与墨水储藏室和墨水缓冲室相连通的出墨管和空气管,可以将墨水储藏室内的墨水经过出墨管的内壁面和空气管的外壁面之间形成的第一间隙流通到墨水缓冲室内的储墨材料中,由于管体的开口内固定设置有笔尖,该笔尖的后端深入墨水缓冲室内并与储墨材料相接触,从而储墨材料中储存的墨水可以输送到笔尖前端形成的书写部,此时用户可以进行流畅的书写;同时,本申请的管体上还形成有与墨水缓冲室相连通的空气进出口,当墨水储藏室内的气压与外界气压不平衡,例如书写过程中墨水储藏室出现负压或者在高空或高山环境中使用墨水笔时,由于高空或高山等处的空气较为稀薄,墨水储藏室的气压大于外界气压等情形下,此时可以通过空气管、空气进出口实现墨水储藏室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空气交换,进而能够实现墨水储藏室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压保持平衡,有效避免了墨水笔出现漏墨或者墨水溢出的情况发生。
本申请的墨水笔,结构简单,能够实现墨水储藏室与外界气压的平衡,防止墨水溢出,并且书写过程中墨水的输出比较平稳,在持续书写时,墨水是逐渐被消耗完的,极大的提高了墨水的利用率,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也提高了本申请墨水笔的实用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空气管位于所述墨水缓冲室内的一端伸出所述出墨管。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空气管位于所述墨水储藏室内的一端临近所述管体的封闭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间隙朝向所述笔尖的方向逐渐变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开口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笔尖的截面积,以形成所述空气进出口。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储墨材料和所述管体的内壁面之间形成第二间隙。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墨水缓冲室内还设置有与所述分隔壁固定连接的隔片缸。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隔片缸与所述空气管之间固定设置有控墨器,且所述控墨器套接于所述空气管上,所述隔片缸的内壁面与所述控墨器的外壁面之间形成第三间隙。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分隔壁呈套筒状结构,所述套筒状结构的外壁面与所述管体的内壁面密封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管体包括密封连接的笔筒和笔头,所述笔头的前端形成所述开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墨水笔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墨水笔在书写状态下的空气流动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墨水笔的空气管控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墨水笔在高空负压状态下的空气流动示意图。
附图标记:10、管体;11、笔筒;12、笔头;13、第二间隙;20、分隔壁;21墨水储藏室;22、墨水缓冲室;23、空气进出口;30、笔尖;40、出墨管;41、第一间隙;42、出墨管支架;50、空气管;60、隔片缸;61、控墨器;62、第三间隙;221、储墨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侧”、“前”、“后”、“顶”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安装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 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还需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同一附图标记表示同一组成部分或同一零部件,对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相同的零部件,图中可能仅以其中一个零件或部件为例标注了附图标记,应理解的是,对于其他相同的零件或部件,附图标记同样适用。
本申请提供一种墨水笔,该墨水笔作为一种书写工具,可以广泛应用于书写的各个领域,例如学校、家庭、医院以及其他工作单位等场合。此外,本申请的墨水笔可以是荧光笔、白板笔、记号笔、闪粉记号笔,水彩笔以及大容量可书写类的文具笔等,本申请对于墨水笔的种类不作限定。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墨水笔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申请的墨水笔包括管体10,该管体10呈中空的管状结构,一端封闭,另一端设有开口。
可选的,管体10包括密封连接的笔筒11和笔头12,笔头12的前端形成开口。
管体10内固定设置有分隔壁20,通过分隔壁20将管体10内部的空间分隔成墨水储藏室21和墨水缓冲室22上下两个相互隔离的部分。
其中,墨水缓冲室22内设置有储墨材料221,该储墨材料221可以被墨水浸润,缓存墨水等。
可选的,储墨材料221可以为棉芯,也可以为海绵或者其他多孔材料等,本申请对于储墨材料221的类型不作限定。
可选的,分隔壁20可以呈套筒状结构,套筒状结构的外壁面与管体10的内壁面密封连接。
通过分隔壁20呈套筒状结构,并且该套筒状结构的外壁面与管体10的内壁面之间密封连接,可以实现墨水储藏室21和墨水缓冲室22之间的较好分隔,避免墨水储藏室21 中的墨水出现泄漏情况的发生。
管体10上还形成有与墨水缓冲室22相连通的空气进出口23。
本申请中,空气进出口23可以位于管体10的开口处。在其他实施例中,空气进出口23还可以设置在墨水缓冲室22的其他位置,例如可以设置在与储墨材料221相并行的位置处,本申请对于空气进出口23的设置位置不作限定。
笔尖30,固定设置于管体10的开口内,笔尖30的后端伸入墨水缓冲室22内并与储墨材料221相接触。
在这里,笔尖30的后端通过管体10下方的开口伸入到墨水缓冲室22内并与储墨材料221相接触,笔尖30的前端形成书写部,由于储墨材料221被适量的墨水浸润,墨水缓存在储墨材料221中,可以通过储墨材料221的毛细现象输送到笔尖30前端形成的书写部上,进而用户可以进行书写操作。
可选的,管体10开口端的开口的截面积大于笔尖30的截面积,从而可以形成空气进出口23。
例如,管体10的开口截面可以为圆形,笔尖30的截面积可以为矩形,从而笔尖30可以固定设置于开口内,并且笔尖30的外侧壁与开口的内壁之间形成空隙,外界环境中的空气可以从该空隙进入到墨水缓冲室22内;同样的,墨水缓冲室22内的空气也可以通过该空隙排出到外界环境中。
在其他实施例中,开口的截面、笔尖30的截面积还可以为相互适配的其他形状,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本申请的墨水笔还包括有出墨管40和空气管50,出墨管40和空气管50固定设置于分隔壁20上,并且分别连通墨水储藏室21和墨水缓冲室22。
可选的,空气管50位于墨水缓冲室22内的一端伸出出墨管40。
在这里,由于墨水储藏室21和墨水缓冲室22之间通过空气管50实现空气交换,将空气管50位于墨水缓冲室22内的一端伸出出墨管40,可以使得空气管50的进气和/或出气更顺畅,减少墨水干涉,有效避免了墨水堵塞空气管50的管口,影响空气管50进气和 /或出气,从而可以加快墨水储藏室21与外界环境的空气进行交换实现气压平衡的速度,提升空气交换的效率。
可选的,空气管50位于墨水储藏室21内的一端临近管体10的封闭端。
在这里,空气管50位于墨水储藏室21内的一端临近管体10的封闭端,即空气管50位于墨水储藏室21内的一端高于墨水储藏室21内墨水的高度,进一步减少墨水对空气管50的干涉,使得空气管50进气和/或出气更顺畅,也能够加快墨水储藏室21与外界环境的空气进行交换实现气压平衡的速度,提升空气交换的效率。
出墨管40位于墨水缓冲室22内的一端伸入储墨材料221内,空气管50固定设置于出墨管40的内部,出墨管40的内壁面和空气管50的外壁面之间形成供墨水通过的第一间隙41。
可选的,本申请对于墨水的类型不作限定。例如可以为染料型墨水,也可以为颜料型墨水。
可选的,第一间隙41朝向笔尖30的方向逐渐变小。
在这里,为了使得墨水更均匀、稳定的沿第一间隙41流动,可以将第一间隙41的宽度朝向笔尖30的方向逐渐变小,进而能够控制出墨量的大小。
本申请对于通过何种方式使得第一间隙41朝向笔尖30的方向逐渐变小不作限定。例如,可以将空气管50位于第一间隙41位置处的宽度朝向笔尖30的方向逐渐变宽,进而使得第一间隙41的宽度朝向笔尖30的方向逐渐变小来控制出墨量。此外,还可以将出墨管40的管径朝向笔尖30的方向逐渐变小来控制出墨量。
可选的,如图1所示,墨水缓冲室22内还设置有与分隔壁20固定连接的隔片缸60。
在这里,隔片缸60可以对出墨管40、空气管50起到固定的作用,同时也能对墨水储藏室21和墨水缓冲室22之间起到一定的分隔作用,可以作为分隔壁20的一部分,使得墨水储藏室21和墨水缓冲室22之间具有更好的分隔效果。
可选的,为了进一步提升墨水储藏室21和墨水缓冲室22之间的分隔效果,出墨管40还包括有出墨管支架42,该出墨管支架42设置于墨水缓冲室22内,并与分隔壁20固定连接,不仅能够可以对出墨管40、空气管50起到固定的作用,还可以起到分隔墨水储藏室21和墨水缓冲室22的效果。
可选的,如图1所示,为了快速、便捷的控制墨水储藏室21的出墨量,可以在隔片缸60与空气管50之间固定设置控墨器61,且控墨器61套接于空气管50上,隔片缸60 的内壁面与控墨器61的外壁面之间形成第三间隙62。
在这里,在隔片缸60与空气管50之间固定设置控墨器61,并且控墨器61套接于空气管50上,可以对空气管50起到进一步的固定作用,并且隔片缸60的内壁面与控墨器 61的外壁面之间形成第三间隙62,墨水在从墨水储藏室21流出后先经过第三间隙62再流向出墨管40,可以控制墨水储藏室21的出墨量,也即是能够控制出墨管40的进墨量,进而能够进一步控制出墨管40的出墨量。
在这里,控墨器61可以为卡扣、卡环或者其他夹具等类型,本申请对于控墨器61的类型不作限定。
可选的,储墨材料221和管体10的内壁面之间形成第二间隙13。
具体的,通过在储墨材料221和管体10的内壁面之间形成第二间隙13,可以加快墨水缓冲室22与空气进出口23之间的空气交换,也即是能够加快位于墨水缓冲室22内的空气管50进气和出气速度,提高空气管50的工作效率。
可选的,本申请可以在笔尖30的前端套设相配合的笔帽(图中未示出),用来对笔尖30起到一个保护作用,避免笔尖30碰到其他尖锐物或掉落到地上受到损坏,影响墨水笔的书写情况的发生。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墨水笔在书写状态下的空气流动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墨水笔的空气管控墨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图3所示,本申请的墨水笔整体装配完成后,位于墨水储藏室21中的墨水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经过隔片缸60的内壁面与控墨器61的外壁面之间形成的第三间隙 62后,再沿着出墨管40的内壁面和空气管50的外壁面之间形成的第一间隙41流动到储墨材料221中。
由于墨水储藏室21中的墨水逐渐减少,墨水储藏室21内形成负压,与外界环境中的气压不平衡,此时,为了平衡墨水储藏室21的气压,外界环境的空气可以通过空气进出口23进入到墨水缓冲室22内,接着进入到墨水缓冲室22内的空气可以通过储墨材料221 和/或储墨材料221和管体10的内壁面之间形成的第二间隙13循环进入到空气管50伸入到储墨材料221的一端,然后空气通过空气管50传输到墨水储藏室21,此过程一直持续到储墨材料221吸墨饱和前。
当储墨材料221吸墨达到饱和后,储墨材料221中的墨水浓度增加,位于墨水缓冲室 22内的空气管50管口被储墨材料221中的墨水自动液封,使得从墨水缓冲室22内进入空气管50的空气减少,墨水储藏室21处的气压与位于墨水储藏室21内的墨水液体压强相平衡,此时墨水储藏室21中的墨水暂停流动到储墨材料221中。
使用本申请的墨水笔书写时,储墨材料221中缓存的墨水通过毛细现象输送到笔尖 30前端形成的书写部,书写过程中,储墨材料221中的墨水量逐渐减少,直到空气管50位于储墨材料221中的管口液封自动消失,此时外界环境的空气又开始从空气进出口23 进入到墨水缓冲室22内,并通过空气管50传输到墨水储藏室21,位于墨水储藏室21内的墨水又开始出墨并通过第三间隙62、第一间隙41流动到储墨材料221中。
当储墨材料221中的墨水量逐步增加并最终将空气管50位于储墨材料221中的管口形成至少部分液封时,外界空气再次减少或停止从墨水缓冲室22进入到墨水储藏室21,墨水再次暂停从第三间隙62、第一间隙41输送至储墨材料221,如此往复循环,直到墨水储藏室21中的墨水被书写完为止。
本申请的墨水笔,结构简单,能够实现墨水储藏室与外界气压的平衡,防止墨水溢出,并且书写过程中墨水的输出比较平稳,在持续书写时,墨水是逐渐被消耗完的,极大的提高了墨水的利用率,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也提高了本申请墨水笔的实用性。
如图3所示,本申请的空气管控墨结构可以单独用来制作大容量的超长书写长度的书写工具。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墨水笔在高空负压状态下的空气流动示意图。
如图4所示,在高空或高山环境中使用墨水笔时,例如乘坐飞机时,由于高空或高山等处的空气较为稀薄,外界气压下降,导致墨水储藏室21内的气压高于外界环境大气压力,此时,墨水储藏室21内的气压可以通过空气管50输送到墨水缓冲室22中,并通过第二间隙13和/或储墨材料221循环流动,最后通过与墨水缓冲室22相连通的空气进出口23排出到外界环境中,直至墨水储藏室21内的气压与外界环境中的气压达到平衡状态,从而可以很好的防止墨水储藏室21内的高压使得出墨管40出现瞬间排出墨水现象,导致储墨材料221处的墨水超饱和,墨水顺着笔尖30大面积溢出情况的发生,也避免了墨水溢出弄脏衣服或者用户的手部、胳膊等部位,给用户造成难以清洗的麻烦。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墨水笔,其特征在于,包括:
管体(10),呈中空的管状结构,一端封闭,另一端设有开口;
分隔壁(20),固定设置于所述管体(10)内,将所述管体(10)内部的空间分隔成墨水储藏室(21)和墨水缓冲室(22);所述墨水缓冲室(22)内设置有储墨材料(221),所述管体(10)上还形成有与所述墨水缓冲室(22)相连通的空气进出口(23);
笔尖(30),固定设置于所述开口内,后端伸入所述墨水缓冲室(22)内并与所述储墨材料(221)相接触;
出墨管(40)和空气管(50),固定设置于所述分隔壁(20)上,并且分别连通所述墨水储藏室(21)和所述墨水缓冲室(22);
所述出墨管(40)位于所述墨水缓冲室(22)内的一端伸入所述储墨材料(221)内,所述空气管(50)固定设置于所述出墨管(40)的内部,所述出墨管(40)的内壁面和所述空气管(50)的外壁面之间形成供墨水通过的第一间隙(4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水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管(50)位于所述墨水缓冲室(22)内的一端伸出所述出墨管(4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墨水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管(50)位于所述墨水储藏室(21)内的一端临近所述管体(10)的封闭端。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墨水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隙(41)朝向所述笔尖(30)的方向逐渐变小。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墨水笔,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笔尖(30)的截面积,以形成所述空气进出口(23)。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墨水笔,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墨材料(221)和所述管体(10)的内壁面之间形成第二间隙(13)。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墨水笔,其特征在于,所述墨水缓冲室(22)内还设置有与所述分隔壁(20)固定连接的隔片缸(6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墨水笔,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片缸(60)与所述空气管(50)之间固定设置有控墨器(61),且所述控墨器(61)套接于所述空气管(50)上,所述隔片缸(60)的内壁面与所述控墨器(61)的外壁面之间形成第三间隙(62)。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墨水笔,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壁(20)呈套筒状结构,所述套筒状结构的外壁面与所述管体(10)的内壁面密封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墨水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0)包括密封连接的笔筒(11)和笔头(12),所述笔头(12)的前端形成所述开口。
CN202023120500.9U 2020-12-22 2020-12-22 一种墨水笔 Active CN2142671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120500.9U CN214267160U (zh) 2020-12-22 2020-12-22 一种墨水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120500.9U CN214267160U (zh) 2020-12-22 2020-12-22 一种墨水笔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267160U true CN214267160U (zh) 2021-09-24

Family

ID=778006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120500.9U Active CN214267160U (zh) 2020-12-22 2020-12-22 一种墨水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26716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322269B1 (en) Free ink system
US3397939A (en) Marking instrument
CN214267160U (zh) 一种墨水笔
US3873218A (en) Writing instrument for low-viscous ink without an absorbing fibrous bundle
WO2020093628A1 (zh) 一种涂写工具
CN213849193U (zh) 一种均匀出液的眼线笔
US6632041B1 (en) Free ink system
WO2016112692A1 (zh) 耐温差和压差的书写工具
CN203198469U (zh) 推压吸墨笔及配套墨水瓶
WO2007107057A1 (fr) Instrument d'ecriture
US11660903B2 (en) Writing instrument
WO2019233133A1 (zh) 一种涂写工具
WO2011035575A1 (zh) 注液笔
CN2900186Y (zh) 新型毛笔
CN220734680U (zh) 防堵液化妆笔
CN212073456U (zh) 一种摇动式金属笔
WO2021134918A1 (zh) 水性笔
CN218315981U (zh) 新型马克笔
CN212636978U (zh) 书写文具
CN219165862U (zh) 一种直液式眼线笔
GB663951A (en)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fountain pens
CN213861586U (zh) 一种双头水性荧光笔
CN219856575U (zh) 一种可加墨直液式走珠笔
US20240140130A1 (en) Multi-posture bedside writing pen
CN210821502U (zh) 一种笔尖及钢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