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249702U - 点火装置的电路控制结构及点火装置 - Google Patents

点火装置的电路控制结构及点火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249702U
CN214249702U CN202023346166.9U CN202023346166U CN214249702U CN 214249702 U CN214249702 U CN 214249702U CN 202023346166 U CN202023346166 U CN 202023346166U CN 214249702 U CN214249702 U CN 2142497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croswitch
button
push button
micro
ign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34616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Intercontinental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Intercontinental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Intercontinental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Intercontinental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34616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2497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2497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2497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点火装置的电路控制结构,包括壳体、推钮、第一微动开关及第二微动开关,第一微动开关及第二微动开关位于推钮相对滑移方向的同一侧,第一微动开关的触头的操作行程大于第二微动开关的触头的操作行程,推钮位于初始位置时,推钮挤压第一微动开关的触头使其处于按压状态,第二微动开关处于未按压状态;推钮位于正向偏移位置时,推钮挤压第一微动开关及第二微动开关的触头,使第一微动开关及第二微动开关同时按压,推钮位于反向偏移位置时,推钮远离第一微动开关及第二微动开关,第一微动开关及第二微动开关处于未按压状态。采用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精简的点火装置的电路控制结构及点火装置。

Description

点火装置的电路控制结构及点火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点火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点火装置的电路控制结构,还涉及一种点火装置。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使用点火装置(打火机、点烟器、点火枪)的情况,用于应对各种需要点火的场景(点烟、生火)。
在点火装置的外壳上往往滑移设置有用于控制点火装置的推钮,推钮移动时具有初始位置、前推位置、后推位置,传统的电路控制结构通常包括两个分别在推钮移动方向的两侧的微动开关,推钮位于前推位置或后推位置时按压不同的微动开关,导致用于安装各微动开关的PCB板面积过大,占用大量内部空间,使内部结构过于拥挤。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精简的点火装置的电路控制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壳体、推钮、第一微动开关及第二微动开关,所述的壳体设置有供推钮滑移的推钮滑轨,所述的推钮沿推钮滑轨滑移时具有初始位置、正向偏移位置和反向偏移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微动开关及第二微动开关位于推钮相对滑移方向的同一侧,所述的第一微动开关的触头的操作行程大于第二微动开关的触头的操作行程,所述的推钮位于初始位置时,推钮挤压第一微动开关的触头使其处于按压状态,第二微动开关处于未按压状态;所述的推钮位于正向偏移位置时,推钮挤压第一微动开关及第二微动开关的触头,使第一微动开关及第二微动开关同时按压,所述的推钮位于反向偏移位置时,推钮远离第一微动开关及第二微动开关,第一微动开关及第二微动开关处于未按压状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整第一微动开关为大行程的微动开关,使第一微动开关及第二微动开关即使置于推钮的同一侧,仍能够形成三种不同的信号组合,减少用于安装微动开关的PCB板,使电路控制结构更为精简。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采用上述电路控制结构的点火装置,并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电源、高压发生器、电弧点火端、燃气点火头及气箱,所述的电源、高压发生器及气箱设置于壳体内,所述的电弧点火端位于壳体前端,所述的燃气点火头位于电弧点火端处,所述的气箱位于推钮相对第一微动开关的另一侧,所述的气箱通过气管连接燃气点火头并设置有控制气管通断的气阀,所述的推钮位于正向偏移位置时,第一微动开关及第二微动开关组合向电源发出控制信号,电源通过高压发生器在电弧点火端处持续产生电弧,所述的推钮位于反向偏移位置时,推钮开启气阀,第一微动开关及第二微动开关组合向电源发出控制信号,电源通过高压发生器在电弧点火端处产生瞬时电弧,引燃燃气点火头喷出的燃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微动开关及第二微动开关置于推钮的同一侧,使推钮另一侧的空间可作为气箱的安装位置及与推钮的联动位置,使结构更为精简,为电弧与燃气同时设置于同一点火装置且由同一推钮进行控制提供可能,电弧点火端作为以电能作为能源的点火件,而燃气点火头作为以燃气作为能源的点火件,两种点火方式相组合,可切换使用,延长点火时长,提高使用乐趣,并合理利用电弧作为燃气的引燃方式,使结构更为精简。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连接于电源的安全开关,所述的推钮侧面设置有锁定槽,所述的壳体滑移设置有与安全开关联动的锁定钮,所述的锁定钮在滑移时具有锁定位置及解锁位置,所述的锁定钮位于解锁位置时安全开关处于闭合状态,所述的推钮位于初始位置时,锁定槽与锁定钮位置相对,锁定钮推入锁定槽后到达锁定位置,安全开关处于断开状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锁定钮从机械方式及电路方式实现双重防误操作的安全措施,大大降低误操作的可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反向复位机构,所述的反向复位机构及第一微动开关分别位于推钮相对推钮滑移方向的两侧,所述的反向复位机构将推钮从反向偏移位置复位至初始位置,所述的第一微动开关的触头具有将推钮从正向偏移位置向反向复位机构复位的弹力。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合理利用第一微动开关的触头弹力,在反向复位机构将推钮从反向偏移位置复位至初始位置后在推钮另一侧形成限位力,使推钮在无人为操作时能够准确位于初始位置并持续保持,从而保证使锁定钮插入推钮侧面的锁定槽,稳定实现防误操作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反向复位机构包括复位块,所述的壳体与推动滑移方向平行设置有供复位块滑移的复位滑轨,所述的推钮设置有延伸至复位推钮移动轨迹的联动部分,所述的复位块相对联动部分的另一侧与复位滑轨之间压缩设置有将复位块向复位滑轨端部复位的弹性件,所述的联动部分与位于复位滑轨端部的复位块相抵时位于初始位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复位块在弹性件作用下复位并带动联动部分移动,直至复位块到达复位滑轨端部的端部,从而实现使联动部分准确回位于初始位置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复位块沿滑移方向设置有导向孔,所述的联动部分设置有伸入导向孔的导向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导向孔配合导向柱,实现复位块与联动部分相互导向功能,提高两者滑移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导向孔贯穿复位块,所述的导向柱穿过导向孔并延伸至复位块外,所述的弹性件为圆柱压缩弹簧并套设于导向柱位于复位块外的部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柱作为与复位块的导向件外,还作为圆柱压缩弹簧的导向件,使圆柱压缩弹簧产生稳定、准确的复位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壳体位于圆柱压缩弹簧两侧分别设置有限位侧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位于圆柱压缩弹簧两侧的限位侧板,使圆珠压缩弹簧的两侧进行限位,使其具有较好的安装稳定性,从而保证复位力的持续、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内部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推钮处于初始位置的工作状态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推钮处于正向偏移位置的工作状态图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推钮处于反向偏移位置的工作状态图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锁定钮位于锁定位置的工作状态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 、“下” 、“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 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 “第一”、“第二”、“第三” 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1—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点火装置,包括电源1、高压发生器2、电弧点火端21、燃气点火头31、气箱3、壳体4、推钮5、第一微动开关11及第二微动开关12,电源1、高压发生器2及气箱3设置于壳体4内,电弧点火端21位于壳体4前端,电弧点火端21可直接安装于壳体4前端,形成点烟器,也可通过金属软管44安装于壳体4前端,形成点火枪,燃气点火头31位于电弧点火端21处,壳体4设置有供推钮5滑移的推钮滑轨41,推钮5沿推钮滑轨41滑移时具有初始位置、正向偏移位置和反向偏移位置,第一微动开关11及第二微动开关12位于推钮5相对滑移方向的同一侧,第一微动开关11的触头的操作行程大于第二微动开关12的触头的操作行程,气箱3位于推钮5相对第一微动开关11的另一侧,气箱3通过气管(未画出)连接燃气点火头31并设置有控制气管通断的气阀,气阀设置有受到挤压开启气阀的翘板32,推钮5位于初始位置时,推钮5挤压第一微动开关11的触头使其处于按压状态,第二微动开关12处于未按压状态;推钮5位于正向偏移位置时,推钮5挤压第一微动开关11及第二微动开关12的触头,使第一微动开关11及第二微动开关12同时按压,组合向电源发出控制信号,电源1通过高压发生器2在电弧点火端21处持续产生电弧;推钮5位于反向偏移位置时,推钮5开启气阀32,推钮5远离第一微动开关11及第二微动开关12,第一微动开关11及第二微动开关12处于未按压状态,组合向电源发出控制信号,电源1通过高压发生器2在电弧点火端21处产生瞬时电弧(此处的“瞬时”表示为瞬间的含义,一般小于2秒)引燃燃气点火头31喷出的燃气,调整第一微动开关11为大行程的微动开关,使第一微动开关11及第二微动开关12即使置于推钮5的同一侧,仍能够形成三种不同的信号组合,减少用于安装微动开关的PCB板,使电路控制结构更为精简,第一微动开关11及第二微动开关12在出现按压与非按压的状态转变时产生控制信号,不限于非按压向按压转变时产生控制信号,也包括按压向非按压转变时也会产生控制信号,第一微动开关11及第二微动开关12置于推钮5的同一侧,使推钮5另一侧的空间可作为气箱3的安装位置及与推钮5的联动位置,使结构更为精简,为电弧与燃气同时设置于同一点火装置且由同一推钮5进行控制提供可能,电弧点火端21作为以电能作为能源的点火件,而燃气点火头31作为以燃气作为能源的点火件,两种点火方式相组合,可切换使用,延长点火时长,提高使用乐趣,并合理利用电弧作为燃气的引燃方式,使结构更为精简。
还包括连接于电源1的安全开关13,推钮5侧面设置有锁定槽51,壳体4滑移设置有与安全开关13联动的锁定钮6,锁定钮6在滑移时具有锁定位置及解锁位置,锁定钮6位于解锁位置时安全开关13处于闭合状态,推钮5位于初始位置时,锁定槽51与锁定钮6位置相对,锁定钮6推入锁定槽51后到达锁定位置,安全开关13处于断开状态,锁定钮6从机械方式及电路方式实现双重防误操作的安全措施,大大降低误操作的可能。
还包括反向复位机构7,反向复位机构7及第一微动开关11分别位于推钮5相对推钮5滑移方向的两侧,反向复位机构7将推钮5从反向偏移位置复位至初始位置,第一微动开关11的触头具有将推钮5从正向偏移位置向反向复位机构7复位的弹力,合理利用第一微动开关11的触头弹力,在反向复位机构7将推钮5从反向偏移位置复位至初始位置后在推钮5另一侧形成限位力,使推钮5在无人为操作时能够准确位于初始位置并持续保持,从而保证使锁定钮6插入推钮5侧面的锁定槽51,稳定实现防误操作的功能。
反向复位机构7包括复位块71,壳体4与推动滑移方向平行设置有供复位块71滑移的复位滑轨42,推钮5设置有延伸至复位推钮5移动轨迹的联动部分52,复位块71相对联动部分52的另一侧与复位滑轨42之间压缩设置有将复位块71向复位滑轨42端部复位的弹性件,联动部分52与位于复位滑轨42端部的复位块71相抵时位于初始位置,复位块71在弹性件作用下复位并带动联动部分52移动,直至复位块71到达复位滑轨42端部的端部,从而实现使联动部分52准确回位于初始位置的功能。
复位块71沿滑移方向设置有导向孔711,联动部分52设置有伸入导向孔711的导向柱521,由导向孔711配合导向柱521,实现复位块71与联动部分52相互导向功能,提高两者滑移稳定性。
导向孔711贯穿复位块71,导向柱521穿过导向孔711并延伸至复位块71外,弹性件为圆柱压缩弹簧72并套设于导向柱521位于复位块71外的部分,导向柱521作为与复位块71的导向件外,还作为圆柱压缩弹簧72的导向件,使圆柱压缩弹簧72产生稳定、准确的复位力。
壳体4位于圆柱压缩弹簧72两侧分别设置有限位侧板43,位于圆柱压缩弹簧72两侧的限位侧板43,使圆珠压缩弹簧的两侧进行限位,使其具有较好的安装稳定性,从而保证复位力的持续、稳定。
如图3所示,推钮5处于未操作状态,推钮5位于初始位置时推钮5挤压第一微动开关11的触头使其处于按压状态,第二微动开关12处于未按压状态;如图4所示,推钮2在手指推动下到达正向偏移位置时推钮5挤压第一微动开关11及第二微动开关12的触头,使第一微动开关11及第二微动开关12同时按压,组合向电源发出控制信号,电源1通过高压发生器2在电弧点火端21处持续产生电弧,由于复位块71受到复位滑轨42端部的限制,保持不动并与联动部分52产生间距;如图5所示,推钮5在手指推动下到达反向偏移位置时推钮5远离第一微动开关11及第二微动开关12,第一微动开关11及第二微动开关12处于未按压状态,电源1通过高压发生器2在电弧点火端21处产生瞬时电弧,引燃燃气点火头31喷出的燃气。
如图3所示,锁定钮6位于解锁位置,安全开关处于闭合状态;如图6所示,锁定钮6推入锁定槽后到达锁定位置,安全开关13处于断开状态。
如图7所示,公开了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电路图,采用SOP14的控制芯片,2引脚连接充电管理芯片,3引脚连接安全开关,4引脚用于USB检测,5引脚用于单电弧驱动输出,6引脚连接气箱照明LED,7引脚连接第一微动开关,8、9、10、11引脚分别连接电量显示LED,12引脚连接第二微动开关。

Claims (8)

1.一种点火装置的电路控制结构,包括壳体、推钮、第一微动开关及第二微动开关,所述的壳体设置有供推钮滑移的推钮滑轨,所述的推钮沿推钮滑轨滑移时具有初始位置、正向偏移位置和反向偏移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微动开关及第二微动开关位于推钮相对滑移方向的同一侧,所述的第一微动开关的触头的操作行程大于第二微动开关的触头的操作行程,所述的推钮位于初始位置时,推钮挤压第一微动开关的触头使其处于按压状态,第二微动开关处于未按压状态;所述的推钮位于正向偏移位置时,推钮挤压第一微动开关及第二微动开关的触头,使第一微动开关及第二微动开关同时按压,所述的推钮位于反向偏移位置时,推钮远离第一微动开关及第二微动开关,第一微动开关及第二微动开关处于未按压状态。
2.采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控制结构的点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高压发生器、电弧点火端、燃气点火头及气箱,所述的电源、高压发生器及气箱设置于壳体内,所述的电弧点火端位于壳体前端,所述的燃气点火头位于电弧点火端处,所述的气箱位于推钮相对第一微动开关的另一侧,所述的气箱通过气管连接燃气点火头并设置有控制气管通断的气阀,所述的推钮位于正向偏移位置时,第一微动开关及第二微动开关组合向电源发出控制信号,电源通过高压发生器在电弧点火端处持续产生电弧,所述的推钮位于反向偏移位置时,推钮开启气阀,第一微动开关及第二微动开关组合向电源发出控制信号,电源通过高压发生器在电弧点火端处产生瞬时电弧,引燃燃气点火头喷出的燃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点火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于电源的安全开关,所述的推钮侧面设置有锁定槽,所述的壳体滑移设置有与安全开关联动的锁定钮,所述的锁定钮在滑移时具有锁定位置及解锁位置,所述的锁定钮位于解锁位置时安全开关处于闭合状态,所述的推钮位于初始位置时,锁定槽与锁定钮位置相对,锁定钮推入锁定槽后到达锁定位置,安全开关处于断开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点火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反向复位机构,所述的反向复位机构及第一微动开关分别位于推钮相对推钮滑移方向的两侧,所述的反向复位机构将推钮从反向偏移位置复位至初始位置,所述的第一微动开关的触头具有将推钮从正向偏移位置向反向复位机构复位的弹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点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向复位机构包括复位块,所述的壳体与推动滑移方向平行设置有供复位块滑移的复位滑轨,所述的推钮设置有延伸至复位推钮移动轨迹的联动部分,所述的复位块相对联动部分的另一侧与复位滑轨之间压缩设置有将复位块向复位滑轨端部复位的弹性件,所述的联动部分与位于复位滑轨端部的复位块相抵时位于初始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点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位块沿滑移方向设置有导向孔,所述的联动部分设置有伸入导向孔的导向柱。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点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向孔贯穿复位块,所述的导向柱穿过导向孔并延伸至复位块外,所述的弹性件为圆柱压缩弹簧并套设于导向柱位于复位块外的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点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位于圆柱压缩弹簧两侧分别设置有限位侧板。
CN202023346166.9U 2020-12-31 2020-12-31 点火装置的电路控制结构及点火装置 Active CN2142497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46166.9U CN214249702U (zh) 2020-12-31 2020-12-31 点火装置的电路控制结构及点火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46166.9U CN214249702U (zh) 2020-12-31 2020-12-31 点火装置的电路控制结构及点火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249702U true CN214249702U (zh) 2021-09-21

Family

ID=777236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346166.9U Active CN214249702U (zh) 2020-12-31 2020-12-31 点火装置的电路控制结构及点火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2497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230990C2 (ru) Универсальная зажигалка
DE502005008980D1 (de) Mehrschüssige handfeuerwaffe
CN214249702U (zh) 点火装置的电路控制结构及点火装置
CN201277587Y (zh) 带移动式揿手的保险点火枪
US20030022120A1 (en) Safety electronic lighter
CN216976830U (zh) 一种自动直冲打火机
CN210601716U (zh) 一种电点火装置
CN214307193U (zh) 一种点火装置
CN214619675U (zh) 电弧打火机
CN113436917B (zh) 开关
CN214370361U (zh) 点火装置的防误操作结构
CN205845814U (zh) 一种汽车天窗开关结构
CN210129444U (zh) 一种按键开关
CN213815925U (zh) 点火装置的推钮复位结构
CN201748469U (zh) 防止儿童使用的压电打火机
CN218185222U (zh) 电子烟的滑盖总成及电子烟
CN113074385B (zh) 电弧打火机
KR100508644B1 (ko) 빌트인형 가스레인지의 안전밸브유닛
CN220152669U (zh) 智能控制设备
CN101922732B (zh) 防止儿童使用的压电打火机
CN209540944U (zh) 电弧点火枪
CN217540812U (zh) 混合火焰点火装置
CN2420512Y (zh) 带自控保险装置的点火枪
WO2009135412A1 (zh) 带信号灯的按钮开关
CN200940851Y (zh) 内藏头盖式打火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