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245740U - 一种预应力钢支撑 - Google Patents

一种预应力钢支撑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245740U
CN214245740U CN202022844357.1U CN202022844357U CN214245740U CN 214245740 U CN214245740 U CN 214245740U CN 202022844357 U CN202022844357 U CN 202022844357U CN 214245740 U CN214245740 U CN 2142457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part
main
main beam
axial direction
main beam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84435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仕豪
王少华
刘飞
吕超
耿小波
葛立瑞
顾全
李仁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South & East Geotechnical Technology Co ltd
Nanjing Deep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South & East Geotechnical Technology Co ltd
Nanjing Deep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South & East Geotechnical Technology Co ltd, Nanjing Deep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South & East Geotechn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84435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2457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2457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2457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预应力钢支撑,其包括沿第一轴线方向延伸的第一支撑单元和第二支撑单元,在第一支撑单元和第二支撑单元之间设置有预应力施加部,该预应力施加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承力部和第二承力部,第一承力部与第二承力部之间具有千斤顶和保力盒;第一支撑单元包括沿该第一轴线方向延伸的N条第一主梁和连接在相邻两根第一主梁之间的第一联系梁;第二支撑单元包括沿该第一轴线方向延伸的N条第二主梁和连接在相邻两根第二主梁之间的第二联系梁;第二轴线方向与第一轴线方向相垂直。本申请能够根据需要对钢支撑进行预应力的加载,当预应力损失超过设定值时,可以通过千斤顶再次施加预应力并再次锁定,以有效控制基坑的变形。

Description

一种预应力钢支撑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预应力钢支撑。
背景技术
传统钢支撑的预应力加载只能在支撑端部加载,加载完成后立即进行与围檩的焊接,当千斤顶去除后预应力会有损失,且不可以二次加载。钢支撑是根据土压力的大小,利用型钢进行简单的钢结构堆积叠加,现场焊接量较大,焊缝质量难以保证,且拆除困难,材料浪费严重,很多构件只能利用一次就成为了废料。这种传统的预应力加载方式不但施工周期长,强度大,还提高了施工费用。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预应力钢支撑,其包括沿第一轴线方向延伸的第一支撑单元和第二支撑单元,在该第一支撑单元和第二支撑单元之间设置有预应力施加部,该预应力施加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承力部和第二承力部,该第一承力部可拆卸地连接在第一支撑单元朝向第二支撑单元的一端上,该第二承力部可拆卸地连接在第二支撑单元朝向第一支撑单元的一端上;在第一承力部和第二承力部之间具有距离,该距离形成为施力空间,第一承力部经保力盒抵压在第二承力部上;该施力空间用于放置施加预应力的千斤顶;
该第一支撑单元包括沿该第一轴线方向延伸的N条第一主梁和可拆卸地连接在相邻两根第一主梁之间的第一联系梁;N条第一主梁沿第二轴线方向间隔设置;
该第二支撑单元包括沿该第一轴线方向延伸的N条第二主梁和可拆卸地连接在相邻两根第二主梁之间的第二联系梁;N条第二主梁沿第二轴线方向间隔设置;N≥2;
每条第一主梁均对应一条第二主梁,相对应的第一主梁和第二主梁沿同一直线延伸;
第二轴线方向与第一轴线方向相垂直。
利用本申请能够根据需要对钢支撑进行预应力的加载,当预应力损失超过设定值时,可以通过千斤顶再次施加预应力并再次锁定,以有效控制基坑的变形。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当钢支撑的内应力出现增加现象,且达到强度临界值时,可以通过调换相对较小的保力盒,以降低钢支撑的变形,减少钢支撑的内应力,确保钢支撑的安全使用。
进一步,相邻的两条第一主梁之间具有第一设定距离,且相邻的两条第二主梁之间具有第一设定距离;第一主梁和第二主梁均采用第一H型钢制作,第一主梁和第二主梁的腹板均垂直于水平方向;第一主梁和第二主梁在第二轴线方向上的宽度相同。第一设定距离是指两条第一主梁之间的净距离,以及两条第二主梁之间的净距离。
上述设定能够使各第一主梁和第二主梁能够均匀地产生内压力,以能够平均地承受外部压力,避免钢支撑产生扭曲变形,导致钢支撑失效。
进一步,该第一承力部和第二承力部均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构件,该第一构件具有第一设定长度,该第一构件沿第二轴线方向延伸,第一设定长度符合公式L1=S+2M,其中:
L1为第一设定长度;S为第一设定距离,M为第一主梁在第二轴线方向上的宽度。
利用上述限定,可以使各部件之间能够相互替换,且可以形成多个居于相同结构的钢支撑,以提高施工作业效率,尤其是在具有两各平行侧壁的基坑中设置水平钢支撑时,具有更好的优势。每个第一构件均能够形成一个具有两条第一主梁和两条第二主梁的双拼结构主撑。
进一步,该第一承力部和第二承力部还均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构件,该第二构件具有第二设定长度,该第二设定长度与第一设定距离相同;该第二构件采用螺栓连接在第一构件上。
利用第二构件可以使延长第一承力部和第二承力部的长度,并由此增加第一主梁和第二主梁的数量,并由此提高第一支撑单元和第二支撑单元的强度,利用第二构件可以将两个第一构件连接起来,从而使两个相邻的双拼结构主撑连接起来,形成为具有复数第一主梁和第二主梁的主撑结构,例如可以形成四拼结构主撑、六拼结构主撑或八拼结构主撑,由此形成具有更大支撑力的预应力钢支撑。
进一步,该第一承力部和第二承力部还均包括至少一个第三构件,该第三构件具有第三设定长度,该第三设定长度与第一主梁在第二轴线方向上的宽度相同;该第三构件采用螺栓连接在第二构件上。利用第三构件和第二构件将一条第一主梁和一条第二主梁连接到一个具有复数第一主梁和第二主梁的主撑结构上,形成具有奇数根第一主梁和第二主梁的预应力钢支撑,以扩大本申请的适用范围。
进一步,该第一联系梁采用第二H型钢、方管或圆管中的至少一种制作,在第一联系梁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端板,该第一端板经螺栓连接在第一主梁的腹板上,且第一联系梁的端部伸入到第一主梁的凹槽内;该第二联系梁采用第二H型钢、方管或圆管中的至少一种制作,在第二联系梁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二端板,该第二端板经螺栓连接在第二主梁的腹板上,且第二联系梁的端部伸入到第二主梁的凹槽内。
本申请中,第一联系梁和第二联系梁仅分别连接在第一主梁和第二主梁的腹板上,在第一主梁和第二主梁的翼缘上不开设连接孔,以保证了第一主梁和第二主梁的翼缘的完整性,以保证两者的抗弯能力。
进一步,为避免在第一主梁和第二主梁的翼缘上开孔,第一主梁朝向第一承力部的一端安装有第一连接板,该第一连接板采用螺栓连接到第一承力部上;第二主梁朝向第二承力部的一端安装有第二连接板,该第二连接板采用螺栓连接到第二承力部上。
该设计能够保证第一主梁和第二主梁的翼缘的完整性,以保证两者的抗弯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第一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第二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第三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第一联系梁和第一主梁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在附图中,第一箭头Y表示第一轴线方向,第二箭头X表示第二轴线方向,第一轴线方向与第二轴线方向相垂直,且均沿水平方向延伸。
以下首先对各部件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5,第一构件10,该第一构件10包括第三H型钢11,在每个第三翼缘1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开设有第三纵向连接孔121。
在第三H型钢1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焊接有一块第三封头板13,在第三封头板13上均开设有第三横向连接孔131,并在第三H型钢的凹槽内设置有第三加强板15,第三加强板焊接在第三H型钢的第三翼缘12和第三腹板上,该第三加强板15用于增加第三H型钢11的强度。该第一构件10具有第一设定长度L1。
请参阅图6,第二构件20,该第二构件20包括第四H型钢21。在第四H型钢2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焊接有一块第四封头板23,在第四封头板23上均开设有第四横向连接孔231,并在第四H型钢的凹槽内设置有第四加强板25,第四加强板焊接在第四H型钢的第四翼缘22和第四腹板上,该第四加强板25用于增加第四H型钢21的强度。该第二构件具有第二设定长度L2。
请参阅图7,第三构件30,该第三构件30包括第五H型钢31,在每个第五翼缘3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开设有第五纵向连接孔321。
在第五H型钢3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焊接有一块第五封头板33,在第五封头板33上均开设有第五横向连接孔331,并在第五H型钢的凹槽内设置有第五加强板35,第五加强板焊接在第五H型钢的第五翼缘32和第五腹板上,该第五加强板35用于增加第五H型钢31的强度。该第三构件30具有第三设定长度L3。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
第一预应力钢支撑100,其包括沿第一轴线方向延伸的第一支撑单元A和第二支撑单元A,在该第一支撑单元A和第二支撑单元A之间设置有预应力施加部A,该预应力施加部A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承力部A101和第二承力部A102,该第一承力部A可拆卸地连接在第一支撑单元A朝向第二支撑单元A的一端上,该第二承力部A可拆卸地连接在第二支撑单元A朝向第一支撑单元A的一端上;在第一承力部A和第二承力部A之间具有距离,该距离形成为施力空间A,第一承力部A经保力盒62抵压在第二承力部A上;该施力空间A用于放置施加预应力的千斤顶61。
该第一支撑单元A包括沿该第一轴线方向延伸的两条第一主梁A411和可拆卸地连接在该两根第一主梁A411之间的第一联系梁A421;两条第一主梁A沿第二轴线方向间隔设置。
该第二支撑单元A包括沿该第一轴线方向延伸的两条第二主梁A461和可拆卸地连接在该两根第二主梁A461之间的第二联系梁A471;两条第二主梁A沿第二轴线方向间隔设置。两条第一主梁A411之间以及两条第二主梁A461之间均具有第一设定距离S。第一设定距离S是指两条第一主梁A411之间的净距离,以及两条第二主梁A461之间的净距离。在以下的各实施例中,均采用相同的概念。
每条第一主梁A411均对应一条第二主梁A461,相对应的第一主梁A411和第二主梁A461沿同一直线延伸,第一主梁A411和第二主梁A461均采用第一H型钢制作,第一主梁A411和第二主梁A461的腹板均垂直于水平方向,使第一主梁A411和第二主梁A461在第二轴线方向上的宽度相同。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承力部A和第二承力部A均只包括一个第一构件10,该第一构件10沿第二轴线方向延伸,且第一设定长度L1=S+2M,其中:M为第一主梁A411在第二轴线方向上的宽度。
本实施例中,第一联系梁A421和第二联系梁A471均采用圆管制作,具体为碳钢管,请参阅图8,在第一联系梁A421的两端均焊接有第一端板426,该第一端板426经螺栓A427连接到第一主梁A411的腹板416上,且第一联系梁的端部伸入到第一主梁A的凹槽内。在第二联系梁A471的两端均焊接有第二端板,第二联系梁A471与第一联系梁A421的结构形式相同,且第二联系梁A471与第二主梁A461的连接方式同第一联系梁A421与第一主梁A411的连接方式。
第一主梁A411朝向第一承力部的一端安装有第一连接板A431,该第一连接板A431采用螺栓连接到第一承力部A的第一构件10的第三纵向连接孔121上。第二主梁A461朝向第二承力部的一端安装有第二连接板A481,该第二连接板A481采用螺栓连接到第二承力部A的第一构件10的第三纵向连接孔121上。
实施例2
请参阅图2,第二预应力钢支撑200,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基础上的扩展,第二预应力钢支撑200包括沿第一轴线方向延伸的第一支撑单元B和第二支撑单元B。
在该第一支撑单元B和第二支撑单元B之间设置有预应力施加部B,该预应力施加部B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承力部B201和第二承力部B202,该第一承力部B可拆卸地连接在第一支撑单元B朝向第二支撑单元B的一端上,该第二承力部B可拆卸地连接在第二支撑单元B朝向第一支撑单元B的一端上;在第一承力部B和第二承力部B之间具有距离,该距离形成为施力空间B,第一承力部B经保力盒62抵压在第二承力部B上;该施力空间B用于放置施加预应力的千斤顶61。
第一支撑单元B包括四条沿第一轴线方向延伸的第一主梁B412,在相邻的两条第一主梁B412之间均连接有第一联系梁B422。四条第一主梁B412沿第二轴线方向间隔设置。
第二支撑单元B包括四条沿第一轴线方向延伸的第二主梁B462,在相邻的两条第二主梁B462之间均连接有第二联系梁B472。四条第二主梁B462沿第二轴线方向间隔设置。
相邻的两条第一主梁B412之间以及相邻的两条第二主梁B462之间均具有第一设定距离S。
每条第一主梁B412均对应一条第二主梁B462,相对应的第一主梁B412和第二主梁B462沿同一直线延伸,第一主梁B412和第二主梁B462均采用第一H型钢制作,第一主梁B412和第二主梁B462的腹板均垂直于水平方向,使第一主梁B412和第二主梁B462在第二轴线方向上的宽度相同。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承力部B和第二承力部B均只包括二个第一构件10和一个第二构件20,该第一构件10沿第二轴线方向延伸。两个第一构件10分别连接在第二构件2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具体是采用螺栓经第三横向连接孔131和第四横向连接孔231将第一构件10和第二构件20连接在一起。
四条第一主梁B412按序分为两组,每组两条第一主梁B,其中一组第一主梁B经螺栓连接到第一承力部B的一个第一构件10上,另一组第一主梁B经螺栓连接到第一承力部B的另一个第一构件10上。
四条第二主梁B462按序分为两组,每组两条第二主梁B,其中一组第二主梁B经螺栓连接到第二承力部B的一个第一构件10上,另一组第二主梁B经螺栓连接到第二承力部B的另一个第一构件10上。
本实施例中,在第一主梁B412的朝向第一承力部B的一端上均安装有第一连接板B,在第二主梁B462的朝向第二承力部B的一端上均安装有第二连接板B。
第一连接梁B与第一联系梁A的结构相同,且第一连接梁B与第一主梁B的连接方式同第一联系梁A与第一主梁A的连接方式。第二连接梁B与第二联系梁A的结构相同,且第二连接梁B与第二主梁B的连接方式同第二联系梁A与第二主梁A的连接方式。
实施例3
请参阅图3,第三预应力钢支撑300,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基础上的扩展,第三预应力钢支撑300包括沿第一轴线方向延伸的第一支撑单元C和第二支撑单元C。
在该第一支撑单元C和第二支撑单元C之间设置有预应力施加部C,该预应力施加部C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承力部C301和第二承力部C302,该第一承力部C可拆卸地连接在第一支撑单元C朝向第二支撑单元C的一端上,该第二承力部C可拆卸地连接在第二支撑单元C朝向第一支撑单元C的一端上;在第一承力部C和第二承力部C之间具有距离,该距离形成为施力空间C,第一承力部C经保力盒62抵压在第二承力部C上;该施力空间C用于放置施加预应力的千斤顶61。
第一支撑单元C包括三条沿第一轴线方向延伸的第一主梁C413,在相邻的两条第一主梁C413之间均连接有第一联系梁C423。四条第一主梁C413沿第二轴线方向间隔设置。
第二支撑单元C包括四条沿第一轴线方向延伸的第二主梁C463,在相邻的两条第二主梁C463之间均连接有第二联系梁C473。四条第二主梁C463沿第二轴线方向间隔设置。
相邻的两条第一主梁C413之间以及相邻的两条第二主梁C463之间均具有第一设定距离S。
每条第一主梁C413均对应一条第二主梁C463,相对应的第一主梁C413和第二主梁C463沿同一直线延伸,第一主梁C413和第二主梁C463均采用第一H型钢制作,第一主梁C413和第二主梁C463的腹板均垂直于水平方向,使第一主梁C413和第二主梁C463在第二轴线方向上的宽度相同。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承力部B和第二承力部B均只包括一个第一构件10、一个第二构件20和一个第三构件30,第一构件10、第二构件20和第三构件30按序连接在一起,即第一构件10和第三构件30连接在第二构件20的两端。第一构件10和第二构件20用螺栓经三横向连接孔131和第四横向连接孔231连接在一起,第二构件20和第三构件30用螺栓经第四横向连接孔231和第五横向连接孔331连接在一起。
四条第一主梁C413按序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包括两条第一主梁C413,该组的两条第一主梁C413均经螺栓连接到第一承力部C的第一构件10上;另一组包括一条第一主梁C413,该组的一条第一主梁C413经螺栓连接到第一承力部C的第三构件30上。
四条第二主梁B463按序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包括两条第二主梁C463,该组的两条第二主梁C463均经螺栓连接到第二承力部C的第一构件10上;另一组包括一条第二主梁C463,该组的一条第二主梁C463经螺栓连接到第二承力部C的第三构件30上。
本实施例中,在第一主梁C413的朝向第一承力部C的一端上均安装有第一连接板C,在第二主梁C463的朝向第二承力部C的一端上均安装有第二连接板C。
第一连接梁C与第一联系梁A的结构相同,且第一连接梁C与第一主梁C的连接方式同第一联系梁A与第一主梁A的连接方式。第二连接梁C与第二联系梁A的结构相同,且第二连接梁C与第二主梁C的连接方式同第二联系梁A与第二主梁A的连接方式。
实施例4
请参阅图4,第四预应力钢支撑400,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基础上的扩展,第四预应力钢支撑400包括沿第一轴线方向延伸的第一支撑单元D和第二支撑单元D。
在该第一支撑单元D和第二支撑单元D之间设置有预应力施加部D,该预应力施加部D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承力部D401和第二承力部D402,该第一承力部D可拆卸地连接在第一支撑单元D朝向第二支撑单元D的一端上,该第二承力部D可拆卸地连接在第二支撑单元D朝向第一支撑单元D的一端上;在第一承力部D和第二承力部D之间具有距离,该距离形成为施力空间D,第一承力部D经保力盒62抵压在第二承力部D上;该施力空间D用于放置施加预应力的千斤顶61。
第一支撑单元D包括五条沿第一轴线方向延伸的第一主梁D414,在相邻的两条第一主梁D414之间均连接有第一联系梁D424。五条第一主梁D414沿第二轴线方向间隔设置。
第二支撑单元D包括五条沿第一轴线方向延伸的第二主梁D464,在相邻的两条第二主梁D464之间均连接有第二联系梁D474。五条第二主梁D464沿第二轴线方向间隔设置。
相邻的两条第一主梁D414之间以及相邻的两条第二主梁D464之间均具有第一设定距离S。
每条第一主梁D414均对应一条第二主梁D464,相对应的第一主梁D414和第二主梁D464沿同一直线延伸,第一主梁D414和第二主梁D464均采用第一H型钢制作,第一主梁D414和第二主梁D464的腹板均垂直于水平方向,使第一主梁D414和第二主梁D464在第二轴线方向上的宽度相同。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承力部D和第二承力部D均只包括二个第一构件10、二个第二构件20和一个第三构件30,该第一构件10沿第二轴线方向延伸。第一承力部D和第二承力部D中的构件均依照第一构件、第二构件、第三构件、第二构件和第一构件的次序连接在一起。其中,第一构件10和第二构件20采用螺栓经第三横向连接孔131和第四横向连接孔231连接起来,第二构件20和第三构件30采用螺栓经第四横向连接孔231和第五横向连接孔331连接起来。
五条第一主梁D414按序分为三组,为便于描述,三组第一主梁D依次分别称为第一主梁一组、第一主梁二组和第一主梁三组,所包括的第一主梁D的数量分别为2条、1条和2条。其中第一主梁一组和第一主梁三组中的两条第一主梁D分别经螺栓连接到第一承力部D的一个第一构件10上,第一主梁二组中的第一主梁D连接到第一承力部D的第三构件30上。
五条第二主梁D464按序分为三组,为便于描述,三组第二主梁D依次分别称为第二主梁一组、第二主梁二组和第二主梁三组,所包括的第二主梁D的数量分别为2条、1条和2条。其中第二主梁一组和第二主梁三组中的两条第二主梁D分别经螺栓连接到第二承力部D的一个第一构件10上,第二主梁二组中的第二主梁D连接到第二承力部D的第三构件30上。
本实施例中,在第一主梁D414的朝向第一承力部D的一端上均安装有第一连接板D,在第二主梁D464的朝向第二承力部D的一端上均安装有第二连接板D。
第一连接梁D与第一联系梁A的结构相同,且第一连接梁D与第一主梁D的连接方式同第一联系梁A与第一主梁A的连接方式。第二连接梁D与第二联系梁A的结构相同,且第二连接梁D与第二主梁D的连接方式同第二联系梁A与第二主梁A的连接方式。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第一主梁和第二主梁均采用第一H型钢制作。且各第一承力部和第二承力部单独由第一构件组成,或者由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以及第三构件组合而成。而且第二构件与第一构件和第三构件之间的连接均采用螺栓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由于第一构件、第二构件和第三构件均具有设定长度,因此可以组成具有不同数量第一主梁的第一支撑单元和相应的具有不同数量第二主梁的第二支撑单元,以施加不同的预应力。由于各部件间均采用螺栓连接,能够方便地进行组装和拆卸,以重复利用各部件。
上述各实施例中,第一实施例为双拼结构主撑,第二实施例为四拼结构主撑,第三实施例为三拼结构主撑,第四实施例为五拼结构主撑,可以理解,根据不同的支撑强度,利用本申请中的各个部件还可以组成六拼结构主撑、七拼结构主撑等主撑结构。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第一联系梁和第二联系梁均采用钢管制作,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联系梁和第二联系梁还可以采用第二H型钢或方管制作,但均需要进行标准化,以便于安装和拆卸,以提高材料的重复利用率。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第一构件10的第一设定长度L1为2.4米,第二构件20的第二设定长度L2为1.6米,第三构件30的第三设定长度L3为0.4米,第一设定距离S为1.6米,第一H型钢的型号为HW400X400,即第一H型钢的截面为400X400,由此能够形成相邻第一主梁的中心距以及相邻第二主梁的中心距均为1.2米的第一支撑单元和第二支撑单元。
可以理解,第一设定长度L1、第二设定长度L2、第三设定长度L3以及第一H型钢的型号均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设定,以形成具有不同标准系列的组合构件。

Claims (7)

1.一种预应力钢支撑,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第一轴线方向延伸的第一支撑单元和第二支撑单元,在该第一支撑单元和第二支撑单元之间设置有预应力施加部,该预应力施加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承力部和第二承力部,该第一承力部可拆卸地连接在第一支撑单元朝向第二支撑单元的一端上,该第二承力部可拆卸地连接在第二支撑单元朝向第一支撑单元的一端上;在第一承力部和第二承力部之间具有距离,该距离形成为施力空间,第一承力部经保力盒抵压在第二承力部上;该施力空间用于放置施加预应力的千斤顶;
该第一支撑单元包括沿该第一轴线方向延伸的N条第一主梁和可拆卸地连接在相邻两根第一主梁之间的第一联系梁;N条第一主梁沿第二轴线方向间隔设置;
该第二支撑单元包括沿该第一轴线方向延伸的N条第二主梁和可拆卸地连接在相邻两根第二主梁之间的第二联系梁;N条第二主梁沿第二轴线方向间隔设置;N≥2;
每条第一主梁均对应一条第二主梁,相对应的第一主梁和第二主梁沿同一直线延伸;
第二轴线方向与第一轴线方向相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钢支撑,其特征在于,
相邻的两条第一主梁之间具有第一设定距离,且相邻的两条第二主梁之间具有第一设定距离;第一主梁和第二主梁均采用第一H型钢制作,第一主梁和第二主梁的腹板均垂直于水平方向;第一主梁和第二主梁在第二轴线方向上的宽度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应力钢支撑,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承力部和第二承力部均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构件,该第一构件具有第一设定长度,该第一构件沿第二轴线方向延伸,第一设定长度符合公式L1=S+2M,其中:
L1为第一设定长度;S为第一设定距离,M为第一主梁在第二轴线方向上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应力钢支撑,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承力部和第二承力部还均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构件,该第二构件具有第二设定长度,该第二设定长度与第一设定距离相同;该第二构件采用螺栓连接在第一构件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预应力钢支撑,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承力部和第二承力部还均包括至少一个第三构件,该第三构件具有第三设定长度,该第三设定长度与第一主梁在第二轴线方向上的宽度相同;该第三构件采用螺栓连接在第二构件上。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预应力钢支撑,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联系梁采用第二H型钢、方管或圆管中的至少一种制作,在第一联系梁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端板,该第一端板经螺栓连接在第一主梁的腹板上,且第一联系梁的端部伸入到第一主梁的凹槽内;
该第二联系梁采用第二H型钢、方管或圆管中的至少一种制作,在第二联系梁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二端板,该第二端板经螺栓连接在第二主梁的腹板上,且第二联系梁的端部伸入到第二主梁的凹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预应力钢支撑,其特征在于,
第一主梁朝向第一承力部的一端安装有第一连接板,该第一连接板采用螺栓连接到第一承力部上;
第二主梁朝向第二承力部的一端安装有第二连接板,该第二连接板采用螺栓连接到第二承力部上。
CN202022844357.1U 2020-12-01 2020-12-01 一种预应力钢支撑 Active CN2142457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44357.1U CN214245740U (zh) 2020-12-01 2020-12-01 一种预应力钢支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44357.1U CN214245740U (zh) 2020-12-01 2020-12-01 一种预应力钢支撑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245740U true CN214245740U (zh) 2021-09-21

Family

ID=777354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844357.1U Active CN214245740U (zh) 2020-12-01 2020-12-01 一种预应力钢支撑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24574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37573A (zh) * 2022-05-20 2022-07-12 中建二局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深基坑工程主楼区域后拆支撑结构及施工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37573A (zh) * 2022-05-20 2022-07-12 中建二局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深基坑工程主楼区域后拆支撑结构及施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245740U (zh) 一种预应力钢支撑
CN111074775A (zh) 一种装配式悬索桥塔
CN211037028U (zh) 一种钢桁架及筏板基础
JP4740029B2 (ja) 床版または覆工板の製造方法
CN113585467A (zh) 一种甲壳梁与各类钢柱的连接结构
CN211772853U (zh) 一种装配式悬索桥塔
CN107060112B (zh) 一种钢管束混凝土柱与楼层梁连接用梳型连接件
CN206503608U (zh) 一种可缩性装配式钢板支架
CN112922146B (zh) 一种弧形支座组合节点及施工方法
CN212295750U (zh) 无需卸载的钢梁加固结构
CN212641941U (zh) 一种冷弯焊接矩形钢管柱构件
CN214940962U (zh) 一种大跨度钢结构连廊
CN214329573U (zh) 一种桁架的拼接节点结构
CN214034126U (zh) 一种用于连接混凝土组合梁和扁钢管柱的节点结构
CN106677809A (zh) 一种可缩性装配式钢板支架
CN114000616A (zh) 一种锁件装配加劲的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
JP7219529B2 (ja) 鋼材の組合せ構造体,山留支保工構造,及び構築方法
CN113668703A (zh) 三层环板结构的封闭腔体柱子与钢梁的直插式免螺栓连接节点
CN215802267U (zh) 一种甲壳梁与各类钢柱的连接结构
CN111593846A (zh) 一种高强薄壁钢管砼组合柱
CN214245741U (zh) 一种装配式对撑单元及水平支撑
CN218668677U (zh) 一种楼板下新增加强斜梁连接节点
CN217379385U (zh) 一种具有稳定钢筋骨架的再生混凝土墙体结构
CN215828151U (zh) 一种可自由拆卸组装的吊架结构
CN216999244U (zh) 一种跨河临时钢栈桥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