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241247U - 可穿戴式救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可穿戴式救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241247U
CN214241247U CN202021818372.2U CN202021818372U CN214241247U CN 214241247 U CN214241247 U CN 214241247U CN 202021818372 U CN202021818372 U CN 202021818372U CN 214241247 U CN214241247 U CN 2142412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ushion
backpack
cushion part
inflation cavity
pro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81837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181837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2412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2412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2412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可穿戴式救生装置包括气囊本体、绑缚组件及至少一个气体发生器,气囊本体设有充气腔;气体发生器与气囊本体连接,用于向气囊本体的充气腔充气,使气囊本体具有未充气的收拢状态和充气后的充气状态;气囊本体充气后形成防护空间,用于容纳人体;绑缚组件的一端与气囊本体连接,另一端用于绑缚于人体。本实用新型通过绑缚组件实现将气囊本体绑缚于人体,利用气体发生器对气囊本体进行充气,充气后的气囊本体形成防护空间,人体通过绑缚组件的拉拽作用限位于防护空间内,起到对人体的保护作用。

Description

可穿戴式救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救生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穿戴式救生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户外、水域救生设备领域没有任何一款稳定有效的产品;空中逃生设备基本只有降落伞一个选择,但是由于专业性、障碍物、开伞高度等条件限制,降落伞在中低空飞机失事中几乎起不到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可穿戴式救生装置,旨在解决灾难、户外、应急救援和高危操作时的人员逃生安全性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可穿戴式救生装置包括:
气囊本体,所述气囊本体设有充气腔;
至少一个气体发生器,所述气体发生器与所述气囊本体连接,用于向所述气囊本体的充气腔充气,使所述气囊本体具有未充气的收拢状态和充气后的充气状态;在所述充气状态,所述气囊本体形成防护空间,用于容纳人体;及
绑缚组件,所述绑缚组件的一端与所述气囊本体连接,另一端用于绑缚于人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气囊本体包括:
第一气垫部,所述第一气垫部设有第一充气腔;
第二气垫部,所述第二气垫部设有第二充气腔;
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设有第三充气腔;所述支撑部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气垫部和所述第二气垫部;
所述第一充气腔、第二充气腔及所述第三充气腔连通形成所述充气腔,所述气体发生器设于所述第一气垫部或所述第二气垫部或所述支撑部;
在所述收拢状态时,所述第一气垫部收拢形成第一背包,所述第二气垫部收拢形成第二背包,所述第一背包和所述第二背包均与所述绑缚组件可拆卸连接;
在所述充气状态时,所述第二气垫部与所述第一气垫部呈平行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气垫部、所述第二气垫部和所述支撑部围合形成所述防护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在所述充气状态时,所述第二气垫部周缘的周长小于所述第一气垫部周缘的周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支撑气杆,每一所述支撑气杆具有所述第三充气腔,每一所述支撑气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气垫部和所述第二气垫部连接,且所述第一充气腔和所述第二充气腔通过所述第三充气腔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绑缚组件包括:
防护部,所述防护部用于绑缚于人体;和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气垫部和/或所述第二气垫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防护部连接;
在所述收拢状态时,所述第一背包和所述第二背包均与所述防护部可拆卸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防护部包括第一防护件,所述第一防护件设有用于套设于所述人体躯干的第一穿戴空间,所述第一防护件通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气垫部和/或所述第二气垫部连接;
第二防护件,所述第二防护件设有用于套设于所述人体四肢的第二穿戴空间,所述第二防护件通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气垫部和/或所述第二气垫部连接;及
第三防护件,所述第三防护件设有用于套设于所述人体颈部的第三穿戴空间,所述第三防护件通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气垫部和/或所述第二气垫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护件包括前胸部和后背部,所述前胸部和所述后背部围合形成所述第一穿戴空间;在所述收拢状态时,所述第一背包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前胸部,所述第二背包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后背部;
在所述收拢状态时,所述第一背包和所述第二背包均与所述第一防护件可拆卸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包括:
多个第一绑带,每一所述第一绑带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防护部和所述第一气垫部,多个所述第一绑带沿所述防护空间的内壁间隔设置;和
多个第二绑带,每一所述第二绑带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防护部和所述第二气垫部,多个所述第二绑带沿所述防护空间的内壁间隔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气囊本体上设有单向阀,所述气体发生器通过所述单向阀与所述充气腔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气囊本体为TPU材质,所述绑缚组件为纤维材质。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绑缚组件实现将气囊本体绑缚于人体,利用气体发生器对气囊本体进行充气,充气后的气囊本体形成防护空间,人体通过绑缚组件的拉拽作用限位于防护空间内,起到对人体的保护作用;本实用新型在人体处于灾难、户外、应急救援和高危操作环境中并可能遭受坠地、撞击、溺水等物理伤害时,从迅速在气体发生器的作用下充气成完整的具有防护空间的围裹式气囊,保护穿戴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绑缚组件绑缚于人体,实现可穿戴的目的,在发生危险时,直接将绑缚组件穿戴绑缚于人体,打开气体发生器,向充气腔内充气,使气囊本体打开,打开后的气囊本体将人体保护在防护空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穿戴式救生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2651486160000031
Figure BDA0002651486160000041
本实用新型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可穿戴式救生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可穿戴式救生装置包括气囊本体1、绑缚组件2及至少一个气体发生器,所述气囊本体1设有充气腔;所述气体发生器与所述气囊本体1连接,用于向所述气囊本体1的充气腔充气,使所述气囊本体1具有未充气的收拢状态和充气后的充气状态;在所述充气状态,所述气囊本体1形成防护空间11,用于容纳人体3;所述绑缚组件2的一端与所述气囊本体1连接,另一端用于绑缚于人体3。
本实施例通过绑缚组件2实现将气囊本体1绑缚于人体3,利用气体发生器对气囊本体1进行充气,充气后的气囊本体1形成防护空间11,人体3通过绑缚组件2的拉拽作用限位于防护空间11内,起到对人体3的保护作用;本实施例在人体3处于灾难、户外、应急救援和高危操作环境中并可能遭受坠地、撞击、溺水等物理伤害时,从迅速在气体发生器的作用下充气成完整的具有防护空间11的围裹式气囊,保护穿戴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绑缚组件2绑缚于人体3,实现可穿戴的目的,在发生危险时,直接将绑缚组件2穿戴绑缚于人体3,打开气体发生器,向充气腔内充气,使气囊本体1打开,打开后的气囊本体1将人体3保护在防护空间1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气囊本体1包括第一气垫部12、第二气垫部13及支撑部14,所述第一气垫部12设有第一充气腔;所述第二气垫部13设有第二充气腔;所述支撑部14设有第三充气腔;所述支撑部14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气垫部12和所述第二气垫部13;
所述第一充气腔、第二充气腔及所述第三充气腔连通形成所述充气腔,所述气体发生器设于所述第一气垫部12或所述第二气垫部13或所述支撑部14;
在所述收拢状态时,所述第一气垫部12收拢形成第一背包,所述第二气垫部13收拢形成第二背包,所述第一背包和所述第二背包均与所述绑缚组件2可拆卸连接;
在所述充气状态时,所述第二气垫部13与所述第一气垫部12呈平行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气垫部12、所述第二气垫部13和所述支撑部14围合形成所述防护空间11。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充气后的第一气垫部12和第二气垫部13可以在落地后起到缓冲作用,而充气后的支撑部14将第一气垫部12和第二气垫部13撑开,实现形成防护空间11的目的,使防护空间11具有足够的高度,可以对人体3起到缓冲作用,减小人体3受到的冲击力,提高安全性。同时,本实施例中,气囊本体1在收拢状态时,可以形成第一背包和第二背包,将第一气垫部12和第二气垫部13分别收拢,避免充气打开的过程中,第一气垫部12、支撑部14和第二气垫部13发生相互纠缠,影响打开效果,导致打开不充分而发生危险。
本实施例中,第一背包和第二背包可以分别通过粘贴带与绑缚组件2可拆卸连接,在充气展开的过程中,粘贴带被撑开,将第一背包和第二背包与绑缚组件2连接,一方面便于穿戴,另一方面为第一背包和第二背包提供定位保持,避免发生缠绕。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气垫部12和第二气垫部13分别收拢形成第一背包和第二背包,支撑部14连接第一背包和第二背包。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起到防尘的便于存储的作用,第一背包和第二背包分别通过收拢与存储袋中,充气展开后,第一气垫部12和第二气垫部13均脱离出存储袋,存储袋设于绑缚组件2,存储袋的背离绑缚组件2的一端开口,开口处设有可粘合或分离的粘贴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充气腔、第二充气腔和第三充气腔也可以是不连通的,第一充气腔、第二充气腔和第三充气腔可以分别通过气体发生器充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为实现快速充气,减少展开时间,可设置多个气体发生器,本实施例中,气体发生器为两个,分别对第一气垫部12和第二气垫部13充气,由于所述第一充气腔、第二充气腔及所述第三充气腔连通,通过实现了对支撑部14的充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所述充气状态时,所述第二气垫部13周缘的周长小于所述第一气垫部12周缘的周长。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二气垫部13周缘的周长小于所述第一气垫部12周缘的周长,使得充气状态的气囊本体1整体呈碗状,可以保证落地时第二气垫部13先着地,保证落地的姿态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支撑部14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支撑气杆141,每一所述支撑气杆141具有所述第三充气腔,每一所述支撑气杆14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气垫部12和所述第二气垫部13连接,且所述第一充气腔和所述第二充气腔通过所述第三充气腔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将支撑部14设置为多个间隔设置的支撑气杆141,可以减少材料的使用,降低成本,减轻重量,支撑气杆141充气后起到支撑作用。
本实施例中,第一气垫部12和第二气垫部13均为环形结构,使得防护空间11不会形成大面积的部分而受到较大压力,通过支撑气杆141的间隔设置,可以进一步保证防护空间11不会形成形成大面积的部分,可以保证落地时第二气垫部13先着地这一落地姿态的稳定性。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设计的落地姿态,将第一气垫部12、第二气垫部13或支撑部14设计为一片式充气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绑缚组件2包括防护部21和连接部22,所述防护部21用于绑缚于人体3;所述连接部2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气垫部和/或所述第二气垫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防护部21连接;
在所述收拢状态时,所述第一背包和所述第二背包均与所述防护部21可拆卸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防护部21绑缚于人体3,可以实现对人体3的保护和固定作用,连接部22连接气囊本体1和防护部21,通过连接部22可以保证人体3始终限位于防护空间11,避免脱离防护空间11发生危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防护部21包括第一防护件211、第二防护件212及第三防护件,所述第一防护件211设有用于套设于所述人体3躯干的第一穿戴空间,所述第一防护件211通过所述连接部22与所述第一气垫部和/或所述第二气垫部连接;所述第二防护件212设有用于套设于所述人体3四肢的第二穿戴空间,所述第二防护件212通过所述连接部22与所述第一气垫部和/或所述第二气垫部连接;所述第三防护件设有用于套设于所述人体3颈部的第三穿戴空间,所述第三防护件通过所述连接部22与所述第一气垫部和/或所述第二气垫部连接;
在所述收拢状态时,所述第一背包和所述第二背包均与所述第一防护件(211)可拆卸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分别通过第一防护件211、第二防护件212和第三防护件对人体3的躯干、四肢和颈部进行保护,缓冲人体3受到的冲击,提高安全性;同时,本实施例中,第一防护件211、第二防护件212和第三防护件分别设有第一穿戴空间、第二穿戴空间和第三穿戴空间,便于穿戴,节省时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防护件211包括前胸部和后背部,所述前胸部和所述后背部围合形成所述第一穿戴空间;在所述收拢状态时,所述第一背包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前胸部,所述第二背包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后背部。
可以理解的是,将第一背包和第二背包分别可拆卸连接与前胸部和后背部,使得充气状态时,人体3可以处于仰躺状态,提高舒适度。且前胸部和后背部的面积相对较大,便于第一背包和第二背包与防护部21的连接,穿戴时也更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连接部22包括多个第一绑带221和多个第二绑带222,每一所述第一绑带22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防护部21和所述第一气垫部12,多个所述第一绑带221沿所述防护空间11的内壁间隔设置;每一所述第二绑带22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防护部21和所述第二气垫部13,多个所述第二绑带222沿所述防护空间11的内壁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中,通过多个第一绑带221沿第一气垫部12间隔设置,可以实现第一气垫部12的受力均匀,通过个第二绑带222沿第二气垫部13间隔设置,可以实现第二气垫部13的受力均匀。通过同时设置第一绑带221和第二绑带222可以保障无论是第一气垫部12还是第二气垫部13先着地,人体3始终在第二绑带222或第一绑带221的作用下限位于防护空间1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气囊本体1上设有单向阀,所述气体发生器通过所述单向阀与所述充气腔连通。可以理解的是,设置单向阀可以避免充气腔漏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气囊本体1为TPU材质,所述绑缚组件2为纤维材质。TPU是Thermoplastic Urethane的简称,中文名称为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本实施例中,所述绑缚组件2采用凯夫拉纤维材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气体发生器为压缩气瓶。通过气体发生器提供可充入充气腔的气体来源。
本实施例中,压缩气瓶的打开方式为手动,在穿戴完成后,手动旋转开关后,触发撞针撞破压缩气瓶的出气阀门,对气囊本体1进行充气。需要说明的是,压缩气瓶是现有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通过购买获得。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为:遇到危险时,在收拢状态时进行穿戴,颈部通过第三防护件固定,四肢分别穿过第二防护件212固定,躯干通过第一防护件211固定,髋部通过穿过胯下的绑带固定,穿戴完成后,打开气体发生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创造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可穿戴式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式救生装置包括:
气囊本体,所述气囊本体设有充气腔;
至少一个气体发生器,所述气体发生器与所述气囊本体连接,用于向所述充气腔充气,使所述气囊本体具有未充气的收拢状态和充气后的充气状态;在所述充气状态,所述气囊本体形成防护空间,用于容纳人体;及
绑缚组件,所述绑缚组件的一端与所述气囊本体连接,另一端用于绑缚于人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式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本体包括:
第一气垫部,所述第一气垫部设有第一充气腔;
第二气垫部,所述第二气垫部设有第二充气腔;及
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设有第三充气腔;所述支撑部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气垫部和所述第二气垫部;
所述第一充气腔、第二充气腔及所述第三充气腔连通形成所述充气腔,所述气体发生器设于所述第一气垫部或所述第二气垫部或所述支撑部;
在所述收拢状态时,所述第一气垫部收拢形成第一背包,所述第二气垫部收拢形成第二背包,所述第一背包和所述第二背包均与所述绑缚组件可拆卸连接;
在所述充气状态时,所述第二气垫部与所述第一气垫部呈平行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气垫部、所述第二气垫部和所述支撑部围合形成所述防护空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穿戴式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充气状态时,所述第二气垫部周缘的周长小于所述第一气垫部周缘的周长。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穿戴式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支撑气杆,每一所述支撑气杆具有所述第三充气腔,每一所述支撑气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气垫部和所述第二气垫部连接,且所述第一充气腔和所述第二充气腔通过所述第三充气腔连通。
5.如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可穿戴式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绑缚组件包括:
防护部,所述防护部用于绑缚于人体;和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气垫部和/或所述第二气垫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防护部连接;
在所述收拢状态时,所述第一背包和所述第二背包均与所述防护部可拆卸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穿戴式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部包括:
第一防护件,所述第一防护件设有用于套设于所述人体躯干的第一穿戴空间,所述第一防护件通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气垫部和/或所述第二气垫部连接;
第二防护件,所述第二防护件设有用于套设于所述人体四肢的第二穿戴空间,所述第二防护件通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气垫部和/或所述第二气垫部连接;及
第三防护件,所述第三防护件设有用于套设于所述人体颈部的第三穿戴空间,所述第三防护件通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气垫部和/或所述第二气垫部连接;
在所述收拢状态时,所述第一背包和所述第二背包均与所述第一防护件可拆卸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穿戴式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护件包括前胸部和后背部,所述前胸部和所述后背部围合形成所述第一穿戴空间;
在所述收拢状态时,所述第一背包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前胸部,所述第二背包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后背部。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穿戴式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包括:
多个第一绑带,每一所述第一绑带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防护部和所述第一气垫部,多个所述第一绑带沿所述防护空间的内壁间隔设置;和
多个第二绑带,每一所述第二绑带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防护部和所述第二气垫部,多个所述第二绑带沿所述防护空间的内壁间隔设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式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本体上设有单向阀,所述气体发生器通过所述单向阀与所述充气腔连通。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式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本体为TPU材质,所述绑缚组件为纤维材质。
CN202021818372.2U 2020-08-26 2020-08-26 可穿戴式救生装置 Active CN2142412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18372.2U CN214241247U (zh) 2020-08-26 2020-08-26 可穿戴式救生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18372.2U CN214241247U (zh) 2020-08-26 2020-08-26 可穿戴式救生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241247U true CN214241247U (zh) 2021-09-21

Family

ID=777159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818372.2U Active CN214241247U (zh) 2020-08-26 2020-08-26 可穿戴式救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2412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164020B1 (en) Modular airbag system for personal protection
US6270386B1 (en) Avalanche life-preserving jacket with airbag
US4089065A (en) Clothing for providing protection against forceful impact
US2899692A (en) finken
US3345657A (en) Inflatable life jacket
CN103007454B (zh) 高空逃生舱
EP3271028A1 (en) Rescue device with an avalanche airbag
CN207225625U (zh) 一种安全气囊式多功能救生衣
EP3045207B1 (en) Avalanche air bag system having multiple air bags
CN214241247U (zh) 可穿戴式救生装置
CN114104302A (zh) 可穿戴式救生装置
US3497889A (en) Inflatable life preserver
GB2099687A (en) Inflatable protective garment
EP1171204A1 (en) Avalanche life-preserving jacket with airbag
CN107571980A (zh) 具有快速穿戴、抗冲击、防烟尘毒气功能的多功能救生衣
JPH1136109A (ja) 衝撃吸収用エアバッグ付きウェア
US20090233505A1 (en) Armored inflatable boat cocoon
CN212631494U (zh) 防护安全带
CN212262177U (zh) 高层逃生伞
JP2002166892A (ja) 吊下げ嚢用エアバッグ
CN210912822U (zh) 紧凑型救生衣
USRE31305E (en) Life preserver of the encapsulated type
US10160526B2 (en) Inflatable personal floatation systems
CN209885069U (zh) 一种佩戴在人体上的保护装置
KR20030096996A (ko) 공기쿠션을 이용한 고소(高所) 탈출용 구명장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