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78204U - 一种提升生态多样性的层间植物景观群落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提升生态多样性的层间植物景观群落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178204U
CN214178204U CN202022607480.1U CN202022607480U CN214178204U CN 214178204 U CN214178204 U CN 214178204U CN 202022607480 U CN202022607480 U CN 202022607480U CN 214178204 U CN214178204 U CN 2141782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nt
aquatic
unit
interlaminar
landsca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60748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彩娣
程日家
荀海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yi Ecologic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yi Ecologic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yi Ecologic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yi Ecologic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60748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1782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1782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1782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20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in agriculture, e.g. CO2
    • Y02P60/21Dinitrogen oxide [N2O], e.g. using aquaponics, hydroponics or efficiency measures

Landscapes

  • Hydroponic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提升生态多样性的层间植物景观群落结构,顶层单元、水生单元和底栖单元,所述顶层单元包括设置为长条状的顶层植物槽,所述顶层植物槽的两端均固定设有圆形植物槽;所述水生单元设置于顶层单元的底部,所述水生单元包括水生植物槽,所述水生植物槽的内壁固定安装有若干个等间隔布置的水生植物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提升生态多样性的层间植物景观群落结构,其能够对不同习性的植物进行分隔培育,使得在较小的空间内能够集中更加多样的植物,提升植物景观的生态多样性;通过设置洒水机构,增加了水生单元和底栖单元的连通性,提高了植物景观对环境的装饰美化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提升生态多样性的层间植物景观群落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植物景观群落结构,具体是一种提升生态多样性的层间植物景观群落结构。
背景技术
地球表面各地区内的植物不是杂乱无章地分布,而是在一定地段形成有规律的组合。任何地段内,具有相同的植物种类组成和空间结构、各种植物之间以及植物与环境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的植物组合,称为植物群落。由于环境的时空变化和植物类群的差别,植物群落类型极其丰富多样,由于植物群落不同的类型、特征等形成丰富多彩的的地表景观,称为植物群落景观。景观在地理学上主要指某地区或某种类型的自然景色,也指人工创造的景色森林景观。在自然条件下,较小区域内的植物群落常常生态多样性较低,现提出一种人工的植物景观群落结构,其包括多种不同种类和生长习性的植物,生态多样性较好,且能够自动完成对植物的补水、补光操作,使用方便,适用性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升生态多样性的层间植物景观群落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提升生态多样性的层间植物景观群落结构,包括顶层单元、水生单元和底栖单元,所述顶层单元包括设置为长条状的顶层植物槽,所述顶层植物槽的两端均固定设有圆形植物槽;所述水生单元设置于顶层单元的底部,所述水生单元包括水生植物槽,所述水生植物槽的内壁固定安装有若干个等间隔布置的水生植物框,所述水生植物槽的两端均固定安装有用于向底栖单元洒水的洒水机构;所述底栖单元包括底栖植物槽,所述底栖植物槽设置于水生单元的底部,所述底栖植物槽的底部开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渗水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顶层植物槽内壁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两个所述滑槽的内壁均滑动连接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分隔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若干个所述水生植物框交错布置,且若干个所述水生植物框的外壁上均开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透水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洒水机构包括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一侧通过若干个侧导管与水生植物槽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导流管的底部和若干个所述侧导管的底部均开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滴水孔,所述导流管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电控调节阀;所述导流管的中部弯折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栖植物槽的两端均开设有若干个凹槽,若干个所述凹槽的内壁分别与若干个集水槽的两端卡合连接,若干个所述集水槽均平行设置,且槽口方向竖直向上;若干个所述集水槽槽口顶面高度均小于底栖植物槽的侧壁高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栖植物槽顶部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照明通风单元;所述底栖植物槽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用于导引污水的排污单元。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照明通风单元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一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LED植物生长灯,所述支撑板一侧的中部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壁的中部固定安装有排风扇,所述通孔内壁的一侧固定安装有防尘网。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若干个所述水生植物框的内部均固定安装有植物固定机构,所述植物固定机构包括扎带,所述扎带的一端与水生植物框的内壁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水生植物框内壁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扣环,所述扣环的内壁与扎带的另一端穿插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照明通风单元还包括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升降气缸,所述升降气缸的输出端固定安装有升降板,若干个所述支撑板的另一侧均与升降板的一侧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栖植物槽底部的四个边角处均固定连接有承重块,所述排污单元包括污水槽,四个所述承重块的底部分别与污水槽内壁底部的四个边角处固定连接;所述污水槽一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排水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提升生态多样性的层间植物景观群落结构,通过设置顶层单元、水生单元和底栖单元,对不同习性的植物进行分隔培育,使得能够在较小的空间内集中更加多样的植物,提升植物景观的生态多样性;通过设置洒水机构,增加了水生单元和底栖单元的连动性,提高了植物景观对环境的装饰美化效果,同时通过滴水孔的滴水,模拟自然降雨效果,实现对底栖单元植物单元的均匀灌溉;通过设置集水槽和污水槽对多余睡会进行收集处理,避免底栖单元水流积聚,影响植物生长;通过设置照明通风单元,对植物景观进行散热通风和光照补充,使得装置能够培育的植物种类更多,增加了装置的灵活性,有利于保证植物生长健康。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提升生态多样性的层间植物景观群落结构图;
图2为一种提升生态多样性的层间植物景观群落结构图;
图3为一种提升生态多样性的层间植物景观群落结构图;
图4为一种提升生态多样性的层间植物景观群落结构图;
图5为一种提升生态多样性的层间植物景观群落结构图。
图中:101、顶层植物槽;102、圆形植物槽;103、滑槽;104、分隔板;201、水生植物槽;202、水生植物框;203、透水口;204、导流管;205、扎带;206、扣环;207、侧导管;208、电控调节阀;301、底栖植物槽;302、渗水口;303、支撑板;304、LED植物生长灯;305、防尘网;306、升降板;307、承重块;308、污水槽;309、排水管;310、集水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提升生态多样性的层间植物景观群落结构,包括顶层单元、水生单元和底栖单元,顶层单元包括设置为长条状的顶层植物槽101,顶层植物槽101的两端均固定设有圆形植物槽102;水生单元设置于顶层单元的底部,水生单元包括水生植物槽201,水生植物槽201的内壁固定安装有若干个等间隔布置的水生植物框202,水生植物槽201的两端均固定安装有用于向底栖单元洒水的洒水机构;底栖单元包括底栖植物槽301,底栖植物槽301设置于水生单元的底部,底栖植物槽301的底部开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渗水口302;通过设置顶层单元、水生单元和底栖单元,对不同习性的植物进行分隔培育,使得能够在较小的空间内集中更加多样的植物,提升植物景观的生态多样性。
顶层植物槽101内壁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103,两个滑槽103的内壁均滑动连接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分隔板104;对顶层植物槽101内的植物进行分隔,使得顶层植物槽101能够被有序分隔,提升植物景观的有序度,同时便于对栽培植物的移植更换。
若干个水生植物框202交错布置,且若干个水生植物框202的外壁上均开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透水口203;对水生植物的根系部分进行保护,同时限制水生植物的蔓延生长,避免水生植物杂乱生长将水生植物槽201覆盖。
洒水机构包括导流管204,导流管204的一侧通过若干个侧导管207与水生植物槽201的一侧固定连接,导流管204的底部和若干个侧导管207的底部均开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滴水孔,导流管204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电控调节阀208;导流管204的中部弯折设置;通过设置洒水机构,增加了水生单元和底栖单元的连动性,提高了植物景观对环境的装饰美化效果,同时通过滴水孔的滴水,模拟自然降雨效果,实现底栖单元植物单元的均匀灌溉。
底栖植物槽301的两端均开设有若干个凹槽,若干个凹槽的内壁分别与若干个集水槽310的两端卡合连接,若干个集水槽310均平行设置,且槽口方向竖直向上;若干个集水槽310槽口顶面高度均小于底栖植物槽301的侧壁高度;对在底栖植物槽301内水流进行收集并导引进入污水槽308,避免底栖植物槽301内的水流积聚。
底栖植物槽301顶部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照明通风单元;底栖植物槽30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用于导引污水的排污单元;通过照明通风单元对植物景观进行散热通风和光照补充;通过排污单元收集和排出污水。
照明通风单元包括支撑板303,支撑板303一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LED植物生长灯304,支撑板303一侧的中部开设有通孔,通孔内壁的中部固定安装有排风扇,通孔内壁的一侧固定安装有防尘网305;通过LED植物生长灯304对缺乏光照的植物进行光照补充,通过排风扇对植物进行送风操作,保证植物健康生长。
若干个水生植物框202的内部均固定安装有植物固定机构,植物固定机构包括扎带205,扎带205的一端与水生植物框202的内壁的一端固定连接,水生植物框202内壁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扣环206,扣环206的内壁与扎带205的另一端穿插连接;对水生植物进行固定,避免水生植物漂流移动,导致水生植物杂乱生长,影响美观。
照明通风单元还包括升降机构,升降机构包括升降气缸,升降气缸的输出端固定安装有升降板306,若干个支撑板303的另一侧均与升降板306的一侧固定连接;使得照明通风单元的高度可调,能够实现对任意一层植物的散热通风和光照补充操作。
底栖植物槽301底部的四个边角处均固定连接有承重块307,排污单元包括污水槽308,四个承重块307的底部分别与污水槽308内壁底部的四个边角处固定连接;污水槽308一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排水管309;通过设置承重块307,使得污水槽308与底栖植物槽301底部之间产生空隙,便于污水流出。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向顶层植物槽101和圆形植物槽102内加入栽培土,将适宜在阳光较强环境中生长的植物栽培于顶层植物槽101,并通过滑动分隔板104,对不同植物进行分隔,将根系较大或植株较大的植物,栽培于圆形植物槽102内;
向水生植物槽201内注水,将水生植物栽培于水生植物框202中,并通过扎带205对水生植物进行缠绕固定,并将扎带205的端头与扣环206卡紧固定,避免水生植物漂移;
向底栖植物槽301内加入栽培土,并将适宜1在阴暗潮湿环境下生长的植物栽培于底栖植物槽301内,使用时,可通过打开电控调节阀208,使得水生植物槽201的水流入导流管204和侧导管207,并由滴水口流出,对底栖植物槽301内的植物进行浇水灌溉;底栖植物槽301内积聚的水流部分沿集水槽310流入污水槽308中,部分渗入栽培土中经由植物根系的吸收过后剩余的部分由渗水口302渗入污水槽308中,污水槽308中的水流由排水管309排出;
在需要对植物进行送风降温或者补充光照时,可启动升降气缸将照明通风单元抬升到对应植物所在高度,启动排风扇为植物送风降温,启动LED植物生长灯304为植物补充光照;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也可在水生植物槽201内畜养观赏鱼类,以提高生态多样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描述的“固定连接”表示相互连接的两部件之间是固定在一起,一般是通过焊接、螺钉或胶粘等方式固定在一起;“转动连接”是指两部件连接在一起并能相对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及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第一”、“第二”仅由于描述目的,且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因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提升生态多样性的层间植物景观群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顶层单元、水生单元和底栖单元,所述顶层单元包括设置为长条状的顶层植物槽(101),所述顶层植物槽(101)的两端均固定设有圆形植物槽(102);所述水生单元设置于顶层单元的底部,所述水生单元包括水生植物槽(201),所述水生植物槽(201)的内壁固定安装有若干个等间隔布置的水生植物框(202),所述水生植物槽(201)的两端均固定安装有用于向底栖单元洒水的洒水机构;所述底栖单元包括底栖植物槽(301),所述底栖植物槽(301)设置于水生单元的底部,所述底栖植物槽(301)的底部开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渗水口(3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升生态多样性的层间植物景观群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层植物槽(101)内壁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103),两个所述滑槽(103)的内壁均滑动连接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分隔板(10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升生态多样性的层间植物景观群落结构,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水生植物框(202)交错布置,且若干个所述水生植物框(202)的外壁上均开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透水口(20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升生态多样性的层间植物景观群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洒水机构包括导流管(204),所述导流管(204)的一侧通过若干个侧导管(207)与水生植物槽(201)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导流管(204)的底部和若干个所述侧导管(207)的底部均开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滴水孔,所述导流管(204)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电控调节阀(208);所述导流管(204)的中部弯折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升生态多样性的层间植物景观群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栖植物槽(301)的两端均开设有若干个凹槽,若干个所述凹槽的内壁分别与若干个集水槽(310)的两端卡合连接,若干个所述集水槽(310)均平行设置,且槽口方向竖直向上;若干个所述集水槽(310)槽口顶面高度均小于底栖植物槽(301)的侧壁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升生态多样性的层间植物景观群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栖植物槽(301)的一侧对应设置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照明通风单元;所述底栖植物槽(30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用于导引污水的排污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提升生态多样性的层间植物景观群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通风单元包括支撑板(303),所述支撑板(303)一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LED植物生长灯(304),所述支撑板(303)一侧的中部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壁的中部固定安装有排风扇,所述通孔内壁的一侧固定安装有防尘网(305)。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提升生态多样性的层间植物景观群落结构,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水生植物框(202)的内部均固定安装有植物固定机构,所述植物固定机构包括扎带(205),所述扎带(205)的一端与水生植物框(202)的内壁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水生植物框(202)内壁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扣环(206),所述扣环(206)的内壁与扎带(205)的另一端穿插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提升生态多样性的层间植物景观群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通风单元还包括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升降气缸,所述升降气缸的输出端固定安装有升降板(306),若干个所述支撑板(303)的另一侧均与升降板(306)的一侧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提升生态多样性的层间植物景观群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栖植物槽(301)底部的四个边角处均固定连接有承重块(307),所述排污单元包括污水槽(308),四个所述承重块(307)的底部分别与污水槽(308)内壁底部的四个边角处固定连接;所述污水槽(308)一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排水管(309)。
CN202022607480.1U 2020-11-11 2020-11-11 一种提升生态多样性的层间植物景观群落结构 Active CN2141782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07480.1U CN214178204U (zh) 2020-11-11 2020-11-11 一种提升生态多样性的层间植物景观群落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07480.1U CN214178204U (zh) 2020-11-11 2020-11-11 一种提升生态多样性的层间植物景观群落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178204U true CN214178204U (zh) 2021-09-14

Family

ID=776469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607480.1U Active CN214178204U (zh) 2020-11-11 2020-11-11 一种提升生态多样性的层间植物景观群落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1782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09581B (zh) 竖直壁用花盆及其花盆支承框架
CN101416605B (zh) 无土水培毛管法栽培系统
CN101416606B (zh) 无土水培毛管法栽培槽
JP3200590U (ja) 壁面用植栽基盤
KR101466179B1 (ko) 수족관 겸용 식물재배장치
CN203152261U (zh) 具有墙体水培绿化功能的鱼缸
CN111937626B (zh) 一种盆栽养护装置
CN201294791Y (zh) 无土水培毛管法栽培槽
CN214178204U (zh) 一种提升生态多样性的层间植物景观群落结构
CN112166878A (zh) 一种提升生态多样性的层间植物景观群落结构
CN103931440B (zh) 一种室内碳化软木立式植物栽培装置
KR101405539B1 (ko) 수경재배 겸용 삽목용 화분 수직 재배장치
CN211322202U (zh) 一种绿植栽培装置
JPS5850690B2 (ja) 栽培装置
CN104012343B (zh) 植物栽培装置
CN107711028A (zh) 一种悬挂槽式基质栽培系统及方法
CN109526455B (zh) 一种草莓立体种植装置及栽培方法
CN209882822U (zh) 一种毛细自灌溉生态鱼缸花盆
CN116782760A (zh) 用于在室内使用的模块化水培系统
CN217470867U (zh) 一种生态农业大棚种植系统
JP2003038049A (ja) 縦型養液栽培装置
JP6981084B2 (ja) 壁面緑化用プランター
JP5231134B2 (ja) 壁面緑化パネルとこれを用いた壁面緑化構造
CN207011419U (zh) 一种仿地气植物多植株盘根定植植物墙
CN110268968A (zh) 一种垂直绿化绿植墙系统及其实施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